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打草头、作业头以及打草机的制作方法

2023-01-16 09:27: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草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打草头、作业头以及打草机。


背景技术:

2.打草机是一种切割杂草的设备。打草机包括打草头,打草头内缠绕有打草绳。打草绳的两端穿出打草头并外露于打草头。打草头在工作时,其高速旋转,此时,打草绳随着打草头一起高速旋转,在此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打草绳撞击杂草并对杂草产生切割力,从而实现杂草的切割。
3.现有的打草头,用户需要手动将打草绳安装于打草头,此过程操作麻烦,费时费力。
4.此外,打草绳受到磨损后,外露于打草头的打草绳长度不足以切割杂草,需要放线才能继续进行打草工作。然而,现有的打草头,用户需要手动放线,并且,手动放线需要在打草机停转的状态下才能进行。这种手动放线方式操作麻烦,用户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草头、作业头以及打草机,其可实现自动放线以及自动绕线。
6.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打草头,其包括:
7.线轴以及罩设于所述线轴的头壳;
8.所述打草头具有绕线模式和放线模式;
9.在所述绕线模式下,所述头壳不动,且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发生相对转动,打草绳缠绕至所述线轴;
10.在所述放线模式下,所述打草头沿着与所述绕线模式下相同的方向旋转,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分离,且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均运动至无动力位置以释放打草绳。
11.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绕线模式下,所述线轴转动,所述头壳被限制转动,在所述放线模式下,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均分离,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保持同向转动,在所述打草绳离心力的作用下,所述线轴的转速小于所述头壳的转速。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草头还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配置为带动所述线轴同步转动;所述线轴配置为沿纵向轴线移动,并配置为在第一轴向位置和第二轴向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传动件抵靠所述线轴,以带动所述线轴同步转动;当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二轴向位置时,所述线轴与所述传动件分离。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传动部,所述线轴包括与所述传动部适配的传动腔;
14.当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传动部容纳于所述传动腔内,并且,所述传动部的外壁面与所述传动腔的内壁面贴合;
15.当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二轴向位置时,所述传动部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传动腔,
并且,所述传动部的外壁面与所述传动腔的内壁面分离。
16.在一个实施例中,自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指向所述第二轴向位置的方向,所述传动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自所述第一端部指向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与自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指向所述第二轴向位置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一端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大于所述第二端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
17.在一个实施例中,自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指向所述第二轴向位置的方向,所述传动部的横截面的外轮廓逐渐减小。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草头包括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一限位凹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一限位凹陷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传动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一限位凹陷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传动腔;当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凹陷适配,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线轴同步转动;当所述线轴位于所述第二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凹陷分离。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壳配置为沿纵向轴线移动,并配置为在第三轴向位置和第四轴向位置之间运动;当所述头壳位于所述第三轴向位置时,所述线轴抵靠所述头壳,以带动所述头壳同步转动;当所述头壳位于所述第四轴向位置时,所述头壳与所述线轴分离。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草头包括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凹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凹陷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头壳,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和所述第二限位凹陷中的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线轴;当所述头壳位于所述第三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凹陷适配,所述线轴带动所述头壳同步转动;当所述头壳位于所述第四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凹陷分离。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包括第一引导面和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一止挡面沿自所述第三轴向位置指向所述第四轴向位置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止挡面配置为限制所述线轴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引导面包括连接端和延伸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止挡面连接,自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延伸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引导面倾斜;
22.所述第二限位凹陷包括第二引导面和第二止挡面,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引导面相适配,所述第二止挡面与所述第一止挡面相适配;
23.当所述头壳位于所述第三轴向位置时,所述第一引导面抵靠所述第二引导面,所述线轴带动所述头壳同步转动。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面的至少部分结构的倾斜方向存在所述线轴转动方向上的分量。
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草头还包括阻尼件,所述阻尼件与所述头壳花键联接,并配置为限制所述头壳的转动;
26.所述阻尼件配置为具有卡止状态和转动状态,当所述阻尼件处于所述卡止状态时,所述阻尼件限制所述头壳转动;
27.当所述阻尼件处于所述转动状态时,所述头壳带动所述阻尼件同步转动。
2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草头还包括卡止件,所述卡止件配置为限制所述阻尼件的转动;所述阻尼件形成有与所述卡止件适配的适配开口,所述卡止件配置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卡止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卡止件位于所述适配开口内,限制所述阻尼件转动,所述阻尼件处于所述卡止状态。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打草头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固定连接所述卡止件,并配置为带动所述卡止件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30.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打草头,其包括:
31.线轴以及罩设于所述线轴的头壳;
32.所述打草头具有绕线模式,在所述绕线模式下,所述打草头沿着与打草作业时相同的方向旋转,所述头壳不动,且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发生相对转动,打草绳缠绕至所述打草头。
33.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打草头,其包括:
34.线轴以及罩设于所述线轴的头壳;
35.所述打草头具有绕线模式和放线模式;
36.在所述绕线模式下,所述打草头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所述头壳不动,且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发生相对转动,打草绳缠绕至所述线轴;
37.在所述放线模式下,所述打草头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所述线轴与所述头壳分离,在所述打草绳离心力的作用下,且所述线轴运动至无动力位置以释放打草绳;
38.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方向一致。
39.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作业头,其包括上述打草头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配置为驱动所述打草头转动。
40.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打草机,其包括上述打草头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配置为驱动所述打草头转动,所述打草机还包括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用于供用户操作以控制所述打草机。
41.本技术实施例所达到的主要技术效果是:
42.本技术公开的打草头具有绕线模式和放线模式,通过自动绕线和自动放线代替了传统的手动绕线和手动放线,实现了绕线和放线的智能化,从而节省人力。此外,在上述装置中,驱动装置不需要正反转,而是只需要朝着一个方向转动即可实现自动绕线和自动放线。因此,本技术不会出现螺母松动的问题,更不需要添加用于紧固螺母的耐落胶。
附图说明
43.图1是本实施例中打草绳安装于打草头之后,打草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2是本实施例中绕线模式下,打草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5.图3是本实施例中放线模式下,打草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6.图4是本实施例中打草模式下,打草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7.图5是本实施例中头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6是本实施例中上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9.图7是本实施例中上壳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50.图8是本实施例中线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1.图9是本实施例中线轴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2.图10是本实施例中线轴的另一平面结构示意图;
53.图11是本实施例中阻尼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12是本实施例中阻尼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5.图13是本实施例中按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6.图14是本实施例中按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7.图15是本实施例中传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8.图16是本实施例中传动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59.附图标记说明
60.打草头1、打草绳2、驱动装置10、线轴20、内穿线孔21、第二限位凸起22、第一止挡面221、第一引导面222、连接端2221、延伸端2222、第一轴向位置23、第二轴向位置24、第一限位凹陷25、传动腔26、头壳30、外穿线孔31、上壳32、下壳33、第三轴向位置34、第四轴向位置35、第二限位凹陷36、第二止挡面361、第二引导面362、弹簧40、阻尼件50、外花键51、适配开口52、卡止件60、复位件70、绕线开关80、按钮90、第一部分91、第一表面911、第二部分92、第二表面921、敲击帽100、传动件200、传动部210、第一限位凸起211、第一端部212、第二端部213、防护罩300、纵向轴线1a、夹角α、绕线模式a、放线模式b、打草模式c
具体实施方式
61.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62.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63.打草机是一种切割杂草的设备,其主要应用在草坪修剪、花园修剪等场景。
64.如图1所示,打草机包括打草头1,打草头1内缠绕有打草绳2,其中,打草绳2的两端穿出打草头1并外露于打草头1。打草头1在工作时,其高速旋转,此时,打草绳2随着打草头1一起高速旋转。在此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打草绳2撞击杂草并对杂草产生切割力,从而实现杂草的切割。
65.如图4所示,打草头1包括线轴20、头壳30以及驱动装置10。其中,驱动装置10与线轴20连接,并且配置为驱动线轴20绕纵向轴线1a转动。线轴20套设于驱动装置10外。线轴20
上形成有供打草绳2穿过的内穿线孔21,内穿线孔21用于固定打草绳2。内穿线孔21的数量为偶数。打草绳2通过内穿线孔21横穿线轴20,并且内穿线孔21作为固定点使得打草绳2可缠绕在线轴20上。头壳30罩设于线轴20外,并且被线轴20带动,换言之,头壳30可随着线轴20一起绕纵向轴线1a转动。头壳30上形成有供打草绳2穿过的外穿线孔31,外穿线孔31的数量为偶数。缠绕于线轴20上的打草绳2的两端通过外穿线孔31穿出头壳30并外露于头壳30。此外,如图5所示,头壳30包括上壳32和下壳33,此结构方便拆装,从而方便将线轴20组装于头壳30内。本技术不限制头壳30的形状及构造,只要其能实现打草头1的组装即可。
66.如图1所示,打草头1还包括防护罩300,防护罩300用于防止打草绳2对用户造成伤害。
67.在上述设置中,打草头1在工作时,驱动装置10驱动线轴20高速转动,同时,线轴20带动头壳30以及打草绳2一起高速旋转。
68.在一种设计中,当用户需要将打草绳2安装于打草头1时,首先拆开上壳32与下壳33,取出线轴20。然后用户手动将打草绳2缠绕到线轴20上,再将线轴20放置于头壳30中的合适位置以使打草头1的两端穿出头壳30的外穿线孔31。最后再组装上壳32与下壳33,完成打草绳2与打草头1的安装。
69.在这种设计中,用户需要手动将打草绳2安装于打草头1,此过程操作麻烦,费时费力。此外,打草绳2受到磨损后,外露于打草头1的打草绳2长度不足以切割杂草,需要放线才能继续进行打草工作。然而,现有的打草头1,用户需要手动放线,并且,手动放线需要在打草机停转的状态下才能进行。这种手动放线方式操作麻烦,用户体验感差。
70.在本技术中,打草头1可以自动绕线和自动放线,打草头1具有绕线模式a和放线模式b。
71.自动绕线的具体原理为,在用户需要补充新的打草绳2时,用户可以使内穿线孔21和外穿线孔31对齐,然后使打草绳2穿过外穿线孔31,再进入内穿线孔21,此时只要能使线轴20和头壳30发生相对运动,外穿线孔31对打草绳2的限位作用会使打草绳2随着外穿线孔31相对线轴20的运动而逐渐将打草绳2缠绕在线轴20上。在本实施例中,在绕线模式a下,驱动装置10驱动线轴20转动,头壳30被限制转动,从而线轴20和头壳30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打草头1执行自动绕线。
72.自动放线的原理为放线过程与绕线过程相反。在本实施例中,自动绕线时,线轴20的转速大于头壳30的转速,因此,在放线过程中,线轴20的转速小于头壳30的转速。在放线模式b下,线轴20与驱动装置10及头壳30均分离。之后,在惯性的作用下,线轴20与头壳30保持同向转动,并且,在打草绳2离心力的作用下,线轴20的转速小于头壳30的转速,打草头1执行自动放线。
73.此外,打草头1还具有打草模式c。在打草模式c下,驱动装置10驱动线轴20转动,同时,线轴20带动头壳30以及打草绳2一起高速转动。
74.本技术通过线轴20与头壳30之间的斜面配合以及设置阻尼件50来实现打草头1的自动绕线。头壳30相对线轴20既可以发生相对转动,头壳30也可以相对线轴20产生沿纵向轴线1a上的相对滑动,其中,头壳30配置为在第三轴向位置34和第四轴向位置35之间运动。
75.具体的,结合图5至图10,头壳30设有第二限位凹陷36,线轴20设有与第二限位凹陷36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22。打草头1还包括在头壳30与线轴20之间施加作用力的弹簧
40。弹簧40的一端连接头壳30,另一端连接线轴20,弹簧40施加使线轴20靠近上盖的作用力。当头壳30位于第三轴向位置34时,第二限位凸起22与第二限位凹陷36适配,并且,在弹簧40的作用力下,第二限位凸起22与第二限位凹陷36紧紧抵靠,线轴20带动头壳30同步转动。当头壳30位于第四轴向位置35时,第二限位凸起22与第二限位凹陷36分离,从而头壳30与线轴20分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头壳30设有第二限位凸起22,线轴20设有第二限位凹陷36,只要第二限位凸起22和第二限位凹陷36中的一个设置于头壳30,第二限位凸起22和第二限位凹陷36中的一个另一个设置于线轴20即可。
76.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限位凸起22的数量与内穿线孔21的数量对应,内穿线孔21的数量为偶数。同样,第二限位凹陷36的数量也与内穿线孔21的数量对应。在本实施例中,线轴20形成有六个内穿线孔21,第二限位凹陷36和第二限位凸起22的数量也为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穿线孔21、第二限位凸起22以及第二限位凹陷36的数量可为其他数值,只要它们的数量对应即可。
77.此外,上述的头壳30可在第三轴向位置34和第四轴向位置35之间移动,应该被理解为,头壳30相对于线轴20,可在第三轴向位置34和第四轴向位置35之间移动。
78.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限位凸起22包括第一止挡面221和第一引导面222。其中,第一止挡面221沿自第三轴向位置34指向第四轴向位置35的方向延伸。当头壳30位于第三轴向位置34时,第一止挡面221抵靠第二限位凹陷36以限制线轴20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第一引导面222包括连接端2221和延伸端2222,连接端2221与第一止挡面221连接。自连接端2221指向延伸端2222的方向,第一引导面222倾斜,并且,第一引导面222的至少部分结构的倾斜方向存在线轴20转动方向上的分量。当头壳30位于第三轴向位置34时,第一引导面222抵靠第二限位凹陷36,在抵靠力的作用下,线轴20带动头壳30同步转动。通过这种设计,在第二限位凸起22转动时,第一引导面222可以更容易地带动第二限位凹陷36转动。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起211的第一止挡面221和第一引导面222呈现梯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面221和第一引导面222也可以呈现v形等其他形状,只要其能限制线轴20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且能带动第二限位凹陷36转动即可。
80.如图7所示,第二限位凹陷36包括第二引导面362和第二止挡面361。其中,第二引导面362与第一引导面222相适配,当头壳30位于第三轴向位置34时,第一引导面222抵靠第二引导面362,从而线轴20带动头壳30同步转动。第二止挡面361与第一止挡面221相适配,当头壳30位于第三轴向位置34时,第二止挡面361抵靠或抵推第一止挡面221,从而限制第一止挡面221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
8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第一旋转方向与当驱动装置10驱动线轴20转动时,线轴20绕纵向轴线1a转动的方向相反。
82.打草头1还包括阻尼件50,阻尼件50与头壳30花键联接,并配置为限制头壳30的转动。如图2至图4以及图11和图12所示,头壳30套设于阻尼件50,阻尼件50设有外花键51,头壳30设有与外花键51适配的内花键。阻尼件50配置为具有卡止状态和转动状态。当阻尼件50处于转动状态时,内花键与外花键51适配,头壳30带动阻尼件50同步转动。当阻尼件50处于卡止状态时,内花键与外花键51相互抵靠,阻尼件50限制头壳30转动。此时,由于第一引导面222与第二引导面362之间为斜面配合,并且,第一引导面222的至少部分结构的倾斜方向存在线轴20转动方向上的分量,第一引导面222抵推第二引导面362,使得头壳30具有相
对线轴20转动的趋势。当头壳30受到的沿纵向轴线1a方向的力足以克服弹簧40的弹力时,第一引导面222越过第二引导面362,在此过程中,头壳30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并从第三轴向位置34运动到第四轴向位置35,从而第二限位凸起22与第二限位凹陷36脱离啮合,头壳30与线轴20能够发生相对转动。头壳30运动至第四轴向位置35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立即回到第三轴向位置34。
8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头壳30设有外花键51,阻尼件50设有内花键,只要头壳30与阻尼件50是花键联接即可。
84.如图2至图4所示,打草头1还包括卡止件60,卡止件60配置为限制阻尼件50的转动。阻尼件50形成有与卡止件60适配的适配开口52。卡止件60配置为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卡止件60位于第二位置时,卡止件60位于适配开口52内并抵靠阻尼件50。由于卡止件60处于固定位置,在卡止件60抵靠力的作用下,阻尼件50相对卡止件60不能转动,从而阻尼件50处于卡止状态。本技术通过设置卡止件60,实现限制阻尼件50的转动,从而实现头壳30与线轴20的分离。
85.在本实施例中,阻尼件50具有四个适配开口52。通过设置多个适配开口52,使得卡止件60更容易进入适配开口5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适配开口52的数量可为其他数值。
86.如图2至图4所示,打草头1还包括复位件70,复位件70固定连接卡止件60,并配置为带动卡止件60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当卡止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复位件70产生弹性形变,或者,复位件70的形变量变大,从而使得当卡止件60位于第二位置时,复位件70会对卡止件60施加一个恢复力,以使卡止件60可自第二位置自动复位到第一位置。
87.需要说明的是,卡止件6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应该被理解为,卡止件60相对于阻尼件50,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88.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止件60可以是仅能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运动。换言之,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卡止件60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位置并非是卡止件60的极限位置,卡止件60可以朝自第一位置指向第二位置的方向上继续运动,并且进一步伸入至适配开口52内,直至移动至其极限位置。
89.如图2至图4所示,打草头1包括打草开关(未示出)和绕线开关80。其中,在打草模式c下,打草头1以第一运转速度运转。打草开关配置为打开时,打草头1以第一运转速度转动。在绕线模式a下,打草头1以第二运转速度运转。绕线开关80配置为打开时,打草头1以第二运转速度转动。在本技术中,为了减少绕线开关80所占空间,绕线开关80倾斜设置。
90.在本实施例中,在打草模式c下,外露于打草头1的打草绳2需要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切割力以实现杂草的切割。然而,在绕线模式a下,线轴20转速太快不利于打草头1的缠绕。因此,第二运转速度低于所述第一运转速度。
91.如图2至图4以及图13和图14所示,打草头1还包括按钮90,按钮90配置为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运动,终止位置相对于起始位置靠近卡止件60。按钮90包括第一部分91和第二部分92,其中,第一部分91配置为抵推并打开绕线开关80。当用户按住按钮90,并使按钮90从起始位置移动到终止位置时,在此过程中,第一部分91向着靠近绕线开关8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推并打开绕线开关80,打草头1处于绕线模式a,线轴20以第二运转速度转动。第二部分92配置为抵推卡止件60,使得卡止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按钮90
从起始位置移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第二部分92向着靠近卡止件6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推卡止件60并使卡止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从而卡止件60位于适配开口52内并抵靠阻尼件50,阻尼件50处于卡止状态。通过这样的设计,本技术可以在打开绕线开关80的同时,使阻尼件50处于卡止状态并限制头壳30转动。
92.在上述装置中,第一部分91包括第一表面911,第一表面911配置为抵推并打开绕线开关80。在按钮90从起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表面911向着靠近绕线开关8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推并打开绕线开关80。第二部分92包括第二表面921,第二表面921配置为抵推卡止件60,卡止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按钮90从起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过程中,第二表面921向着靠近卡止件6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推卡止件60并使卡止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绕线开关80倾斜设置,第一表面911与第二表面921之间有夹角α。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根据绕线开关80的倾斜角度来对应地设计夹角α的大小。
9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按钮90可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移动,应该被理解为,按钮90相对于绕线开关80,可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移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为按钮90相对于绕线开关80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
94.打草头1自动绕线的过程如下:首先,起始状态时,打草头1的内穿线孔21与外穿线孔31是对齐的,将打草绳2穿过外穿线孔31然后进入内穿线孔21,从而打草绳2横穿打草头1,并且打草绳2的两端分别从两个外穿线孔31伸出。然后,用户按住按钮90,并使按钮90从起始位置移动到终止位置时。在此过程中,第一表面911向着靠近绕线开关8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推并打开绕线开关80,打草头1处于绕线模式a,此时,驱动装置10驱动线轴20以第二运转速度转动。同时,第二表面921向着靠近卡止件60的方向运动,直至抵推卡止件60并使卡止件6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从而卡止件60位于适配开口52内并抵靠阻尼件50,阻尼件50处于卡止状态并且限制头壳30转动。之后,头壳30与20发生相对转动,线轴20以第二运转速度转动,而头壳30被阻尼件50限制转动,并在第三轴向位置34和第四轴向位置之间来回运动。外穿线孔31对打草绳2的限位作用会使打草绳2随着外穿线孔31相对线轴20的运动而逐渐将打草绳2缠绕在线轴20上。由此,在绕线模式a下,用户可以通过按动按钮90使打草头1自动绕线,从而不需要用户手动将打草绳2安装于打草头1。
95.打草头1的放线过程与绕线过程相反。当线轴20的运转速度小于头壳30的运转速度时,打草头1可实现自动放线。为了实现线轴20的运转速度小于头壳30的运转速度,本技术设计使得线轴20与驱动装置10及头壳30均分离。在惯性的作用下,线轴20与头壳30保持同向转动,并且,在打草绳2离心力的作用下,线轴20的转速小于头壳30的转速,从而打草头1执行自动放线。
96.本技术通过设计传动件200来实现线轴20与驱动装置10之间的分离。
97.如图2至图4所示,打草头1还包括敲击帽100。敲击帽100和头壳30在纵向轴线1a的方向上同步运动,换言之,改变敲击帽100的位置,头壳30也能随着一起运动,即头壳30会因为敲击敲击帽100而改变轴向位置。在头壳30沿纵向轴线1a运动的过程中,当头壳30运动到一定位置之后,头壳30与线轴20分离。
98.如图2至图4所示,打草头1还包括传动件200,传动件200固定连接驱动装置10,并且,传动件200配置为带动线轴20同步转动。通过设置传动件200,可以实现驱动装置10与线
轴20的分离。
99.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当线轴20与头壳30分离后,在传动件200的作用下,线轴20可沿纵向轴线1a运动。当线轴20位于第一轴向位置23时,传动件200抵靠所述线轴20,以带动线轴20同步转动;当线轴20位于第二轴向位置24时,线轴20与传动件200分离。
10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线轴20可在第一轴向位置23和第二轴向位置24之间移动,应该被理解为,线轴20相对于传动件200,可在第一轴向位置23和第二轴向位置24之间移动。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线轴20仅能在第一轴向位置23和第二轴向位置24之间进行运动。换言之,第一轴向位置23和第二轴向位置24为线轴20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当线轴20移动至第二轴向位置24,线轴20不再朝着第一轴向位置23指向第二轴向位置24的方向运动。
10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轴向位置24并非是线轴20的极限位置。线轴20会先自第一轴向位置23移动至第二轴向位置24,并进一步向自第一轴向位置23指向第二轴向位置24的方向运动,直至移动至极限位置。
103.具体的,结合图15和图16,传动件200包括传动部210,传动部210设有第一限位凸起211。线轴20包括与传动部210适配的传动腔26,传动腔26的内壁面设有与第一限位凸起211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凹陷25。当线轴20位于第一轴向位置23时,传动部210容纳于传动腔26内,并且,传动部210的外壁面与传动腔26的内壁面贴合,第一限位凸起211与第一限位凹陷25适配,从而当驱动装置10驱动传动部210转动时,传动部210带动线轴20同步转动。当线轴20位于第二轴向位置24时,传动部210的至少部分远离传动腔26,并且,传动部210的外壁面与传动腔26的内壁面分离,第一限位凸起211与第一限位凹陷25分离,从而线轴20与传动件200分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线轴20设有第一限位凸起211,传动件200设有第一限位凹陷25,只要第一限位凸起211和第一限位凹陷25中的一个设置于线轴20,第一限位凸起211和第一限位凹陷25中的一个另一个设置于传动件200即可。
104.如图15和图16所示,自所述第一轴向位置23指向所述第二轴向位置24的方向,传动部2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212和第二端部213,自第一端部212指向第二端部213的方向与自第一轴向位置23指向第二轴向位置24的方向一致。其中,第一端部21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大于第二端部213的横截面的外轮廓。通过这种设计,当线轴20运动到第二轴向位置24时,线轴20能与传动部210脱离。
105.在一个实施例中,自第一轴向位置23指向第二轴向位置24的方向,传动部210的横截面外轮廓的至少部分可保持不变。换言之,自第一端部212到第二端部213,传动部210横截面的外轮廓可以先保持不变再减小,或者先减小再保持不变,只要第一端部21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大于第二端部213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即可。
106.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自第一轴向位置23指向第二轴向位置24的方向,传动部210的横截面的外轮廓逐渐减小。通过这样“上小下大”的设计,使得线轴20只要在自第一轴位置指向第二轴向位置24的方向上产生少量位移,即可与传动部210分离,从而有利于实现传动部210与线轴20的分离。
107.打草头1自动放线的过程如下:打草头1在打草模式c下,用户敲击敲击帽100,敲击帽100与地面接触使得头壳30沿纵向轴线1a运动,从而第二限位凹陷36与第二限位凸起22分离,头壳30与线轴20分离,头壳30与线轴20可发生相对转动。之后,在传动件200的作用
下,线轴20可沿纵向轴线1a运动。当线轴20运动到第二轴向位置24时,线轴20与驱动装置10分离,线轴20与驱动装置10可发生相对转动。当线轴20、头壳30以及驱动装置10三者均分离时,头壳30与线轴20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同向转动。然而,在打草绳2离心力的作用下,线轴20的转速小于头壳30的转速,从而使缠绕在线轴20上的打草头1释放一部分至头壳30之外,打草头1处于放线模式b。由此,在打草模式c下,用户可以通过敲击敲击帽100放出适量的打草绳2,从而不需要将打草机停转再进行手动放线。
108.本技术公开的打草头具有绕线模式和放线模式,通过自动绕线和自动放线代替了传统的手动绕线和手动放线,实现了绕线和放线的智能化,从而节省人力。此外,在上述装置中,驱动装置不需要正反转,而是只需要朝着一个方向转动即可实现自动绕线和自动放线。因此,本技术不会出现螺母松动的问题,更不需要添加用于紧固螺母的耐落胶。
10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