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用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3-02-01 22:34: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2.有些电子设备,例如,射频电源,其功率大,功耗高,散热需求高,同时对环境要求严苛,一般要求不能引起设备周围空气扰动,因此该些电子设备不能采用纯风冷方式进行散热。然而,目前市面上存在的该些电子设备的散热设备的散热效果不好且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散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用电设备,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提及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液冷板和换热翅片,所述液冷板包括第一液冷部和第二液冷部,所述第一液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和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二液冷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换热翅片连接在所述第一液冷部的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液冷部的第二内表面之间,所述第一液冷部的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液冷部的第二安装面用于安装电子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所述第二液冷部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
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散热装置。
7.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所述用电设备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将市政交流电进行波形和/或电压的转换后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9.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液冷部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液冷部的第二安装面都可以用于安装电子器件,增加了所述散热装置上的电子器件的安装位置,相对于单面安装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而言,本技术可以实现双面都安装电子器件,可以安装电子器件的面积增加一倍,并且,所述第一液冷部的第一冷却流道可以对所述第一安装面上的电子器件进行液冷散热,所述第二液冷部上的第二冷却流道可以对所述第二安装面上的电子器件进行液冷散热。所述散热装置还可以利用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冷部和所述第二液冷部之间的换热翅片形成气流通道,通过空气在所述气流通道的流动可以将空气中的热量通过所述换热翅片吸收并传导至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内进行散热,增加所述散热装置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冷却能力,因而兼顾了液冷散热和风冷散热,从而相应地增加了所述散热装置的整体散热能力,保证了良好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图1在ii-ii处的剖视图。
12.图3为图1在iii-iii处的剖视图。
1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在另一个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流道的截面示意图。
15.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16.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用电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0.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在ii-ii处的剖视图。所述散热装置1包括液冷板11和换热翅片12,所述液冷板11包括第一液冷部111和第二液冷部112,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内表面1111和第一安装面1112,所述第二液冷部1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内表面1121和所述第二安装面1122,所述换热翅片12连接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的第一内表面1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的第二内表面1121之间,所述第一液冷部111的第一安装面1112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的第二安装面1122用于安装电子器件,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1113,所述第二液冷部112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1114。
21.本技术中,所述散热装置1可以通过其液冷板11上的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第二冷却流道1114实现液冷,并通过其换热翅片12实现风冷,兼顾了液冷和风冷两种散热方式。具体地,所述第一液冷部111的第一安装面1112和第二液冷部112的第二安装面1122都可以用于安装电子器件,增加了所述散热装置1上的电子器件的安装位置,相对于单面安装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而言,本技术可以实现双面都安装电子器件,可以安装电子器件的面积增加一倍,并且,所述第一液冷部111的第一冷却流道1113可以对所述第一安装面1112上的电子器件进行液冷散热,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上的第二冷却流道1114可以对所述第二安装面1122上的电子器件进行液冷散热。所述散热装置1还可以利用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之间的换热翅片12形成气流通道,通过空气在所述气流通道的流动可
以将空气中的热量通过所述换热翅片12吸收并传导至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第二冷却流道1114内进行散热,增加所述散热装置1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冷却能力,从而相应地增加了所述散热装置1的整体散热能力,保证了良好的散热效果。
2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12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翅片12间隔设置且其延伸方向相互平行。
23.从而,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翅片12之间可以形成气流通道,允许空气从中流过,进而空气中的热量可以被邻近的所述换热翅片12所吸收,然后所述换热翅片12将所吸收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内,由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内的冷却介质将热量带出。
2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特定义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是指所述换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方向y是指与所述第一安装面1112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垂直的方向。
2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1还包括凸伸部13,所述凸伸部13连接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上,并与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一体式设置,而且,所述凸伸部13位于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第二液冷部112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上,所述凸伸部13上设置有进液口133和出液口134,所述进液口133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连通,所述出液口134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连通。
26.从而,所述凸伸部13凸出于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的一端,而且,所述进液口133和出液口134又都设置在所述凸伸部13上,方便进液管道与进液口133连接,也方便出液管道与出液口134连接;另外,所述凸伸部13上给出了足够的空间设置所述进液口133和出液口134,避免通过焊接等方式增加材料来设置进液口133和出液口134所带来的焊接强度以及漏液等问题。
2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133和所述出液口134的数量分别为一个,所述凸伸部13上设置有进液分液流道(图未示),所述进液分液流道分别与所述进液口133和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连通。请一并参考图3,图3为图1在iii-iii处的剖视图。所述凸伸部13上还设置有出液集液流道135,所述出液集液流道135分别与所述出液口134和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进液分液流道与所述出液集液流道135结构类似。此外,由于所述凸伸部13与第一液冷部111和第二液冷部112为一体式结构,因此,所述进液分液流道与所述进液口133、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出液集液流道135与所述出液口134、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为一体式结构。
28.从而,通过所述进液分液流道可以将所述进液口133流入的冷却液分流到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所述出液集液流道135可以将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的冷却液集流到所述出液口134。因此,当包括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第二冷却流道1114的情况下,即包括两层冷却流道时,依然可以通过一个所述进液口133实现冷却液的输入,通过一个所述出液口134实现冷却液的输出,方便后续管道的安装以及管理。此外,由于所述进液分液流道与所述进液口133、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出液集液流道135与所述出液口134、所述第一
冷却流道1113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为一体式结构,因此,无需额外安装转接头之类的零件,可以最大程序的避免管道接口处漏液情况的发生。
29.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133和所述出液口134的数量分别为两个,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的两端分别连通其中一个所述进液口133和其中一个所述出液口134;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的两端分别连通其中另一个所述进液口133和其中另一个所述出液口134。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在此不做限定。
3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凸伸部13包括第一凸伸部131和第二凸伸部132,所述第一凸伸部131和所述第二凸伸部132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伸部131连接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上,所述进液口133和所述进液分液流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凸伸部131上,所述第二凸伸部132连接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上,所述出液口134和所述出液集液流道135设置在所述第二凸伸部132上。
31.从而,所述第一凸伸部131和第二凸伸部132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空间,该空间能够与所述换热翅片12之间形成的风道流通,可以增进所述换热翅片12内部的空气流通速度,避免所述第一凸伸部131和所述第二凸伸部132所占的位置过大而阻隔了内部的空气流通,在保证了进液口133和出液口134的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极大的提高了所述散热装置1的整体冷却散热能力。
3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1还包括支撑件14,所述支撑件14连接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之间,所述支撑件14与所述换热翅片12间隔设置且所述支撑件1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换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33.从而,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翅片12,若干所述换热翅片12本身对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之间起到支撑作用,但是,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之间的支撑件14,可以进一部增强对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的支撑能力,使得所述散热装置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强。
3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4至少包括第一支撑件141和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支撑件141连接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在第二方向y上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142连接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在第二方向y上的另一侧。因此,所述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142、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之间形成一个大致呈“口”字形的支撑框架,若干所述换热翅片12位于其中。
35.从而,大致呈“口”字形的支撑框架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其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可以增强所述散热装置1的整体结构强度。
36.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和第二支撑件142的其中一个可以省略。
3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4包括第三支撑件143和第四支撑件144,所述第三支撑件143连接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的第一内表面1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的第二内表面1121之间,所述第四支撑件144连接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的第一内表面1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的第二内表面1121之间。从而,所述散热装置1的位于第一液冷部111和所述第二液冷部112之间的部位的支撑力相对较弱的部位得到了增强,从而进一步增强散热装置1的整体结构强度。
38.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件143和第四支撑件144的其中一个可以省略。
3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件143沿着与所述换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即第一方向x延伸以与所述第一凸伸部131连接;所述第四支撑件144沿着与所述换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凸伸部132连接。所述第一凸伸部131和所述第二凸伸部13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支撑件143与所述第四支撑件144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支撑件143与所述第四支撑件144之间还设置有若干换热翅片12,由于所述第一凸伸部131和所述第二凸伸部132间隔设置,因此,所述第三支撑件143与所述第四支撑件144之间的换热翅片12之间的空气流道不会被所述第一凸伸部131和所述第二凸伸部132所阻隔,空气流通更加顺畅,散热效果更好。
4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伸部131上设置有第一镂空部1311,所述第二凸伸部132上设置有第二镂空部1321,所述第一镂空部1311和所述第二镂空部1321可以进一步降低所述第一凸伸部131与所述第二凸伸部132对空气流动的阻隔,进一步增强散热能力。
4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对应所述第一镂空部1311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镂空部1411,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对应所述第二镂空部1321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四镂空部1421,从而,进一步减少所述第一支撑件14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142对空气流动的阻隔,进一步增强了所述散热装置1的空气循环能力,散热效果进一步增强。
4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考图4,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在另一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散热装置1还包括散热风扇15,所述散热风扇15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或第二液冷部112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远离所述凸伸部13的一端上,所述散热风扇15产生的风经过所述风道而促进所述风道内的空气流通。也就是说,所述散热风扇15可以不安装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第二液冷部112之间,还可以直接安装在所述第一液冷部111的第一安装面1112或者所述第二液冷部112的第二安装面1122上。所述散热风扇15产生的风经过所述风道促进所述风道内的空气流通。
4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部111和第二液冷部112之间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远离所述凸伸部13的一端上形成了容置槽116,所述容置槽116邻近所述换热翅片12设置,并与所述换热翅片12之间的风道之间连通,所述散热风扇15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16内。从而可以节约安装空间。
4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扇15的数量为五个,五个所述散热风扇15间隔的设置在容置槽116内,且每个所述散热风扇15对应多个换热翅片12的位置,所述散热风扇15用于促进换热翅片12之间的空气加速流动。
45.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133和所述出液口134的中轴线平行,所述换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液口133和所述出液口134的中轴线方向平行。
46.从而,方便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的安装及维护。
47.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换热翅片12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换热翅片12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凸棱,所述凸棱增加所述换热翅片12的散热面积,所述凸棱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弧形、波浪形、三角状等,总之,只要能够增加散热面积即可。
4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12与所述液冷板11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地,所述液冷板11包括液冷板主体和盖板,所述液冷板主体和所述换热翅片12整体通过向模具内
注液的方式一体成型。这样,可以增加所述换热翅片12与所述液冷板11之间的整体性。然后,在所述液冷板主体上通过机械加工出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第二冷却流道1114,再将盖板盖在所述液冷板主体上,通过焊接将两者固定在一起。
4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11和所述换热翅片12均由但不限于导热金属材料或者导热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导热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等。
50.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液冷板11和所述换热翅片12整体由铝合金材料制成时,所述液冷板主体和所述换热翅片12由熔融态的铝通过铝挤的方式成型。所述盖板和所述液冷板主体之间通过焊接而形成密封的内部的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第二冷却流道1114。
51.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为并联结构;请一并参考图5,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冷却流道的截面示意图。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由主流道1115、第一支流道1116、第二支流道1117和汇流道1118组成。所述第一支流道1116、第二支流道1117形成的并联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流阻和温差。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的区域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一安装面1112上该区域内的电子器件的发热量成正比。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会经过每一个发热功率大的电子器件的底部,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电子器件的温升。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的区域分布密度与所述第二安装面1122上该区域内的电子器件的发热量成正比。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会经过每一个发热功率大的电子器件的底部,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电子器件的温升。
52.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为串联结构,即,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中不会形成支流道。
5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114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的结构相似,此处不再赘述。
5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3和/或第二冷却流道1114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扰流齿。所述扰流齿可以增加冷却液与液冷板之间的换热系数,降低电子器件的温升。
55.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两者之间的平行或者延伸方向一致是指两者的方向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平行,因为允许一定的制造误差存在。
56.请参考图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所述电子设备2包括上述散热装置1。所述电子设备2可以是但不限于射频电源或者其它需要散热的电子设备等。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射频电源用于将市政交流电转换为具有特定波形或者特定电压。
57.请参考图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3,所述用电设备3包括所述电子设备2,所述电子设备2用于将市政交流电进行波形和/或电压的转换后为所述用电设备3提供电能。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电设备3可以是但不限于镀膜设备等。
58.以上对本发明主题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细节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介绍仅是本发明主题技术方案的一些实施方案,其具体实施时也可以省去部分细节。
59.另外,在以上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实施方案存在组合实施的可能,各种组合方案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需求结合实施上实施方案,以获得更佳的应用体验。
60.综上所述可知本技术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
6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