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稻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方法及种肥同播机与流程

2022-12-07 02:21: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稻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方法及种肥同播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水稻种植方法一般是通过种肥同播机在一次操作中将种子和肥料一起播下,此种方式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而且由于种子和肥料一起播种,整个播种操作效率更高。
3.在此基础上,公开号为cn11140659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稻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方法及种肥同播机,具体公开了以“凸”型沟道式槽口来进行播种的播种方法,播种时肥料在种子的下方,在此基础上,水稻种子和肥料均是通过种肥同播机进行撒料,肥料播肥时形成一条直线,即为肥料行,种子播种时形成一条直线,即为种子行,但是由于种子是间隔撒种的,而肥料是沿着沟道直线撒肥,这会导致在没有种子播种的位置的肥料浪费,而且这些表面没有播种种子的肥料容易滋养田间的杂草,生长起来的杂草又会抢夺水稻的养分,导致出现水稻生长良莠不齐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水稻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方法及种肥同播机,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水稻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方法,包括:选择播种土壤所需要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在一定间距条件下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所述肥料处于优质种子的下方。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选择播种土壤所需要的肥料以及种子,包括:通过检测设备检测播种处的土壤成分以选择适合播种处土壤的肥料;通过种子筛分机筛除瘪烂的种子以获取优质种子。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在一定间距条件下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包括:在每次间隔10~12cm的条件下以竖直插入土壤的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在一定间距条件下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其中,所述种肥同播机的播种深度为3-4cm,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肥料处于优质种子的下方,包括:所述肥料处于优质种子的下方4-5cm。
10.一种水稻种肥同播机,包括:
11.车体,所述车体上具有定时输送种子和肥料的输料机构,所述车体的底部具有移动机构以及若干组纵向排列的开沟机构,每组所述开沟机构包括有若干个横向排列的开沟刀;
12.输料机构,所述输料机构的出料端至少连接有一根输肥管以及一根输种管;
13.若干组种肥同播机构,所述种肥同播机构设置于车体的底部,所述种肥同播机构包括有第二气缸以及固定在第二气缸伸缩端的种肥同播刀,所述第二气缸伸缩使种肥同播刀竖直插入土壤以单点播种的方式进行种肥同播,所述输肥管以及输种管与种肥同播刀的入料端口连接。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车体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动力端与第二气缸的缸体之间为垂直固定,所述车体的表面开设有呈矩形的限位轨槽,所述第二气缸的两侧具有嵌入限位限位轨槽内部的槽口。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种肥同播刀的内部设置有内刀,所述内刀与种肥同播刀之间隔开有第一内腔,所述内刀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内腔,所述输种管与第二内腔连通,所述输肥管与第一内腔连通,所述第二内腔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内腔连通的出种口,所述种肥同播刀端部位置的弧面上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第一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内腔内靠近出料口处设置有呈直角状的侧刀,所述侧刀靠近出料口的一侧具有缝隙,所述第一内腔通过缝隙与出料口连通。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出种口的槽口为圆台状,所述出种口的圆台状槽口半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第一内腔,半径较大的一端朝向第二内腔。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8.1、通过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将肥料与优质种子同时播种,在保证种肥同播的基础下,每次播种的肥料与优质种子一一对应,保证肥料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而且能够避免肥料过多导致在优质种子四周滋养杂草的问题。
19.2、通过设置的第二气缸,提供了对种肥同播刀的伸缩控制,二者配合,能够达到稳定的单点种肥同播功能,并且进一步设置第一气缸,使得对种肥同播刀的刀头控制呈矩形的路线,从而保证了单点种肥时,能够以不间断的移动来进行,并且不会对种肥同播刀造成挤压。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种肥同播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种肥同播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种肥同播机的种肥同播刀头的部分剖视图;
23.图4为本发明种肥同播机在播种时的结构位移图;
24.图5为本发明种肥同播机在播种结束后的结构位移图。
25.附图标记:10、车体;11、主动轮;111、驱动电机;12、从动轮;13、开沟刀;14、牵引扶手;15、限位轨槽;20、输料机构;21、输肥管;22、输种管;30、种肥同播机构;31、第一气缸;32、第二气缸;33、种肥同播刀;331、第一内腔;332、出料口;333、内刀;3331、第二内腔;3332、出种口;334、侧刀。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7.现有水稻种子和肥料均是通过种肥同播机进行撒料,肥料播肥时形成一条直线,即为肥料行,种子播种时形成一条直线,即为种子行,但是由于种子是间隔撒种的,而肥料是沿着沟道直线撒肥,这会导致在没有种子播种的位置的肥料浪费,而且这些表面没有播种种子的肥料容易滋养田间的杂草,生长起来的杂草又会抢夺水稻的养分,导致出现水稻生长良莠不齐的情况。
28.实施例一
2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稻垂直分层种肥同播方法,包括:
30.选择播种土壤所需要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在一定间距条件下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肥料处于优质种子的下方。
31.将所选择的肥料和优质种子在一定间距条件下进行单点播种,这样每个点位的肥料能够单独作用其点位上的种子,能够充分利用肥料,避免过多施肥导致杂草丛生的情况。
32.上述单点播种可以采用种肥同播机进行播种,也可以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播种。
33.具体的,选择播种土壤所需要的肥料以及种子,包括:通过检测设备检测播种处的土壤成分以选择适合播种处土壤的肥料,通过种子筛分机筛除瘪烂的种子以获取优质种子。
34.对于土壤成分的检测一般是以采样的方式对播种处的土壤取样,将取样后的土壤通过检测设备进行成分的检测,一般是选择土壤监测仪,检测的标准为gb/t36869-2018,具体是检测水稻生产的土壤中镉、铅、铬、汞、砷的安全阈值,通过检测的土壤成分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一般情况下,肥料选用缓控释肥,缓控释肥包括树脂包衣缓释肥料、硫包衣缓释肥料、合成型微溶态脲荃类肥料或者包裹型肥料等,但是由于缓控释肥需要在土壤具有一定水分的情况下进行使用,因此若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应用于干旱地区,肥料的外衣可能会出现无法溶解的情况,因此干旱地区不可采用缓控释肥,此种情况下一般是采用有机肥,以保证肥料能够提供给水稻充足的营养。
35.对于种子的筛选一般是采用种子筛分机,种子筛分机一般是采用振动筛,即采用振动的方式将瘪烂种子从网格中筛除,而优质种子则沿着倾斜的网板滑落并被收集。
36.由于种子的播种需要具有一定的间隔,否则会导致种子争夺营养,不仅浪费种子资源,而且容易降低种子的成活率,并且本技术中种肥同播是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在每次间隔10~12cm的条件下以竖直插入土壤的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
37.以竖直插入的方式能更好地将种子施于肥料上,并且将每次播种的种子以10~12cm的间隔条件进行播种,避免种子相互之间影响,保证每个单点播种的肥料能够单独供应种子,保证肥料的有效利用。
38.进一步的,在一定间距条件下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其中,种肥同播机的播种深度为3-4cm,由于播种的为种子,因此不能够直接以水稻苗的种植深度进行种植,需要在较浅的位置进行播种,一般以3-4cm为准,这样既可以保证水稻种子能够接受营养,也能够使得水稻种子出苗后能够尽快破土,保证水稻成株后具有一定的扎根深度的同时,能够避免种子出苗后无法破土的情况发生。
39.若采用的是缓控释肥,则需要将肥料设置于优质种子的下方,在此基础上,肥料处于优质种子的下方4-5cm,这样可以保证肥料能够在土壤内部缓慢释放,而且能够避免肥料
直接接触种子,保证种子的根系位置营养丰富,以保证优质种子生长环境的营养。
40.实施例二
41.虽然实施例一中采用了以单点播种的方式将所选择的肥料以及优质种子进行种肥同播,但是现有的种肥同播机无法达到种子和肥料同时单点播种的功能,为了满足实施例一中以单点播种的方式进行种肥同播,请参阅图1,提供一种水稻种肥同播机,包括:车体10、输料机构20、若干组种肥同播机构30(图中仅示出一组,若数量大于一组,则可以以并排的方式进行安装)。
42.具体的,车体10上具有定时输送种子和肥料的输料机构20,车体10的底部具有移动机构以及若干组纵向排列的开沟机构,每组开沟机构包括有若干个横向排列的开沟刀13,输料机构20的出料端至少连接有一根输肥管21以及一根输种管22,种肥同播机构30设置于车体10的底部,种肥同播机构30包括有第二气缸32以及固定在第二气缸32伸缩端的种肥同播刀33,第二气缸32伸缩使种肥同播刀33竖直插入土壤以单点播种的方式进行种肥同播,输肥管21以及输种管22与种肥同播刀33的入料端口连接。
43.上述技术方案中,输料机构20为存有物料的箱体与出料阀的组合结构,以出料阀开合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形成间隔式的出料功能,车体10底部的移动机构,包括在车体10前进侧下方设置的主动轮11与驱动电机111,在车体10后退侧下方设置从动轮12,主动轮11的连接轴上具有齿轮,齿轮与驱动电机111动力端开设的齿槽通过同步带连接,通过驱动电机111在前进侧提供动力输出,带动主动轮11移动,由于输料机构20以及移动机构均为现有技术,且本技术技术方案并未对其进行改进,因此仅做简要的结构描述,不做过多的赘述。
44.在此基础上,输料机构20送出的物料从输肥管21以及输种管22输出,输肥管21输出的是肥料,而输种管22输出的是种子,在车体10移动时,开沟刀13进行松土,通过第二气缸32将种肥同播刀33插入土壤内部进行种肥同播。
4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种肥同播刀33的内部设置有内刀333,内刀333与种肥同播刀33之间隔开有第一内腔331,内刀333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内腔3331,输种管22与第二内腔3331连通,输肥管21与第一内腔331连通,第二内腔3331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内腔331连通的出种口3332,种肥同播刀33端部位置的弧面上开设有出料口332,出料口332与第一内腔331连通,第一内腔331内靠近出料口332处设置有呈直角状的侧刀334,侧刀334靠近出料口332的一侧具有缝隙,第一内腔331通过缝隙与出料口332连通。
46.输肥管21输入的肥料处于第一内腔331,输种管22输入的种子处于第二内腔3331,配合可以进行间隔出料的输料机构20,可以轻松地将肥料设置在种子的下方,当种肥同播刀33插入土壤时,会挤压并形成凹坑,过程中会有部分土壤进入第一内腔331,由于侧刀334刀口朝下,进入第一内腔331的土壤会进入侧刀334与种肥同播刀33内壁之间的凹口内,此时首先落入的肥料会流入侧刀334靠近出料口332一侧的缝隙中,然后第二气缸32收缩,使得土壤从凹口内移出,但是由于肥料处于缝隙内,会使得土壤覆盖肥料,并且同时通过输料机构20将种子从输种管22输入至第二内腔3331,并进入第一内腔331内部掉落至覆盖肥料的土壤上,达到肥料和种子分离的目的,而肥料和种子分离的间隔,则是被侧刀334隔开的土壤的厚度,在种肥同播刀33抽出时,由于土壤被开沟刀13松土过,周围松散的土壤会倾倒并将种肥同播刀33挤压出的凹坑覆盖,达到掩埋种子的目的。
47.此外为了保证种子掩埋的完整性,还可在在车体10尾部装设松土刀片,但是此处
的刀片不得插入土壤超过两厘米,此处的目的仅仅是将覆盖在种子上的土壤拨动,以加强土壤的覆盖效果。
48.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种肥同播刀33是跟随第二气缸32进行伸缩并以竖直方式插入土壤的,插入土壤内的种肥同播刀33会导致车体10无法移动,这种情况下,每次播种都需要等待第二气缸32收回,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参阅图1与图2,车体10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有第一气缸31,第一气缸31的动力端与第二气缸32的缸体之间为垂直固定,车体10的表面开设有呈矩形的限位轨槽15,第二气缸32的两侧具有嵌入限位限位轨槽15内部的槽口,即第一气缸31能够控制第二气缸32进行线性移动,当第二气缸32伸长时,种肥同播刀33插入土壤,此时车体10继续移动,通过第一气缸31伸长,以保证种肥同播刀33不会受到车体10移动的牵扯力,第一气缸31伸长的速度与车体10的移动速度需要持平,当完成播种时,第二气缸32收缩,种肥同播刀33从土壤中完全抽出时,第一气缸31收缩,并等待第二气缸32伸长进行下一次播种,上述过程中,种肥同播刀33插入土壤和抽出土壤两次操作需要在第一气缸31完全伸长之前完成,以避免第一气缸31伸长的长度不能够覆盖车体10移动的距离,单个播种流程中种肥同播刀33的移动轨迹呈矩形。
49.由于第二内腔3331直接出种,可能会导致种子出现堆积的情况,这样堆积在上方的种子可能会压迫下方的种子,而且上方的种子所能够吸收的营养也会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请参阅图3,出种口3332的槽口为圆台状,出种口3332的圆台状槽口半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第一内腔331,半径较大的一端朝向第二内腔3331,通过圆台状的出种口3332进行出料,这样出种的效率会降低,在刚插入时,仅有少许种子进入第一内腔331,当种肥同播刀33抽出时,才会慢慢将内部的种子掉落下来,掉落的种子会分散开来,这样能够避免一个坑位出现多个种子堆积在一起的情况,保证种子对肥料的充分吸收,而且能够避免上方的种子可能会压迫下方的种子的情况。
50.此外为了控制移动的方向,可以在车体10的一端设置牵引扶手14,在工作时,操作人员可以在前方抓住牵引扶手14,以避免车体10移动时,产生位置偏移。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