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2:47: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心血管内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治装置。


背景技术:

2.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熬制中药来进行治疗,中药熬制过程中需要通过中药壶来进行熬制,由于中药在中药壶中熬制时需要长时间熬制,中药容易糊底,需要医护人员反复查看并翻动。
3.为了避免中药糊底,避免药渣和药液混合在一起,中国专利“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治装置”(专利号:202111021992.2),利用过滤网兜可以装盛中药末,进而避免中药末粘附在中药壶的内腔,便于清理,利用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之间的配合可以将过滤网兜和壶盖固定在一起,利用电动伸缩杆推动移动板,利用移动板和滑柱之间的配合可以促使转盘带动旋转杆进行旋转,利用旋转杆带动搅拌叶片进行旋转,利用旋转的搅拌叶片也可对中药进行搅拌,进而可以避免中药出现糊锅的情况出现,无需医护人员定时搅拌,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4.但是,上述专利中的存在较多的问题:
5.一:过滤网兜为软制品,当搅拌叶片在转动过程中会将中药扰动,中药与过滤网兜摩擦阻力大,容易出现过滤网兜受到拉拽出现撕裂,还会造成过滤网兜缠绕在搅拌叶片上,造成无法实现稳定有效的搅拌中药的作用;
6.二:旋转叶片的转动需要电动伸缩杆作为动力来源,由于电动伸缩杆需要电能才能实现工作,这样就需要外接电源,中药熬制时的热能会传递至壶盖,电动伸缩杆容易受热损坏,而且,外接电源也容易受热出现损坏造成漏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7.因此,现有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在中药熬制过程中缺少一种不糊底、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的中药壶。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在中药熬制过程中缺少一种不糊底、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的中药壶的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治装置,包括中药壶,所述中药壶的顶部中央位置处开设有壶腔,所述壶腔的内部设置有置药套,所述置药套的底部设置有底盘,所述底盘的底部对称设置有四个支撑脚,所述置药套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一过滤孔,所述底盘的顶部中央位置处靠近置药套的内侧位置处设置有内管套,所述内管套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二过滤孔,所述底盘的底部开设有第三过
滤孔,所述置药套的内侧和内管套的外侧之间形成置药腔,所述置药腔的内部设置有中药压环,所述中药压环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压杆,所述中药壶的上方位置处设置有壶盖,所述壶盖的顶部靠近压杆的外侧位置处开设有限位孔。
10.优选的,所述壶盖的顶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壶盖头,且壶盖的顶部靠近限位孔的一侧位置处开设有气孔。
11.优选的,所述中药壶的底部设置有导热盘,且中药壶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出液嘴,所述中药壶的一侧外壁上靠近出液嘴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一侧外壁上套设有隔热套。
12.优选的,所述置药套和内管套均为管状结构。
13.优选的,所述底盘的底部靠近内管套的正下方位置处开设有通孔。
14.优选的,所述置药腔和中药压环之间相匹配契合。
15.优选的,所述中药压环的底部中央位置处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外圈直径大于内管套的外圈直径。
16.优选的,所述限位孔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限位孔对称设置在置药套的顶部,所述压杆贯穿通过限位孔。
17.优选的,所述出液嘴和中药壶外侧之间形成倾角,所述倾角为90度。
18.优选的,所述隔热套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颗粒状的凸起。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治装置,通过置药套和支撑脚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得中药材与壶腔底部脱离,进而避免中药材受热过热糊底,保证中药熬制的质量,通过中药压环和置药腔的相互配合,可以在中药压环的下压作用下将熬制中的中药材挤压,便于中药材中的药液被挤出并与水混合,挤压力也可以充分的压榨中药材,保证中药材的药效充分被利用,进而提高后续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主视图;
21.图2为本发明中药壶主视图;
22.图3为本发明置药套第一主视图;
23.图4为本发明中药压环主视图;
24.图5为本发明壶盖主视图;
25.图6为本发明置药套第二主视图。
26.图中:1、中药壶;2、壶腔;3、置药套;4、底盘;5、支撑脚;6、第一过滤孔;7、内管套;8、第二过滤孔;9、第三过滤孔;10、置药腔;11、中药压环;12、压杆;13、壶盖;14、限位孔;15、壶盖头;16、气孔;17、导热盘;18、出液嘴;19、把手;20、隔热套。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诊治装置,包括中药壶1,中药壶1的顶部中央位置处开设有壶腔2,壶腔2的内部设置有置药套3,置药套3的底部设置有底盘4,底盘4的底部对称设置有四个支撑脚5,置药套3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一过滤孔6,底盘4的顶部中央位置处靠近置药套3的内侧位置处设置有内管套7,置药套3和内管套7均为管状结构,通过置药套3和内管套7的管状结构可以将中药材和水分离,从而形成独立的空间,底盘4的底部靠近内管套7的正下方位置处开设有通孔,便于内管套7内的水可以进行混合流动,有助于中药材和水的充分接触,内管套7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二过滤孔8,底盘4的底部开设有第三过滤孔9,置药套3的内侧和内管套7的外侧之间形成置药腔10,置药腔10的内部设置有中药压环11,置药腔10和中药压环11之间相匹配契合,通过中药压环11在置药腔10内部的下压移动,可以将置药腔10内的中药挤压,从而便于中药材药汁的流出,避免中药材堆积在一起造成加热不均匀造成中药材浪费的问题,中药压环11的底部中央位置处开设有贯穿孔,贯穿孔的外圈直径大于内管套7的外圈直径,便于中药压环11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出现内管套7阻挡其移动的问题,中药压环11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压杆12,中药壶1的上方位置处设置有壶盖13,壶盖13的顶部靠近压杆12的外侧位置处开设有限位孔14,限位孔14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限位孔14对称设置在置药套3的顶部,压杆12贯穿通过限位孔14,通过压杆12和限位孔14的相互配合,实现压杆12位置上的限位,进而保证中药压环11升降的稳定性,压杆12顶出壶盖13,也便于医护人员在不打开壶盖13的情况下实现对中药材的挤压,在进行中药煎药过程中,打开壶盖13,将中药放置在置药套3和内管套7之间的置药腔10内部,将中药压环11放置在置药腔10的内部并压在中药材的上方,将水倒入中药壶1的内部,盖上壶盖13,压杆12贯穿壶盖13上的限位孔14,并顶出壶盖13,将中药壶1放置在火炉上,热能传递至壶腔2内的水和中药材,中药材在熬制过程中,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与水混合在一起,中药材渣残留在置药腔10的内部,熬制一段时间后,医护人员下压压杆12,压杆12在挤压过程中带动中药压环11在置药腔10的内部向下移动,置药腔10内的中药材被挤压,中药材被挤压后充分的将药液穿过第一过滤孔6、第二过滤孔8和第三过滤孔9进入壶腔2,药液和水充分的混合在一起,中药材放置在置药套3内,并在支撑脚5的支撑下,可以使得中药材与壶腔2底部脱离,进而避免中药材受热过热糊底,保证中药熬制的质量。
29.壶盖13的顶部中央位置处设置有壶盖头15,且壶盖13的顶部靠近限位孔14的一侧位置处开设有气孔16,中药壶1的底部设置有导热盘17,且中药壶1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出液嘴18,出液嘴18和中药壶1外侧之间形成倾角,倾角为60度,便于将中药倾倒出,中药壶1的一侧外壁上靠近出液嘴18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把手19,把手19的一侧外壁上套设有隔热套20,隔热套20的一侧外壁上设置有颗粒状的凸起,提高隔热套20与手部的摩擦力,保证隔热套20握持的稳定性,避免中药壶1松动脱落掉落的问题,通过导热盘17将热量均匀的导向中药壶1,可以保证内部的中药受热均匀,避免中药局部受热不均造成熬制效果差的问题。
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