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载调温设备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7:52: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调温设备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由于驾驶室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当炎炎夏日时,车子经过暴晒后温度升高,导致车内外的温差较大,当驾驶员进入车内后,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闷热感和不适感,降低用户的用车体验。
3.相关技术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远程控制车辆的空调进行降温处理,但是需要用户提前选定时间和温度,若是用户出现忘记设定或是手机没电的状况,则无法对车内进行降温,仍需要用户进入驾驶室手动操纵空调降温,降低用户用车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调温设备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远程控制车辆空调降温,无法有效解决车内温度温差过大的困扰,导致用户体验感较低等问题。
5.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调温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安装于车辆的驾驶舱顶部,其中,所述设备本体的一部分位于车内,所述设备本体的剩余部分位于车外;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底部,以采集所述车内的第一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的顶部,以采集所述车外的第二温度;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相连,在所述第一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值时,调节所述车内温度,直到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停止温度调节。
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和车外的温度并传输至温控组件,通过温控组件判断车内和车外的温差值,当温差较大时控制车辆设备本体进行降温或是升温处理,从而可以在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自动调节车内温度,避免车内外温差过大的困扰,提升用户用车体验,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7.可选地,所述温控组件包括:制冷器和继电器,其中,所述制冷器与所述继电器相连;制冷控制器,所述制冷控制器与所述继电器相连,在所述温度差值大于预设值时,触发所述继电器打开所述制冷器,以进行制冷循环,直到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值,停止所述制冷循环。
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制冷器主要用于在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进行制冷处理,而继电器用于在车内外温差大于一定值时,打开制冷器进行制冷循序直至温差小于一定值时停止运行,使得车内外温度差趋于一致。
9.可选地,所述制冷器包括冷凝器、压缩器和散热器。
1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冷凝器负责制冷处理;压缩器负责压缩空气;散热器负责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处理。
11.可选地,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进气孔和进气管,其中,所述进气孔设置于所述设
备本体位于车内部分的一侧,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接入所述制冷器内部;冷气孔和冷气管,其中,所述冷气孔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位于车内部分的底部,所述冷气孔与所述冷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冷气管的另一端接入所述冷凝器的冷空气出口;热气孔和热气管,其中,所述热气孔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位于车外部分的一侧,所述热气孔与所述热气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热气管的另一端接入所述散热器的出风口。
1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进气孔和进气管可以将车内空气传输至制冷器内部;冷气孔和冷气管可以将冷凝器处理后的冷空气排入车内降温;热气孔和热气管可以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车外。
13.可选地,还包括:蓄水槽,所述蓄水槽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位于车内部分的底部,所述蓄水槽与所述冷凝器相连,存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蓄水槽内,检测所述蓄水槽内的实际液位;排水组件,所述排水组件与所述水位传感器相连,在所述实际液位高于预设液位时,将所述蓄水槽的液体排除车外。
1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在空气制冷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降温液化形成水液,将水液存储在蓄水槽内;水位传感器用于在蓄水槽中水达到一定量后,发送信号至排水控制器,使其通过排水组件将水液排出车外。
15.可选地,所述排水组件包括:排水孔和排水管,其中,所述排水孔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位于车外部分的一侧,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排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接入所述蓄水槽内;水泵,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排水管的第一预设位置处;排水控制器,所述排水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水位传感器和所述水泵相连,在所述实际液位高于预设液位时,控制所述水泵工作。
1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当蓄水槽的水量达到一定值后,排水控制器控制水泵使得水液通过排水孔和排水管将蓄水槽内的水排出车外。
17.可选地,还包括:止逆阀,所述止逆阀设置于所述蓄水槽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1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止逆阀用于防止水液在行驶过程中因为颠簸等原因倒流入制冷器中。
19.可选地,还包括:供电组件,所述供电组件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的第二预设位置处,给所述设备提供电源。
2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供电组件用于给设备提供电源,保证设备的运行。
21.可选地,所述供电组件包括:开关和太阳能电池板,其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的顶部,所述开关分别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和所述车载调温设备中的用电器件相连。
2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用于给设备供电,开关用于在控制整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打开和关闭,当车辆停在暴晒的环境中时,可以提前打开开关为整个装置通电,这时微型装置将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对车内温度进行循环降温处理;当关闭开关,太阳能电池断电,微型装置不再工作。
23.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载调温设备。
24.由此,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5.(1)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和车外的温度
并传输至温控组件,通过温控组件判断车内和车外的温差值,当温差较大时控制车辆设备本体进行降温或是升温处理,从而可以在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自动调节车内温度,避免车内外温度温差过大的困扰,提升用户用车体验,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26.(2)本技术实施例制冷器主要用于在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进行制冷处理,而继电器用于在车内外温差大于一定值时,打开制冷器进行制冷循序直至温差小于一定值时停止运行,使得车内外温度差趋于一致。
27.(3)本技术实施例冷凝器负责制冷处理;压缩器负责压缩空气;散热器负责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处理。
28.(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进气孔和进气管可以将车内空气传输至制冷器内部;冷气孔和冷气管可以将冷凝器处理后的冷空气排入车内降温;热气孔和热气管可以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车外。
29.(5)本技术实施例在空气制冷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降温液化形成水液,将水液存储在蓄水槽内;水位传感器用于在蓄水槽中水达到一定量后,发送信号至排水控制器,使其通过排水组件将水液排出车外。
30.(6)本技术实施例当蓄水槽的水量达到一定值后,排水控制器控制水泵使得水液通过排水孔和排水管将蓄水槽内的水排出车外。
31.(7)本技术实施例止逆阀用于防止水液在行驶过程中因为颠簸等原因倒流入制冷器中。
32.(8)本技术实施例供电组件用于给设备提供电源,保证设备的运行。
33.(9)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用于给设备供电,开关用于在控制整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打开和关闭,当车辆停在暴晒的环境中时,可以提前打开开关为整个装置通电,这时微型装置将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对车内温度进行循环降温处理;当关闭开关,太阳能电池断电,微型装置不再工作。
34.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5.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6.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调温设备的示意图;
37.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调温设备正面图;
38.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调温设备制冷过程示意图;
39.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调温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40.图5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调温设备的主要部件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0-开关;1-驾驶舱顶部;2-微型空调装置;3-进气孔;4-排水孔;5-热气孔;6-冷气孔;7-制冷器;8-太阳能电池板;9-温度传感器;10-水位传感器;11-蓄水槽;12-水泵;13-止逆阀;14-制冷器;15-制冷控制器;16-继电器;17-排水管;18-进气管;19-冷气管;20-热气管;21-排水控制器;30-冷凝器;31-散热器;32-压缩器;100-车载调温设备;110-设备本体;120-第一温度传感器、130-第二温度传感器;140-温控组件;150-排水组件;
160-供电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3.由于驾驶室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调节车内温度则需要通过车辆启动后的空调系统进行降温处理,当炎炎夏日时,车内温度升高,驾驶员进入车内后,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44.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远程监控车内温度并远程控制车辆的微型空调,解决了调节温度的操作,但是需要车主刻意去关注车内温度,并随身携带远程控制终端,同时采用充电电池保证供电,这样需要保证远程终端和微型空调连通性,并且不能做到自动调节温度,存在一定的不便利。
4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调温设备及车辆。具体而言,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载调温设备的示意图。
46.如图1所示,该车载调温设备100包括:设备本体110、第一温度传感器120、第二温度传感器130和温控组件140。
47.其中,设备本体110安装于车辆的驾驶舱顶部1,其中,设备本体110的一部分位于车内,设备本体110的剩余部分位于车外;第一温度传感器120设置于设备本体110底部,以采集车内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130设置于设备本体110的顶部,以采集车外的第二温度;温控组件140分别与第一温度传感器12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30相连,在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值时,调节车内温度,直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停止温度调节。
48.其中,如图2所示,设备本体110可以是微型制冷空调装置2。
49.其中,第一温度可以是车内的当前时刻温度;第二温度可以是车外的当前时刻温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0.其中,预设值可以是温度差为5℃或是10℃,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意图进行设定或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1.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和车外的温度并传输至温控组件,通过温控组件判断车内和车外的温差值,当温差较大时控制车辆设备本体进行降温或是升温处理,从而可以在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自动调节车内温度,避免车内外温度温差过大的困扰,提升用户用车体验,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
52.需要说明的是,当温差较差需要升温时,可以通过车内设置加热器等实现加热,不作具体限定,以下实施例中,以温差较大时对车辆进行降温为例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温控组件140包括:制冷器7、继电器16和制冷控制器15。
54.其中,制冷器7与继电器16相连;制冷控制器15与继电器16相连,在温度差值大于预设值时,触发继电器16打开制冷器7,以进行制冷循环,直到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停止制冷循环。
55.其中,如图5所示,制冷器7包括冷凝器30、压缩器32和散热器31。
56.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冷凝器负责制冷处理;压缩器负责压缩空气;散热器负责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处理;制冷器主要用于在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进行制冷处理,而继电器用于在车内外温差大于一定值时,打开制冷器进行制冷循序直至温差小于一定值时停止运行,使得车内外温度差趋于一致。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温控组件也可以包括热泵,热泵制热只要是利用制冷装置的压缩器和冷凝器来加热车内空气,在制热过程中,气体氟利昂被压缩器加压成为高温高压气体,然后进入室内的冷凝器进行液化放热成为液体,同时将车内空气加热,并通过电磁换向将制冷系统的吸排气管位置对换,使得在原来制冷工作蒸发器的车内盘管变成制热时的冷凝器,此时制冷装置在室外吸热变成向室内放热,实现制热的目的。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温控组件140还包括:进气孔3、进气管18、冷气孔6、冷气管19、热气孔5和热气管20。
59.其中,进气孔3设置于设备本体110位于车内部分的一侧,进气孔3与进气管18的一端连通,进气管18的另一端接入制冷器内部;其中,冷气孔6设置于设备本体110位于车内部分的底部,冷气孔6与冷气管19的一端连通,冷气管19的另一端接入冷凝器30的冷空气出口;其中,热气孔5设置于设备本体110位于车外部分的一侧,热气孔5与热气管20的一端连通,热气管20的另一端接入散热器31的出风口。
60.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进气孔和进气管可以将车内空气传输至制冷器内部;冷气孔和冷气管可以将冷凝器处理后的冷空气排入车内降温;热气孔和热气管可以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车外。
6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载调温设备100还包括:蓄水槽11、水位传感器10和排水组件150。
62.其中,蓄水槽11设置于设备本体110位于车内部分的底部,蓄水槽11与冷凝器30相连,存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水位传感器10设置于蓄水槽11内,检测蓄水槽11内的实际液位;排水组件150与水位传感器10相连,在实际液位高于预设液位时,将蓄水槽11的液体排除车外。
63.其中,预设液位可以是到达蓄水槽的2/3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4.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在空气制冷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降温液化形成水液,将水液存储在蓄水槽内;水位传感器用于在蓄水槽中水达到一定量后,发送信号至排水控制器,使其通过排水组件将水液排出车外。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排水组件150包括:排水孔4、排水管17、水泵12和排水控制器21。
66.其中,排水孔4设置于设备本体110位于车外部分的一侧,排水孔4与排水管17的一端连通,排水管17的另一端接入蓄水槽11内;水泵12设置于排水管17的第一预设位置处;排水控制器21分别与水位传感器10和水泵12相连,在实际液位高于预设液位时,控制水泵12工作。
67.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当蓄水槽的水量达到一定值后,排水控制器控制水泵使得水液通过排水孔和排水管将蓄水槽内的水排出车外。
6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载调温设备100还包括:止逆阀13。
69.其中,止逆阀13设置于蓄水槽11与冷凝器30之间。
70.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止逆阀用于防止水液在行驶过程中因为颠簸等原因倒流入制冷器中。
7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载调温设备100还包括:供电组件160。
72.其中,供电组件160设置于设备本体110的第二预设位置处,给设备提供电源。
73.其中,供电组件160包括:开关0和太阳能电池板8。
74.其中,太阳能电池板8设置于设备本体110的顶部,开关0分别与太阳能电池板8和车载调温设备100中的用电器件相连。
75.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供电组件用于给设备提供电源,保证设备的运行;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光转换成电能用于给设备供电,开关用于在控制整个太阳能电池板的打开和关闭,当车辆停在暴晒的环境中时,可以提前打开开关为整个装置通电,这时微型装置将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对车内温度进行循环降温处理;当关闭开关时则太阳能电池断电,微型装置不再工作。
7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车载调温设备,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采集车内和车外的温度并传输至温控组件,通过温控组件判断车内和车外的温差值,当温差较大时控制车辆设备本体进行降温或是升温处理,从而可以在车内外温差较大时自动调节车内温度,避免车内外温度温差过大的困扰,提升用户用车体验,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远程控制车辆空调降温,无法有效解决车内温度温差过大的困扰,导致用户体验感较低等问题。
77.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调温设备进行详细阐述,具体如下:
78.微型制冷装置安装在驾驶舱顶部,装置功率设置在100-300瓦范围内,保证装置的耗电量小;如图2所示,微型装置内的太阳能电池板8作为整个装置的供电来源,安装位置在车顶上方,保证暴晒环境下最大接触阳光,能够存储足够的电量;装置上有开关0按钮,控制整个太阳能电池板8的打开和关闭,当车辆停在暴晒的环境中时,可以提前打开开关0为整个装置通电,这时微型装置将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对车内温度进行循环降温处理;当关闭开关,太阳能电池板8断电,微型装置不再工作。
79.微型制冷装置内装有两个温度传感器9,分别安装在顶部和底部,顶部温度传感器用来感应车外温度,底部温度传感器用来感应车内温度,传感器在设置时间内传递温度信号给制冷控制器15,制冷控制器15由太阳能电池板8供电,制冷控制器15通过采集到的车内和车外的温度电信号,发送控制信号来触发单片机电路控制继电器16控制打开制冷器14;当通过微型装置处理后,车内和车外温度趋于一致时,制冷控制器发送电信号触发电路继电器关闭微型装置,停止制冷循环工作。
80.如图5所示,微型制冷器内部由冷凝器30、微型压缩器32、微型散热器31等部件组成,当制冷器工作后通过微型压缩器32压缩空气,车内空气由进气孔3经过进气管18进入制冷器14内部,制冷器14内的冷凝器30部件负责进行制冷处理;冷凝器30处理后的冷空气通过冷气管19排入车内,制冷器14内部的微型散热器31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经过热气管20排出车外;装置上冷气孔6和热气孔5用防尘滤网处理,目的是防止外部环境的灰尘长期通过气孔进入装置内部而造成阻塞等,避免内部元件的老化等。
81.微型装置内安装有蓄水槽11,空气制冷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降温液化,水液存储可存储在该蓄水槽11内,并且在蓄水槽11和制冷器14之间安装逆水阀13,防止水液在行
驶过程中因为颠簸等原因倒流入制冷器中;蓄水槽11安装在微型制冷器14底部,产生的水液可以通过重力自然流入到蓄水槽11内。
82.在蓄水槽中安装水位传感器10,当蓄水槽中水达到一定量后,水位传感器10通过发送信号到排水控制器21,排水控制器21由太阳能电池板8供电,控制微型排水泵12的工作,排水泵12打开后,将蓄水槽中的水液经过排水管17排出车外,当水位低于某个值时,水位传感,10发送信号,排水控制器21控制微型排水泵12关闭。
83.综上,微型装置在整个设计上体积小,内部结构紧凑,节省了空间,并且成本比较低,不依赖车辆本身的供电和制冷,和车辆上的系统做到了很好的解耦,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8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的车载调温设备。
8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n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8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n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