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热风回流焊炉体的热风加热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8:00: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回流焊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热风回流焊炉体的热风加热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回流焊是英文reflow是通过重新熔化预先分配到印制板焊盘上的膏装软钎焊料,实现表面组装元器件焊端或引脚与印制板焊盘间机械与电气连接的软钎焊。回流焊是将元器件焊接到pcb板材上,回流焊是对表面帖装器件的。回流焊是靠热气流对焊点的作用,胶状的焊剂在定的高温气流下进行物理反应达到smd的焊接;所以叫"回流焊"是因为气体在焊机内循环流动产生高温达到焊接目的。
3.如图1所示,热风回流焊炉总体结构主要分为加热区1,冷却区2,炉内气体循环装置,废气排放装置3以及pcb传送4等五大主体部分。
4.炉体内每个加热区的结构都是样的。在上下加热区各有个马达驱动叶轮高速旋转,产生空气或氮气的吹力。气体经加热丝或其它材料加热后,从多孔板里吹出,打到pcb板上。有的回流炉的马达转速是可编程调节的,如力锋rohs-848,可从1000~2800rpm,而有的炉是厂出厂时已固定的,如btu炉厂出厂时已定为高转速约3000rpm。马达转速越快,风力越大,热交换能力越强。通过测量气体吹出的风压,可以监控马达的运转是否正常。由于回流过程中锡膏中助焊剂的挥发,可能凝结在叶轮上,降低风的效率,导致温度回流曲线的减低。因此有必要定期检查和清洁叶轮。
5.温度控制系统,热风回流焊机的每个加热区的温度控制都是立的闭环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通过pid控制把温度保持在设定值。温度传感器采用的热偶线装在多孔板的下面,感应气流的温度。
6.冷却区结构方案,pcb板经过回流焊接后,必须立即进行冷却,才能得到很好的焊接效果。因此在回流焊炉的后都是有个冷却区。冷却区的结构是个水循环的热交换器。冷却风扇把热气吹到循环水换热器后,经降温的气体再打到pcb板上。热交换器内的热量经循环水带走,循环水经降温后再流回换热器。
7.热风回流焊炉通过热风的层流运动传递热能,利用加热器与风扇,使炉内空气不断升温并循环,待焊件在炉内受到炽热气体的加热,从而实现焊接。
8.如图1所示,热风循环在每个加热区内都设计了一个马达、叶轮以及加热管,造成设备的庞大,多个马达一起工作还容易负载,也不节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设备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用于热风回流焊炉体的热风加热循环装置,通过多个热风管道连通至多个加热区,只装配一个马达即可以对整个回流焊焊炉内加热,并且还能对热风回收,形成一个循环,达到节能的目的。
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11.用于热风回流焊炉体的热风加热循环装置,热风回流焊炉体包括回流焊炉体,在回流焊炉体内设有上加热区、传送带和冷却区,上加热区和冷却区并排设置在传送带的上方,冷却区置于传送带的下游端,上加热区置于传送带的上游端,上加热区由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单加热道组成,相邻上单加热道之间利用挡板隔开,单加热道的风口对着传送带方向。
12.热风加热循环装置包括风机马达、叶轮、风机外壳、风机内壳、加热器、加热管、热风导流管道、热风回流管道和热风回流箱,所述风机外壳罩在风机内壳上,所述风机马达安装在风机外壳的顶部,风机马达的马达轴穿过风机外壳深入风机内壳内部,所述叶轮固定在风机内壳内且连接在风机马达的马达轴上,所述加热器风机外壳内,所述加热管固定着风机内壳内,加热器连接着加热管,在风机内壳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热风导流管道的进口端连通在出风口处,热风导流管道从上加热区的第一个单加热道穿插至最下游处的最后一个单加热道,在热风导流管道上设有对着每一个单加热道的通风孔。
13.在热风导流管道的尾端连通着热风回流管道的其中一端,热风回流箱安装在风机内壳旁边,且两者之间设有连通管道,热风回流管道的另一端连通着热风回流箱。
14.以上设计的热风循环加热装置改进了现有技术中所有加热区都需要一个加热器的技术,设计成所有加热区使用一个风机马达和一个加热器,利用热风导流管道将热风传输至每个加热区内,并且通过持续的加热,能确保每个加热区的温度相当,减少零件的使用,既降低设备成本,还降低设备重量。还利用热风回流管道收集热风,将热风导回热风导流管道的上游端,利用加热管和叶轮的再次加热,形成热能的循环利用,降低设备的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15.优选的,在上加热区的最下游端的最后一个单加热道与冷却区之间的热风回流管道上开设有冷却风口,在冷却风口与冷却至区之间设有分流热风管。由于冷却区的结构是个水循环的热交换器。冷却风扇把热气吹到循环水换热器后,经降温的气体再打到pcb板上。所以需要将热风导流至冷却区。
16.优选的,在热风回流管道内设有抽风机。热风循环到最后的冷却区位置,可以快速的利用抽风机将热风抽出来,并通过热风回流管道传输回热风回流箱,热风回流箱又将温度传输给风机内壳,随着叶轮的转动,又经过再次加热,进入热风导流管道,形成一个循环利用热风的闭环通道,减少热度的流失,最大化的利用热能,降低能耗。
17.优选的,在热风导流管道内设有加速导热风机。加快热风气流的流动,使得热风导流管道内各处的温度快速的达到均衡。
18.优选的,在对着每个单加热道的通风孔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继电器电连着风机马达的速度开关以及加热器的温控开关。通过感应气流的温度,随时检测每个加热区的温度,根据温度设定可以灵活的调整加热器需要加热的温度,能够灵活的控制pcb板加热焊接的所需温度。
19.优选的,所述加热管圈成一个环形状,围绕在叶轮外周。这样叶轮能快速的将加热管上的热度快速的、均匀的吹散出去,使得热风快速的充满热风导流管道,使得热风导流管道内的各处快速达到温度稳定、均匀,持续保温的为传送带上pcb板进行热度传送。
附图说明
20.图1为背景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热风加热循环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4.如图2、图3所示的用于热风回流焊炉体的热风加热循环装置,热风回流焊炉体包括回流焊炉体,在回流焊炉体内设有上加热区、传送带和冷却区,上加热区和冷却区并排设置在传送带的上方,冷却区置于传送带的下游端,上加热区置于传送带的上游端,上加热区由一个及一个以上的单加热道组成,相邻上单加热道之间利用挡板隔开,单加热道的风口对着传送带方向。
25.热风加热循环装置包括风机马达5、叶轮6、风机外壳7、风机内壳8、加热器9、加热管10、热风导流管道11、热风回流管道12和热风回流箱13,所述风机外壳7罩在风机内壳8上,所述风机马达5安装在风机外壳7的顶部,风机马达5的马达轴穿过风机外壳7深入风机内壳8内部,所述叶轮6固定在风机内壳8内且连接在风机马达5的马达轴上,
26.所述加热器9安装风机外壳7内,所述加热管10固定着风机内壳8内,加热器9连接着加热管10,加热管10圈成一个环形状,围绕在叶轮6外周。这样在加热管10加热后,叶轮6快速旋转能将加热管10周围的热空气快速传输出去。在风机内壳8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80,所述热风导流管道11的进口端连通在出风口80处,热风导流管道11从上加热区的第一个单加热道穿插至最下游处的最后一个单加热道,在热风导流管道11上设有对着每一个单加热道的通风孔,叶轮6快速的将热风传输至热风导流管道11内,充满热风导流管道11内的热风就会从通风孔出去,将热量扩散至出传送带4上,胶状的焊剂在高温下快速融化,这样在传送带的pcb板就能与器件进行焊接,为加快热风快速的充满多个单加热道,在热风导流管道11内设有加速导热风机14,加快空气流动来达到热量快速散发的目的,通过热风导流管道11就能将源头的热量传输至每个加热区,为减少温度在扩散过程中的流失,可以在热风导流管道11的外部设置一层保温层。
27.另外,为节能,在本事实例中还设计了热风回收再次加热利用的管道,即:在热风导流管道12的尾端连通着热风回流管道12的其中一端,热风回流箱13安装在风机内壳8旁边,且两者之间设有连通管道,热风回流管道12的另一端连通着热风回流箱13,在热风回流管道12内设有抽风机15,将循环完毕的热风抽回再次利用,还具有加快热风导流管道11内空气流动的功能。
28.为了将多余热量引入冷却区2,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转换为冷气,在冷却区2为pcb板降温,在上加热区1的最下游端的最后一个单加热道与冷却区2之间的热风回流管道12上开设有冷却风口,在冷却风口与冷却至区之间设有分流热风管16。
29.在本事实例中,为确保多个加热区温度的稳定性,在对着每个单加热道的通风孔处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继电器电连着风机马达5的速度开关以及加热器9的温控开关。设计多个加热温度,可以通过程序控制加热温度和叶轮6转动的速度。
30.如图3所示,回流焊炉体内,传送带4的上下两侧,都设有加热区1,在本设计应用时,只需要在传送带4的上方、下方各设置一组热风加热循环装置,同时加热,从pcb板的上
下两个方向加热融化点胶,焊接pcb板和器件。
3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热风回流焊炉体的热风加热循环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