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锁止机构、器具连接件、容器连接件、以及连接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1-11-15 16: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连接两个部件并对一方的卡合部及另一方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进行锁止的锁止机构、器具连接件、容器连接件、以及连接器具。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一种连接器具,该连接器具为了将药瓶等容器内的药液由注射器等器具进行采集,将容器及器具进行连接。已知上述连接器具具有:容器连接件,其固定在容器口;器具连接件,其一端开口,通过从该开口插入容器连接件来连接容器连接件,将器具进行固定。
3.另外,在上述连接器具中,已知如下的连接器具,即,通过使在器具连接件的周壁设置的卡合部与在容器连接件的外周面设置的被卡合部卡合来维持器具连接件及容器连接件的连接状态。
4.卡合部在器具连接件的周壁形成的孔进行配置,中途部在周壁上固定的纵长的卡合部件的一端进行设置。该卡合部件的另一端构成在由操作人员向器具连接部的内侧按压的按压部。
5.当由操作人员按压按压部时,卡合部件以在器具连接件固定的固定部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卡合部在与容器连接件的被卡合部分离的方向上移动。操作人员在解除器具连接件及容器连接件的连接的情况下,压入按压部,由此使卡合部移动至解除与被卡合部的卡合的位置,之后,将容器连接件从器具连接件拔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8/1863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0.然而,如上述卡合部件那样,在卡合部及按压部之间配置成为旋转中心的固定部的部件中,当试图从器具连接件拔出容器连接件时,可能会将器具连接件的卡合部及容器连接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11.即,当试图从器具连接件拔出容器连接件时,由于卡合部被被卡合部按压,相对于卡合部件,产生以固定部为中心而使卡合部在远离被卡合部的方向上移动的旋转力矩。因此,当试图以规定的力从器具连接件拔出容器连接件时,由于在卡合部件产生的旋转力矩,卡合部移动,其结果为,可能会将卡合部及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
12.例如,在将收纳药液的容器及注射器连接的连接器具中,不会优选违反操作人员的意愿而解除器具连接件的卡合部及容器连接件的被卡合部的卡合。
13.因此,考虑具有将固定部隔着卡合部而在与按压部相反的一侧配置的结构的卡合部件,但在该结构中,为了解除卡合部及被卡合部的卡合,需要在远离轮廓体的方向上对按
压部进行按压,操作性差。
14.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操作性、并且防止因拉拽而使卡合部及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锁止机构、器具连接件、容器连接件、以及连接器具。
15.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16.本发明的锁止机构是将具有构成为圆筒状且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的孔的筒体部(胴部)的第一部件及从所述筒体部的一端向所述筒体部中插入的第二部件的卡合进行锁止的锁止机构,具有:被卡合部,其形成在所述第二部件的外表面;卡合部件,其是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孔的边缘的、在所述筒体部的轴向上较长的卡合部件,具有:在另一端部形成并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具有间隙的操作部、与所述操作部在所述筒体部的轴向上连续而形成且在所述操作部于所述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部件接触的支点部、与所述支点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并构成为在所述径向上向内侧突出的突状且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轴向上卡合的卡合部、以及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且在所述操作部于所述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时通过弯曲来使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径向上向外侧移动的变形部。
17.本发明的器具连接件具有:筒体部,其固定在容器,在内部具有容器侧流路结构部,并且构成为可将在外表面具有被卡合部的容器连接件从一端插入的圆筒状,并且在径向上与所述容器连接件对置的位置上形成孔;器具侧流路结构部,其收纳在所述筒体部内,当所述容器连接件插入所述筒体部内与所述容器侧流路结构部连通;卡合部件,其是一端部在所述孔的缘部固定的、在所述筒体部的轴向上较长的卡合部件,具有:在另一端部形成且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容器连接件之间具有间隙的操作部、与所述操作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且在所述操作部于所述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的状态下与所述容器连接件接触的支点部、与所述支点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并构成为在所述径向上向内侧突出的突状且在所述容器侧流路结构部及所述器具侧流路结构部连通的状态下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轴向上卡合的卡合部、以及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并在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时通过弯曲而使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径向上向外侧移动的变形部。
18.本发明的容器连接件具有:插入部,其具有在内部具有器具侧流路结构部、并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的孔的圆筒状筒体部,构成为可从固定有器具的器具连接件的所述筒体部的一端向所述筒体部内插入;容器固定部,其固定在容器;容器侧流路结构部,其在所述插入部及所述容器固定部的内部形成,当所述容器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容器时与所述容器内连通,当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筒体部内时与所述器具侧流路结构部连通;被卡合部,其具有:操作部、与所述操作部在所述筒体部的轴向上连续而形成且在所述操作部于所述筒体部的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的状态下与所述插入部接触的支点部、与所述支点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且构成为在所述径向上向内侧突出的突状的卡合部、以及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且在所述操作部于所述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时通过弯曲而使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径向上向外侧移动的变形部,在所述容器侧流路结构部及所述器具侧流路结构部连通的状态下卡合在所述器具连接件的卡合部件的所述卡合部中,并形成在所述插入部。
19.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具有:固定在容器且在内部具有容器侧流路结构部并在外表面形成有被卡合部的容器连接件、以及器具连接件。所述器具连接件具有:筒体部,其构成为可将所述容器连接件从一端插入的圆筒状,并且在径向上与所述容器连接件对置的位置上
形成有孔;器具侧流路结构部,其收纳在所述筒体部内,当所述容器连接件插入所述筒体部内时与所述容器侧流路结构部连通;卡合部件,其是一端部固定在所述孔的边缘的、在所述筒体部的轴向上较长的卡合部件,具有:在另一端部形成并在所述径向上与所述容器连接件之间具有间隙的操作部、与所述操作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并在所述操作部于所述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的状态下与所述容器连接件接触的支点部、与所述支点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并构成为在所述径向上向内侧突出的突状且在所述容器侧流路结构部及所述器具侧流路结构部连通的状态下所述被卡合部在所述轴向上卡合的卡合部、以及与所述卡合部在所述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并在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径向上被按压向内侧时通过弯曲而使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径向上向外侧移动的变形部。
20.发明的效果
2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提高操作性、且防止因拉拽而使卡合部及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锁止机构、器具连接件、容器连接件、以及连接器具。
附图说明
22.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器具连接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23.图2是表示同连接器具的结构的剖视图。
24.图3是将同连接器具的结构切去一部分来表示的侧视图。
25.图4是表示在同连接器具中使用的容器连接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26.图5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27.图6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的结构的仰视图。
28.图7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的结构的俯视图。
29.图8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30.图9是表示在同容器连接件中使用的容器盖的结构的立体图。
31.图10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主体的结构的俯视图。
32.图11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固定于容器的状态的剖视图。
33.图12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与容器连接的状态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34.图13是表示在同容器连接件中使用的针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35.图14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销的结构的俯视图。
36.图15是表示同容器连接件销的结构的侧视图。
37.图16是表示在同容器连接件中使用的容器盖的结构的立体图。
38.图17是表示同容器盖的结构的侧视图。
39.图18是表示同容器盖的结构的侧视图。
40.图19是表示同容器盖的结构的仰视图。
41.图20是表示同容器盖的结构的剖视图。
42.图21是表示同容器盖的结构的剖视图。
43.图22是表示在同容器连接件中使用的容器密封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44.图23是表示同容器密封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45.图24是表示在同连接器具中使用的器具连接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46.图25是表示同器具连接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47.图26是表示同器具连接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48.图27是表示同器具连接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49.图28是表示在同器具连接件中使用的、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50.图29是表示同轮廓体结构部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51.图30是表示在同器具连接件中使用的另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的结构的侧视图。
52.图31是表示在同器具连接件中使用的持针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53.图32是表示在同连接器具中使用的内套的结构的立体图。
54.图33是表示同内套的结构的侧视图。
55.图34是表示同内套的结构的仰视图。
56.图35是表示在同器具连接件中使用的头套的结构的立体图。
57.图36是表示同头套的结构的侧视图。
58.图37是表示同头套的结构的侧视图。
59.图38是表示同头套的结构的俯视图。
60.图39是表示同头套的结构的仰视图。
61.图40是表示同头套的结构的剖视图。
62.图41是表示在同连接器具中使用的止动套的结构的立体图。
63.图42是表示同止动套的结构的剖视图。
64.图43是表示同止动套的结构的剖视图。
65.图44是对在同器具连接件中使用的卡合部件、以及在同容器连接件中使用的被卡合部的卡合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66.图45是对同卡合部件及同被卡合部的卡合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67.图46是对同卡合部件及同被卡合部的卡合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68.图47是对同卡合部件及同被卡合部的卡合的解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69.图48是对同器具连接件及同容器连接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0.图49是对同器具连接件及同容器连接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1.图50是对同器具连接件及同容器连接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2.图51是对同器具连接件及同容器连接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3.图52是对同器具连接件及同容器连接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4.图53是对同器具连接件及同容器连接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5.图54是对同器具连接件及同容器连接件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76.图5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器具连接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77.图56是表示同器具连接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78.利用图1至图5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具10进行说明。
79.图1是将连接器具10的结构切去一部分来表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连接器具1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将连接器具10的结构切去一部分来表示的侧视图。图3表示相对于图2、将轮廓体主体111围绕轮廓体主体111的轴线旋转90度后的状态。图4是表示在连接器具10中使用的容器连接件2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容器连接件2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
是表示容器连接件20的结构的仰视图。
80.图7是表示容器连接件2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容器连接件2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在容器连接件20中使用的容器固定部主体4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容器固定部主体4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容器连接件20固定在容器1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将容器连接件20与容器1连接的过程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81.图13是表示在容器连接件20中使用的针部件6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针部件6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针部件6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6是表示在容器连接件中使用的容器固定部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容器固定部3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8是表示容器固定部30的结构的侧视图,是表示相对于图17中容器固定部30围绕轴线旋转90度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82.图19是表示容器固定部30的结构的仰视图。图20是表示沿图18所示的f20

f20线剖面切割后的状态的容器盖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沿图17所示的f21

f21线剖面切割后的状态的容器固定部30的剖视图。图22是表示在容器连接件20中使用的容器密封件9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容器密封件90的结构的侧视图。
83.图24是表示在连接器具10中使用的器具连接件1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器具连接件10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6是表示器具连接件10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7是表示器具连接件10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8是表示在器具连接件100中使用的、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9是表示轮廓体结构部件132的结构的侧视图。
84.图30是表示在器具连接件100中使用的、另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1是表示在器具连接件100中使用的持针器12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2是表示在器具连接件100中使用的内套14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3是表示内套14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4是表示内套140的结构的仰视图。
85.图35是表示在器具连接件100中使用的头套18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6是表示头套18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7是表示头套18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8是表示头套18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9是表示头套180的结构的仰视图。图40是表示头套18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1是表示在连接器具10中使用的止动套2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2是表示止动套23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42表示将止动套230的两个第一腕部231各自在不同的切割位置进行切割后的状态。图43是表示止动套的结构的剖视图,是表示相对于图42所示的止动套230、围绕轴线旋转90度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3表示将止动套230的两个第一腕部231各自在不同的切割位置进行切割后的状态。
86.图44至图46是对在器具连接件100中使用的卡合部件160、以及在容器连接件20中使用的被卡合部78的卡合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7是对卡合部件160及被卡合部78的卡合的解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48至图54是对器具连接件100及容器连接件20的连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87.如图1、图2及图11所示,连接器具10具有:在容器1可固定地形成的容器连接件20、以及在器具的一个例子即注射器7的圆筒8可固定地形成且可拆装地连接容器连接件20的器具连接件100。连接器具10具有与容器1及注射器7连通的液体流路l1,通过该液体流路l1,能够由该注射器7采集容器1内的药液。另外,连接器具10具有将容器1及后面叙述的空气袋152内连通的气体流路l2,通过该气体流路l2,可将容器1内的压力保持恒定。基于将容
器1配置在下方、将注射器7配置在上方的状态,对连接器具10设定上下方向。
88.如图11所示,容器1形成为可收纳药液的有底筒状。容器1例如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筒体部2、在筒体部2的底端形成且封堵筒体部2的底壁部3、在筒体部2的上端形成且口径比筒体部2小的圆筒状颈部4、在颈部4的上端缘形成的凸缘5、以及在颈部4的开口内固定且对颈部4的开口进行密封的塞子6。
89.塞子6由橡胶及弹性体等树脂形成,具有挠性。另外,塞子6形成为,能够将由于插入容器连接件20的后面叙述的针部件60的针部62而形成的孔在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移动后,利用复原力液密性及气密性地进行封堵。
90.如图4、图5、图7及图8所示,容器连接件20具有:在容器1可固定地形成的容器固定部30、固定在容器固定部30的密封盖70、以及设置在密封盖70的容器密封件90。
91.如图2所示,容器固定部30具有:构成液体流路l1的一部分的液体流路结构部l3、以及构成气体流路l2的一部分的气体流路结构部l4。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容器固定部30具有:在容器1可固定地形成的容器固定部主体40、以及在容器固定部主体40固定且在内部具有流路结构部l3、l4的针部件60。
92.容器固定部主体40在针部件60插入容器1的口部的塞子6中的状态下可固定在容器1地构成。具体而言,容器固定部主体40具有:固定针部件60的基部41、设置在基部41的两个腕部42、以及在两个腕部42各自设置且在各容器1的颈部4可卡合的卡合部43。
93.如图10所示,基部41构成为在中央具有配置针部件60的孔44的板状。孔44具有:构成为圆弧的圆弧部45、以及构成为长方形的长方形部46。
94.基部41另外形成有与在孔44中插入的针部件60卡合的卡合爪47。卡合爪47配置在基部41的上表面的、例如孔44的附近。卡合爪47例如形成有多个,作为具体例子而形成有两个。两个卡合爪47隔着孔44对置进行配置。
95.在此,如图6所示,设定圆x。圆x的中心例如设定在与孔44的圆弧部45的曲率中心相同的位置上。使圆x的轴线为c3。
96.卡合爪47具有:从基部41向上方延伸的构成为长板状的基部48、以及在基部48的上端形成的爪部49。爪部49的、与对置于另一方的卡合爪47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构成为与该面的上端相比、下端位于孔44的径向外侧的倾斜面。
97.如图9所示,两个腕部42设置在基部41。两个腕部42在围绕圆x的轴线c3间隔180度的位置上进行配置。一方的腕部42具有使一方的卡合部43在与于基部41设定的圆x的轴线c3侧接近的方向及远离的方向上可移动的挠性。另一方的腕部42具有使另一方的卡合部43在与圆x的轴线c3侧接近的方向及远离的方向上可移动的挠性。如图6所示,两个腕部42构成为相对于通过圆x的轴线c3并与轴线c3平行的第一虚拟平面p1对称的形状。
98.腕部42的一部分位于比腕部42的基部41侧的一端更靠近上方。具体而言,腕部42具有:第一腕部50、折返部51、以及第二腕部52。
99.第一腕部50与基部41连续,构成为向上方延伸的板状。折返部51与第一腕部50连续,构成为相对于第一腕部50向下方折返的形状。第二腕部52与折返部51连续而形成。第二腕部52比基部41更向下方延伸,并且构成为其前端部向轴线c3侧弯曲的形状。在第二腕部52的前端设有卡合部43。
100.这样构成的腕部42通过第一腕部50、折返部51、以及第二腕部52弯曲来移动卡合
部43。腕部42例如具有一定的厚度。或者,为了使卡合部43容易以折返部51为中心进行摆动,也可以将折返部51形成得比第一腕部50及第二腕部52薄。
101.卡合部43构成为沿轴线c3从上方向下方远离轴线c3的弯曲的板状。卡合部43的上端构成在与容器1的颈部4抵接的抵接部53。卡合部43的轴线c3侧的面构成为与容器1的凸缘5、将颈部4向抵接部53引导的引导面54。一方的卡合部43及另一方的卡合部43构成为相对于通过圆x的轴线c3且与轴线c3平行的第一虚拟平面p1对称的形状。
102.另外,卡合部43构成为抵接部53与容器1的颈部4通过两个点抵接的形状。换言之,一对抵接部53与颈部4通过四个点抵接。另外,卡合部43的引导面54或后面叙述的另一端缘56在将颈部4向抵接部53引导的过程中,形成为通过两个点与凸缘5接触的形状。
103.具体而言,卡合部43相对于通过圆x的轴线c3、且与第一虚拟平面p1正交的第二虚拟平面p2形成为对称的形状。当沿与轴线c3正交的剖面对卡合部43进行切割时,卡合部43的剖面形状构成为大致v字形状。
104.换言之,在引导面54的、与圆x的轴线c3正交的剖面上,引导面54的第二虚拟平面p2侧在与轴线c3正交的方向之中与第二虚拟平面p2平行的方向上,相对于引导面54的隔着第二虚拟平面p2的两端,配置在远离轴线c3的位置上。
105.此外,卡合部43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以使卡合部43的下端与卡合部43的上端相比,位于远离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位置上。
106.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上下方向如上所述,基于将容器1配置在下方、注射器7配置在上方的状态,对连接器具10设定上下方向。因此,在容器连接件20中,上下方向与轴线c3平行。
107.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卡合部43形成为向远离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一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另外,卡合部43下端的周向长度设定得比卡合部43上端的周向长度长。另外,卡合部43下端的周向长度设定为比卡合部43的上端至下端的沿着卡合部4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长度。
108.在此,卡合部43的沿着周向的长度是指围绕轴线c3的卡合部43的长度。
109.引导面54相对于轴线c3、即上下方向倾斜,使引导面54的下端相对于轴线c3位于比引导面54的上端更远离的位置上。
110.如图5及图6所示,引导面54形成为向远离轴线c3的一侧凸出的曲面。具体而言,从引导面54的上端的周向中心连结下端的周向中心的部分形成为与轴线c3倾斜的直线状。而且,引导面54构成为相对于该直线状部分对称的曲面。在此,从引导面54的上端的周向中心连结下端的周向下端的部分成为位于第二虚拟平面p2上的部分。
111.另外,引导面54的下端的周向长度设定得比引导面54的上端的周向长度长。另外,引导面54的下端的周向长度设定为比引导面54的上端至下端的沿着引导面5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长度。
112.这样构成的引导面54及后面叙述的另一端缘56通过相对于周向的中心构成为在周向两侧对称的曲面,构成为在将容器连接件20固定在容器1时容器1的凸缘5可通过两个点接触的面。具体而言,引导面54及后面叙述的另一端缘56隔着第二虚拟平面p2通过一方侧的一个点与凸缘5抵接,并隔着第二虚拟平面p2通过另一方侧的一个点与凸缘5抵接。而且,由一对卡合部43通过四个点支承凸缘5。
113.在此,使卡合部43的、隔着第二虚拟平面p2而构成一方的部分为第一部分43a,使隔着第二虚拟平面p2而构成另一方的部分为第二部分43b。第一部分43a及第二部分43b相对于第二虚拟平面p2构成为对称的形状。
114.第一部分43a具有:作为抵接部53的一部分的第一抵接部结构部53a、以及成为引导面54的一部分的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第二部分43b具有:作为抵接部53的另一部分的第二抵接部结构部53b、以及成为引导面54的另一部分的第二引导面结构部54b。
115.第一抵接部结构部53a及第二抵接部结构部53b相对于第二虚拟平面p2构成为对称的形状。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及第二引导面结构部54b相对于第二虚拟平面p2形成为对称的面。
116.如图6所示,第一抵接部结构部53a构成为具有从第二虚拟平面p2侧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接近第一虚拟平面的倾斜的形状。
117.针对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具体地进行说明。
118.在第一部分43a的与圆x的轴线c3正交的剖面上,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第二虚拟平面p2侧的一端缘55相对于引导面54的与第二虚拟平面p2相反一侧的另一端缘56,配置在与轴线c3正交的方向之中与第二虚拟平面p2平行的方向上远离轴线c3的位置上。
119.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例如形成为其延长线相对于轴线c3倾斜的直线。在此,一端缘55是在引导面54的周向上通过中心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二虚拟平面p2上的线。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例如形成为其延长线与轴线c3形成45度的直线。
120.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下端的周向长度设定为比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上端的周向长度长的长度。另一端缘56配置在比一端缘55更靠近另一方的卡合部43侧。而且,另一端缘56相对于一端缘55,构成为在远离另一方的卡合部43、以及一端缘55双方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121.这样的、一端缘55至另一端缘56的周向长度设定为如下的长度,即,相对于筒体部2的外径为最大的容器1,也能够在使凸缘5抵接引导面54而由引导面54向抵接部53引导时抑制筒体部2与引导面54抵接。
122.因此,如图6所示,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在从下方观察的状态下,第二虚拟平面p2侧的一端缘55的延长线、以及相对于一端缘55的相反一侧的另一端缘56的延长线构成为交叉的扇状。
123.另一端缘56的至少上端侧形成为曲线状部。曲线状部包括另一端缘56的上端。具体而言,曲线状部向下方延伸,形成为曲率中心隔着引导面54而位于与另一方的卡合部43相反一侧的曲线状。而且,另一端缘56的、比曲线状部更靠近下端的下端侧例如形成为直线状。
124.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构成为使这样构成的一端缘55及另一端缘56连续的曲面。例如,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从另一端缘56向一端缘55侧构成为另一端缘56的曲线状部逐渐接近一端缘55的曲面。
125.这样构成的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例如具有:构成为曲率中心隔着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相反一侧的曲面的部分、以及构成为曲率中心相对于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侧的曲面的部分。
126.针对该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在容器1连接容器连接件20的过程中、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及凸缘5的切点a的附近的剖视图。图12表示沿着通过切点a、与圆x的轴线c3及切点a的切线s平行的剖面进行切割后的状态。切点a的切线s在图6中以一点划线表示。如图6所示,引导面54例如在从下方观察容器连接件20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二虚拟平面p2倾斜。
127.如图12所示,引导面54形成为通过凸缘5所接触的切点a的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倾斜角度α的曲面。角度α不足90度。
128.如图12所示,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形成为构成沿着切线s被切割的卡合部43的剖面的边缘的、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部分的曲率中心z隔着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相反一侧、即相对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相反的一侧的曲面。换言之,引导面54形成为在圆x的轴向上从上方向下方逐渐扩展、即随着从上方向下方发展而远离轴线c3的形状。此外,换言之,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接近抵接部53、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减小的曲面。
129.而且,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部分、例如下方的部分构成为曲率中心相对于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侧的曲面。
1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以具有构成为曲率中心隔着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相反一侧的曲面的部分、以及构成为曲率中心相对于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侧的曲面的部分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于此。
131.在其它的例子中,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即,该结构不具有沿着与第二虚拟平面p2平行的方向的剖面构成为曲率中心隔着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相反一侧且从上方向下方逐渐扩展的曲面、且构成为曲率中心相对于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而位于另一方的卡合部43侧的曲面的部分。因此,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构成为随着与第一抵接部结构部53a接近而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减小的曲面。
132.另外,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形成为随着从一端缘55向另一端缘56、构成沿切线s切割的卡合部43的剖面边缘的一部分的、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部分的曲率半径减小的曲面。
13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至另一端缘56的范围构成为曲面。此外,在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中,一端缘55侧的曲率半径最大,随着向另一端缘56侧发展,曲率半径减小。而且,另一端缘56的曲率半径最小。
1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以一端缘55至另一端缘56构成为曲面的例子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在其它的例子中,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形成为随着从一端缘55的附近向另一端缘56、曲率半径减小的曲面。而且,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附近的范围r1例如形成为平面。该平面是与一端缘55平行的平面。该范围是容器1不会接触的范围。
135.因此,在该变形例中,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附近至另一端缘56的范围构成为曲面。此外,在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形成为曲面的范围中,一端缘55侧的一端的曲率半径最大,随着向另一端缘56侧发展,曲率半径减小。而且,另一端缘56的曲率半径最
小。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端缘55构成为曲线的情况下,一端缘55的曲率半径最大。
136.另外,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另一端缘56的抵接部53侧的一端的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比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的延长线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小。
137.此外,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构成为如下的曲面,即,构成卡合部43的与轴线c3正交的剖面的边缘的一部分的、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的一部分为曲率中心位于第一虚拟平面p1侧的曲线状。该曲率设定为在由引导面54将容器1的凸缘5向抵接部53引导的过程中、能够防止容器1的筒体部2与引导面54抵接的曲率。
138.另外,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形成为直线或曲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一端缘55例如构成为直线状。
139.具有这样构成的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及第二引导面结构部54b的引导面54与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引导面54共同构成为可将多种容器1的凸缘5向抵接部53引导的曲面。在此,多种容器1是指凸缘5的外径不同的多个容器1。引导面54可将具有假定的最小径至最大径的凸缘5的容器1向抵接部53引导地构成。
140.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附近的区域形成为,在由一对卡合部43的引导面54将容器1的凸缘5向抵接部53引导时,假定最小径的凸缘5最可能在一端55附近抵接。而且,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附近的区域形成为可将假定最小径的凸缘5向第一抵接部结构部53a引导。
141.引导面54通过沿轴线c3对具有假定最小径的凸缘5的容器1进行按压而压开。
142.在此,引导面54被压开是指,引导面54在远离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方向上移动。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附近的区域构成为即使被压开至引导面54与容器1的颈部4卡合之前的状态、与凸缘5抵接的位置的切线s也相对于与轴线c3平行的方向而倾斜的面。
143.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颈部4的外径较小、颈部4由一对抵接部53夹持的状态下卡合部43不扩展的情况下,一端缘55相对于轴线c3,以规定的角度、作为一例为45度而倾斜。该倾斜是引导面54与筒体部2不会碰撞的倾斜。
144.另外,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与口径比假定的最小径大的凸缘5在比假定最小径的凸缘5所抵接的位置更靠近另一端缘56侧抵接,并且可向抵接部53引导地构成。而且,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另一端缘56与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可抵接地构成。另外,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另一端缘56可将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向第一抵接部结构部53a引导地形成。
145.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另一端缘56即使引导面54被压开至与容器1的颈部4卡合之前的状态,与凸缘5抵接的位置的切线也构成为相对于与轴线c3平行的方向倾斜的线。即,另一端缘56通过从该状态进一步压入容器连接件20,引导面54被进一步压开,抵接部53超过凸缘5而与颈部4可卡合地构成。
146.另外,引导面54相对于具有假定的最小径至最大径之间的口径的凸缘5,也能够隔着一端缘55而在两侧各自通过一个点来抵接,将凸缘5向抵接部53引导地构成。
147.另外,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另一端缘56的、相对于抵接部53的相反一侧的一端即下端的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比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一端缘55的延长线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大。
148.另外,在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抵接部53侧的一端部即上端部r2,随着从一端缘
55向另一端缘56,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减小。需要说明的是,上端部r2在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中是抵接部53附近的范围。另外,在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相对于抵接部53的相反一侧的下端部r3,随着从一端缘55向另一端缘56,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增大。需要说明的是,下端部r3是引导面54的下端附近的范围。
149.具有这样构成的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以及第二引导面结构部54b的引导面54可将容器1的凸缘5的外径为32mm以下的容器1向抵接部53引导地构成。在图6中,以两点划线表示口径(凸缘5的外径)为13mm的容器1的凸缘5、以及口径为20mm的容器1的凸缘5。此外,在图6中,表示了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与另一端缘56抵接的状态。
150.引导面54及容器1的凸缘5的切点a通过相对于容器1压入容器连接件20而在引导面54内移动。使切点a的轨迹为接触线s1。接触线s1从下方观察时,是沿着第二虚拟平面p2的线。
151.在容器连接件20中,根据容器1的口径的尺寸,容器1及引导面54的切点a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在为小径容器1的情况下,切点a配置在引导面54的接近第二虚拟平面p2的位置上。在为大径容器1的情况下,切点a配置在引导面54的远离第二虚拟平面p2的位置上。具有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的容器1的凸缘5与另一端缘56抵接。
152.另外,如图6所示,因为引导面54构成为扇形状,所以引导面54的围绕轴线c3的周向长度增长。具体地说明,则与引导面54的抵接部53侧的一端的周向长度相比,引导面54的另一端的周向长度较长。因此,口径比较小的容器1与引导面54的一端侧的区域抵接,口径较大的容器1与引导面54的另一端侧的区域抵接。
153.在将容器连接件20与容器1连接时,相对于容器1按压容器连接件20,由此,卡合部43被容器1压开。由于卡合部43被压开,引导面54远离圆x的轴线c3。因此,在引导面54的相同位置上的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在第一部分43a被容器1压开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部分43a未被压开的状态增大。
154.然而,通过将引导面54形成为曲面,能够缓和倾斜角度α的、因容器连接件20向容器1连接的行进而产生的增大量。此外,通过将引导面54形成为具有上述特征的曲面,在引导面54的任一部分,都能够减小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的、因容器连接件20向容器1连接的行进而产生的增加量。即,能够减小角度α的增大幅度。
155.通过这样引导面54被容器1压开,引导面54的、与容器1的切点a的位置发生变化。引导面54形成为即使切点a的位置发生变化、角度α也如上所述不会大幅变化的曲面。角度α大致为45度。
156.另外,另一方的卡合部43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构成为与上述的一方的卡合部43对称的形状。
157.另外,如图6所示,抵接部53的围绕轴线c3的中央部与其它部位相比,构成为向远离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一侧凹进为圆弧状的形状。
158.如图13至图15所示,针部件60具有:构成针部件60的一端侧的针部件基部61、以及构成针部件60的另一端侧的针部62。
159.针部件基部61构成基部41的上方的部分。针部件基部61构成为柱状。在针部件基部61的上端边缘形成有凸缘63。另外,在针部件基部61的外周面形成有在远离针部件基部61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的环状的延伸部64。具体而言,延伸部64形成有三个。在凸缘63与和
凸缘63对置的延伸部64之间形成有连结上述部件的柱部65。在对置的两个延伸部64之间形成有连结上述部件的柱部65。
160.另外,在针部件基部6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设有在孔44的长方形部46配置的止转部66。止转部66的与针部件基部61的轴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例如构成为与长方形部46相同形状或比之小的形状。
161.另外,如图8所示,在针部件基部6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从上方与孔44的缘部抵接的抵接部67。抵接部67例如构成为针部件基部6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由于抵接部67从上方与孔44的缘部抵接,针部件60被保持在孔44中。
162.针部62构成比基部41更靠近下方的部分。针部62的前端构成为尖头。
163.这样构成的针部件60在内部具有:构成液体流路l1的一部分的液体流路结构部l3、以及构成气体流路l2的一部分的气体流路结构部l4。
164.液体流路结构部l3是从针部件基部61的上端面向针部62的下端侧、在针部件60的轴向上延伸的孔。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下端在针部62的表面开口。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在针部件基部61构成的部分与在针部62构成的部分相比,构成为与针部件60的轴向正交的流路面积较大的形状。
165.气体流路结构部l4是从针部件基部61的上端面向针部62的下端侧、在针部件60的轴向上延伸的孔。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下端在针部62的表面开口。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在针部件基部61构成的部分与在针部62构成的部分相比,构成为与针部件60的轴向正交的流路面积较大的形状。
166.需要说明的是,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下端开口位于比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下端开口更靠近上方。这是因为,在为了将容器1相对于连接器具10配置在上方而使连接器具10、容器1、以及注射器7倾斜时,能够将在容器1的颈部侧滞留的药液向液体流路结构部l3导入。
167.如图16至图21所示,密封盖70形成为将针部件基部61及容器密封件90收纳在内侧的筒状。另外,密封盖70可解除器具连接件100的后面叙述的轮廓体110、以及止动套230的锁止、并且与止动套230可锁止地构成。密封盖70构成为针部件基部61嵌合的筒状。
168.如图16所示,具体而言,密封盖70具有:圆筒状的密封盖用大径部71、在密封盖用大径部71上形成的密封盖用中径部72、以及在密封盖用中径部72上形成的密封盖用小径部73。
169.在密封盖用大径部71的外周面形成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多个槽。
170.密封盖用中径部72构成为口径比密封盖用大径部71小的小径。密封盖用中径部72在容器连接件20插入器具连接件100内并到达器具连接件100内的规定位置时,与器具连接件100的后面叙述的止动套230抵接,可解除止动套230与轮廓体110的锁止地形成。具体而言,密封盖用中径部72构成为外周面的上端部72a向上方逐渐缩径的圆锥面。
171.另外,在密封盖用中径部72形成有锁止用凹部77,该锁止用凹部77在容器连接件20插入器具连接件100内并到达器具连接件100内的规定位置时,卡合止动套230。
172.锁止用凹部77是在轴向上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的下端至中途部的范围内形成的凹部。锁止用凹部77内的上表面构成为止动套230可卡合的被卡合面。
173.另外,在密封盖用中径部72形成有器具连接件100的后面叙述的卡合部件160可卡合的被卡合部78。具体而言,被卡合部78在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外周面的圆锥面形成的上端部72a的一部分形成。被卡合部78是在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一部分形成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被卡合部78的下表面79例如构成为与密封盖70的轴向正交的平面。
174.另外,在密封盖用大径部71的外周面、以及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外周面形成有对容器连接件20的、在器具连接件100的轮廓体主体111内的轮廓体主体111的轴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用突起75。
175.第一引导用突起75构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状。第一引导用突起75可在轮廓体主体111内形成的第一引导槽126中收纳地形成。第一引导用突起75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一引导用突起75例如形成有一个。
176.密封盖用小径部73形成为口径比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上端小的小径筒状。密封盖用小径部73构成为在器具连接件100的后面叙述的头套180内可移动地嵌入的圆筒状。
177.如图20所示,密封盖用小径部73的上端的开口73a的缘部73b构成为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环状。开口73a形成为圆形。另外,密封盖用小径部73在轴向上,在缘部73b的下表面73c与针部件基部61的上端之间具有可配置容器密封件90的一部分的长度。
178.如图8、图19至图21所示,这样构成的密封盖70的内周面76形成有配置容器固定部主体40的卡合爪47的槽81。槽81具有在轴向上延伸、且卡合爪47的爪部49卡合在端部的被卡合面82。被卡合面82例如构成为与轴向正交的平面。将容器固定部主体40的卡合爪47收纳在槽81中,爪部49在轴向上卡合在被卡合面82,由此而将密封盖70及容器固定部主体40进行固定。
179.如图8所示,容器密封件90的一部分收纳在密封盖70内,容器密封件90的其它部分通过密封盖70的上端的开口73a而配置在密封盖70之外。容器密封件90可对密封盖70的开口73a进行密封地构成。另外,容器密封件90可对针部件60的、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开口、以及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开口各自进行密封地构成。
180.容器密封件90由橡胶及弹性体等树脂形成,具有挠性。另外,可将因插入器具连接件100的后面叙述的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而形成的孔在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移动后,利用复原力液密性及气密性地进行封堵地形成。
181.如图22及图23所示,具体而言,容器密封件90具有:配置在密封盖70内的密封件大径部93、在密封件大径部93的上表面形成且配置在开口73a内的密封件小径部94、在密封件大径部93的下表面形成且在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开口配置的第一嵌合部96、以及在密封件大径部93的下表面形成且在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开口配置的第二嵌合部97。
182.密封件大径部93可对密封盖70的内周面76之间进行密封地形成。具体而言,密封件大径部93具有口径比密封盖70的内径大的外径,并且构成为在轴向上比针部件60的上端至密封盖用小径部73的缘部73b的距离长的圆柱状。
183.密封件小径部94可对开口73a进行密封地构成。具体而言,密封件小径部94具有口径比开口73a的内径大的外径,并且构成为轴向的一部分比密封盖用小径部73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状。
184.密封件小径部94的、比密封盖用小径部73的上表面更向外突出的部分是通过与后面叙述的针封200抵接并挤破来对针封200之间进行密封的挤破补偿量(代)。该挤破补偿量
设定为可对密封件小径部94的上表面与针封200之间进行密封的量。密封件小径部94的上端面95构成为与密封件小径部94的轴向正交的平面。
185.第一嵌合部96可对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开口进行密封地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嵌合部96构成为具有口径比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内径大的外径的圆柱状。
186.第二嵌合部97可对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开口进行密封地构成。具体而言,第二嵌合部97构成为具有口径比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内径大的外径的圆柱状。
187.接着,针对器具连接件100进行说明。如图24及图27所示,器具连接件100具有:轮廓体110、收纳在轮廓体110内的空气袋152、构成液体流路l1的一部分的液体针170、构成气体流路l2的一部分的气体针175、可在轮廓体110内移动地收纳的筒状头套180、固定在头套180的针封200、可将头套180选择性地固定在轮廓体110且可将头套180与容器连接件20选择性地进行固定地构成的止动套230、以及对头套180在从轮廓体主体111伸出的方向上施力的施力部件250。
188.如图2及图27所示,轮廓体110具有:轮廓体主体111、收纳空气袋152的空气袋收纳部150、以及将轮廓体主体111可解除地锁止在容器连接件20的卡合部件160。
189.轮廓体主体111构成为有底筒状。具体而言,轮廓体主体111具有:顶壁部114、在顶壁部114形成且注射器7的圆筒8可固定的注射器固定部115、在顶壁部114形成且液体针170可固定的液体针固定部116、在顶壁部114的周缘形成的筒状筒体部117、以及固定在轮廓体主体111内的内套140。
190.如图1及图2所示,顶壁部114例如形成为圆板状。
191.注射器固定部115形成在顶壁部114的上表面,相对于该上表面的其它部位,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筒状。注射器固定部115在圆筒8的前端部内可嵌合地形成。具体而言,注射器固定部115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注射器固定部主体120、以及在注射器固定部主体120的上端的周缘形成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注射器固定部用突出部121。
192.注射器固定部用突出部121例如形成有多个。注射器固定部用突出部121在注射器固定部主体120的周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注射器固定部用突出部121通过与在圆筒8的前端部形成的内螺纹部螺合,将注射器7与器具连接件100进行固定。
193.液体针固定部116从顶壁部114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形成为在内部固定液体针170的筒状。液体针固定部116与注射器固定部主体120内连通。液体针固定部116例如形成为圆筒状。
194.注射器固定部115及液体针固定部116例如由作为与轮廓体主体111的其它部分不同的部件的持针器122形成。换言之,通过在轮廓体主体111安装持针器122,构成注射器固定部115及液体针固定部116。
195.如图31所示,持针器122具有:基部124、注射器固定部115、以及液体针固定部116。
196.基部124形成为口径比液体针固定部116大、且比注射器固定部115小的圆筒状。如图31所示,在基部124的外周面形成有棘轮124a,该棘轮124a容许持针器122只在注射器固定部115的围绕轴线的一个方向上旋转,限制在相反方向上旋转。被棘轮124a容许的持针器122的旋转方向是为了从注射器固定部115取下注射器7而使注射器7相对于注射器固定部115旋转的方向。
197.如图29所示,在顶壁部114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23。突出部123在
为了将注射器7固定在注射器固定部115而使注射器7相对于注射器固定部115旋转的方向上,与棘轮124a抵接来限制持针器122旋转。
198.如图27所示,筒体部117形成为容器连接件20的密封盖用大径部71可移动地嵌合的圆筒状。在筒体部117的上端部形成有配置内套140的一部分的孔117a。孔117a与空气袋收纳部150内连通。
199.筒体部117在其内周面117b的下端部的一部分形成有可移动地收纳容器连接件20的密封盖70的第一引导用突起75的第一引导槽126。第一引导槽126向筒体部117的下端开口。通过该开口,第一引导用突起75侵入第一引导槽126内。
200.第一引导槽126至少具有如下的长度,即,可将容器连接件20向上方的移动引导至通过将液体针170配置在液体流路结构部l3内、且将气体针175配置在气体流路结构部l4内来形成液体流路l1和气体流路l2的位置。
201.第一引导槽126在轮廓体110的轴向上延伸。第一引导槽126的沿着轮廓体110的周向的宽度具有第一引导用突起75可移动地嵌入的大小。第一引导槽126的内表面通过在周向与第一引导用突起75抵接,防止容器连接件20旋转。第一引导槽126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引导用突起75的个数。第一引导槽126例如形成有一个。
202.另外,筒体部117在其内周面的轴向中途部的、与第一引导槽126在轴向上并列的部分形成有可移动地收纳头套180的后面叙述的第二引导用突起182的第二引导槽127。
203.第二引导槽127在轮廓体主体111的轴向上延伸。第二引导槽127至少具有可将容器连接件20向上方的移动引导至形成有液体流路l1及气体流路l2的位置的长度。
204.第二引导槽127的、沿轮廓体主体111的周向的宽度具有第二引导用突起182可移动地嵌入的大小。第二引导槽127的内表面通过与第二引导用突起182在周向上抵接,可防止头套180旋转地形成。第二引导槽127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二引导槽127例如形成有两个,各自在轮廓体主体111的周向间隔180度进行配置。
205.另外,如图29及图30所示,在筒体部117的内周面的轴向的中途部,在周向上与第二引导槽127偏移的位置上形成有锁止用突起128。锁止用突起128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径向内侧突出。
206.锁止用突起128通过与止动套230卡合,可限制在止动套230固定的头套180向上方移动地形成。
207.锁止用突起128例如形成有多个。锁止用突起128例如形成有两个。两个锁止用突起128在筒体部117的周向上间隔180度进行配置,并且相对于第一引导槽126和第二引导槽127,在与轮廓体主体111的周向偏移45度的位置进行配置。
208.另外,如图30及图31所示,在筒体部117的内周面的轴向的中途部,在周向上相对于锁止用突起128偏移的位置上形成有锁止解除用突起129。锁止解除用突起129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径向内侧突出。
209.锁止解除用突起129通过与止动套230抵接,可解除止动套230与容器连接件20的锁止用凹部77的卡合地形成。
210.如图50所示,锁止解除用突起129例如在筒体部117的轴向上形成为中途部最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径向内侧突出、向径向内侧的突出量从其上端和下端至中途部逐渐增大的形状。
211.锁止解除用突起129例如形成有多个。锁止解除用突起129例如形成有两个。两个锁止解除用突起129在轮廓体主体111的周向上间隔180度,在周向上相对于锁止用突起128分离90度的位置上进行配置。
212.如图1、图3、图24及图25所示,在筒体部117的下端部形成有收纳卡合部件160的例如一部分的孔131。孔131在径向上贯通筒体部117。孔131例如形成有多个。孔131例如形成有两个。两个孔131在轮廓体110的周向上间隔180度,例如在周向上相对于第一引导槽126及第二引导槽127分离90度的位置上进行配置。
213.这样构成的轮廓体主体111例如通过组合多个部件来构成。轮廓体主体111例如通过固定两个轮廓体结构部件132来构成。图2表示取下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的状态。图28及图29表示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图30表示另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的内表面。
214.如图28至图30所示,两个轮廓体结构部件132各自具有以通过轮廓体主体111的轴线、与轮廓体主体111的轴向、以及轮廓体主体111及空气袋收纳部150并列的方向各自平行的面将体轮廓主体111一分为二的形状。
215.例如,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具有多个销134。另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具有多个销134所嵌合的多个孔135。通过多个销134嵌合在多个孔135中,一体地固定两个轮廓体结构部件132。
216.如图2所示,内套140构成气体流路l2之中成为气体针175至空气袋152的部分的气体流路结构部l5。具体而言,如图32至图34所示,内套140具有:内套主体141、以及从内套主体141向空气袋收纳部150侧延伸的延伸部142。
217.内套主体141形成为圆柱状。在内套主体141形成有可旋转地配置液体针固定部116的孔143。如图34所示,在内套主体141的下表面的、与孔143例如在径向上并列的位置上形成有可固定气体针175的气体针固定部144。气体针固定部144是固定气体针175的孔。气体针固定部144与气体流路l2的气体流路结构部l5连通。
218.延伸部142与空气袋152连接。延伸部142例如构成为从内套主体141的外周面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筒状。如图2所示,延伸部142具有:在轮廓体主体111形成的孔117a中进行配置并支承于孔117a的支承部145、以及配置在空气袋收纳部150内并固定空气袋152的固定部146。
219.支承部145构成为与孔117a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圆筒状。固定部146例如构成为口径比支承部145大的圆筒状。在固定部146的前端形成有凸缘147。
220.固定部146例如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上下方向上隔着中心而配置在上侧或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固定部146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上下方向上隔着中心而配置在上侧。
221.此外,如图2及图33所示,凸缘147的端面148在内套140安装于轮廓体110的状态下,构成为与上下方向及固定部146的轴向各自倾斜的平面。
222.该倾斜的平面,是指在固定部146为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中心更靠近上方的结构的情况下,端面148的下端148a位于比上端148b更靠近支承部145侧的平面。换言之,上端148b位于比下端148a更靠近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中心线侧。在此,中心线是通过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中心、且与上下方向平行的线。
223.另外,倾斜的平面,是指在固定部146为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中心更靠近下方的结构的情况下、端面148的上端148b位于比下端148a更靠近支承部145侧的平面。换言之,下端148a位于比上端148b更靠近空气袋收纳150的中心线侧。
224.凸缘147的厚度在上下方向上从上端148b至中心逐渐增厚,从上下方向的中心至下端148a逐渐减薄。具有上述形状的内套140在凸缘147的中心位置配置成为上模及下模的边界的分割线,由此,能够通过注塑成型进行制造。
225.需要说明的是,端面148也可以在固定部146为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上下方向位于比中心更靠近下方的结构的情况下,构成为下端148a位于比上端148b更靠近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中心线侧的平面。
226.如图2所示,空气袋收纳部150相对于轮廓体主体111,在与轮廓体主体11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间隔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袋收纳部150在两个第一引导槽126并列的方向上,与轮廓体主体111并列进行配置。空气袋收纳部150形成为在内部具有可收纳空气袋152的空间部的箱状。
227.另外,空气袋收纳部150例如外观形成为圆柱状,其轴线与轮廓体主体111的轴线平行地进行配置。另外,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上端壁部构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圆顶状,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150a也构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圆顶状。上表面150a构成为向上端位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轴线上的上方突出的形状、例如碗状。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下端壁部构成为向下方突出的圆顶状,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底面150b也构成为向下方突出的圆顶状。底面150b构成为向下端位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轴线上的下方突出的形状、例如碗状。
228.空气袋收纳部150由连结部151固定在轮廓体主体111。另外,空气袋收纳部150使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材料,或者,也可以通过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壁面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或透明的窗部,使空气袋152的形状可见。
229.这样构成的空气袋收纳部150及连结部151例如可以通过组合多个部件来构成。空气袋收纳部150例如通过固定两个结构部件来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6所示,构成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一方的结构部件与连结部151的一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构成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另一方的结构部件与连结部151的另一部分一体地形成在另一方的轮廓体结构部件132。换言之,通过固定两个轮廓体结构部件132,构成轮廓体主体111、空气袋收纳部150、以及连结部151。
230.如图1、图3、以及图27所示,卡合部件160例如一部分配置在孔131内。卡合部件160在轮廓体主体111内插入容器连接件20、形成有液体流路l1及气体流路l2的状态下,卡合在密封盖70的被卡合部78。而且,卡合部件160通过操作可解除与被卡合部78的卡合地构成。此外,卡合部件160可锁止与被卡合部78的卡合地构成。上述卡合部件160及被卡合部78构成对相互的卡合进行锁止的锁止机构160a。卡合部件160例如设有多个,作为具体例子而设有两个。两个卡合部件160围绕轮廓体主体111的轴心间隔180度进行配置。
231.卡合部件160是在轮廓体主体111的轴向上较长的部件。卡合部件160具有:在密封盖70的被卡合部78卡合的卡合部161、在解除卡合部161及被卡合部78的卡合时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的操作部165、通过变形使卡合部161在解除与被卡合部78的卡合的方向上移动的变形部166、对卡合部161的姿势进行调整的姿势调整部167、将向操作部165输入的操作力变
更为使变形部166变形的力的支点部168、以及将卡合部件160固定在轮廓体主体111的固定部169。
232.卡合部161在容器连接件20内插入器具连接件100并形成有液体流路l1及气体流路l2的状态时,与密封盖70的被卡合部78卡合。
233.具体而言,卡合部161构成为在轮廓体主体111的径向上向内侧突出的突部。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与被卡合部78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抵接,由此,由被卡合部78承受将容器连接件20向筒体部117的轴向、换言之将容器连接件20从器具连接件100拔出的方向即下方拉拽时的负载。上表面162例如构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
234.卡合部161的下表面164在器具连接件100内插入容器连接件20时抵接密封盖70。下表面164形成为对密封盖70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具体而言,下表面164构成为向上方、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内侧逐渐延伸的、例如曲面。
235.操作部165构成在卡合部件160的上部。操作部165可由操作人员在轮廓体主体111的筒体部117的径向上向内侧进行按压地构成。操作部165在器具连接件100内插入容器连接件20并形成有液体流路l1及气体流路l2的状态下,在筒体部117的径向上与配置在筒体部117内的容器连接件20之间具有间隙s2。
236.间隙s2是操作部165被按压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内侧时操作部165的移动补偿量。具体而言,操作部165构成为与在径向上远离轮廓体主体111的方向倾斜的形状。
237.变形部166设置在卡合部161及固定部169之间。变形部166例如与卡合部161在筒体部117的轴向上连续而设置。变形部166在相对于卡合部161作用有将该卡合部161从轮廓体主体111向外侧伸出的方向上的力时,通过弯曲,使卡合部161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外侧移动。变形部166可使卡合部161在可解除与被卡合部78的卡合的上下方向上弯曲至与被卡合部78不对置的位置地构成。
238.具体而言,变形部166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形状。变形部166例如与固定部169及卡合部161相比,厚度较薄。
239.姿势调整部167设置在卡合部161及操作部165间。姿势调整部167例如与卡合部161在筒体部117的轴向上连续而设置。换言之,姿势调整部167形成在卡合部161与后面叙述的支点部168之间。姿势调整部167在相对于卡合部161作用有将该卡合部161从轮廓体主体111向外侧伸出的方向上的力、卡合部161通过变形部166弯曲而从轮廓体主体111移动时,通过弯曲可将卡合部161保持在上表面162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地构成。姿势调整部167例如与卡合部161及操作部165相比,厚度较薄。
240.支点部168设置在操作部165及姿势调整部167之间。换言之,支点部168与操作部165在筒体部117的轴向上连续而形成。支点部168在操作部165被按压向轮廓体主体111内侧的状态下,与器具连接件100的一部分接触,由此,利用杠杆的作用,相对于比支点部168更靠近卡合部161侧的部分,产生将卡合部161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外侧伸出的方向上的旋转力矩。
241.支点部168例如与止动套230接触。另外,支点部168例如在操作部165未被按压向轮廓体主体111内侧的状态下也与止动套230抵接。
242.固定部169设置在卡合部件160的下端部,将卡合部件160固定在轮廓体主体111。换言之,两个卡合部件160的固定部169在轮廓体主体111的周向上,经由轮廓体主体111而
连结。
243.这样构成的卡合部件160的变形部166及姿势调整部167具有相对于通常使用时假定的、将容器连接件20从器具连接件100拔出的方向上的力不弯曲变形的强度。
244.如图2所示,空气袋152收纳在空气袋收纳部150内。空气袋152由随着空气向内部的进出而可易于变形的薄膜的树脂材料形成。通过空气袋152的变形,可调整容器1内的压力。空气袋152具有注射器7的圆筒8的容积以上的容积。
245.空气袋152在内套140的延伸部142的凸缘147的端面148进行固定。空气袋152例如通过粘接固定在端面148。空气袋152经由延伸部142而与轮廓体主体111内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空气袋152在未使用的状态下,以折叠的状态收纳在空气袋收纳部150内。图2表示折叠状态的空气袋152。
246.因为内套140的气体针固定部144的端面148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倾斜、且上端148b位于比下端148a更靠近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中心侧的平面,所以折叠状态的空气袋152的上端与折叠状态的空气袋152的下端相比,更位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中心侧。因此,在折叠状态的空气袋152的上端、以及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150a之间设有足够的空间。
247.因此,折叠状态的空气袋152的上端不会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抵接。换言之,内套140的端面148构成为在折叠状态的空气袋152的上端不会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即比上表面的外周缘更靠近中心侧的位置可进行配置的面。
248.如图2所示,液体针170形成为筒状。液体针170的上端部收纳在液体针固定部116内,并固定在液体针固定部116。液体针170构成液体流路l1的一部分。
249.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针170形成为下端部171被封堵的圆筒状。下端部171形成为尖头。在液体针170的外周面173的下端部形成有连通液体针170的内部与外部的孔172。
250.孔172是液体针170的前端侧的开口的一个例子。孔172例如也可以在外周面173的下端部的周面进行配置。或者,孔172也可以在液体针170的下端部、即尖头形成的部分形成。总而言之,孔172只要配置在液体针170的前端侧即可。
251.气体针175可流动气体地构成。气体针175例如具有与液体针170相同的结构。在气体针175中具有与液体针170相同的功能的结构使用与液体针170相同的标记,省略说明。气体针175的端部固定在内套140的气体针固定部144。
252.气体针175的孔17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配置在与液体针170的孔17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针175的下端的上下方向的位置配置在与液体针170的下端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如后所叙,随着头套180在轮廓体110内的移动,气体针175在与液体针170相同的时刻贯通针封200。此外,气体针175的孔172在与液体针170相同的时刻,侵入容器密封件90内。
253.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具有在头套180于轮廓体主体111内的移动范围的下端进行配置的状态下、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各自的下端配置在针封200内的长度。即,具有通过将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各自的孔172配置在针封200内、上述孔172由针封200进行密封的长度。
254.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头套180形成为在轮廓体主体111内可移动的筒形状。如图
35至图40所示,头套180具有头套主体181、以及第二引导用突起182。头套主体181例如形成为在筒体部117的内周面可移动地嵌合的圆筒状。
255.头套主体181构成为在内套140的内周面可移动地嵌合的圆筒状。在头套主体181的外周面183的下端部形成有可收纳止动套230的后面叙述的第一腕部231的一部分的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以及可收纳止动套230的后面叙述的第二腕部232的一部分的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
256.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构成为使外周面183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凹进的形状。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构成为其径向的深度随着从下端向上端而逐渐增大的形状。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两个。两个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在头套主体181的周向分离180度进行配置。
257.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构成为使外周面183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凹进的形状。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形成为其径向的深度随着从下端向上端而逐渐加深的形状。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两个。两个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相对于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分别配置在头套主体181的周向上分离90度的位置上。
258.另外,在外周面183的下端部形成有收纳止动套230的后面叙述的固定用突起236的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7。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7构成为使外周面183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凹进的形状。
259.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7具有:向头套主体181的下端开口且在将止动套230固定在头套180时固定用突起236所通过的入口部188、以及在头套主体181的周向上延伸且保持通过入口部188侵入的固定用突起236的保持部189。保持部189与入口部188连通,形成在比入口部188更靠近上方。保持部189形成为在头套主体181的周向上比入口部长的形状。
260.这样形成的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7例如形成有多个。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7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四个。四个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7在头套主体181的周向上以等间隔间隔进行配置,分别与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或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连通。
261.第二引导用突起182形成在外周面183的轴向中途部。第二引导用突起182收纳在筒体部117的第二引导槽127中。另外,第二引导用突起182在第二引导槽127内可移动地形成。
262.第二引导用突起182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二引导用突起182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两个。两个第二引导用突起182各自相对于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在头套180的周向上分离45度的位置上进行配置。第二引导用突起182例如形成为长方形的长方体状。另外,两个第二引导用突起182的、距离头套主体181的下端的高度位置不同。具体而言,一方的第二引导用突起182配置在头套主体181的上端侧,另一方的第二引导用突起182配置在头套主体的下端侧。
263.如图38至图40所示,在头套主体181的内周面190形成有分隔部191。分隔部191将头套主体181的内部空间在上下方向上一分为二。分隔部191在内周面190的轴向的中途部形成。分隔部191构成为从内周面190向内侧突出的壁状。在分隔部191形成有配置针封200的一部分的孔192。孔192例如构成为椭圆状。
264.在分隔部191的上表面193设有对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相对于针封200的移动进
行引领的引导件194。引导件194具有:引导件主体195、以及将引导件主体195支承在上表面193的支承部196。
265.引导件主体195例如构成为长方体状,具有:对在液体针固定部116固定的液体针170的一部分进行配置的孔197、以及对在气体针固定部144固定的气体针175的一部分进行配置的孔198。孔197、198贯通引导件主体195。
266.孔197形成为液体针170相对于头套180可相对地移动的孔。具体而言,孔197的内径设定为比液体针170的外径大液体针170可移动程度的径。另外,孔197的上端部形成为向上端扩径的孔。
267.孔198形成为气体针175相对于头套180可相对移动的孔。具体而言,孔198的内径设定为比气体针175的外径大气体针175可移动程度的径。另外,孔198的上端部形成为向上端扩径的孔。
268.如图38所示,支承部196隔着孔192形成在两侧的各侧。支承部196构成为在轴向上延伸的柱状。支承部196固定在引导件主体195。支承部196将引导件主体195固定在与上表面193之间具有间隙、且孔197、198在轴向上与分隔部191的孔192于轴向上对置的位置上。
269.如图27所示,针封200固定在孔192。针封200由橡胶及弹性体等树脂形成,将由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形成的孔在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移动后,利用复原力可液密且气密性地进行密封而形成。
270.具体而言,针封200具有:在孔192的隔着分隔部191而在引导件主体195侧的一方配置的第一部分201、配置在孔192内的第二部分202、以及隔着分隔部191而在另一方配置的第三部分203。
271.第一部分201构成为与引导件主体195的下表面、以及两个支承部196抵接的、例如椭圆的柱状。在第一部分20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器具连接件100的组装作业时成为插入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各针的目标的、例如凹坑。第一部分201构成为与轴向正交的剖面比与第二部分202的轴向正交的剖面大的形状。
272.第二部分202构成为在孔192中嵌合的椭圆柱状。
273.第三部分203例如构成为圆柱状。第三部分203构成为与轴向正交的剖面比与第二部分202的轴向正交的剖面大的形状。第三部分203的下端面204构成为通过抵接容器密封件90的上端面95来对与上端面95之间进行密封的面。
274.如图3所示,止动套230固定在头套180的外周面。止动套230选择性地限制头套180的、相对于轮廓体110的移动,并且可将头套180选择性地固定在密封盖70地形成。
275.如图41至图43所示,具体而言,止动套230具有:在筒体部117的锁止用突起128可卡合地形成的第一腕部231、在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可卡合的第二腕部232、以及连结第一腕部231与第二腕部232的连结部233。
276.如图48及图49所示,第一腕部231在头套180位于轮廓体110内的下端部的状态下与锁止用突起128可卡合地形成。第一腕部231通过与锁止用突起128卡合,防止头套180在轮廓体110内向上方移动。
277.如图41、图48、以及图49所示,具体而言,第一腕部231在头套180的外周面固定的状态下,形成为在头套180的轴向上较长的板状。在第一腕部231的、与头套180对置的面235的中央部形成有固定用突起236。第一腕部231的上端面与锁止用突起128从下方向上方可
抵接地形成。上端面例如形成为平面。
278.在第一腕部231的面235的下端部形成有第一腕部用突起237。第一腕部用突起237的下端面238与在密封盖70的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外周面的圆锥面形成的上端部72a可抵接地形成。下端面238在止动套230固定于头套180的状态下形成为相对于头套180的轴线倾斜的倾斜面。
279.另外,第一腕部用突起237通过下端面238与在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外周面的圆锥面形成的上端部72a抵接,使第一腕部231旋转以使其上端面向头套180侧移动,从而可解除第一腕部231与锁止用突起128的卡合而形成。第一腕部用突起237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一腕部用突起237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两个。另外,第一腕部231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一腕部23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两个。
280.如图41、图50及图51所示,第二腕部232通过与密封盖70卡合,将密封盖用小径部73嵌合在头套180内,可维持容器密封件90的上端面95与针封200的第三部分203的下端面204紧密接触的状态而形成。
281.如图41所示,具体而言,第二腕部232在头套180的外周面固定的状态下形成为在头套180的轴向上较长的板状。在第二腕部232的头套180侧的面239的下端部形成有可与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卡合的第二腕部用突起240。
282.第二腕部用突起240的上表面241可与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卡合地形成。第二腕部用突起240的下端面242在止动套230固定于头套180的状态下,形成为相对于头套180的轴线倾斜的倾斜面。
283.在面239的中央部形成有固定用突起236。第二腕部232的与头套180相反一侧的面243可与筒体部117的锁止解除用突起129抵接地形成。
284.具体而言,第二腕部232形成为面243的周向的中央部向外侧突出的大致梯形剖面。面243的周向的中央部243a与锁止解除用突起129可抵接地形成。中央部243a通过与锁止解除用突起129抵接,旋转第二腕部232以使第二腕部用突起240与头套180分离,从而使第二腕部用突起240向锁止用凹部77的外部移动,可解除第二腕部用突起240与锁止用凹部77的卡合而形成。另外,第二腕部232例如形成有多个。第二腕部232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两个。
285.如图48所示,这样形成的第二腕部232在头套180配置在轮廓体主体111内的下方且第一腕部231与锁止用突起128卡合的状态下,如图50所示,在锁止解除用突起129的筒体部117的轴向上中途部(最向筒体部117的径向内侧突出的部分)与面243的中央部243a的上部抵接,由此,使第二腕部用突起240旋转至解除与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卡合的位置。
286.此外,通过止动套230向上方移动,第二腕部232相对于锁止解除用突起129向上方移动,由此,锁止解除用突起129的作为最突出的部分的中途部与第二腕部232的面243的中央部243a的下端部抵接。
287.第二腕部232通过在其下端部抵接有锁止解除用突起129、以及连结部233的复原力,第二腕部用突起240可旋转至与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卡合的位置而形成。
288.连结部233连结第一腕部231与第二腕部232。如图1及图3所示,连结部233抵接卡合部件160的支点部168。连结部233具有挠性,通过扭曲,可使第一腕部231旋转、且可使第二腕部232旋转地形成。连结部233在相对于第一腕部231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将第一腕部
231配置在可与锁止用突起128卡合的位置上。连结部233在对第二腕部232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将第二腕部232配置在可与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卡合的位置上。
289.这样构成的止动套230形成为将第一腕部231与第二腕部232在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环状。第一腕部231与第二腕部232在周向上间隔进行配置。
290.这样构成的止动套230在使固定用突起236在头套主体181的轴向上从头套主体181的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7的入口部188插入并侵入保持部189内后,在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通过该旋转,固定用突起236配置在与入口部188不并列的位置,所以不会从入口部188拔出。因此,止动套230固定在头套180。
291.另外,如上所述,在固定用突起236收纳在保持部189内的状态下,第一腕部231与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对置,第二腕部232与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对置。
292.由于第一腕部231与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对置,第一腕部231在旋转时其上部的一部分收纳在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内。即,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成为第一腕部231旋转时的移动补偿量的一部分,所以第一腕部231可旋转至其上端与锁止用突起128的卡合被解除的位置。由于第二腕部232与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对置,第二腕部232在旋转时其上部的一部分收纳在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内。即,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成为第二腕部232旋转时的移动补偿量的一部分,所以第二腕部232可旋转至第二腕部用突起240与锁止用凹部77的卡合被解除的位置。
293.如图2所示,施力部件250收纳在轮廓体主体111内,可对头套180向下方施力地构成。具体而言,施力部件250收纳在头套180内的比分隔部191更靠近上方。施力部件250例如为螺旋弹簧。施力部件250的一端与内套140抵接。施力部件250的另一端与分隔部191抵接。施力部件250具有如下状态的结构,即,头套180在位于轮廓体主体111的移动范围的最下端的状态下处于被压缩的状态。
294.另外,在轮廓体主体111的筒体部117形成有施力部118。施力部118可在与锁止用凹部77的卡合方向上对与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卡合的止动套230的第二腕部232进行按压地构成。即,施力部118通过对第二腕部232施力,能够使第二腕部232与锁止用凹部77的卡合牢固地构成。
295.具体而言,施力部118在筒体部117中设置在孔117a的缘部,该孔117a形成在与配置于下端的状态下的止动套230的第二腕部232对置的位置上。
296.接着,对将容器连接件20连接在容器1的作业进行说明。
297.接着,利用图11说明将容器连接件20连接在容器1的动作的一个例子。在图12中,表示容器连接件20沿第二虚拟平面p2进行切割的状态。另外,在图11中,容器连接件20省略了基部41、针部件60、以及密封盖70。
298.首先,如图11所示,操作人员将容器1载置在作业台9上。操作人员在将容器1载置在作业台9上时,将针部件60的针部62的前端与容器1的塞子6的上表面的中心抵接。操作人员在将针部62的前端与塞子6的上表面的中心抵接时,使容器连接件20向容器1侧移动,由此而将针部62压入容器1内。
299.容器连接件20在针部62压入容器1内规定量时,两个卡合部43各自的引导面54与容器1的凸缘5的外周部接触。由于将引导面54构成为v字状,引导面54与凸缘5在两个位置抵接。因此,容器连接件20与容器1通过四个点抵接。
300.操作人员在使两个卡合部43各自的引导面54与容器1的凸缘5接触时,将容器连接件20进一步向下方压入。当容器连接件20被进一步向下方压入时,两个卡合部43从与容器1的切点a在远离圆x的轴线c3的方向上受力。该力是通过将容器连接件20向下方压入而从容器1的凸缘5接受到的反作用之中、作用在与圆x的轴线c3正交的方向上的分量。
301.由于两个卡合部43各自在远离圆x的轴线c3的方向上受力,两个腕部42分别弯曲。由于腕部42弯曲,卡合部43主要以腕部42的折返部51为中心,在远离轴线c3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该移动两个卡合部43扩展,由此,卡合部43相对于圆x的轴线c3的姿势发生变化。
302.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卡合部43的姿势发生变化,四个引导面54在切点a的切线s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p1的倾斜角度α的、从相对于容器1开始压入容器连接件20的作业的时间点开始的增加量也较小。因此,操作人员能够以大致恒定的力压入容器连接件20。
303.当将容器连接件20相对于容器1压入至规定位置时,两个卡合部43各自被压开至两个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与容器1的凸缘5的外周缘接触的位置。
304.当容器连接件20被进一步压向下方时,两个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与容器1的凸缘5的外周面接触。当容器连接件20被进一步向下方压入时,两个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使容器1的凸缘5的外周面向下方移动。
305.由于容器连接件20被进一步压向下方,当两个卡合部43各自的抵接部53移动至与容器1的颈部4对置的位置时,两个卡合部43各自利用腕部42的复原力而向颈部4侧移动,抵接部53与颈部4抵接。由于卡合部43的与轴线c3正交的剖面的形状构成为v字状,抵接部53通过两个点与颈部4抵接。即,颈部4通过由四个点支承的抵接部53与颈部4抵接,将卡合部43与颈部4卡合。
306.接着,利用图48至图54,对将器具连接件100与容器连接件20连接、且形成液体流路l1与气体流路l2的操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8至图54中,第一腕部231及第二腕部232以外的结构省略或简化了一部分进行表示。
307.如图48所示,器具连接件100在未与容器连接件20连接的状态下,头套180位于轮廓体110内的下端部。此外,止动套230的第一腕部231与锁止用突起128卡合。此外,如图50所示,止动套230的第二腕部232与筒体部117的锁止解除用突起129抵接,第二腕部用突起240旋转至与密封盖70的锁止用凹部77的卡合被解除的位置。第二腕部232的一部分收纳在头套180的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6内。
308.此外,液体针170的形成有孔172的部分与气体针175的形成有孔172的部分配置在针封200内。即,液体针170的孔172与气体针175的孔172由针封200进行密封,气密且液密性地进行密封。
309.接着,如图49及图50所示,将密封盖70的密封盖用小径部73插入头套180内。在直至容器密封件90的上端面95与针封200的下端面204紧密接触期间,止动套230的第一腕部231的第一腕部用突起237的下端面238与在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外周面的圆锥面构成的上端部72a抵接。形成为曲面的容器密封件90的上端面95由于被针封200的下端面204按压而变形,与下端面204紧密接触。
310.如图49所示,当器具连接件100从该状态进一步降低时,第一腕部用突起237被上端部72a引导而向径向外侧移动。随着第一腕部用突起237向径向外侧移动,第一腕部231旋转。第一腕部231在容器密封件90的上端面95与针封200的下端面204紧密接触的状态下,被
构成在圆锥面的上端部72a引导,旋转至与锁止用突起128的卡合被解除的位置。此时,第一腕部231的一部分收纳在头套180的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5中。由于第一腕部231与锁止用突起128的卡合被解除,头套180处于在轮廓体主体内111可向上方移动的状态。
311.此时,如图50所示,第二腕部232在器具连接件100降低至容器密封件90的上端面95与针封200的下端面204紧密接触时,第二腕部用突起240与锁止用凹部77对置。
312.当进一步降低器具连接件100时,容器连接件20与头套180一体地在轮廓体主体111内向上方移动。当头套180在轮廓体主体111内向上方移动时,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相对于针封200向下方相对地移动。
313.当进一步降低器具连接件100时,容器连接件20与头套180在轮廓体主体内111内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由此,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贯通针封200,刺破容器密封件90。需要说明的是,液体针170与容器密封件90之间通过容器密封件90与液体针170紧密接触而液密及气密性地进行密封。同样地,气体针175与容器密封件90之间通过容器密封件90与气体针175紧密接触而进行密封。
314.在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贯通了针封200的状态下,第二腕部232相对于锁止解除用突起129向上方移动。在该第二腕部232相对于锁止解除用突起129的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第二腕部232的面243的中央部243a中锁止解除用突起129的最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径向内侧突出的中途部的抵接位置向下方移动。由于该抵接位置向下方移动,对第二腕部用突起240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径向外侧施力的作用力减小。
315.如图51所示,在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贯通了针封200的状态下,第二腕部232因与筒体部117的锁止解除用突起129抵接而解除向径向内侧的施力,通过连结部233的弹力(复原力)、以及第二腕部用突起240与第二腕部232的下端部的抵接而旋转,第二腕部用突起240卡合在锁止用凹部77中。即,止动套230与密封盖70在液体针170贯通针封200之前相互固定。
316.如图51所示,在第二腕部232的第二腕部用突起240卡合在锁止用凹部77的状态下,如图52所示,第一腕部231的第一腕部用突起237维持与密封盖70的密封盖用中径部7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
317.如图2所示,当进一步降低器具连接件100时,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贯通容器密封件90,液体针170的孔172配置在液体流路结构部l3,气体针175的孔172配置在气体流路结构部l4。
318.由于液体针170的孔172配置在l3内,容器连接件20的液体流路结构部l3与液体针170连通。由于液体流路结构部l3与液体针170连通,形成有液体流路l1。由于气体针175的孔172配置在l4内,容器连接件20的气体流路结构部l4与气体针175连通。由于气体流路结构部l4与气体针175连通,形成有气体流路l2。
319.如图53及图54所示,当进一步降低器具连接件100时,第一引导用突起75与第一引导槽126的上端抵接。此外,第二引导用突起182与第二引导槽127的上端抵接。通过上述的抵接,限制头套180与容器连接件20在轮廓体主体111的移动。即,器具连接件100降低至所谓触底的状态。
320.操作人员通过器具连接件100被降低至触底,意识到液体流路l1与气体流路l2已形成。操作人员在器具连接件100降低至触底时,对注射器7进行操作,由此而从容器1采集
药液。使药液通过液体流路l1而从容器1向注射器7移动。
321.接着,对从器具连接件100分离容器连接件20的作业进行说明。操作人员在从器具连接件100分离容器连接件20时,将卡合部件160的操作部165向径向内侧按压直至卡合部161与密封盖70的被卡合部78的卡合被解除的位置。
322.接着,操作人员提升器具连接件100。头套180由止动套230的第二腕部232固定在密封盖70。因此,当器具连接件100被提升时,相对于头套180与针封200,轮廓体110、液体针170、以及气体针175向上方移动。
323.相对于头套180与针封200,轮廓体110、液体针170、以及气体针175向上方移动,由此,液体针170与气体针175在容器密封件90内向上方移动。当器具连接件100被提升规定距离时,将液体针170与气体针175从容器密封件90拔出。容器密封件90利用复原力,对由液体针170与气体针175形成的孔液密性及气密性地进行密封。此外,液体针170的孔172由针封200进行密封。气体针175的孔172由针封200进行密封。
324.另外,在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从容器密封件90拔出后将器具连接件100进一步提升规定距离时,第二腕部232通过筒体部117的锁止解除用突起129进行旋转,由此,第二腕部232的第二腕部用突起240从锁止用凹部77向径向外侧移动,第二腕部用突起240与锁止用凹部77的卡合被解除。即,止动套230与密封盖70的固定被解除。
325.在该状态下,液体针170的形成有孔172的部分、以及气体针175的形成有孔172的部分收纳在针封200内,两孔172由针封200进行密封。针封200利用复原力,对由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形成的孔液密性及气密性地进行密封。
326.需要说明的是,液体针170的孔172与气体针175的孔172在相同的时刻从容器密封件90伸出,在相同的时刻收纳在针封200内。
327.这样,液体流路l1被分割,液体流路l1之中作为在器具连接件100内形成的部分的液体针170被密封,液体流路l1之中作为在容器连接件20内形成的部分的液体流路结构部l3被密封。
328.同样地,气体流路l2被分割,气体流路l2之中作为在器具连接件100内形成的部分的气体针175被密封,气体流路l2之中作为在容器连接件20内形成的部分的气体流路结构部l4被密封。
329.当密封盖70与头套180的固定被解除后、进一步提升器具连接件100时,相对于止动套230的第一腕部231,密封盖70向下方移动。由于相对于第一腕部231,密封盖70向下方移动,解除由密封盖70的外周面对第一腕部231的施力。
330.第一腕部231在来自密封盖70的外周面的施力被解除时,利用连结部233的弹力(复原力)进行旋转。第一腕部231通过旋转,其上端配置在锁止用突起128的下方。即,第一腕部231为与锁止用突起128可卡合的状态。
331.由于第一腕部231为与锁止用突起128可卡合的状态,能够防止头套180从如下的状态移动,该状态为,对液体流路l1之中在器具连接件100内形成的部分即液体针170进行密封、即孔172由针封200进行密封,并且对气体流路l2之中在器具连接件100内形成的部分即气体针175进行密封、即孔172由针封200进行密封件。
332.接着,利用图44至图46,对器具连接件100及容器连接件20的连接作业时卡合部件160的动作进行说明。
333.如图44所示,当容器连接件20从未插入器具连接件100的状态,如图45所示将容器连接件20插入器具连接件100内时,密封盖70的被卡合部78与卡合部161的下表面164接触。
334.当容器连接件20进一步插入器具连接件100内时,密封盖70在下表面164移动。此外,如图46所示,当容器连接件20插入器具连接件100内时,卡合部161越过被卡合部78。由于卡合部161越过被卡合部78,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与被卡合部78的下表面79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上表面162与下表面79接触,由此,卡合部件160卡合在被卡合部78。在卡合部161卡合在被卡合部78的状态下,支点部168与止动套230的连结部233抵接。由于卡合部件160卡合在被卡合部78,容器连接件20与器具连接件100连接的状态被固定。
335.接着,利用图47,对将容器连接件20从器具连接件100分离时的卡合部件160的动作进行说明。
336.操作人员将操作部165按压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内侧。由于操作部165被按压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内侧,在卡合部件160的比支点部168更靠近下方的部分产生作用于将卡合部161从轮廓体主体111伸出的方向上的力矩。
337.如图47所示,由于该力矩,变形部166弯曲,由此,卡合部161被移动至解除与被卡合部78的卡合的位置。另外,由于该力矩,姿势调整部167弯曲,由此,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仍然保持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姿势,卡合部161被移动至与被卡合部78的卡合被解除的位置。当卡合部161移动至与被卡合部78在上下方向上不对置的位置时,卡合部161及被卡合部78的卡合被解除。
338.这样构成的器具连接件100的卡合部件160具有操作部165隔着卡合部161而配置在与固定部169相反一侧的结构。因此,当试图将容器连接件20从器具连接件100拔出时,卡合部161由被卡合部78进行按压,由此,产生在以固定部169为中心的、使卡合部件160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内侧倾倒的方向上作用的旋转力矩。
339.该旋转力矩在相对于用于解除与被卡合部78的卡合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卡合部161施力。因此,即使在将容器连接件20从器具连接件100拔出的方向上施力,卡合部161及被卡合部78的卡合也不会被解除。此外,因为卡合部件160是在卡合部161及操作部165之间具有与容器连接件20抵接的支点部168、并且在固定部169及卡合部161之间具有变形部166的结构,所以,能够形成为通过将操作部165向轮廓体主体111的内侧按压的操作来工作的结构。因此,操作人员可以在对操作部165进行操作时,只压入操作部165即可。因此,能够提高操作部165的操作性。
340.这样,根据卡合部件160,能够提高操作性、并且防止因拉拽而使锁止解除。
341.此外,因为卡合部件160是具有姿势调整部167的结构,所以,在解除卡合部161及被卡合部78的卡合时,卡合部161的上表面162不会倾斜。因此,能够相对于被卡合部78顺畅地移动卡合部161。其结果为,能够使对解除卡合部161及被卡合部78的卡合的操作部165的操作力减小。
342.此外,由于头套180具有引导件194,在器具连接件100的组装的、将液体针170及气体针175插入针封200的作业时,能够防止针170、175相对于针封200的插入方向与针170、175的轴向偏移等针170、175的倾斜。其结果为,因为能够防止在针封200与针170、175之间产生间隙,所以能够防止针封200、以及针170、175之间的密封性降低。
343.此外,第一嵌合部96的外径设定为比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开口的内径大的径,第
二嵌合部97的外径设定为比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开口的内径大的径。因此,第一嵌合部96及第二嵌合部97在液体流路结构部l3的开口及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开口进行配置的状态下,被压缩向径向内侧。其结果为,在针170、175的表面产生的、来自第一嵌合部96及第二嵌合部97的压力增大。因此,在将针170、175从容器密封件90拔出时,附着在针170、175的表面的药液被第一嵌合部96及第二嵌合部97擦拭,由此能够防止药液向容器密封件90之外漏出。
344.此外,内套140的凸缘147的端面148构成为该端面148的上端148b相对于下端148a配置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中心侧的倾斜面。因此,能够较宽地确保空气袋152的上端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的上表面150a之间的间隙。其结果为,能够在空气袋152膨胀时防止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的上表面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空气袋152从凸缘147的端面148脱落。
345.此外,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构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圆顶状,由此,能够使折叠状态的空气袋152的上端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增大。
346.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部146是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中心更靠近下方的结构的情况下,端面148使该端面148的下端148a相对于上端148b配置在空气袋收纳部150的中心线侧。在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较宽地确保空气袋152的下端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底面150b之间的间隙。其结果为,在空气袋152膨胀时,能够防止与空气袋收纳部150的内部空间的底面150b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空气袋152从凸缘147的端面148脱落。
347.此外,如图6所示,容器连接件20的卡合部43的引导面54在从下方观察的状态下,构成为扇状的形状,换言之,引导面54的另一端缘56构成为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所抵接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可固定容器连接件20的容器1的凸缘5的外径的最大值增大,并且抑制卡合部43大型化。
348.针对该效果,具体地进行说明。
349.因为引导面54的另一端缘56构成为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所抵接的形状,所以能够防止引导面54的抵接部53至下端的、沿着轴线c3的长度增大。换言之,通过增大引导面54的下端的轴线c3的周向长度,能够使可连接的容器1的凸缘5的径的最大值增大。
350.此外,引导面54的抵接部53侧的一端、换言之上端的沿着围绕轴线c3的长度与引导面54的下端的沿着围绕轴线c3的长度相比较短,所以能够防止卡合部43与容器1的筒体部2的外表面的上端发生碰撞。例如,在引导面54的一对另一端缘56平行的结构中,由于使引导面54的上端至下端的长度增大,在抵接部53与颈部4抵接的状态下需要使引导面54为与轴线c3大致正交的状态。然而,在该结构中,会使卡合部43大型化。
351.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引导面54在从下方观察的状态下为扇形状的情况下,引导面54的抵接部53侧的一端的周向长度较短,所以卡合部43难以与容器1的筒体部2发生碰撞。结果为,因为不需要使引导面54的上端至下端的长度增大,所以能够抑制卡合部43大型化。
352.此外,另一端缘56构成为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所抵接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a的、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的抵接位置以及第二引导面结构部54b的、假定最大
径的凸缘5的抵接位置间的距离增长。因此,能够防止引导面54相对于凸缘5在与连结引导面54的凸缘5所抵接的两个点的线段平行的方向上摆动,所以,在由引导面54将凸缘5引导至抵接部53的过程中,能够使容器连接件20相对于容器1稳定。
353.此外,通过将引导面54的另一端缘56构成为假定最大径的凸缘5所抵接的形状,能够缩短从通过沿轴线c3移动容器连接件20而使之与凸缘5抵接至使抵接部53在容器1的颈部4中卡合的、容器连接件20沿轴线c3压入的距离。
354.此外,引导面54构成为构成卡合部43的与轴线c3正交的剖面边缘的一部分的引导面54的一部分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一虚拟平面p1侧的曲面。因此,能够使引导面54、以及容器1的筒体部2之间的间隙增大,所以能够抑制引导面54与容器1的筒体部2发生碰撞。
355.此外,抵接部53的中央部与抵接部53的其它部位相比,向远离另一方的卡合部43的方向凹进。因此,因为外径较小的颈部4与该凹坑的两端抵接,所以能够防止相对于外径较小的颈部4的、一个卡合部53所抵接的两个点的间隔缩短。其结果为,能够使由一对卡合部53夹持外径较小的颈部4的状态稳定。
356.接着,利用图55及图5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连接件20a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结构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省略说明。
357.图55是表示容器连接件20a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6是表示容器连接件20a的结构的剖视图。容器连接件20a可固定在不具有空气袋152、以及与气体流路l2相关的结构的器具连接件地构成。作为该器具连接件的一个例子,具有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器具连接件100省略了空气袋152、空气袋收纳部150、气体针175、以及内套140的结构。
358.如图55及图56所示,容器连接件20a具有:针部件60a、密封盖70、以及容器密封件90。
359.针部件60a具有针部件基部61a、针部62a、以及管连接部300。针部件60a的针部62a例如通过插入输液袋,与输液袋连接。
360.针部件基部61a具有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针部件基部61省略了气体流路结构部l4的结构。针部62a在相对于针部件基部61a倾斜的方向上、作为具体例子为正交的方向上延伸。针部62在内部具有液体流路结构部l3、以及气体流路结构部l4。
361.管连接部300从针部62a延伸。管连接部300连接有点滴用管等管。具体而言,管连接部300通过插入在管设置的、内部具有流路的针,而与管连接。管连接部300构成为与气体流路结构部l4连通的筒状。在管连接部300的开口设有封堵该开口的塞子301。塞子301中插入有管的针。
362.塞子301由橡胶及弹性体等树脂形成,具有挠性。另外,塞子301可将通过插入在管设置的针而形成的孔在该针移动后、利用复原力而液密性及气密性地进行封堵地形成。
363.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连接件20也能够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器具连接件100相同的卡合部件160而固定在器具连接件。
36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部件160以设置在器具连接件100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卡合部件160也可以是设置在具有开口的第一部件、将第一部件、以及通过该第一部件的开口而插入第一部件内的第二部件进行锁止的结构。换言之,器具连接件100是第一部件的一个例子,容器连接件20、20a是第二
部件的一个例子。
365.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件160以具有姿势调整部167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在其它的例子中,卡合部件160也可以是不具有姿势调整部167的结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支点部168与操作部165在筒体部117的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卡合部161与支点部168在筒体部117的轴向上连续而形成。变形部166与卡合部161在筒体部117的轴向上连续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如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所述,因为卡合部件160是具有姿势调整部167的结构,可使卡合部161顺畅地移动,因而优选之。
366.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中,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另外,也可以将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来实施,在该情况下可以得到组合的效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各种发明,可以通过从公开的多个结构主要部件中选择的组合来提取各种发明。例如,在即使从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结构主要部件中除去几个结构主要部件也能够解决问题、得到效果的情况下,可以提取除去了该结构主要部件的结构作为发明。
367.附图标记说明
368.10连接器具;20容器连接件;20a容器连接件;30容器固定部;40容器固定部主体;41基部;42腕部;43卡合部;43a第一部分;43b第二部分;44孔;45圆弧部;46矩形部;47卡合爪;48基部;49爪部;50第一腕部;51折返部;52第二腕部;53抵接部;53a第一抵接部结构部;53b第二抵接部结构部;54引导面;54a第一引导面结构部;54b第二引导面结构部;55一端缘;56边缘;56另一端缘;60针部件;60a针部件;61针部件基部;61a针部件基部;62针部;62a针部;63凸缘;64延伸部;65柱部;66止转部;67抵接部;70密封盖;71密封盖用大径部;72密封盖用中径部;72a上端部;73密封盖用小径部;73a开口;73b缘部;73c下表面;75第一引导用突起;76内周面;77锁止用凹部;78被卡合部;79下表面;81槽;82被卡合面;90容器密封件;93密封件大径部;94密封件小径部;95上端面;96第一嵌合部;97第二嵌合部;100器具连接件;110轮廓体;111轮廓体主体;114顶壁部;115注射器固定部;116液体针固定部;117筒体部;117a孔;117b内周面;118施力部;120注射器固定部主体;121注射器固定部用突出部;122持针器;123突出部;124基部;124a棘轮;126第一引导槽;127第二引导槽;128锁止用突起;129锁止解除用突起;131孔;132轮廓体结构部件;134多个销;134销;135多个孔;135孔;140内套;141内套主体;142延伸部;143孔;144气体针固定部;145支承部;146固定部;147凸缘;148端面;148a下端;148b上端;150空气袋收纳部;151连结部;152空气袋;160卡合部件;160a锁止机构;161卡合部;162上表面;164下表面;165操作部;166变形部;167姿势调整部;168支点部;169固定部;170液体针;170针;171下端部;172孔;172两孔;173外周面;175气体针;175针;180头套;181头套主体;182第二引导用突起;183外周面;185第一腕部收纳凹部;186第二腕部收纳凹部;187固定用突起收纳凹部;188入口部;189保持部;190内周面;191分隔部;192孔;193上表面;194引导件;195引导件主体;196支承部;197孔;198孔;200针封;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203第三部分;204下端面;230止动套;231第一腕部;232第二腕部;233连结部;235面;236固定用突起;237第一腕部用突起;238下端面;239面;240第二腕部用突起;241上表面;242下端面;243面;243a中央部;250施力部件;300管连接部;301塞子;l1液体流路;l2气体流路;l3液体流路结构部;l4气体流路结构部;l5气体流路结构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