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送氧管道卡接结构

2022-11-30 07:44: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管道卡接领域,尤其是一种送氧管道卡接结构。


背景技术:

2.气体的输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通过管道输送的方式进行,由于不同气体性质的不同,对输送管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现有的氧气输送方式包括气瓶输送和管路输送两种,通过管路输送则需要用到管道,由于氧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对于输送氧气的管道要求密封性较高,当两个管道相连接时,便需要一种送氧管道卡接结构,进而保证氧气输送时的密封性。
3.但是现有的卡接结构比较简单,进而导致部分送氧管道的连接密封性较差,容易出现泄漏的情况;另外部分送氧管道在使用时稳定性较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送氧管道卡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氧管道卡接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部分送氧管道的连接密封性较差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送氧管道卡接结构,包括固定底板以及设置在固定底板一侧的卡接机构、放置框、转动杆、密封箱、定位隔板和挤压板,所述固定底板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放置框,所述放置框内部放置有送氧管道,所述送氧管道一侧贯穿密封箱与定位隔板相卡接,所述放置框顶部一侧通过铰链连接转动杆,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受力板,所述受力板内部对称贯穿且滑动连接l型固定杆,所述l型固定杆对称固定连接在密封箱,所述受力板内部开设有与l型固定杆相适配的贯穿孔。
6.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箱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内圈与送氧管道表面相滑动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隔板固定连接在密封箱内部,所述定位隔板内部开设有通孔。
8.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一侧与放置框相插接,所述放置框一侧螺纹连接第二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固定螺栓另一侧螺纹连接转动杆。
9.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顶部固定连接拉把,所述拉把表面等距设置有防滑条纹。
10.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底部一侧固定连接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部固定连接挤压板,所述挤压板另一侧与送氧管道顶部相接触。
11.进一步地,所述l型固定杆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顶部一侧固定连接密封箱,所述弹簧底部固定连接受力板。
12.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板底部对称固定连接卡块,所述卡块另一侧与送氧管道相卡接,所述送氧管道上下两侧开设有与卡块适配的卡孔。
13.进一步地,所述受力板顶部搭接螺纹杆一侧,所述螺纹杆表面螺纹连接密封箱,所述螺纹杆另一侧固定连接转动块。
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底板内部螺纹连接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的数量为四个,且所述第一固定螺栓均匀的分布自固定底板内部四端。
15.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采用了卡接机构,解决了部分送氧管道的连接密封性较差的问题,同时保证了卡接结构的合理性。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1、固定底板;2、第一固定螺栓;3、送氧管道;4、放置框;5、密封箱;6、定位隔板;7、通孔;8、螺纹杆;9、转动块;10、转动杆;11、拉把;12、第二固定螺栓;13、密封套;14、连接杆;15、挤压板;16、l型固定杆;17、弹簧;18、受力板;19、卡块;20、卡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3.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4.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7.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送氧管道卡接结构,包括固定底板1以及设置在固定底板1一侧的卡接机构、放置框4、转动杆10、密封箱5、定位隔板6和挤压板15,所述固定底板1顶部对称固定连接放置框4,所述放置框4内部放置有送氧管道3,所述送氧管道3一侧贯穿密封箱5与定位隔板6相卡接,所述放置框4顶部一侧通过铰链连接转动杆10,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受力板18,所述受力板18内部对称贯穿且滑动连接l型固定杆16,所述l型固定杆16对称固定连接在密封箱5,所述受力板18内部开设有与l型固定杆16相适配的贯穿孔。
28.所述密封箱5左右两侧固定安装有密封套13,所述密封套13内圈与送氧管道3表面相滑动连接;所述定位隔板6固定连接在密封箱5内部,所述定位隔板6内部开设有通孔7;所述转动杆10一侧与放置框4相插接,所述放置框4一侧螺纹连接第二固定螺栓12,所述第二固定螺栓12另一侧螺纹连接转动杆10;所述转动杆10顶部固定连接拉把11,所述拉把11表面等距设置有防滑条纹;所述转动杆10底部一侧固定连接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14底部固定连接挤压板15,所述挤压板15另一侧与送氧管道3顶部相接触;所述l型固定杆16表面套设有弹簧17,所述弹簧17顶部一侧固定连接密封箱5,所述弹簧17底部固定连接受力板18;所述受力板18底部对称固定连接卡块19,所述卡块19另一侧与送氧管道3相卡接,所述送氧管道3上下两侧开设有与卡块19适配的卡孔20;所述受力板18顶部搭接螺纹杆8一侧,所述螺纹杆8表面螺纹连接密封箱5,所述螺纹杆8另一侧固定连接转动块9;所述固定底板1内部螺纹连接第一固定螺栓2,所述第一固定螺栓2的数量为四个,且所述第一固定螺栓2均匀的分布自固定底板1内部四端。
29.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本技术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在使用时均外接连通电源和控制开关,为了保证两个送氧管道3之间的连接,当送氧管道3与定位隔板6相接触之后,转动转动块9,转动块9带动与其固接的螺纹杆8转动,螺纹杆8逐渐向密封箱5内移动,螺纹杆8另一侧与受力板18相接触,受力板18受力在l型固定杆16上滑动,同时带动弹簧17拉伸,弹簧便于拆装时受力板18的复位,当受力板18带动与其固接的卡块卡接在送氧管道3上的卡孔20内后,完成度两个送氧管道3的连接;为了保证送氧管道3的稳定性,将送氧管道3放置在放置框4内后,转动转动杆10,转动杆10插接在放置框4内,接着拧紧第二固定螺栓12,保证转动杆10的稳定性,转动杆10同时通过连接杆14将挤压板15搭接在送氧管道3的上方,进一步保证送氧管道3的稳定性;同时密封箱5左右两侧设置有密封套13,密封套13与送氧管道3过盈配合,增强密闭性,同时送氧管道3一端与定位隔板6相卡接,进而防止氧气输送时出现泄漏的情况,同时保证两个送氧管道3通过定位隔板6上开设的通孔7连通,体现了结构的合理性。
30.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31.1.为了保证两个送氧管道之间的连接,当送氧管道与定位隔板相接触之后,转动转动块,转动块带动与其固接的螺纹杆转动,螺纹杆逐渐向密封箱内移动,螺纹杆另一侧与受力板相接触,受力板受力在l型固定杆上滑动,同时带动弹簧拉伸,弹簧便于拆装时受力板的复位,当受力板带动与其固接的卡块卡接在送氧管道上的卡孔内后,完成度两个送氧管道的连接;
32.2.为了保证送氧管道的稳定性,将送氧管道放置在放置框内后,转动转动杆,转动杆插接在放置框内,接着拧紧第二固定螺栓,保证转动杆的稳定性,转动杆同时通过连接杆将挤压板搭接在送氧管道的上方,进一步保证送氧管道的稳定性;
33.3.本技术结构合理,密封箱左右两侧设置有密封套,密封套与送氧管道过盈配合,增强密闭性,同时送氧管道一端与定位隔板相卡接,进而防止氧气输送时出现泄漏的情况,同时保证两个送氧管道通过定位隔板上开设的通孔连通,体现了结构的合理性。
34.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和模块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技术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