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卡扣、连接结构、座椅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2:5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安装车辆座椅面套的卡扣,具有该卡扣的连接结构,具有该连接结构的座椅,以及具有该座椅的车辆。


背景技术:

2.车辆的座椅主要包括坐垫和靠背两部分。无论坐垫还是靠背均包括骨架、发泡体和面套(也称蒙皮)。骨架和发泡体位于座椅内部,面套则位于外部,构成座椅的表面。为了使面套能够贴紧发泡体且保持平整,座椅中会设置一些连接结构。这些连接结构为面套提供朝向座椅内部的拉紧力。然而,现有的连接结构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影响了面套的安装和拆卸。
3.图1给出了一个现有技术的示例。图1中,面套10与发泡体20的连接结构包括拉紧带30、面套钢丝31、发泡体钢丝21和c型卡环40。面套钢丝31通过拉紧带30与面套10连接。发泡体钢丝21与发泡体20连接。利用c型卡环40连接面套钢丝31和发泡体钢丝21,即可实现面套10与发泡体20的连接和面套10的拉紧。
4.对于图1所示的结构,安装面套10过程中,需要将手持工具伸入开设在发泡体20上的凹槽22中并操作c型卡环40,以完成面套钢丝31和发泡体钢丝21的连接。为了不影响座椅的外观和使用性能,凹槽22的宽度越小越好。因此,留给人的操作空间很小,c型卡环40处的视野也很差,从而给面套10的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面套10的安装效率和质量。同样,当需要解除面套10与发泡体20的连接时,也需要将手持工具伸入凹槽22中。这同样很不方便,面套10的拆卸也很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卡扣、具有该卡扣的连接结构、应用了该连接结构的座椅,以及具有该座椅的车辆,旨在解决上述座椅面套安装和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6.本技术提供的卡扣包括一个基座和两个弹性件。所述基座与车辆座椅的骨架或发泡体固定连接。两个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基座上并相对设置。两个弹性件之间形成有一个通道。所述通道具有至少一个阻挡段,在每个阻挡段中,沿所述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通道的宽度先减小后增大。
7.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段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通道还具有一个与所述阻挡段的第一端连接的入口段,所述入口段的宽度大于所述阻挡段的最大宽度。
8.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还具有一个与所述阻挡段的第二端连接的卡持段,所述卡持段的宽度大于所述阻挡段在其第二端处的宽度。
9.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弹性件对称设置,每个所述弹性件均具有一个支撑部和一个围合部,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围合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所述通道形成于两个所述围合部之间。
10.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段由两个相对的、分别属于两个所述围合部
的弯折壁形成,每个所述弯折壁均包括两段子壁,两段子壁之间具有一个大于90
°
的夹角。
11.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
12.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连接通过燕尾形滑动结构实现,所述燕尾形滑动结构包括一个燕尾形滑块和一个燕尾形滑槽;当所述燕尾形滑块设置于所述弹性件时,所述燕尾形滑槽设置于所述基座;当所述燕尾形滑块设置于所述基座时,所述燕尾形滑槽设置于所述弹性件。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上述的卡扣、拉紧带和卡接件。所述卡接件通过所述拉紧带连接车辆座椅的面套。其中,当所述卡扣的两个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卡接件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所述阻挡段的最小宽度。
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座椅,该座椅具有上述的连接结构。
1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的座椅。
16.有益效果
17.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卡扣包括基座和两个弹性件。基座与车辆座椅的骨架或发泡体连接,两个弹性件与基座连接。因此,只要面套通过一个卡接件与两个弹性件连接,即可实现面套的安装和拉紧。卡接件与两个弹性件连接时,只须将卡接件放入两个弹性件之间的通道,并使用手指或工具按压卡接件使其通过阻挡段即可。卡接件的宽度大于阻挡段的最小宽度。卡接件进入阻挡段后,因为宽度减小,卡接件将接触两个弹性件,并将它们撑开、使阻挡段的宽度变大,从而通过阻挡段。卡接件通过阻挡段的最小宽度处后,因为通道的宽度变大,所以卡接件对两个弹性件的抵撑力逐渐消失。两个弹性件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并复位,阻挡段的最小宽度变小并且小于卡接件的宽度,卡接件被两个弹性件卡住,从而实现面套和两个弹性件的连接。此时,虽然卡接件受到拉紧带的拉力,卡接件会对两个弹性件产生一定的抵撑力,具有阻挡段宽度变大、卡接件从通道中脱出的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了手指或工具的按压,卡接件不足以将阻挡段撑开至等于自身宽度的程度。因此,卡接件能够始终保持在两个弹性件之间,并且使拉紧带处于绷紧状态。此时拉紧带拉紧面套,使面套保持平整并且与发泡体贴合。当需要消除面套与座椅骨架或发泡体的连接时,通过拉紧带向外拉拽卡接件,使卡接件撑开两个弹性件,卡接件即可从通道中脱出,实现面套与座椅骨架或发泡体的分离。通过以上描述,不难发现:对于本技术提供的卡扣,使用人手按压卡接件进入卡扣中,即可使卡接件被卡扣卡住,实现面套的连接和拉紧;使用人手拉拽拉紧带即可使卡接件从卡扣中脱出,实现面套的拆卸。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卡扣极大地简化了车辆座椅面套的安装和拆卸,进而优化了车辆座椅的组装工艺和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座椅面套安装和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座椅面套与座椅的发泡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扣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卡扣的使用过程示意图;本图中,卡接件即将进入两个弹性件之间的通道中;
22.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卡扣的使用过程示意图;本图中,卡接件已穿过通道的阻挡段,并被卡住、保持在两个弹性件之间;
23.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卡扣的通道处的放大视图;
24.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扣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燕尾形滑动结构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视图;
27.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面套;20、发泡体;21、发泡体钢丝;22、凹槽;30拉紧带;31、面套钢丝;40、c型卡环;51、基座;511、燕尾形滑槽;52、弹性件;521、围合部;522、支撑部;5211、子壁;523、燕尾形滑块;60、通道;61、阻挡段;62、入口段;63、卡持段;70、卡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在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卡扣包括一个基座51和两个弹性件52。基座51与车辆座椅的骨架或发泡体20固定连接。两个弹性件52连接于基座51上并相对设置。两个弹性件52之间形成有一个通道60。通道60具有至少一个阻挡段61(图1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在每个阻挡段61中,沿通道60的延伸方向m,通道的宽度h先减小后增大。
3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卡扣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卡扣包括基座51和两个弹性件52。基座51与车辆座椅的骨架或发泡体20连接,两个弹性件52与基座51连接。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只要面套10通过一个卡接件70与两个弹性件52连接,即可实现面套10的安装和拉紧。卡接件70与两个弹性件52连接时,只须将卡接件70放入两个弹性件52之间的通道60,并使用手指或工具按压卡接件70使其通过阻挡段61即可。如图3和图4所示,卡接件70的宽度大于阻挡段61的最小宽度h
min
。卡接件70进入阻挡段61后,因为宽度减小,卡接件70将接触两个弹性件52,并将它们撑开、使h
min
变大,从而通过阻挡段61。卡接件70通过阻挡段61的最小宽度处后,因为通道60的宽度变大,所以卡接件70对两个弹性件52的抵撑力逐渐消失。两个弹性件52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并复位,h
min
变小并且小于卡接件70的宽度,卡接件70被两个弹性件52卡住,从而实现面套10和两个弹性件52的连接。此时,虽然卡接件70受到拉紧带30的拉力,卡接件70会对两个弹性件52产生一定的抵撑力,具有使h
min
变大、卡接件70从通道60中脱出的趋势。但是由于没有了手指或工具的按压,卡接件70不足以将h
min
撑开至等于自身宽度的程度。因此,卡接件70能够始终保持在两个弹性件52之间,并且使拉紧带30处于绷紧状态。此时拉紧带30拉紧面套10,使面套10保持平整并且与发泡体20贴合。当需要消除面套10与座椅骨架或发泡体20的连接时,通过拉紧带30向外拉拽卡接件70,使卡接件70撑开两个弹性件52,卡接件70即可从通道60中脱出,实现面套10与座
椅骨架或发泡体20的分离。通过以上描述,不难发现:对于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卡扣,使用人手按压卡接件70进入卡扣中,即可使卡接件70被卡扣卡住,实现面套10的连接和拉紧;使用人手拉拽拉紧带30即可使卡接件70从卡扣中脱出,实现面套10的拆卸。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卡扣极大地简化了车辆座椅面套的安装和拆卸,进而优化了车辆座椅的组装工艺和质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座椅面套安装和拆卸困难的技术问题。
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的面套的连接、安装和拆卸,仅针对面套为了被拉紧而与座椅其它部分(骨架或发泡体)的连接。除了这一类连接,面套还有其它类型的连接,例如面套收口部分的连接。所有的连接配合,才能实现面套向座椅骨架和发泡体的套装。如果没有其它部分的连接,单有如图1所示的拉紧带30对面套10的拉紧,面套10也不可能贴紧发泡体20和保持平整。拉紧带30的拉紧力需要和其它连接力配合,才能使面套10贴紧发泡体20并保持平整。
34.本技术提供的卡扣一般设置、应用于远离座椅边缘的部分。这一部分的面套,因为远离座椅边缘,约束力不足。如果不提供拉紧力,可能会不平整,影响座椅的外观和质量。例如,卡扣可以应用于座椅靠背的中部位置,也可应用于坐垫的中部位置。当卡扣应用于靠背时,图2所示的凹槽22的开口朝向车辆的前方。当卡扣应用于坐垫时,凹槽22的开口朝向上方。
35.下面以应用于座椅靠背为例,说明卡扣的使用过程。卡扣的数量一般大于一个,它们沿水平方向直线排布在座椅靠背的中部位置,并且靠近靠背的表面。在面套上,每个卡扣对应设置一个拉紧带30和卡接件70。面套安装之前,卡扣已通过基座51固定在靠背的骨架或发泡体上。靠背的面套类似一个开口朝下的口袋。安装时,该面套自上而下套住骨架和发泡体形成的实体。面套的上部通过其它结构连接骨架或发泡体。面套的中部、内侧表面设置拉紧带30和卡接件70。此时,面套的下部尚未连接,可以向上掀起,使拉紧带30、卡接件70和卡扣暴露出来。使用手指或工具,将每个卡扣对应的卡接件70按入卡扣的通道60中,并通过阻挡段61,卡接件70被卡扣卡住。最后通过其它结构连接面套的下部和靠背骨架或发泡体的下部。此时,面套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均与骨架或发泡体连接(中部除了卡扣连接,也有其它连接结构)。拉紧带30处于绷紧状态,面套在所有的连接力的作用下,贴紧发泡体并保持平整。座椅靠背面套的套装完成。
36.与图1相同,在图3和图4中,箭头m表示通道60的延伸方向,两条虚线用于标示阻挡段61的边界。
37.在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阻挡段61的数量为一个,通道60还具有一个与阻挡段61的第一端连接的入口段62,入口段62的宽度大于阻挡段61的最大宽度。
38.上一实施方式中,未限定阻挡段61的数量。每个阻挡段61均能对卡接件70产生阻挡作用,防止卡接件70脱离卡扣,从而增强了连接的可靠性。然而,如果阻挡段61的数量过多,会增加弹性件52的结构复杂度,增加其设计和制造成本。过多的阻挡段61也不利于卡接件70方便的进入卡扣中。因此,本实施方式选择了阻挡段61的数量为一个。一个阻挡段61不仅能够为卡接件70提供足够的卡持力,使其保持在卡扣中,维持面套的连接和拉紧;还能够最大程度的简化弹性件52的结构,也便于卡接件70的按入。
39.入口段62是卡接件70进入阻挡段61之前的引导段。入口段62的宽度较大,因此将
卡接件70放入入口段62时,不必通过眼睛观察,凭借感觉其在凹槽22中的位置,或者凭借手指触摸,即可获取入口段62的位置,从而顺利地将卡接件70放入入口段62,使其进入通道60中。这解决了因凹槽22的宽度较小,操作视野差的问题。
40.具体的,如图5所示,入口段62的宽度在入口端最大,随后逐渐减小,直至与阻挡段61的第一端的宽度相等。入口段62与阻挡段61的连接处可以直线过渡(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圆滑过渡。无论直线过渡还是圆滑过渡,均能够保证卡接件70顺利地从入口段62滑入阻挡段61。
41.在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通道60还具有一个与阻挡段61的第二端连接的卡持段63,卡持段63的宽度大于阻挡段61在其第二端处的宽度。图5中,箭头m表示通道60的延伸方向,各个虚线表示入口段62、阻挡段61和卡持段63的边界;在图5所示的方位中,阻挡段61的上端为其第一端,下端为其第二端。
42.本实施方式提供了卡持段63。卡接件70依次通过入口段62和阻挡段61后,进入卡持段63,并被卡住、保持在卡持段63,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还限定了卡持段63的宽度。卡持段63的宽度大于阻挡段61在其第二端处的宽度。也就是说,通道60的宽度在阻挡段61的后段逐渐增大后,在卡持段63继续增大。这使得卡持段63能够容纳宽度较大的卡接件70。卡接件70与阻挡段61的最小宽度(弹性件52自由状态下)的差值越大,卡接件70进入卡持段63后,弹性件52对卡接件70的卡持力越大。这有利于防止卡接件70从卡扣中意外脱出,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43.在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两个弹性件52对称设置,每个弹性件52均具有一个支撑部522和一个围合部521。支撑部522连接基座51,围合部521连接于支撑部522。通道60形成于两个围合部521之间。
44.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52分为两部分,即支撑部522和围合部521。以图6所示方位为例,支撑部522自基座51向上延伸;围合部521连接于支撑部522的上端,并折返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悬空端。两个围合部521的悬空端围合形成卡持段63。
45.这种结构有利于产生稳定的卡持力,从而确保卡接件70能够稳定的保持在卡持段63,维持面套的连接和拉紧。另外,弹性件52对卡接件70的卡持力与支撑部522和围合部521的形状、尺寸均有关系。通过调整支撑部522和围合部521的形状、尺寸,可以调整弹性件52对卡接件70的卡持力的大小,进而使拉紧带30能够产生不同大小的拉紧力,满足不同形状和尺寸的车辆座椅,其所需的拉紧力大小不一的需求。
46.在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阻挡段61由两个相对的、分别属于两个围合部521的弯折壁形成,每个弯折壁均包括两段子壁5211,两段子壁5211之间具有一个大于90
°
的夹角a。图6中的虚线表示阻挡段61的界线。
47.两个子壁5211相交于一点并形成夹角a。夹角a的尖端形成一个朝向卡扣内侧(即朝向位于两个弹性件52中间的镜像面)的凸起。两个凸起形成了阻挡段61宽度最小处,即图3所示的h
min
处。夹角a的尖端采用圆滑过渡结构,卡接件70能够从此处平稳滑过。
48.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够使阻挡段61的宽度先减小后增大的结构。该结构能够满足卡扣的使用要求,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弹性件52的制造,有利于降低卡扣的生产成本。
49.在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件52与基座51可拆卸连接。当弹性件52损坏时,可方便地更换。
50.车辆使用过程中,为了保持座椅面套的平整,拉紧带30一直处于绷紧状态。卡接件70持续受到拉紧带30的拉力并对弹性件52的悬空端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通过弹性件52传导至基座51。在这种情况下,弹性件52持续受力,其结构可能会损坏、失效。此时,如果弹性件52和基座51为一体式结构,则需要整体更换。而基座51与座椅的骨架或发泡体20固定连接,其拆卸非常困难。例如,如果基座51通过预埋的方式埋设于发泡体20中,则需要破坏发泡体20,以将基座51暴露出来。这样才能实现基座51和弹性件52的整体更换。
51.本实施方式提供了分体式结构,弹性件52与基座51可拆卸连接。当弹性件52结构失效后,可以仅对其进行更换,基座51不用更换。从而避免了更换基座51带来的困难。
52.在本技术提供的卡扣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可拆卸连接通过燕尾形滑动结构实现,燕尾形滑动结构包括一个燕尾形滑块523和一个燕尾形滑槽511。如图8所示,当燕尾形滑块523设置于弹性件52时,燕尾形滑槽511设置于基座51。当燕尾形滑块设置于基座51时,燕尾形滑槽设置于弹性件52。也就是说,不限制燕尾形滑块和燕尾形滑槽设置于基座51还是弹性件52。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结构,以实现弹性件52与基座51的可拆卸连接。
53.当两个弹性件52分别与基座51可拆卸连接,且两个弹性件52之间没有连接时(如图7所示),拆卸完成后,两个弹性件52相互独立、互不连接。为了使两个弹性件52拆卸后仍连为一体,可以使用两根横梁连接两个弹性件52。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弹性件52。
54.以图7和图8为例,更换弹性件52的过程如下。首先将被更换的弹性件52沿垂直于纸面方向,向内或向外滑动(垂直于纸面向内或向外的位置设置有避让槽,以使弹性件52具有滑动空间),使燕尾形滑块523从燕尾形滑槽511中脱出,被更换的弹性件52与基座51分离。然后将新的弹性件52放入避让槽,并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向外或向内滑动,使燕尾形滑块523滑入燕尾形滑槽511中,实现新的弹性件52与基座51的连接和固定。随后,可以在避让槽中放置一个挡块,挡住弹性件52,限制其沿垂直于纸面滑动,防止弹性件52与基座51意外分离。
5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如图9所示,该连接结构包括上述的卡扣、拉紧带30和卡接件70。卡接件70通过拉紧带30连接车辆座椅的面套10。其中,当所述卡扣的两个弹性件52处于自然状态时,卡接件70的宽度大于任意一个阻挡段61的最小宽度。从而确保卡接件70能够被卡住,实现面套10的连接和拉紧。图7中的箭头m表示通道60的延伸方向,也是安装面套10时,卡接件70压入卡扣的方向。拆卸面套10时,沿箭头m的反方向拉拽拉紧带30,即可将卡接件70从卡扣中拉出,实现面套10与卡扣的分离。
56.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因为使用了上述的卡扣,所以能够方便的实现面套10的安装和拆卸。卡接件7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钢丝,也可以采用具有一定长度的杆件。该杆件的截面形状不限。图9中,杆件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其还可以是方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57.为了避免拉紧带30与弹性件52的悬空端干涉,可以使拉紧带30连接卡接件70的两端,而弹性件52接触卡接件70的中间部位,从而使拉紧带30在卡接件70的长度方向上,与弹性件52错开。以图9为例,卡接件70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其两端位于纸面的内外两侧;卡接件70的两端均通过拉紧带30连接面套10。卡接件70的中间部位接触弹性件52,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拉紧带30和弹性件52相互错开,从而避免干涉。
5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座椅,该座椅使用了上述的连接结构。因此,座椅面套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方便,座椅的组装效率和质量优于现有技术。
5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的座椅。因此,相比于现有的车辆,本技术提供的车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效率和质量。
60.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