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锅灶的制作方法

2023-02-08 06:01: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灶。


背景技术:

2.锅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厨房用具,随着技术的发展,锅灶的种类也是非常的繁多,从传统的石砖搭建的锅灶发展演变到现今的一些框架可移动锅灶,应用非常的广泛;
3.现有的一些锅灶,其架体结构方便运输移动,通常在其底部安装移动轮,但结构虽然可以便捷移动,却无法稳定定位放置,因此在使用时依旧容易出现滑动的情况,使用缺乏稳定性,同时常规的锅灶,其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烟气多是直接排放出去,烟气中依旧存在了大量的余热无法回收利用,使得整个锅灶的燃烧热能利用率不高,造成能源浪费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锅灶。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锅灶,包括锅灶本体,所述锅灶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且锅灶本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且固定块上设置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底端与支撑块顶部转动连接,且螺杆顶端固定连接有转轮,所述转轮的顶部设置有操作把,所述锅灶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操作台,且锅灶本体的外表面与操作台的底部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储存箱,所述锅灶本体内设置有燃烧室,所述操作台的顶部设置有连通到燃烧室内的锅体,所述锅体的顶部设置有锅盖,所述锅灶本体上设置有连通到燃烧室内的排烟口,且锅灶本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的顶部设置有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内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底端与排烟口相连通,所述储液箱的顶部设置有与换热管顶端连通的排烟管。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操作把设置在转轮的顶部靠近边缘的位置。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操作台的顶部与锅体对应位置为下凹形式设置。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操作台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放置凹口。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换热管呈蛇形分布设置在储液箱内。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储液箱上分别设置有进液管接头与排液管接头,所述进液管接头与排液管接头上均设置有开关阀。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7.所述储液箱上设置有透明窗口,所述透明窗口上设置有液位刻度表。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9.所述储液箱上设置有温度计。
20.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该锅灶:
22.1、通过万向轮结构可以使得整个锅灶本体能够便捷移动,从而方便进行搬运移动,配合固定块、支撑块、螺杆、螺纹槽等结构的设置,能够将整个锅灶本体进行牢固的定位支撑,从而保证了整个锅灶的使用稳定性,结构连接稳定,操作简单便捷,使用非常的灵活方便;
23.2、通过储液箱、换热管等结构的配合设置,可以方便对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回收,回收余热加热后产生的热水,可以作为生活用水,能够减少热能损耗,提升锅灶燃烧热能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锅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锅灶的正视图。
26.图例说明:
27.1、锅灶本体;2、万向轮;3、固定块;4、支撑块;5、螺纹槽;6、螺杆;7、转轮;8、操作把;9、操作台;10、储存箱;11、燃烧室;12、锅体;13、锅盖;14、放置凹口;15、排烟口;16、固定台;17、储液箱;18、换热管;19、排烟管;20、进液管接头;21、排液管接头;22、透明窗口;23、温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锅灶,包括锅灶本体1,锅灶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2,万向轮2共设置有四个且位于锅灶本体1底部四个拐角位置,既能支撑也可以便捷移动,且锅灶本体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固定块3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4,固定块3与支撑块4共有两组且位于锅灶本体1的外表面两侧靠近底部位置,且固定块3
上设置有螺纹槽5,螺纹槽5内螺纹连接有螺杆6,螺杆6的底端与支撑块4顶部转动连接,螺杆6与支撑块4相接位置通过轴承进行定位安装,这样既能稳定连接,同时也可以稳定转动,且螺杆6顶端固定连接有转轮7,转轮7的顶部设置有操作把8,每个固定块块3上对应设置有两组螺杆6结构,这样可以保证支撑块4调节支撑后结构的牢固性与稳定性,锅灶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操作台9,且锅灶本体1的外表面与操作台9的底部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储存箱10,储存箱10可作为储物使用,锅灶本体1内设置有燃烧室11,操作台9的顶部设置有连通到燃烧室11内的锅体12,燃烧室11内燃烧可以直接对锅体12进行加热,从而可以便捷进行做菜或者煮饭使用,锅体12的顶部设置有锅盖13,锅灶本体1上设置有连通到燃烧室11内的排烟口15,且锅灶本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台16,固定台16的顶部设置有储液箱17,储液箱17内设置有换热管18,换热管18的底端与排烟口15相连通,排烟口15的出口位置设置有管接头,换热管18通过管接头与排烟口15连通设置,储液箱17的顶部设置有与换热管18顶端连通的排烟管19,换热管18的顶端同样安装有管接头,排烟管19同样通过管接头与换热管18连通。
31.进一步方案中,操作把8设置在转轮7的顶部靠近边缘的位置,该结构的设置,可以在抓住操作把8绕转轮7圆心位置转动时,能够带动转轮7转动,从而可以带动螺杆6转动,配合结构可以带动支撑块4下降与地面接触支撑。
32.进一步方案中,操作台9的顶部与锅体12对应位置为下凹形式设置,下凹形式结构可以使得锅盖13覆盖的稳定性,不易滑脱。
33.进一步方案中,操作台9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放置凹口14,放置凹口14的设置可以方便作为一些调料以及做饭工具的存储使用。
34.进一步方案中,换热管18呈蛇形分布设置在储液箱17内,换热管18的设置,可以方便辅助排出烟气的同时,也能够使得烟气中的高温热量能够与储液箱17内的水进行换热,实现余热回收利用,蛇形分布设置的换热管18,可以使得烟气中的余热能够充分与储液箱17内的水体进行换热。
35.具体的,储液箱17上分别设置有进液管接头20与排液管接头21,进液管接头20与排液管接头21上均设置有开关阀,进液管结构位于储液箱17的上方,用于补水,排液管结构位于储液箱17上靠近底部位置,用于换热后的热水使用。
36.具体的,储液箱17上设置有透明窗口22,透明窗口22上设置有液位刻度表,透明窗口22配合液位刻度表的设置可以精准查看储液箱17内的液位情况,方便进行补水操作。
37.具体的,储液箱17上设置有温度计23,温度计23上的感应结构位于储液箱17内,可以检测换热后的水温状况。
38.工作原理:在使用锅灶时,通过万向轮2将整个结构移动到固定位置,抓住操作把8带动转轮7转动,转轮7带动螺杆6转动,螺杆6带动支撑块4下降与地面接触,并将整个锅灶本体1定位支撑,将燃料放置到燃烧室11内进行燃烧即可对锅体12进行加热,从而方便进行做饭或者炒菜使用,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排烟口15进入换热管18内,烟气中的余热通过换热管18与储液箱17内的水进行换热,可以将烟气中的余热回收,换热后的烟气从排烟管19排出,而换热后的形成的热水可以作为生活用水。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