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调式充气式的颈部支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2-12-07 00:16: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颈部支撑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内部设有三个独立且能被调节的可充气气囊的颈部支撑装置,使用户能够自行对该等可充气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以改变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外形、尺寸、高度与硬度,进而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对用户颈部与头部所施加的作用力,以提供更佳的颈部与头部支撑性,并能帮助头部、颈椎与上胸椎恢复与保持排列于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以适合于背睡者与侧睡者使用。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能通过后躺或侧躺方式使用,而类似于一个舒适的枕头,使用户能在其躺卧或睡觉时使用该颈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枕头设计通常是制作一个填充袋,并在该填充袋内部装填柔软蓬松的材料,例如:棉花团、成型泡棉(shaped foam)、泡棉片(foam chips)、泡棉条(foam strips)或其它通气蓬松的材料)。虽然传统枕头在刚开始使用时,确实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及复位性,但随着使用的时间增加,枕头的蓬松性会逐渐降低,使得其支撑性受到了负面影响,且因枕头是以柔软的蓬松材料所制成,在长时间被头部与颈部抵压后,将会使枕头变形,如此,当用户将头枕靠至枕头上时,会造成用户的头部角度太低或太高,前述情况会导致颈部肌肉过度紧绷与疲劳,引起颈部与肩膀疼痛、颈因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s),甚至影响到呼吸的通畅度。又,传统枕头内的柔软蓬松材料亦可能因长期压迫,而变形纠结成块,导致其透气性变差,而透气性差的枕头将会因其内的空气流动受到限制,进而对习惯于俯卧或侧卧的用户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对于患有睡眠中止呼吸症的用户产生安全上的问题。此外,传统枕头无法符合不同用户的身体构形及睡眠习惯,且其高度亦不能调整以适合用户的头部与颈部的高度,从而无法为用户的头部、颈椎和上胸椎提供合适的支撑性,并使其恢复与保持排列于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进一步而言,以模压成型枕头(或称为矫形枕头(orthopedic pillows)为例,其所使用的泡棉材料可能太软或太硬。例如,以高密度回弹泡棉所制成的模压成型枕头可能会较为僵硬,因此,当其形状不符合用户时,将会造成用户的颈部感到疼痛与不适。另外,相较于高密度回弹泡棉来说,采用较软的记忆泡棉所制成的模压成型枕头,或许能与用户的颈部和头部形成较佳的贴合感,但是,其往往会过于柔软而无法恢复至原始的模压形状,且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变为平坦,进而不再符合用户的头部与颈部的形状。再者,前述枕头的内外材料通常是相同材质,使得该枕头的整个表面的柔软度或硬度相同,且无法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体部位(如:头部、颈部)而改变其柔软度或硬度。由此可知,缺乏对用户的头部或颈部的支撑时,会引起用户的疼痛与不适;若枕头的泡棉密度太高或太低时,将使枕头于使用上变得不舒服,进而引起用户的不适;若模压成型枕头的形状与用户的颈部或头部的形状不匹配时,也会导致用户的不适与疼痛。
3.有鉴于颈椎的上端能连接至头骨,颈椎的下端能连接至胸椎的情况,前述问题的重要性会变得更为明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代人却愈来愈常遭受颈椎病(或称颈
椎症候群、颈椎关节病)的痛苦,究其原因,大多是意外、运动伤害或跌倒,尤其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低头操作手机、游戏机或计算机、站姿或坐姿不正确),或是工作需求(如:开车),造成颈部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或是心理压力过大等,前述情况都会导致用户的颈部肌肉随着时间流逝而愈来愈紧绷,长期以来,肌肉会变得僵硬与缩短,进而造成颈椎的姿势不良,甚至导致颈椎关节畸形或椎间盘退化或凸出(即,过度受压),进而容易产生神经压迫(nerve impingement)、关节炎、关节疼痛、椎间盘过早退化或变薄等状况,最后发展为手臂抽痛或麻木、慢性头痛、慢性疲劳、失眠与慢性颈肩疼痛等症状。
4.大部分的颈椎病,尤其是慢性颈肩功能障碍,大多是因颈部或上肩肌肉紧绷、颈椎关节与椎间盘过度受压等情况所引起,且前述情况容易造成神经发炎(irritation)与压迫(impingements),导致患者几乎每天都会承受颈肩疼痛,尤其是整天的工作更是会使疼痛加剧,造成患者在夜间仍旧难以放松与安心入睡。此外,一般市售枕头对于颈椎病患者几乎无任何帮助,反而会导致患者长时间枕靠于前述市售枕头后,造成更严重的颈肩疼痛、头痛及/或手臂抽痛或麻木。
5.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的患者往往负担不起常规治疗所需花费的时间或金钱,造成该等患者无法接受治疗,徒然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此外,对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而言,许多人并无法获得可以为其提供所需适当治疗的正确医护人员,导致该等患者的痛苦并未获得有效缓解。在未接受治疗或治疗未果的情况下,部份患者会尝试服用止痛药、使用药膏或贴布等方式,但是,前述药物的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药物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6.由于人们的头部与颈部无论是大小、形状、长度与灵活度等各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难以制作出能完全适合支撑每个人的头部与颈部的传统填充枕头或模压成型枕头。此外,由于人们在睡眠期间仍然会活动,因此,当其以仰躺的姿势睡眠,或是以向右/向左侧躺姿势睡眠时,传统填充枕头或模压成型枕头无法良好地符合与支撑用户的头部与颈部,意即,具有固定密度或形状的单一尺寸枕头,对于背睡者或侧睡者而言,都不足以完美地符合与支撑用户的头部与颈部。又,在无法帮助支撑与保持用户的头部、颈椎与上背部排列于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的枕头上睡眠时,将会导致用户的脊柱错位、脊柱旁肌肉拉伤、神经发炎和疼痛,进而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的颈部与肩膀疼痛、颈因性头痛与上肢麻木疼痛,故,颈部和肩膀的不适与疼痛将会进一步造成用户入眠或深度睡眠的困扰。
7.综上所述可知,无论是背睡者或侧睡者的诸多用户,对颈椎缺乏适当的支撑,并且在休息或睡觉时,无法恢复及维持头部、颈椎与上胸椎排列于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因此患有慢性头痛、慢性颈肩功能障碍及其它因颈部肌肉紧绷、颈椎关节过度受压、椎间盘退化或凸出、神经挤压或发炎等情况所衍生的疼痛,使得其健康和生活质量不断恶化,却未有良好的改善方法,故,如何有效解决前述问题,使得背睡者或侧睡者,其颈部轮廓和睡眠习惯可以与颈部支撑装置相匹配,从而增加睡眠或休息舒适度,并且不会令人们不需花费高昂的时间及/或金钱在颈椎治疗上,便能自主地通过适当的且可调整的颈部支撑以减轻及/或预防颈椎的症状,即成为本技术的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有鉴于现有的颈部牵引装置仍具有前述缺失,因此,发明人在经过长久的努力研
究与实验后,终于研发出本技术的一种可调式充气颈部支撑装置,希望能借由本技术的问世,提供用户更佳的使用经验,并能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
9.本技术的一方面是关于颈部支撑装置,其能被制作成一个枕头的形状,并在该颈部支撑装置内的三个独立的中空凹槽内,嵌入三个可调整的气垫,例如,可充气膨胀的气囊。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颈部支撑装置能由模压成型的泡棉所制成,通过可调整的充气气囊与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制作材料,无论是背睡者或侧睡者,都能达到抬升用户的头部及/或脸部的效果,直到用户的头部、颈椎与上胸椎排列成一直线。此种可调整的颈部支撑装置,能使用户自行调整,以保持其头部、颈椎与上胸椎保持自然的中立脊椎位置与对齐,以防止用户于仰卧或侧卧时感到疼痛与不适。
10.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调式充气式的颈部支撑装置,所述颈部支撑装置包括一中央支撑体、一第一充气气囊、二第二充气气囊及一充气装置。所述中央支撑体具有一顶面与一底面,所述顶面能支撑一用户的颈部,所述底面则凹设有一第一凹槽与二第二凹槽,二个所述第二凹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充气气囊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中,其会沿一位移轴膨胀或收缩,并使所述中央支撑体的所述顶面沿着所述位移轴而位移。二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分别容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中,所述第二充气气囊会沿一位移轴膨胀或收缩,并使该颈部支撑装置的所述顶面沿着所述位移轴而位移。所述充气装置能与所述第一充气气囊及多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相连接,且能对所述第一充气气囊及多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进行充气或泄气,以改变所述第一充气气囊及多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的膨胀或收缩尺寸。其中,所述颈部支撑装置至少包括一支撑部与一承载部,所述支撑部包括所述中央支撑体与所述第一充气气囊,所述承载部能承载一仰躺的用户头部的枕骨位置,且所述承载部的顶面高度会低于所述支撑部的顶面高度。
11.可选地,该充气装置能够为手动设备或是电动设备,用户可操作所述充气装置,以自主地调整所述第一充气气囊与所述第二充气气囊的膨胀或收缩尺度,进而改变所述中央支撑体及/或该颈部支撑装置对应于每个所述气囊位置的顶面区域对用户颈部所施加的力道,以达到恢复与保持头部、颈椎与上胸椎对齐于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
12.可选地,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多支管体、能组装至其中一管体上的一第一空气阀、能组装至另一管体上的至少一第二空气阀、以及一充气部,其中,所述充气部能通过多个所述管体而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充气气囊与多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在所述第一空气阀被开启的状态下,所述充气部能对所述第一充气气囊进行充气或泄气,在所述第二空气阀被开启的状态下,所述充气部能对多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进行充气或泄气。
13.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充气气囊及所述第二充气气囊分别具有一能延展的顶端与一不能延展的底部。
14.可选地,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具有特选的尺寸,以能够在该第一充气气囊与该第二充气气囊被充气时,依照用户所期望的不同膨胀程度,而具有对应的充足空间,以便用户能根据自身需求而自行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的硬度/柔软度与高度。前述气囊的至少其中之一,能被设计为具有一可膨胀延展的顶端与一不可膨胀延展或仅有最小膨胀率的底部,如此,在充气时,前述气囊的大部分区域会朝其上侧方向膨胀,以能朝向枕靠于该颈部
支撑装置的该用户,且能限制朝向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底部方向扩张,进而使得气囊在充气膨胀时能向上推动该用户的颈部和头部,避免气囊向下扩张而导致过大的向外膨胀力道抵靠在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底部结构上,而造成该颈部支撑装置的结构损坏。换言之,前述气囊的具有最小的弹性/膨胀率的底部,有助于防止该颈部支撑装置的结构受损,同时引导向上膨胀以朝向该用户。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充气气囊设有呈弧形的一第一端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的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能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内的上侧内表面,所述第二端呈平底且能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开口,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设有一平面顶端以及与所述平面顶端相对的一平面底端,所述平面顶端能朝向所述第二凹槽的上侧内表面,所述平面底端能朝向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开口。
16.可选地,位于该第一凹槽中的该第一充气气囊的形状呈半管状,且具有呈弧形的一第一端,该第一端能朝向该第一凹槽的上侧内表面,而与其相对的一第二端则呈平底,并会朝向该第一凹槽的底部开口。当该第一充气气囊膨胀时,例如用户主动地对该第一充气气囊进行充气时,该第一充气气囊能朝着以仰卧姿势躺在该颈部支撑装置上的用户的颈椎后侧方向上升膨胀,以能符合该用户的颈椎的解剖额定形状(anatomical shape)。当用户将气囊充气至自身所期望的高度与柔软度/硬度时,利用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制成材料(如:矫形记忆泡棉)及其所承托于内的膨胀后的充气气囊的组合作用,该颈部支撑装置能舒适地抵靠于仰躺的用户颈椎的轻微弯曲弧度,并为用户的头部与颈部提供个人化的支撑,以使头部、颈椎和上背部能保持自然和中立的解剖结构排列,并防止用户在仰卧时感到疼痛与不适。
17.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大于所述第一凹槽,并且在未膨胀状态下的每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其长度和体积的至少其中之一,大于未膨胀状态下的所述第一充气气囊。
18.可选地,可以被定位于该第二凹槽中的该第二充气气囊,界定了该颈部支撑装置的侧边部分,前述侧边部分系指当用户侧卧于该颈部支撑装置的侧边时,用户的头部、脸部和颈部所抵靠至该颈部支撑装置的位置。该第二充气气囊在未膨胀状态下的长度及/或体积,会大于该第一充气气囊在未膨胀状态下的长度及/或体积,以能提供较大的表面积,前述表面积能覆盖包括侧卧的头部和脸部等侧面轮廓的大部分表面积。每个第二凹槽都大于该第一凹槽,且至少一个第二充气气囊中具有能面对该第二凹槽的上侧内表面的一平面顶端,以及与该平面顶端相对且能朝向该第二凹槽的底部开口的一平面底部。该平面底部为不具弹性/不能膨胀,当用户对该第二充气气囊充气时,能使其朝下膨胀的程度最小化;该平面顶端则具有可膨胀性,且当其膨胀时会朝着用户的头部、脸部和颈部的侧面向上膨胀。位于该第二凹槽中的每个第二充气气囊,以及该颈部支撑装置的侧边部分,能够支撑躺卧在对应该侧边部分上的用户的头部与颈部,例如:用户躺卧在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右侧时的右侧边部分,或用户躺卧在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左侧时的左侧边部分。此外,气囊的膨胀尺寸能提供广范围的支撑及抬起,以能适用于成人与儿童、以及头颈的尺寸不同、肩宽不同以及颈部僵硬程度不同的用户。
19.可选地,至少一个气囊的顶面和侧面是由柔软且具弹性的热塑性材料制成,以能在低压充气时容易膨胀,且能降低空气随时间而泄漏的程度,以及避免用户在该颈部支撑装置上移动而产生过多的噪音,否则将会破坏用户的睡眠。
20.可选地,能对位在该第二凹槽中的该第二充气气囊进行充气的一充气部,是独立于能对位在该第一凹槽中的该第一充气气囊进行充气的另一充气部,或者是在该颈部支撑装置中设置不同的空气阀,进而使该第二充气气囊与该第一充气气囊彼此间具有单独的充气系统。又,单独的充气部或用以形成单独充气系统的空气阀,是用以区别各气囊所需的充气/膨胀量,因为该第一充气气囊所需的充气/膨胀量,可能经常不同于该第二充气气囊所需的充气/膨胀量。当用户对该第二充气气囊进行充气,以使该颈部支撑装置的侧边部分的高度和柔软度/硬度达到期望程度时,该第二充气气囊能朝着侧躺于左/右侧边部分的用户的头部、脸部和颈部向上膨胀。
21.可选地,一个或多个充气部可以是手动泵,如:一个或多个手动压力充气泵,或一个或多个动力泵,如:电动充气泵,且气囊能通过不同的管体安排关系而被每个所述充气部充气,例如:该等第二充气气囊与该等管体能相互连接,以能同时充气或泄气,而该第一充气气囊则独立于该第二充气气囊及其管体连接关系,使得该第一充气气囊的充气和泄气能够独立于该第二充气气囊之外而进行调整。
22.可选地,该充气装置包括仅一个手动泵或动力泵,以及多个空气阀,该多个空气阀是组装至该等管体上,以能控制空气流入和流出于不同气囊。
23.可选地,每个所述气囊被深嵌入在该颈部支撑装置内的该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内部,并且每个气囊至少在其侧面和顶面上被该枕本体覆盖,该枕本体可以是模压成型泡棉,以确保具有较佳的舒适效果。相反地,如果将该颈部支撑装置设计为仅包括可充气气囊,而不具有泡棉或其他材料以覆盖气囊,则该颈部支撑装置将会造成用户不舒适,且无法符合用户的头部和颈部。有鉴于此,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设计,考虑并解决了气囊的贴合性、该颈部支撑装置所使用的生产材料的可塑性及其成型形状,进而使用户能够轻松地对该颈部支撑装置进行调整,以能在用户仰卧或侧卧时,客制化其高度、柔软度/硬度、尺寸及/或形状,使其感到最舒适的感受。
24.可选地,当用户以背侧躺卧在该颈部支撑装置,该颈部支撑装置对应于用户头部后侧的区域,会比对应于用户颈部的区域更为柔软,如此,头部可以舒适地沉入枕头中,同时,前述对应颈部的区域因较为坚硬,而能提供颈部更好的支撑性,例如,当用户将颈部躺卧于该中央支撑体上时,该中央支撑体会比该承载部对应于头部背侧的中央区域更为坚硬。
25.可选地,当用户以背侧躺卧在该颈部支撑装置,其头部后侧在颈部支撑装置上的区域会比侧边部分更为柔软,亦即,当用户侧卧时,该颈部支撑装置的侧边部分能更为坚硬而提供更多的支撑性,例如,该枕本体中该支撑部与该承载部对应于该第二凹槽的侧边部分,会比该承载部的其余部分更为坚硬。
26.可选地,所述中央支撑体的硬度大于所述承载部的中央部分,所述中央部分在一用户的颈部枕靠在所述中央支撑体的状态下,会对应于所述用户的头部背侧。
27.可选地,所述枕本体对应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边部分包含部分的所述支撑部与部分的所述承载部,且前述侧边部分的硬度大于该承载部的其余部分。
28.可选地,为了达到硬度差异,可以在该枕本体上设有多个开孔,该颈部支撑装置的中央区域,即头部后侧所对应的位置,能具有较大的孔,以使该枕本体的材料较为柔软,且能在头部的重量作用下形成更大程度的变形。该颈部支撑装置其它需要更多支撑性的区域
能具有较小的孔,以减少前述区域的枕本体材料在头部的重量下过于柔软或造成变形的机率。对于用户而言,在该枕本体的材料中开孔,还能使枕头更为透气,且躺卧其上能更为凉爽,在移动上亦更为轻便。意即,该颈部支撑装置的多个区域中的不同尺寸的开孔,进一步增加了该颈部支撑装置的自适应(self-conforming)特征,以能提供用户更多的舒适感。在部分实施例中,该枕本体会与一枕套相匹配,该枕套能为可拆式的布或织物或一般的枕头套,其上能固定有如电极单元的物疗部。该物疗部的位置被定位至,当用户以仰卧姿势躺在该颈部支撑装置上时,与用户的颈部后侧和上肩部中的至少一个位置相对应,对于颈部和肩部疼痛且希望进行电疗的用户而言,根据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在前述位置上固定有该物疗部的可拆式的布或织物,能使用户能容易地针对如头痛及/或颈部和肩膀疼痛的症状进行目标性电疗,而不必了解需将该物疗部放在用户的颈部和上肩部后侧的何处特定位置才能进行有效治疗。该枕套上的该物疗部的位置,是为了能刺激上颈部和下颈部与上肩部交界处的神经和肌肉,该物疗部可以具有导电材料及/或黏性凝胶,或由导电材料及/或黏性凝胶制成,且能够与用于减轻肌肉张力和疼痛的电疗设备连接而一起使用。
29.可选地,所述第一充气气囊能在其位移轴上被充气至一第一最大膨胀状态,且所述第一充气气囊于位移轴的最大高度为5.5厘米至9.5厘米。。
30.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的至少一个,能在其位移轴上被充气至一第二最大膨胀状态,且所述第二充气气囊于位移轴的最大高度为6.5厘米至10.5厘米(cm)。
31.可选地,所述颈部支撑装置还设有一枕套与复数个固定于所述枕套的物疗部,至少一物疗部能被固定于所述枕套对应于所述中央支撑体的位置,并能贴靠所述用户的颈部,且能与一物疗装置相电气连接,以接收所述物疗装置传来的电力。
32.可选地,多个所述物疗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一电疗单元,所述电疗单元能接收所述物疗装置传来的电力,并对所述用户的颈部输出电刺激。
33.可选地,多个所述物疗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一热疗单元,所述热疗单元能接收所述物疗装置传来的电力,以产生热量并对所述用户的颈部加热。
34.可选地,多个所述物疗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一电疗/热疗混合单元,所述电疗/热疗混合单元能接收所述物疗装置传来的电力,并对所述用户的颈部输出电刺激,以及对所述用户的颈部加热。
35.可选地,所述颈部支撑装置包括一枕本体与一枕套,且所述枕套能包覆所述枕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充气气囊及多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则位于所述枕本体内,所述充气装置位于所述枕本体与所述枕套外,且多个所述管体能穿过所述枕套而伸入至所述枕本体内。
36.本技术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调式充气式的颈部支撑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形成一枕本体,所述枕本体设有一支撑顶表面、一承载顶表面与一底表面,其中,所述支撑顶表面被设置为支撑一用户的颈部,所述承载顶表面被设置于在所述用户处于仰卧位置时承受所述用户的枕骨,所述底表面形成一第一凹槽与二个第二凹槽,且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相对两侧,所述承载顶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支撑顶表面的高度;形成一底板,其具有与所述枕本体的底部内周缘相匹配的一边缘;将一第一充气气囊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中,将两个第二充气气囊分别设置于每个所述第二凹槽中,并将复数支管体组装至所述第一气囊和每个所述第二气囊;将所述枕本体的底部内周缘黏附到与所述底板相匹配的所述边缘上,使得所述枕本体与所述底板能相互
组装,以形成所述颈部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充气气囊和每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容置于所述颈部支撑装置内。
37.为对本技术目的、技术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说明,现举具体实施方式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39.图2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第一/二气囊彼此相对位置的俯视图;
40.图3为用户仰躺于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41.图4为用户仰躺于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42.图5为用户侧躺于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43.图6为用户侧躺于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侧视图;
44.图7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俯视爆炸图;
45.图8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仰视爆炸图;
46.图9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第一充气气囊膨胀变化的示意图;
47.图10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第二充气气囊膨胀变化的示意图;
48.图11为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俯视图;
49.图12为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的颈部支撑装置的一侧视立体图;
50.图13为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的颈部支撑装置的另一侧视立体图;
51.图14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形态,物疗装置通过释放/锁定机构固定于定位件上的示意图;
52.图15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形态,物疗装置与定位件分解的示意图;
53.图16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形态,物疗装置、释放/锁定机构及定位件的详细组件的示意图;
54.图17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形态,物疗装置、释放/锁定机构及定位件的详细组件的爆炸图;
55.图18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形态,物疗装置固定于定位件上的示意图;
56.图19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形态,物疗装置与定位件分解的爆炸示意图;
57.图20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形态,物疗装置与定位件分解的爆炸示意图;
58.图21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形态,物疗装置固定于定位件上的立体示意图;
59.图22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形态,物疗装置与定位件分解的爆炸图;
60.图23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形态,物疗装置及定位件的详细组件的爆炸图;
61.图24a为本技术的设置于该物疗部上的电疗单元的示意图;
62.图24b为本技术的设置于该物疗部上的热疗单元的示意图;
63.图24c为本技术的设置于该物疗部上的电疗/热疗混合单元的示意图;及
64.图25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装置的制造方法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6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所公开有关“可调式充气式的颈部支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事先声明,本技术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虽然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应了解,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误差容限或设计约束内近似于相应的值。此外,除非上下文有明确指出或定义,否则本技术的“一”、“该”、“所述”的含义包括复数。
66.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组件或者信号,但每个所述组件或信号不应受前述术语的限制,前述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再者,后续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67.再者,本文中所使用的“实质上(substantially)”或“近似(approximately)”等用语,可以指一可为本领域的技艺人士所承认或决定的对于某特定值的偏差范围中的数值或复数数值的平均值,包括考虑到受到测量系统或设备的限制,而对该特定值进行测量时的可能产生的一定特定的误差,例如,实质上(substantially)所述及的数值,能够包括该特定值的
±
5%、
±
3%、
±
1%、
±
0.5%、
±
0.1%或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范围。
68.本技术为一种可调式充气式颈部支撑装置,为方便说明,除非后续的上下文脉络有明确相左指示,后续实施例以图1的右下方作为组件前侧位置,图1的左上方作为组件后侧位置,图1的右上方作为组件的右侧位置,图1的左下方作为组件的左侧位置,图1的上方作为组件的顶侧位置,图1的下方作为组件的底侧位置。然而,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在一实施例中,该可调式充气式的颈部支撑装置s由前往后至少划分为一支撑部s1与一承载部s2,其中,该支撑部s1与承载部s2两者的顶面形状,会依人体工学而设计成适合颈椎自然弯曲的形态,使得该承载部s2的顶面高度会低于该支撑部s1的顶面高度。
69.请参阅图1、3及4所示,当一用户以仰躺的姿势枕靠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该承载部s2能对应于且承载该用户头部的枕骨位置(如图3所示),同时,该支撑部s1能位于对应且支撑该用户颈部的位置。请参阅图5及6所示,当一用户以侧躺的姿势枕靠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该承载部s2能对应于并承载该用户头部的侧面位置(如图6所示),同时,该支撑部s1能位于对应且支撑该用户颈部侧面的位置,该支撑部s1的轮廓是与人体颈椎的前凸弧度(cervical lordosis)相匹配而提供对应的支撑力,以帮助用户将其头部、颈椎与上胸椎的对齐与姿势恢复至自然状态。此外,由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本身具有弹性,因此,当用户枕靠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时,该颈部支撑装置s会变形,使其顶面能贴合住用户头部与颈部的表面轮廓,并达到预期的承载与支撑效果。
70.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颈部支撑装置s包括一枕本体1与一枕套2,该枕套2内设有一套合空间20,其能包覆住该枕本体1,以使该枕本体1定位于该套合空间
20中,该枕套2能够为可拆式的布或织物,其上能固定有物疗部21(如:电极单元),且具有与该枕本体1外型相匹配的轮廓,但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枕套2可以是常见的枕头套。其中,该枕套2的构型会匹配该枕本体1,因此,当该枕本体1置入枕套2后,枕套2仍然可清楚地指引出该枕本体1的结构,故在图1中,仍在枕套2上的对应位置标示出该枕本体1后续所会提及的组件位置。
71.另,请再参阅图7及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该枕本体1能由发泡材料及/或其它弹性体及/或填充料/包装(filling/packing)材料所制成,其上设有该支撑部s1与承载部s2,其中,该支撑部s1的中央位置设有一中央支撑体11,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面能支撑该用户的颈部(如图3所示)。又,为了能较佳地达到支撑颈部的效果,该中央支撑体11的前侧还会朝前延伸,以能完全或趋近于完全地支撑住用户的颈部位置,如此,当该中央支撑体11贴靠与支撑用户的颈部时,用户的头部会自然地向后倾斜,有助于将用户的头部更稳定地固定至该承载部s2上。在其它实施例中,当用户的颈部枕靠在该中央支撑体11上时,对应于该用户颈部的该中央支撑体11,会比对应于该用户头部背侧的该承载部s2的中央部分更坚硬。该中央支撑体11与该承载部s2的中央部分的硬度差异使得头部能够舒适地沉入该枕本体1中,同时该中央支撑体11可以对颈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在其它实施例中,硬度差异是由该枕本体1的开孔的密度、总开口面积、直径及/或开孔位置的差异所产生,例如,该承载部s2的中央部分的泡棉材料能具有较高密度分布的开孔、较大面积的开孔及/或直径比该中央支撑体11的开孔更大的孔洞,使得该承载部s2的中央部分能比该中央支撑体11来得柔软,使该中央支撑体11能具有更大的支撑性。在其它实施例中,该中央支撑体11会比整个承载部s2更为坚硬。
72.请再参阅图7及图8所示,该中央支撑体11的底面凹设有一第一凹槽110,且一第一充气气囊13能容置于该第一凹槽110中,该第一凹槽110至少其上侧内表面可扩展至一第一向上最大扩张程度,从而在用户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充气时,即使用户希望的膨胀程度不同,该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仍皆享有其所需的足够空间,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膨胀延伸成对应大小,并使得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第一充气气囊13的顶面的高度及硬度/柔软度。该第一向上最大扩张程度能为5至9厘米(cm),在其它实施例中,还能够为6.5至7.5厘米。该第一凹槽110的底部开口可以被一底板覆盖,例如,请参阅图8所示的底板16,该底板16可以由塑料、金属或其他不可膨胀(non-expandable)、最小膨胀率(minimal-expandable)或比发泡材料的膨胀程度小的材料制成,因此,该第一充气气囊13在被充气时,其大部分会朝其上侧方向膨胀,前述上侧方向是对应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表面,并朝向该用户枕靠时颈部和头部的方向,同时限制了朝向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部方向膨胀,以防止过大的向外膨胀力道抵靠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部结构上,而造成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损坏,并且与该第一凹槽110的可扩展上侧内表面一同将扩展的方向指引向上。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凹槽110可以通过从模压泡棉内凹设出容纳空间而形成,并通过该第一向上最大扩张程度,使该第一充气气囊13能膨胀成不同的尺寸大小。在此特别一提者,只要该第一凹槽110能够容纳该第一充气气囊13,并且允许该第一充气气囊13膨胀或收缩以位移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表面,则该第一凹槽110即被定义为位于该中央支撑体11的底面内。其中,该第一充气气囊13能被充气以沿一位移轴(如图7的z轴)膨胀或泄气收缩。在部分实施例中,未充气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体积为9至21立方厘米(cm3),在部分实施例
中还可以是14至17立方厘米。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顶侧和底侧沿该位移轴能分别与该第一凹槽110的顶侧内表面相抵靠以及与其底部开口齐平,换言之,如果该底板16覆盖该第一凹槽110的底部开口,则该第一充气气囊13能抵靠该底板16,且未膨胀的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侧面,能分别抵靠至该第一凹槽110沿着该第一凹槽的凹槽纵向轴线与凹槽横向轴线的四个内侧壁面,前述凹槽纵向轴线垂直或实质上垂直于该位移轴,且平行或实质上平行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前后方向,该凹槽横向轴线垂直或实质上垂直于该凹槽纵向轴线,且平行或实质上平行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左右方向。该第一充气气囊13在未膨胀的状态下抵靠于该第一凹槽110的内侧壁面,能够降低其两者间的延迟对应扩张关系,而更有效地带动该第一凹槽110因该第一充气气囊13膨胀而变形,否则,当该第一凹槽110和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之间存在间隙时,两者的对应膨胀及扩张将有所延迟,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顶侧与底侧的至少其中之一,能不抵靠或齐平于该第一凹槽110沿位移轴的顶部内表面或与其底部开口,及/或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至少一侧面不会抵靠于沿着该第一凹槽110的凹槽纵向轴线或凹槽横向轴线的四个内侧壁面的任一面。
73.当该第一充气气囊13沿着该位移轴膨胀或收缩时,其膨胀或收缩会使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面沿着该位移轴位移,例如,朝上或朝下。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充气气囊13呈半管状,且具有弧形的第一端以及一相对的第二端,前述弧形的第一端能面对该第一凹槽110的上侧内表面,前述第二端为平底,该平底能面对该第一凹槽110的底部开口。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平底为不具弹性或仅具最小膨胀力,当该第一充气气囊13被充气时,其第一端沿位移轴的膨胀度会大于该第二端沿位移轴的膨胀度。当该第一充气气囊13被充气,且用户以仰卧姿势躺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中央支撑体11上时,该第一充气气囊13能朝着用户的颈椎后侧方向膨胀,并带动该中央支撑体11的对应顶面向上位移,以能符合颈椎的解剖结构形状(anatomical shape),例如,符合用户的颈椎的轻微前凸弧度。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充气气囊13膨胀至一第一最大膨胀状态时,其于位移轴上的最大高度为5.5厘米至9.5厘米;在另一实施例中,则能为7厘米至8厘米,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故,当用户将该第一充气气囊13充气至自身所期望的高度与柔软度/硬度时,借由膨胀后的第一充气气囊13,以及用以制作该颈部支撑装置s及承托第一充气气囊13的颈部支撑装置s的材料,当用户以仰卧姿势躺卧时,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膨胀后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顶面能舒适地抵靠于用户颈椎的弯曲弧度。此外,利用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材料(如:矫形泡棉)及其内的膨胀后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组合作用,可以为用户的头部和颈部提供个人化的支撑,以使头部、颈椎和上背能保持自然和中立的解剖结构排列,并防止用户在仰卧时感到疼痛与不适。
74.请再参阅图7及图8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颈部支撑装置s除了该第一充气气囊13以外,还包括至少两个可充气的第二充气气囊19。每个第二充气气囊19在未膨胀的状态下,会大于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例如,该未膨胀第二充气气囊19垂直于或实质垂直于该位移轴的最大剖面面积的大于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垂直于或实质垂直于该位移轴的最大剖面面积120至170平方厘米(cm2),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最大剖面面积差可以是135至155平方厘米(cm2);或者,两者沿一对应的凹槽纵向轴线的长度差为5至15厘米,或在其它实施例中,其长度差可以是8.5至11.5厘米,并且具有一大于膨胀后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最大膨胀体积,例如体积差为720至1800立方厘米(cm3),以使其所能位移该颈部支撑装
置s的顶部表面上的面积,大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所能够带动位移的面积,以在用户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一侧上睡觉时,能够对应于用户大部分的头部、脸部与颈部的侧面轮廓的表面积,例如,大于50%。该枕本体1的底面能凹设有两个第二凹槽190,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90能分别位于该第一凹槽110的相对两侧,且能分别靠近该枕本体1的相对端,例如,其中一个第二凹槽190能靠近该枕本体1的右侧端,另一个第二凹槽190能靠近该枕本体1的左侧端,即,前述其中一个第二凹槽190会比该枕本体1的右侧端更靠近该枕本体1的左侧方向,前述另一个第二凹槽190能比该枕本体1的左侧端更靠近该枕本体1的右侧方向。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90具有垂直或实质上垂直于该位移轴,并且平行或实质上平行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前后方向的一凹槽纵向轴线,以及垂直或实质上垂直于该凹槽纵向轴线,并且平行或实质上平行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左右方向的一凹槽横向轴线。在其它实施例中,未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沿其凹槽纵向轴线的长度,至少能大于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沿其凹槽纵向轴线的长度,例如,两者的长度差为6至15厘米,或在部分实施例中,其长度差能为8.5至11.5厘米。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90具有一上侧内表面,其上侧内表面的面积能大于该第一凹槽110的上侧内表面的面积,且其沿着凹槽纵向轴线的长度能大于该第一凹槽110沿其凹槽纵向轴线的长度,以使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部表面上的位移面积,能够大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所能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部表面上带动位移的面积,使用户侧躺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一侧时,能够对应于该用户大部分的头部、脸部和颈部的侧面轮廓的表面积,例如,大于50%。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90能完全位于该支撑部s1内,以使得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该第二凹槽190的的顶面区域能随着容纳于该第二凹槽190的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膨胀或收缩而位移,以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面区域的高度,进而符合用户侧躺枕靠的颈部高度,且对其颈椎提供合适的支撑。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二凹槽190同时位于该支撑部s1与该承载部s2中,且位于该支撑部s1中的该第二凹槽190的第一部分,能够相同或大于位于该承载部s2中的该第二凹槽190的第二部分,使得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该第二凹槽190的顶面区域的高度,能被调整以符合用户侧躺枕靠的颈部及头部高度,且对其头部、颈椎与上胸椎提供合适的支撑,以维持排列于中立脊椎位置,并避免头部过度倾斜。在其它实施例中,位于该支撑部s1中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第一部分,能具有6.5至10.5厘米的一第一最大膨胀高度,或在部分实施例中,则能够为8.0至9.0厘米。位于该承载部s2中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第二部分,能具有5.5至9.5厘米的一第二最大膨胀高度,或在部分实施例中,则能够为7.0至8.0厘米。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最大膨胀高度会大于该第二最大膨胀高度,且该第一最大膨胀高度与该第二最大膨胀高度的比能够为1.11:1至1.90:1的间。
75.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枕本体1设有该第二凹槽190的侧边部分,是由该支撑部s1与该承载部s2的对应部分所组成,且会比该承载部s2的其余部分更为坚硬,并具有相同或大于该中央支撑体11的硬度,以能在用户侧卧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一侧时提供更多支撑。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二凹槽190所在的侧边部分中,该承载部s2所对应的侧边部分能较该支撑部s1所对应的侧边部分柔软,以使该支撑部s1的侧边部分能向颈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同时,还能使头部舒适地沉入该枕本体1中。前述侧边部分与该承载部s2的其余部分之间、以及前述侧边部分中该承载部s2与该支撑部s1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异,能够通过枕本体1上开孔的密度、总开孔面积、直径及/或开孔位置差异而产生。在其它实施例中,不包含前述侧边
部分的承载部s2,其材料能够比前述侧边部分的材料的开孔,具有较高密度分布的开孔、较大面积的开孔及/或直径更大的开孔,从而使不包含前述侧边部分的承载部s2比前述侧边部分更为柔软,而前述侧边部分具有更大的支撑性。在其它实施例中,前述侧边部分中的该承载部s2的材料,能够比前述侧边部分中的该支撑部s1的材料,具有较高密度分布的开孔、较大面积的开孔及/或直径更大的开孔,以使前述侧边部分中的该承载部s2能比前述侧边部分中的该支撑部s1更为柔软,而前述侧边部分中的该支撑部s1具有更大的支撑性。在其它实施例中,前述侧边部分中的该支撑部s1的顶表面具有2.1至5.7厘米的第一最大位移,在其它实施例中则能够为3.5至4.3厘米。前述侧边部分中的该承载部s2的顶表面具有1.4至5.0厘米的第二最大位移,在其它实施例中则能够为2.9至3.5厘米。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最大位移会大于该第二最大位移,且该第一最大位移与该第二最大位移的比会在1.14:1至4.07:1之间。
76.请再参阅图7及图8所示,每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19能分别容纳至对应的第二凹槽190中,并能沿该位移轴(如,第7图所示的z轴)被充气而膨胀,或被泄气而收缩。至少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90的上侧内表面能有一一第二向上最大扩张程度,从而在用户对该第二充气气囊19充气时,即使用户希望的膨胀程度不同,该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仍皆享有其所需的足够空间,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膨胀延伸成对应大小,并使得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高度,并使其对应的顶面形成所需的硬度/柔软度。该第二向上最大扩张程度能够为6至10厘米,或在其它实施例中,则能够为7.5至8.5厘米。在本技术的某些可行实施例中,该第一凹槽110与该第二凹槽190具有特选的尺寸,以能够在该第一充气气囊13与该第二充气气囊19被充气时,依照用户所期望的不同膨胀程度,而具有对应的充足空间,以便用户能根据自身需求而自行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硬度/柔软度与高度。前述气囊13、19的至少其中之一,能被设计为具有一可膨胀延展的顶端与一不可膨胀延展或仅有最小膨胀率的底部,如此,在充气时,前述气囊13、19的大部分区域会朝其上侧方向膨胀,以能朝向枕靠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该用户,且能限制朝向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部方向扩张,进而使得气囊13、19在充气膨胀时能向上推动该用户的颈部和头部,避免气囊13、19向下扩张而导致过大的向外膨胀力道抵靠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部结构上,而造成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结构损坏。换言之,前述气囊13、19的具有最小的弹性/膨胀率的底部,有助于防止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结构受损,同时引导向上膨胀以朝向该用户。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充气气囊13和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至少其中之一,能仅有其顶侧和侧面是可膨胀,而其底侧则是不可膨胀或仅能最小膨胀,例如,只有该第一充气气囊13和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顶侧和侧面是由柔软且具弹性的热塑性材料制成,以使其在低压充气的情况下,仍然能朝上方和侧面方向快速膨胀,降低了当气囊具有相对较高的内部压力时,随着时间流逝而可能发生的漏气风险,以及减少产生噪音的可能性(如果产生的话,可能是因用户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移动所形成),否则将会破坏用户的睡眠质量。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90的底部开口可以被底板覆盖住,例如:请参阅图8所示的底板16,该底板16可以由塑料、金属或其他不可膨胀、最小膨胀或比发泡材料的膨胀程度小的材料制成,因此,该第二充气气囊19被充气时,其大部分会朝其上侧方向膨胀,前述上侧方向是对应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表面,并朝向用户躺卧休息时颈部和头部的方向,同时限制朝向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部方向膨胀,以防止过大的向外膨胀力道抵靠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部结构上,且与该第二凹槽190的可扩
展上侧内表面一同将扩展的方向指引向上。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二凹槽190可以通过从模压泡棉内凹射出容纳空间而形成,并通过该第二向上最大扩张程度,使该第二充气气囊19能膨胀成不同的尺寸大小。在其它实施例中,未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体积会大于未膨胀的第一充气气囊13的体积,且能够为25至36立方厘米,或在其它实施例中则能够为28至33立方厘米。未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顶侧与底侧能分别与该第二凹槽190的顶侧内表面相抵靠以及与其开口齐平,换言之,如果该底板16覆盖相对应的第二凹槽190沿该位移轴的底部开口,则该第二充气气囊19还能抵靠该底板16,且未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侧面,能分别抵靠至相对应的第二凹槽190沿着该第二凹槽的凹槽纵向轴线与凹槽横向轴线的四个内侧壁面。该第二充气气囊19在未膨胀状态下抵靠于第二凹槽190的内侧壁面,能够降低其两者间的延迟对应扩张关系,而更有效地带动该第二凹槽190因该第二充气气囊19膨胀而变形,否则,当该第二凹槽190和未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之间存在间隙时,两者的对应膨胀及扩张将有所延迟将会受到前述影响,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未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顶侧与底侧的至少其中之一,能不抵靠或齐平于该第二凹槽190沿位移轴的顶部内表面或与其底部开口,及/或未膨胀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至少一侧面不会抵靠于沿着该第二凹槽190的凹槽纵向轴线或凹槽横向轴线的四个内侧壁面的任一面。
77.当一个第二充气气囊19沿着该位移轴膨胀或收缩时,其膨胀或收缩会使该枕本体1的顶面以及该枕套2的顶面位移,例如,朝上或朝下。此种情况,有助于在用户使用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过程中,阻止用户的头部与肩部因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作动,而侧向滑离该中央支撑体11,进而能更佳地将用户的头部和颈部固定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对应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位置(如图2所示位置),以及借此固定方式能将用户的肩部保持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的合适位置,进而能够有效达成良好的电疗、热疗及/或牵引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二充气气囊19设有弹性的平面顶端,该平面顶端能面对该第二凹槽190的上侧内表面,以及与其相对的不具弹性或仅具最小膨胀率的平面底端,且该平面底端能面对该第二凹槽190的底部开口,当该第二充气气囊19被充气时,该平面顶端沿着位移轴的膨胀度会大于该平面底端。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二充气气囊19被充气至一第二最大膨胀状态时,其位移轴的最大高度为6.5至10.5厘米,或在其它实施例中,则能够为8至9厘米,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再者,其中一个第二充气气囊19的最大高度能够相同或相异于另一个第二充气气囊19的最大高度,如此,该颈部支撑装置s能够提供用户于不同侧的高度调整,以具备更佳的调整弹性。
78.此外,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设置还能够使习惯于侧卧睡觉的用户(即,侧睡者(side sleeper)),当其头部侧向躺卧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一侧休息或睡眠时,能够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侧边部位的高度与硬度(firmness)。当用户使用该颈部支撑装置s,且是习惯以背部躺卧睡觉(即,背睡者(back sleeper))时,其能够通过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进行充气或泄气,以改变其膨胀度或收缩度,进而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该中央支撑体11与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区域的高度与硬度,以能更好地支撑用户的颈椎,使其颈椎的前凸弧度恢复到自然状态(即,使颈椎恢复至正确的对齐与姿势)。然而,就对于用户的头部与颈部所构成的支撑,以及对头部、颈椎和上胸椎,的对齐与姿势等效果而言,习惯侧向躺卧至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用户来说,因其会较远离该中央支撑体11与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对应区域,故,仅借该第一充气气囊13以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该中央支撑体11的高度
与硬度,仍无法使侧睡者充分满意。此外,侧睡者可能比背睡者需要更多的头部与颈部支撑,以及对于颈椎正确对齐的回复与维持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当侧睡者处于侧卧姿势时,其肩部与头/颈部(如:头的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相较于背睡者处于背睡姿势时,其背与头/颈间的垂直距离更大。请再参阅图7及图8,具有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颈部支撑装置s能够提供侧睡者所需的较多的头部与颈部支撑,以及回复及维持头部、颈椎与上胸椎正确对齐,因为侧睡者除了可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该中央支撑体11及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部位的高度与硬度之外,还可以调整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侧边部分的高度与硬度,例如,该枕本体1与枕套2的分别靠近该枕本体1与枕套2的左右两侧的顶面侧边区域,,对应于该第二充气气囊19,并能随着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膨胀或收缩而位移者,当侧睡者将其头部侧躺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前述顶面侧边区域时,能够通过对该第二充气气囊19进行充气或泄气,而改变其膨胀或收缩程度。当该第二充气气囊19被充气,且用户侧卧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一侧时,该第二充气气囊19能朝着用户的头部、颈椎和上胸椎的侧面向上延展,并使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顶表面向上带动位移,使用户的头部、颈椎和上胸椎呈直线排列。当用户将该第二充气气囊19充气到预定的高度和柔软度/硬度时,利用膨胀后的第二充气气囊19以及制作该颈部支撑装置s及承托第二充气气囊19的材料的组合效果,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第二充气气囊19的上表面可以舒适地贴合于头部、颈椎和上胸椎的侧面轮廓,并齐准侧睡者的头部、颈部和上胸椎,意即,侧睡者能够调整其侧卧时,该颈部支撑装置s支撑头部侧面的高度与硬度,以达到用户认为适合的高度与硬度,进而能支撑用户的头部与颈部,并保持与恢复其头部、颈椎与上胸椎至正确的对齐与中立位置,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此外,在矫形泡棉(如:矫形记忆泡棉)与其内的可充气的第二充气气囊19的组合效果下,可以为用户的头部和颈部提供个人化的支撑,以使其头部、颈椎和上背部保持自然和中立的解剖结构排列,并防止用户在侧卧时感到疼痛与不适。因此,借由该第一充气气囊13和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特征与优点,该颈部支撑装置s能适合做为背睡者及侧睡者每日用以睡眠的枕头。
79.请再参阅图7及图8,一充气装置15会分别与各自独立的第一充气气囊13、第二充气气囊19相连接,当该充气装置15运作时,其能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与该二第二充气气囊19进行充气或泄气,以改变该第一充气气囊13与该二第二充气气囊19的膨胀或收缩尺寸。在该实施例中,该充气装置15包括一充气部151、复数支管体152、一第一空气阀153与一第二空气阀155,其中,该充气部151为手压式的充气泵形态,该等管体152则能穿过该枕套2与枕本体1而分别连通该第一充气气囊13与该二第二充气气囊19,使得该充气部151能通过该等管体152而对该等第一/第二充气气囊13、19进行充气或泄气。又,该第一空气阀153会组装至其中一管体152上,且前述管体152是用以连通该第一充气气囊13,该第二空气阀155则组装至另一管体152上,且前述管体152则是用以连通该第二充气气囊19,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采用电动式的充气泵。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充气装置15包括复数个充气部151。该复数个充气部151可为手压式的充气泵形态或电动式的充气泵。该复数个充气部151中的第一个充气部151可连接至至少其中一支管体152上,以通过对应于前述充气部151的前述管体152而连通至该第一充气气囊13。该第一空气阀153可组装至该对应于并连通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充气部151的管体152上。该复数个充气部151中的第二个充气部151可连接至至少另一支管体152上,以通过对应于前述充气部151的前述管体152而
连通至该第二充气气囊19。意即,能对至少一个第二充气气囊19进行充气的充气部151,可以与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进行充气的充气部151相互独立,该充气部151形成允许用户能分别操控该充气部151的一充气控制系统,因此,用户可以通过该充气部151,独自调整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充气程度,且使其不同于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充气程度,盖该第一充气气囊13所需的充气程度与时机,可能不同于该第二充气气囊19所需的充气程度与时机。该第二空气阀155能组装至对应于该充气部151的管体152上,且前述管体152能够连通至该第二充气气囊19。该充气装置15能够为手动设备或是电动设备,用户可操作所述充气装置15,以自主地调整所述第一充气气囊13与所述第二充气气囊19的膨胀或收缩尺度,进而改变所述中央支撑体11及/或该颈部支撑装置s对应于每个所述气囊13、19位置的顶面区域对用户颈部所施加的力道,以达到恢复与保持头部、颈椎与上胸椎对齐于中立脊椎位置(neutral anatomical spinal alignment)。
80.请再参阅图7及图8所示,当该第一空气阀153被开启后,该充气部151能够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进行充气或泄气,反之,当该第一空气阀153被关闭后,该充气部151将无法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进行充气或泄气;同样地,当该第二空气阀155被开启后,该充气部151能够对该二第二充气气囊19同时进行充气或泄气,反之,当该第二空气阀155被关闭后,该充气部151将无法对该二第二充气气囊19进行充气或泄气。在其它实施例中,当一充气部151,无论是电动充气泵或手动压力充气泵,连接至该第一充气气囊13及该第二充气气囊19以控制该第一充气气囊13和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体积变化时,可以通过与该第一充气气囊13和该第二充气气囊19相对应的管体152上的空气阀来控制其各自气囊的体积变化。
81.再者,虽然图7及图8仅表示单一个第二空气阀155,同时调整该二第二充气气囊19的膨胀度或收缩度,但是,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设有二个第二空气阀155,以能单独调整任一个第二充气气囊19的膨胀度或收缩度。此外,在实际使用上,用户能够同时开启该第一空气阀153与该第二空气阀155,以使该充气部151能同时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该二第二充气气囊19进行充气,但是,若是为了提高第一充气气囊13的充气效率,则能只开启第一空气阀153,并关闭第二空气阀155。同理,若是为了提高第二充气气囊19的充气效率,则能只开启第二空气阀155,并关闭第一空气阀153。但是,本技术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对应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及第二充气气囊19的充气部151,能够以一电动式充气泵取代,其能够控制对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及/或第二充气气囊19的分别或同时充气或泄气。
82.换言之,虽然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颈部支撑装置s只包含一个充气部151,但通过空气阀的启闭能使空气流进/流出该第一充气气囊13,前述第一充气气囊13被设置于仰躺的用户的颈部下方,以及能封闭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空气流向,且导引至该颈部支撑装置s两侧的第二充气气囊19。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颈部支撑装置s能设置多个充气部151,以使其中一个充气部151能导引空气流进/流出位于仰躺的用户颈部下方的该第一充气气囊13,而另一个充气部151能导引空气流进/流出每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19,进而使各个充气部151彼此独立作业。故,该颈部支撑装置s能采用单充气部架构或多充气部架构,在部分实施例中,前述任一架构中,进出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空气,仍然可以与进出第二充气气囊19的空气分开,在对位于用户颈部下方的该第一充气气囊13进行充气或泄气时,不会对第二充气气囊19中的空气量产生影响;在对位于用户颈部下方的该第二充气气囊19进行充气或泄气时,不会对第一充气气囊13中的空气量产生影响,但不以此为限。
83.请参阅图1、图3及图9所示,当用户头部枕靠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后,能够通过该充气部151对该第一充气气囊13充气,此时,该第一充气气囊13会逐渐膨胀,以使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面逐渐上移,进而推动用户的颈部向上移动,使用户的颈椎能恢复至自然的前凸弧度,并呈现预计的弓形形态。当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面并未因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膨胀而位移时,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面,或者更精确地说,其顶面对应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沿如图9所示的z轴方向的最高点的位置,相对于该中央支撑体11的底面有一顶面高度,其能被定义为第一高度n1。当该第一充气气囊13膨胀至第一最大膨胀状态使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面位移至对应位置时,该中央支撑体11的顶面,或者更精准地说,其顶面对应于该第一充气气囊13沿如图9所示的z轴方向的最高点的位置,相对于该中央支撑体11的底面有一顶面高度,其能被定义为第二高度n2。又,在部分实施例中,该中央支撑体11的第一高度n1,相较于发生位移后的第二高度n2而言,其比值范围约为1:1.10至1.70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其比值范围能约为1:1.26至1.46之间,如此,借由该第一充气气囊13的设计,当用户躺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时,或者,更精确地说当用户背躺于该中央支撑体11上时,即可调节该颈部支撑装置s抵靠且对应于用户颈部的区域的高度与硬度,以助于使用户的颈部保持于适当的位置与良好姿势,并使用户的头部、颈椎与上胸椎能对齐置中。
84.请参阅图7、图8及图10所示,当该充气部151对至少其中一个第二充气气囊19充气时,该第二充气气囊19会逐渐膨胀,以使该枕本体1及该枕套2的顶面对应于该第二充气气囊19位置的区域会逐渐上移,当一用户侧躺且头侧枕靠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侧边位置时,进而抵靠且提供用户颈部合适的支撑,以及恢复且维持用户的头部、脊椎与上胸椎对齐置中。当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面并未因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膨胀而位移时,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面,或者更精确地说,其顶面对应于该第二充气气囊19沿如图10所示的z轴方向的最高点的位置,相对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面有一顶面高度,其能被定义为第三高度m1。当该第二充气气囊19膨胀至第二最大膨胀状态使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面位移至对应位置时,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顶面,或者更精准地说,其顶面对应于该第二充气气囊19沿如图10所示的z轴方向的最高点的位置,相对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底面有一顶面高度,其能被定义为第四高度m2。又,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第三长度m1,相较于发生位移后的第四长度m2而言,其比值范围约为1:1.48至1:2.01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其比值范围约为1:1.64至1:1.85之间。如此,借由该第二充气气囊19的设计,当用户侧躺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时,或者,特别是当用户头侧卧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侧边区域上时,即可调节该颈部支撑装置s抵靠且对应于用户颈部的区域的高度与硬度,以助于使用户的颈部保持于适当的位置与良好姿势,并使用户的头部、颈椎与上胸椎能对齐置中。
85.请参阅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该颈部支撑装置s的一侧设有一电动充气装置18,其中,该电动充气装置18采用电动式的充气泵,且其至少一管体、一第一空气阀、至少一第二空气阀都会内藏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中,不会外露出来,以保持产品美观,如此,用户只要直接操作该电动充气装置18的控制面板,便能够轻易地对第一充气气囊13与第二充气气囊19进行充气或泄气。
86.用户在使用该颈部支撑装置s时,除了利用第一充气气囊13与第二充气气囊19的充气效果,来支撑、恢复头部、颈椎与上胸椎的对齐排列,及伸展颈肩部的肌肉,用户还能同时搭配电疗及/或热疗等物理治疗方式,放松颈部和肩部的紧绷肌肉,以及改善局部血液循
环并缓解头部、颈部和肩部的疼痛感,与改善手臂抽痛或麻木等症状。
87.请再参阅图1至图8所示,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还设有复数个物疗部21,且该等物疗部21是至少实质上对应于该中央支撑体11的位置,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物疗部21可以是电极单元,当用户以仰卧姿势躺卧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时,该电极单元被固定于该枕套2上对应于用户上肩部及颈部背侧的位置,因此当用户头部枕靠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后,该等物疗部21能贴靠于该用户的颈部及上肩部两者至少其中之一者,以允许电极单元刺激上颈部、下颈部和上肩部交界处的神经和肌肉。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物疗部21可以是具有或涂布有导电材料及/或黏胶或由导电材料及/或黏胶制成的电极单元。且该等物疗部21能与一物疗装置17(如图11及图13所示)相电气连接,以接收该物疗装置17(如:低周波治疗器(或称经皮神经电刺激器,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or,简称tens)、电子式肌肉刺激(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简称ems)器传来的电力,从而使该等物疗部21发挥出电疗及/或热疗效果。该物疗装置17上能够设有至少一按钮,以供用户操作按钮,而使该物疗装置17开启、关闭或输出不同大小及/或频率的电脉冲。或者,该物疗装置17还能够接收无线讯号(如:蓝芽、wifi等),以供用户操作一无线控制器,而使该物疗装置17开启、关闭或输出不同大小及/或频率的电脉冲。在该实施例中,该等物疗部21与物疗装置17的至少其中之一是设置于枕套2上,且能够自该枕套2上取下,以供用户能够清洗该枕套2而不会对每个所述物疗部21与物疗装置17造成损坏,但是,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物疗部21与物疗装置17的至少其中之一也可设置于枕本体1上,且该枕套2能开设穿孔,使得该物疗装置17外露出来,然而,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88.再者,请参阅图14至图23所示,该物疗装置17能够通过一定位件h而定位于颈部支撑装置s上,该定位件h具有一释放/锁定机构l,该释放/锁定机构l能够将该物疗装置17固定于该定位件h上,还能够将该物疗装置17自该定位件h释放(即,该物疗装置17能脱离该定位件h),如此,当用户需要洗涤该颈部支撑装置s(如清洗枕套2)时,便能自该定位件h上取下该物疗装置17,以避免该物疗装置17受损。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释放/锁定机构l能够为带有锁扣的连接件(harness)。此外,该定位件h能设有导电部,以将该物疗装置17及/或其上的携带式电池单元所产生的电量,传递至每个所述物疗部21,以使每个所述物疗部21能提供电疗及/或热疗。
89.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定位件h包括一基板h11、一定位本体h12、一内板h13、复数个导电部h14与复数个导线连接部h15,其中,该基板h11与定位本体h12能相互组装,该基板h11的后侧设置有魔术贴,以能贴附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如:枕套2或枕本体1)上,该定位本体h12能由至少一弹性材料制成,其前侧开设有一容置槽h120,该内板h13会位于该容置槽h120的槽底,又,该容置槽h120的内径会略小于该物疗装置17的外径(例如,其内径能比该物疗装置17的外径约小0.1%至5%),当该物疗装置17被置入该容置槽h120后,该容置槽h120的槽壁(释放/锁定机构l)能因自身弹性而略为扩张,并包覆紧靠住该物疗装置17的外周缘,以形成该释放/锁定机构l,使该物疗装置17定位于该定位本体h12上;当该物疗装置17被朝外拉扯时,只要前述拉扯力道大于该容置槽h120的槽壁(释放/锁定机构l)施加于该物疗装置17的固定力道(即,摩擦力或夹持力),该物疗装置17便能脱离该释放/锁定机构l。
90.承上,请再参阅图16及图17所示,该等导电部h14能伸入该容置槽h120,并依序穿
过该内板h13、该容置槽h120的槽底,直至该基板h11上,该等导线连接部h15则位于该定位本体h12与该基板h11之间,且分别电气连接至对应的导电部h14上,每个所述导线连接部h15能与外部导线进行电气连接,又,该物疗装置17的后侧设有复数个电力传导部171,当该物疗装置17被置入该容置槽h120后,每个所述电力传导部171会与对应的每个所述导电部h14相电气连接,使得该物疗装置17所输出的电流(电流脉冲讯号)能依序经由电力传导部171、导电部h14而传输至导线连接部h15。惟,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该导电部h14与导线连接部h15两者能整合为单一组件(相当于省略导线连接部h15),使得每个所述导电部h14能与外部导线进行电气连接。
91.请参阅图18至图20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定位件h包括一基板h21、一定位本体h22与复数个导电部h24,其中,该基板h21与定位本体h22两者能组装为一体,该等导电部h24则能固定于该定位本体h22上,又,该定位本体h22的前侧凸设有至少一凸轨h211,该凸轨h211能作为该释放/锁定机构l;该物疗装置17的后侧会设有至少一凹槽173,且每个所述凹槽173所开设的宽度及/或长度会略微小于每个所述凸轨h211对应的宽度及/或长度(例如,比每个所述凸轨h211的宽度小0.1%至5%),当该物疗装置17组装至该定位件h时,每个所述凸轨h211能嵌入至对应的凹槽173中,同时,该物疗装置17后侧的电力传导部171会电气连接至对应的导电部h24上。嗣,当该物疗装置17被朝外拉扯时,只要前述拉扯力道大于该凹槽173与凸轨h211两者间的夹持力道,该物疗装置17便能脱离该释放/锁定机构l。
92.请参阅图21至图23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定位件h包括至少一基板h31、一定位本体h32与复数个导电部h34,其中,每个所述基板h31的前侧能贴靠住该定位本体h32的后侧,每个所述基板h31的后侧则能贴靠一连接板h30(如:至少一魔术贴),该定位本体h32、基板h31与连接板h30三者能通过复数个扣件h36而组装为一体,该定位本体h32的前侧设有一容置槽h320,该物疗装置17能置入于该容置槽h320中,且该容置槽h320的槽壁会形成该释放/锁定机构l;当该定位本体h32与该基板h31组装为一体时,该基板h31未被该定位本体h32遮蔽处,还设有至少一固定组件h37(如:钮扣),该固定组件h37能够与颈部支撑装置s上相对应的另一固定组件相互扣合,使该定位件h能更为稳固地定位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
93.换言之,请再参阅图14至图23所示,该定位件h能够设有前述的各种导电与连接构件,使得该物疗装置17与每个所述物疗部21及/或处于颈部背侧和上肩部上的电极相电气连接,如此,借由本技术的用以固定物疗装置17以及能够提供物疗服务的设计,该颈部支撑装置s将能够使用tens、ems或其它电疗/热疗设备来治疗用户的颈部与肩膀,以缓解用户的头痛、颈痛、肩痛和手臂麻木疼痛等症状。
94.如上所述,当用户需要清洗该颈部支撑装置s时,在该颈部支撑装置s被水洗之前,该释放/锁定机构l能够先被解锁,以使该物疗装置17脱离该定位件h,防止该物疗装置17内的水敏电子零件(water sensitive electronics)因水而损坏。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物疗装置17能直接设置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即,不通过固定件h间接设置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上),并会电气连接至每个所述物疗部21上,以传输电流至每个所述物疗部21。
95.请参阅图24a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物疗部21能设有电疗单元eu。该电疗单元eu会设有一导电层211,且可选地还能设有一薄膜层212与一连接层213,其中,该导电层211能够为导电纤维、导电薄膜、导电布、铝箔或其混合物,或是其它导电材料所制成,且该导电层211的一侧设有该可选的薄膜层212(如:导电凝胶),该导电层211的另一侧则设有该连接
层213。该导电层211能与一金属件22相电气连接,且该金属件22能电气连接至一电线215,在该实施例中,该电线215会缠绕通过一绝缘带217而固定该金属件22上。又,该连接层213(如:黏胶)能固定至该枕套2上,在其它实施例中,该连接层213也能固定至枕本体1上,如此,当用户使用该物疗部21时,该导电层211或该薄膜层212(若该物疗部21设有薄膜层212的情况下)能贴靠住人体的肌肤表面,且该电线215电气连接至该物疗装置17后,便能接收该物疗装置17(如一tens或ems装置)传来的电力,使得该物疗部21能对该用户的颈部输出电刺激,以达成电疗效果。惟,该物疗部21不局限于前述结构,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其能省略该薄膜层212,而使该导电层211直接接触肌肤;该连接层213可以是布料(如:无纺布、棉布),且其能与导电片(如:铝箔)相连接,以能较佳地结合至枕本体1或枕套2上。
96.请参阅图24b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物疗部21能设有热疗单元hu,该热疗单元hu能够由二隔绝层218(如:无纺布,non-wover fabric)与一发热层219所构成,其中,该发热层219能够为金属材质(如:铁铬铝合金丝、镍铬合金丝)、石墨烯、碳纤维材质或其它电热材质所构成,以在电流通过时产生热量。又,该发热层219会位于该二隔绝层218之间,且其中一隔绝层218的外表面能固定于对应的枕套2上,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前述隔绝层218能固定至枕本体1上。该发热层219能与金属件22相电气连接,以通过一电线215接收该物疗装置17传来的电力,进而使该物疗部21产生热量,并通过每个所述隔绝层218而散发出去,以对该用户的颈部加热,进而使血管松弛,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故能使炎症物质(inflammatory substances)被加速排出人体,以改善肌肉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热敷(热疗)还能增加人体软组织的弹性,以减少肌肉痉挛,从而减轻人体所承受的疼痛感,以能放松情绪。惟,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该物疗部21也可省略隔绝层218,而由发热层219直接接触肌肤。
97.请参阅图24c所示,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物疗部21能为电疗/热疗混合单元,其能够为前述电疗单元eu与热疗单元hu迭加而成,例如,在二层隔绝层218之间设置发热层219,且其中一隔绝层218的外表面能披覆一层导电层211(如:导电纤维),该发热层219与导电层211能通过同一个或不同个金属件22而接收该物疗装置17传来的电力,其中,该导电层211能对该用户的颈部输出电刺激,该发热层219则能产生热量,并使热量通过隔绝层218与导电层211而对该用户的颈部加热。
98.然而,本技术不局限于此,只要物疗部的结构能够达成物理治疗的结果与功效,则前述结构都属于本技术所定义的物疗部21的范围内。
99.请再参阅图8所示,一底板16会组装至该枕本体1的底面,以遮蔽住该第一凹槽110与该第二凹槽190,且避免该第一充气气囊13、该第二充气气囊19与该等管体152脱离该枕本体1。但是,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设有底板16,而是通过该枕本体1的弹性夹持住该第一充气气囊13、第二充气气囊19与该等管体152,或是借由其它卡置结构来嵌卡住该第一充气气囊13、第二充气气囊19与该等管体152。
10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调式充气式颈部支撑装置s的制造方法,应注意的是,该方法不限于下文或图25中所描述的过程的顺序。在图25中,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或用户偏好而变化,而不背离其精神和范围。
101.请参阅图25所示,并参照图1、2、7及8所示,步骤100包括形成一枕本体1,该枕本体1设有能支撑一用户的颈部的一支撑顶表面,设有在用户处于仰卧位置时能支撑用户的枕
骨的一承载顶表面,其中,该承载顶表面的高度会小于支撑顶表面的高度,以及设有一底表面能凹设形成有一第一凹槽110和位于该第一凹槽110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凹槽190。该枕本体1可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制成,例如:压缩成型、注射成型、离心成型、挤出成型、反应注射成型、热成型等。步骤102包括形成一底板16,该底板16具有与该枕本体1的底部内周缘相对应且匹配的一边缘,且能覆盖该第一凹槽110和两个第二凹槽190。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底板16可以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制成,例如压缩成型、注射成型、离心成型、挤出成型、反应注射成型、热成型等。该底板16可以是与该枕本体1分离且独立的部分,或者可枢接地连接到该枕本体1,以共同形成一壳体状的结构。
102.步骤104包括将该第一充气气囊13定位在该第一凹槽110中,将两个第二充气气囊19分别定位在每个所述第二凹槽190中,将复数支管体152延伸穿过设于该枕本体1上的管孔以及穿过与管孔相连通并设于该枕本体1内的管腔,并将该等管体152组装到该第一充气气囊13和每个所述第二充气气囊19。
103.步骤106包括将该枕本体1的底部内缘黏附到与该底板16相匹配的该边缘上,使得该枕本体1与该底板16能相互组装,以形成可调式的可充气颈部支撑装置s,且该第一充气气囊13和该第二充气气囊19容置于该颈部支撑装置s内。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适当的黏合强度以将该枕本体1和该底板16长时间黏附在一起,可以通过胶水、胶带、加热加压结合、及/或其它能施加于泡棉或其他材料上的黏固方法,沿着该底板16的整个外围边缘和该枕本体1的整个内部边缘,以形成该颈部支撑装置s,使该颈部支撑装置s能作为一个封闭的物体。
10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内容,可以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就想到的等效变化,均应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