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提升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程度的开缝芯棒挤压强化工艺

2023-02-02 02:58: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提升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程度的开缝芯棒挤压强化工艺
1.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一种开缝芯棒两次挤压强化的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的孔挤压强化方法,属于孔挤压强化的抗疲劳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采用开缝芯棒对带孔试样进行两次方向相反的挤压强化。


背景技术:

3.连接孔是飞机上较多的连接结构,通过在连接孔中安装紧固件将飞机结构之间进行相互连接,由于连接孔的存在,导致材料不连续,带孔试样在承受外加交变载荷作用下易于萌生疲劳裂纹,影响带孔试样的疲劳寿命。孔挤压强化是抗疲劳制造技术中简单有效的工艺,在航空领域应用广泛。然而,采用开缝衬套、实心芯棒对带孔试样进行孔挤压强化,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不均匀的残余压应力,影响带孔试样的疲劳性能。
4.公开号为cn111118270b的中国专利文件(下文简称文件1),提出了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冷挤压工艺和装置,该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冷挤压工艺,适用于直通孔,该冷挤压工艺包括通过第一芯棒沿第一轴向对直通孔进行第一次强化;通过第二芯棒沿第二轴向对直通孔进行第二次强化;其中,第一轴向与第二轴向相反,第一芯棒的进行强化部分的最大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芯棒的进行强化部分的最大直径。采用两步双向冷挤压强化后,直通孔的周向残余应力沿厚度方向分布更为均匀,且在两个端面的孔边均未产生残余拉应力,对提高强化孔的抗疲劳性能有利。该专利文件与本技术文件的主要区别:(1)孔挤压强化工具不同。文件1使用的孔挤压强化工具为衬套,且先后两次孔挤压强化使用的衬套厚度不同,而本技术中使用孔挤压强化工具为开缝芯棒,且两次孔挤压强化使用的开缝芯棒相同,降低了工艺成本。(2)孔挤压强化工艺。本技术中提到的开缝芯棒两次挤压强化,第二次挤压强化时需要将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目的是去除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时带孔试样孔壁形成的凸脊,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冷挤压工艺和装置专利文件对挤压芯棒的角度未限制。(3)铰削加工。本技术采用开缝芯棒进行两次挤压强化,需要进行铰削加工对挤压强化后的试样孔壁进行修整,目的使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径达到终孔直径,文件1中未提到两次挤压强化后需要进行铰削加工。。
5.公开号为:cn114085968a的中国专利文件(下文简称文件2),提出了一种开缝衬套冷挤压装配孔强化方法及配套工装装置,方法包括:步骤s1-s5。配套工装包括挤压枪、挤压芯棒和衬套顶块;外壳体内设置有活塞腔,活塞腔内设置有伸缩活动机构,外壳体的前端设置有伸长端,伸长端内开设有与活塞腔连通的伸缩通道,伸缩通道内设置有伸缩杆,伸缩杆的一端与伸缩活动机构连接;挤压芯棒的端部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挤压部,第一挤压部与第二挤压部之间设置有放置开缝衬套的过渡段;衬套顶块为上大下小的锥形管状结构,衬套顶块套在挤压芯棒上。其提出了利用开缝衬套对装配孔进行二次挤压强化的方法,实现整个装配孔应力值的均匀性,更好地保证强化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显著提高抗疲劳性能。该专
利文件2与本技术文件的主要区别:(1)挤压强化工具。文件2中使用的孔挤压强化工具为开缝衬套,每进行一次挤压强化需要更换一个开缝衬套,而本技术文件中在带孔试样两次挤压强化过程均使用同一根芯棒。(2)孔挤压强化时挤压强化工具的开缝位置。文件2中前后两次挤压强化时使用的开缝衬套的开缝位置对齐,这样经过两次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的凸脊依然存在,而本技术文件中,带孔试样进行第二次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旋转10-30
°
的角度,这样可以消除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时带孔试样孔壁形成的凸脊。(3)挤压芯棒结构不同。文件2中第二次挤压强化时使用芯棒为实心芯棒,且实心芯棒包含两个挤压部,第一挤压部、第二挤压部,且第一挤压部的直径大于第二挤压部的直径,本技术文件中使用的挤压芯棒为开缝芯棒,挤压芯棒的挤压强化部位设置开缝,带孔试样能够实现单侧挤压强化,开缝芯棒的结构由连接段、导向段、前锥段、工作环、后锥段等组成,其中前锥段、工作环、后锥段为开缝芯棒的挤压强化部位,开缝芯棒两次挤压强化使用的芯棒为同一根开缝芯棒。(4)带孔试样两次挤压强化的形式不同。文件2中,将开缝衬套从装配孔的一端插入装配孔内,挤压工装装置驱动挤压芯棒收缩,挤压芯棒上的第一挤压部向后收缩挤压开缝衬套,第一挤压部完全抽出开缝衬套后,完成第一次挤压,将开缝衬套从装配孔中取出,更换一个新的开缝衬套装配到挤压芯棒上,将新的开缝衬套从装配孔的另一端插入装配孔内,且使用新的开衬套的开缝位置与第一次挤压使用的开缝衬套的开缝位置对齐,挤压工装装置驱动挤压芯棒收缩,挤压芯棒上的第一挤压部向后收缩挤压开缝衬套,第一挤压部完全抽出开缝衬套后,完成第二次挤压。本技术文件中,开缝芯棒正面穿过辅助板、带孔试样,匀速拉出插入支撑棒的开缝芯棒,完成带孔试样的第一次孔挤压强化,将带孔试样翻转180
°
,将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入端作为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出端,将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出端作为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入端,将开缝芯棒旋转10
°
~30
°
,对开缝芯棒的挤压强化部位施加力,使开缝芯棒挤压强化部位的开缝发生收缩,开缝芯棒能够正面穿过辅助板、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试样,在开缝芯棒中插入支撑棒,匀速拉出插入支撑棒的开缝芯棒,带孔试样完成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
6.综上所述,孔挤压强化技术中开缝衬套、实心芯棒应用较广泛,然而开缝衬套壁薄,孔挤压强化过程中易于发生大的塑性变形,导致开缝衬套不能进行重复使用,严重影响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工艺成本,而实心芯棒的挤压强化部位直径大于带孔试样初孔直径,导致实心芯棒孔挤压强化工艺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结合开缝衬套与实心芯棒,提出的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工艺能够解决开缝衬套、实心芯棒存在的问题。但采用开缝芯棒对带孔试样进行一次挤压强化,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挤入端、中间层、挤出端等位置承受的挤压力不同,试样孔壁发生的塑性变形程度不同,导致带孔试样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不均匀的残余压应力。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提升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程度的开缝芯棒挤压强化工艺,旨在实现开缝芯棒两次挤压强化后带孔试样孔壁形成均匀的残余压应力,提高带孔试样的疲劳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采用开缝衬套对带孔试样进行孔挤压强化过程中挤压芯棒挤压开缝衬套,开缝衬套发生弹性变形挤压带孔试样孔壁。由于开缝衬套壁薄,孔挤压强化过程中开缝
衬套易于发生大的塑性变形,导致开缝衬套不能进行二次挤压强化,增加了工艺成本。若采用实心芯棒对带孔试样进行孔挤压强化,实心芯棒工作环直径大于带孔试样初孔直径,实心芯棒从芯棒挤压强化部位穿过带孔试样,即不能实现带孔试样单边挤压强化,导致实心芯棒不能进行大型带孔试样的挤压强化,存在工艺局限性。
8.基于开缝衬套、实心芯棒,提出了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工艺。开缝芯棒挤压强化部位存在开缝,孔挤压强化前,对开缝芯棒挤压强化部位施加力,开缝芯棒挤压强化部位的开缝发生收缩,开缝芯棒工作环直径小于试样初孔直径,开缝芯棒能够从挤压强化部位穿过带孔试样,实现带孔试样的单侧挤压强化。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过程中,试样孔壁挤入端、挤出端不受约束为自由端,孔壁中间层受到挤入端、挤出端的约束,孔壁中间层承受的挤压力大于挤入端、挤出端,开缝芯棒沿带孔试样孔壁发生轴向反向的运动,孔壁材料受到挤压力作用发生沿试样孔壁轴向方向的金属流动,引起试样孔壁挤入端的挤压量小,试样孔壁挤出端的挤压量大。因此,孔壁中间层的塑性变形程度>孔壁挤出端的塑性变形程度>孔壁挤入端的塑性变形程度,引起孔壁中间层的残余压应力>孔壁挤出端的残余压应力>孔壁挤入端的残余压应力。针对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带孔试样孔壁形成不均匀的残余压应力,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提升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程度的开缝芯棒挤压强化工艺,使用该发明对带孔试样进行方向相反的两次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挤入端、挤出端塑性变形程度较均匀,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较均匀,从而能够提高带孔试样的疲劳性能。
9.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提升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程度的开缝芯棒挤压强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带孔试样安装。开缝芯棒挤压强化段存在开缝,孔挤压强化前对开缝芯棒挤压强化段施加力,开缝芯棒挤压强化段的开缝发生收缩,开缝芯棒工作环直径小于带孔试样初孔直径,开缝芯棒可以从挤压强化段依次穿过辅助板、带孔试样,辅助板、带孔试样放置于开缝芯棒导向段,且带孔试样安装过程中开缝芯棒不对试样孔壁进行挤压强化;(2)安装支撑棒。在开缝芯棒依次穿过辅助板、带孔试样的同一侧,向开缝芯棒中插入支撑棒,支撑棒的支撑作用,开缝芯棒挤压强化段不发生收缩,开缝芯棒的工作环直径大于带孔试样初孔直径;(3)带孔试样一次孔挤压强化。从带孔试样中匀速拉出插入支撑棒的开缝芯棒,开缝芯棒与带孔试样孔壁直接接触,开缝芯棒挤压强化试样孔壁,孔壁材料发生弹塑性变形,孔壁形成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完成带孔试样的一次挤压强化;(4)开缝芯棒两次挤压强化。由于开缝芯棒的挤压强化段存在开缝,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凸脊,凸脊影响试样孔壁质量,凸脊根部易于萌生疲劳裂纹。因此,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需要进行铰削加工。但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过程中,带孔试样挤入端、挤出端不受约束为自由端,试样孔壁中间层受到挤入端、挤出端的约束,试样中间层受到的挤压力大于孔壁挤入端、挤出端,开缝芯棒沿带孔试样轴向方向运动过程中,孔壁材料沿轴向方向发生金属流动,引起孔壁挤入端的实际挤压量小,孔壁挤出端的实际挤压量大,则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挤入端形成的残余压应力<试样孔壁挤出端形成的残余压应力<试样孔壁中间层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因此,采用开缝芯棒对带孔试样进行两次挤压强化,增加带孔试样孔壁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增大带孔试样孔壁残余压应力。
10.所述的“开缝芯棒两次挤压强化”是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
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所述的“旋转一定角度”是把开缝芯棒旋转10
°
~30
°

11.上述“开缝芯棒两次孔挤压强化工艺”优选:(1)方案:方案1: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强化,其中,第二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与第一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相同。
12.方案2: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其中,第二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与第一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相反。
13.方案3: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是在方案1的基础上,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
14.方案4: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是在方案3的基础上,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
15.其中方案3、方案4的“旋转一定角度”是指“开缝芯棒旋转10
°
~30
°”

16.(2)结果与结论分析:其中,方案1(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压强化),不能消除一次挤压强化后孔壁形成的凸脊,且会增加孔壁形成凸脊的高度,由于孔壁进行了两次挤压强化,挤压强化后孔壁材料塑性变形程度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17.方案2(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入端(挤出端)是第二次孔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出端(挤入端),该方案不能消除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孔壁形成的凸脊,且增加孔壁形成凸脊的高度,由于孔壁进行了两次挤压强化,挤压强化后孔壁材料塑性变形程度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开缝芯棒两次异向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较均匀。
18.方案3(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第二次孔挤压强化可以消除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时孔壁形成的凸脊,增加了试样孔壁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孔挤压强化后孔壁材料塑性变形程度大于开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19.方案4(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第二次孔挤压强化可以消除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时孔壁形成的凸脊,增加了试样孔壁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孔挤压强化后孔壁材料塑性变形程度大于开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两次挤压强化带孔试样的方向相反,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的残余应力较均匀。
20.整体来说,方案3“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和方案4“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两种工艺的孔挤压强化效果显著于方案1“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强化”和方案2“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其中,方案4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挤入端、挤出端孔壁形成的残余应力较均匀,孔挤压强化效果优于方案3。由于开缝芯棒挤压强化部位存在开缝,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凸脊,对带孔试样进行第二次挤压强化时,将开缝芯棒旋转10
°
~30
°
,开缝芯棒的第二次挤压强化能够消除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的凸脊。
21.(5)铰削加工。开缝芯棒两次挤压强化后,需要对挤压强化后的试样进行铰削加
工,使试样孔径到达终孔直径。
22.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升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程度的开缝芯棒挤压强化工艺,具有以下优点:1.孔壁残余应力均匀。采用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后,将试样翻转180
°
,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入端(挤出端)和开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出端(挤入端)互换,两次孔挤压强化方向相反,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更为均匀。
23.2.开缝芯棒的第二次挤压强化前,将开缝芯棒(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10
°
~30
°
,孔挤压强化效果最佳。孔挤压强化后,带孔试样孔壁挤入端、挤出端塑性变形程度更为均匀。
24.3.开缝芯棒两次孔挤压强化采用同一个开缝芯棒,不需要更换挤压强化工具,。开缝芯棒存在开缝,带孔试样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凸脊;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过程中,带孔试样孔壁挤入端、中间层、挤出端位置承受的挤压力不同,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不均匀;开缝芯棒加工过程中存在加工误差,三种原因导致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径小于试样的终孔直径。使用相同的开缝芯棒对带孔试样进行第二次挤压强化,完成带孔试样的两次挤压强化。开缝芯棒两次孔挤压强化不需要更换或添加孔挤压强化工具,从而能够节省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工艺成本。
附图说明
25.图1是开缝芯棒一次孔挤压强化过程。(a)挤压开缝芯棒的挤压强化段,使开缝芯棒的挤压强化段直径小于带孔试样初孔直径;(b)开缝芯棒正面依次穿过辅助板、带孔试样;(c)在开缝芯棒中插入支撑棒;(d)匀速拉出插入支撑棒的开缝芯棒。
26.图2是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1)的示意图;图3是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2)的示意图;图4是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3)的示意图。(a)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b)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的第二次同向挤压强化。
27.图5是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4)的示意图。(a)~(d)为开缝芯棒一次孔挤压强化过程;(e)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后试样翻转180
°
;(f)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的第二次异向挤压强化。
28.图6是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挤入端残余应力分布规律。
29.曲线1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曲线2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3);曲线3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4)。
30.图7是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中间层残余应力分布规律。
31.曲线1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曲线2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3);曲线3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
4)。
32.图8是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试样孔壁挤出端残余应力分布规律。
33.曲线1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曲线2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3);曲线3为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4)。
34.其中,1-连接段;2-导向段;3-前锥段;4-工作环;5-后锥段;6-辅助板;7-带孔试样;8-支撑棒;9-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试样;10-开缝芯棒同向第二次挤压强化试样;11-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后试样翻转180
°
;12-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挤入端;13-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中间层;14-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挤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实施例1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过程图1是开缝芯棒一次孔挤压强化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带孔试样安装。开缝芯棒挤压强化段(包括:前锥段3、工作环4、后锥段5)存在开缝,孔挤压强化前对开缝芯棒挤压强化段施加力,则开缝发生收缩,工作环4直径小于带孔试样7初孔直径,开缝芯棒从挤压强化段依次穿过辅助板6、带孔试样7后。辅助板6、带孔试样7放置于开缝芯棒导向段2,且带孔试样7安装过程中开缝芯棒不对试样孔壁进行挤压强化。
37.(2)安装支撑棒。从远离试样的一端向开缝芯棒中插入支撑棒-8,在支撑棒8的支撑作用下,开缝芯棒挤压强化段不发生收缩,工作环4直径大于带孔试样7初孔直径。
38.(3)带孔试样一次孔挤压强化。从带孔试样7中匀速拉出插入支撑棒8的开缝芯棒,开缝芯棒与带孔试样7孔壁直接接触,开缝芯棒挤压强化试样孔壁,孔壁材料发生弹塑性变形,孔壁形成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完成带孔试样的一次挤压强化。
39.实施例2开缝芯棒两次孔挤压强化工艺一、方案设置:方案1: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强化,其中,第二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与第一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相同。
40.方案2: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其中,第二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与第一次孔挤压强化的方向相反。
41.方案3: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是在方案1的基础上,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
42.方案4: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是在方案3的基础上,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
43.其中方案3、方案4的“旋转一定角度”是指“开缝芯棒旋转10
°
~30
°”

44.二、实施过程:
图2是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压强化的示意图。按照实施例1完成带孔试样7一次挤压强化后,重复一次同样过程,实现带孔试样7的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压强化。
45.图3是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的示意图。按照实施例1完成带孔试样7一次挤压强化后,将得到的带孔试样翻转180
°
,把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入端作为挤出端,把挤出端作为挤入端,重复实施例1的孔挤压强化过程,实现带孔试样7的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
46.图4是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的示意图。按照实施例1完成带孔试样7一次挤压强化后,将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重复实施例1的过程,实现带孔试样7的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同向两次挤压强化。
47.图5是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按照实施例1完成带孔试样7一次挤压强化后,将得到的带孔试样翻转180
°
,把试样的挤入端作为挤出端,挤出端作为挤入端,将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重复实施例1的过程,可以实现带孔试样7的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开芯棒旋转一定角度异向两次挤压强化。
48.三、结果说明与分析其中,方案1、方案2,开缝芯棒的第二次孔挤压强化不能消除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过程中孔壁形成的凸脊,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后增加了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后孔壁形成的凸脊高度。因此,运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法对比方案3、方案4的孔挤压强化效果,优选出孔挤压强化效果最佳的开缝芯棒两次孔挤压强化工艺方法。
49.1、通过建立开缝芯棒两次孔挤压强化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提取带孔试样孔壁挤入端、中间层、挤出端等位置的切向残余应力。开缝芯棒两次孔挤压强化带孔试样孔壁残余应力变化规律,如图6所示。
50.试样孔壁挤入端,方案4的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方案3;试样孔壁中间层,方案3、4形成的残余压应力相接近;试样孔壁挤出端,方案3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方案4。
51.方案4的孔壁挤入端与挤出端形成的残余压应力较接近。
52.方案3的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
53.2、方案1“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压强化”,带孔试样的挤压强化方向相同,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过程中孔壁材料沿轴向方向发生金属流动,减小了试样孔壁挤入端的实际挤压量,增加了试样孔壁挤出端的实际挤压量,引起带孔试样两次同向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挤出端的残余压应力大于挤入端。
54.方案2“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带孔试样的挤压强化方向相反,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过程中孔壁材料沿轴向方向发生金属流动,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孔壁材料的金属流动由试样孔壁挤入端流向孔壁挤出端,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后带孔试样翻转180
°
,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入端是开缝芯棒第二次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出端,开缝芯棒第一次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出端是开缝芯棒第二次挤压强化试样孔壁的挤入端,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孔壁材料的金属流动由试样孔壁挤出端流向挤入端,开缝芯棒异向两次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挤入端、挤出端塑性变形程度较均匀,孔壁挤入端、挤出端形成的残余压应力较均匀。
55.方案3“开缝芯棒同向两次挤压强化”、方案4“开缝芯棒异向两次挤压强化”,开缝芯棒对带孔试样进行了两次挤压强化,且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将开缝芯棒旋转一定角度,消除了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时孔壁形成的凸脊,带孔试样经过两次挤压强化后孔壁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引起带孔试样两次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的残余压应力大于开缝芯棒一次挤压强化。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需要旋转10
°
~30
°
。由于开缝芯棒存在开缝,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凸脊,若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与第一次孔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的位置、方向相同,开缝芯棒第二次挤压强化后孔壁形成的凸脊未消失,且凸脊高度大于第一次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的凸脊高度。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将开缝芯棒旋转10
°
~30
°
,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能够消除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后孔壁形成的凸脊。若开缝芯棒进行第二次孔挤压强化时开缝芯棒旋转的角度太小或太大,将无法消除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后孔壁形成的凸脊。
56.综上所述,方案4的孔挤压强化效果最佳,即将带孔试样第一次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由于开缝芯棒存在开缝,开缝芯棒孔挤压强化后试样孔壁形成凸脊。然后将试样翻转180
°
,使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入端作为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出端,开缝芯棒第一次孔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出端作为开缝芯棒第二次孔挤压强化试样的挤入端,且将开缝芯棒旋转10
°
~30
°
,进行开缝芯棒的第二次挤压强化,提升孔周残余应力均匀化程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