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09:05: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


背景技术:

2.婴儿车是一种为婴儿户外活动提供便利而设计的工具车。
3.相关技术中设计有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8978935u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婴儿车,其包括底盘,底盘上转动设置一组前车轮和一组后车轮,底盘上安装主立柱,主立柱远离底盘一端上安装调整叉,调整叉上安装把手,调整叉之间安装婴儿承载装置。将婴儿放置在婴儿承载装置中,成人推动把手,把手使前车轮和后车轮带动底盘移动,进而底盘带动婴儿承载装置中的婴儿移动。
4.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随着婴儿成长,婴儿需要锻炼手脚协调能力,但常见的婴儿车在使用过程中只有推动婴儿移动的功能,使婴儿车功能单一,导致婴儿车适用范围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增加婴儿车适用范围,本技术提供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包括一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倾斜设置,所述支撑架之间可拆卸设置睡篮,所述支撑架上倾斜设置辅助架,所述辅助架远离支撑架一端上转动设置后轮,所述支撑架一端上共同设置推杆,所述辅助架之间固定设置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固定设置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一端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另一端上倾斜设置车杆,所述车杆一端上设置把手,所述车杆另一端上转动设置前轮,所述前轮端壁上可拆卸设置脚踏,所述连接架上设置底座,所述睡篮位于底座上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婴儿处于低月龄时期时,家长将脚踏拆卸,并且将睡篮安装在支撑架上,将婴儿放置在睡篮中,推动推杆,推杆带动前轮与后轮转动,进而带动睡篮移动,当婴儿处于高月龄时期时,家长将脚踏安装在前轮上且拆卸睡篮,将婴儿放置在底座上,使婴儿的脚放至在脚踏上,通过婴儿踩动脚踏,在锻炼婴儿手脚协作能力的同时带动婴儿车移动,进而增加婴儿车的使用功能,增加婴儿车适用范围。
9.作为优选,所述把手包括手持杆和一组延长杆,所述手持杆与车杆连接,所述手持杆两端开设安装槽,其中一所述延长杆一端与其中一安装槽螺纹连接,另一所述延长杆一端与另一安装槽螺纹连接,所述延长杆远离手持杆一端与支撑架可拆卸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家长将延长杆从手持杆与支撑架之间拆卸,便于婴儿通过转动手持杆改变婴儿车行进方向。
11.作为优选,所述延长杆远离手持杆一端开设固定槽,所述支撑架上开设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贯穿固定孔与固定槽螺纹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螺栓通过贯穿支撑架上的固定孔与延长杆上的固定
槽螺纹连接,达到将把手与支撑架连接的效果。
13.作为优选,所述车杆包括立杆和u型架,所述立杆与连接架转动连接,所述立杆一端上与手持杆连接,所述立杆另一端与u型架固定连接,所述前轮转动设置在u型架之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婴儿处于低月龄时期时,家长将把手与支撑架连接,将睡篮安装在支撑架之间,使睡篮底部与把手相抵,把手对睡篮起到支撑作用,减少支撑架受到的压力,进而减少婴儿车使用过程中睡篮与支撑架分离的情况,提高婴儿车使用的安全性,当婴儿处于高月龄时期时,家长将把手与支撑架连接,家长可以控制婴儿车行进方向,家长将把手与支撑架拆卸,婴儿转动把手带动立杆转动,立杆转动带动u型架转动,u型架转动带动带动前轮转动,使婴儿可以控制婴儿车行进方向,锻炼婴儿手脚协作能力,达到增加婴儿车使用功能的效果,增加婴儿车适用范围。
15.作为优选,所述车杆还包括升降杆,所述立杆远离u型架一端上开设升降孔,所述升降杆一端插设在升降孔内,所述升降杆另一端与手持杆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杆上开设若干限位孔,所述立杆上开设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升降孔相互连通,所述限位槽内固定设置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贯穿限位槽与限位孔螺纹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婴儿处于高月龄时期时,家长将把手与支撑架分离,然后根据婴儿的身高移动升降杆,升降杆带动把手移动,进而达到调节把手高度的效果,调节完成后,家长将限位螺栓贯穿立杆上的限位槽与升降杆上限位孔螺纹连接,达到固定把手高度的效果。
17.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架上贯穿开设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内滑移设置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端插设在调节孔内,所述调节杆另一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上贯穿开设若干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调节孔相互连通,所述调节杆上贯穿开设若干定位孔,所述调节杆上设置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贯穿定位孔和定位槽,所述定位螺栓上设置定位螺母,所述定位螺母与定位螺栓螺纹连接且与连接架外壁相互抵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婴儿的身高家长滑移调节杆,调节杆带动底座移动,进而调节底座与前轮之间距离以及底座与把手之间距离,调节完成后,家长将定位螺栓贯穿定位孔和定位槽,然后将定位螺母拧紧使定位螺母与连接架外壁相互抵接,达到将底座固定的效果。
19.作为优选,所述辅助架上倾斜设置一组辅助杆,所述辅助杆一端与辅助架侧壁可拆卸连接,所述辅助杆另一端上转动设置辅助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婴儿处于低月龄时期时,家长将辅助杆安装在连接架上,进而使辅助轮与连接架连接,提高家长推动婴儿车的稳定性。
21.作为优选,所述辅助架侧壁上开设连接孔,所述辅助杆上开设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设置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贯穿连接孔与连接槽螺纹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家长将连接螺栓插设在辅助架上的连接孔中,使连接螺栓贯穿连接孔与连接槽螺纹连接,达到将辅助杆与连接架连接的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支撑架、辅助架、后轮、前轮、推杆、支撑杆、连接架、车杆、把手、脚踏、底座和睡篮,增加婴儿车的使用功能,使婴儿车适用于不同月龄的婴儿;
25.2.通过设置立杆和u型架,达到增加婴儿车使用功能的效果,使婴儿车适用于不同
场合;
26.3.通过设置升降孔、限位孔、限位槽和限位螺栓,达到增加婴儿车使用功能的效果,使婴儿车适用于不同场合。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婴儿车骑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把手与支撑架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车杆结构的剖视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调节杆与连接架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体现辅助杆与辅助架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架;11、推杆;12、睡篮;2、辅助架;21、后轮;22、支撑杆;3、连接架;31、调节孔;4、车杆;41、立杆;411、升降孔;412、限位槽;42、u型架;43、升降杆;431、限位孔;432、限位螺栓;5、把手;51、手持杆;511、安装槽;52、延长杆;521、固定槽;522、固定螺栓;523、固定孔;6、前轮;61、脚踏;7、底座;71、调节杆;8、定位螺栓;81、定位螺母;82、定位槽;83、定位孔;9、辅助轮;91、辅助杆;92、连接孔、93、连接槽;94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参照图1和图2,其包括一组支撑架1,支撑架1倾斜设置,支撑架1之间可拆卸设置睡篮12。支撑架1一端上倾斜设置辅助架2,辅助架2一端与支撑架1焊接,辅助架2另一端上转动设置后轮21。支撑架1另一端上共同设置推杆11,推杆11一端与其中一支撑架1焊接,推杆11另一端与另一支撑架1焊接。辅助架2之间安装支撑杆22,支撑杆22一端与其中一辅助架2焊接,支撑杆22另一端与另一辅助架2焊接。支撑杆22中间安装连接架3,连接架3一端与支撑杆22焊接,连接架3另一端上倾斜设置车杆4。车杆4一端上设置把手5,所述车杆4另一端上设置前轮6,前轮6端壁上可拆卸设置脚踏61。连接架3上设置底座7,睡篮12位于底座7上方。当婴儿处于低月龄时期时,家长需要使用婴儿车推动婴儿移动,此时家长将脚踏61拆卸,并且将睡篮12安装在支撑架1上。家长将婴儿放置在睡篮12中,推动推杆11,推杆11带动前轮6与后轮21转动,进而带动睡篮12移动。当婴儿处于高月龄时期时,家长需要使用婴儿车锻炼婴儿手脚协作能力,家长将脚踏61安装在前轮6上且拆卸睡篮12。将婴儿放置在底座7上,使婴儿的脚放至在脚踏61上。通过婴儿踩动脚踏61,在带动婴儿车移动的同时锻炼婴儿手脚协作能力,进而增加婴儿车的使用功能,增加婴儿车适用范围。
36.参考图3,把手5包括手持杆51和一组延长杆52,手持杆51侧壁与车杆4远离前轮6一端连接。手持杆51两端开设安装槽511,其中一延长杆52一端与其中一安装槽511螺纹连接,另一延长杆52一端与另一安装槽511螺纹连接。延长杆52远离手持杆51一端开设固定槽521。支撑架1上开设固定孔523,固定孔523内设置固定螺栓522,固定螺栓522贯穿固定孔523与固定槽521螺纹连接。家长将延长杆52从手持杆51与支撑架1之间拆卸,便于婴儿通过转动手持杆51改变婴儿车行进方向。固定螺栓522通过贯穿支撑架1上的固定孔523与延长
杆52上的固定槽521螺纹连接,达到将把手5与支撑架1连接的效果。
37.为了增加婴儿车适用范围,参照图1和图2,车杆4包括立杆41和u型架42。立杆41侧壁与连接架3远离支撑杆22一端转动连接。立杆41一端与手持杆51焊接,立杆41另一端与u型架42焊接,前轮6转动设置在u型架42之间。家长需要使用婴儿车推动婴儿移动时,手持杆51、延长杆52与支撑架1连接。然后将睡篮12安装在支撑架1之间,使睡篮12底部与把手5相抵。进而把手5对睡篮12起到支撑作用,减少支撑架1受到的压力,减少婴儿车使用过程中睡篮12与支撑架1分离的情况,提高婴儿车使用的安全性。当家长需要使用婴儿车锻炼婴儿手脚协作能力,若家长将把手5与支撑架1连接,在婴儿通过踩动脚踏61带动婴儿车移动时,家长可以控制婴儿车行进方向。若家长将把手5与支撑架1拆卸分离,婴儿转动把手5带动立杆41转动,立杆41转动带动u型架42转动,u型架42转动带动带动前轮6转动。使婴儿可以控制婴儿车行进方向。达到增加婴儿车使用功能的效果,增加婴儿车适用范围。
38.为了达到根据婴儿身高调整把手5的效果,参照图2和图4,车杆4包括还升降杆43。立杆41远离u型架42一端上开设升降孔411,升降杆43一端插设在升降孔411内,升降杆43另一端与手持杆51焊接。立杆41上沿立杆41宽度方向开设限位槽412,限位槽412与升降孔411相互连通,限位槽412内固定设置限位螺栓432。升降杆43上沿升降杆43宽度方向开设若干限位孔431,限位螺栓432贯穿限位槽412与限位孔431螺纹连接且与升降孔411内壁抵接。家长根据婴儿的身高移动升降杆43,升降杆43带动把手5移动,进而达到调节把手5高度的效果。调节完成后,家长将限位螺栓432贯穿立杆41上的限位槽412与升降杆43上限位孔431螺纹连接,达到固定把手5高度的效果。
39.为了达到根据婴儿身高调整底座7的效果,参照图2和图5,连接架3上沿高度方向开设调节孔31,调节孔31内滑移设置调节杆71。调节杆71一端贯穿调节孔31,调节杆71另一端与底座7底壁焊接。连接架3侧壁上沿水平方向贯穿开设若干定位槽82,定位槽82与调节孔31相互连通。调节杆71侧壁沿水平方向上贯穿开设若干定位孔83。调节杆71上设置定位螺栓8,定位螺栓8贯穿定位孔83和定位槽82,定位螺栓8上设置定位螺母81,定位螺母81与定位螺栓8螺纹连接且与连接架3外壁相互抵接。家长根据婴儿的身高家长滑移调节杆71,调节杆71带动底座7移动,进而调节底座7与前轮6之间距离以及底座7与把手5之间距离。调节完成后,家长将定位螺栓8贯穿定位孔83和定位槽82,然后将定位螺母81拧紧使定位螺母81与连接架3外壁相互抵接,达到将底座7固定的效果。
40.为了提高家长推动婴儿车的稳定性,参照图1和图6,辅助架2上倾斜安装辅助杆91,辅助杆91对称设置。辅助架2侧壁上开设连接孔92,辅助杆91上开设连接槽93,连接槽93内设置连接螺栓94,连接螺栓94贯穿连接孔92与连接槽93螺纹连接。辅助杆91远离辅助架2一端上转动设置辅助轮9。当使用婴儿车推移功能时,家长将连接螺栓94贯穿连接孔92与连接槽93螺纹连接,达到将辅助杆91与辅助架2连接的效果。进而使辅助轮9与辅助架2连接,提高家长推动婴儿车的稳定性。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骑推两用婴儿车的实施原理为:当婴儿处于低月龄时期时,家长需要使用婴儿车推动婴儿移动,此时家长将脚踏61拆卸,并且将睡篮12安装在支撑架1上。家长将婴儿放置在睡篮12中,推动推杆11,推杆11带动前轮6与后轮21转动,进而带动睡篮12移动。当婴儿处于高月龄时期时,家长需要使用婴儿车锻炼婴儿手脚协作能力,家长将脚踏61安装在前轮6上且拆卸睡篮12。将婴儿放置在底座7上,使婴儿的脚放至在脚踏61上。
通过婴儿踩动脚踏61,在带动婴儿车移动的同时锻炼婴儿手脚协作能力,进而增加婴儿车的使用功能,增加婴儿车适用范围。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