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2022-12-12 10:35: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2.车辆用热管理系统用于调节摩托车的发动机、电池等零件的工作温度,以维持摩托车运行的稳定性。由于摩托车内部零件的工作温度差异较大,因此,车辆用热管理系统设置有多个独立的热管理回路,以便于对摩托车的发动机、电池等零件进行单独散热。通常情况下,每一个热管理回路连接有至少一个膨胀壶,以保证热管理回路内冷却介质的流量、管路内的压强的稳定性。但膨胀壶数量较多,使得膨胀壶安装所需空间较大,增加了膨胀壶的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摩托车的膨胀壶能够同时连接于不同的热管理回路,以降低安装膨胀壶所需空间。
4.本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包括:
5.车架;
6.车轮,车轮包括前车轮和后车轮;
7.车座,车座安装于车架,车座包括驾驶员车座;
8.悬挂系统,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架和后悬架,前车轮通过前悬架连接至车架,后车轮通过后悬架连接至车架;
9.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设置在车架上,用于为摩托车提供动力,前车轮和/或后车轮传动连接至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驱动电机、为驱动电机提供电能的电池包以及与驱动电机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电机工作的电控装置;
10.车辆用热管理系统,车辆用热管理系统设置于车架,车辆用热管理系统用于调节动力系统的温度;
11.车辆用热管理系统设置有膨胀壶,膨胀壶包括:
12.壳体;
13.分隔件,分隔件安装于壳体,分隔件将膨胀壶分隔为多个补液单体,分隔件与部分壳体围成补液单体的补液腔;
14.其中,补液单体包括补液管,补液管安装于壳体,补液腔通过补液管与车辆用热管理系统的管路连通。
15.在本技术中,膨胀壶设置有多个补液单体,使得一个膨胀壶能够同时对热管理系统的多条管路进行排气补液操作,从而减少了热管理系统所需的膨胀壶的数量,减小了安装膨胀壶所需的空间,进而降低了膨胀壶的安装难度,以简化热管理系统的结构。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补液单体还包括排气管,排气管安装于壳体,补液腔通过排气管与外界连通。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补液单体还包括连通阀,连通阀安装于壳体,连通阀用于连通或阻断排气管与补液腔的连接。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通阀包括连接件和阀体,连接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阀体连接;
19.补液腔与外界不存在压强差时,阀体与壳体的侧壁抵接,以阻断排气管与补液腔的连接;
20.补液腔与外界存在压强差时,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阀体能够相对于壳体运动并与壳体的部分侧壁解除抵接,以连通排气管与补液腔。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为第一弹性件或伸缩杆。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包括导向部,排气管安装于导向部;
23.补液腔与外界不存在压强差时,阀体位于排气管下方并与导向部的侧壁抵接;
24.补液腔与外界存在压强差时,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阀体能够沿导向部的侧壁向上或向下移动。
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阀体包括安装板和活动件,安装板与连接件连接,且安装板的侧壁能够与导向部的侧壁抵接;
26.安装板设置有安装孔,活动件的一部分位于安装孔内,且活动件能够相对于安装板运动,以开启或封堵安装孔;
27.补液腔与外界不存在压强差时,安装板与导向部的侧壁抵接,且活动件封堵安装孔,以阻断排气管与补液腔的连接;
28.补液腔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时,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安装板能够沿导向部的侧壁向上运动,以连通排气管与补液腔;
29.补液腔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时,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活动件能够相对于安装板运动并开启安装孔,以连通排气管与补液腔。
3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活动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连接本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别安装于连接本体的两端,且沿膨胀壶的高度方向,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别位于安装板的两侧;
31.第一限位部与安装板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第二限位部能够与安装板抵接,以封堵安装孔。
3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壳体包括安装本体和上盖,分隔件补液管及排气管均安装于安装本体,连通阀安装于上盖;
33.上盖与安装本体可拆卸连接。
3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摩托车的高度方向,膨胀壶的安装位置为车辆用热管理系统的最高点。
3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摩托车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车轮的数量为四个;
37.图2为图1中摩托车的电控装置、电池和驱动电机在车架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38.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膨胀壶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膨胀壶处于未工作状态;
39.图4为图3中i部分的放大图;
40.图5为图4中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图3中的膨胀壶处于排气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为图3中的膨胀壶处于补液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
43.01-膨胀壶;
44.1-壳体;
45.11-导向部;
46.12-安装本体;
47.13-上盖;
48.2-分隔件;
49.3-补液单体;
50.31-补液腔;
51.32-补液管;
52.33-排气管;
53.34-连通阀;
54.341-连接件;
55.342-阀体;
56.342a-安装板;
57.342a1-安装孔;
58.342b-活动件;
59.342b1-第一限位部;342b2-第二限位部;342b3-连接本体;
60.342c-第二弹性件;02-车架;
61.03-车轮;
62.031-前车轮;
63.032-后车轮;
64.04-车座;
65.05-悬挂系统;
66.051-前悬架;
67.052-后悬架;
68.06-驱动电机;
69.07-电池包;
70.08-电控装置。
7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72.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73.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75.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76.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77.下面,首先针对本技术实施例可以适用于哪些种类的摩托车作出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78.本技术实施例中提及的摩托车可以为各种类型的摩托车。
79.基于摩托车的车轮03来划分,车轮03包括前车轮031和后车轮032,具体可以为以下之一:
80.车轮03仅包括一个前车轮031和一个后车轮032。可以理解的,摩托车的传统车型通常仅包括一个前车轮031和一个后车轮032的车型,例如:街车、跑车、巡航车、旅行车、拉力车、越野车、滑胎车、踏板车、弯梁车等等。
81.车轮03包括一个前车轮031和两个后车轮032。装配有这类车轮03的摩托车通常为特种摩托车的一种,例如:正三轮摩托车,此类摩托车大多被用作生产工具,不过也有一些高端进口品牌摩托车采用了正三轮这种形式。
82.车轮03包括两个前车轮031和一个后车轮032。同样的,装配有这类车轮03的摩托车通常也为特种摩托车,例如:倒三轮摩托车,此类摩托车比较少见,最为熟知的例如庞巴迪的倒三轮摩托车。
83.车轮03包括一个前车轮031、一个后车轮032和一个侧车轮03。装配有这类车轮03的摩托车可以被称作侧三轮摩托车,或者通俗可以称作“挎子”。
84.车轮03包括两个前车轮031和两个后车轮032,即四轮摩托车。常见的四轮摩托车包括atv(all-terrain vehicle,行驶于各种路面的全地形车)、utv(utility vehicle,多用途车辆)、ssv(side by side vehicle,并排式车/串式车)等,均可以应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应当说明的是,目前针对全地形车与摩托车的划分有多种方式,在有些分类方式中将全地形车与摩托车并列分类,认为全地形车不属于一般的摩托车,而在另一些分类方式中认为全地形车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摩托车,这主要考虑到对于摩托车的概念是狭义理解还是广义理解。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四轮摩托车为例进行说明,即本技术技术
方案可以应用于全地形车。
85.如图1所示,摩托车包括:车架02、车轮03、车座04、动力系统以及车辆用热管理系统(以下均简称为热管理系统),车轮03包括前车轮031和后车轮032;车座04安装于车架02,车座04包括驾驶员车座;悬挂系统05包括前悬架051和后悬架052,前车轮031通过前悬架051连接至车架02,后车轮032通过后悬架052连接至车架02;动力系统设置在车架02上,用于为摩托车提供动力,前车轮031和/或后车轮032传动连接至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包括驱动电机06、为驱动电机06提供电能的电池包07以及与驱动电机06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电机06工作的电控装置08;热管理系统设置于车架02,用于调节动力系统的温度,以满足电池包07、驱动电机06和电控装置08对工作环境的温度的需求,从而提升电池包07、驱动电机06和电控装置08的工作稳定性。
86.其中,如图2所示,沿摩托车的运动方向,电池包07设置在驱动电机06前方,电控装置08设置在电池包07与驱动电机06之间,以简化电池包07、驱动电机06和电控装置08之间的连接线的布置方式,从而简化动力系统的结构。同时,将电池包07设置在前方,电池包07能够通过摩托车行驶过程所产生的自然风进行冷却,从而降低电池包07的温度,降低了电池包07温度过高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了电池包07的使用寿命,并提升了电池包07的工作稳定性。
87.热管理系统设置有膨胀壶01,膨胀壶01与热管理系统的管路连通,当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压强升高时(例如管路内的冷却介质温度升高),管路内的冷却介质能够进入膨胀壶01内,当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压强降低时(例如管路内的冷却介质温度降低,或管路内的冷却介质发生损耗,损耗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泄漏、蒸发),膨胀壶01内的冷却介质能够进入管路内,以维持管路内的压强的稳定性,降低压强变化对管路的影响,从而延长管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车辆用热管力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88.其中,如图2所示,膨胀壶01安装在车架02上,且沿摩托车的高度方向,膨胀壶01的安装位置为热管理系统的最高点,降低了膨胀壶01安装位置较低导致补液或排气不畅的风险,从而提升了膨胀壶01的工作稳定性。
89.由于热管理系统设置有多条管路,通常情况下,膨胀壶01的数量为多个,以便于同时对多个管路进行排气补液操作,但多个膨胀壶01增加了安装空间的需求,从而增加了膨胀壶01的安装难度。
9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膨胀壶01,如图3所示,包括壳体1和分隔件2,分隔件2安装于壳体1,分隔件2将膨胀壶01分隔为多个补液单体3,分隔件2与部分壳体1围成补液单体3的补液腔31;其中,补液单体3包括补液管32,补液管32安装于壳体1,补液腔31通过补液管32与热管理系统的管路连通。
91.在本实施例中,膨胀壶01设置有多个补液单体3,使得一个膨胀壶01能够同时对热管理系统的多条管路进行排气补液操作,从而减少了热管理系统所需的膨胀壶01的数量,减小了安装膨胀壶01所需的空间,进而降低了膨胀壶01的安装难度,以简化热管理系统的结构。
92.此外,如图3所示,补液单体3还包括排气管33,排气管33安装于壳体1,补液腔31通过排气管33与外界连通。
93.在本实施例中,当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的压强升高时,管路内的冷却介质经补液
管32进入补液腔31内,补液腔31内的气体经排气管33排出,降低了补液腔31内压强升高导致壳体1和分隔件2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了补液单体3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了补液腔31内压强过高导致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的冷却介质无法进入补液腔31的风险;当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的压强降低时,补液腔31内的冷却介质经补液管32进入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此时,外界空气经排气管33进入补液腔31,以平衡补液腔31的压强,降低补液腔31压强过低导致膨胀壶01无法向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补液的风险。因此,设置排气管33能够平衡补液腔31的压强,以提升膨胀壶01的工作稳定性,并延长膨胀壶01的使用寿命。
94.具体地,如图3所示,补液单体3还包括连通阀34,连通阀34安装于壳体1,连通阀34用于连通或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
95.在本实施例中,当补液腔31与外界不存在压强差时,连通阀34能够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降低了外界杂质经排气管33进入补液腔31的风险,从而降低了补液腔31、补液管32以及热管理系统的管路被杂质堵塞的风险;并降低了摩托车运动过程中补液腔31内的冷却介质经排气管33排出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冷却介质在补液腔31、补液管32以及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运动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热管理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96.更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连通阀34包括连接件341和阀体342,连接件341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连接件341的另一端与阀体342连接;补液腔31与外界不存在压强差时,阀体342与壳体1的侧壁抵接,以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补液腔31与外界存在压强差时,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阀体342能够相对于壳体1运动并与壳体1的部分侧壁解除抵接,以连通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
97.在本实施例中,阀体342与壳体1之间通过连接件341连接,在满足阀体342能够相对于壳体1运动的同时,简化了阀体342与壳体1的连接方式,降低了阀体342和壳体1的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阀体342安装于壳体1所需的零件的数量,从而减小了阀体342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了膨胀壶01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98.在一种实施例中,阀体342能够相对于壳体1转动,连接件341为阀体342的旋转轴;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阀体342能够相对于壳体1移动,连接件341为第一弹性件或伸缩杆,以增加阀体342结构的灵活性。
99.本技术以阀体342相对于壳体1移动为例,连接件341为第一弹性件。当阀体342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相对于壳体1运动时,第一弹性件受力变形(变形形式可以为拉伸或压缩,附图中以压缩为例)并产生回弹力,当压差强消失后,阀体342能够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回复,以自动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
100.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壳体1包括导向部11,排气管33安装于导向部11;补液腔31与外界不存在压强差时,阀体342位于排气管33下方并与导向部11的侧壁抵接;补液腔31外界存在压强差时,在压强差的作用下,阀体342能够沿导向部11的侧壁向上或向下移动。
101.在本实施例中,导向部11的径向尺寸小于补液腔31的径向尺寸,将阀体342设置在导向部11围成的腔体内,并位于补液管32和补液腔31之间,有利于补液管32连通或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同时减小阀体342的尺寸,降低阀体342的生产成本的同时,进一步减小阀体342安装所占用的空间。在阀体342相对于壳体1运动的过程中,阀体342能够沿导向部11运动,降低了阀体342运动过程中位置偏移导致无法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的风险,并降低了阀体342无法正常复位的风险,从而提升了阀体342运动的稳定性,进
而提升了连通阀34的工作稳定性。
102.更具体地,如图4~图7所示,阀体342包括安装板342a和活动件342b,安装板342a与连接件341连接,且安装板342a的侧壁能够与导向部11的侧壁抵接;安装板342a设置有安装孔342a1,活动件342b的一部分位于安装孔342a1内,且活动件342b能够相对于安装板342a运动,以开启或封堵安装孔342a1;补液腔31与外界不存在压强差时,如图4所示,安装板342a与导向部11的侧壁抵接,且活动件342b封堵安装孔342a1,以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补液腔31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时,如图6所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安装板342a能够沿导向部11的侧壁向上运动,以连通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此时,膨胀壶01处于排气状态;补液腔31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时,如图7所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活动件342b能够相对于安装板342a运动并开启安装孔342a1,以连通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此时,膨胀壶01处于补液状态。
103.在本实施例中,当膨胀壶01处于排气状态时,通过安装板342a的运动来连通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当膨胀壶01处于补液状态时,通过活动件342b的运动来连通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从而减小安装板342a和活动件342b的运动范围,进而减小了阀体342安装所需的空间,提升了膨胀壶01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同时,有利于减小膨胀壶01的尺寸,进而减小膨胀壶01的安装空间,降低膨胀壶01的安装难度。
104.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活动件342b包括第一限位部342b1、第二限位部342b2和连接本体342b3,第一限位部342b1和第二限位部342b2分别安装于连接本体342b3的两端,且沿膨胀壶01的高度方向,第一限位部342b1和第二限位部342b2分别位于安装板342a的两侧;第一限位部342b1与安装板342a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342c连接,第二限位部342b2能够与安装板342a抵接,以封堵安装孔342a1。
10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42b1和第二限位部342b2能够限制活动件342b相对于安装板342a的移动距离,降低活动件342b移动距离过大而脱离安装板342a的风险,从而提升了活动件342b与安装板342a连接的稳固性,并提升了阀体342工作的稳定性。活动件342b相对于安装板342a运动以开启安装孔342a1时,第一限位部342b1与安装板342a之间的第二弹性件342c在第一限位部342b1的驱动下收缩变形并产生回弹力,当补液腔31与外界的压强差消失时,活动件342b在第二弹性件342c的回弹力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以封堵安装孔342a1,因此,设置第二弹性件342c能够便于活动件342b的自动复位,降低了活动件342b无法复位导致无法封堵补液腔31与排气管33的连接的风险,从而提升了阀体342的工作稳定性,并降低了阀体342的操作难度。
106.此外,如图4所示,壳体1包括安装本体12和上盖13,安装本体12的一部分沿膨胀壶01的高度方向向上弯折延伸,以形成导向部11,上盖13可拆卸安装于导向部11,分隔件2、补液管32和排气管33均安装于安装本体12,连通阀34安装于上盖13。
107.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便于向膨胀壶01的补液腔31内补充冷却介质,以及对壳体1内壁的清理,以提升膨胀壶01的工作稳定性。在膨胀壶01安装过程中,先将连通阀34安装在上盖13,再将上盖13盖合在安装本体12上,因此,将连通阀34安装于上盖13,且上盖13与安装本体12可拆卸连接,有利于分隔件2和连通阀34的安装、维修和更换,从而延长膨胀壶01的使用寿命。
108.综上,当补液腔31与外界、补液腔31与热管理系统的管路不存在压强差时,如图4
所示,安装板342a与导向部11的侧壁抵接、活动件342b的第二限位部342b2与安装板342a抵接,以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
109.当热管理系统的管路的压强升高并大于补液腔31的压强时,热管理系统的管路内的冷却介质经补液管32进入补液腔31,使得补液腔31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此时,如图6所示,安装板342a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沿导向部11向上运动,使得安装板342a的部分侧壁与壳体1解除抵接,以连通补液腔31和排气管33,补液腔31内多余的气体经排气管33排出,此时,第一弹性件压缩并产生回弹力;当补液腔31与外界的压强差消失后,安装板342a在第一弹性件的回弹力的作用下沿导向部11向下运动,并重新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
110.当热管理系统的管路的压强降低并小于补液腔31的压强时,补液腔31内的冷却介质经补液管32进入热管理系统的管路,使得补液腔31内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此时,如图7所示,活动件342b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板342a向下运动,使得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通过安装孔342a1连通,外界气体经安装孔342a1进入补液腔31内,此时,第二弹性件342c压缩并产生回弹力;当补液腔31与外界的压强差消失后,活动件342b在第二弹性件342c的回弹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安装板342a向上运动,使得第二限位部342b2与安装板342a抵接,以阻断排气管33与补液腔31的连接。
11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