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装置及其所属的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08:59: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连接装置及其所属的护理机
【技术领域】
1.本专利申请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及其所属的护理机。


背景技术:

2.现实社会中失能病人数以亿计,数量非常庞大,为了满足对于失能病人不断增长的护理
3.需求,各种护理设备应运而生。护理机作为一种人体排便护理设备,主要应用于对病人的排泄物的接收处理,护理机通常包括工作头、主机、用以连接工作头与主机之间的管路装置,工作头在使用时穿戴于人体的胯部,用来接收人体排便,主机具有抽吸设备,在主机的抽吸下工作头收集的排泄物经由管路装置被抽走,主机可通过管路装置给工作头供水(用于冲洗排泄物及病人下体)、供气(用于烘干和/或补气)、供电,现有的管路装置与工作头及主机之间的连接所采用的连接装置通常采用旋拧螺接方式等,拆装使用并不方便,不够实用,用户使用体验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专利申请提供一种实用的连接装置,用于护理机,其使用方便,用户体验佳。
5.本专利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护理机的连接装置,包括可对接在一起的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设有第一锁扣结构,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设有供与第一锁扣结构配合的第二锁扣结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借助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相锁扣在一起。本连接装置使用方便、结构实用、用户使用体验较好。
6.可选的,第一对接装置可向前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第一锁扣结构可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以将相对接的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锁扣在一起;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解锁件,所述解锁件可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7.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口,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包括供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前后对接的至少一配接端口,所述解锁件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是可前后活动的,所述解锁件可在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8.可选的,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后,所述解锁件继续向后移动可带动第一对接装置向后与第二对接装置分离。
9.可选的,向后移动解锁件,解锁件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并进一步带动第一对接装置向后脱离第二对接装置。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延伸臂,所述第一锁扣结构设于延伸臂而为延伸臂的一部分,所述解锁件可在相对于延伸臂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抵推延伸臂移动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11.可选的,所述解锁件环绕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为悬臂,所述第一锁扣结构暴露于解锁件之外并位于解锁件的前方。
12.可选的,所述延伸臂设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从前向后逐渐朝向解锁件偏斜,所述解锁件可在相对于延伸臂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抵推于第一斜面而推动延伸臂,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13.可选的,所述解锁件设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第二斜面,所述解锁件在相对于延伸臂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斜面沿着第一斜面向后移动并抵推于第一斜面而推动延伸臂,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14.可选的,所述解锁件具有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解锁件可从第一位置向后移动至第二位置,当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当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所述延伸臂设有抵压凸起,所述解锁件设有对应抵压凸起的凹槽,抵压凸起限位于凹槽,所述第一斜面为抵压凸起的表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斜面为凹槽的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凹槽的内表面还设有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一止挡面位于抵压凸起的后方,所述解锁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止挡面贴靠抵压凸起,所述抵压凸起可止挡第一止挡面以阻止解锁件相对于延伸臂向前移动而超过第一位置;所述解锁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斜面的后边缘向后完全超出了第一斜面并且至少所述第二斜面的前部区域抵压于第一斜面。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压于延伸臂,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过程中,延伸臂向一侧偏转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去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在此过程中,弹性件对延伸臂的抵压力促进延伸臂向所述一侧偏转。
16.可选的,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过程中,弹性件对延伸臂的抵压力及延伸臂自身的弹性变形恢复力皆促进延伸臂向所述一侧偏转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去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
17.可选的,所述解锁件具有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解锁件可从第一位置向后移动至第二位置,当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此时弹性件施加给延伸臂第一抵压力;当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此时弹性件施加给延伸臂第二抵压力,第二抵压力大于第一抵压力。
18.可选的,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若干第二端口,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分布在第一端口的外围,所述第一端口、延伸臂顺着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延伸臂可在解锁件的抵压下向第一端口偏转。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抵压于延伸臂,所述解锁件可在相对于延伸臂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而带动延伸臂进一步压缩弹性件。
20.可选的,所述解锁件具有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所述解锁件可从第一位置向后移动至第二位置,当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此时弹性件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当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此时弹性件处于第二压缩状态;弹性件在第二压缩状态下的压缩程度大于其在第一压缩状态的压缩程度。
21.可选的,所述延伸臂为悬臂,所述延伸臂的前端为其自由端,所述第一锁扣结构设于延伸臂的前端,所述弹性件的外端抵压于延伸臂的前端。
22.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筒部,所述解锁件安装于筒部并可相对于筒部前后活动,所述延伸臂设于筒部,筒部呈圆筒形,弹性件位于筒部之内,所述解锁件在相对于延伸臂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向筒部的中轴线移动而带动延伸臂进一步压缩弹性件。
23.可选的,所述延伸臂为向前延伸的悬臂,弹性件顺着筒部径向向外抵压于延伸臂,在筒部径向上,弹性件抵压于延伸臂的前端的内侧并且第一锁扣结构位于延伸臂的前端的外侧。
24.可选的,所述弹性件被抵压于对应的对接端口与延伸臂之间,所述弹性件的内端抵压于对应的对接端口的外周,所述弹性件的外端抵压于延伸臂。
25.可选的,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所述弹性件的内端抵压于第一端口的外周,所述延伸臂的数量为多个并在第一端口的外围均匀分布,所述弹性件的数量为多个并呈辐射状均匀分布于第一端口的外围。
26.可选的,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中除了第一端口之外的其他几个对接端口均匀分布于第一端口的外围。
27.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桶体、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解锁件安装于桶体并可相对于桶体前后活动,所述延伸臂设于桶体,桶体包括前壁,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配置于前壁,所述至少一管线延伸入桶体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
28.可选的,所述解锁件可在相对于桶体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向桶体内移动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29.可选的,桶体呈圆桶形,所述解锁件在相对于桶体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向桶体的中轴线移动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30.可选的,所述解锁件环绕桶体,所述解锁件套在桶体上。
31.可选的,所述延伸臂为向前延伸的悬臂,所述第一锁扣结构位于延伸臂的前端,所述解锁件从桶体的前端向后套在桶体上的过程中经过第一锁扣结构时,推动第一锁扣结构向桶体内移动。
32.可选的,桶体还包括筒部,所述延伸臂设于筒部,前壁位于筒部的前端,所述解锁件安装于筒部并可相对于筒部前后活动,所述解锁件在相对于筒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向筒部内移动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33.可选的,桶体还包括筒部,所述延伸臂设于筒部,前壁位于筒部的前端,所述解锁件安装于筒部并可相对于筒部前后活动,筒部呈圆筒形,所述解锁件环绕筒部,所述解锁件在相对于筒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向筒部的中轴线移动,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34.可选的,所述解锁件环绕筒部,所述解锁件套在筒部上。
35.可选的,所述桶体还包括后盖,前壁与后盖前后间隔相对,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延伸入桶体内。
36.可选的,桶体还包括筒部,后盖位于筒部的后端,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向前延
伸入筒部,延伸臂顺着前后方向延伸。
37.可选的,所述后盖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的至少一贯通口,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经由所述至少一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
38.可选的,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若干第二管线,所述至少一贯通口包括一个中心贯通口、与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对应的若干外围贯通口,所述第一管线经由中心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各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所述中心贯通口位于桶体的中轴线上,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分布于所述中心贯通口的外围。
39.可选的,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若干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管线经由中心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并与第一端口连接,各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并与对应的第二端口连接。
40.可选的,各对接端口的前端暴露于桶体前侧,供与对应的配接端口对接;各对接端口的后端位于桶体内,供与对应的管线连接;所述延伸臂可在解锁件的抵压下向桶体内偏转。
41.可选的,所述解锁件可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从一第一位置向后移动至一第二位置,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所述解锁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在一起并且所述解锁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脱离第二锁扣结构;所述解锁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桶体的后端逐渐缩入解锁件之内。
42.可选的,所述桶体还包括后盖,所述解锁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后盖逐渐缩入解锁件之内。
43.可选的,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若干第二端口,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若干第二管线,第一管线连接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管线对应连接所述若干第二端口,第一管线为输气软管,其中一个第二管线为电线,其余的第二管线为输水软管,所述第一端口平行于并位于桶体的中轴线,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分布在第一端口的外围;第一端口为与输气软管连接的输气端口,其中一个第二端口为与电线连接的电连接端口,其余的第二端口为与输水软管连接的输水端口;输气软管向前延伸入桶体的内部以与第一端口连接,输水软管向前延伸入桶体的内部以与对应的第二端口连接,电线向前延伸入桶体的内部以与对应的第二端口连接。
44.可选的,伴随着第一对接装置向前与第二对接装置的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向前与所述至少一配接端口对应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电连接端口、输水端口、输气端口三种中的至少两种,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至少一管线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输气软管、输水软管、电线三种中的至少两种。
45.可选的,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设有凹口,所述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锁扣在一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对接装置部分位于凹口内;第二锁扣结构设于凹口的内周面,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另一为卡槽。
46.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筒部、排污软管,排污软管的前端连接筒部,第一锁扣结构设于筒部的前端外周,第一锁扣结构伴随着筒部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二对接
装置设有凹口、排污端口,第二锁扣结构设于凹口的内周面;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锁扣在一起的状态下,筒部部分位于凹口内并且筒部的前端对接排污端口;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对接过程中,伴随着筒部相对于凹口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转动而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从而将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锁扣在一起;伴随着筒部相对于凹口的反方向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47.可选的,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另一为卡槽。
48.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口,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包括供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前后对接的至少一配接端口,第一锁扣结构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是可转动的;第一锁扣结构可相对于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49.可选的,伴随着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的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向前与所述至少一配接端口对应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电连接端口、输水端口、输气端口三种中的至少两种,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至少一管线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输气软管、输水软管、电线三种中的至少两种。
50.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桶体,桶体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是可转动的,第一锁扣结构设于桶体,第一锁扣结构伴随着桶体的转动而转动;伴随着桶体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51.可选的,所述桶体包括前侧壁,前侧壁开设有至少一贯通口,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经由所述至少一贯通口贯穿前侧壁,前侧壁伴随着桶体转动时,前侧壁借助所述至少一贯通口避开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前侧壁转动的阻挡。
52.可选的,所述至少一贯通口包括若干让位通口,所述若干让位通口分布于桶体的旋转轴线的外围,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若干第二端口,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分布在桶体的旋转轴线的外围,各第二端口贯穿对应的让位通口,前侧壁借助所述若干让位通口避开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对前侧壁转动的阻挡。
53.可选的,所述至少一贯通口包括一个中心通口,所述中心通口位于桶体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让位通口分布于所述中心通口的外围,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贯穿中心通口,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分布在第一端口的外围,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桶体的旋转轴线上。
54.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桶体还包括后盖,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延伸入桶体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分别对应连接所述若干第二端口的若干第二管线,所述后盖开设有与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对应的若干外围贯通口,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穿过后盖延伸入桶体内;桶体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转动时,后盖伴随桶体转动,此时所述若干第二管线的容纳于对应的外围贯通口中的部分伴随着对应的外围贯通口进行移动。
55.可选的,所述后盖开设有一个中心贯通口,所述中心贯通口位于桶体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分布于所述中心贯通口的外围,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
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桶体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所述第一管线经由对应的中心贯通口穿过后盖延伸入桶体内并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端口。
56.可选的,所述第一管线为输气软管,第一端口为与输气软管连接的输气端口,其中一条第二管线为电线,其余的第二管线为输水软管;其中一个第二端口为与电线连接的电连接端口,其余的第二端口为与输水软管连接的输水端口。
57.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前壁,前壁位于桶体内并且相对于桶体是可活动的,桶体还设有筒部、后盖,前侧壁位于筒部的前端,后盖位于筒部的后端,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延伸入筒部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配置于前壁并相对于前壁固定,前侧壁位于前壁的前方,筒部设有位于其内部的止挡部,止挡部位于前壁的后方,前壁被可活动的限位于前侧壁与止挡部之间。
58.可选的,所述止挡部为突出于筒部的内周表面的凸筋,所述止挡部呈环形。
59.可选的,所述前壁位于筒部的前端之内,筒部可伴随着桶体相对于前壁转动,筒部的内周表面设有若干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位于所述前壁的径向外侧,所述接触面为平面,所述接触面供与所述前壁的外周面接触并与前壁的外周面相切。
60.可选的,筒部设有接触平台,所述接触平台突出于筒部的内周表面,所述接触平台位于所述前壁的径向外侧,所述若干接触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设于接触平台。
61.可选的,前侧壁设有位于其外周面的第一切平面,第一切平面开设有锁螺钉孔,筒部设有对应第一切平面的扁平部,螺钉穿过扁平部锁定至第一切平面的锁螺钉孔,以将前侧壁与筒部锁定;所述若干接触面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设于扁平部。
62.可选的,所述前侧壁容纳于筒部的前端之内,筒部可伴随着桶体相对于前壁转动,第一锁扣结构设于筒部的前端外周,前侧壁设有位于其外周面的对应第一锁扣结构的第二切平面,在前侧壁的径向上,所述第一锁扣结构位于第二切平面的径向外侧;第二切平面与第一锁扣结构之间的间隙用以提供空间以供第一锁扣结构在第二锁扣结构的抵压力下朝向所述第二切平面变形。
63.可选的,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设有凹口,所述桶体前端可插入凹口,第一锁扣结构位于桶体的前端,第二锁扣结构设于凹口的内周面,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另一为卡槽。
64.可选的,卡槽内设有干涉凸点,卡扣凸起设有对应干涉凸点的干涉凹点;伴随着卡扣凸起转入卡槽内从而与卡槽扣合,干涉凸点卡入干涉凹点中。
65.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桶体、套筒,套筒套在桶体上,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相对于桶体是固定的,套筒相对于桶体是可转动的,第一锁扣结构设于套筒;伴随着套筒相对于桶体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
66.可选的,所述套筒相对于桶体限于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桶体设有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所述套筒相对于桶体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时被第一止挡部挡住,所述套筒相对于桶体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时被第二止挡部挡住。
67.可选的,所述套筒设有限位部,限位部向套筒内凸出,所述套筒相对于桶体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时限位部被第一止挡部挡住,所述套筒相对于桶体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时限位部被第二止挡部挡住。
68.可选的,所述限位部呈悬臂,所述套筒相对于桶体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时,限位部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一被第一止挡部挡住,所述套筒相对于桶体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时,限位部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另一被第二止挡部挡住。
69.可选的,桶体设有第三止挡部,套筒可向前被第三止挡部挡住,第三止挡部通过止挡限位部以挡住套筒,所述第三止挡部位于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之间。
70.可选的,所述第三止挡部连接第一止挡部与第二止挡部,第三止挡部为沿着桶体周向延伸的筋位。
71.可选的,所述限位部位于第三止挡部的后侧,所述限位部呈悬臂,所述限位部的前端为自由端,限位部被第三止挡部挡住时,所述限位部的前端抵接第三止挡部而被第三止挡部挡住。
72.可选的,桶体设有凹区域,第三止挡部位于凹区域内,第一止挡部为凹区域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一,第二止挡部为凹区域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另一。
73.可选的,凹区域的前端位于桶体的前边缘,凹区域的前端向前开放形成供所述限位部滑入凹区域的前端开口,第三止挡部位于前端开口的后方,套筒由桶体的前端逐渐向后套在桶体上的过程中,所述限位部由前端开口滑入凹区域并滑过第三止挡部至第三止挡部的后方。
74.可选的,第三止挡部将凹区域划分为前区域与后区域,所述限位部由前端开口滑入前区域,套筒相对于桶体套装到位后,所述限位部处于后区域。
75.可选的,桶体设有筒部,套筒套在筒部上,凹区域、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第三止挡部设于筒部外周,筒部呈圆筒形。
76.可选的,桶体设有第三止挡部、第四止挡部,套筒可向前被第三止挡部挡住并可向后被第四止挡部挡住,所述第三止挡部与第四止挡部限定了套筒在桶体上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77.可选的,所述第四止挡部突出于桶体外周表面,套筒的后端环绕于桶体,所述第四止挡部位于套筒的后端后侧,第四止挡部通过止挡套筒的后端以挡住套筒。
78.可选的,桶体设有筒部、后盖,套筒套在筒部上,后盖位于筒部的后端并且相对于筒部固定,后盖的在桶体的径向上超出筒部外周表面的部分构成所述第四止挡部;第四止挡部呈环形凸缘。
79.可选的,桶体设有前壁、后盖,前壁与后盖前后相对,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配置于前壁,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延伸入桶体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
80.可选的,桶体设有筒部,套筒套在筒部上,前壁与后盖位于筒部的前后两端,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延伸入筒部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各对接端口的前端暴露于前壁前侧,供与对应的配接端口对接;各对接端口的后端位于桶体内,供与对应的管线连接。
81.可选的,所述后盖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的至少一贯通口,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经由所述至少一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
82.可选的,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若干第二管线,所述后盖开设有一个中心贯通口、与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对应的若干外围贯通口,所述第一管线经由中心贯通口
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各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所述中心贯通口位于套筒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分布于所述中心贯通口的外围。
83.可选的,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若干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套筒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分布在第一端口的外围,所述第一管线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管线对应连接所述第二端口。
84.可选的,所述第一管线为输气软管,第一端口为与输气软管连接的输气端口,其中一条第二管线为电线,其余的第二管线为输水软管;其中一个第二端口为与电线连接的电连接端口,其余的第二端口为与输水软管连接的输水端口。
85.可选的,第一锁扣结构位于套筒的前端,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设有凹口,所述套筒前端可插入凹口,第二锁扣结构设于凹口的内周面,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另一为卡槽。
86.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借助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间的扣合而相锁扣在一起;第一对接装置设有至少一对接端口、桶体、至少一管线,所述第二对接装置包括供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的至少一配接端口,各对接端口的前端暴露于桶体前侧,供与对应的配接端口对接;桶体设有前壁、后盖,前壁与后盖位于桶体的前后两端,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配置于前壁,所述第一对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延伸入桶体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
87.可选的,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若干第二管线,所述后盖开设有一个中心贯通口、与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对应的若干外围贯通口,所述第一管线经由对应的中心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所述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穿过后盖而延伸入桶体内,所述中心贯通口位于桶体的中轴线上,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分布于所述中心贯通口的外围。
88.可选的,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若干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桶体的中轴线上,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分布在第一端口的外围,所述第一管线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管线对应连接所述第二端口。
89.可选的,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均匀分布于所述中心贯通口的外围,所述若干第二端口均匀分布在第一端口的外围。
90.可选的,所述第一管线为输气软管,第一端口为与输气软管连接的输气端口,其中一条第二管线为电线,其余的第二管线为输水软管;其中一个第二端口为与电线连接的电连接端口,其余的第二端口为与输水软管连接的输水端口。
91.可选的,护理机包括工作头,工作头使用时是穿戴至人体胯部,工作头设有供接收人体排泄物的便池,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设于工作头而属于工作头的一部分。
92.本专利申请还提供一种护理机,包括前述的连接装置。
93.可选的,所述护理机包括工作头、主机,所述第二对接装置设于工作头而属于工作头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对接装置用以连接于工作头与主机之间。
【附图说明】
94.图1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一中护理机工作头与第一对接装置的一角度的分离状态视图;
95.图2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一中护理机工作头与第一对接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分离状态视图;
96.图3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一中护理机工作头与第一对接装置的组合状态的剖视图;
97.图4为图3的部分放大图;
98.图5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一中护理机工作头与第一对接装置的后视角的分离状态视图;
99.图6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一中护理机工作头与第一对接装置的前视角的分离状态视图;
100.图7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一对接装置的一分解图(未显示管线);
101.图8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一中第一对接装置的另一分解图(未显示管线);
102.图9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二中护理机工作头与第一对接装置的分离状态视图;
103.图10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对接装置的一分解图;
104.图11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对接装置的另一分解图;
105.图12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二中第一对接装置桶体的分解图;
106.图13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三中护理机工作头与第一对接装置的分离状态视图;
107.图14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三中第一对接装置的一分解图;
108.图15为本专利申请实施例三中第一对接装置的另一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9.本专利申请揭露了一种连接装置及其所属的护理机,该连接装置包括可对接在一起的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第一对接装置设有第一锁扣结构,第二对接装置设有供与第一锁扣结构配合的第二锁扣结构,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借助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相锁扣在一起;第一锁扣结构可与第二锁扣结构扣合,以使得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锁扣在一起;第一对接装置与第二对接装置借助第一锁扣结构与第二锁扣结构之间的扣合而相锁扣在一起;本连接装置使用方便、结构实用、用户使用体验较好,以下为实施例。
110.实施例一
111.参图1至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第一对接装置10可向前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第一对接装置10的第一锁扣结构12可与第二对接装置11的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以将相对接的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锁扣在一起;第一对接装置10还包括解锁件14,解锁件14可在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从而使得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之间的扣合解除,实现解锁。第一对接装置10还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口,第二对接装置11包括供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对接的至少一配接端口,对接时各对接端口与对应的各配接端口前后对接,解锁件14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是可前后活动的,解锁件14可在相对于所述
至少一对接端口向后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后,解锁件14继续向后移动可带动第一对接装置10向后与第二对接装置11分离。
112.可手持解锁件14来移动第一对接装置10;对接时,可手持解锁件14向前移动第一对接装置10,使得第一对接装置10向前对接第二对接装置11并且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解锁时,向后移动解锁件14,解锁件14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并进一步带动第一对接装置10向后脱离第二对接装置11。具体而言,进行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之间的解锁时,可手持解锁件14进行操作,向后移动解锁件14,解锁件14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后,继续向后移动解锁件14,解锁件14带动第一对接装置10向后脱离第二对接装置11。本发明中可通过手持解锁件14向前以进行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之间的对接锁扣,并可通过操作解锁件14向后即可完成第一对接装置10相对于第二对接装置11的解除锁扣动作及分离动作,解锁与分离过程连贯快捷。
113.第一对接装置10还包括延伸臂15,第一锁扣结构12设于延伸臂15而为延伸臂15的一部分,解锁件14可在相对于延伸臂15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抵推延伸臂15移动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解锁件14呈筒形,解锁件14环绕延伸臂15,延伸臂15为悬臂,第一锁扣结构12暴露于解锁件14之外并位于解锁件14的前方。延伸臂15设有第一斜面150,第一斜面150相对于前后方向是倾斜的,第一斜面150从前向后逐渐朝向解锁件14偏斜,解锁件14可在相对于延伸臂15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抵推于第一斜面150而推动延伸臂15,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解锁件14设有第二斜面140,第二斜面140相对于前后方向是倾斜的,解锁件14在相对于延伸臂15向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二斜面140沿着第一斜面150向后移动并抵推于第一斜面150而推动延伸臂15,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
114.解锁件14具有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解锁件14可从第一位置向后移动至第二位置,当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14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当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14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延伸臂15设有抵压凸起151,解锁件14设有对应抵压凸起151的凹槽141,抵压凸起151限位于凹槽141,第一斜面150为抵压凸起151的表面的一部分,第二斜面140为凹槽14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凹槽141的内表面还设有第一止挡面142,第一止挡面142位于抵压凸起151的后方,解锁件14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止挡面142贴靠抵压凸起151,抵压凸起151可止挡第一止挡面142以阻止解锁件14相对于延伸臂15向前移动而超过第一位置;解锁件14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斜面140的后边缘向后完全超出了第一斜面150并且至少第二斜面140的前部区域抵压于第一斜面150。解锁件14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斜面150与第二斜面140处于首尾相抵的状态。凹槽141形成于解锁件14的内周表面,第二斜面140面对第一斜面150,第一止挡面142位于第二斜面140的后方,第二斜面140相对于第一止挡面142是倾斜的,第一止挡面142垂直于前后方向。抵压凸起151还设有对应第一止挡面142的第二止挡面152,第二止挡面152构成抵压凸起151的后端表面,第二止挡面152供与第一止挡面142配合,解锁件14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止挡面142贴靠第二止挡面152,第二止挡面152可止挡第一止挡面142
以阻止解锁件14相对于延伸臂15向前移动而超过第一位置。
115.第一对接装置10还包括弹性件16,弹性件16抵压于延伸臂15,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过程中,延伸臂15向一侧偏转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去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在此过程中,弹性件16对延伸臂15的抵压力促进延伸臂15向所述一侧偏转。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过程中,延伸臂15自身的弹性变形恢复力也促进延伸臂15向所述一侧偏转,所以在此过程中,弹性件16对延伸臂15的抵压力及延伸臂15自身的弹性变形恢复力皆促进延伸臂15向所述一侧偏转,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去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弹性件16的存在使得第一锁扣结构12能够更加干脆的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使得扣合的过程更加干脆利落、给予用户更好的扣合反馈。当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14处于第一位置时,此时弹性件16施加给延伸臂15第一抵压力;当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14处于第二位置时,此时弹性件16施加给延伸臂15第二抵压力,第二抵压力大于第一抵压力。
116.解锁件14可在相对于延伸臂15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15而带动延伸臂15进一步压缩弹性件16。当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14处于第一位置时,此时弹性件16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当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在一起并且解锁件14处于第二位置时,此时弹性件16处于第二压缩状态;弹性件16在第二压缩状态下的压缩程度大于其在第一压缩状态的压缩程度。弹性件16的外端向外抵压延伸臂15,延伸臂15的前端为其自由端,第一锁扣结构12设于延伸臂15的前端,弹性件16的外端抵压于延伸臂15的前端。延伸臂15还设有加强筋153,加强筋153顺着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增强延伸臂15的弹性强度。
117.第一对接装置10还包括桶体24,解锁件14安装于桶体24并可相对于桶体24前后活动,延伸臂15设于桶体24。桶体24包括筒部20,解锁件14安装于筒部20并可相对于筒部20前后活动,延伸臂15设于筒部20。筒部20大致呈圆筒形,弹性件16位于筒部20之内,解锁件14在相对于延伸臂15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15向筒部20的中轴线移动而带动延伸臂15进一步压缩弹性件16。延伸臂15为向前延伸的悬臂,弹性件16顺着筒部20径向延伸,弹性件16顺着筒部20径向向外抵压于延伸臂15,在筒部20径向上,弹性件16抵压于延伸臂15的前端的内侧并且第一锁扣结构12位于延伸臂15的前端的外侧。弹性件16被抵压于对应的对接端口与延伸臂15之间,弹性件16的内端抵压于对应的对接端口的外周,弹性件16的外端抵压于延伸臂15;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170,弹性件16被抵压于延伸臂15与第一端口170之间,弹性件16的内端抵压于第一端口170的外周。第一端口170顺着前后方向延伸,延伸臂15可在解锁件14的抵压下向第一端口170偏转。延伸臂15的数量为多个并在第一端口170的外围均匀分布,弹性件16的数量为多个并呈辐射状均匀分布于第一端口170的外围。弹性件16可选为弹簧,延伸臂15的数量及弹性件16的数量分别可选为四个。
118.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中除了第一端口170之外的其他几个对接端口均匀分布于第一端口170的外围。第一对接装置10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与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连接;桶体24包括前壁21,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配置于前壁21,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相对于前壁21固定,所述至少一管线延伸入桶体24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对接端口相对于前壁21是固定的,延伸臂15位于所述至少一管线的外围。解锁件14可在相对于桶体24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15向桶体24内
移动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桶体24呈圆桶形,解锁件14在相对于桶体24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15向桶体24的中轴线移动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解锁件14环绕桶体24,解锁件14套在桶体24上。第一锁扣结构12位于延伸臂15的前端,解锁件14从桶体24的前端向后套在桶体24上的过程中经过第一锁扣结构12时,推动第一锁扣结构12向桶体24内移动,从而解锁件14越过第一锁扣结构12,如此设计,使得解锁件14相对容易克服第一锁扣结构12的阻挡而越过第一锁扣结构12,然后继续向后移动到位(到位时抵压凸起151位于凹槽141中)。
119.前壁21位于筒部20的前端,解锁件14在相对于筒部20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15向筒部20内移动而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解锁件14环绕筒部20,解锁件14在相对于筒部20向后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延伸臂15向筒部20的中轴线移动,以带动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解锁件14呈圆筒形,解锁件14环绕筒部20,解锁件14套在筒部20上。
120.桶体24还包括后盖22,前壁21与后盖22前后间隔相对,对于桶体24,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22延伸入桶体24内;后盖22位于筒部20的后端;对于筒部20,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22向前延伸入筒部20;延伸臂15顺着前后方向延伸。前壁21锁固于筒部20的前端,后盖22锁固于筒部20的后端,具体的,前壁21后侧的锁螺钉部210通过螺钉锁固至筒部20内的锁螺钉部200,后盖22通过螺钉锁固于筒部20内的锁螺钉部201。各对接端口的前端暴露于桶体24前侧,供与对应的配接端口对接;各对接端口的后端位于桶体24内,供与对应的管线连接;延伸臂15可在解锁件14的抵压下向桶体24内偏转。后盖22呈圆盘状。第一锁扣结构12暴露于桶体24外周之外。常态下,解锁件14保持于第一位置,此时,解锁件14的后端环绕后盖22,解锁件14的后端边缘与后盖22的后表面大致对齐。解锁件1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桶体24的后端逐渐缩入解锁件14之内;对于后盖22,解锁件1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后盖22逐渐缩入解锁件14之内。
121.第一端口170平行于桶体24的中轴线,第一端口170位于桶体24的中轴线上(对于筒部20,第一端口170平行于筒部20的中轴线,第一端口170位于筒部20的中轴线上),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还包括若干第二端口171,所述若干第二端口171分布在第一端口170的外围,各第二端口171顺着前后方向延伸。后盖22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的至少一贯通口,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经由所述至少一贯通口穿过后盖22而延伸入桶体24内。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若干第二管线,第一管线连接第一端口170,所述第二管线对应连接所述若干第二端口171。所述至少一贯通口包括一个中心贯通口220、与若干第二管线对应的若干外围贯通口221,第一管线经由中心贯通口220穿过后盖22而延伸入桶体24内,各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221穿过后盖22而延伸入桶体24内,中心贯通口220位于桶体24的中轴线上,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221分布于中心贯通口220的外围;进一步的,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221均匀分布于中心贯通口220的外围。第一管线经由中心贯通口220穿过后盖22而延伸入桶体24内并与第一端口170连接,各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221穿过后盖22而延伸入桶体24内并与对应的第二端口171连接。可选的,第一管线为输气软管230,其中一个第二管线为电线232,其余的第二管线为输水软管231。
122.第一端口170为与输气软管230连接的输气端口,其中一个第二端口171为与电线232连接的电连接端口,其余的第二端口171为与输水软管231连接的输水端口;输气软管
230向前延伸入桶体24的内部以与第一端口170连接,输水软管231向前延伸入桶体24的内部以与对应的第二端口171连接,电线232向前延伸入桶体24的内部以与对应的第二端口171连接。本实施例中桶体24具有多个延伸臂15,各延伸臂15与各第二端口171在第一端口170的外围交替分布,本实施例中共设有四个延伸臂15、四个第二端口171。所述至少一配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三端口111、若干第四端口112,第三端口111供与第一端口170对接,第四端口112供与对应的第二端口171对接。
123.伴随着第一对接装置10向前与第二对接装置11的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向前与所述至少一配接端口对应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电连接端口、输水端口、输气端口三种中的至少两种,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输气软管230、输水软管231、电线232三种中的至少两种。第二对接装置11设有凹口110,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锁扣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一对接装置10部分位于凹口110内,第二锁扣结构13设于凹口110的内周面,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之另一为卡槽。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扣结构12为卡扣凸起,第二锁扣结构13为卡槽;对接时,手持解锁件14向前施力,第一对接装置10向前与第二对接装置11对接,同步的,第一锁扣结构12与第二锁扣结构13扣合,使得第一对接装置10与第二对接装置11锁扣在一起;进行解锁时,手持解锁件14向后施力,解锁件14向后移动过程中抵推延伸臂15,使得延伸臂15发生偏转,进而延伸臂15上的第一锁扣结构12脱离第二锁扣结构13,从而实现解锁。
124.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对接装置30与第二对接装置31,第一对接装置30包括筒部32、排污软管33,排污软管33的前端连接筒部32,第一对接装置30的第一锁扣结构34设于筒部32的前端外周,第一锁扣结构34伴随着筒部32的转动而转动;第二对接装置31设有凹口35、排污端口36,第二对接装置31的第二锁扣结构38设于凹口35的内周面;第一对接装置30与第二对接装置31锁扣在一起的状态下,筒部32部分位于凹口35内并且筒部32的前端对接排污端口36;第一对接装置30与第二对接装置31对接过程中,伴随着筒部32相对于凹口35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34转动而与第二锁扣结构38扣合,从而将第一对接装置30与第二对接装置31锁扣在一起;显然,进行锁扣时与解锁时筒部32的转动方向应是相反的,因此,伴随着筒部32相对于凹口35的反方向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34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38,从而实现解锁。排污软管33的前端接入筒部32内部,排污软管33的前端与筒部32固定连接,排污软管33的前端外周面与筒部32内周面贴合并打胶密封。第一锁扣结构34与第二锁扣结构38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34与第二锁扣结构38之另一为卡槽。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扣结构34为卡槽,第二锁扣结构38为卡扣凸起;对接时,伴随着筒部32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34转动而卡入第二锁扣结构38,实现扣合,从而使得第一对接装置30与第二对接装置31锁扣在一起。
125.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用于护理机,该护理机还包括工作头37、主机(未图示),第二对接装置11、31设于工作头37而属于工作头37的一部分,第一对接装置10、30用以连接于工作头37与主机之间。工作头37还设有第一喷头370、第二喷头371、第三喷头372、出气口373,第一喷头370、第二喷头371、第三喷头372分别与对应的第四端口112连通,出气口373与对应的第三端口111连通,各输水端口(第二端口171)分别用于给对应的第一喷头370、第二喷头371、第三喷头372供水,以便冲洗排泄物及人体下体;第一端口170通过出气口373向工作头37内供气,用于烘干人体和/或给工作头37内补气。工作头37还设有接收人体排泄物的便
池374,使用时工作头37穿戴至人体胯部,人体排泄大便至便池374,排污端口36与便池374连通。主机可经由第一对接装置10给工作头37供气(用于烘干和/或补气)、供水、供电;在主机的抽吸下,便池374收集的排泄物由排污软管33输送至主机。
126.实施例二
127.参图9至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对接装置40与第二对接装置50,第一对接装置40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口,第二对接装置50包括供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前后对接的至少一配接端口;伴随着第一对接装置40与第二对接装置50的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向前与所述至少一配接端口对应对接;第一对接装置40的第一锁扣结构42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是可转动的;第一锁扣结构42可相对于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转动而脱离第二对接装置50的第二锁扣结构51,从而实现解锁。第一对接装置40与第二对接装置50对接时,第一对接装置40向前部分插入第二对接装置50后,第一锁扣结构42相对于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转动而与第二锁扣结构51扣合,从而将第一对接装置40与第二对接装置50锁扣在一起。第一对接装置40包括桶体41,桶体41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是可转动的,第一锁扣结构42设于桶体41,第一锁扣结构42伴随着桶体41的转动而转动;进行解锁时,伴随着桶体41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42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51,从而实现解锁。第一锁扣结构42设于桶体41的前端外周。桶体41包括前侧壁43,所述至少一贯通口开设于前侧壁43,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经由所述至少一贯通口贯穿前侧壁43,前侧壁43伴随着桶体41转动时,前侧壁43借助所述至少一贯通口避开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前侧壁43转动的阻挡。进行解锁时,转动桶体41,此时前侧壁43伴随着桶体41进行转动且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并不转动;贯通口提供了对接端口相对于前侧壁43活动的空间,避免对接端口阻碍前侧壁43的相对转动。各对接端口的前端向前延伸出前侧壁43,以供与对应的配接端口对接。
128.所述至少一贯通口包括若干让位通口430,所述若干让位通口430分布于桶体41的旋转轴线的外围,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若干第二端口440,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分布在桶体41的旋转轴线的外围,各第二端口440贯穿对应的让位通口430,前侧壁43借助所述若干让位通口430避开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对前侧壁43转动的阻挡。桶体41呈圆桶形,因此,桶体41的中轴线构成桶体41的旋转轴线。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均匀分布在桶体41的旋转轴线的外围,各第二端口440的前端向前超出对应的让位通口430。
129.所述至少一贯通口包括一个中心通口431,中心通口431位于桶体41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让位通口430分布于中心通口431的外围,进一步的,所述若干让位通口430分布于中心通口431的外围;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441,第一端口441贯穿中心通口431,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分布在第一端口441的外围,第一端口441位于桶体41的旋转轴线上。中心通口431为圆孔,让位通口430呈长形。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均匀分布在第一端口441的外围。
130.第一对接装置40还包括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桶体41还包括后盖45,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45延伸入桶体41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分别对应连接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的若干第二管线,后盖45开设有与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对应的若干外围贯通口450,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450穿过后盖45延伸入桶体41内;桶体41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转动时,后盖45
伴随桶体41转动,此时所述若干第二管线的容纳于对应外围贯通口450中的部分伴随着对应外围贯通口450进行移动。解锁时通过桶体41转动而带动带动第一锁扣结构42与第二锁扣结构51之间解锁,桶体41转动解锁过程中,后盖45作为桶体41的一部分会跟转,而对应连接所述若干第二管线的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并不跟转,因此导致了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发生一定的移动或扭转,作用在于可以促进第二管线适应桶体41相对于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的转动,也使得所述若干第二管线与所述若干第二端口440之间的连接得以有效保持。后盖45呈圆盘状。后盖45开设有一个中心贯通口451,中心贯通口451位于桶体41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450分布于中心贯通口451的外围,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441,第一端口441位于桶体41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第一管线经由对应的中心贯通口451穿过后盖45延伸入桶体41内并对应连接第一端口441。第一端口441是从前侧壁43的中心穿过,第一管线是从后盖45的中心穿过。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450均匀分布于中心贯通口451的外围。
131.第一管线为输气软管460,第一端口441为与输气软管460连接的输气端口,其中一条第二管线为电线461,其余的第二管线为输水软管462;相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端口440为与电线461连接的电连接端口,其余的第二端口440为与输水软管462连接的输水端口。另一角度而言,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电连接端口、输水端口、输气端口三种中的至少两种,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输气软管460、输水软管462、电线461三种中的至少两种。
132.第一对接装置40还包括前壁48,前壁48位于桶体41内,前壁48相对于桶体41是可活动的,桶体41还设有筒部47,前侧壁43位于筒部47的前端,后盖45位于筒部47的后端,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45延伸入筒部47内并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配置于前壁48,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相对于前壁48固定,前侧壁43位于前壁48的前方,筒部47设有位于其内部的止挡部470,止挡部470位于前壁48的后方,前壁48被可活动的限位于前侧壁43与止挡部470之间,前侧壁43与止挡部470一前一后将前壁48前后限位。止挡部470为突出于筒部47的内周表面的凸筋,止挡部470呈环形。前侧壁43、后盖45、筒部47三者相固定,前侧壁43、后盖45分别通过螺钉锁固于筒部47。对于筒部47,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45延伸入筒部47内;所述若干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450穿过后盖45延伸入筒部47内;第一管线经由对应的中心贯通口451穿过后盖45延伸入筒部47内。
133.前壁48位于筒部47的前端之内,筒部47可伴随着桶体41相对于前壁48转动。筒部47的内周表面设有若干接触面471,所述接触面471位于前壁48的径向外侧,接触面471为平面,接触面471供与前壁48的外周面接触并与前壁48的外周面相切。如此设计,利于形成筒部47的内周表面与前壁48的外周面之间的点接触,降低筒部47相对于前壁48转动时筒部47与前壁48的接触的面积,以降低筒部47相对于前壁48转动时对于前壁48外周面的摩擦力。前壁48的外周轮廓呈圆形。筒部47设有至少一接触平台472,接触平台472突出于筒部47的内周表面,接触平台472位于前壁48的径向外侧,所述若干接触面471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设于接触平台472。前侧壁43设有位于其外周面的第一切平面432,第一切平面432开设有锁螺钉孔433,筒部47设有对应第一切平面432的扁平部473,螺钉穿过扁平部473锁定至第一切平面432的锁螺钉孔433,以将前侧壁43与筒部47锁定;所述若干接触面471中的至少一部分是设于扁平部473。本实施例筒部47共设有四个接触面471,分布于两个接触平台472及两个扁平部473,这两个接触平台472在前壁48的径向上相对,这两个扁平部473也在前壁48的径
向上相对,两个接触平台472与两个扁平部473共设有四个接触面471。
134.第一锁扣结构42设于筒部47的前端外周,前侧壁43设有位于其外周面的对应第一锁扣结构42的第二切平面434,在前侧壁43的径向上,第一锁扣结构42位于第二切平面434的径向外侧;第二切平面434与第一锁扣结构42之间的间隙用以提供空间以供第一锁扣结构42在第二锁扣结构51的抵压力下朝向第二切平面434变形。若前侧壁43的外周面没有形成第二切平面434,则前侧壁43的外周与第一锁扣结构42之间的供第一锁扣结构42的变形空间极小甚至没有,很容易发生在第一锁扣结构42受压径向向内变形时前侧壁43的外周径向向外将第一锁扣结构42的径向内侧顶住的情形,则第一锁扣结构42向径向内侧变形困难,导致第一锁扣结构42与第二锁扣结构51扣合的阻力很大,第二切平面434的存在能够提供给第一锁扣结构42更充足的径向向内侧的变形空间,使得第一锁扣结构42与第二锁扣结构51扣合更顺畅。
135.第二对接装置50设有凹口52,桶体41前端可插入凹口52,第一锁扣结构42位于桶体41的前端,第二锁扣结构51设于凹口52的内周面,第一锁扣结构42与第二锁扣结构51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42与第二锁扣结构51之另一为卡槽。第一对接装置40与第二对接装置50对接锁扣时,桶体41向前部分插入凹口52后,伴随着桶体41相对于凹口52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42转动而与第二锁扣结构51扣合,从而将第一对接装置40与第二对接装置50锁扣在一起;解锁时,伴随着桶体41相对于凹口52反方向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42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51,从而实现解锁。卡槽内设有干涉凸点420,卡扣凸起设有对应干涉凸点420的干涉凹点510;伴随着卡扣凸起转入卡槽内从而与卡槽扣合,干涉凸点420卡入干涉凹点510中。如此设计,增强了卡扣凸起与卡槽扣合力度,并且给与用户较为强烈的扣合反馈。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扣结构42为卡槽,第二锁扣结构51为卡扣凸起。
136.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用于护理机,该护理机还包括工作头53、主机(未图示),第二对接装置50设于工作头53而属于工作头53的一部分,第一对接装置40用以连接于工作头53与主机之间。工作头53还设有接收人体排泄物的便池(未图示),使用时工作头53穿戴至人体胯部,人体排泄大便至便池;主机可经由第一对接装置10给工作头53供气(用于烘干和/或补气)、供水、供电;在主机的抽吸下,便池收集的排泄物由排污软管(未图示)输送至主机。
137.实施例三
138.参图13至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对接装置60与第二对接装置70,第一对接装置60包括至少一对接端口,第二对接装置70包括供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前后对接的至少一配接端口;第一对接装置60的第一锁扣结构61相对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是可转动的;第一锁扣结构61可相对于与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转动而脱离第二对接装置70的第二锁扣结构71。伴随着第一对接装置60与第二对接装置70的对接,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向前与所述至少一配接端口对应对接。
139.第一对接装置60还包括桶体62、套筒63,套筒63套在桶体62上,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相对于桶体62是固定的,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是可转动的,第一锁扣结构61设于套筒63,第一锁扣结构61伴随着套筒63的转动而转动;伴随着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61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71,从而实现解锁。套筒63呈圆筒形。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限于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桶体62设有第一止挡部640、第二止挡部
641,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时被第一止挡部640挡住,从而被挡在了第一角度位置;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时被第二止挡部641挡住,从而被挡在了第二角度位置;第一止挡部640与第二止挡部641限定了套筒63在桶体62上转动的角度范围;第一止挡部640、第二止挡部641位于桶体62外周。
140.套筒63设有限位部630,限位部630向套筒63内凸出,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时限位部630被第一止挡部640挡住,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时限位部630被第二止挡部641挡住。限位部630呈悬臂,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时,限位部630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一被第一止挡部640挡住,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时,限位部630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另一被第二止挡部641挡住。桶体62设有第三止挡部642,套筒63可向前被第三止挡部642挡住,第三止挡部642通过止挡限位部630以挡住套筒63,第三止挡部642位于第一止挡部640与第二止挡部641之间。第三止挡部642连接第一止挡部640与第二止挡部641,第三止挡部642为沿着桶体62周向延伸的筋位,第三止挡部642位于套筒63之内。限位部630位于第三止挡部642的后侧,限位部630的前端为自由端,限位部630被第三止挡部642挡住时,限位部630的前端抵接第三止挡部642而被第三止挡部642挡住。桶体62设有凹区域643,第三止挡部642位于凹区域643内,第一止挡部640为凹区域643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一,第二止挡部641为凹区域643的左侧边与右侧边之另一。凹区域643呈矩形。
141.套筒63由桶体62的前端向后套在桶体62上,凹区域643的前端位于桶体62的前边缘,凹区域643的前端向前开放形成供限位部630滑入凹区域643的前端开口644,第三止挡部642位于前端开口644的后方,套筒63由桶体62的前端逐渐向后套在桶体62上的过程中,限位部630由前端开口644滑入凹区域643并滑过第三止挡部642至第三止挡部642的后方。
142.第三止挡部642将凹区域643划分为前区域645与后区域646,限位部630由前端开口644滑入前区域645,套筒63相对于桶体62套装到位后,限位部630处于后区域646。第一止挡部640与第二止挡部641平行,第一止挡部640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止挡部640垂直于第三止挡部642。
143.桶体62设有筒部64,套筒63套在筒部64上,凹区域643、第一止挡部640、第二止挡部641、第三止挡部642设于筒部64外周,筒部64呈圆筒形。凹区域643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在筒部64的周向上均匀分布,相应的,限位部630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在套筒63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桶体62设有第四止挡部650,套筒63可向前被第三止挡部642挡住并可向后被第四止挡部650挡住,第三止挡部642与第四止挡部650限定了套筒63在桶体62上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第三止挡部642、第四止挡部650位于桶体62外周。第四止挡部650突出于桶体62外周表面,套筒63的后端环绕于桶体62,第四止挡部650位于套筒63的后端后侧,第四止挡部650通过止挡套筒63的后端以挡住套筒63。第四止挡部650呈环形。桶体62设有后盖65,后盖65位于筒部64的后端并且相对于筒部64固定,后盖65的在桶体62的径向上超出筒部64外周表面的部分构成第四止挡部650。第四止挡部650呈环形凸缘。
144.桶体62设有前壁66,前壁66与后盖65前后相对,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配置于前壁66,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相对于前壁66固定,第一对接装置60还包括与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的至少一管线,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65延伸入桶体62内并与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前壁66与后盖65位于筒部64的前后两端,所述至少一管线穿过后盖65延伸入筒部64内
并与至少一对接端口对应连接;各对接端口的前端暴露于前壁66前侧,供与对应的配接端口对接;各对接端口的后端位于桶体62内,供与对应的管线连接。前壁66、筒部64、后盖65三者固定在一起,前壁66位于筒部64的前端并与筒部64一体成型,后盖65通过螺钉锁固于筒部64。后盖65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的至少一贯通口,所述至少一管线对应经由至少一贯通口穿过后盖65而延伸入桶体62内。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一条第一管线、若干第二管线,后盖65开设有一个中心贯通口651、与若干第二管线对应的若干外围贯通口652;第一管线经由中心贯通口651穿过后盖65而延伸入桶体62内,各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652穿过后盖65而延伸入桶体62内;对于筒部64,第一管线经由中心贯通口651穿过后盖65而延伸入筒部64内,各第二管线分别经由对应的外围贯通口652穿过后盖65而延伸入筒部64内;中心贯通口651位于套筒63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652分布于中心贯通口651的外围。进一步的,所述若干外围贯通口652均匀分布于中心贯通口651的外围。
145.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一个第一端口660、若干第二端口661,第一端口660平行于套筒63的旋转轴线,第一端口660位于套筒63的旋转轴线上,所述若干第二端口661分布在第一端口660的外围,第一管线对应连接第一端口660,第二管线对应连接第二端口661。所述若干第二端口661均匀分布在第一端口660的外围。
146.第一管线为输气软管670,第一端口660为与输气软管670连接的输气端口,其中一条第二管线为电线671,其余的第二管线为输水软管672;相应的,其中一个第二端口661为与电线671连接的电连接端口,其余的第二端口661为与输水软管672连接的输水端口。另一角度而言,所述至少一对接端口包括电连接端口、输水端口、输气端口三种中的至少两种,所述至少一管线包括输气软管670、输水软管672、电线671三种中的至少两种。
147.第一锁扣结构61位于套筒63的前端,第二对接装置70设有凹口72,套筒63前端可插入凹口72,第二锁扣结构71设于凹口72的内周面,第一锁扣结构61与第二锁扣结构71之一为卡扣凸起,第一锁扣结构61与第二锁扣结构71之另一为卡槽。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扣结构61为卡扣凸起,第二锁扣结构71为卡槽,凹口72的内周面还设有导槽73,导槽73与卡槽连通,卡扣凸起是沿着导槽73向前移动至卡槽的侧边,然后再转入卡槽从而与卡槽扣合。第一对接装置60与第二对接装置70对接锁扣时,套筒63向前部分插入凹口72后,伴随着套筒63相对于凹口72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61转动而与第二锁扣结构71扣合,从而将第一对接装置60与第二对接装置70锁扣在一起;显然,进行解锁时与锁扣时套筒63的转动方向应是相反的,因此,伴随着套筒63相对于凹口72的反方向的转动,第一锁扣结构61转动而脱离第二锁扣结构71,从而实现解锁。
148.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用于护理机,护理机还包括工作头74、主机(未图示),第二对接装置70设于工作头74而属于工作头74的一部分,第一对接装置60用以连接于工作头74与主机之间。工作头74还设有接收人体排泄物的便池(未图示),使用时工作头74穿戴至人体胯部,人体排泄大便至便池;主机可经由第一对接装置6010给工作头74供气(用于烘干和/或补气)、供水、供电;在主机的抽吸下,便池收集的排泄物由排污软管(未图示)输送至主机。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