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包装体的制作方法

2023-02-02 03:43: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


背景技术:

2.已知有将吸尿垫这样的吸收性物品收纳于包装袋而成的包装体。包装袋在外表面具备易撕线那样的弱化线。使用者进行弱化线的断离,在包装袋形成开口部,自该开口部将收纳于包装袋的吸收性物品取出。
3.作为这样的包装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纸尿布等的包装袋(包装体)。在该包装袋(包装体)中,在从比上开口部的密封线靠下方处直至所填充收纳的被包装物的上表面或其附近的区间附设有与包装袋(包装体)的底面大致平行的断裂线(弱化线)。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18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8.使用者以各种方式使用内包有吸收性物品的包装体。例如可能是如下方式:将包装袋中的比弱化线靠上侧的部分即上表面部去除,在包装袋的上侧形成开口部,自该开口部取出吸收性物品。即,可能是将包装体完全开封的方式。另外,例如可能是如下方式:将包装袋的上表面部的外周的局部撕开,使上表面部局部地结合于包装袋的其余的部分,在该状态下,在包装袋的上侧形成开口部,自该开口部取出吸收性物品。即,可能是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在该方式中,能够根据情况把持上表面部而容易地携带包装体,从而能够在任意的场所自开口部取出吸收性物品。这样,包装体能根据各种使用方式来调节其上表面部的开封程度。
9.在专利文献1的包装体中,存在遍及包装袋的整周地连续地设置弱化线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将包装袋的上表面部去除而形成开口部、由此将包装体完全开封、以及在使上表面部局部地结合于包装袋的其余的部分的状态下形成开口部、以及由此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均是容易的。即,在任一方式中,包装体的开封均是容易的。但是,在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在携带包装体时,有可能因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而在上表面部与包装袋的其余的部分之间产生进一步的弱化线的断离。如此则上表面部容易自包装袋的其余的部分脱离,从而难以携带包装体。即,包装体无法维持局部地被开封的状态,有可能成为完全被开封的状态,包装体的开封的控制较为困难。
10.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的包装体中存在如下情况:在包装袋的角部分别独立地在同一高度设置弱化线,并且在比上述弱化线稍低的位置,在正面部、两侧面部和背面部分别还设置弱化线。在该情况下,上述多条弱化线未遍及包装袋的整周地连续地设置。即,在角部,相邻的弱化线相互分离。因此,在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在携带包装体时,有可
能会因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而发生上表面部与包装袋的其余的部分之间的多条弱化线中的数条弱化线的断离。尽管如此,上述弱化线的断离止于角部,因此不会影响到相邻的弱化线。即,不会在多条弱化线的所有弱化线产生断离,不会使上表面部自包装袋脱离。由此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携带包装体。即,包装体的开封的控制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多条弱化线相互分离,因此对多条弱化线全部进行断离而将包装袋的上表面部去除、对多条弱化线的数条弱化线进行断离而将上表面部局部地断离并不容易。即,在任一方式中,包装体的开封均不容易。
11.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包装体中,难以兼顾包装体的开封的容易性和包装体的开封程度的控制性。
12.另外,在包装体中,若形成于包装袋的开口部的大小过大,则存在吸收性物品意外地自开口部向外部脱落的风险。但若该开口部的大小过小,则存在当将吸收性物品取出时吸收性物品卡挂于开口部而难以取出的风险。
13.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包装体的开封的容易性和包装体的开封程度的控制性的包装体。
14.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包装体及其制造方法,在包装袋由弱化线形成有开口部的包装体中,能够兼顾对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脱落进行抑制和使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取出容易。
15.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6.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包装体如下所述。
17.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多个吸收性物品以及具有多个侧面部并收纳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袋,其中,所述多个侧面部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在所述包装袋中,在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以及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分别具有角部,所述包装体具备:第1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且沿着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以及第2弱化线,其跨所述角部地形成,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彼此在所述角部相互分离,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和所述第2弱化线相互分离,相邻的所述第2弱化线和所述第1弱化线之间的距离比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彼此之间的距离短,所述第2弱化线的端部的延长线和与该第2弱化线的端部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交叉。
18.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案的包装体如下所述。
19.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多个吸收性物品以及具有多个侧面部并收纳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袋,其中,所述多个侧面部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在所述包装袋中,在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以及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分别具有角部,所述包装体具备:第1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且沿着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以及第2弱化线,其跨所述角部地形成,所述第2弱化线形成于如下位置:在进行相邻的至少一条所述第1弱化线的断离并将
所述前表面部、所述后表面部、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的比至少一条所述第1弱化线靠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把持而提起所述包装体时,所述第1弱化线的断离即使因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而扩展至所述角部也无法到达的位置。
20.本发明的又一方案的包装体如下所述。
21.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多个吸收性物品以及具有多个侧面部并收纳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袋,其中,所述多个侧面部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在所述包装袋中,在所述多个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包括开封部,所述开封部包括:两条纵向弱化线,该两条纵向弱化线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以及横向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并将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在所述包装体内纵向放置地沿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排列,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高,且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低。
22.本发明的再一方案的包装体的制造方法如下所述。
23.一种包装袋的制造方法,所述包装袋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的多个侧面部,在所述多个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包括开封部,所述开封部包括:两条纵向弱化线,该两条纵向弱化线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以及横向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并将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包装袋能够收纳多个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包装袋的制造方法具备:侧面形成工序,在该侧面形成工序中具有输送方向、横向方向和厚度方向,将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树脂片构件的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朝向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内侧谷折地折叠,由此形成分别位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以及被折叠于所述前表面部与所述后表面部之间且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右侧和左侧的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以及弱化线形成工序,在该弱化线形成工序中,自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中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对弱化线形成刀进行按压,由此在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形成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和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的所述横向弱化线,同时在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形成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和所述横向弱化线,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形成为,在所述包装袋收纳有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时,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高,且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低。
24.发明的效果
25.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兼顾包装体的开封的容易性和包装体的开封程度的控制性的包装体。
26.根据本发明,还能够提供一种包装体及其制造方法,在包装袋由弱化线形成有开口部的包装体中,能够兼顾对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脱落进行抑制和使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取出容易。
附图说明
27.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28.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结构例的主视图。
29.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结构例的右视图。
30.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包装袋的展开图。
31.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32.图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包装体完全或局部地开封的方式的示意图。
33.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作用效果的示意图。
34.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作用效果的示意图。
35.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36.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37.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
38.图1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包装体在前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开封的状态的示意图。
39.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纵向弱化线和横向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40.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纵向弱化线和横向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41.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视图和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本实施方式涉及以下的方案。
43.[方案1]
[0044]
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多个吸收性物品以及具有多个侧面部并收纳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袋,其中,所述多个侧面部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在所述包装袋中,在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以及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分别具有角部,所述包装体具备:第1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且沿着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以及第2弱化线,其跨所述角部地形成,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彼此在所述角部相互分离,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和所述第2弱化线相互分离,相邻的所述第2弱化线和所述第1弱化线之间的距离比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彼此之间的距离短,所述第2弱化线的端部的延长线和与该第2弱化线的端部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交叉。
[0045]
在本包装体中,在角部处,在第1弱化线的附近形成有第2弱化线,第2弱化线的端部的延长线和与第2弱化线相邻的第1弱化线交叉。
[0046]
因此,在将包装体完全开封的方式和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使用者能够在进行了第2弱化线的断离之后容易地使该断离的力直接向第1弱化线转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该第1弱化线的断离。因此,通过进行所需数量的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的断离,能够容易地自包装袋将包装袋的上表面部去除,并且能够容易地自包装袋将包装袋的上表面部局部地断离。
[0047]
再者,在本包装体中,遍及包装袋的整周(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
部)地设置的多条第1弱化线未连续地设置。即,在角部处,相邻的第1弱化线彼此相互分离。再者,设于包装袋的全部角部的多条第2弱化线与多条第1弱化线中的相邻的第1弱化线以预定的距离相互分离。在该情况下,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的比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靠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是上表面部。
[0048]
在此,在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在把持着包装袋的上表面部携带包装袋时,由于吸收性物品的重量,断离的力自为了开封而断离的第1弱化线向未断离的第1弱化线传递,从而有可能会发生断离或者断离进展。但是,在本包装体中,上述第1弱化线的断离止于角部,不会向相邻的第2弱化线转移,进而不会向相邻的第1弱化线转移,因此上表面部不会自包装袋脱离。由此,使用者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将包装体携带到其他场所(携带的耐久性提高)。
[0049]
这样,在该包装体中,能够根据各种使用方式来兼顾对包装袋的上表面部的断离的程度进行调节即包装体的开封程度的控制性、以及容易地将包装袋的上表面部完全或局部地断离即包装体的开封的容易性。
[0050]
[方案2]
[0051]
对于方案1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第2弱化线的至少端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重叠。
[0052]
在本包装体中,第2弱化线的至少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与相邻的第1弱化线重叠。因此,在使用者要将包装体开封而进行了第2弱化线的断离时,能够将该断离的力可靠地向第1弱化线转移,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该第1弱化线的断离。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053]
[方案3]
[0054]
对于方案1或2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第1弱化线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上侧的端缘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端缘靠上侧的位置,所述第2弱化线形成于比所述第1弱化线靠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位置。
[0055]
在本包装体中,第1弱化线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与收纳于包装袋的吸收性物品的上侧的端缘相同的位置或比端缘靠上侧的位置,第2弱化线位于比第1弱化线靠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位置。因此,第2弱化线的位置不会和包装体内的吸收性物品的位置重叠。因此,即使在包装体因吸收性物品而鼓起的状态下,使用者也不会受该鼓起的部分影响,能够容易地捏住例如第2弱化线附近从而容易进行第2弱化线的断离。即,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056]
[方案4]
[0057]
对于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第2弱化线的至少端部的延长线相对于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以锐角交叉。
[0058]
在本包装体中,第2弱化线的至少端部的延长线相对于相邻的第1弱化线以锐角交叉。因此,在使用者要将包装体开封而进行了第2弱化线的断离时,能够使该断离的力沿着第2弱化线相对于第1弱化线的锐角的倾斜角而顺畅地自第2弱化线向第1弱化线转移。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两弱化线的断离,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059]
[方案5]
[0060]
对于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第2弱化线具有以所述第2弱化线的沿着所述包装体的表面的方向上的中央部为顶点的、向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或下侧凸出的形状。
[0061]
在本包装体中,第2弱化线具有以沿着包装体的表面的方向上的中央部为顶点的向上下方向上的上侧或下侧凸出的形状,因此具有两侧即相邻的第1弱化线侧的部分逐渐接近第1弱化线的形状。因此,在使用者要将包装体开封而进行了第2弱化线的断离时,能够使该断离的力沿着第2弱化线的第1弱化线侧的部分更加顺畅地自第2弱化线向第1弱化线转移。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两弱化线的断离,能够更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062]
[方案6]
[0063]
对于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该包装体还具备提手部,该提手部设于所述前表面部、所述后表面部、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各自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
[0064]
本包装体具备设于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例如上表面部或上表面部的上部的提手部。由此,能够利用第1弱化线将包装袋的上表面部的外周的局部断离,并利用提手对局部地结合的上表面部进行把持而容易将包装体携带到其他场所。在此,在携带这样的包装体时存在以下风险:由于吸收性物品的重量,使上表面部的外周的其余的部分断离,上表面部自包装袋的其余的部分分离。但是,由于该包装体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不会发生局部地结合的上表面部分离的状况。
[0065]
[方案7]
[0066]
对于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分别是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之间的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右侧和左侧谷折地折叠而成的部分,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前表面部的所述角部的所述第2弱化线具有相对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前表面部的分界线呈轴对称的形状,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的所述角部的所述第2弱化线具有相对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的分界线呈轴对称的形状,所述左表面部和所述前表面部的所述角部的所述第2弱化线具有相对于所述左表面部和所述前表面部的分界线呈轴对称的形状,所述左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的所述角部的所述第2弱化线具有相对于所述左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的分界线呈轴对称的形状。
[0067]
在本包装体中,由于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分别是在前表面部和后表面部之间谷折地折叠而成的部分,因此本包装体是插边类型的包装体。另外,第2弱化线具有相对于右表面部和前表面部的分界线、右表面部和后表面部的分界线、左表面部和前表面部的分界线以及左表面部和后表面部的分界线呈轴对称的形状。由此,通过自右表面部和前表面部的角部、右表面部和后表面部的角部、左表面部和前表面部的角部以及左表面部和后表面部的角部进行第2弱化线的断离,能够使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各自的第2弱化线与前表面部和后表面部各自的第2弱化线同时一起断裂。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两第2弱化线的断离,整体上能够更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068]
[方案8]
[0069]
对于方案7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第1弱化线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形成于与收纳于所述包装体的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上侧的端缘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端缘靠上侧的位置,所述第2弱化线位于比所述第1弱化线靠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位置。
[0070]
在本包装体中,第1弱化线形成于与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上侧的端缘相同的位置或比端缘靠上侧的位置,第2弱化线位于第1弱化线的上侧。因此,包装体中的第2弱化线的位置不会与所收纳的吸收性物品的位置重叠。因此,即使在包装体因所收纳的吸收性物品而
鼓起的状态下,使用者也不会受该鼓起的部分影响,能够容易地捏住例如第2弱化线附近从而容易进行第2弱化线的断离。即,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071]
[方案9]
[0072]
对于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和所述第2弱化线之间的距离比构成所述第1弱化线的弱化部分彼此之间的距离长。
[0073]
在本包装体中,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之间的距离比构成第1弱化线的弱化部分彼此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在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当把持着上表面部携带包装体时,即使存在吸收性物品的重量,第1弱化线的断离也不会扩展至第2弱化线,而是止于角部。由此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将包装体稳定地携带到其他场所(携带的耐久性提高)。
[0074]
[方案10]
[0075]
对于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第2弱化线具有以沿着所述包装体的表面的方向上的中央为顶点的拱形的形状。
[0076]
在本包装体中,第2弱化线具有以沿着包装体的表面的方向上的中央为顶点的拱形,因此具有大致圆弧的形状。因此,在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当要把持着上表面部携带包装体时,即使由于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而使第1弱化线的断离向相邻的第2弱化线扩展,由于第2弱化线为拱形,因此也能分散断离的力,从而使第2弱化线的断离不易进行。由此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将包装体稳定地携带到其他场所(携带的耐久性提高)。
[0077]
[方案11]
[0078]
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多个吸收性物品以及具有多个侧面部并收纳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袋,其中,所述多个侧面部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在所述包装袋中,在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右表面部相交的部分以及所述后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相交的部分分别具有角部,所述包装体具备:第1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且沿着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地分别形成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以及第2弱化线,其跨所述角部地形成,所述第2弱化线形成于如下位置:在进行相邻的至少一条所述第1弱化线的断离并将所述前表面部、所述后表面部、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的比至少一条所述第1弱化线靠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把持而提起所述包装体时,所述第1弱化线的断离即使因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而扩展至所述角部也无法到达的位置。
[0079]
在本包装体中,在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分别具有沿着宽度方向或进深方向延伸地形成的第1弱化线,并具有跨角部地形成的第2弱化线。因此,能够使用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在该情况下,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的比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靠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为上表面部。
[0080]
再者,在将包装体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有可能发生如下情况:当在进行了至少一条第1弱化线的断离之后把持着上表面部将包装体提起时,由于吸收性物品的重量而使该第1弱化线的断离向角部扩展。因此,在该包装体中,角部的第2弱化线形成于第1弱化线的断离即使扩展至该角部也无法到达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发生第2弱化线的断离的情况,能够抑制第2弱化线后边的第1弱化线发生断离的情况。由此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将包装体稳定地携带到其他场所。
[0081]
这样,该包装体能够兼顾包装体的开封的容易性和包装体的开封程度的控制性。
[0082]
[方案12]
[0083]
一种包装体,其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多个吸收性物品以及具有多个侧面部并收纳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包装袋,其中,所述多个侧面部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在所述包装袋中,在所述多个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包括开封部,所述开封部包括:两条纵向弱化线,该两条纵向弱化线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以及横向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并将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在所述包装体内纵向放置地沿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排列,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高,且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低。
[0084]
在本包装体中,使用者能够在包装袋的开封部进行横向弱化线和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断离,在包装袋形成有开口部,能够自该开口部将收纳于包装袋的吸收性物品取出。此时,两条纵向弱化线的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比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高。因此,在对开封部进行了开封时,吸收性物品的下侧的部分位于比开口部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从而被包装袋保护。因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意外地自开口部向外部脱落的情况。再者能够抑制在将吸收性物品取出时其他吸收性物品意外地自开口部向外部脱落的情况。另外,两条纵向弱化线的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比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低。因此,在对开封部进行了开封时,吸收性物品的上侧的一半以上的部分位于比开口部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从而自开口部暴露。因此,能够抑制在将吸收性物品取出时吸收性物品卡挂于开口部的情况。这样,在该包装体中,能够兼顾对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脱落进行抑制和使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取出容易。
[0085]
[方案13]
[0086]
对于方案12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在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以及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分别配置有所述开封部。
[0087]
在本包装体中,开封部配置于前表面部或后表面部以及右侧面部或左侧面部。即,在包装体中形成有朝向进深方向的开封部以及朝向宽度方向的开封部。因此,使用者通过使两开封部开口,能够自朝向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这两方向的开口部分别取出吸收性物品。因此,即使将包装体放置于任意的场所,也能够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自任一开封部的开口部取出。
[0088]
[方案14]
[0089]
对于方案12或13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开封部形成为将收纳于所述包装袋的状态的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该开封部的所述横向弱化线形成于该开封部的将所述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的部分。
[0090]
在本包装体中,开封部形成为将收纳于包装袋的状态的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且该开封部的横向弱化线形成于该开封部的将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的部分。因此能够将开口部形成为,在对开封部自横向弱化线进行了开封时,使收纳于包装袋的状态的多个吸收性物品的自上表面部分至侧面部分的区域暴露。由此,在取出吸收性物
品时,能够在开口部容易地视觉辨认一个个的吸收性物品,并且能够使吸收性物品的上表面部分不易卡挂于开口部的上侧部侧的端部。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自开口部取出吸收性物品。
[0091]
[方案15]
[0092]
对于方案12至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在所述多个侧面部的各侧面部,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上的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上的所述多个侧面部的各侧面部的长度的30%以上且80%以下。
[0093]
在本包装体中,两条纵向弱化线之间的距离为侧面部的长度的30%以上且80%以下。即,将开封部的开口部的长度设为侧面部的长度的30%~80%,将侧面部的开口部以外的部分的长度设为侧面部的长度的70%~20%。通过将开封部的开口部的长度设为30%以上,使开口部的横宽较大,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自开口部取出吸收性物品。再者,通过将开封部的开口部的长度设为80%以下,能够使侧面部的开口部以外的部分的长度超过20%,因此能够使包装体(包装袋)的形状不易走样。因此,能够在不使包装袋的整体形状走样的情况下容易地自侧面部取出吸收性物品。
[0094]
[方案16]
[0095]
对于方案12至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横向弱化线中的构成所述宽度方向或进深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弱化部彼此之间的距离比构成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各纵向弱化线的弱化部彼此之间的距离短。
[0096]
在本包装体中,横向弱化线中的构成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弱化部彼此之间的距离比构成两条纵向弱化线的各纵向弱化线的弱化部彼此之间的距离短。因此,在对开封部进行开封时,当将手指伸入到横向弱化线的中央部分时,能够易于使断离的力向相邻的弱化部彼此传播。由此能够容易地开始横向弱化线的断离,进而继横向弱化线的断离后能够容易地进行两条纵向弱化线各自的断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开封部的开口部的形成,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取出。
[0097]
[方案17]
[0098]
对于方案12至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层叠为至少两层,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中的最上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高,且比所述最上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低。
[0099]
在本包装体中,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对于多个吸收性物品中的最上层的吸收性物品,在对开封部进行了开封时,吸收性物品意外地自开口部向外部脱落。再者能够抑制在将吸收性物品取出时其他吸收性物品意外地自开口部向外部脱落的情况。再者能够抑制在将吸收性物品取出时吸收性物品卡挂于开口部的情况。另外,即使将多个吸收性物品层叠为至少两层,也能从上侧层的吸收性物品起依次取出,因此也不会使吸收性物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自开口部向外溢出,能够容易地取出吸收性物品。另外,未使用的下侧层的吸收性物品在取出之前被包装袋覆盖,因此能够保持其清洁性。这样,在该包装体中,能够兼顾对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脱落进行抑制和使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取出容易,能够保持下侧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清洁性。
[0100]
[方案18]
[0101]
对于方案12至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在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相同。
[0102]
在本包装体中,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与前表面部和后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两条纵向弱化线的下端的位置相同。因此,即使对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的开封部即在宽度方向上开口的开封部、以及前表面部或后表面部的开封部即在进深方向上开口的开封部双方进行开封,也能够使开口部的下端的位置相同而对齐。由此,使用者一旦掌握了任一个开封部的下端的位置,则无论在自哪一个开封部取出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不每次用眼睛观察来确认下端的位置,都能够容易地自侧面部取出吸收性物品。
[0103]
[方案19]
[0104]
对于方案12至1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在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端的位置相同。
[0105]
在本包装体中,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与前表面部和后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两条纵向弱化线的上端的位置相同。因此,即使对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的开封部即在宽度方向上开口的开封部、以及前表面部或后表面部的开封部即在进深方向上开口的开封部双方进行开封,也能够使开口部的上端的位置相同而对齐。由此,使用者一旦掌握了任一个开封部的上端的位置,则无论在自哪一个开封部取出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不每次用眼睛观察来确认上端的位置,都能够容易地自侧面部取出吸收性物品。
[0106]
[方案20]
[0107]
对于方案18或19所记载的包装体,其中,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中的靠所述前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前表面部的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同所述前表面部的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中的靠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所在侧的纵向弱化线和所述分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的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中的靠所述后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后表面部的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同所述后表面部的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中的靠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中的至少一者所在侧的纵向弱化线和该分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0108]
在本包装体中,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中的靠前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和前表面部的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同前表面部中的靠右表面部侧或左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该分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同样地,在本包装体中,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中的靠后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和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与后表面部的分界线之间的距离同后表面部中的靠右表面部侧或左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该分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此,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中的靠前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分界线之间的距离是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的开封部的开口部的两外侧的各个部分的宽度。另一方面,前表面部中的靠右表面部侧或左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分界线之间的距离是前表面部的开封部的开口部的两外侧的各个部分的宽度。同样地,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中的靠后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分界线之间的距离是右表面部或左表面部的开封部的开口部的两外侧的各个部分的宽度。另一方面,后表面部中的靠右表面部侧或左表面部侧的纵向弱化线与分界线之间的
距离是后表面部的开封部的开口部的两外侧的部分的宽度。上述各开封部的开口部的两外侧的部分是维持开封后的各侧面部的形状进而维持包装体的形状所需要的部分。因此,若上述的部分的宽度的平衡较差,则难以维持开封后的侧面部、包装体的形状。因此,在该包装体中,使上述的部分的宽度具有预定的相同的宽度,而不会在每个侧面部有很大差异。由此容易维持开封后的侧面部、包装体的形状。由此,能维持开封部的开口部的形状,能够维持吸收性物品的取出容易性。
[0109]
[方案21]
[0110]
一种包装袋的制造方法,所述包装袋具有宽度方向、进深方向和上下方向,具备包括前表面部、后表面部、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的多个侧面部,在所述多个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包括开封部,所述开封部包括:两条纵向弱化线,该两条纵向弱化线沿着所述上下方向延伸,并在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以及横向弱化线,其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或所述进深方向延伸,并将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所述包装袋能够收纳多个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包装袋的制造方法具备:侧面形成工序,在该侧面形成工序中具有输送方向、横向方向和厚度方向,将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树脂片构件的所述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朝向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内侧谷折地折叠,由此形成分别位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以及被折叠于所述前表面部与所述后表面部之间且分别位于所述横向方向上的右侧和左侧的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以及弱化线形成工序,在该弱化线形成工序中,自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中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对弱化线形成刀进行按压,由此在所述前表面部和所述后表面部形成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和沿所述横向方向延伸的所述横向弱化线,同时在所述右表面部和所述左表面部形成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和所述横向弱化线,所述两条纵向弱化线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形成为,在所述包装袋收纳有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时,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位置高,且比所述多个吸收性物品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中间的位置低。
[0111]
在本包装体中,利用一个弱化线形成刀来形成前表面部和后表面部的横向弱化线和两条纵向弱化线,由此能够同时形成右表面部和左表面部的横向弱化线和两条纵向弱化线。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弱化线,并且能够削减弱化线的形成的工时,能够通过削减制造设备等来降低成本。另外,通过在该包装袋收纳多个吸收性物品,能够容易地形成能兼顾对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脱落进行抑制和使吸收性物品自开口部的取出容易的包装体。
[0112]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包装体进行说明。其中,在本说明书中,“沿着”某一方向包括沿着相对于该方向处于
±
30
°
的范围的方向。另外,某一构件等的某一方向上的端部是指距该构件的该方向上的端缘的距离为该构件等的该方向上的整体的长度的1/5(优选为1/10)以下的长度的范围。
[0113]
[第1实施方式]
[0114]
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其中,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包装体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包装体1的结构例的主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包装体1的结构例的右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包装体1的包装袋2的展开图。
[0115]
包装体1具有相互正交的宽度方向w、进深方向d和上下方向t。另外,包装体1具备多个吸收性物品3、以及包括多个侧面部并收纳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包装袋2。多个侧面部包括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前表面部11是构成包装体1(包装袋2)的前表面的部分,后表面部12是构成包装体1(包装袋2)的后表面的部分,自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中的一者朝向另一者的方向为进深方向d。右表面部13是构成包装体1(包装袋2)的右表面的部分,左表面部14是构成包装体1(包装袋2)的左表面的部分,自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一者朝向另一者的方向为宽度方向w。由彼此相邻的前表面部11、右表面部13、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构成的筒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t。此外,多个侧面部是包装袋2的侧面部,并且也是包装体1的侧面部,因此也能够说包装体1具有多个侧面部。
[0116]
在包装体1(包装袋2)中,在彼此相邻的侧面部彼此相交的部分具有角部19。即,在前表面部11和右表面部13相交的部分、前表面部11和左表面部14相交的部分、后表面部12和右表面部13相交的部分以及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相交的部分分别具有角部19。在此,若将彼此相邻的侧面部彼此的分界设为分界线cl,则在前表面部11和右表面部13的分界、前表面部11和左表面部14的分界、后表面部12和右表面部13的分界以及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的分界存在分界线cl。因此,角部19是包括分界线cl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界线cl沿着角部19处的包装体1(包装袋2)的表面,位于与底面部16(后述)平行的方向上的中心。此外,图4是将包装袋2在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的分界线cl断离并展开而得到的图。
[0117]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装袋2由片构件构成,该片构件由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样的合成树脂形成。多个吸收性物品3以纵向放置的状态在宽度方向w上重叠地排列成一列并且在上下方向t上重叠三层地收纳于包装袋2。不过,多个吸收性物品3收纳于包装袋2的收纳方法没有特别限制,是任意的。例如,多个吸收性物品3也可以在上下方向t上为一层,还可以是两层或四层以上,也可以在进深方向d上重叠,还可以在各层排列成两列以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性物品3是吸尿垫。不过,吸收性物品3的种类并不限定于该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可以是其他吸收性物品。作为其他吸收性物品,能列举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内裤型尿布、带型尿布等。此外,包装体1所内包的折叠后的吸收性物品3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不过例如能列举5cm~30cm
×
5cm~40cm
×
1cm~10cm。
[0118]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装体1(包装袋2)具有长方体的形状,因此,其各侧面部即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分别具有矩形形状。不过,包装体1由于主要由容易变形的片构件和吸收性物品构成,因此也可以不具有严格的长方体的形状,各侧面部也可以不具有严格的矩形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吸收性物品3被压缩而收纳于包装袋2且之后吸收性物品3鼓起而使包装袋2自内侧伸长的状态那样,侧面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角部19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曲面、带有圆度或具有凸凹。此外,包装体1(包装袋2)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不过例如能列举: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10cm~80cm,进深方向d上的长度为10cm~80cm,上下方向t上的长度为10cm~100cm。
[0119]
包装体1(包装袋2)具备:第1弱化线21,其分别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地分别形成于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并且分别沿着进深方向d延伸地分别形成于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以及第2弱化线22,其跨各角部19地形成。在此,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这样的
弱化线是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包装袋2的片构件的部分或在厚度方向上减薄而半断离的部分(以下也称为“弱化部分”。)沿预定的方向间断地排列多个而成的线,例示为易撕线。通过对隔着弱化线的两侧的部分进行拉拽以使其相互拉开,从而能够容易地沿着弱化线相互断离。
[0120]
在前表面部11,在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第1弱化线21,该第1弱化线21自前表面部11和右表面部13的角部19附近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至前表面部11和左表面部14的角部19附近。同样地,在后表面部12,在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第1弱化线21,该第1弱化线21自后表面部12和右表面部13的角部19附近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至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的角部19附近。在右表面部13,在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第1弱化线21,该第1弱化线21自右表面部13和前表面部11的角部19附近沿着进深方向d延伸至右表面部13和后表面部12的角部19附近。在左表面部14,在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第1弱化线21,该第1弱化线21自左表面部14和前表面部11的角部19附近沿着进深方向d延伸至左表面部14和后表面部12的角部19附近。
[0121]
另外,跨前表面部11和右表面部13的角部19地自前表面部11的宽度方向w上的右表面部13侧的端部至右表面部13的进深方向d上的前表面部11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弱化线22。同样地,跨前表面部11和左表面部14的角部19地自前表面部11的宽度方向w上的左表面部14侧的端部至左表面部14的进深方向d上的前表面部11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弱化线22。跨后表面部12和右表面部13的角部19地自后表面部12的宽度方向w上的右表面部13侧的端部至右表面部13的进深方向d上的后表面部12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弱化线22。跨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的角部19地自后表面部12的宽度方向w上的左表面部14侧的端部至左表面部14的进深方向d上的后表面部12侧的端部形成有第2弱化线22。
[0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装体1(包装袋2)还包括由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各自的比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靠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部分形成的上表面部15。上表面部15包括使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各自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端部相互热熔接而成的结合部17。结合部17包括由弱化线形成的提手部18。包装体1(包装袋2)还具有使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各自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侧的端部相互热熔接而成的底面部16。在包装体1(包装袋2)中,利用上表面部15、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左表面部14和底面部16包围多个吸收性物品3。
[0123]
此外,在包装体1(包装袋2)中,既可以在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具备开封部20,也可以不具备开封部20。在包装体1(包装袋2)具备开封部20的情况下,该开封部20包括作为弱化线的横向弱化线24和两条纵向弱化线25。两条纵向弱化线25沿着上下方向t延伸,并在宽度方向w或进深方向d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横向弱化线24沿着宽度方向w或进深方向d延伸,并将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进行横向弱化线24和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断离,使开封部20开口,从而取出吸收性物品3。
[0124]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5是沿着包装体1(包装袋2)的表面表示角部19及其附近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125]
如图5所示,相邻的第1弱化线21彼此在角部19相互分离。因此,若将角部19处的相邻的第1弱化线21彼此之间的距离设为d2,则至少d2>0。相邻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相互分离。因此,若将相邻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之间的距离设为d1,则至少d1>0。另外,相邻的第2弱化线22和第1弱化线21之间的距离d1比相邻的第1弱化线彼此之间的距离d2短(d1<d2)。即,相邻的第2弱化线22和第1弱化线21之间的距离d1相对较短。其中,距离d1、d2是沿着包装袋2的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再者,第2弱化线22的端部的延长线l0和与第2弱化线22的端部相邻的第1弱化线21交叉。此外,在第2弱化线22为曲线时,将第2弱化线22的端部的切线设为延长线l0。
[0126]
此外,作为d1的大小,虽然也依赖于包装体1的大小,但是能列举0.1cm~4cm,优选为0.5cm~3cm。下限是从在第1弱化线21的断离不需要向第2弱化线22扩展时对该扩展进行抑制的观点出发设定的,上限是从在第2弱化线22的断离需要向第1弱化线21扩展时抑制不易进行该扩展的情况的观点出发设定的(后述)。作为d2的大小,能列举2cm~15cm,优选为3cm~10cm。下限是从对第1弱化线21的断离向相邻的第1弱化线21扩展的情况进行抑制的观点出发设定的,上限是从在需要使弱化线断离时抑制不易断离的情况的观点出发设定的。另外,沿着包装袋2的表面测量的第2弱化线22的长度d3能列举2cm~15cm。
[0127]
图6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完全或局部地开封的方式的示意图。如图6的(a)所示,在将包装体1完全开封的方式中,在多个侧面部的所有侧面部进行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由此,在多个侧面部的所有侧面部形成第1断开线21a和第2断开线22a,将上表面部15去除而形成开口部op。使用者能从开口部op取出吸收性物品3。另一方面,如图6的(b)所示,在将包装体1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在多个侧面部中的部分侧面部(例示:前表面部11、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进行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由此,在多个侧面部中的部分侧面部(例示:前表面部11、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形成第1断开线21a和第2断开线22a,从而形成开口部op。使用者能从开口部op取出吸收性物品3。此外,使用者能在上表面部15结合于多个侧面部中的其他侧面部(例示:后表面部12)的状态下用手h把持结合部17的提手部18来携带包装体1。
[0128]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作用效果的示意图。该图沿着包装体1(包装袋2)的表面主要示出了角部19处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处的断离的状态。
[0129]
在本包装体1中,在角部19,在第1弱化线21附近形成有第2弱化线22,第2弱化线22的端部的延长线l0和与第2弱化线22相邻的第1弱化线21交叉。
[0130]
因此,在将包装体1完全或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如图7的(a)的箭头所示,使用者在角部19进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并且容易地使该断离的力直接向第1弱化线21转移,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第1弱化线21的断离。即,在形成了第2弱化线22的第2断开线22a之后,能够容易地直接连续地形成第1弱化线21的第1断开线21a。由此,通过进行所需数量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能够容易地从包装体1去除包装体的上表面部15,并且能够容易地从包装体1将包装体的上表面部15局部地断离。
[0131]
再者,在本包装体1中,遍及包装体1的整周(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地设置的多条第1弱化线21并未连续地设置。即,在角部19,相邻的第1弱化线21彼此以预定距离d2相互分离。再者,设于全部角部19的多条第2弱化线22以预定距离d1与多条第1弱化线21中的相邻的第1弱化线21相互分离。
[0132]
在此,在将包装体1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在把持着包装体1的上表面部15携带包装体1时,由于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断离的力从为了开封而断离的第1弱化线向未断离而保持结合的状态的第1弱化线21传递,从而有时会发生断离或断离进展。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在本包装体1中,如图7的(b)所示,上述第1弱化线21的断离(第1断开线21a)也会止于角部19(p1和p2的x标记所示的位置),不会向相邻的第2弱化线22、第1弱化线21转移。因此不会使上表面部15自包装体1脱离。由此,使用者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15将包装体1携带到其他场所(携带的耐久性提高)。
[0133]
这样,该包装体1能够根据各种使用方式而兼顾对包装体1的上表面部15的断离的程度的调节即包装体1的开封程度的控制性、和容易使包装体1的上表面部15完全或局部地断离即包装体1的开封的容易性。
[0134]
在此,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包装体1中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关系,能举出0<d1<d2且延长线l0和第1弱化线21交叉。换言之,该关系也可以说是以下所述的关系。即,第2弱化线22形成于如下位置:在进行了相邻的至少一条第1弱化线21的断离之后,当把持着上表面部15将包装体1提起时,即使因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而使第1弱化线21的断离扩展至角部19上述断离也无法到达的位置。以下参照图8具体地进行说明。
[0135]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作用效果的示意图。该图作为一例而示出了右表面部13以及右表面部13与后表面部12之间的角部19处的第1弱化线21处的断离的状态。不过,为了容易理解,在右表面部13的表面记载有与进深方向d平行且在上下方向t上隔开间隔的多条线。通过上述多条线的变形等变化来立体地表现右表面部13的状态。
[0136]
例如,如图8所示,在本包装体1中,在右表面部13具备沿着进深方向d延伸地形成的第1弱化线21,并具备跨角部19地形成的第2弱化线22。在此,在将包装体1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至少进行前表面部11和右表面部13的第1弱化线21的断离,在形成第1断开线21a之后,把持着上表面部15将包装体1提起。此时,有可能因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而发生第1断开线21a朝向角部19扩展的情况。
[0137]
在该情况下,若第1断开线21a直接沿第1弱化线21的方向扩展,则成为图8所示的第1断开线21a0那样。或者,由于将上表面部15向上方提起的力以及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对右表面部13向下方下压的力之间的关系,而使第1断开线21a扩展到比第1弱化线21的方向靠斜上方的位置,成为图8所示的第1断开线21ax那样。在任一情况下,若在角部19不存在第2弱化线22,则均能使第1断开线21a的扩展大致在角部19的中途停止。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角部19不存在弱化线,因此在想要去除上表面部15的情况下等,其拆卸变得困难。
[0138]
在此,为了使上表面部15的去除容易,如图8所示,考虑在角部19处的第1弱化线21附近,在上下方向t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与第1弱化线21平行地沿进深方向d延伸的第2弱化线121(专利文献1)。但是,在该情况下,第1断开线21ax也会扩展至第2弱化线121,因此存在如下风险:发生第2弱化线121的断离,且该断离进一步扩展至后表面部12的第1弱化线21。若是这样,则最终有可能使所有弱化线发生断离而将上表面部15去除。
[0139]
因此,在本包装体1中,如图8所示,角部19的第2弱化线22形成于第1弱化线21的断离即使扩展至该角部19也无法到达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发生第2弱化线22的断离的情况,能够抑制第2弱化线22后边的第1弱化线21发生断离的情况。由此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15将包装体1稳定地携带到其他场所。这样,该包装体1能够兼顾包装体1的开封的容易性和
包装体的开封程度的控制性。
[0140]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9是沿着包装体1(包装袋2)的表面表示角部19及其附近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弱化线22的至少端部可以在上下方向t上与相邻的所述第1弱化线21重叠。即,相邻的第2弱化线22和所述第1弱化线21可以在上下方向t上重叠长度dl(>0)。由此,在使用者要将包装体1开封而进行了第2弱化线22的断离时,即使其断离的方向自第2弱化线22的端部的延长线l0偏移,也能够使该断离可靠地扩展至第1弱化线21。即,能够将第2弱化线22的断离的力可靠地转移到第1弱化线21,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该第1弱化线21的断离。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141]
从使第2弱化线22的断离可靠地扩展至第1弱化线21的观点出发,dl优选为0.1cm以上,更优选为0.5cm以上。从使相邻的第1弱化线21彼此充分地分离的观点出发,dl优选为4cm以下,更优选为3cm以下。
[01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2弱化线22的至少端部的延长线l0可以相对于相邻的第1弱化线21以锐角交叉。即,若将延长线l0和第1弱化线21所成的角设为α,则可以是(0<)α<90
°
。由此,在使用者要将包装体1开封而进行了第2弱化线22的断离时,能够使该断离的力沿着第2弱化线22相对于第1弱化线21的锐角的倾斜角(角α)而顺畅地自第2弱化线22向第1弱化线21转移。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两弱化线的断离,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1开封。
[0143]
在此,从使第2弱化线22的断离可靠地扩展至第1弱化线21的观点出发,α优选为15
°
以上,更优选为30
°
以上。另外,从使第2弱化线22的断离顺畅地扩展至第1弱化线21的观点出发,α优选为80
°
以下,更优选为70
°
以下。
[014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第1弱化线21也可以由间断地配置的多个弱化部分21w和位于相邻的弱化部分21w之间的多个非弱化部分21v构成。在该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之间的距离d1可以比构成第1弱化线21的弱化部分21w彼此之间的距离长。即,若将弱化部分21w彼此之间的距离设为d21,则可以是d21<d1。由此,在将包装体1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在把持着上表面部15携带包装体1时,即使存在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第1弱化线21的断离也不易向第2弱化线22扩展,而容易止于角部19。由此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15稳定地携带包装体1(携带的耐久性提高)。
[0145]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弱化线和第2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10是沿着包装体1(包装袋2)的表面表示角部19及其附近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0的(a)~图10的(d)示出了第2弱化线22位于比第1弱化线21靠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位置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变形,图10的(e)~图10的(f)示出了第2弱化线22位于比第1弱化线21靠上下方向t上的下侧的位置的情况下的结构的变形。
[0146]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第2弱化线22可以具有以第2弱化线22的沿着包装体1(包装袋2)的表面的方向上的中央部22p为顶点的向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凸出的形状(图10的(a)~图10的(d))或以第2弱化线22的沿着包装体1(包装袋2)的表面的方向上的中央部22p为顶点的向上下方向t上的下侧凸出的形状(图10的(e)~图10的(h))。在该情况下,第2弱化线22具有靠相邻的第1弱化线21侧的部分逐渐接近第1弱化线21的形状。因此,在使用者要将包装体1开封而进行了第2弱化线22的断离时,能够使该断离的力沿着第2弱化线
22的靠第1弱化线21侧的部分更加顺畅地自第2弱化线22向第1弱化线21转移。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两弱化线的断离,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147]
其中,图10的(a)、图10的(e)的第2弱化线22是拱形,图10的(b)、图10的(f)的第2弱化线22是(带有圆度的)三角形,图10的(c)、图10的(g)的第2弱化线22是(带有圆度的)三角形,但第2弱化线22和第1弱化线21在上下方向t上不重叠。图10的(d)、图10的(h)的第2弱化线22是矩形。不过,在拱形、矩形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2弱化线22和第1弱化线21在上下方向t上不重叠。另外,第2弱化线2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该例,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可以是半圆形、半椭圆形、梯形等。另外,各第2弱化线22也可以相对于分界线cl为轴对称。在该情况下,当用手指捏住分界线cl附近而进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时,能够使隔着分界线cl的两侧的侧面部各自的第2弱化线22同时一起断裂。
[0148]
另外,第2弱化线22优选为拱形,因此优选具有大致圆弧的形状(图10的(a)、图10的(e))。由此,在将包装体1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当要把持着上表面部15携带包装体1时,即使因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而使第1弱化线21的断离向相邻的第2弱化线22扩展,断离的力也会在第2弱化线22的各部分的切线方向上被分散,从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不易推进。由此能够把持着上表面部15稳定地携带包装体1(携带的耐久性提高)。
[014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第1弱化线21也可以在上下方向t上形成于与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侧的端缘3te1相同的位置或比端缘3te1靠上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2弱化线22形成于比第1弱化线21靠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位置。因此,第2弱化线22的位置不会与包装体1的吸收性物品3的位置重叠。因此,即使在包装体1因吸收性物品3而鼓起的状态下,使用者也不会受该鼓起的部分影响,能够容易地捏住例如第2弱化线22附近从而容易进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即,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1开封。
[01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可以还具备提手部18,该提手部18设于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各自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部分,例如上表面部15或上表面部15的上部。由此,在将包装体1局部地开封的方式中,能够利用提手部18把持上表面部15而容易地携带包装体1。在此,在携带这样的包装体1时存在以下风险:由于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使上表面部15的外周的其余的部分断离,从而使上表面部15自包装体1分离。但是,该包装体1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不会发生局部地结合的上表面部15分离的状况。
[0151]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152]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示意图。在该制造方法中,作为例子,对插边类型的包装体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其中,在本制造方法中,在各工序的材料的输送等中具有相互正交的输送方向md、横向方向cd和厚度方向td(未图示)。
[0153]
首先形成能够收纳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包装袋2。包装袋2的形成方法具备侧面形成工序和弱化线形成工序。
[0154]
在侧面形成工序中,将沿着输送方向md延伸的筒状的树脂性的片构件50(图11的(a))的横向方向cd上的两侧分别朝向横向方向cd上的内侧谷折地折叠。由此,在侧面形成工序中形成分别位于厚度方向td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以及折叠于前表面部11与后表面部12之间且分别位于横向方向cd上的右侧和左侧的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图11的(b))。此时,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在厚度方向td上重叠,且前表面
部11的右侧的部分以及后表面部12的右侧的部分和右表面部13在厚度方向td上重叠,且前表面部11的左侧的部分以及后表面部12的左侧的部分和左表面部14在厚度方向td上重叠。
[0155]
在弱化线形成工序中,从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中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厚度方向td)对弱化线形成刀(未图示)进行按压。例如,使折叠后的片构件50由具有弱化线形成刀的辊和砧辊夹持。由此,在弱化线形成工序中,在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形成沿着横向方向cd延伸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伴随于此,同时在位于前表面部11与后表面部12之间且在厚度方向td上重叠的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形成沿着横向方向cd延伸的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此时,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形成为: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关系满足上述0<d1<d2,且延长线l0和第1弱化线21交叉。此外,第2弱化线22也可以形成于如下位置:在进行了相邻的至少一条第1弱化线21的断离之后把持着上表面部15将包装体1提起时,即使因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重量而使第1弱化线21的断离扩展至角部19上述断离也无法到达的位置。
[0156]
在所形成的包装袋2具备开封部20的情况下,在弱化线形成工序中,进而从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中的一侧朝向另一侧(厚度方向td)对另外的弱化线形成刀(未图示)进行按压。例如,使被折叠且形成有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片构件50由具有另外的弱化线形成刀的辊和砧辊夹持。由此,在弱化线形成工序中,在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形成沿输送方向md延伸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和沿横向方向cd延伸的横向弱化线24。伴随于此,在弱化线形成工序中,同时在位于前表面部11与后表面部12之间且在厚度方向td上重叠的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形成沿输送方向md延伸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和沿横向方向cd延伸的横向弱化线24。在此,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形成横向弱化线24和两条纵向弱化线25: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输送方向md上的下端的位置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收纳于包装袋2时的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与输送方向md平行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高,且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中间的位置低。
[0157]
其中,在该情况下,形成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工序与形成横向弱化线24和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工序既可以先进行任一者,也可以同时进行。在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例如利用具有弱化线形成刀和另外的弱化线形成刀的一个辊和砧辊来夹持折叠后的片构件50。此外,也可以同时形成提手部18。如上所述地形成包装袋2(图11的(c))。
[0158]
此时,若将图11的(c)的包装袋2在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的分界线cl断离并展开,则成为图4那样。在此考虑包括右表面部13和前表面部11的分界线cl的区域sta。其中,区域sta是如下的矩形区域:沿着包装袋2的表面的与底面部16平行的方向(宽度方向w和进深方向d)上的宽度与右表面部13的宽度相同,沿着包装袋2的表面的与底面部16平行的方向(宽度方向w和进深方向d)上的中心是右表面部13和前表面部11的分界线cl。此时,在区域sta中,跨越分界线cl的第2弱化线相对于分界线cl为轴对称。再者,在分界线cl的两侧相邻的前表面部11的第1弱化线、横向弱化线和纵向弱化线与右表面部13的第1弱化线、横向弱化线和纵向弱化线相对于分界线cl为轴对称。在包括其他分界线cl的区域sta(未图示)中也是同样的。例如,在包括右表面部13和后表面部12的分界线cl的区域sta中,其宽度与右表面部13的宽度相同,跨越分界线cl的第2弱化线、相邻的后表面部12和右表面部13的第1弱化线、横向弱化线和纵向弱化线相对于分界线cl为轴对称。另外,在包括左表面部14和前表面部11的分界线cl的区域sta中,其宽度与左表面部14的宽度相同,跨越分界线cl的第
2弱化线、相邻的前表面部11和左表面部14的第1弱化线、横向弱化线和纵向弱化线相对于分界线cl为轴对称。另外,在包括左表面部14和后表面部12的分界线cl的区域sta中,其宽度与左表面部14的宽度相同,跨越分界线cl的第2弱化线、相邻的后表面部12和左表面部14的第1弱化线、横向弱化线和纵向弱化线相对于分界线cl为轴对称。
[0159]
然后,通过热熔接将所形成的包装袋2的底面侧的部分密封而形成底面部16。接下来从包装袋2的上表面侧收纳多个吸收性物品3。最后,通过热熔接将包装袋2的上表面侧的部分密封而形成结合部17。如上所述地形成插边类型的包装体1。
[01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图11)所示,包装体1也可以是插边类型。在该情况下,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分别是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之间的向宽度方向w上的右侧和左侧谷折地折叠而成的部分。此时,右表面部13和前表面部11的角部19的第2弱化线22可以具有相对于右表面部13和前表面部11的分界线cl呈轴对称的形状。同样地,右表面部13和后表面部12的角部19的第2弱化线22可以具有相对于右表面部13和后表面部12的分界线cl呈轴对称的形状。左表面部14和前表面部11的角部19的第2弱化线22可以具有相对于左表面部14和前表面部11的分界线cl呈轴对称的形状。左表面部14和后表面部12的角部19的第2弱化线22可以具有相对于左表面部14和后表面部12的分界线cl呈轴对称的形状。由此,通过自右表面部13和前表面部11的角部19、右表面部13和后表面部12的角部19、左表面部14和前表面部11的角部19以及左表面部14和后表面部12的角部19进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能够使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各自的第2弱化线22与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各自的第2弱化线22同时一起断裂。由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两第2弱化线的断离,整体上能够更容易地将包装体1开封。
[016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图11)所示,包装体1也可以是插边类型。在该情况下,第1弱化线21可以在上下方向t上形成于与收纳于包装体1的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侧的端缘3te1相同的位置或比端缘3te1靠上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2弱化线22位于比第1弱化线21靠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位置。因此,包装体1中的第2弱化线22的位置不会与所收纳的吸收性物品3的位置重叠。因此,即使在包装体1因所收纳的吸收性物品3而鼓起的状态下,使用者也不会受该鼓起的部分影响,能够容易地捏住例如第2弱化线22附近从而容易进行第2弱化线22的断离。即,能够容易地将包装体开封。
[0162]
[第2实施方式]
[0163]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装体1(包装袋2)中,在多个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备开封部20。以下主要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0164]
在包装体1(包装袋2)中,在多个侧面部中的至少一个侧面部具备开封部20。如图1~图4所示,开封部20包括:两条纵向弱化线25,该两条纵向弱化线25沿着上下方向t延伸,并在宽度方向w或进深方向d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以及横向弱化线24,其沿着宽度方向w或进深方向d延伸,并将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在此,纵向弱化线25和横向弱化线24这样的弱化线是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包装袋2的片构件的部分或在厚度方向上将包装袋2的片构件减薄而半断离的部分(以下也称为“弱化部分”。)沿预定的方向间断地排列多个而成的线,例示为易撕线。通过对隔着弱化线的两侧的部分进行拉拽而将其相互拉开,能够容易地沿着弱化线相互断离。另外,通过进行横向弱化线24和两条纵
向弱化线25的断离,能够使开封部20开口从而取出吸收性物品3。
[016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分别包括开封部20。另外,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分别包括:两条纵向弱化线25,该两条纵向弱化线25沿着上下方向t延伸,并在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以及横向弱化线24,其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并将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另一方面,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分别包括:两条纵向弱化线25,该两条纵向弱化线25沿着上下方向t延伸,并在进深方向d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以及横向弱化线24,其沿着进深方向d延伸,并将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
[0166]
在开封部20中,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1d、h2d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3te2的位置had高,且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中间的位置ham低。因此,在对开封部20进行开封时,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侧的部分保持被包装袋2覆盖的状态,比该侧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一半以上的部分)暴露。
[0167]
例如,如图2所示,前表面部11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1d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3te2的位置had高,且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中间的位置ham低。在此,若将纵向弱化线25的下端的位置h1d和吸收性物品3的下端3te2的位置had之间的距离设为d11(>0),将吸收性物品3的下端3te2的位置had和上端3te1的位置hau之间的距离设为da0(>0),则d11<da0/2。对于后表面部12也是同样的。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右表面部13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2d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3te2的位置had高,且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中间的位置ham低。在此,若将纵向弱化线25的下端的位置h2d和吸收性物品3的下端3te2的位置had之间的距离设为d21(>0),则d21<da0/2。对于左表面部14也是同样的。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对在上下方向t上重叠为多层的多个吸收性物品3中的最上层的多个吸收性物品3形成开封部20。
[0168]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封部20形成为将收纳于包装袋2的状态的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包括上端3te1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在该情况下,该开封部20的横向弱化线24形成于该开封部20中的将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包括上端3te1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的部分20u。因此,当对开封部20进行开封而去除部分20u时,吸收性物品3的(包括上端3te1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暴露。
[0169]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前表面部11的开封部20包括将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包括上端3te1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的部分20u。在该情况下,前表面部11的开封部20的横向弱化线24形成于该开封部20的部分20u。在此,若将横向弱化线24的下端的位置h1u和吸收性物品3的上端3te1的位置hau之间的距离设为d12,则d12>0。对于后表面部12也是同样的。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右表面部13的开封部20包括将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包括上端3te1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的部分20u。在该情况下,右表面部13的开封部20的横向弱化线24形成于该开封部20的部分20u。在此,若将横向弱化线24的下端的位置h2u和吸收性物品3的上端3te1的位置hau之间的距离设为d22,则d22>0。对于左表面部14也是同样的。此外,位置h1u、h2u是横向弱化线24的下端的位置,并且也是纵向弱化线25的上端的位置。
[0170]
此外,在包装体1(包装袋2)中,在前表面部11、后表面部12、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
部14既可以分别具备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也可以不具备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在包装体1(包装袋2)在各侧面部具备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情况下,上述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例如像第1实施方式记载的那样。
[0171]
图1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在前表面部11或左表面部14开封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2的(a)所示,在包装体1的前表面部11,进行开封部20的横向弱化线24的断离,形成横向断开线24a,接下来进行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断离,形成两条纵向断开线25a。由此形成开口部opa,将前表面部11的开封部20开封。此时,在开口部opa,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侧的部分被包装袋2覆盖,并且比该部分靠上侧的部分(一半以上的部分)暴露。对于后表面部12也是同样的。另一方面,如图12的(b)所示,在包装体1的左表面部14,进行开封部20的横向弱化线24的断离,形成横向断开线24a,接下来进行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断离,形成两条纵向断开线25a。由此形成开口部opb,将左表面部14的开封部20开封。此时,在开口部opb,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侧的部分被包装袋2覆盖,并且比该部分靠上侧的部分(一半以上的部分)暴露。对于右表面部13也是同样的。
[0172]
在本包装体1中,使用者在包装袋2的开封部20进行横向弱化线24和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断离,在包装袋2形成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然后,能够自该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将收纳于包装袋2的吸收性物品3取出。此时,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1d和/或位置h2d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3te2的位置had高。因此,在对开封部20进行了开封时,吸收性物品3的下侧的部分位于比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从而被包装袋2保护。因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3意外地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向外部脱落的情况。再者,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取出吸收性物品3时,其他吸收性物品3意外地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向外部脱落。另外,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1d和/或位置h2d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中间的位置ham低。因此,在对开封部20进行了开封时,吸收性物品3的上侧的一半以上的部分位于比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从而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暴露。因此能够抑制在将吸收性物品3取出时吸收性物品3卡挂于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这样,在该包装体1中,能够兼顾对吸收性物品3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脱落进行抑制和使吸收性物品3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取出容易。
[0173]
此外,上述的d11、d21、da0的关系为0<d11、d21<da0
·
(1/2)即可,但从抑制脱落的观点出发,优选为da0(1/20)<d11、d21,更优选为da0(2/20)<d11、d21,进一步优选为da0(3/20)<d11、d21。另一方面,对于上述的d11、d21、da0的关系,从取出容易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d11、d21<da0
·
(9/20),更优选为d11、d21<da0
·
(8/20),进一步优选为d11、d21<da0
·
(7/20)。
[017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也可以在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分别配置有开封部20。即,在包装体1中形成有朝向进深方向d的开封部20(前表面部11或后表面部12)以及朝向宽度方向w的开封部20(右表面部13或左表面部14)。因此,使用者通过能够使两开封部20开口而自朝向宽度方向w和进深方向d这两方向的开口部opa和开口部opb分别取出吸收性物品3。因此,将包装体1放置于任意的场所都能够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3自任一方向的开口部opa或开口部opb取出。
[017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开封部20也可以具有将收纳于包装袋2的状态的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包括上端3te1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表面部分的局部覆盖的部分20u。在该情况下,该开封部20的横向弱化线24形成于该部分20u。因此能够将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形成为,在对开封部20自横向弱化线24进行了开封时,使收纳于包装袋2的状态的多个吸收性物品3的自上表面部分至侧面部分的区域暴露。由此,在取出吸收性物品3时,能够在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容易地视觉辨认一个个的吸收性物品3,并且能够使吸收性物品3的上表面部分不易卡挂于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上表面部15侧的端部。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3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取出。
[017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所示,多个吸收性物品3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层叠为至少两层。在该情况下,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1d和/或位置h2d比多个吸收性物品3中的最上层的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ad高,且比最上层的吸收性物品3的上下方向t上的中间的位置ham低。因此,对于多个吸收性物品3中的最上层的吸收性物品3,能够抑制其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向外部脱落的情况、在取出时卡挂于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情况。再者,即使多个吸收性物品3层叠为至少两层,由于能从上侧层的吸收性物品3起依次取出,因此也不会使吸收性物品3的一部分或全部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向外溢出,从而能够容易地取出吸收性物品3。另外,未使用的下侧层的吸收性物品3在取出之前被包装袋2覆盖,因此能够保持其清洁性。这样,在该包装体1中,能够兼顾对吸收性物品3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脱落进行抑制和使吸收性物品3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取出容易,能够保持下侧层的吸收性物品3的清洁性。
[0177]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纵向弱化线和横向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侧面部中的各侧面部,宽度方向w或进深方向d(沿着包装袋2的表面的与底面部16平行的方向)上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之间的距离l1可以是宽度方向w或进深方向d上的多个侧面部各自的长度l0的30%以上且80%以下。即,l1和l0的关系是0.3<l1/l0<0.8。因此,将开封部20的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长度设为侧面部的长度的30%~80%,将侧面部的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以外的部分的长度设为侧面部的长度的70%~20%。通过将开封部20的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长度设为30%以上,使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横宽较大,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取出吸收性物品3。再者,通过将开封部20的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长度设为80%以下,能够使侧面部的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以外的部分的长度超过20%,因此能够使包装体1(包装袋2)的形状不易走样。因此,能够在不使包装袋2的整体形状走样的情况下容易地自侧面部取出吸收性物品3。l1和l0的关系优选为0.35<l1/l0<0.75,更优选为0.4<l1/l0<0.7。此外,图13表示右表面部13或左表面部14的情况,不过在前表面部11和/或后表面部12也是同样的。
[0178]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纵向弱化线和横向弱化线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弱化线24可以包括位于中央的中央横向弱化线24m以及位于中央横向弱化线24m的两侧的端部横向弱化线24e。在该情况下,中央横向弱化线24m由间断地配置的多个中央横向弱化部分24mw以及位于相邻的中央横向弱化部分24mw之间的多个中央非横向弱化部分24mv构成。另外,端部横向弱化线24e由间断地配置的多个端部横向弱化部分24ew以及位于相邻的端部横向弱化部分24ew之间的多个端部非横向弱化部分24ev构成。再者,纵向弱
化线25由间断地配置的多个纵向弱化部分以及位于相邻的纵向弱化部分之间的多个非纵向弱化部分构成(省略附图标记)。在此,将中央横向弱化线24m的间距设为lp1,将中央横向弱化部分24mw的长度和中央非横向弱化部分24mv的长度分别设为lw1、lv1。另外,将端部横向弱化线24e的间距设为lp2,将端部横向弱化部分24ew的长度和端部非横向弱化部分24ev的长度分别设为lw2、lv2。此外,纵向弱化线25的间距与端部横向弱化线24e的间距相同,将纵向弱化部分的长度设为与端部横向弱化部分24ew的长度相同,将非纵向弱化部分的长度设为与端部非横向弱化部分24ev的长度相同。
[0179]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横向弱化线24中的构成宽度方向w或进深方向d(沿着包装袋2的表面的与底面部16平行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中央横向弱化线24m)的弱化部(中央横向弱化部分24mw)彼此之间的距离(中央非横向弱化部分24mv的长度lv1)可以比构成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各纵向弱化线25的弱化部彼此之间的距离(端部非横向弱化部分24ev的长度lv2)短。即,可以是lv1<lv2。因此,在对开封部20进行开封时,能够容易地将手指伸入到横向弱化线24的中央横向弱化线24m。由此,能够容易地开始横向弱化线24的断离,进而继横向弱化线24的断离之后能够容易地进行两条纵向弱化线25各自的断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开封部20的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的形成,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将吸收性物品3自开口部opa和/或开口部opb取出。另外,再者,既可以是lw1<lw2,也可以是lp1<lp2。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横向弱化线24整体的断离,进而继横向弱化线24的断离之后能够容易地进行两条纵向弱化线25各自的断离。另外,也可以使构成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各纵向弱化线25的弱化部彼此之间的距离比构成横向弱化线24的弱化部彼此之间的距离长。此外,图14表示右表面部13或左表面部14的情况,不过在前表面部11和/或后表面部12也是同样的。
[0180]
关于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的制造方法,除了将弱化线形成工序中的纵向弱化线25和横向弱化线24的形成作为必须且将第1弱化线21和第2弱化线22的形成作为选项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同。
[0181]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包装体1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视图和右视图。在该图中相邻地描绘出包装体1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视图和右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与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中的至少一者,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下端的位置h2d和位置h1d可以相同。例如,右表面部13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下端的位置h2d和前表面部11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下端的位置h1d可以相同。因此,即使对右表面部13或左表面部14的开封部20即在宽度方向w上开口的开封部20、以及前表面部11或后表面部12的开封部20即在进深方向d上开口的开封部20双方进行开封,也能够使开口部opb和开口部opa的下端的位置h2d、h1d相同而对齐。由此,使用者一旦掌握了任一个开封部20的下端的位置h2d或h1d,则无论在自哪一个开封部20取出吸收性物品3的情况下,不每次用眼睛观察来确认下端的位置h2d或h1d,都能够容易地自侧面部取出吸收性物品3。
[018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在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以及前表面部11和后表面部12中的至少一者,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下方向t上的上端的位置h2u和位置h1u可以相同。例如,右表面部13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端的位置h2u和前表面部11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的上端的位置h1u可以相同。因此,即使对右表面部13或左表面
部14的开封部20即在宽度方向w上开口的开封部20、以及前表面部11或后表面部12的开封部20即在进深方向d上开口的开封部20双方进行开封,也能够使开口部opb和开口部opa的上端的位置h2u、h1u相同而对齐。由此,使用者一旦掌握了任一个开封部20的上端的位置h2u或h1u,则即使在自任一开封部20取出吸收性物品3的情况下,不每次用眼睛观察来确认上端的位置h2u或h1u,也能够容易地自侧面部取出吸收性物品3。
[018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中的靠前表面部11侧的纵向弱化线25和该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与前表面部11的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23可以同前表面部11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中的靠该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所在侧的纵向弱化线25与该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13相等。例如,右表面部13中的靠前表面部11侧的纵向弱化线25和右表面部13与前表面部11的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23可以同前表面部11中的靠右表面部13侧的纵向弱化线25和该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13相等。
[0184]
在此,右表面部13或左表面部14中的靠前表面部11侧的纵向弱化线25和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23是右表面部13或左表面部14的开封部20的开口部opb的两外侧的部分的宽度。另一方面,前表面部11中的靠右表面部13侧或左表面部14侧的纵向弱化线25和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13是前表面部11的开封部20的开口部opa的两外侧的部分的宽度。上述开封部20的开口部opb的两外侧的部分和开口部opa的两外侧的部分是维持开封后的侧面部的形状进而维持包装体1的形状所必需的部分。因此,若上述的部分的宽度的平衡较差,则难以维持开封后的侧面部、包装体1的形状。因此,在该包装体1中,使上述的部分的宽度具有预定的相同的宽度,而不会在每个侧面部有很大差异。由此容易维持开封后的侧面部、包装体1的形状。由此,能维持开封部的开口部opb的形状和开口部opa的形状,能够维持吸收性物品3的取出容易性。
[0185]
另外,基于同样的理由,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中的靠后表面部12侧的纵向弱化线25与该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和后表面部12的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可以同后表面部12的两条纵向弱化线25中的靠该右表面部13和左表面部14中的至少一者所在侧的纵向弱化线25和该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13相等。例如,右表面部13中的靠后表面部12侧的纵向弱化线25与右表面部13和后表面部12的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d23可以同后表面部12中的靠右表面部13侧的纵向弱化线25和该分界线cl之间的距离相等。
[0186]
本发明的包装体1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不产生技术性的矛盾,就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主旨的范围内,通过其他技术的追加/替换等来进行应用。
[0187]
附图标记说明
[0188]
1、包装体;3、吸收性物品;11、前表面部;12、后表面部;13、右表面部;14、左表面部;19、角部;21、第1弱化线;22、第2弱化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