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4:54: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为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又称“碳中和”),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过植树等方式减排的抵消量;在2067年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又称“温室气体中和或气候中性”),即除二氧化碳外,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抵消量平衡。
3.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既体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担当,也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我国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说是:“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如果按照之前按部就班地推进碳减排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需要以更大的决心与魄力,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去推动实现。
4.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5.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6.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7.建立低碳发展规划目标体系是对企业低碳发展具有方向性、全局性、长期性、可行性的谋划,是企业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8.1、建设、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
9.建设、完善与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是节能减碳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单位) 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和碳排放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对促进各单位构建节能减碳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2、建立能源监测管控中心
11.能源监测管控中心是以自动化控制及信息化为技术基础,以能源供需优化为主导方针,最终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解决用能单位在日常运维过程中的能源资
源管理问题,切实降低用能单位的能源运行成本,实现“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量化节能管控信息化工具。
12.3、做好新的节能技术改造和应用工作
13.通过碳排放核查和能源审计等工作,找出节能潜力,利用新的技术做好主要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
14.4、淘汰国家规定的高耗能机电设备
15.对现有的主要用能设备进行梳理,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持续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16.5、完善自身节能减排管理模式
17.通过植树造林、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8.目前国内外针对双碳治理技术主要有:
19.1、溶剂吸收技术
20.使用溶剂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解吸,二氧化碳浓度可达98%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低浓度二氧化碳废气中回收二氧化碳,且流程复杂,操作成本高。
21.2、变压吸附技术
22.采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混合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达60%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化肥厂变换气中脱除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浓度太低不能作为产品使用。
23.3、有机膜分离技术
24.利用中空纤维膜在高压下分离二氧化碳,只适用于气源干净、需用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90%的场合。
25.4、催化燃烧技术
26.利用催化剂和纯氧气把二氧化碳中的可燃烧杂质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水。该法只能脱除可燃杂质,能耗和成本高,已被淘汰。
27.5、低温蒸馏技术
28.适用于气源中二氧化碳浓度90%以上,且产品纯度要求高、设备庞大,能耗较高,而且还需要液化储运的场合。
29.6、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
30.地下盐水层是公认的未来大规模埋存二氧化碳的理想地点,但是目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还缺乏可靠性及长期性,二氧化碳一旦泄露会造成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31.7、“化石能源 ccus”低碳排放技术
32.目前关于低碳排放技术很多还在实验室阶段,由于投资成本高,政策支持力度差异等原因,ccus在全球的整体发展进程比较缓慢。
33.8、直接空气中碳捕获技术
34.指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而不是从工厂烟囱中捕获碳被称为“直接空气捕获”。该技术面临碳排放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因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空气中碳元素含量较少,设备处理效率不高,处理周期长等。
35.针对上述碳排放的技术缺点,本发明是将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通过对药剂投加系统、多效烟气过滤单元、初效脱硫脱硝反应器、陶瓷中空纤维吸附基、冷却
催化单元、高温裂解单元、循环曝气搅拌系统、 co2纯化复合遴选塔、co2深度纯化单元等构建高效复合处理系统,对工业烟气的co2进行捕集再利用,达到二氧化碳资源的重复再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的目的,为加快实现全球碳中和、碳达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3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能够便于对工业烟气的co2进行捕集再利用,重复再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的目的,以解决现有的双碳治理是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空气中碳元素含量较少,设备处理效率不高,处理周期长的问题。
3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自动控制箱,所述壳体顶部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底部设置有初效过滤网,所述初效过滤网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均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底部的一侧设置有高效过滤球,所述高效过滤球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高效过滤球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于第一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高效过滤球配合使用,所述高效过滤球的表面设置有喷雾结构;
38.所述第二隔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吸附箱,所述吸附箱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箱的内部设置有冲孔筛网板,所述冲孔筛网板的内部设置有高分子吸附剂,所述吸附箱的顶部与另一侧的底部均设置有气缸组;
39.所述吸附箱的底部通过第一导管连通有气液分离罐,所述气液分离罐的一端通过第二导管连通有废液排放口,所述气液分离罐的另一侧通过第三导管连通有高效换热器;
40.所述高效换热器的另一侧固定连通有冻水流量计,所述高效换热器的一端与吸附箱连通,且中间设置有混合液出口阀,所述冻水流量计远离高效换热器的一侧固定连通有冷冻水机组,所述冷冻水机组的一侧通过第四导管连接有自来水入口,所述冷冻水机组的一侧通过第五导管与高效换热器的另一侧连通,所述第四导管的一侧通过第六导管连通有蒸汽机构;
41.所述吸附箱的一侧通过导管连通有吸附风机,所述吸附风机的输出端与壳体顶部的另一侧配合,所述气液分离罐的一侧通过第七导管固定连通有压缩机构。
42.进一步地,所述喷雾结构包括吸收液泵和收集箱,所述吸收液泵的底部与第一隔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吸收液泵的输入端与收集箱的一侧固定连通,所述吸收液泵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螺旋高效喷头,所述螺旋高效喷头的喷雾端与高效过滤球的表面配合使用,所述收集箱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收集箱和吸附箱的底部均连通有废液排放管。
43.进一步地,所述蒸汽机构包括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进水端与第六导管连通,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进口端固定连通有蒸汽进口阀,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另一端通过第八导管延伸至吸附箱的内部,所述第八导管远离蒸汽发生器的一端与消防喷头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底部固定连通有蒸汽排污管,所述蒸汽排污管延伸至壳体的外侧。
44.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构包括co2压缩机组,所述co2压缩机组通过第七导管与气
液分离罐配合使用,所述co2压缩机组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 co2储存罐,所述co2储存罐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
45.进一步地,所述螺旋高效喷头的数量为三组,所述高效过滤球的数量为三组,三组所述螺旋高效喷头的表面与三组所述高效过滤球的表面配合使用,所述冲孔筛网板的数量为三组,且均匀分布于吸附箱的内部。
46.进一步地,所述吸附箱一侧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冷却风机,所述冷却风机与吸附箱之间设置有冷风进口阀,所述冷风进口阀远离冷却风机的一侧与蒸汽进口阀的一侧连通。
47.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的顶部固定连通有进风收集软管,所述吸附风机的输出端连通有消音排放口,所述消音排放口的一侧设置有co2浓度检测器。
4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设置有轴流进风机,所述轴流进风机与螺旋高效喷头配合使用,所述吸附箱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蒸汽发生器、冷却风机、吸附风机、co2浓度检测器、冷冻水机组、冻水流量计和co2压缩机组均受自动控制箱电性控制。
4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50.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吸附风机、初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球、气缸组、混合液出口阀、高效换热器、冻水流量计、自来水入口、冷冻水机组、co2 浓度检测器、吸收液泵、高分子吸附剂、co2储存罐、co2压缩机组和气液分离罐的配合使用,能够起到对工业烟气的co2进行捕集再利用,达到二氧化碳资源的重复再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的目的,解决现有的双碳治理是直接从空气中进行碳捕捉,空气中碳元素含量较少,设备处理效率不高,处理周期长的问题。
5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喷雾结构,能够通过启动吸收液泵,吸收液泵通过将收集箱内部的吸收液抽上去,通过吸收液泵,吸收液泵将水通过螺旋高效喷头喷出,使螺旋高效喷头对高效过滤球表面进行喷雾,达到过滤进化的目的。
52.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蒸汽机构,能够通过蒸汽发生器发出蒸汽,然后通过消防喷头输入到吸附箱的内部,通过高能量、高热值的水蒸气将有机物从高分子吸附剂脱附下来使其再生。
53.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压缩机构,能够对液分离罐产生的co2压缩机组将脱附的气体进行设定所需压力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纯度、高浓度的 co2气体储存在co2储存罐,提高co2气体的回收利用价值。
54.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螺旋高效喷头、高效过滤球、冲孔筛网板和高分子吸附剂,能够初步的将空气当中的大颗粒固体全部清除干净,在排除了一些大颗粒固体之后,这些空气又再一次被净化,将其中的许多细微的颗粒,灰尘和细菌等全部清除过滤干净,这样可以保证空气进入到水洗阶段是完全干净的,通过设置冲孔筛网板和高分子吸附剂,能够便于对co2 气体进行吸附。
55.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风机和冷风进口阀,能够对吸附箱内部的空气进行冷却,同时冷风进口阀能够打开或者关闭,来控制蒸汽发生器的进出气,达到吸入冷气的目的。
56.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风收集软管、消音排放口和co2浓度检测器,它会将其周围的空气全部吸入,然后通过进风收集软管和进风口进入到壳体的内部,从而进行co2的收
集。
57.8、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轴流进风机和温度传感器,气流通过叶片时产生旋转和离心运动,吸收液均匀分配到每个叶片,形成薄液层,与旋转向上的气流形成旋转和离心的效果,喷成细小液滴,甩向塔壁,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吸附箱内部的温度,从而根据需求进行后续的操作。
附图说明
5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5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60.图2为图1中a-a剖视示意图;
61.图3为图1中b-b剖视示意图;
62.图4为图3中c-c剖视示意图。
63.图中:1、吸附风机;2、自动控制箱;3、冷却风机;4、冷风进口阀; 5、温度传感器;6、消防喷头;7、进风口;8、进风收集软管;9、初效过滤网;10、高效过滤球;11、消音排放口;12、蒸汽进口阀;13、蒸汽发生器;14、蒸汽排污管;15、轴流进风机;16、螺旋高效喷头;17、废液排放管;18、气缸组;19、混合液出口阀;20、高效换热器;21、冻水流量计;22、自来水入口;23、冷冻水机组;24、co2浓度检测器;25、吸收液泵;26、高分子吸附剂;27、co2储存罐;28、co2压缩机组;29、气液分离罐;30、废液排放口。
具体实施方式
6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65.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66.一种碳中和自动化碳捕捉封存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的另一侧设置有自动控制箱2,壳体顶部的一侧开设有进风口7,进风口的底部设置有初效过滤网9,初效过滤网9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的两端均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隔板底部的一侧设置有高效过滤球10,高效过滤球10的一侧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高效过滤球10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的顶部于第一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隔板内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高效过滤球10配合使用,高效过滤球10的表面设置有喷雾结构,第二隔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吸附箱,吸附箱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吸附箱的内部设置有冲孔筛网板,冲孔筛网板的内部设置有高分子吸附剂26,吸附箱的顶部与另一侧的底部均设置有气缸组18,吸附箱的底部通过第一导管连通有气液分离罐29,气液分离罐29的一端通过第二导管连通有废液排放口30,气液分离罐29的另一侧通过第三导管连通有高效换热器20,高效换热器20的另一侧固定连通有冻水流量计21,高效换热器20的一端与吸附箱连通,且中间设置有混合液出口阀19,冻水流量计21远离高效换热器20的一侧固定连通有冷冻水机组23,冷冻水机组23的一侧通过第四导管连接有自来水入口22,冷冻水机组23的一侧通过第五导管与高效换热器20的另一侧连通,第四导管的一侧通过第六导管连通有蒸汽机构,吸附箱的一侧通过导管连通有吸附风机1,吸附风机1的输出端与壳
体顶部的另一侧配合,气液分离罐29的一侧通过第七导管固定连通有压缩机构。
67.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图2为图1中a-a剖视示意图;图3为图 1中b-b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中c-c剖视示意图。
68.喷雾结构包括吸收液泵25和收集箱,吸收液泵25的底部与第一隔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吸收液泵25的输入端与收集箱的一侧固定连通,吸收液泵25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螺旋高效喷头16,螺旋高效喷头16的喷雾端与高效过滤球10的表面配合使用,收集箱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收集箱和吸附箱的底部均连通有废液排放管17,通过设置喷雾结构,能够通过启动吸收液泵25,吸收液泵25通过将收集箱内部的吸收液抽上去,通过吸收液泵25,吸收液泵25将水通过螺旋高效喷头16喷出,使螺旋高效喷头16对高效过滤球10表面进行喷雾,达到过滤进化的目的。
69.蒸汽机构包括蒸汽发生器13,蒸汽发生器13的进水端与第六导管连通,蒸汽发生器13的进口端固定连通有蒸汽进口阀12,蒸汽发生器13的另一端通过第八导管延伸至吸附箱的内部,第八导管远离蒸汽发生器13的一端与消防喷头6连接,蒸汽发生器13的底部固定连通有蒸汽排污管14,蒸汽排污管14延伸至壳体的外侧,通过设置蒸汽机构,能够通过蒸汽发生器13 发出蒸汽,然后通过消防喷头6输入到吸附箱的内部,通过高能量、高热值的水蒸气将有机物从高分子吸附剂26脱附下来使其再生。
70.压缩机构包括co2压缩机组28,co2压缩机组28通过第七导管与气液分离罐29配合使用,co2压缩机组28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co2储存罐27, co2储存罐27的底部与壳体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压缩机构,能够对液分离罐产生的co2压缩机组28将脱附的气体进行设定所需压力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纯度、高浓度的co2气体储存在co2储存罐27,提高co2 气体的回收利用价值。
71.螺旋高效喷头16的数量为三组,高效过滤球10的数量为三组,三组螺旋高效喷头16的表面与三组高效过滤球10的表面配合使用,冲孔筛网板的数量为三组,且均匀分布于吸附箱的内部,通过设置螺旋高效喷头16、高效过滤球10、冲孔筛网板和高分子吸附剂26,能够初步的将空气当中的大颗粒固体全部清除干净,在排除了一些大颗粒固体之后,这些空气又再一次被净化,将其中的许多细微的颗粒,灰尘和细菌等全部清除过滤干净,这样可以保证空气进入到水洗阶段是完全干净的,通过设置冲孔筛网板和高分子吸附剂26,能够便于对co2气体进行吸附。
72.吸附箱一侧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冷却风机3,冷却风机3与吸附箱之间设置有冷风进口阀4,冷风进口阀4远离冷却风机3的一侧与蒸汽进口阀12 的一侧连通,通过设置冷却风机3和冷风进口阀4,能够对吸附箱内部的空气进行冷却,同时冷风进口阀4能够打开或者关闭,来控制蒸汽发生器13 的进出气,达到吸入冷气的目的。
73.进风口7的顶部固定连通有进风收集软管8,吸附风机1的输出端连通有消音排放口11,消音排放口11的一侧设置有co2浓度检测器24,通过设置进风收集软管8、消音排放口11和co2浓度检测器24,它会将其周围的空气全部吸入,然后通过进风收集软管8和进风口7进入到壳体的内部,从而进行co2的收集。
74.第一通孔的内部设置有轴流进风机15,轴流进风机15与螺旋高效喷头 16配合使用,吸附箱的内部设置有温度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5、蒸汽发生器13、冷却风机3、吸附风机1、co2浓度检测器24、冷冻水机组23、冻水流量计21和co2压缩机组28均受自动控制箱2电性
控制,通过设置轴流进风机15和温度传感器5,气流通过叶片时产生旋转和离心运动,吸收液均匀分配到每个叶片,形成薄液层,与旋转向上的气流形成旋转和离心的效果,喷成细小液滴,甩向塔壁,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5,能够准确测量吸附箱内部的温度,从而根据需求进行后续的操作。
75.工作原理:通过co2浓度检测器24进行周边工业园区的co2浓度指标,通过自动控制箱2系统设定当co2自动检测器检测co2浓度高于设定的启动值时,自动控制箱2自动开启碳捕捉模式,实现对工业园区的周边环境的碳减排,当co2自动检测器检测co2浓度低于设定的停动值时,自动控制箱2自动停止碳捕捉模式,从而实现设备的全自动化运行,一方面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碳含量的减排,另外一方面可以降低设备运行的能耗,除尘工序就是在设备进行正常工作时,在其最前端进风收集软管8和进风口7,它会将其周围的空气全部吸入,然后进入壳体内部的初效过滤网9,它会初步的将空气当中的大颗粒固体全部清除干净之后,然后就会进入到其内部的第二道关口高效过滤球10,在排除了一些大颗粒固体之后,这些空气又再一次被净化,将其中的许多细微的颗粒,灰尘和细菌等全部清除过滤干净,这样可以保证空气进入到水洗阶段是完全干净的,进入水洗阶段,气流通过轴流进风机15的叶片时产生旋转和离心运动,吸收液均匀分配到每个叶片,形成薄液层,与旋转向上的气流形成旋转和离心的效果,喷成细小液滴,甩向塔壁后,吸收液从塔的上部进,下部出,气流与吸收液在壳体内作相对运动,形成很大表面积的水膜,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作用,每一层的吸收液经旋流离心作用掉入边缘的收集槽,再经进入下一层高效过滤球10,进行下一层的吸收作用,主要机制是尘粒与液滴的惯性碰撞,离心分离和液膜粘附等,由于开孔率较大,允许高速气流通过,因此负荷较高,处理能力较大,压降较低,操作弹性较大,其气液接触时间较短,适合于气相扩散控制的过程,如气液直接接触传热、快速反应吸收等,经过预处理之后的环境空气通过吸附箱上方的气缸组18进入高分子吸附剂26 层中,高分子吸附剂26具有单一性,高效性,该吸附剂只能单一吸附co2 气体,其他惰性气体则不能吸附,只有在吸附状态下,两组出风气缸组18 方能打开,在脱附状态下,则关闭,在吸附阶段中,高分子吸附剂26利用吸附质和吸附物之间通过分子间力而发生的吸附作用,物理吸附低温下也能进行,不需要较高的活化能,物理吸附的分子不会离解,最多只能有些变形,而其它性质均未改变,吸附速度快,吸附是可逆的,易于解吸,易达到吸附平衡,影响物理吸附的主要原因是吸附剂的比表面或体积比表面、细孔分布和温度等,高分子吸附剂26堆放机械结构采用平铺设计,里面吸附剂底部结构采用冲孔筛网板焊接而成;此结构不仅可以大大地降低了整个设备的风阻,而且还增加有机废气的处理效率,经过一段时间吸附饱和之后,高分子吸附剂26则停止吸附操作,两组气缸组18关闭,蒸汽进口阀12、冷风进口阀4、冷却风机3、蒸汽发生器13等设备启动,蒸汽发生器13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将水加热至110摄氏度的水蒸气,高能量、高热值的水蒸气将有机物从高分子吸附剂26脱附下来使其再生,在解吸脱附时,本吸附器停止工作,脱附后的有机物已被浓缩(浓度较原来提高10-20倍),气液分离罐29可以帮助减缓气液两相流体进入分离器的动能,同时移除气体中所夹带的大尺寸液滴,气相夹带着剩余的小尺寸液滴进入上方的高效分离叶片,被高效分离叶片所捕集的液体在叶片的下方进行收集,收集的液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被导液管引入气液分离罐29的底部,并从气液分离罐29的底部排出,设计合适的液封以防止气体串入导液管,造成流动短路,合理的液位控制以保证底部的液体从气液分离罐29中被顺利的排出,同时保证管道的液封,
co2压缩机组28工作,通过叶轮对气体做功,使其动能和压力能增加,气体的压力和流速得到提高,然后大部分气体动能转变为压力能,压力进一步提高,对于co2压缩机组28,则利用弯道和回流器再将气体引入下一级叶轮进行压缩,经过每一级叶轮后的气体的压力、温度升高,体积缩小,直至最终达到工艺所需的压力,通过co2压缩机组28将脱附的气体进行设定所需压力进行压缩,压缩后的高纯度、高浓度的co2 气体储存在co2储存罐27,提高co2气体的回收利用价值。
7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7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