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12:30: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运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


背景技术:

2.目前电力已经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能源。为了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需要大量的电力工人和维修工具进行支持。电力维修梯是最常用的一种工具,现有技术中的电力维修梯大多都就是最普通的梯子,最多也就是做了一些绝缘方面的处理。
3.cn106382092 b公开了一种梯子及组合梯子,属于生活工具领域,该梯子包括两个梯子本体、多个踏板和至少一个连接件,多个踏板可转动设置于两个梯子本体之间,至少一个梯子本体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固定件,同一梯子本体的固定件位于其内侧,连接件分别与踏板铰接,连接件可滑动地设置于同一梯子本体的两个固定件。在维修人员爬梯子时不易携带工具,携带工具时易掉落,具有安全隐患。
4.cn211342736u公开了一种电力电缆维修用梯子,涉及电力设备维修技术领域,包括移动底座、第一折叠梯、第二折叠梯、工具台和起吊装置,移动底座包括两根底座支柱和多个横杆,横杆设置在两根底座支柱中间连接两根底座支柱,底座支柱一端设有防滑支腿,底座支柱上开设有调节孔,第二折叠梯一端与第一折叠梯另一端连接,工具台设置在第二折叠梯另一端的一侧,起吊装置设置在第二折叠梯工具台一端的另一侧,第一折叠梯、第二折叠梯和移动底座为铝合金材质。在使用起吊平台升降物品时只能处于梯子上方的工作人员操作,抬起物品时较费力,而且处于爬梯顶部施力容易导致爬梯晃动倾倒。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在爬梯子的同时不用携带电力维修工具箱,只需提供工具箱三分之一的拉力即可将工具箱提前放到梯子的顶部,非常省力,避免安全隐患。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包括第一梯柱、第二梯柱以及多个横杆;所述第一梯柱与所述第二梯柱互相平行;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梯柱和所述第二梯柱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梯柱和所述第二梯柱之间;所述第一梯柱、第二梯柱以及所述横杆内部均为空心的;所述第一梯柱的上部外侧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的下方与第二动滑轮通过细绳连接;所述第二梯柱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所述第一滑轮靠近所述横杆的第一梯柱侧部设置第一过线孔,所述第一过线孔的开孔方向与所述横杆长度方向平行,该所述横杆的左侧设置与所述第一过线孔对应的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三滑轮位于所述第二过线孔的左侧;所述第四滑轮位于所述第三滑轮的下方,靠近底部横杆;所述第四滑轮的轴心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连接把手,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二梯柱的外侧;所述第二动滑轮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固定钩,下方设置有第二固定钩;所述第二固定钩与工具箱固定,工具箱内用于放置电力维修工具;所述细绳的头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钩
固定,所述细绳的尾部与所述第四滑轮固定;所述细绳从头部至尾部分别经过所述第一固定钩、所述第一滑轮的左侧、所述第一滑轮的右侧、所述第二动滑轮的右侧、所述第二动滑轮的左侧、所述第一过线孔、所述横杆、所述第二过线孔、所述第三滑轮的左侧以及第四滑轮。
8.可选的,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设置在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横杆上;所述第四滑轮和所述把手设置在距离所述第二梯柱的底部50cm-100cm的位置。
9.可选的,所述第一过线孔的底部设置为圆弧形状,圆弧与所述细绳的方向对应;所述第二过线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过线孔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过线孔的孔径大小与所述第一过线孔一致;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不与横杆底面接触。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滑轮通过两块固定板与所述第一梯柱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形状为梯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轮的前后两侧;两块所述固定板的顶部位置互相对应,并与所述第一滑轮的轴心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梯柱的前后两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11.可选的,所述第二动滑轮的两侧轴心与固定架的中心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架形状为环状矩形,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动滑轮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固定钩固定在所述固定架的顶部中心;所述第二固定钩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架的底部两侧轴对称设置;所述工具箱形状为矩形,中心设置有矩形槽,前部和后部设置耳板,所述耳板连接固定绳。
12.可选的,所述第三滑轮的两侧轴心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板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梯柱前后部;所述第四滑轮两侧的转轴与所述的左右部活动连接;所述第四滑轮的外侧转轴形状为l型,一端与所述第四滑轮的左侧中心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
13.可选的,对应所述把手的第二梯柱外侧设置有两个限位孔,两个所述限位孔以所述第四滑轮转轴为中心成对称分布;所述把手包括手拿部和限位部;所述手拿部大于所述限位部的宽度;所述限位部的一端与所述手拿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位孔的形状和大小对应;所述限位部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大于所述限位孔的大小。
14.可选的,所述第一梯柱的顶部活动连接伸缩柱,所述伸缩柱为长条状,方向与所述第一梯柱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伸缩柱内部为空心,对应所述第一梯柱的前后面的位置设置第一瞭望孔,所述第一瞭望孔的内部固定有第一平面镜;所述第一梯柱的下部分设置第二瞭望孔,所述第二瞭望孔与所述第一瞭望孔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瞭望孔的内部固定有第二平面镜;所述第一平面镜呈 45
°
角,朝向所述第一瞭望孔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镜;所述第二平面镜呈45
°
角,朝向所述第一平面镜以及第二瞭望孔。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梯柱和所述第二梯柱的水平横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所述伸缩柱的水平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伸缩柱靠近顶部的两侧部设置限位圆柱,所述第一梯柱的顶部设置限位圆槽;所述限位圆柱与所述限位圆槽的大小和位置对应。
16.可选的,所述第一平面镜与所述第二平面镜之间固定有水平方向摆放的第一凸透镜,所述第一凸透镜的摆放位置靠近所述第二瞭望孔;所述第二瞭望孔外部连接目镜,所述目镜内设置对应所述第一凸透镜的第二凸透镜或第一凹透镜,所述第二凸透镜或所述第一凹透镜竖直方向设置。
17.为了保障电力的稳定供应,需要大量的电力工人和维修工具进行支持,工人进行维修时携带的维修工具重量可能较大,在爬梯子时,通常需要一只手扶着横杆,另一只手抱住工具箱,对自身的平衡很不稳定,很有可能会从梯子上摔下来或是工具箱从梯子上掉下来,而且还会消耗自身大量的体力,体力不足影响电力设备的维修效率,一个维修点可能需要多次更换爬梯的位置并向上爬,如果频繁抱着工具箱上下攀爬梯子,是很累的,疲劳状态下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倒,具有严重安全隐患。在多人配合维修时,一些不易携带的电力维修工具或者电力工具太多一开始不会都带上去,在需要时再使用,这时候需要梯子下的工人给梯子上的工人递交维修工具,在频繁的递交过程中工具有可能因为失手滑落掉至地上或底下工人的身上,造成工具损坏或人员负伤。
18.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
19.1)在爬梯子的同时不用携带电力维修工具箱,避免安全隐患;
20.2)提前将电力维修工具箱提升至梯子的顶部附近,方便工作时取用;
21.3)适合多人操作,位于梯子下方进行辅助工作的人可以将临时需要的维修工具放入工具箱,再提升至梯子顶部供上面的人拿取;非常方便,不会在两人交递电力工具时因为脱手而掉落,避免砸到人或损坏工具;
22.4)只需提供工具箱重量的三分之一拉力即可将工具箱提前放到梯子的顶部,非常节省体力;
23.5)不会导致梯子整体晃动;
24.6)各滑轮以及传动细绳的隐藏性较好,提高美观度
25.7)便于拆卸和携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的正视竖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发明图1的a圈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的正视竖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圆柱体伸缩柱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第一梯柱的正视竖截面示意图。
33.1、第一梯柱;2、第二梯柱;3、横杆;4、第一滑轮;41、固定板;5、第二动滑轮;51、第一固定钩;52、第二固定钩;53、固定架;6、第三滑轮; 61、第二固定板;7、第四滑轮;8、第一过线孔;9、第二过线孔;10、把手; 101、手拿部;102、限位部;11、工具箱;111、耳板;12、细绳;13、第四滑轮的外侧转轴;14、限位孔;15、限位凸台;16、伸缩柱;17、第一瞭望孔; 18、第一平面镜;19、第二瞭望孔;20、第二平面镜;21、限位圆柱;22、限位圆槽;23、第一凸透镜;24、目镜;25、第二凸透镜;26、第一凹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35.实施例1
36.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包括第一梯柱1、第二梯柱2以及多个横杆3;所述第一梯柱1与所述第二梯柱2互相平行;所述横杆 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梯柱1和所述第二梯柱2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3位于所述第一梯柱1和所述第二梯柱2之间;所述第一梯柱1、第二梯柱2以及所述横杆3内部均为空心的;所述第一梯柱1的上部外侧设置有第一滑轮4,所述第一滑轮4的下方与第二动滑轮5通过细绳12连接;所述第二梯柱2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滑轮6和第四滑轮7;所述第一滑轮4靠近所述横杆 3的第一梯柱1侧部设置第一过线孔8,所述第一过线孔8的开孔方向与所述横杆3长度方向平行,该所述横杆3的左侧设置与所述第一过线孔8对应的第二过线孔9;所述第三滑轮6位于所述第二过线孔9的左侧;所述第四滑轮7 位于所述第三滑轮6的下方,靠近底部横杆3;所述第四滑轮7的轴心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连接把手10,所述把手10位于所述第二梯柱2的外侧;所述第二动滑轮5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固定钩51,下方设置有第二固定钩52;所述第二固定钩52与工具箱11固定,工具箱11内用于放置电力维修工具;所述细绳12的头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钩51固定,所述细绳12的尾部与所述第四滑轮7固定;所述细绳12从头部至尾部分别经过所述第一固定钩51、所述第一滑轮4的左侧、所述第一滑轮4的右侧、所述第二动滑轮5的右侧、所述第二动滑轮5的左侧、所述第一过线孔8、所述横杆3、所述第二过线孔9、所述第三滑轮6的左侧以及第四滑轮7。
37.电力维护或维修需要携带很多工具,如果单人进行电力维修工作,可以先将所有工具放入工具箱11或者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工具盒放入工具箱11内,通过摇晃转动把手10使得第四滑轮7转动,从而带动细绳12运动,第三滑轮6 用于减少细绳12所受摩擦力,减少用力;第一滑轮4主要承受大部分的工具箱11重量,细绳12一共有三段对第二动滑轮5施加向上的力,维修人员在将工具箱11提升的过程中只需提供工具箱11三分之一的拉力即可,非常省力,不会导致梯子整体晃动,再通过细绳12与第四滑轮7缠绕多圈所产生的摩擦力进行限位,防止工具箱11下滑。如果多人进行电力维修工作,位于梯子下方的人可以将临时需要的维修工具放入工具箱11,再转动把手10,将工具箱 11送到梯子顶部,而不需要爬到梯子上,或梯上的人爬下来取,非常方便,而且不会在交递电力工具时因为脱手而掉落,避免安全隐患。
38.具体的,所述第一过线孔8和所述第二过线孔9设置在位于最上方的所述横杆3上,转动把手10最高能将工具箱11提升至该横杆3处,即使维修人员处于梯子的最上方,此时工具箱11大概处于略高于工作人员的大腿侧上方的位置,工作人员垂下手可以轻松拿到;所述第四滑轮7和所述把手10设置在距离所述第二梯柱2的底部50cm-100cm的位置,使得在转动把手10提升或降低工具箱11高度时不用蹲下或弯腰。相邻横杆3的间距为20cm-30cm,第一梯柱1和第二梯柱2的高度通常为350cm-500cm,所以横杆3的数量一般在一二十个左右,为了提高附图大小以及清晰度,附图中的横杆3未完全展示,主要突出电力检修多人配合梯的头尾两部结构、配合方式以及操作原理。
39.所述第一过线孔8的底部设置为圆弧形状,圆弧与所述细绳12的方向对应,使得在细绳12被拉移动时减少与横杆3之间的摩擦力,细绳12材质可选用光滑、耐磨和结实的钢丝绳、尼龙绳和丙纶绳,第一梯柱1、第二梯柱2和横杆3采用玻璃钢加铝合金等材质,坚固、绝缘而且质量轻,便于携带;所述第二过线孔9的中心与所述第一过线孔8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过线孔9的孔径大小与所述第一过线孔8一致;所述第一过线孔8和所述第二
过线孔9不与横杆3底面接触,避免与横杆3底部摩擦。
40.所述第一滑轮4通过两块固定板41与所述第一梯柱1的前后两侧固定连接,两块固定板41以第一滑轮4为中心前后成轴对称;所述固定板41形状为梯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滑轮4的前后两侧;两块固定板41的顶部位置(宽度较短)互相对应,并与所述第一滑轮4的轴心转轴活动连接,连接处可设置方便转动的小型轴承,所述固定板41的底部(宽度较长)与所述第一梯柱1 的前后两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使得第一滑轮4无法相对第一梯柱1晃动。
41.所述第二动滑轮5的两侧轴心与固定架53的中心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架 53形状为环状矩形,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动滑轮5位于所述通孔内,使得第二动滑轮5可以在固定架53内相对转动,减少与细绳12之间的摩擦力;所述第一固定钩51固定在所述固定架53的顶部中心,用于与细绳12的头部固定,细绳12头部可以打个圆环状的结,伸入第一固定钩51,方便随时拆卸;所述第二固定钩5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架53的底部两侧轴对称设置;所述工具箱11形状为矩形,工具箱11长度方向与配合梯的前后方向一致,中心设置有方向朝上的矩形槽,前部和后部的边缘设置耳板111,耳板 111位于工具箱11前部和后部的中心位置,所述耳板111连接固定绳,所述固定绳用于挂在所述第二固定钩52上。
42.所述第三滑轮6的两侧轴心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板6141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6141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梯柱2前后部;所述第四滑轮7两侧的转轴与所述的左右部活动连接;所述第四滑轮的外侧转轴13形状为l型,一端与所述第四滑轮7的左侧中心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把手10连接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活动连接,活动连接更方便使用把手10,把手10不仅会跟随转轴一起转动,还会自身转动,跟随使用者的手一起转动。所有滑轮的中心连接处均可设置对应的轴承。
43.参考图2,对应所述把手10的第二梯柱2外侧设置有两个限位孔14,两个所述限位孔14以所述第四滑轮7转轴为中心成对称分布;所述把手10包括手拿部101和限位部102;所述手拿部101大于所述限位部102的宽度;所述限位部102的一端与所述手拿部10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限位孔14的形状和大小对应,限位部102可以伸入限位孔14,从而限制手拿部101转动,在工具箱11上升到最高处附近时或是中部部分时,可以将限位部102伸入限位孔14进行限位,使得脱手后可能保持工具箱11在空中的平稳;所述限位部 102设置有限位凸台15,所述限位凸台15大于所述限位孔14的大小,防止限位部102伸入,同时限位凸台15也会限位把手10不会脱离转轴。
44.实施例2
45.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梯柱1的顶部没有封口,所述第一梯柱1 的顶部活动连接伸缩柱16,所述伸缩柱16为长条状,方向与所述第一梯柱1 的长度方向一致,伸缩柱16可以在第一梯柱1的长度方向上自由升高或降低,使用时位于梯子上的维修人员握住伸缩柱16的顶部将其抽上来即可提高长度,伸缩柱16放下后的长度不超过顶部横杆3;所述伸缩柱16内部为空心,对应所述第一梯柱1的前后面的位置设置第一瞭望孔17,所述第一瞭望孔17 的内部固定有第一平面镜18;所述第一梯柱1的下部分设置第二瞭望孔19,所述第二瞭望孔19与所述第一瞭望孔17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瞭望孔19的内部固定有第二平面镜20;所述第一平面镜18呈45
°
角,朝向所述第一瞭望孔17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镜20;所述第二平面镜20呈45
°
角,朝向所述第一平面镜18以及第二瞭望孔19。
46.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大力推行,电力维修往往涉及到多个领域,在电力柜里有复
杂的线路,涉及机械、电控和软件调试等多个领域,这种维修往往需要多个领域或相同领域的多个工人同时参与,共同商量、提供方案以及合作维修。在一些室内狭小空间内维修时,如果无法同时摆放多个电力梯的话,工人们需要轮流爬上梯子对电力设备内的情况进行分析或维修,非常的麻烦以及频繁上下梯子会不安全,这些工人之间的交流以及维修工作会显得比较困难。
47.梯子在使用时肯定是前面或后面放置并提供支撑点的,在伸缩柱16和第一梯柱1都为矩形的情况下,第一瞭望孔17设置在第一梯柱1的前后面的位置,方便第一瞭望孔17朝向待检修的电力设备方向。检修的电力设备反射的光线会经过第一平面镜18,由第一平面镜18反射到第二平面镜20上,再由第二平面镜20将光线以平行于第二瞭望孔19的方向反射出去,位于梯子下面的其它工人可以通过在第二瞭望孔19内看到位于高处的电力设备情况,梯子上的工人可以调整伸缩柱16的高度来控制第二瞭望孔19处显示的画面。
48.第一平面镜18和第二平面镜20的底部由固定在伸缩柱16以及第一梯柱 1内部的卡板或卡扣固定支撑。结合实施例1中的第一梯柱1内部中空,只有一根细绳12,所以在梯下工人在看第二瞭望孔19处并不影响观察和指导,电力设备的主要结构都能展现出来。
49.进一步的,参考图6,所述第一梯柱1和所述第二梯柱2的水平横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所述伸缩柱16的水平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伸缩柱16的水平横截面的直径略小于第二梯柱2的水平横截面的边长,使得伸缩柱16不仅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左右旋转调整角度,提高第一瞭望孔17的视野范围;所述伸缩柱16靠近顶部的两侧部设置限位圆柱21,所述第一梯柱1的顶部设置限位圆槽22;所述限位圆柱21与所述限位圆槽22的大小和位置对应。在观望结束后,伸缩柱16可以放置在第一梯柱1的顶部固定,而不会受重力影响一直下落。
50.参考图7,所述第一平面镜18与所述第二平面镜20之间固定有水平方向摆放的第一凸透镜23,所述第一凸透镜23的摆放位置靠近所述第二瞭望孔19;所述第二瞭望孔19外部连接目镜24,所述目镜24内设置对应所述第一凸透镜23的第二凸透镜25或第一凹透镜26,所述第二凸透镜25或所述第一凹透镜26竖直方向设置。根据望远镜的原理设置凸透镜以及凹透镜的位置;具有放大电力设备的作用,提高清晰度和指挥参与的准确度。第一凸透镜23相当于物镜,根据观测距离,目镜24内可以设置凸透镜或凹透镜,目镜24可以调整第二凸透镜25或第一凹透镜26与第二瞭望孔19内的距离,从而调整目镜 24与物镜的焦距,提高清晰度。目镜24可以从第二瞭望孔19上拆卸下来,随时更换不同曲率或倍数的第二凸透镜25或第一凹透镜26进行配合。
51.由于第一梯柱1的顶部内部连接伸缩柱16,为了提高梯子整体结构强度或是提高第二瞭望孔19的清晰度,第一梯柱1以及第二梯柱2的形状、长度和大小相同,第一梯柱1以及第二梯柱2的横截面大小可以适当增加,内部空间留足,对应的伸缩柱16横截面也适当增加,第一瞭望孔17的大小也增加,相当于提高物镜的口径,提高底部工人的观测效果。在第一梯柱1、第二梯柱 2的底部以及横杆3的顶部设置防滑垫,提高梯子的防滑性。在第二梯柱2的内部下方可以采用实心的柱子或内部填充并固定配重件以提高第二梯柱2的重量,在工具箱11内工具过多时能提高梯子的稳定性,降低和稳定重心,防止在梯子上没人时提升工具箱11使梯子向第一梯柱1的方向倾倒。
5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
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