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冰箱的制作方法

2023-01-17 09:46: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冰箱,通常将内胆设置得很厚,以提高冷藏室的保温效果,进而提高冷藏室的制冷效果,但是内胆过厚,导致冰箱的空间利用率较低,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冰箱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冰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冰箱的内胆过厚,冰箱的空间利用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构思如下:一种冰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电器室、冷藏室和收集室;所述箱体包括内胆,所述内胆为所述冷藏室的内壁,所述内胆包括:直冷板,所述直冷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流部、引导部和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一引流部沿所述冷藏室的顶壁设置,所述第二引流部沿所述冷藏室的背壁设置,所述第一引流部为内胆顶壁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引流部为内胆背壁的一部分;和内胆壁,所述内胆壁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一扩展部和第二扩展部,所述第一面板相对设置于所述冷藏室的两侧,所述第一面板为内胆侧壁,所述第二面板为内胆底壁,所述第一扩展部为所述内胆顶壁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扩展部为所述内胆背壁的另一部分。
5.其中,所述直冷板背向所述冷藏室的一侧至少部分搭设于所述内胆壁。
6.其中,所述第一引流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扩展部重叠,所述第二引流部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扩展部重叠。
7.其中,所述内胆壁与所述直冷板重叠的部分为搭边,所述搭边的宽度e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8.其中,所述第一引流部、所述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流部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9.其中,所述引导部朝向所述冷藏室的一侧的表面为弧面,所述弧面为朝向远离所述冷藏室的方向凸出的弧面。
10.其中,所述冰箱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散热器、半导体制冷器和导热件,所述半导体制冷器具有与所述散热器导热连接的高温端,以及与所述导热件导热连接的低温端,所述第一引流部具有锁孔,所述锁孔用于通过与固定件相配合以将导热件固定于第一引流部。
11.其中,所述直冷板的厚度为1.5-4mm。
12.其中,所述冷藏室靠近所述第一引流部的一侧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底盘,所述底盘靠近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第二引流部,位于所述底盘与所述第一引流部之间的所述第二引流部具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下边沿与所述底盘相抵接,所述接水盘至少部分遮盖所述第一引流部。
13.其中,所述箱体还包括底壳,所述底壳盖合于所述箱体的底部以形成收集室,所述内胆罩还包括后罩壳,所述底壳具有集水槽,所述内胆背壁与所述后罩壳之间设置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一端通过固定件连接于所述贯穿孔,另一端向所述集水槽延伸。
14.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冰箱,冰箱包括内胆,内胆为电器室的内壁,内胆包括直冷板和内胆壁,其中,直冷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流部、引导部和第二引流部,第一引流部沿冷藏室的顶壁设置,第二引流部沿冷藏室的背壁设置,第一引流部为内胆顶壁的一部分,第二引流部为内胆背壁的一部分。当冰箱工作时,第一引流部朝向冷藏室的一侧将会产生冷却气流,冷却气流自第一引流部流至引导部,然后沿着引导部流至第二引流部,并沿着第二引流部的壁面下沉至第二面板,冷却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至少部分向冷藏室内部扩散,冷空气下沉至第二面板后也会向上扩散,从而使冷藏室温度均匀分布。而且,通过采用直冷板,其可具有较薄的厚度,例如可以为1.5-4mm,从而解决了传统冰箱内胆过厚的问题,能够提高冷藏室的空间的利用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冰箱的质量。
15.另外,内胆壁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一扩展部和第二扩展部,第一面板相对设置于冷藏室的两侧,第一面板为内胆侧壁,第二面板为内胆底壁,第一扩展部为内胆顶壁的另一部分,第二扩展部为内胆背壁的另一部分;直冷板背向冷藏室的一侧至少部分搭设于所述内胆壁,第一扩展部至少部分与第一引流部重叠,第二扩展部至少部分与第二引流部重叠,内胆壁与直冷板重叠的部分为搭边,搭边的宽度e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40mm,简化了前面板、内胆罩、直冷板和内胆壁的装配过程,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7.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部分结构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箱体分解后的侧视图;
22.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箱体的部分结构与第一磁吸件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第一磁吸件与部分箱体相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冷器和冷藏风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直冷板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0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直冷板和内胆壁相配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1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箱体的部分结构的装配流程示意图;
28.图1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热风机与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1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风机的冰箱的风道罩壳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
示意图;
30.图1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风机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1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热风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加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17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装置的冰箱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8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装置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19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0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9.图2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的侧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4.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
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5.请参阅图1和2,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冰箱1000。冰箱1000可实施为一种微小型的薄壁冰箱。冰箱1000可以存储专门物品,例如,专门储存化妆品的冰箱,专门储存药品的冰箱,专门储存调味品的冰箱。冰箱1000包括箱体500。箱体500的厚度a可小于或等于300mm,宽度b可大于或等于350mm,高度c可大于或等于宽度b。因此,箱体500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使得冰箱1000放置于承载面或者悬挂于壁面时,冰箱1000与其他物品相比不至于过分凸出,提高了冰箱1000的摆放整齐程度,承载面包括但不限于桌面或者地面等。
46.请参阅图3和4,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部分结构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箱体500具有多个容纳腔。多个容纳腔包括电器室10、冷藏室20和收集室30。电器室10设置有制冷系统11、控制板12和风机13。通过将制冷系统11、控制板12和风机13均设置于电器室10,便于制冷系统11和风机13实现与控制板12的电性连接,避免了长距离拉线,降低了接线难度。冷藏室20用于存储需要冷藏的物品。对于食物,冷藏室20具有等保鲜、保湿的作用;对于待加热物90(请参阅图16),冷藏室20具有延长保质期和提高待加热物90功效等作用。收集室30主要用于收集冷凝水。电器室10位于箱体500的顶部,收集室30位于箱体500的底部,冷藏室20位于电器室10和收集室30之间。电器室10、冷藏室20和收集室30呈纵向排布,在不增加箱体500的厚度a和宽度b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利用冰箱1000在厚度a上的空间以增加冷藏室20的深度,以及能够充分利用冰箱1000在宽度b上的空间以增加冷藏室20的宽度,有利于节省占地面积。
47.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箱体分解后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箱体的部分结构与第一磁吸件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第一磁吸件与部分箱体相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箱体500包括内胆21。内胆21为冷藏室20的内壁。内胆21包括内胆底壁211、内胆顶壁212、内胆背壁213以及内胆侧壁214,其中,内胆侧壁214相对设置于冷藏室20的两侧。内胆底壁211位于冷藏室20远离电器室10的一侧,内胆顶壁212位于冷藏室20远离收集室30的一侧,内胆侧壁214相对设置于内胆底壁211和内胆顶壁212之间。内胆顶壁212所在的平面与内胆底壁211所在的平面平行,内胆背壁213所在的平面以及相对设置的内胆侧壁214所在的平面均与内胆底壁211所在的平面垂直。
48.内胆21的材质选自聚氨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或者高光抗冲击性聚苯乙烯(high impact polystyrene,hips)等发泡剂。聚氨酯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聚氨酯的主要原料包括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丙二醇;内胆21以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和聚丙二醇作为主要原材料,在高温下泡发成型,保证了内胆21具有最佳的导热系数以及良好的保温效果。内胆21也可以由abs发泡剂制成,由abs发泡剂制成的内胆21表面光滑,在物理性能上表现为可耐油、耐腐蚀,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高光hips由传统的hips材料中添加高分子材料而制得,高光hips内胆具有优异的抗低温性和致密性。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500还包括风道盖41、内胆罩42和底壳43。内胆罩42罩设于
内胆21。内胆罩42为冷藏室20的外壁。内胆罩42与内胆21之间设置有发泡材料,发泡材料为冷藏室20的保温层。在内胆罩42与内胆21设置发泡材料以提高保温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结构的强度。风道盖41罩设于箱体500的顶部以形成电器室10。风道盖41包括侧盖411、顶盖412和背盖413。侧盖411相对设置于电器室10的两侧。顶盖412和背盖413设置于电器室10两侧的侧盖411之间。其中,顶盖412为箱体500的顶壁,背盖413可以作为箱体500的背壁的一部分。电器室10的两侧的侧盖411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口40a和出风口40b。电器室10具有从进风口40a延伸至出风口40b的风道。底壳43盖合于箱体500的底部以形成收集室30。底壳43包括侧板431,侧板431相对设置于底壳43的两侧,侧板431具有相对设置的透气孔43a,收集室30内部的空气通过透气孔43a与外界空气进行内外循环,从而防止收集室30收集到的冷凝水因变质而产生异味,提高了收集室30的清洁度。同时,底壳43的透气孔43a有助于冷凝水蒸发。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罩42设置有安装柱423。底壳43还包括底板432和背板435,底板432为箱体500的底壁,背板435可以作为箱体500的背壁的一部分。底板432设置有与安装柱423相对应的固定筒433,固定筒433具有盲孔,安装柱423插设于固定筒433的盲孔后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固定筒433的盲孔应当具有足够的深度,以保证底壳43与内胆罩42组装后结构的稳定性,此外内胆罩42和底壳43还可以通过粘胶、螺栓或者卡扣进一步固定。内胆罩42与风道盖41以及底壳43可以通过粘胶、螺栓或者卡扣连接。
51.箱体500还包括前面板44。前面板44具有第一通孔44a和操作面板441。前面板44从电器室10延伸至收集室30,也即前面板44从风道盖41的顶盖412的边沿延伸至底壳43的底板432的边沿。第一通孔44a与冷藏室20的开口相对应。操作面板441与电器室10相对应,且与位于电器室10内的控制板12电性连接。操作面板441设置于前面板44背向电器室10的一侧,操作面板441所在的位置靠近电器室10,避免了长距离拉线,降低了接线难度。操作面板441为冰箱1000的显控区。操作面板441可以具有led显示屏或者lcd显示屏,用于显示冷藏室20内的温度以及冰箱1000的效能等级等信息。操作面板441还可以具有用于调节冰箱1000的效能等级的按键。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面板44可以与内胆2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52.前面板44朝向箱体500的一侧设置有沿第一通孔44a的周向分布的第一磁吸件442,也就是前面板44设置有沿内胆21的周向分布的第一磁吸件442。第一磁吸件442贴覆于前面板44,第一磁吸件442位于内胆21和内胆罩42之间。第一磁吸件442隐藏于箱体500内,从冰箱1000的表面看不到第一磁吸件442,冰箱1000的外观整体性更好。
53.箱体500还包括门体50。门体50可启闭式盖合于冷藏室20。门体50的一侧通过铰链52固定于内胆罩42。因此,门体50可以通过铰链52旋转式盖合或开启冷藏室20。铰链52结构简单,具有强度高、不易发生松动或者变形等优点。
54.请一并参阅图1,门体50具有与第一磁吸件442相配合的门封51,当门体50闭合于冷藏室20时,门封51所在的位置为门体50朝向冷藏室20的一侧。门封51用于在门体50闭合于冷藏室20时,密封门体50与冷藏室20之间的缝隙。门封51的表面设置有防粘涂层,避免门封51结霜后与前面板44的第一通孔44a的边沿处粘连。通过设置门封51使得冷藏室20内的冷空气不会与外界空气发生对流,从而避免了冷量的流失,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冰箱1000的保温性能。门封51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55.门封51内嵌设有与前面板44的第一磁吸件442相配合的第二磁吸件(图未示)。第
一磁吸件442和第二磁吸件用于加强门体50和内胆21的边沿之间的引力,以及减小门体50与铰链52之间的应力。第一磁吸件442用于吸附第二磁吸件以借助磁力将冷藏室20密封。当第一磁吸件442吸附第二磁吸件时,第一磁吸件442和第二磁吸件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会挤压门封51与内胆21的边沿之间的缝隙,使门封51与内胆21的边沿紧紧地贴合,从而使得门体50可以将冷藏室20密封,提高了门封51的密封效果,从而阻隔冰箱1000内、外的热量交换,降低了冰箱的能耗。
56.当门体50盖合于箱体500后,第一磁吸件442只能与位于门封51的第二磁吸件吸合以将冷藏室20密封。前面板44除沿第一通孔44a的周向外再无任何位置设置有第一磁吸件442,门体50除门封51外再无任何位置设置有第二磁吸件,缩小了磁吸件的铺设面积,此外,便于在前面板44不具有第一磁吸件442的位置拓展其他功能。例如可以在前面板44背向电器室10的一侧设置操作面板441。
57.箱体500由塑料件形成,也即内胆21、风道盖41、内胆罩42、底壳43、前面板44以及门体50均由塑料件形成,给人以一体性的直观感受,富有设计美感。
58.电器室10设置有制冷系统11和控制板12。制冷系统11包括散热器111、半导体制冷器112、导热件113和隔板116。半导体制冷器112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帕尔贴效应,由n、p型半导体材料组成一对热电偶,当热电偶通过直流电流后,因直流电流通入的方向不同,会在电偶的节点处产生吸热和放热现象,这种现象即为帕尔贴效应。半导体制冷器112由n、p型半导体材料制成。当通入电流时,当电子从p型半导体穿过结点至n型半导体时,结点的温度降低;当电子从n型半导体穿过结点至p型半导体时,结点的温度升高。因此,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一端为低温端,另一端为高温端。
59.半导体制冷器112具有与散热器111导热连接的高温端,以及与导热件113导热连接的低温端。低温端用于吸收冷藏室20的热量以实现对冷藏室20进行降温,高温端用于将低温端吸收的热量释放到外界环境。由于高温端尺寸较小,散热面积有限,不能满足散热需求,因此,需要借助散热器111以将高温端的热量发散到外界环境。高温端与散热器111导热连接,将热量传导给散热器111,以提高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的散热效果,减少了高温端的热量聚集,提高了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散热器111具有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散热翅片1112,散热翅片111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前面板44,使得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具有供空气流通的缝隙。
60.由于半导体制冷器112为片状结构,需要在低温端连接导热结构,以提高吸热效果。低温端与导热件113导热连接,导热件113为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导热结构。在冰箱1000处于工作状态时,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低温端通过导热件113与冷藏室20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将冷藏室20内的热量进行吸收。通过对半导体制冷器112通入持续的电流,可以使冷藏室20的内部环境控制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
61.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与散热器111之间以及低温端与导热件113之间均设置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可以为导热硅胶、导热硅脂或者软性硅胶导热垫等高导热系数制品。导热材料可以增加高温端与散热器111的接触面以及低温端与导热件113的接触面的热量耦合程度,从而更有效地将低温端的热量传递到高温端。导热件113能够实现冷量向冷藏室20传递,同时,导热件113还具有蓄冷作用。导热材料是导热化合物,同时也是绝缘体,可以避免电路短路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113为铝块或者铜块,铝块和铜块兼顾了导
热性能优越和质量轻这个两方面的优点。
62.半导体制冷器112通过直流电源来驱动工作,控制板12将220v的交流电压转变为12v、24v、或者3v-48v的直流电压,以对半导体制冷器112进行供电。半导体制冷器112通过改变直流电流的极性,来决定高温端和低温端。采用半导体制冷器112作为冰箱的制冷装置,无需制冷剂,符合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无机械传动装置,无噪声;效率高,耗电量低,节约能源。
63.隔板116为具有一定厚度的隔热板,隔板116具有第一开孔116a,半导体制冷器112可容纳于第一开孔116a。当半导体制冷器112容纳于第一开孔116a时,半导体制冷器112的表面与隔板116的表面齐平。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厚度与隔板116的厚度可以相等。隔板116可以将散热器111和导热件113的热量隔开,避免散热器111和导热件113进行热交换和热对流,从而避免了冷藏室20的温度受到散热器111的影响。隔板116朝向电器室10的一侧与散热器111相接触,隔板116背向电器室10的一侧与内胆罩42的顶罩壳421相接触,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避免过多的占用电器室10在纵向方向上的空间,同时,避免了导热件113与电器室10的空气相接触,起到了很好的隔热效果。隔板116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作,具有建立结构支撑和温度隔断的作用。
64.内胆罩42包括顶罩壳421,顶罩壳421具有第二开孔421a,第二开孔421a朝向冷藏室20的一侧具有翻边421b。翻边421b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于顶罩壳421。翻边421b可以为圆筒翻边或者方筒翻边,翻边421b的尺寸、形状均与导热件113相适配。导热件113穿过第二开孔421a伸入翻边421b。导热件113应当完全伸入翻边421b,使得导热件113背向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一侧的表面与翻边421b的端面齐平。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罩42还包括后罩壳422。
65.请参阅图8,图8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冷器和冷藏风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制冷系统11还可以包括散冷器114,散冷器114包括散冷翅片。散冷器114位于导热件113远离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一侧,散冷器114与导热件113相对应且保持导热连接。在一些实施中,散冷器114可以设置于冷藏室20,此时,散冷器114靠近电器室10的一侧固定于内胆顶壁212。在其他实施例中,散冷器114可以设置于内胆21和内胆罩42之间。散冷器114的位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散冷器114与导热件113保持导热连接即可。由于导热件113设置于顶罩壳421的翻边421b中,其尺寸受到了限制,因此,可以安装一个散冷器114以提高冷藏室20的冷却效果。
66.由于冰箱1000为微小型的薄壁冰箱,对于制冷效果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取消散冷器114的设置,也即散冷器114的设置与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散冷器114不存在或者将散冷器114设置于冷藏室20的情况,导热件113远离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一侧与内胆顶壁212导热连接,导热件113和内胆顶壁212之间设置有导热材料;若散冷器114设置于冷藏室20,则散冷器114和导热件113相对设置于内胆顶壁212的两侧且保持导热连接。对于散冷器114设置于内胆21和内胆罩42之间的情况,导热件113直接通过导热材料与散冷器114导热连接,散冷器114远离导热件113的一侧与内胆顶壁212导热连接,导热件113与散冷器114之间以及散冷器114与内胆顶壁212之间均设置有导热硅胶。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1还可以包括冷藏风机115,冷藏风机115可以设置于散冷器114的两侧中的一侧。冷藏风机115的排风口对准散冷器114,便于冷藏风机115朝向散冷器114吹风。冷藏风机115还可以间接地带动冷藏室20内的空气流动,具体地,当冰箱
1000处于工作状态时,冷藏风机115的叶片会发生转动,冷藏风机115向散冷器114吹风,使得流经散冷器114和导热件113的空气流量增加,从而加快散冷器114向冷藏室20传递冷量的速度,进而加快冷藏室20内的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了半导体制冷器112对冷藏室20的制冷效果。因此,当冷藏风机115转动时,冷藏室20内的空气将加快运动速度,提高了冷藏室20的温度均匀性。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散冷器114和冷藏风机115设置于冷藏室20内。半导体制冷器112产生的冷量经过导热件113传递给散冷器114,再经冷藏风机115的作用传递到冷藏室20。风道挡板的边沿设置有挡筋,以防止风道短路。散冷器114与风道挡板之间也可以设置挡筋,防止冷凝水凝结后导致的散冷器114和风道挡板粘连,避免了散冷器114相邻的翅片之间的缝隙被凝结的冷凝水堵塞,进而避免了风道短路和涡流的产生。
69.将电器室10设置于箱体500的顶部,也即电器室10设置于冷藏室20的上部,避免电器元件设置于冷藏室20的背部或者侧部而占用冷藏室20的空间。在不增加箱体500厚度a和宽度b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利用冰箱1000在厚度a和宽度b上的空间以增加冷藏室20的深度和宽度,有利于节省占地面积。
70.电器室10还设置有风机13,风机13为直立式风机,风机13可以为一台或者多台。风机13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制冷系统11设置于风机13和控制板12之间。风机13安装于出风口40b,风机13的进风面朝向散热器111,风机13的排风面与出风口40b相对应。控制板12设置于制冷系统11靠近进风口40a的一侧,也即控制板12、制冷系统11和风机13依次沿由进风口40a朝向出风口40b的方向排列。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111,散热器111为散热介质,散热器111相较于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面积更大,扩大了高温空气与散热介质的接触面积。在风机13的吸风作用下,外界空气从进风口40a流入电器室10,从进风口40a流入的外界空气经过控制板12,然后携带控制板12表面的热量流向散热器111,最后经过散热器111的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的流道从出风口40b排出,从而使得电器室10内的温度降低,进而保证了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制冷效果。从进风口40a流入的空气可以流经控制板12并对控制板12进行冷却,保证了控制板12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控制板12的使用寿命。半导体制冷技术与散热密切相关,散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冷效果。
71.进风口40a和出风口40b靠近电器室10的一侧均设置有滤网,滤网可拆卸式安装于进风口40a和出风口40b,避免外界的杂质通过进风口40a和出风口40b进入电器室10,从而导致电器室10内的电器元件受到干扰而被破坏。其中,外界的杂质包括油烟、尘埃等。
72.冰箱1000的工作过程中,低温水蒸气在内胆顶壁212朝向冷藏室20的一侧容易凝结成冷凝水,为了避免冷凝水滴落到冷藏室20,需要对冷凝水进行收集,为了防止冷凝水变质,需要将冷凝水排出。
73.冷藏室20靠近内胆顶壁212的一侧设置有接水盘22,以对冷凝水进行收集。接水盘22靠近内胆背壁213的一侧抵接于内胆背壁213,位于接水盘22与内胆顶壁212之间的内胆背壁213具有贯穿孔213a,贯穿孔213a的下边沿与接水盘22的底盘221相抵接,接水盘22遮盖至少部分内胆顶壁212。贯穿孔213a为接水盘22的出水口。接水盘22的出水口位于接水盘22的低端。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接水盘22的底盘221在箱体500的宽度b方向上的两侧沿底盘221在宽度b方向上的中轴线倾斜。因此,底盘221在箱体500的宽度b方向上的中轴线为底盘
221的最低点,内胆背壁213上的贯穿孔213a与底盘221在箱体500的宽度b方向上的中轴线相对应,从而便于将接水盘22中的冷凝水引入贯穿孔213a,提高了冷凝水排出的速度。
74.底壳43具有集水槽434,集水槽434设置于底壳43的远离前面板44一侧,内胆背壁213与后罩壳422之间的发泡材料内具有引流管60,引流管60的一端通过固定件与贯穿孔213a连接并与接水盘22连通,另一端向集水槽434延伸。底壳43盖合于箱体500的底部形成了收集室30,收集室30位于冷藏室20的下方,引流管60设置于冷藏室20的内胆21与内胆罩42之间,因此,需要在内胆罩42底部设置开口,便于将引流管60延伸到集水槽434以将冷凝水统一收集到集水槽434。
75.由于冰箱1000的工作过程中,内胆21朝向冷藏室20的一侧会凝结冷凝水,其中,内胆背壁213以及内胆21两侧相对设置的内胆侧壁214的冷凝水会沿着壁面流至内胆底壁211。因此,在内胆底壁211开设出水口,引流管60具有固定连接于内胆底壁211的出水口的分流管61。汇聚在内胆底壁211的冷凝水流出出水口后沿着分流管61流至集水槽434。收集室30主要用于收集冰箱1000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水,设置于底壳43的透气孔43a有利于冷凝水的挥发。
76.冷藏室20具有置物架23,置物架23可以包括分隔板231和/或分层板232,分隔板231设置于相对设置的内胆侧壁214之间,分隔板23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内胆侧壁214,内胆侧壁214具有第一导轨214a,分隔板231具有与第一导轨214a相对设置的第二导轨231a,分层板232可拆卸式安装于第一导轨214a和第二导轨231a。此外,置物架23还包括置物抽屉,置物抽屉设置于冷藏室20靠近内胆底壁211的一侧。分隔板231、分层板232与置物抽屉的设置,有利于冷藏物的分类。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冰箱1000包括但不限于美妆冰箱、厨房调料冰箱、车载冰箱、冰吧或者医药专用冰箱。冰箱1000可以是挂壁式冰箱、堆叠式冰箱或者支撑式冰箱。
78.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21可以包括直冷板25和内胆壁26。直冷板25为散冷铝板,散冷铝板的导热性能及耐弯折性能好,不易生锈。请参阅图9、图10,图9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直冷板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直冷板和内胆壁相配合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6、图7。直冷板2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流部251、引导部253和第二引流部252。第一引流部251沿冷藏室20的顶壁设置。第二引流部252沿冷藏室20的背壁设置。第一引流部251为内胆顶壁212的一部分。第二引流部252为内胆背壁213的一部分。内胆壁26包括第一面板261、第二面板262、第一扩展部263和第二扩展部264,第一面板261相对设置于冷藏室20的两侧。第一面板261为内胆侧壁214。第二面板262为内胆底壁211。第一扩展部263为内胆顶壁212的另一部分。第二扩展部264为内胆背壁213的另一部分。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壁26与前面板44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前面板44和相对设置于冷藏室20的两侧的第一面板261围绕第一扩展部263,第一扩展部263背离前面板44的一侧具有第一缺口(未图示)且至少部分连接于第二扩展部264。第二面板262和相对设置于冷藏室20的两侧的第一面板261围绕第二扩展部264,第二扩展部264背离第二面板262的一侧具有与第一缺口相配合的第二缺口(未图示),其中,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连通。直冷板25与内胆壁26相互配合以补充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的空缺。
80.直冷板25背向冷藏室20的一侧至少部分搭设于内胆壁26。第一引流部251至少部
分与第一扩展部263重叠,第二引流部252至少部分与第二扩展部264重叠。内胆壁26与直冷板25重叠的部分为搭边24,搭边24的宽度e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40mm,提高了内胆21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搭边24的宽度e可以为5mm、10mm、15mm、20mm、22.5mm、27.5mm、30mm、33.5mm、35mm、38.5mm、40mm。引导部253连接于第一引流部251和第二引流部252之间。引导部253朝向冷藏室20的一侧的表面为弧面,弧面为朝向远离冷藏室20方向凸出的弧面,也即引导部253边倒圆结构,不仅有利于减小应力集中,而且有利于冷却气流朝向第二引流部252流动。
81.第一引流部251、引导部253和第二引流部25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当第一引流部251、引导部253和第二引流部252为固定连接结构时,需要保证第一引流部251、引导部253和第二引流部252的材质相同,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第一引流部251、引导部253和第二引流部252的连接方式没有特殊限制,只要保证第一引流部251、引导部253和第二引流部252的连接处的表面光滑无毛刺即可。
82.直冷板25的厚度为1.5-4mm。具体地,直冷板25的厚度可以为1.5mm、1.75mm、2.0mm、2.25mm、2.5mm、2.75mm、3mm、3.5mm或者4mm。直冷板25的厚度比较薄,提高了冷藏室20的空间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冰箱1000的质量。直冷板25不仅可以作为内胆21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冷藏室20内部的冷量的直冷传播结构,实现了冷藏室20的热交换,一物多用节省了内部空间。
83.第一引流部251可以作为内胆顶壁212的一部分,第二引流部252可以作为内胆背壁213的一部分,直冷板25呈两侧包围冷藏室20,扩散了散冷面积。
8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流部251具有锁孔251a。锁孔251a与内胆罩42的顶罩壳421的翻边421b相对应。导热件113穿过第二开孔421a伸入翻边421b,导热件113背向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一侧的表面与翻边421b的端面齐平。锁孔251a用于通过与固定件相配合以将导热件113固定于第一引流部251。第一引流部251与导热件113导热连接,第一引流部251与导热件113之间设置有导热材料,也即制冷系统位于冷藏室20的顶部。
85.由于在不同的温度下空气的密度不同,温度越低,空气的密度越大。制冷系统11设置于冷藏室20的顶部,因此,冷藏室20的顶部会产生冷却气流,也即第一引流部251朝向冷藏室20的一侧将会产生冷却气流,冷却气流自第一引流部251流至引导部253,然后沿着引导部253流至第二引流部252,并沿着第二引流部252的壁面下沉至第二面板262,冷却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至少部分向冷藏室20内部扩散,冷空气下沉至第二面板262后也会向上扩散,从而使冷藏室20温度均匀分布。也有至少部分冷却气流在自身密度以及重力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冷藏室20内部形成自然对流。在自然对流和直冷板25的作用下,冷却气流能够在冷藏室20内循环流动,从而实现高效制冷和良好减震静音的效果,有效提高冰箱使用的舒适度。
86.直冷板25可以解决冷藏风机115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因此直冷板25可以取代冷藏风机115。也就是内胆21具有直冷板25结构时,可以取消冷藏风机115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冰箱1000的空间利用率,而且还减轻了结构的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噪声的影响。此外,采用直冷板25取代冷藏风机115,可以降低功耗,节能省电。
87.内胆壁26的材质选自聚氨酯、abs或者高光hips等发泡剂。直冷板25的材质选自铝
材料,由铝材料制成的直冷板25具有热传导性能好,散冷效果好等优点,可以使冷藏室20内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在一些实施例中,直冷板25的材质可以选自其他传导性良好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胆壁26和直冷板25均可以选自铝材料。
88.冷藏室20靠近第一引流部251的一侧设置有接水盘22,接水盘22包括底盘221,底盘221靠近第二引流部252的一侧抵接于第二引流部252,位于底盘221与第一引流部251之间的第二引流部252具有贯穿孔213a,贯穿孔213a的下边沿与底盘221相抵接,接水盘22至少部分遮盖第一引流部251。内胆背壁213与后罩壳422之间设置有引流管60,引流管60的一端通过固定件连接于贯穿孔213a,另一端向集水槽434延伸,从而实现了冷凝水的收集。
89.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箱体的部分结构的装配流程示意图。前面板44、内胆罩42和内胆壁26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前面板44、内胆罩42和内胆壁26在与直冷板25组装的过程中,将前面板44、内胆罩42和内胆壁26的组合结构或一体结构与直冷板25组合形成发泡腔,在发泡模具45的支撑作用下往发泡腔注入发泡剂,发泡剂在发泡腔内形成保温层。发泡模具45压紧发泡腔,防止发泡腔变形。为了更好地的防止发泡剂从直冷板25和内胆壁26相接触的位置溢出,直冷板25背向冷藏室20的一侧至少部分搭设于内胆壁26,第一扩展部263至少部分与第一引流部251重叠,第二扩展部264至少部分与第二引流部252重叠,内胆壁26与直冷板25重叠的部分为搭边24,搭边24的宽度e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40mm,从而避免直冷板25与内胆壁26分离,提高了内胆21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性,同时可以防止发泡剂溢出,提高组装效果。由于发泡剂经过发泡形成发泡物后具有粘黏性,前面板44、内胆罩42和内胆壁26的组合结构或一体结构与直冷板25可以通过发泡剂粘黏形成一体,因此,不需要通过其他固定件或者连接件将直冷板25和内胆壁26连接。前面板44、内胆罩42和内胆壁26的组合结构或一体结构与直冷板25形成发泡腔,然后采用发泡模具45支撑后注入发泡剂以形成一体,组装过程简单,发泡剂粘黏性能好,提高了冷藏室20的密封效果。
90.引导部253边倒圆结构,在前面板44、内胆罩42和内胆壁26在与直冷板25组装后,引导部253和内胆壁26之间可以通过发泡剂填充连接,从而保证了内胆21的密封性。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直立放置的风机13替换成水平放置的散热风机14。请参阅图12-图14,图1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热风机与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风机的冰箱的风道罩壳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散热风机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风道盖41可以包括侧盖411和顶盖412。侧盖411相对设置于电器室10的两侧。侧盖411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口411a和第二进风口411b。顶盖412为箱体500的顶壁。顶盖412可以具有出风口412a。第一进风口411a和第二进风口411b位于出风口412a的两侧。风道盖41还包括风机罩414。风机罩414围绕出风口412a以形成朝向所述电器室10的挡墙。
92.散热风机14与挡墙相适配,散热风机14设置于挡墙的围绕空间内。风机罩414呈轴向包裹散热风机14,可以抑制涡流的产生,减小了散热风机14的吸风和排风阻力,降低了气流噪声。挡墙的大小、形状以及深度均与散热风机14相适配,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节省了内部空间。散热风机14设置于挡墙时,散热风机14朝向电器室10的一侧,也即散热风机14的进风面可以与风机罩414的端面齐平,也可以适当凸出,便于更好地发挥散热风机14的吸风作用,从而保证进入电器室10的空气流量。
93.风机罩414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于风道盖41。风机罩414与风道盖41为可以一体结构,避免了因散热风机14长期持续的转动,而导致风机罩414与风道盖41脱离,增强了结构强度。风机罩414和风道盖41也可以通过固定连接形成一体,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胶接、螺栓连接、销键连接、卡扣连接、磁吸吸附等连接方式。可以直接通过固定件将散热风机14安装于风机罩414,简化了装配过程,便于后期清洁或者维修,固定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栓或者卡扣等零部件。
94.控制板12设置于第一进风口411a和出风口412a之间。制冷系统11设置于控制板12和第二进风口411b之间,制冷系统11包括依次由冷藏室20朝向出风口412a的方向排列的导热件113、半导体制冷器112和散热器111。散热风机14的进风面朝向散热器111,散热风机14的排风面与出风口412a相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411b与出风口412a也可以设置相应的电器元件。散热风机14转动时,驱动外界空气从电器室10两侧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口411a和第二进风口411b进风,从第一进风口411a流入的空气流经控制板12并携带控制板12的热量流动至散热器111,从第二进风口411b流入的空气流经第二进风口411b与出风口412a之间的电器元件(未图示)并携带电器元件的热量流动至散热器111,散热风机14的进风面可以快速吸收散热器111的热量,散热风机14的排风面与出风口412a相对应以将热量从出风口412a排至外界环境,从而加快散热效率,进而提升制冷系统11整体的制冷效率。
95.电器室10从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口411a和第二进风口411b进风,保证了进入电器室10的空气流量,为电器元件进行降温后的冷空气经过热传递即会变成热空气,由于热空气相较于冷空气密度和气压较小,热空气会上升,因此,顶部的出风口412a出风,便于形成了自热对流,提高了出风效率,从而提高了冰箱1000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制冷效果。散热风机14的排风口出风口412a相对应。电器室10呈两侧进风,一侧出风设置。散热风机14转动时,由第一进风口411a到散热器111的风向以及由第二进风口411b到散热器111的风向大致与由散热器111到散热风机14的进风面的风向大致垂直。
96.散热器111包括第一底板1111及固定于或一体成型于第一底板1111的若干散热翅片1112,第一底板1111与半导体制冷器112导热连接,散热翅片1112位于散热器111朝向散热风机14的一侧。散热翅片111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一底板1111所在的平面,也即散热翅片111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前面板44。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得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形成连通第一进风口411a、第二进风口411b和出风口412a的散热通道1112a。外界的空气从冰箱1000宽度b方向的两侧流入电器室10,散热风机14进风面与散热翅片1112的散热通道1112a相对应,散热风机14的排风口与出风口412a相对应,使得电器室10具有从第一进风口411a延伸至出风口412a以及从第二进风口411b延伸至出风口412a的风道,可以保证空气在电器室10内均匀地循环,在保证空气均匀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散热效果。
97.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翅片1112的边缘可以与第一底板1111的边缘齐平,等距、间隔固定或一体成型于第一底板1111上。散热翅片1112的均匀设置可以保持散热器111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散热的均匀性。
98.请一并参阅图15,图1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热风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散热器111与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相接触的一侧为第一底板1111。散热风机14、散热器111的第一底板1111开设有相互配合的固定孔,通过固定部件与固定孔相配合,
以将散热风机14与散热器111相连接;散热器111的第一底板1111与隔板116具有相互配合的固定孔,通过固定部件与固定孔相配合,以将散热器111和隔板116固定连接;导热件113和隔板116具有相互配合的固定孔,通过固定部件与固定孔相配合,以将导热件113和隔板116固定连接;从而将散热风机14、散热器111、隔板116、导热件113和半导体制冷器112连接形成一体,其中,半导体制冷器112无法开设固定孔,其夹设于散热器111和导热件113之间。导热件113和内胆顶壁212开设有相互配合的固定孔,通过固定部件与固定孔相配合,以将导热件113和内胆顶壁212相连接,导热件113和内胆顶壁212充分接触,便于导热件113的冷量通过内胆顶壁212向冷藏室20传递。
99.出风口412a的中心与散热风机14的转轴的轴线相重合,以保证散热风机14的排风效果。散热风机14朝向出风口412a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尘网415,以避免外部杂质通过出风口412a落在散热风机14上,对散热风机14的转速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冰箱1000的散热效果变差,进而影响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制冷效果。第一进风口411a和第二进风口411b朝向电器室10的一侧均可以设置第二防尘网(未图示),避免外界的杂质落入电器室10后,对电器室10内部的电器元件造成影响。第一进风口411a和第二进风口411b设置的第二防尘网以及出风口412a设置的第一防尘网415的安装方式可以为可拆卸式,也即防尘网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钉等固定件设置于第一进风口411a、第二进风口411b和出风口412a上,便于后期清洗或更换。特别地,设置于出风口412a的防尘网415需要经常清洗,避免因防尘网415堵塞而导致风道短路。
100.散热风机14呈水平式设置于散热器111的上方,散热风机14最大限度覆盖散热器111,使得空气迅速且均匀地流动至散热器111的所有空间,避免了风道短路和产生涡流,增加了流经散热器111的高温空气的均匀性,使得散热器111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散热器111与空气的换热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冰箱1000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半导体制冷器112的制冷效果,同时,使得电器室10内的高温空气能够快速地通过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的缝隙从出风口412a排出,提高了高温空气流动速度,提高了冰箱1000的散热效率。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11和散热风机14均为扁平的方形结构,通过扩大散热器111和散热风机14的占地面积以减小厚度,从而在保持冰箱1000的高度c不变的情况下,将散热风机14叠放于散热器111的上表面,结构紧凑,节省了电器室10内部空间,避免了冰箱1000的高度c过高,从而缩小了冰箱1000的体积。
102.散热风机14具有扇叶141,扇叶141的直径为100mm-150mm。散热风机14工作时的转速为200-1500r/min。通过增大扇叶141的直径,降低散热风机14工作时的转速,从而使散热风机14在保持吸风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噪声。由于散热风机14的吸风效果与扇叶141的直径以及散热风机14在工作时的转速成正比。散热风机14的工作时产生的噪声与转速成正比,也即转速越快,噪声越大。散热风机14在保持吸风效果的前提下,扇叶141的直径越大,需要的转速越低,产生的噪声越小。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叶141的数量应当设置为奇数,若扇叶141的数量为偶数,由于对称性,容易引起共振,当有一边扇叶141存在抖动时,促使另一边的扇叶141也随之抖动,导致扇叶141自身的平衡性难以调整,进而导致噪声增加;若扇叶141的数量为奇数,虽然也会存在抖动的现象,但是不会引起共振,从而保证了扇叶141工作时的平衡性,降低了噪声,因此,扇叶141的数量应当设置为奇数,扇叶141的数量3片、5片或者7片。
104.风机罩414的边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顶盖412所在的平面,散热风机14设置于风机罩414和顶盖412形成的空间内,也即风机罩414罩设散热风机14,风机罩414包围散热风机14,目的是防止风道短路和产生涡流。空气流动的特性是逃避阻力大的路径,倾向于向阻力小的路径流动。若没有设置风机罩414,从第一进风口411a和第二进风口411b流入的空气中,会有部分没有经过散热器111,直接流向散热风机14后从出风口412a排出,导致散热器111换热效果降低。风机罩414与散热风机14之间的距离为s1,s1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5mm,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罩414与散热风机14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1.5mm、1.85mm、2.35mm、2.75mm、3.8mm、4.6mm、5mm;散热风机14与散热器111之间的距离为s2,s2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5mm,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机14与散热器111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1.35mm、2.25mm、2.75mm、3.5mm、4.35mm、4.8mm、5mm;这样设置不仅方便安装,而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道短路和产生涡流。
105.请参阅图16至图19,图1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加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装置的冰箱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装置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冰箱的散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当冰箱1000作为待加热物90的冷藏冰箱时,冷藏室20为待加热物90的保质期提供了保障,但是有些待加热物90在加热后使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护肤效果,对于此类待加热物90,使用者通常在经过加热后才使用,此类待加热物90包括但不限于面膜。利用半导体制冷器112一端吸热,另一端放热的原理,利用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低温端为冷藏室20制冷,同时,也利用高温端产生的热量对待加热物90进行加热。一物多用使结构更加紧凑,不仅节省了冰箱1000的可利用空间,还避免了资源浪费。
106.在一些实施例中,冰箱1000还包括加热装置70。风道盖41包括顶盖412。加热装置70包括盖板71以及与顶盖412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的隔热板72。隔热板72为顶盖412朝向电器室10的翻边,其中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粘接、磁式吸附等连接方式,只要保证固定连接后隔热板72与顶盖412的连接处的表面光滑无毛刺且保持密封连接即可。
107.散热器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板1111和第二底板1113,隔热板72远离顶盖412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底板1113以形成开口背向电器室10的凹陷,凹陷为加热装置70的加热腔70b,开口为加热腔70b的腔口70a,盖板71可启闭式盖合于腔口70a。将待加热物90放置于加热腔70b,将盖板71盖合于腔口70a后,通过调节操作面板441开启加热模式即可对待加热物90进行加热。可以依据待加热物90的形状与尺寸设计加热腔70b的具体形状与尺寸,不做具体的限制。例如加热腔70b用于加热多张面膜,则加热腔70b的长度要大于面膜的长度,加热腔70b的宽度要大于面膜的宽度,加热腔70b的高度要大于多张面膜的厚度,以保证面膜可全部放置于加热腔70b内加热。
108.第二底板1113为加热装置70的加热本体,第二底板1113具有承接面,该承接面用于承接待加热物90。半导体制冷器112具有与散热器111的第一底板1111导热连接的高温端,以及与导热件113导热连接的低温端。半导体制冷器112利用低温端为冷藏室提供冷量,同时利用高温端为加热装置70提供热量。散热器111用于吸收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的热量,热量由第一底板1111传递至第二底板1113,因此,第二底板1113可以作为加热装置70的加热本体。第二底板1113的朝向加热腔70b的一侧为承接面,该承接面为平面,保证了其
表面的温度均匀性以及加热腔70b的温度均匀性,进而提高了经过加热后的待加热物90的温度均匀性。
109.隔热板72围绕第二底板1113,隔热板72连接于第二底板1113和顶盖412之间。隔热板72为加热装置70的侧壁。第二底板1113为加热装置70的底壁,第二底板1113用于为加热腔70b提供热量,使加热腔70b升温。
110.将待加热物90放置于第二底板1113后,将盖板71盖合于加热腔70b的腔口70a,盖板71可将待加热物90压制于第二底板1113,一方面使得待加热物90的表面尽可能地贴覆于第二底板1113的表面,以增加受热面积,从而提高待加热物90的温度均匀性;另一方面形成局部保温,避免待加热物90的热量散失,加快待加热物90升温的速度,提高了加热效果。加热装置70设置于冰箱1000的顶部,用户可以从冷藏室20中取出需要加热的待加热物90,调节操作面板441开启加热模式并闭合门体50,再将待加热物90放置于加热腔70b即可,缩减了门体50打开的时间,降低了冷量损耗,更加节能环保。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板1113具有第一固定孔1113a。散热器111还包括固定于或一体成型于第一底板1111和第二底板1113之间的散热翅片1112。第一底板1111具有与第一固定孔1113a相配合的第二固定孔1111a。散热翅片1112具有与第一固定孔1113a和第二固定孔1111a相配合的避位通道1112b。隔板116可以开设与第一固定孔1113a、第二固定孔1111a以及避位通道1112b相配合的第三固定孔(未图示)。通过固定件与第一固定孔1113a、第二固定孔1111a、避位通道1112b以及第三固定孔相配合以将散热器111和隔板116连接为一体。
112.散热翅片1112的避位通道1112b为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的缝隙。散热翅片1112所在的平面平行于前面板44。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使得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形成连通进风口40a和出风口40b的若干散热通道1112a。在一些实施例中,避位通道1112b所对应的相邻散热翅片1112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散热通道1112a所对应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的垂直距离,以避让连接散热器111和隔板116的固定件,固定件包括但不限于螺钉。散热器111的结构便于挤压加工,有利于在第一底板1111和第二底板1113开设相对应的固定孔。散热器111的第一底板1111和第二底板1113为平面,不仅便于与其他电器元件相连接,而且有利于为加热装置70提供均匀的热量。
113.相邻的散热翅片1112之间具有连通进风口40a和出风口40b的若干散热通道1112a,散热翅片1112相互平行,使得散热翅片1112与气流流动的方向平行,便于气流顺利通过散热通道1112a。风机13的进风面朝向散热翅片1112,排风面朝向出风口40b。在风机13的驱动作用下,电器室10外部的空气能够从进风口40a进入电器室10,经过散热器111并与散热器111进行换热,然后从出风口40b流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电器室10内部的电器元件进行降温,从而调节电器室10内部的温度。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70还包括测温元件15,测温元件15用于检测第二底板1113的温度。测温元件15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通过测温元件15检测第二底板1113的温度,避免出现待加热物90或者散热器111的温度过高,导致待加热物90和半导体制冷器112被破坏的问题。
115.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70还具有报警装置(未图示),报警装置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加热装置70可以具有加热模式和非加热模式两种工作模式,报警装置用于在加热
装置70从加热模式进入非加热模式时,发出警报,以提醒用户取出待加热物90。
116.将待加热物90放置于加热装置70的加热腔70b,将盖板71盖合于腔口70a后,通过操作面板441设置预设温度t,并开启加热模式,操作面板441将预设温度t输送至控制板12。控制板12检测专储冰箱1000是否进入加热模式。在确定专储冰箱1000进入加热模式时,控制板12控制风机13停止运行或者按照加热模式的速度运行,让待加热物90持续加热。电器室10内设置有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的比较器(未图示),测温元件15所检测到的温度为实际温度t1,比较器对预设温度t和实际温度t1进行比较,比较器将该比较结果反馈至控制板12,控制板12通过预设温度t和实际温度t1的比较结果控制风机13的运行状态。当实际温度t1等于预设温度t时,控制板12调动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以提醒用户取出待加热物90,报警装置发出警报后,风机13按照非加热模式运行,以对散热器111进行冷却,从而保护了半导体制冷器112和待加热物90。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温度大于或等于40℃,且预设温度小于或等于65℃,也即预设温度的取值范围为65℃≥t≥40℃,预设温度可以为40℃、43℃、45℃、48℃、55℃、56℃、57℃、58℃、59℃、60℃、61℃、62℃、63℃、64℃、65℃。
118.在一些实施例中,冰箱1000还可以将加热装置70替换成加热机构80。请参阅图20至图23,图20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加热机构的冰箱的侧面的剖视图。
119.加热机构80包括隔热罩81,隔热罩81罩设于散热器111以形成凹槽,该凹槽为加热机构80的加热槽80b,加热槽80b具有槽口80a,槽口80a与冷藏室20的开口同向设置。当门体闭合于冷藏室20的开口时,门体也可以将加热槽80b的槽口80a封堵,避免需要另外安装用于将槽口80a封堵或开启的槽门。散热器111的第一底板1111朝向冷藏室20,第二底板1113具有承接面,承接面用于承接待加热物90,隔热罩81罩设于承接面。散热器111用于吸收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的热量,热量由第一底板1111传递至第二底板1113,再由第二底板1113传递到加热槽80b,使得加热槽80b升温,从而对待加热物90进行均匀加热。第二底板1113用于为加热槽80b提供热量,使加热槽80b升温。可以依据待加热物90的形状与尺寸设计加热槽80b的具体形状与尺寸,不做具体的限制。例如加热槽80b用于加热多张面膜,则加热槽80b的长度要大于面膜的长度,加热槽80b和/或槽口80a的高度要大于多张面膜的厚度,加热槽80b和/或槽口80a的宽度要大于面膜的宽度,以保证面膜可全部放置于加热槽80b内加热。
120.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罩81包括第一壁811、第二壁812和第三壁813,所述第一壁811相对设置于加热槽80b的两侧,第二壁812设置于第一壁811背离槽口80a的一侧,第三壁813设置于第一壁811背离第二底板1113的一侧。也即第三壁813与第二底板1113相对设置,第一壁811与第二壁812围绕第三壁813与第二底板1113且设置于第三壁813与第二底板1113之间。第一壁811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三壁813所在的平面或者与第三壁81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一壁811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二底板1113所在的平面或者与第二底板111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二壁81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三壁813所在的平面或者与第三壁81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二壁81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二底板1113所在的平
面或者与第二底板1113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加热机构80结构简单,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121.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罩8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第一壁811、第二壁812和第三壁813为同一元件的不同部位。隔热罩81也可以为第一壁811、第二壁812和第三壁813固定连接的组合结构,其中的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粘接、磁式吸附等连接方式。
122.风道盖41还包括顶盖412以及固定于或一体成型于顶盖412的挡板416,挡板416相对设置于第二底板1113的两侧,挡板416背离顶盖412的一侧抵接于第二底板1113,挡板416与顶盖412相互配合以罩设隔热罩81。挡板416结构的设置,可以限制进风口40a流入的外界空气对第二底板1113的承接面进行冷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冰箱1000进入加热模式时,加热机构80的升温效率和保温效果。
123.第二底板1113具有第一安装孔82a。第一壁811具有相对设置的延伸部814,延伸部814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底板1113相接触,延伸部814具有与第一安装孔82a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814a。通过固定件与第一安装孔82a和第二安装孔814a相配合以将隔热罩81固定于散热器111,也即隔热罩81固定于散热器111的第二底板1113上。
124.前面板44还具有第二通孔44b。前面板44由电器室10延伸至收集室30。第一通孔44a与冷藏室20的开口相对应。操作面板441与控制板12相对应,且电连接于控制板12。第二通孔44b与加热槽80b的槽口80a相对应,也就是加热槽80b的槽口80a朝向前面板44且加热槽80b的槽口80a与冷藏室20的开口同向设置。将待加热物90从冷藏室20取出后,从槽口80a放入加热槽80b即可进入加热模式。操作面板441与控制板12相对应,操作面板441设置于前面板44背向控制板12的一侧,便于操作面板441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操作面板441所在的位置靠近控制板12,避免了长距离拉线,降低了接线难度。同时,减少了控制板12的损耗,避免控制板12产热过多,保证了操作面板441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电磁干扰而导致的意外耦合的风险。
125.在一些实施例中,槽口80a的边沿抵接于前面板44,保证了电器室10与加热机构80的密封性,其中的抵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粘接、磁式吸附等连接方式。散热器111靠近前面板44的一侧与前面板44相接触,可以在散热器111与前面板44之间填充隔热材料。散热器111靠近前面板44的一侧以及槽口80a的边沿均与前面板44相连接,因此,加热槽80b仅能通过槽口80a与外界连通,并不能与电器室10向连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加热槽80b与出风口40b和进风口40a连通并进行热交换,提高了加热槽80b的保温效果。因此,从进风口40a流入的外界空气,无法从热槽口80a排出,防止电器室10内部的高温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从槽口80a流出,从而避免在打开门体50时,电器室10内部的高温气流从槽口80a流出后向人体扩散,导致对人体造成伤害,进而保证了冰箱1000的散热效果、冷藏室20的冷却效果以及加热机构80的保温效果。
126.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待加热物90从槽口80a放置于加热槽80b,待加热物90通过自身重力作用与第二底板1113导热连接,第二底板1113将热量传递给待加热物90,从而使待加热物90温度升高。利用第二底板1113的温度对待加热物90进行加热,避免另外设置加热器,具有节省空间,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等优点。由于槽口80a与冷藏室20的开口设置于同一侧,便于用户从冷藏室20中取出待加热物90后,立即转移到加热机构80,然后调节操作面板
441开启加热模式,最后将门体50盖合于箱体500即可。门体50闭合后,在第一磁吸件442和第二磁吸件的引力作用下,可以将加热槽80b密封。加热机构80的结构设置使得从冷藏室20中取出待加热物90并转移到加热机构80进行加热的过程更加简便。
127.前面板44朝向冷藏室20的一侧具有沿内胆21的周向设置的第一磁吸件442,门封51内嵌设有与前面板44的第一磁吸件442相配合的第二磁吸件。在门体50盖合于箱体500后,第一磁吸件442吸附第二磁吸件以将冷藏室20密封。因此,冰箱1000开启加热模式并将门体50闭合后,冷藏室20的低温气流无法从冷藏室20的开口溢出,避免了加热槽80b和冷藏室20进行热交换。加热机构80和冷藏室20独立工作,互不干扰,加热机构80的热源来自于半导体制冷器112的高温端,冷藏室20的冷源来自于半导体制冷器112的低温端,一物多用使结构更加紧凑,不仅节省了冰箱1000的可利用空间,还避免了资源浪费。
12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箱体,箱体包括电器室、冷藏室和收集室;所述箱体包括内胆,所述内胆为所述冷藏室的内壁;所述内胆包括直冷板和内胆壁,所述直冷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引流部、引导部和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一引流部沿所述冷藏室的顶壁设置,所述第二引流部沿所述冷藏室的背壁设置,所述第一引流部为内胆顶壁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引流部为内胆背壁的一部分;所述直冷板背向所述冷藏室的一侧至少部分搭设于所述内胆壁,第一引流部朝向冷藏室的一侧将会产生冷却气流,冷却气流自第一引流部流至引导部,然后沿着引导部流至第二引流部,在此过程中遍及冷藏室的每个角落,提高了冷却气流的扩散速度。
12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