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的制作方法

2023-02-02 02:35: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车辆分动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


背景技术:

[0002][0003]
四驱驱动指车辆的传动系统可向四个车轮输送动力,四驱驱动系统一般分为分时四驱驱动系统与全时四驱驱动系统两类,在四驱车辆进行转弯时,不仅是同轴两侧的车轮转速不同,前后轮的转速也不相同,进而会使得前后轴之间产生转速差,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多片式离合器来平衡前后轴之间的转速差,它有反应迅速以及灵活调整限滑系数等优点,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长时间工作摩擦片容易过热,并且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还要面临更换摩擦片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技术背景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提出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0004][0005]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本发明旨在于在解决现有的四驱驱动系统前后轴之间设置多片式离合器的方式,在车辆转弯时,多片式离合器长时间工作容易过热,并且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还要面临更换摩擦片的问题。
[0007]
(二)技术方案
[0008]
本发明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达成: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双数的向车轮一一对应传递动力的输出轴,且双数的车轮一一对应分布设置在车辆两侧,给左侧最前端车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与给右侧最后端车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给左侧前端第二车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与给右侧后端第二车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依此规律布置直到给左侧最后端传递动力的输出轴与给右侧最前端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
[0009]
进一步地,当车辆为四驱驱动时,向左前轮与右后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向右前轮与左后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
[0010]
进一步地,当车辆为六轮驱动时,向左前轮与右后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向右前轮与左后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向两个中间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
[0011]
进一步地,当车辆为八轮驱动时,向左一轮与右四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向右一轮与左四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向左二轮与右三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向右二轮与左三轮传递动力的输出轴共用一个差速器,后轮
距不大于前轮距。
[0012]
进一步地,在设置为前纵置发动机全时四驱时,包括壳体,壳体内转动连接有轴一,轴一由发动机动力驱动转动,且轴一靠后侧部位上固接有齿轮一,壳体内靠后侧部位左侧设置有差速器一,右侧设置有差速器二;差速器一的行星齿轮架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且差速器一的行星齿轮架外侧固接有与齿轮一啮合的齿轮二,差速器一的前太阳轮与后太阳轮上分别固接有轴二与轴三,轴二、轴三均转动连接在壳体内;差速器二的行星齿轮架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且差速器二的行星齿轮架外侧固接有与齿轮一啮合的齿轮三,差速器二的前太阳轮与后太阳轮上分别固接有轴五与轴四,轴五、轴四均转动连接在壳体内;齿轮二与齿轮三为相同齿数大小,壳体靠右前侧部位处转动连接有轴六,轴六上固接有齿轮五,轴二靠前侧部位上固接有与齿轮五链条传动的齿轮四;壳体靠左前侧部位处转动连接有轴七,轴七上转动连接有齿轮七,且轴七上设有离合器一,离合器一的钢片经其壳体与轴七联接,且离合器一摩擦片与齿轮七联接,当离合器一钢片与摩擦片结合时齿轮七转动带动轴七一同转动,轴五前侧部位固接有与齿轮七链条传动的齿轮六;轴七、轴六、轴三、轴四均贯穿壳体向外延伸,且上述轴向外延伸部分均连接有万向传动轴,万向传动轴分别与四个车轮的锥齿轮传动组连接,轴七与左前轮对应,轴六与右前轮对应,轴三与左后轮对应,轴四与右后轮对应。
[0013]
进一步地,在设置为前纵置发动机分时四驱时,轴二从中间断开分为前半轴二与后半轴二,前半轴二与后半轴二均转动连接在壳体内,齿轮四固接在前半轴二上,差速器一中的前太阳轮固接在后半轴二上;轴五也从中间断开分为前半轴五与后半轴五,齿轮六固接在前半轴五上,差速器二中的前太阳轮固接在后半轴五上;后半轴二上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二,前半轴二上固接有与接合套二相对应的接合齿三,接合套二与接合齿三啮合时前半轴二与后半轴二一起转动;后半轴五上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一,前半轴五上固接有与接合套一相对应的接合齿二,接合齿二与接合套一啮合时前半轴五与后半轴五一起转动;壳体内位于轴一下方位置还转动连接有轴八,轴八靠前侧部位固接有齿轮九,后半轴五上空套转动连接有与齿轮九啮合的齿轮八,轴八靠后侧部位固接有齿轮十,轴三上固接有与齿轮十啮合的齿轮十一;齿轮八上还固接有与接合套一对应的接合齿一,当接合套一与接合齿一与啮合时后半轴五转动带动齿轮八同时转动;齿轮九与齿轮十大小齿数相同,齿轮八与齿轮十一大小齿数相同。
[0014]
进一步地,在设置为前横置发动机全时四驱时,包括壳体,壳体内靠左前方设置有差速器三,差速器三的行星齿轮架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且差速器三的行星齿轮架外侧固接有齿轮十二,齿轮十二与从发动机、变速箱输入动力的驱动齿轮啮合连接,差速器三的左太阳轮与右太阳轮上分别固接有横向设置的轴九与轴十,轴九、轴十均转动连接在壳体内;轴十右端固接有锥齿轮一,壳体内转动连接有纵向设置的轴十一,轴十一前端固接有与锥齿轮一啮合传动连接的锥齿轮二;壳体内靠后方位置横向转动连接有轴十二,轴十二左侧位置转动连接有与齿轮十二啮合的齿轮十三,轴十二上设置有离合器二,且离合器二的钢片经其壳体与轴十二联接,且离合器二摩擦片与齿轮十三联接,当离合器二39的摩擦片与钢片结合时齿轮十三转动带动轴十二一同转动,壳体内还横置转动连接有锥齿轮三,锥齿轮三空套在轴十二上,壳体内纵置转动连接有轴十三,轴十三前端固接有与锥齿轮三啮合的锥齿轮四;轴十二右侧设置有差速器四,差速器四外壳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且轴十二右端贯
穿差速器四外壳与其内的行星齿轮架固接,该行星齿轮架两端悬空设置,差速器四内左太阳轮空套在轴十二上,且该左太阳轮与锥齿轮三一体连接,且该左太阳轮与锥齿轮三一体化结构与差速器四外壳固接,锥齿轮三与该左太阳轮之间设置有若干强化结构强度的肋板,差速器四右太阳轮上固接有横向布置的轴十四,轴十四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且轴十四上固接有齿轮十四,壳体内右前方位置横向布置转动连接有轴十五,轴十五上固接有与齿轮十四啮合的齿轮十五;轴九、轴十五、轴十三和轴十一均向壳体外延伸,且上述轴向外延伸部分与对应车轮连接传递动力,轴九与左前轮对应,轴十五与右前轮对应,轴十三与左后轮对应,轴十一与右后轮对应。
[0015]
进一步地,在设置为前横置发动机分时四驱时,齿轮十三与离合器二摩擦片之间断开连接,且离合器二摩擦片侧边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五,齿轮十三侧边固接有与接合套五相对应的接合齿七,接合齿七与接合套五啮合时齿轮十三转动带动离合器二摩擦片转动;轴十与轴十五轴心重合设置,且轴十右侧滑动连接有接合套四,轴十五左侧固接有与接合套四相对应的接合齿五,接合套四与接合齿五啮合时轴十五与轴十同时转动,轴十右端固接的锥齿轮一改为转动连接在壳体内,且锥齿轮一空套在轴十上,锥齿轮一上固接有与接合套四对应的接合齿六,接合套四与接合齿六啮合时轴十转动带动锥齿轮一转动;轴十五右侧部分上转动连接有齿轮架,齿轮架上转动连接有三呈圆周均匀分布设置相当行星齿轮的齿轮十七,壳体内对应位置固接有齿圈,齿轮十七与齿圈啮合传动连接,齿轮十五侧边固接有与其同轴心相当于太阳轮的齿轮十六,且齿轮十六也与齿轮十七啮合传动连接,轴十五右侧部分上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三,齿轮架上固接有与接合套三相对应的接合齿四,接合套三与接合齿四啮合时齿轮架转动带动轴十五转动。
[0016]
进一步地,主体内在轴七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油泵板,轴七贯穿油泵板且与其转动密封连接,轴七内设置有压力油通道,且压力油通道前侧开口连通油泵板内部空间,压力油通道后侧开口与离合器一内活塞连接,通过压力油调节离合器一内活塞移动,以此调节离合器一内的摩擦片与钢片的结合于分开;齿轮七内设有轴承以此转动连接在轴七上,油泵板侧边还固接有导油板,导油板用于承接齿轮四与链条运动飞溅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将润滑油导入到齿轮七内的轴承处以及离合器一内对其润滑。
[0017]
进一步地,轴十二内也设置有压力油通道,其左端直接与油泵连通,右端与离合器二内的活塞连通,通过压力油调节离合器二内活塞移动,以此调节离合器二内的摩擦片与钢片的结合于分开;齿轮十三内设轴承依此转动连接在轴十二上,且齿轮十三上设有进油道,该进油道一端连通至齿轮十三与齿轮十二啮合处,另一端连通在滚针轴承侧边处,齿轮十二下方浸在润滑油内,在齿轮十三与齿轮十二啮合转动时产生泵油作用,将润滑油吸入到齿轮十三内轴承处以及离合器二内对其进行润滑。
[0018]
有益效果:
[0019]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通过设置对角线差速器的方式,进而可使得两交叉轴在转弯行驶时转速也基本相等,这样就避免了传统四驱前后轴转弯行驶时转速差非常大的问题,同时可减小多片式离合器的工作负担。
附图说明
[0020]
[0021]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前纵置发动机全时四驱俯视剖视示意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前纵置发动机分时四驱俯视剖视示意图。
[0023]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齿轮六处的前视剖视示意图。
[0024]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接合齿三处的前视的剖视示意图。
[0025]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齿轮九处的前视剖视示意图。
[0026]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齿轮二处的前视剖视示意图。
[0027]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齿轮十一处的前视剖视示意图。
[0028]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前横置发动机全时四驱俯视剖视示意图。
[0029]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前横置发动机分时四驱俯视剖视示意图。
[0030]
图1-9中:1-壳体、2-轴一、3-齿轮一、4-差速器一、5-齿轮二、6-差速器二、7-齿轮三、8-轴二、801-前半轴二、802-后半轴二、9-轴三、10-轴四、11-轴五、111-前半轴五、112-后半轴五、12-齿轮四、13-齿轮五、14-轴六、15-齿轮六、16-齿轮七、17-轴七、18-离合器一、19-万向传动轴、20-齿轮八、21-齿轮九、22-轴八、23-齿轮十、24-齿轮十一、25-接合齿一、26-接合套一、27-接合齿二、28-接合套二、29-接合齿三、30-差速器三、31-轴九、32-轴十、33-锥齿轮一、34-轴十一、35-锥齿轮二、36-齿轮十二、37-轴十二、38-齿轮十三、39-离合器二、40-锥齿轮三、41-轴十三、42-锥齿轮四、43-肋板、44-差速器四、45-轴十四、46-齿轮十四、47-轴十五、48-齿轮十五、49-齿轮十六、50-齿轮架、51-齿轮十七、53-接合套三、54-接合齿四、55-接合套四、56-接合齿五、57-接合齿六、58-接合套五、59-接合齿七、60-油泵板、61-导油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003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3]
现有技术中的四驱驱动系统一般为两前轮共用一个差速器,两后轮共用一个差速器,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利用对角线差速器原理,当车辆为四驱驱动时,左前轮与右后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右前轮与左后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当车辆为六轮驱动时,左前轮与右后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右前轮与左后轮共用一个差速器,两个中间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当车辆为八轮驱动时,左一轮与右四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右一轮与左四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左二轮与右三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右二轮与左三轮共用一个差速器,后轮距不要比前轮距大,这样在低速转弯时两轴的转速差更小;通过设置对角线差速器的方式,进而可使得两交叉轴在转弯行驶时转速也基本相等,这样就避免了传统四驱前后轴转弯行驶时转速差非常大的问题,同时可减小多片式离合器的工作负担。
[0034]
根据上述对角线差速器原理,本发明设置了分别应用在前纵置发动机全时四驱、前纵置发动机分时四驱、前横置发动机全时四驱,前横置发动机分时四驱的四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0035]
实施例一
[0036]
如附图1所示,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应用在前纵置发动机全时四驱的具体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内转动连接有轴一2,轴一2由发动机动力驱动转动,且轴一2靠后侧部位上固接有齿轮一3,壳体1内靠后侧部位左侧设置有差速器一4,右侧设置有差速器二6;差速器一4的行星齿轮架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且差速器一4的行星齿轮架外侧固接有齿轮二5,齿轮二5与齿轮一3啮合传动连接,差速器一4的前太阳轮与后太阳轮上分别固接有轴二8与轴三9,轴二8、轴三9均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差速器二6的行星齿轮架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且差速器二6的行星齿轮架外侧固接有齿轮三7,齿轮三7与齿轮一3啮合传动连接,差速器二6的前太阳轮与后太阳轮上分别固接有轴五11与轴四10,轴五11、轴四10均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齿轮二5与齿轮三7为相同齿数大小,以保证差速器一4与差速器二6的行星齿轮架的公转速度相等;优选的,差速器一4与差速器二6上可设置差速锁;壳体1靠右前侧部位处转动连接有轴六14,轴六14上固接有齿轮五13,轴二8靠前侧部位上固接有齿轮四12,齿轮五13与齿轮四12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壳体1靠左前侧部位处转动连接有轴七17,轴七17上设有齿轮七16,具体的,齿轮七16转动连接在轴七17上,且轴七17上设有离合器一18,离合器一18为现有结构多片式离合器,该离合器一18的钢片经其壳体与轴七17联接,且离合器一18摩擦片与齿轮七16联接,当离合器一18为结合模式时齿轮七16转动带动轴七17一同转动,而当离合器一18为分离模式时齿轮七16转动不带动轴七17一同转动,轴五11前侧部位固接有齿轮六15,齿轮六15与齿轮七16之间通过链条传动连接;轴七17、轴六14、轴三9、轴四10均贯穿壳体1向外延伸,且上述轴向外延伸部分均连接有万向传动轴19,轴七17通过万向传动轴19、锥齿轮传动组将动力传送到左前轮,其他轴原理相同,轴六14将动力传送到右前轮,轴三9将动力传送到左后轮,轴四10将动力传送到右后轮。
[0037]
其中,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工作原理为,发动机提供动力带动轴一2转动,进而带动轴一2上的齿轮一3转动,进而带动与齿轮一3啮合的齿轮二5与齿轮三7转动,进而带动差速器一4内行星齿轮架与差速器二6内行星齿轮架转动,差速器一4运动带动轴三9与轴二8转动,轴二8通过其上的齿轮四12与齿轮五13链传动,进而带动轴六14转动,通过轴六14与轴三9分别对右前轮与左后轮传送动力,进而使得有前轮与左后轮共用一个差速器一4,同理可知左前轮与右后轮共用一个差速器二6。
[0038]
实施例二
[0039]
如附图2-7所示,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应用在前纵置发动机分时四驱的具体结构,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全部结构,且本实施例进一步地改进结构为,实施例一中的轴二8从中间断开分为前半轴二801与后半轴二802,前半轴二801与后半轴二802均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齿轮四12固接在前半轴二801上,差速器一4中的太阳轮固接在后半轴二802上;实施例一中的轴五11也从中间断开分为前半轴五111与后半轴五112,齿轮六15固接在前半轴五111上,差速器二6中的太阳轮固接在后半轴五112上;后半轴二802上设置有可移动的接合套二28,具体的,后半轴二802上固接有花键毂,花键毂上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二28,前半轴二801上固接有与接合套二28相对应的接合齿三29,接合套二28与接合齿三29啮合时前半轴二801与后半轴二802一起传动;后半轴五112上设有可移动的接合套一26,具体的,后半轴五112上固接有花键毂,花键毂上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一26,前半轴五111上固接有与接合套一26相对应的接合齿二27,接合齿二27与接合套一26啮合时前半轴五111与后半轴五112一起传动;壳体1内位于轴一2下方位置还转动连接有轴八22,轴八22靠前侧部位
固接有齿轮九21,后半轴五112上空套转动连接有齿轮八20,齿轮八20与齿轮九21啮合传动连接,轴八22靠后侧部位固接有齿轮十23,轴三9上固接有齿轮十一24,齿轮十一24与齿轮十23啮合传动连接;后半轴五112上还空套转动连接有与接合套一26相对应的接合齿一25,接合齿一25还与齿轮八20固接,当接合套一26与接合齿一25与啮合时,后半轴五112转动带动齿轮八20同时转动;优选的,齿轮九21与齿轮十23大小齿数相同,齿轮八20与齿轮十一24大小齿数相同,进而保证后半轴五112与轴三9的转速相同;具体的,接合套一26与接合套二28均可通过拔插与档把操纵移动,两个挡把可以离得近些。
[0040]
其中,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当通过档把操纵接合套二28与接合齿三29啮合,接合套一26与接合齿二27啮合时,前半轴二801与后半轴二802为一体传动,前半轴五111与后半轴与一体传动,此时车辆为四轮驱动,具体传动原理和实施例一中传动原理相同;当通过档把操纵接合套二28与接合齿三29分离,接合套一26与接合齿一25啮合时,差速器二6运动带动轴四10与后半轴五112转动,后半轴五112转动带动齿轮八20转动,进而啮合传动齿轮九21即轴八22转动,进而通过齿轮十23与齿轮十一24啮合传动带动轴三9转动,进而通过轴三9与轴四10将动力传送到两后轮,此时车辆为后轮驱动。
[0041]
实施例三
[0042]
如附图8所示,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应用在前横置发动机全时四驱的具体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内靠左前方设置有差速器三30,差速器三30的行星齿轮架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且差速器三30的行星齿轮架外侧固接有齿轮十二36,齿轮十二36与从发动机、变速箱输入动力的驱动齿轮啮合连接,进而通过发动机传递动力带动齿轮十二36转动,差速器三30的左太阳轮与右太阳轮上分别固接有横向设置的轴九31与轴十32,轴九31、轴十32均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轴十32右端固接有锥齿轮一33,壳体1内转动连接有纵向设置的轴十一34,轴十一34前端固接有与锥齿轮一33啮合传动连接的锥齿轮二35;壳体1内靠后方位置横向转动连接有轴十二37,轴十二37左侧位置转动连接有齿轮十三38,齿轮十三38与齿轮十二36啮合传动连接,轴十二37上设置有离合器二39,离合器二39为现有结构多片式离合器,该离合器二39的钢片经离合器二39壳体与轴十二37联接,且离合器二39摩擦片与齿轮十三38联接,当离合器二39为结合模式时齿轮十三38转动带动轴十二37一同转动,而当离合器二39为分离模式时齿轮十三38转动不带动轴十二37一同转动,壳体1内还横置转动连接有锥齿轮三40,锥齿轮三40空套在轴十二37上,壳体1内纵置转动连接有轴十三41,轴十三41前端固接有锥齿轮四42,锥齿轮四42与锥齿轮三40之间啮合传动连接;轴十二37右侧设置有差速器四44,差速器四44外壳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且轴十二37右端贯穿差速器四44外壳与差速器四44内的行星齿轮架固接,该行星齿轮架与差速器四44外壳不相连,差速器四44内左太阳轮空套在轴十二37上,且该左太阳轮与锥齿轮三40一体连接,优选的,锥齿轮三40与该左太阳轮之间设置有若干肋板43,具体可设置六块肋板43,以此加强锥齿轮三40与左太阳轮一体化结构的强度,差速器四44外壳与其内左太阳轮和锥齿轮三40的一体化结构固接,具体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差速器四44右太阳轮上固接有横向布置的轴十四45,轴十四45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且轴十四45上固接有齿轮十四46,壳体1内右前方位置横向布置转动连接有轴十五47,轴十五47上固接有齿轮十五48,齿轮十五48与齿轮十四46啮合传动连接;轴九31、轴十五47、轴十三41和轴十一34均向壳体1外延伸,轴九31向外延伸部分可通过万向传动轴19向左前轮传递动力,轴十五47向外延伸部分可通过万向传动轴19
向右前轮传递动力,轴十三41向外延伸部分可通过万向传动轴19及锥齿轮组向左后轮传递动力,轴十一34向外延伸部分可通过万向传动轴19及锥齿轮组向右后轮传递动力。
[0043]
其中,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发动机传递动力带动齿轮十二36转动,进而带动差速器三30运动,进而驱动轴九31与轴十32转动,轴十32转动带动其上的锥齿轮一33与锥齿轮二35啮合传动,进而带动轴十一34转动,即轴九31与轴十一34共用一个差速器三,且轴九31向左前轮传递动力,轴十一34向右后轮传递动力;齿轮十二36转动同时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十三38转动,此时离合器二39设置为结合模式,进而使得齿轮十三38转动带动轴十二37转动,进而带动差速器四44内行星齿轮架转动,进而带动左右太阳轮驱动锥齿轮三40、轴十四45转动,锥齿轮三40转动带动与之啮合的锥齿轮四42转动,进而带动轴十三41转动,轴十四45转动带动其上的齿轮十四46转动,进而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十五48旋转,进而驱动轴十五47转动,即轴十三41与轴十五47共用一个差速器四44,且轴十三41向左后轮传递动力,轴十五47向右前轮传递动力。
[0044]
实施例四
[0045]
如附图9所示,一种x型传动四轮及多轮驱动分动器应用在前横置发动机分时四驱的具体结构,包括上述实施例三中的全部结构,且本实施例进一步地改进结构为,齿轮十三38与离合器二39摩擦片之间断开连接,且离合器二39摩擦片侧边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五58,齿轮十三38侧边固接有与接合套五58相对应的接合齿七59,接合齿七59与接合套五58啮合时齿轮十三38转动带动离合器二39摩擦片转动;轴十32与轴十五47轴心重合设置,且轴十32右侧滑动连接有接合套四55,接合套四55可通过电动控制滑动,轴十五47左侧固接有与接合套四55相对应的接合齿五56,接合套四55与接合齿五56啮合时轴十五47与轴十32同时转动,轴十32右端固接的锥齿轮一33改为转动连接在壳体1内,且锥齿轮一33空套在轴十32上,锥齿轮一33上固接有与接合套四55对应的接合齿六57,接合套四55与接合齿六57啮合时轴十32转动带动锥齿轮一33转动;轴十五47右侧部分上转动连接有齿轮架50,齿轮架50上转动连接有三呈圆周均匀分布设置的齿轮十七51,齿轮十七51为行星齿轮,壳体1内对应位置固接有齿圈52,齿轮十七51与齿圈52啮合传动连接,齿轮十五48侧边固接有与其同轴心的齿轮十六49,齿轮十六49为太阳轮,且齿轮十六49也与齿轮十七51啮合传动连接,轴十五47右侧部分上滑动连接有接合套三53,齿轮架50上固接有与接合套三53相对应的接合齿四54,接合套三53与接合齿四54啮合时齿轮架50转动带动轴十五47转动。
[0046]
其中,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当接合套四55与接合齿六57啮合、接合套三53与接合齿四54啮合、接合套五58与接合齿七59啮合时,轴十32带动锥齿轮一33转动,齿轮十三38带动离合器二39摩擦片转动,齿轮十五48转动带动作为太阳轮的齿轮十六49同时转动,进而带动作为行星齿轮的齿轮十七转动,进而使得齿轮架50转动,进而带动轴十五47转动,此时车辆为四轮驱动,具体传动原理和实施例三中传动原理相似;当接合套四55与接合齿五56啮合、接合套三53与接合齿54四分开、接合套五58与接合齿七59分开时,差速器三30运动带动轴九31与轴十32转动,轴十32转动带动轴十五47同时转动,而锥齿轮一33不转、齿轮十三38空转,此时仅轴九31与轴十五47分别对左前轮与右前轮传递动力,此时车辆为前轮驱动。
[0047]
其中,在上述四个实施例中,当车辆行驶在硬质路面上时,离合器一18或离合器二39为半结合模式,当车辆行驶在松软和冰雪路面时,离合器一18或离合器二39为全结合模
式。
[0048]
其中,在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主体1内在轴七17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油泵板60,轴七17贯穿油泵板60且与其转动密封连接,轴七17内设置有压力油通道,且压力油通道前侧开口连通油泵板60内部空间,压力油通道后侧开口与离合器一18内活塞连接,通过在外壳1外设置油泵调节油泵板60内压力,进而通过压力油调节离合器一18内活塞移动,以此调节离合器一18内的摩擦片与钢片的结合于分开;齿轮七16可通过双列圆柱滚子轴承转动连接在轴七17上,油泵板60侧边还固接有导油板61,导油板61用于承接齿轮四12与链条运动飞溅的润滑油,通过重力作用将润滑油导入到齿轮七16内的双列滚子轴承处,同时还可对与齿轮七16联接的离合器一18内的摩擦片进行润滑,以此减小离合器一18的磨损。其中,在实施例三与实施例四中,轴十二37内也设置有压力油通道,其左端直接与油泵连通,右端与离合器二39内的活塞连通,其具体原理与上述相同,不再赘述;齿轮十三38可通过滚针轴承转动连接在轴十二37上,且齿轮十三38上设有进油道,该进油道一端连通至齿轮十三38与齿轮十二36啮合处,另一端连通在滚针轴承侧边处,齿轮十二36下方浸在润滑油内,在齿轮十三38与齿轮十二36啮合转动时产生泵油作用,将润滑油吸入到滚针轴承处对其进行润滑,同时还可对离合器二39内的摩擦片进行润滑,以此减小离合器二39的磨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