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6:45: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设计正朝向着轻型化和经济化发展,大功率发动机和轻量化汽车材料的使用,使得发动机传递至车身的振动幅值加大,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路面的不平度是汽车震动的主要震动源,发动机作为汽车最主要的震动源之一,其产生的震动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会引起汽车钣金件及与车架相连的其它零件产生异常振动和噪声,进而影响汽车的平稳性和平顺性,严重时甚至损坏汽车的零部件,缩短汽车的使用寿命。
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包括减震筒,所述减震筒内部设置有活动杆,活动杆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减震筒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活动杆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顶板,减震筒上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与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减震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弹簧套接在减震筒上,活动杆下侧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的下侧设置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活塞,第一活塞的外侧设置有减震管,减震管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所述减震筒内部设置有第一腔体,减震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内部均设置有氮气。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杆与活塞杆固定连接,活动杆与活塞杆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板,密封板与减震筒内壁滑动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杆与所述第一活塞固定连接,且第一活塞贯穿减震管,所述第二活塞与减震筒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活塞与减震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活动杆带动活塞杆在减震筒内部进行移动,活塞杆通过第一活塞压缩减震管内部的氮气,第二活塞压缩第二腔体内部的氮气,对活动杆起到了减震缓冲的作用。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活塞的下侧设置有减震垫,减震垫的上侧设置有减震杆,所述减震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贯穿设置有减震杆,减震垫与减震筒的内壁固定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通过设置的顶板和底板便于减震筒与发动机的动力总成安装,其中的顶板受到压力时,活动杆带动活塞杆在减震筒内部进行移动,活塞杆通过第一活塞压缩减震管内部的
氮气,第二活塞压缩第二腔体内部的氮气,对活动杆起到了减震缓冲的作用,当顶板失去压力时,弹簧会带动安装板进行复位,第一腔体内的氮气会使第一活塞进行复位,第二腔体内部的氮气会使第二活塞进行复位,完成整个减震过程,从而使发动机动力总成不会受到较大的震动的力,使发动机总成不会损坏,提高了发动机动力总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2.图1为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的减震筒和活塞杆拆分示意图;
14.图3为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的减震筒剖视示意图。
15.图中:1、减震筒;101、限位板;2、底板;3、顶板;301、安装板;4、活动杆;401、弹簧;402、密封板;403、减震垫;404、活塞杆;405、第一腔体;406、减震管;407、第二腔体;408、第一活塞;409、第二活塞;410、减震杆;411、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16.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包括减震筒1,减震筒1内部设置有活动杆4,活动杆4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板301,减震筒1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底板2,活动杆4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01,安装板30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顶板3,减震筒1上设置有限位板101,限位板101与安装板301之间设置有弹簧401,限位板101与减震筒1的外壁固定连接,弹簧401套接在减震筒1上,活动杆4下侧设置有活塞杆404,活塞杆404的下侧设置有第一活塞408,第一活塞408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活塞409,第一活塞408的外侧设置有减震管406,减震管406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409,减震筒1内部设置有第一腔体405,减震管40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407,第一腔体405与第二腔体407内部均设置有氮气。
17.如图2和图3所示,活动杆4与活塞杆404固定连接,活动杆4与活塞杆404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板402,密封板402与减震筒1内壁滑动连接,活塞杆404与第一活塞408固定连接,且第一活塞408贯穿减震管406,第二活塞409与减震筒1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活塞408与减震管406的内壁滑动连接,活动杆4带动活塞杆404在减震筒1内部进行移动,活塞杆404通过第一活塞408压缩减震管406内部的氮气,第二活塞409压缩第二腔体407内部的氮气,对活动杆4起到了减震缓冲的作用。
18.如图3所示,第二活塞409的下侧设置有减震垫403,减震垫403的上侧设置有减震杆410,减震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11,固定板411上贯穿设置有减震杆410,减震垫403与减震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设置的减震垫403和减震杆410对第二活塞409起到了减震缓冲的作用。
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置的顶板3和底板2便于减震筒1与发动机的动力总成安装,其中的顶板3受到压力时,活动杆4带动活塞杆404在减震筒1内部进行移动,活塞杆404通过第一活塞408压缩减震管406内部的氮气,第二活塞409压缩第二腔体407内部的氮气,对活动杆4起到了减震缓冲的作用,当顶板3失去压力时,弹簧401会带动安装板301进行复位,第一腔体405内的氮气会使第一活塞408进行复位,第二腔体407内部的氮气会使第二活塞409进行复位,完成整个减震过程,从而使发动机动力总成不会受到较大的震动的
力,使发动机总成不会损坏,提高了发动机动力总成的使用寿命。
20.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包括减震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1)内部设置有活动杆(4),活动杆(4)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板(301),减震筒(1)上设置有限位板(101),限位板(101)与安装板(301)之间设置有弹簧(401),活动杆(4)下侧设置有活塞杆(404),活塞杆(404)的下侧设置有第一活塞(408),第一活塞(408)的下侧设置有第二活塞(409),第一活塞(408)的外侧设置有减震管(406),减震管(406)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塞(40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1)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底板(2),所述活动杆(4)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301),安装板(30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顶板(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01)与所述减震筒(1)的外壁固定连接,弹簧(401)套接在减震筒(1)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4)与活塞杆(404)固定连接,活动杆(4)与活塞杆(404)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板(402),密封板(402)与减震筒(1)内壁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404)与所述第一活塞(408)固定连接,且第一活塞(408)贯穿减震管(40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塞(409)与减震筒(1)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活塞(408)与减震管(406)的内壁滑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塞(409)的下侧设置有减震垫(403),减震垫(403)的上侧设置有减震杆(41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11),固定板(411)上贯穿设置有减震杆(410),减震垫(403)与减震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筒(1)内部设置有第一腔体(405),减震管(406)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腔体(407),第一腔体(405)与第二腔体(407)内部均设置有氮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动力总成减震组件,包括减震筒,所述减震筒内部设置有活动杆,活动杆的上侧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减震筒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活动杆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顶板,减震筒上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与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减震筒的外壁固定连接,弹簧套接在减震筒上,活动杆下侧设置有活塞杆;活动杆带动活塞杆在减震筒内部进行移动,活塞杆通过第一活塞压缩减震管内部的氮气,第二活塞压缩第二腔体内部的氮气,对活动杆起到了减震缓冲的作用,从而使发动机动力总成不会受到较大的震动的力,使发动机总成不会损坏,提高了发动机动力总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发动机动力总成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发动机动力总成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范佳宇 孙路明 逯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十方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06
技术公布日:2023/1/1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