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方法

2022-12-20 20:59: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菌菇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2.羊肚菌(morchella spp)隶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羊肚菌是世界上名贵的珍稀食用菌,属于高级营养滋补品。分布于山西,陕西,宁,新疆,四川等地,羊肚菌生长在大山森林之中,由于受地区和资源等条件限制,产量稀少,采集困难。由于受过度采集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野生羊肚菌产量逐年减少,而市场需求逐年增长,驯化栽培成为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产业快速发展,羊肚菌栽培范围和从业人群呈井喷式增长,栽培模式多样化发展。但羊肚菌栽培收益不理想,主要受气候因素和栽培技术不成熟等的影响。
3.目前虽然羊肚菌可以在广泛的地区栽培,但是生产随机性大,同一菌种在同样的土地上用同种管理方法栽培,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量差异,其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正因如此,现除销售菌包和菌种的公司能够实现稳定收入外,普通栽培户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当前阶段栽培羊肚菌存在过度宣传的现象,很多农户产生了羊肚菌栽培管理简单的误解,在未进行充分学习和完全掌握技术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亏损。
4.随着羊肚菌栽培技术逐渐推广扩大,其中外源营养袋应用最为广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配方、施用方式、施用时间,羊肚菌产量也不稳定,目前羊肚菌生产还没有较好的固定栽培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5.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可以使羊肚菌保持稳定高产的栽培方法。
6.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羊肚菌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配置外源营养基质:所述外源营养基质按质量份计包括以下组分:小麦30~70份、谷壳0~18份、石膏1~2份、生石灰1~3份、腐殖质土8~10份、木屑0~20份、玉米粉0~35份、玉米芯0~18份。
8.(2)将步骤(1)配置得到的外源营养基质装入塑料袋中,得到外源营养袋,封口后高温灭菌备用;
9.(3)将羊肚菌菌种撒播在大棚内畦面上,并覆土将所述羊肚菌菌种完全盖住,洒水1~2h,直至土壤充分吸收水分;
10.(4)步骤(3)所述羊肚菌菌种撒播后,在大棚内的畦面上放置步骤(2)所述的外源营养袋,将所述外源营养袋表面划开,开口一侧向下与地面菌种接触;
11.(5)待羊肚菌菌霜褪去后,每天喷水2~3次,每次为30~60min,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大棚内温度控制在20℃以下;
12.(6)待羊肚菌子实体出土后,子实体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菌盖表面
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时即可采摘。
13.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外源营养基质为70份小麦、1份石膏、1份生石灰、10份腐殖质土、18份玉米芯,
14.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外源营养基质为70份小麦、18份谷壳、1份石膏、1份生石灰、10份腐殖质土。
15.优选的,步骤(3)所述羊肚菌菌种为mh1、mh3、mh4、mh6、mh9、mh10或浙羊1号中的一种或几种。
16.优选的,步骤(4)所述外源营养袋放置时间为,在羊肚菌菌种撒播后第5~25天。
17.优选的,步骤(5)所述营养袋两两之间相隔距离为20~30cm。
18.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优点:(1)通过比较多种外源营养基质配比,得到最适宜羊肚菌生产的外源营养基质,使羊肚菌保持稳定高产;(2)同时比较外源营养基质施用时间,得到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放置时间为播种后第15天;(3)得出最适宜外源营养法栽培的羊肚菌品种为mh1,羊肚菌产量可达340.8kg/亩。
附图说明
19.图1为分别使用9种外源营养袋的浙羊1号菌霜长势;p-1:配方i;p-2:配方ⅱ;p-3:配方ⅲ;p-4:配方ⅳ;p-5:配方

;p-6:配方ⅵ;p-7:配方ⅶ;p-8:配方

;浙江ck:配方

20.图2为分别使用9种外源营养袋的浙羊1号子实体长势;p-1:配方i;p-2:配方ⅱ;p-3:配方ⅲ;p-4:配方ⅳ;p-5:配方

;p-6:配方ⅵ;p-7:配方ⅶ;p-8:配方

;浙江ck:配方

21.图3为配方i营养袋不同放置时间下浙羊1号菌霜长势;
22.图4为配方i营养袋不同放置时间下浙羊1号子实体长势;
23.图5为7个羊肚菌品种子实体长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25.实施例1
26.浙羊1号菌种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7.(1)配置外源营养。采用8个不同配方的外源营养,以小麦,谷壳,石灰粉,石膏粉和腐殖土为原料,按常规方法拌料充分。外源营养基质配方如表1所示:
28.表1外源营养基质配方组成
[0029][0030]
(2)将步骤(1)配置得到的外源营养基质装入12cm
×
24cm聚丙烯塑料袋中,得到外源营养袋,封口后高温灭菌2小时,冷却备用。
[0031]
(3)大棚内耕地整理,并将温室大棚内分为畦宽100cm的若干块,插牌,拉线。以人工撒播的方式将浙羊1号菌种播种到大棚内,并覆土将菌种完全盖住,洒水1~2h,直至土壤充分吸收水分;播种后2~3d开始观察菌丝长势,并根据菌丝生长情况调节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当棚内温度低于5℃时应在畦面上覆盖黑地膜,同时要注意通风,可以在黑地膜上打孔或将黑膜边缘支起达到通风效果。
[0032]
(4)播种后第15天在大棚内以3袋/m2的密度放置外营养袋,利用小刀在营养袋表面横向划三道口,将开口一侧向下与地面接触,营养袋两两放置相隔20~30cm,以保证营养能均匀分布在羊肚菌菌丝上。
[0033]
(5)待羊肚菌菌霜褪去即可进行催菇管理,喷水催菇2~3次/d,每次为30~60min,使畦面土壤湿润,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棚温控制在20℃以下。原基出现后,运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喷水,不可一次性大水漫灌,控制棚温不超过20℃以免幼菇死亡。
[0034]
(6)子实体出土后10~16d成熟,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时即可采摘。采收时记录产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0035]
表2不同外源营养基质配方羊肚菌浙羊1号长势
[0036][0037]
注:“ ”表示较旺,“ ”表示旺盛,“ ”表示一般。
[0038]
表3不同外源营养基质配方浙羊1号菌丝生长情况
[0039][0040]
注:“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强、较多菌核,“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较弱、无明显菌核,“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弱、少量黄色菌丝团,
“‑”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强、少量菌核。
[0041]
由表2、表3和图1、图2可以看出,外源营养配方

和配方ⅰ,菌丝生长旺盛,子实体产量较高,配方ⅵ的菌丝生长较弱,其它配方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产量差异不大。
[0042]
实施例2
[0043]
浙羊1号菌种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0044]
步骤同实施例1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步骤(1)、步骤(5)和步骤(6):
[0045]
(1)配置外源营养。采用效果较好的配方ⅰ作为外源营养,即70份小麦、18份谷壳、1份石膏,1份生石灰,10份腐殖质土,常规方法拌料充分。
[0046]
(5)在菌种播后第5d、10d、15d、20d和25d的5个时间段分别在大棚内以3袋/m2的密度放置外营养袋,利用小刀在营养袋表面横向划三道口,将开口一侧向下与地面接触,营养袋两两放置相隔20~30cm,以保证营养能均匀分布在羊肚菌菌丝上。
[0047]
(6)子实体出土后10~16d成熟,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时即可采摘。采收时记录产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0048]
表4配方i外源营养袋不同放置时间浙羊1号产量
[0049][0050]
注:“ ”表示较旺,“ ”表示旺盛,“ ”表示一般。菌霜退去时间指菌霜出现到退去的天数,原基形成时间是指菌霜出现到原基形成天数
[0051]
表5配方i外源营养袋不同放置时间浙羊1号菌丝生长情况
[0052][0053]
注:“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强、较多菌核,“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较弱、无明显菌核,“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弱、少量黄色菌丝团,
“‑”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强、少量菌核。
[0054]
由表4、表5及图3、图4可知,第25d放置外源营养,原基密度和产量最差,第15d放置营养袋效果最好,其他时间段放置得到的原基密度和产量都比较接近。原因是第15d放置外源营养袋时,羊肚菌菌丝生长快速,正是需要外源营养的旺盛期,此时大量羊肚菌菌丝迅速进入营养袋中吸取养分,不易被其他杂菌顺势进入营养袋争夺养分,营养袋不易出现污染而影响羊肚菌子实体生长。
[0055]
对比例1
[0056]
羊肚菌菌种mh1、mh3、mh4、mh6、mh9、mh10来自江苏徐州市农业科学院,浙羊1号菌种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0057]
步骤同实施例1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步骤(1)、步骤(3)、步骤(6):
[0058]
(1)按照配方i的70份小麦,18份谷壳,1份石膏,一份生石灰,1份腐殖质土配置外源营养基质;
[0059]
(3)大棚内耕地整理,并将温室大棚内分为畦宽100cm的若干块,插牌,拉线。以人工撒播的方式分别将mh1、mh3、mh4、mh6、mh9、mh10和浙羊1号菌种播种到大棚内,并覆土将菌种完全盖住,洒水1~2h,直至土壤充分吸收水分;播种后2~3d开始观察菌丝长势,并根据菌丝生长情况调节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当棚内温度低于5℃时应在畦面
上覆盖黑地膜,同时要注意通风,可以在黑地膜上打孔或将黑膜边缘支起达到通风效果。
[0060]
(6)子实体出土后10~16d成熟,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菌盖表面蜂窝状凹陷充分伸展时即可采摘。采收时记录产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0061]
表6不同羊肚菌品种生长情况
[0062][0063]
注:“ ”表示较旺,“ ”表示旺盛,“ ”表示一般。
[0064]
表7不同羊肚菌品种的菌丝生长情况
[0065][0066]
注:“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强、较多菌核,“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较弱、无明显菌核,“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弱、少量黄色菌丝团,
“‑”
指白色至淡黄色、气生菌丝强、少量菌核。
[0067]
由表6、表7及图5可知,羊肚菌mh1的产量最好,菌丝生长势最好,其次为mh9,mh3生长情况最差。
[0068]
综上,羊肚菌的最佳栽培方法为按照上述栽培步骤,采用70份小麦。1份石膏,1份生石灰,10份腐殖质土,18份玉米芯配置外源营养基质,或者70份小麦,18份谷壳,1份石膏,一份生石灰,1份腐殖质土配置外源营养基质,并于播种第15天放置外源营养袋。最适宜本方法栽培的羊肚菌品种为mh1,产量高达340.8kg/亩。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