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密封盖及具有该密封盖的密封罐的制作方法

2022-12-20 22:53: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罐用的密封盖。


背景技术:

2.密封罐是日常使用的容器之一,之所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普遍使用,与其所有具有的密封功能密不可分。密封罐包括密封盖和罐体,毫无疑问,发挥密封功能的部位在于密封盖与罐体结合处。在现有技术中促使密封盖与罐体建立密封连接关系的常用技术手段包括——在密封盖上安装密封圈,通过挤压密封圈至变形的获得密封效果;在密封盖上安装密封圈,通过扩展密封圈来获得密封效果。
3.通过扩展密封圈来获得密封效果的技术手段能够给用户带来顺畅自如的使用体验,因此,该技术手段非常具有经济价值。该技术手段中核心的技术内容为密封盖中控制密封圈保持扩展状态以及恢复收缩状态的自锁机构,现有技术中自锁机构可以分为转动弹跳自锁、横向插扣自锁、竖向插扣自锁、曲柄连杆自锁、转动升降自锁。其中以转动弹跳自锁结构最为实用,其允许用户单手操作,因而对于用户而言可获得便利的操作过程。
4.现有技术中的转动弹跳自锁结构存在内部零件之间相互剧烈撞击的问题。例如2022年4月19日公开的公告号为cn216333933u的专利名称为一种按压式密封储物罐的中国专利中记载此类转动弹跳自锁结构。当按压按钮6后,可旋转臂7被驱动而摆动、进而带动下盖3往上运动,下盖3上设置的凸块便会同步向上运动;与此同时,安装在按钮6的顶杆10上的转盘11会跟随按钮6同步做向下运动。以罐体即容器14的为参考基础,按钮6被按动后转盘11向下运动、同时凸块向上运动,转盘11和凸块相向同步运动。凸块顶部设有角型凸起,角型凸起最终与转盘11接触,促使角型凸起驱动转盘11转动。由于转盘 11和凸块相向同步运动后会有撞击的情况发生,会加速转盘11、凸块在相接触的部位的磨损。这种磨损在产品使用周期内所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偶然的,这得益于原料的选择,但是在脱离采用特定原料后来生产相关零件的则磨损在产品使用周期内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必然的。所以现有技术中此类技术需要采用品质上佳的原料来实施,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缓解密封盖中零件之间的撞击程度,由此得到一种密封盖及具有该密封盖的密封罐。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密封盖包括上盖、下盖、按钮、复位部件、换位部件,所述按钮嵌入在上盖中且与上盖活动连接,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通过按钮及复位部件活动连接,所述换位部件包括换位轴和换位引导件,所述换位轴活动安装在按钮上,所述换位轴上仅设有一个柱状体和两根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限位柱分布在柱状体的侧面, 所述限位柱相对于柱状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换位引导件为管状结构且与上盖连接,所述换位引导件内部设有对应于柱状体的笔直的中心通道、以及对应于限位柱的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所述换位引导件内部设有两道笔直的活动
通道,所述活动通道分布在中心通道的两侧并且活动通道相对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引导通道围绕中心通道分布并且引导通道的中心线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沿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分布,所述中心通道、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相互连通,所述柱状体在中心通道内活动,所述限位柱在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内活动,所述换位引导件在引导通道处仅设有两组引导单元,所述引导单元与限位柱活动连接并且引导单元引导限位柱运动,两组引导单元围绕中心通道的中心线连续分布,每组引导单元都包括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所述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之间分开且在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分布,所述引导通道位于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之间,所述上引导面包括渐进引导面、保持面、离去引导面,所述渐进引导面、保持面、离去引导面在围绕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同一圆周方向上逐一排列,所述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的延伸方向与活动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渐进引导面的输出端与保持面相交并且在朝着远离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所述保持面在围绕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同一圆周方向延伸,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到下引导的距离小于保持面到下引导面的距离并、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在朝着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出端的延伸方向与活动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交并且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出端在远离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所述下引导面包括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所述输入引导面的输入端伸入到活动通道处,所述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与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输入引导面的输入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小于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所述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与保持面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与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小于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
7.在本技术方案中按下按钮后换位轴做下降运动,而换位引导件和上盖的空间位置固定。最终下引导面以静止状态与换位轴接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以凸块在运动状态与同样处于运动状态的转盘接触的情况,本技术方案中换位轴受到的撞击程度要小很多。另外,本技术方案中优化了换位轴上的限位柱及引导单元结构。限位柱数量仅为两根,引导单元的各个具有引导作用的工作面的更平缓,尤其是渐进引导面、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不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倾斜,这样的结构优化也有利于缓解前述的撞击程度,因为工作面平缓后相应的引导换位轴所能达到的自转速度降低。现有技术中由于工作面倾斜程度大,使得相邻工作面之间的夹角结构较为封闭,因而容易堆积异物,存在卫生死角,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工作面变得平缓,相邻工作面之间的夹角结构变得更开阔,避免了卫生死角结构,通过清水冲洗即可将表面清理干净。
8.为了在按压按钮到极限位置时避免换位轴与下引导面过渡接触,本技术方案中设置了限位结构。所述按钮上设有呈环状分布的倒勾,所述按钮通过倒勾与上盖活动连接,所述上盖设有用于容纳倒勾的呈环状分布的通孔,所述按钮上设有限位部位ⅰ,所述限位部位ⅰ位于相邻的倒勾之间,所述上盖设有限位部位ⅱ, 所述限位部位ⅱ位于相邻的通孔之间,所述限位部位ⅰ与限位部位ⅱ相对,所述限位部位ⅰ与限位部位ⅱ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限位柱到下引导面的最大距离。这样可以保证换位轴的限位柱的侧面与下引导面接触而非是限位柱的底面与下引导面接触;若限位柱的底面与下引导面接触的则会形成正面挤压的接触过程,该接触过程会加剧撞击程度,所以应当避免;限位柱的侧面与下引导面接触,则在一
定程度上避免正面撞击的过程,所以可以缓解撞击程度。
9.本技术方案中为彻底避免前述的正面撞击过程,所述换位引导件内部在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之间设有缓冲通道。这样就不会产生若限位柱的底面与下引导面接触的情况。
10.为了削弱误按按钮引起的撞击作用,所述上引导面还包括位于保持面与离去引导面之间的过渡引导面,所述过渡引导面与保持面相交、也与离去引导面相交,所述过渡引导面与保持面相交的该端到下引导面的距离大于过渡引导面与离去引导面相交的该端到下引导面的距离。
11.上述密封盖结合罐体后便得到密封罐,即所述密封盖包括上盖、下盖、按钮、复位部件、换位部件、密封圈,所述按钮嵌入在上盖中且与上盖活动连接,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通过按钮及复位部件活动连接,所述上盖覆盖在罐体的罐口边缘,所述密封圈安装在下盖上,所述下盖通过展开的密封圈与罐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换位部件包括换位轴和换位引导件,所述换位轴活动安装在按钮上,所述换位轴上仅设有一个柱状体和两根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限位柱分布在柱状体的侧面,所述限位柱相对于柱状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换位引导件为管状结构且与上盖连接,所述换位引导件内部设有对应于柱状体的笔直的中心通道、以及对应于限位柱的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所述换位引导件内部设有两道笔直的活动通道,所述活动通道分布在中心通道的两侧并且活动通道相对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引导通道围绕中心通道分布并且引导通道的中心线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沿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分布,所述中心通道、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相互连通,所述柱状体在中心通道内活动,所述限位柱在活动通道和引导通道内活动,所述换位引导件在引导通道处仅设有两组引导单元,所述引导单元与限位柱活动连接并且引导单元引导限位柱运动,两组引导单元围绕中心通道的中心线连续分布,每组引导单元都包括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所述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之间分开且在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分布,所述引导通道位于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之间,所述上引导面包括渐进引导面、保持面、离去引导面,所述渐进引导面、保持面、离去引导面在围绕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同一圆周方向上逐一排列,所述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的延伸方向与活动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渐进引导面的输出端与保持面相交并且在朝着远离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所述保持面在围绕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同一圆周方向延伸,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到下引导的距离小于保持面到下引导面的距离并、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在朝着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出端的延伸方向与活动通道的延伸方向相交并且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出端在远离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所述下引导面包括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所述输入引导面的输入端伸入到活动通道处,所述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与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输入引导面的输入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小于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所述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与保持面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与所述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的中心线的方向上,所述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小于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到上引导面的距离。
12.在本技术方案中按下按钮后换位轴做下降运动,而换位引导件和上盖的空间位置固定。最终下引导面以静止状态与换位轴接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以凸块在运动状态与同
样处于运动状态的转盘接触的情况,本技术方案中换位轴受到的撞击程度要小很多。另外,本技术方案中优化了换位轴上的限位柱及引导单元结构。限位柱数量仅为两根,引导单元的各个具有引导作用的工作面的更平缓,尤其是渐进引导面、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不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倾斜,这样的结构优化也有利于缓解前述的撞击程度,因为工作面平缓后相应的引导换位轴所能达到的自转速度降低。现有技术中由于工作面倾斜程度大,使得相邻工作面之间的夹角结构较为封闭,因而容易堆积异物,存在卫生死角,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工作面变得平缓,相邻工作面之间的夹角结构变得更开阔,避免了卫生死角结构,通过清水冲洗即可将表面清理干净。
13.为了在按压按钮到极限位置时避免换位轴与下引导面过渡接触,本技术方案中设置了限位结构。所述按钮上设有呈环状分布的倒勾,所述按钮通过倒勾与上盖活动连接,所述上盖设有用于容纳倒勾的呈环状分布的通孔,所述按钮上设有限位部位ⅰ,所述限位部位ⅰ位于相邻的倒勾之间,所述上盖设有限位部位ⅱ, 所述限位部位ⅱ位于相邻的通孔之间,所述限位部位ⅰ与限位部位ⅱ相对,所述限位部位ⅰ与限位部位ⅱ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限位柱到下引导面的最大距离。这样可以保证换位轴的限位柱的侧面与下引导面接触而非是限位柱的底面与下引导面接触;若限位柱的底面与下引导面接触的则会形成正面挤压的接触过程,该接触过程会加剧撞击程度,所以应当避免;限位柱的侧面与下引导面接触,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正面撞击的过程,所以可以缓解撞击程度。
14.本技术方案中为彻底避免前述的正面撞击过程,所述换位引导件内部在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之间设有缓冲通道。这样就不会产生若限位柱的底面与下引导面接触的情况。
15.为了削弱误按按钮引起的撞击作用,所述上引导面还包括位于保持面与离去引导面之间的过渡引导面,所述过渡引导面与保持面相交、也与离去引导面相交,所述过渡引导面与保持面相交的该端到下引导面的距离大于过渡引导面与离去引导面相交的该端到下引导面的距离。
16.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盖内的换位引导件结构优化,避免了与按钮做同步反向运动,进而削弱了换位轴在自转阶段受到的撞击程度,减少磨损;同时消除卫生死角结构,提升密封盖在卫生方面的可维护性。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密封盖的组装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密封盖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ⅰ;
20.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密封盖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ⅱ;
22.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23.图6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密封盖的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密封盖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2、3、4、5、6、7所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
26.密封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密封盖和罐体。密封盖与罐体之间以可拆卸方式活动连接。
27.密封盖包括上盖1、下盖2、按钮3、复位部件、换位部件、密封圈4。
28.按钮3活动安装在上盖1中。按钮3的主体呈扁平的圆盘状;在按钮3的一侧的中间设有连接杆5,在按钮3的边缘设有呈环状分布的倒勾6。上盖1设有一个凹陷的结构,上盖1在该凹陷的结构处设有通孔,通孔也呈环状分布。安装时,按钮3的倒勾6在被外力挤压变形后穿过通孔,倒勾6穿过通孔后恢复到初始状态,随即倒勾6勾住上盖1,按钮3可以在上盖1上相对于上盖1活动但不能脱离上盖1,这样按钮3通过倒勾6与上盖1活动连接。
29.按钮3上设有分散排列的限位部位ⅰ7,每个限位部位ⅰ7位于相邻的倒勾6 之间。上盖1设有分散排列的限位部位ⅱ8,每个限位部位ⅱ8位于相邻的通孔之间。限位部位ⅰ7与限位部位ⅱ8处于相对的位置状态,当按钮3伸入到上盖1 内部时限位部位ⅰ7与限位部位ⅱ8会相互抵触,进而按钮3被限制进入上盖1。
30.复位部件包括底座9、摇臂10、弹簧11。底座9上设有本体和连接柱。底座9本体为扁平的圆盘状结构,其侧面设有螺纹。总共有四根连接柱分布在底座9的一侧,两根连接柱为一组,每根连接柱的端部设有圆孔;上盖1上设有便于连接柱通过的通孔,安装时,底座9位于上盖1的一侧,连接柱穿过该通孔而位于上盖1的另一侧;摇臂10的一端设有转轴,该转轴嵌入在连接柱的圆孔内,弹簧11安装在底座9本体与上盖1之间,弹簧11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并始终给予底座9脱离上盖1的运动趋势。摇臂10在其设有转轴结构的该端设有偏心结构,弹簧11推动底座9向一侧运动的连接柱则会拉动摇臂10,摇臂10 的偏心结构可以促使摇臂10的一端翘起来;摇臂10翘起来后将按钮3顶出到远离上盖1的位置,按钮3凸出在上盖1顶部,也就是限位部位ⅰ7与限位部位ⅱ8之间处于最大距离,此时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间距最大、处于分开状态。
31.换位部件包括换位轴12和换位引导件14。
32.换位轴12上仅设有一个柱状体和两根限位柱13,限位柱13的横截面呈圆形,限位柱13分布在柱状体的侧面,限位柱13相对于柱状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换位轴12通过螺栓安装到按钮3的连接杆5上,螺栓穿过柱状体,换位轴12 可以在按钮3上自如地转动。
33.换位引导件14为管状结构,其具备的功能性结构位于内部,换位引导件14 的外部与上盖1固定连接。
34.换位引导件14内部为中空结构,其内部空间分为中心通道15、活动通道 16和引导通道17。中心通道15为笔直状,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与换位引导件 14的中心线重合;活动通道16和引导通道17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分布。换位引导件14内部设有两道笔直的活动通道16,活动通道16分布在中心通道 15的两侧并且活动通道16相对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对称分布。引导通道17 围绕中心通道15分布并且引导通道17的中心线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重合。活动通道16和引导通道17沿着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分布。中心通道15、活动通道16和引导通道17相互连通。中心通道15服务于柱状体;活动通道16和引导通道17服务于限位柱13。安装后,换位轴12位于换位引导件 14内部,换位轴12的柱状体始终在中心通道15内部运动,两根限位柱13在活动通道16和引导通道17内运动。
35.换位引导件14在引导通道17处仅设有两组引导单元。引导单元与限位柱 13活动连接并且引导单元引导限位柱13运动,两组引导单元围绕中心通道15 的中心线连续分布。
36.每组引导单元都包括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之间分开、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在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上分布,引导通道17 位于上引导面和下引导面之间。
37.上引导面包括渐进引导面、保持面20、过渡引导面21、离去引导面。渐进引导面、保持面20、过渡引导面21、离去引导面在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同一圆周方向上逐一排列。
38.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18的延伸方向与活动通道16的延伸方向相交,渐进引导面的输出端19与保持面20相交并且在朝着远离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
39.保持面20在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同一圆周方向延伸。过渡引导面 21位于保持面20与离去引导面之间,过渡引导面21与保持面20相交、也与离去引导面相交。过渡引导面21与保持面20相交的该端到下引导面的距离大于过渡引导面21与离去引导面相交的该端到下引导面的距离。
40.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22到下引导的距离小于保持面20到下引导面的距离并、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22在朝着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离去引导面的输出端 23的延伸方向与活动通道16的延伸方向相交并且离去引导面的输出端23在远离下引导面的方向延伸。
41.下引导面包括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
42.输入引导面的输入端24伸入到活动通道16处。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25与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18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上。输入引导面的输入端24到上引导面的距离小于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25到上引导面的距离。
43.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26与保持面20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上。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27与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22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上。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26到上引导面的距离小于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27到上引导面的距离。
44.密封圈4安装在下盖2上,下盖2通过螺纹拧紧在底座9上。初始状态下,按钮3凸出在上盖1上,上盖1与下盖2分离,密封圈4处于收缩状态。
45.初始状态下,换位轴12的限位柱13处于活动通道16内,复位部件将按钮 3顶出而凸出在上盖1顶部;换位轴12的限位柱13在活动通道16内时,换位轴12被限制了在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圆周方向上的自转运动。按动按钮3后,按钮3推动摇臂10摆动,带动底座9朝着上盖1所在位置运动,弹簧 11被进一步压缩,上盖1与下盖2之间距离变小;同时,换位轴12沿着活动通道16运动并且是朝着引导通道17所在位置运动,当限位柱13脱离活动通道16 后并进入了引导通道17后换位轴12可以发生自转。在引导通道17内,每根限位柱13都会与一个引导单元的下引导面中的输入引导面接触。限位柱13与输入引导面的输入端24接触,换位轴12在沿着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做直线运动的同时在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圆周方向上自转,限位柱13会处于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25与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18之间。由于限位部位ⅰ7与限位部位ⅱ8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限位柱13到下引导面的最大距离,当按钮3的限位部位ⅰ7被上盖1的限位部位ⅱ8阻挡后,使得限位柱13与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25接触后不再向下伸入,保持限位柱13的侧面与输入引导面接触,避免限位柱13的底部与
下引导面接触。
46.按下按钮3后松开按钮3,弹簧11驱动摇臂10向初始状态恢复即将按钮3 顶出上盖1的状态,按钮3朝着远离上盖1的方向运动时换位轴12被朝着上引导面所在位置运动。由于输入引导面的输出端25与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18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上,使得限位柱13脱离下引导面后直接与渐进引导面的输入端18接触。由于渐进引导面的引导作用,换位轴12 继续在沿着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做直线运动的同时在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圆周方向上自转,直至限位柱13与保持面20接触,此时限位柱13位于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26与保持面20之间。保持面20限制了限位柱13的运动,进而保持换位轴12在换位引导件14内部的位置。此时,按钮3未凸出在上盖1 表面,而在此前的过程中上盖1与下盖2之间合拢,密封圈4被上盖1边缘引导而处于展开状态。由此可见,上盖1与下盖2之间通过按钮3及复位部件活动连接。
47.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26与保持面20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上,当再次按下按钮3后,限位柱13就朝着输出引导面的输入端26运动;弹簧11再次被进一步压缩。输出引导面引导换位轴12在沿着中心通道15 的中心线做直线运动的同时在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圆周方向上自转,直至限位柱13位于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27与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22之间。也是受到限位部位ⅰ7与限位部位ⅱ8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限位柱13到下引导面的最大距离的设置影响,限位柱13与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27接触后不再向下伸入,保持限位柱13的侧面与输出引导面接触,避免限位柱13的底部与下引导面接触。松开按钮3后,由于输出引导面的输出端27与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22 处在同一平行于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方向上,限位柱13脱离输出引导面后直接与离去引导面的输入端22接触。因为弹簧11的作用力通过摇臂10传递给按钮3,按钮3拉动换位轴12朝着脱离引导通道17的方向运动,离去引导面引导换位轴12运动,换位轴12在沿着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做直线运动的同时在围绕中心通道15的中心线的圆周方向上自转,当限位柱13脱离离去引导面后直接进入活动通道16。换位轴12恢复到初始状态,上盖1和下盖2分开,密封圈4脱离上盖1而收缩。
48.如此,密封盖安装在罐体上后,上盖1覆盖在罐体的罐口边缘。下盖2通过展开的密封圈4与罐体的内壁密封连接。
49.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换位引导件内部在输入引导面和输出引导面之间设有缓冲通道,这样也能避免限位柱底部受到支撑作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