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细长形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21:51: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长形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2.目前,蒸汽发生器广泛运用于各种蒸汽输出设备,尤其是在挂烫机、蒸汽熨斗和蒸汽刷等熨烫设备中,现有技术中的蒸汽发生器,其通常包括一个主体,在主体内设置加热管,并在加热管周围设置汽化通道,水流进入汽化通道后进行汽化,从而输出蒸汽,而常见的蒸汽发生器的汽化通道通常是在平面上设置多个围筋,通过不同形状的围筋围合形成蜿蜒的汽化通道,为保证汽化通道的长度,需要设置多个围筋,进而导致蒸汽发生器尺寸过大,并且,该种蒸汽发生器,在输出蒸汽过程中,由于汽化通道存在远离加热管的部分,导致输出的蒸汽仍存在水滴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长形蒸汽发生器,提高汽化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细长形蒸汽发生器,包括主体,埋设在主体内的加热管,设置于主体上部的汽化板,以及设置于主体下部的面板,所述加热管环绕设置,所述主体与汽化板闭合形成有第一汽化腔和第二汽化腔,所述主体与面板闭合形成有第三汽化腔;
5.第一汽化腔,连通进水口并设于加热管内周的一侧;
6.第二汽化腔,设于加热管内周的另一侧,且所述主体内设有连通第一汽化腔和第二汽化腔的汽化环道;
7.第三汽化腔,设于加热管内周的中部,且所述主体与面板之间设有连通第三汽化腔设置的出汽环道,所述汽化环道与出汽环道相对设置,所述面板上设有连通出汽环道的出汽口。
8.进一步,所述汽化环道布置于加热管上部,且所述汽化环道关于加热管轮廓环绕设置,作为优选的,汽化环道位于加热管的正上方。
9.进一步,所述第三汽化腔布置于加热管的下部,所述出汽环道环绕第三汽化腔设置。
10.进一步,所述出汽环道布置于加热管的下部,且所述出汽孔正对加热管,优选的,出汽环道位于加热管的正下方。
11.进一步,所述第一汽化腔、第二汽化腔、第三汽化腔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与加热管内周的轮廓匹配。
12.进一步,所述第一汽化腔和第二汽化腔沉入主体设置,且所述第一汽化腔和第二汽化腔底部至少低于加热管的上端面设置。
13.进一步,所述第二汽化腔内侧设有通汽腔,所述通汽腔沉入主体设置,且所述通汽
腔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布置于通汽腔上部,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第二汽化腔和通汽腔,所述第二开口能够连通第一开口并连通通汽腔和第三汽化腔。
14.进一步,所述面板上设有置入在第三汽化腔内的围筋,所述主体底部设有围设在围筋外周的凹座,所述凹座与围筋之间形成出汽间隙,所述出汽间隙连通所述出汽环道设置。
15.进一步,所述加热管呈螺旋状盘绕设置。
16.进一步,所述加热管的长度尺寸与宽度尺寸之比至少为2:1。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8.1、将环绕设置的加热管埋设在主体内,主体中部设置熔断器和温控器,第一汽化腔和第二汽化腔位于加热管内周的两侧,通过加热管上部的汽化环道连通第一汽化腔和第二汽化腔,通过加热管下部的出汽通道和第三汽化腔输出蒸汽,保证第一汽化腔、第二汽化腔和汽化环道均贴近加热管,提高加热效率和热利用率;
19.2、在工作过程中,第一汽化腔连通进水口,冷水能够留置在第一汽化腔内,而水汽混合物能够上升进入汽化环道进行二次汽化,之后再进入第二汽化腔,而未完全汽化的水滴留置在第二汽化腔进行二次汽化,蒸汽则进入到第三汽化腔,面板上的围筋与主体之间形成出汽间隙,并限制蒸汽只能从围筋上部的出汽间隙进入出汽环道中,从而将未汽化或是生成的水滴留置在第三汽化腔内进行二次汽化,水汽混合物、蒸汽的行进均关于加热管进行,保证汽化效果,减少水滴的产生;
20.3、主体、面板和汽化板相互盖合,形成上下分布的汽化环道、第一汽化腔、第二汽化腔和第三汽化腔,得以减少蒸汽发生器的宽度尺寸。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拆除汽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24.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主体;1.1、凹座;
28.2、加热管;3、汽化板;
29.4、面板;4.1、围筋;
30.5、第一汽化腔;6、第二汽化腔;7、第三汽化腔;8、汽化环道;9、出汽环道;10、出汽口;11、通汽腔;12、第一开口;13、第二开口;14、出汽间隙;15、熔断器;16、温控器;17、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中出现了术语上、中、下、顶端、一端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元件彼此区分开以便于理解,而不是用于定义任何方向或顺序上的限制。
33.如图1-6所示,一种细长形蒸汽发生器,包括主体1,埋设在主体1内的加热管2,设置于主体1上部的汽化板3,设置于主体1下部的面板4,设置于主体1中部的温控器和热熔断器,其中,所述加热管2环绕设置,所述主体1与汽化板闭合形成有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所述主体1与面板4闭合形成有第三汽化腔7;
34.第一汽化腔5,连通进水口并设于加热管2内周的一侧;
35.第二汽化腔6,设于加热管2内周的另一侧,且所述主体1内设有连通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的汽化环道8,汽化环道8布置在主体1的上部;
36.第三汽化腔7,设于加热管2内周的中部,并位于主体1的下部,且所述主体1与面板4 之间设有连通第三汽化腔7设置的出汽环道9,所述面板4上设有连通出汽环道9的出汽口 10。
37.作为对汽化环道8的进一步解释,主体1内形成有与加热管2轮廓一致的表壳,表壳形成汽化环道8的底面,使得汽化环道8布置于加热管2上部,且所述汽化环道8关于加热管 2轮廓环绕设置,使得水汽混合物在汽化环道8内得到充分加热,提高汽化效率。
38.作为对出汽环道9的进一步解释,所述出汽环道9与汽化环道8在竖向上相对设置,即出汽环道9位于加热管2的正下方,且所述出汽环道9关于加热管2轮廓环绕设置,且所述出汽环道9环绕第三汽化腔7设置,其中,关于出汽环道9周向设置有多个出汽孔,且所述出汽孔正对加热管2设置,通过以上改进,蒸汽在输出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加热管2得到热量传递,保证蒸汽在输出过程中的汽化状态,避免冷凝水的生成。
39.作为对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沉入主体1设置,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的腔底部要低于汽化环道8,并位于主体1的中部,邻近加热管2设置,保证加热管2对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的加热作用,在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的顶部开设有开口,从而连通汽化环道8。
40.具体的,所述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底部至少低于加热管2的上端面设置,优选的,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的底部与加热管2的下端面等高,使得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能够留置未完全汽化的水滴,防止水滴进入出汽环道9,并使水滴在腔内进一步汽化。
41.作为对第三汽化腔7的进一步解释,所述第三汽化腔7关于加热管2的内周轮廓设置,呈两端呈圆弧形的细长方形,且第一汽化腔5和第二汽化腔6的底面覆盖于第三汽化腔7上方,出汽环道9与第三汽化腔7之间形成出汽间隙14,出汽间隙14形成在第三汽化腔7的上部和周侧,从而将未汽化或是生成的水滴留置在第三汽化腔7内进行二次汽化。
42.具体的,所述面板4上设有围筋4.1,围筋4.1置入在第三汽化腔7内并形成第三汽化腔 7的外围,所述主体1底部设有围设在围筋4.1外周的凹座1.1,所述凹座1.1与围筋4.1之间形成出汽间隙14,所述出汽间隙14连通所述出汽环道9设置。
43.其中,围筋4.1上端面与凹座1.1顶面形成横向的间隙,而围筋4.1的外侧面与凹座1.1 的内侧面形成竖向的间隙,横向间隙连通在第三汽化腔7上部,横向间隙连通竖向间
隙,竖向间隙向下连通出汽环道9,且凹座1.1表面邻近加热管2设置。
44.具体的,所述第一汽化腔5、第二汽化腔6、第三汽化腔7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与加热管2 内周的轮廓匹配,作为优选的,第一汽化腔5、第二汽化腔6、第三汽化腔7均与加热管2内周轮廓匹配,以获得更大的导热面。
45.作为对第二汽化腔6连通第三汽化腔7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汽化腔6内侧设有通汽腔11,所述通汽腔11沉入主体1设置,且所述通汽腔11具有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所述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布置于通汽腔11上部,所述第一开口12连通第二汽化腔6 和通汽腔11,所述第二开口13能够连通第一开口12并连通通汽腔11和第三汽化腔7。
46.具体的,所述的通汽腔11由半包围的设置在第二汽化腔6内的挡筋形成,挡筋轮廓与加热管2轮廓相匹配,使得第二汽化腔6呈大致的u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第二汽化腔 6的体积,同时使得第二汽化腔6进一步贴近加热管2的内周,提高对第二汽化腔6的加热效果,第一开口12设置在第二汽化腔6u型开口部位。
47.通过以上改进,使得水汽混合物在进入第二汽化腔6时,汽化的蒸汽得以上行,并通过第一开口12进入通汽腔11,并通过第二开口13下行进入第三汽化腔7,而通汽腔11进一步筛除混合物中的水滴,并留置水滴在通汽腔11内进一步汽化,经过进一步汽化后的蒸汽得以上行并通过第二开口13进入第三汽化腔7。
48.作为可选的,所述通汽腔11的底部与第二汽化腔6等高设置。
49.作为对加热管2的进一步解释,所述加热管2呈螺旋状盘绕设置,使得加热管2在主体 1内形成上中下三个部位,以保证对主体1内各个腔体和环道的加热作用。
50.作为可选的,加热管2呈大致的u型设置。
51.作为可选的,加热管2呈大致u型的盘绕设置。
52.作为可选的,加热管2呈大致u型的螺旋盘绕设置。
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2的长度尺寸与宽度尺寸之比至少为2:1,以获得细长的蒸汽发生器,并提高汽化行程。
5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