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RFID收发货复核通道机的制作方法

2022-12-02 23:16: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rfid收发货复核通道机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rfid收发货复核通道机。


背景技术:

2.传统的仓储中心都是通过扫码枪扫描条码进行一件一件的收发货,收发货效率非常慢;另外货物来到仓储中心,还需要进行拆箱之后才可以对每一件货物进行条码扫描,大大降低了仓储中心收发货的效率;因此仓储物流中心逐渐使用rfid通道机来进行收发货,其无需逐一对每件货物进行扫描,可同时对多件货物进行扫描,大大的提高了收发货效率,但是现有的通道机只能检查出标签数量,并不能检查货物数量与标签数量是否对应,如果发生标签数量多于或者少于货物数量,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rfid收发货复核通道机,其不仅可以对货物标签数量进行统计,还可以对货物重量进行检查,通过标签数量与货物重量的比对,判断货物数量与标签数量是否匹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rfid收发货复核通道机,包括:外壳、传送装置、称重装置、推动装置和处理器;所述传送装置设有三组;所述称重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三组所述传送装置均位于所述称重装置周围,且均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其中任意一个所述传送装置用于向所述称重装置上传输货物;
4.所述外壳上固定安装有阅读器,所述阅读器用于读取货物上的标签;所述推动装置设在所述称重装置一侧;所述称重装置用于测量其上的货物的重量,所述推动装置用于根据所述阅读器和称重装置的结果,将所述称重装置上的货物推上两个非用于向所述称重装置上传输货物的传送装置中的其中一个;
5.所述传送装置、称重装置、推动装置和阅读器均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传送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架之间设有若干个转轴,每个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最外侧的两个所述转轴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其余转轴侧面与所述传送带内侧接触;任意一个所述支架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转轴中的任意一个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称重装置包括:底座和压力传感器;所述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载台;所述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底座和载台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下表面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上表面与所述载台固定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推动装置包括:电滑台;所述电滑台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电缸,所述电缸输出端伸缩方向与所述电滑台输出端滑动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电缸输出端固定安装有l形推板。
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固定安装有喷涂移动电缸,且滑动安装有移动架,所述喷涂
移动电缸输出端与所述移动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架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喷码机的喷嘴,每个所述喷嘴均与喷码机连接;两个所述喷嘴均用于向所述称重装置上的货物喷涂标记;所述喷码机与所述处理器电性连接。
10.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的通道机而言,传统的通道机只能检查出货箱内标签的数量,并不能判定标签的数量与货物的数量是否相等,如存在同一货物上存在多个标签或者某一货物上没有标签时,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本实用新型通过称重装置可将标签的数量与货物的重量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货物的数量与标签数量是否一致,使得收发货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剖面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称重装置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推动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外壳-1;传送装置-2;称重装置-3;推动装置-4;喷涂移动电缸-5;移动架-6;喷嘴-7;支架-21;转轴-22;传送带-23;驱动电机-24;底座-31;载台-32;压力传感器-33;电滑台-41;电缸-42;l形推板-43。
具体实施方式
19.实施例,如图1-7所示,一种rfid收发货复核通道机,包括:外壳1、传送装置2、称重装置3、推动装置4和处理器;传送装置2设有三组;称重装置3固定安装在外壳1上;三组传送装置2均位于称重装置3周围,且均与外壳1固定连接;左侧传送装置2用于向称重装置3上传输货物;外壳1内部正上方上固定安装有阅读器,阅读器用于读取货物上的标签;推动装置4设在称重装置3一侧;称重装置3用于测量其上的货物的重量,推动装置4用于根据阅读器和称重装置的结果,将称重装置3上的货物推上右侧或者后侧的传送装置2中的其中一个;外壳1上固定安装有喷涂移动电缸5,且滑动安装有移动架6,喷涂移动电缸5输出端与移动架6固定连接;移动架6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喷码机的喷嘴7,每个喷嘴7均与喷码机连接;两个喷嘴7均用于向称重装置3上的货物喷涂标记;喷码机与处理器电性连接;喷码机固定安装仓储中心内;传送装置2、称重装置3、推动装置4和阅读器均与处理器电性连接;在使用时,将货箱放置在左侧的传送装置2上,左侧的传送装置2将货箱传送到称重装置3上,称重装置3对货箱进行称重,同时阅读器对货箱内所有物品的标签进行扫描,记录每个货物的编号;同一批货物中每件货物的重量以及货箱的重量是一定的,阅读器可扫描出货箱内的标签数量,也就是说货箱的重量需要大于标签数量乘以每件货物重量加上货箱的重量估值才表示没有同一间货物上贴附有多个标签的情况;称重装置3称重并且阅读器扫描完成后,两个喷嘴7分别向货箱上喷涂标签的数量,以及货箱的总重量,方便人员查验;喷涂移动电缸5可带动两个喷嘴7进行上下移动,以调整两个喷嘴7与货箱之间的距离;随后由推动装置4根据结
果将货物推动送到不同的传送装置2上,如:当货箱的重量小于或等于标签数量乘以每件货物的重量时,推送装置4将货箱推送到后侧的传送装置2上,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开箱查验,当货箱的重量大于标签数量乘以每件货物的重量时,推送装置4将货箱推送到右侧的传送装置2上,右侧的传送装置2传送货箱出库或者入库。
20.具体的,如图4-5所示,传送装置2包括:支架21;支架21设有两个,两个支架21之间设有多个转轴22,每个转轴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架21转动连接,最外侧的两个转轴22之间通过传送带23传动连接;其余转轴22侧面与传送带23内侧接触;其中支架21上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24,驱动电机24的输出端与最外侧的两个转轴22中的一个固定连接;驱动电机24与处理器电性连接;驱动电机24可驱动与其连接的转轴22转动,以带动传送带23进行转动,从而传送传送带23上的货箱;除做外侧的两个转轴22以外的其他转轴均可对传送带23起到支撑作用,防止传送带23上放置货物后,传送带23由于重力影响被拉伸,导致传送效果下降。
21.具体的,如图6所示,称重装置3包括:底座31和压力传感器33;底座31固定安装在外壳1上,底座31上固定安装有载台32;压力传感器33位于底座31和载台32之间;压力传感器33下表面与底座31固定连接,上表面与载台32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器33与处理器电性连接;当货箱移动到载台32上时,压力传感器33感受到压力,并将数值传输给处理器,以此来判断货箱的重量。
22.具体的,如图7所示,推动装置4包括:电滑台41;电滑台41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电缸42,电缸42输出端伸缩方向与电滑台41输出端滑动方向相互垂直;电缸42输出端固定安装有l形推板43;电滑台41固定安装在仓储中心内,电滑台41可带动l形推板43进行左右移动,电缸42可带动l形推板43前后移动,通过电滑台41和电缸42的配合,使得载台32上的货箱被推送到右侧传送带23或者后侧传送带23上。
23.工作原理:在入库或者出库时,将货箱放置在左侧的传送装置2上,左侧的传送装置2将货箱传送到载台32上,压力传感器33感受到压力变化,并将信号传输给处理器,处理器获得货箱的总重量;工作人员在入库或者出库之前,输入本次货物每件的重量以及货箱重量的估值;由于阅读器是实时工作的,因此在货箱进入外壳1时,阅读器读取此货箱中标签的数量,并将标签的数量乘以每件货物的重量,将得到的数值与货物总重量比较,如货物的总重量数值大于标签数量乘以每件货物重量的数值加上货箱估值之和,则表明货物数量大于或者等于阅读器读取的标签数量,表明货物数量大于等于标签数量,即表明不存在缺件的现象;如货物的总重量数值小于等于标签数量乘以每件货物重量的数值加上货箱估值之和,则表明货箱内货物的数量小于标签的数量,即存在缺件情况;
24.在货物的总重量数值大于标签数量乘以每件货物重量的数值加上货箱估值之和时,处理器控制喷涂移动电缸5工作,使得两个喷嘴7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两个喷嘴7超货箱上喷涂标签的数量以及货箱的总重量,方便后续查验;随后通过电滑台41和电缸42之间的配合使得l形推板43将货箱推动到右侧的传送带23上,进行入库;
25.在货物的总重量数值小于等于标签数量乘以每件货物重量的数值加上货箱估值之和时,处理器控制电滑台41和电缸42,控制l形推板43将货箱推动到后侧的传送带23上,传送到地面上,由人员进行开箱查验。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