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11-28 11:01: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合金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pc/abs合金是指聚碳酸酯(pc)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的混合物,它结合了pc和abs的性能优点,既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温性能、抗紫外线性能,又具有良好的加工性。pc/abs合金材料在汽车零部件、工业设备、通信器材、电子电器上应用广泛。
3.由于pc/abs材料的电绝缘性好,不易排除静电,不仅对设备造成损害,并且存在安全隐患。通过添加抗静电填料可提高pc/abs材料的导电性能,起到抗静电效果。常用的抗静电填料有金属系(如银、铜、镍)、金属氧化物系(如氧化锡、氧化锌、氧化钴)、碳系(如炭黑、石墨、碳纳米管、碳纤维)等种类。
4.然而,在pc/abs共混体系中,由于pc和abs的相容性不够好,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对冲击韧性的影响较大。在pc/abs中加入抗静电填料后,由于无机填料与有机基体的相容性不好,填料易团聚,不仅降低抗静电效果,并且进一步造成力学性能尤其是冲击韧性的明显降低。
5.因此,使用新型抗静电填料,或者对填料进行改性,改善填料与有机基体的相容性,并提高pc和abs的相容性,以获得兼具良好抗静电性能和冲击韧性的pc/abs合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出一种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不仅可起到良好的抗静电效果,而且可改善材料的冲击韧性。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所述合金材料的组分包括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
8.该合金材料中,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30-50:50-70:2-5。
9.优选的,所述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的制备过程为:(1)将乙二醇丁醚加热至反应温度,在氮气保护和机械搅拌条件下,缓慢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的混合液,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一定时间,然后降温并维持搅拌,滴加去离子水,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一定时间,出料,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2)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喷雾沉积于螺旋碳纤维表面,干燥,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3)将三氯化铁加入三氯甲烷中,喷涂于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表面,在一定
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然后用丙酮洗涤,干燥,得到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
10.优选的,步骤(1)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乙二醇丁醚、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5-18:30-32:1-1.2:12-15:0.2-0.22:100:100;优选的,步骤(2)中,聚丙烯酸酯分散液、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1.4-1.6:1;优选的,步骤(3)中,三氯化铁、三氯甲烷、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08-0.1:0.8-1:1。
11.步骤(1)以乙二醇丁醚为溶剂,以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为引发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为共聚单体进行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加入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分散,得到四种单体共聚的聚丙烯酸酯分散液。
12.所述β-噻吩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式如附图1所示,可参照现有技术的方法进行制备,优选的制备方法为:将β-噻吩甲醇、三乙胺加入无水乙醚中,置于冰水浴中,采用氮气保护,滴加丙烯酰氯的乙醚溶液,保持15min,然后在室温下反应24h,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醚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24h,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醚(体积比4:1)为展开剂,再旋蒸除去溶剂,得到β-噻吩丙烯酸甲酯。其中,β-噻吩甲醇、三乙胺、丙烯酰氯的摩尔比为16:30:25。
13.优选的,步骤(1)中,反应温度为145-150℃,搅拌速度为250-350rpm,混合液的滴加时间为3-4h,滴加完毕后的反应时间为2-3h。
14.优选的,步骤(1)中,降温后的温度为75-80℃,去离子水的滴加时间为0.5-1h,滴加完毕后的搅拌时间为0.5-1h。
15.步骤(2)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喷雾沉积于螺旋碳纤维表面,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
16.优选的,步骤(2)中,螺旋碳纤维为单螺旋碳纤维或双螺旋碳纤维,单根纤维的直径为0.3-1μm,使用前进行酸活化表面处理。
17.所述螺旋碳纤维可采用市售产品,也可参照现有技术的方法进行制备,优选的制备方法为:将纳米镍粉均匀涂覆在高密石墨片上(涂覆量为12.5g/m2),放入石英反应管中央,在氮气保护下以25℃/min的速度升温至750℃,然后将反应气体h2、c2h2通入盛有噻吩的烧瓶,夹带噻吩进入反应管中,反应时间为40-60min,通氩气保护冷却至室温,刮取石墨基体上的绒状碳层,得到螺旋碳纤维。该方法得到的螺旋碳纤维为单螺旋碳纤维,单根纤维直径为600
±
50nm。
18.螺旋碳纤维的酸活化表面处理可采用浓硝酸,优选的,采用68wt%浓硝酸浸泡处理1h,再用去离子水洗涤并烘干。处理后的螺旋碳纤维表面含有含氧基团,有利于聚丙烯酸酯在其表面稳定包覆。
19.进一步的,由于步骤(1)得到的聚丙烯酸酯是四种单体的共聚物,其中,单体β-噻吩丙烯酸甲酯具有两个可聚合活性点位,一是c=c双键,可发生自由基聚合,即步骤(1)的反应,二是噻吩的α位,可发生氧化聚合。因此,步骤(3)将三氯化铁/三氯甲烷喷涂于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表面,并加热进行反应,在三氯化铁的氧化作用下,噻吩的α位发生聚合形成聚噻吩分子链,在螺旋碳纤维表面形成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
20.优选的,步骤(3)中,反应温度为50-60℃,反应时间为18-22h。
21.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pc/abs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制备过程为:将pc、abs、噻
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即可。
22.优选的,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转速为80-100rpm,一区温度为220-225℃,二区温度为230-235℃,三区温度为240-245℃,四区温度为245-250℃,机头温度为245℃。
23.本发明先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进行自由基聚合,并将得到的聚丙烯酸酯包覆于螺旋碳纤维表面,然后采用三氯化铁氧化噻吩的α位聚合,得到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再将其与pc、abs共混并挤出造粒,得到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首先,螺旋碳纤维具有导电能力,包覆于螺旋碳纤维表面的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中含有导电聚噻吩分子链,螺旋碳纤维和聚噻吩在pc/abs基体中形成导电网络,可起到良好的抗静电效果;然后,由于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聚丙烯酸酯链段与pc、san的极性相似,不仅使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在pc和abs中均能良好分散,防止填料团聚,又能作为相容剂改善pc和abs的界面结合情况,从而降低相容性问题对材料冲击韧性的不良影响;进一步的,由于螺旋碳纤维表面的聚合物包覆层具有一定弹性,再加上螺旋碳纤维的微弹簧结构可发生伸缩变形,与添加普通纤维状抗静电填料相比,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可通过弹性形变吸收冲击能量,从而提高pc/abs材料的冲击韧性。
24.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异的效果在于:通过以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作为pc/abs的抗静电填料,实现了填料在基体中的良好分散,改善了pc和abs的界面相容性,不仅可起到良好的抗静电效果,而且可改善材料的冲击韧性。
附图说明
25.图1为β-噻吩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式。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方法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27.下列实施例和对比例中,pc为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201-10型号产品,abs为中国台湾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pa-757型号产品,β-噻吩丙烯酸甲酯按上述方法自制,螺旋碳纤维按上述方法自制并采用浓硝酸处理。
28.实施例1(1)将乙二醇丁醚加热至145℃,在氮气保护和300rpm机械搅拌条件下,缓慢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的混合液,滴加时间为4h,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2h,然后降温至75℃,维持搅拌,滴加去离子水,滴加时间为1h,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0.5h,出料,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2)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喷雾沉积于螺旋碳纤维表面,干燥,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3)将三氯化铁加入三氯甲烷中,喷涂于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表面,在50℃
下反应22h,然后用丙酮洗涤,干燥,得到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
29.(4)将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到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
30.步骤(1)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乙二醇丁醚、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8:30:1:12:0.2:100:100;步骤(2)中,聚丙烯酸酯分散液、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1.5:1;步骤(3)中,三氯化铁、三氯甲烷、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08:0.8:1;步骤(4)中,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30:70:2。
31.实施例2(1)将乙二醇丁醚加热至150℃,在氮气保护和300rpm机械搅拌条件下,缓慢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的混合液,滴加时间为3h,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3h,然后降温至80℃,维持搅拌,滴加去离子水,滴加时间为0.5h,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h,出料,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2)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喷雾沉积于螺旋碳纤维表面,干燥,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3)将三氯化铁加入三氯甲烷中,喷涂于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表面,在50℃下反应20h,然后用丙酮洗涤,干燥,得到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
32.(4)将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到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
33.步骤(1)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乙二醇丁醚、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7:30:1.1:13:0.2:100:100;步骤(2)中,聚丙烯酸酯分散液、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1.5:1;步骤(3)中,三氯化铁、三氯甲烷、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08:0.8:1;步骤(4)中,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30:70:3。
34.实施例3(1)将乙二醇丁醚加热至148℃,在氮气保护和300rpm机械搅拌条件下,缓慢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的混合液,滴加时间为3.5h,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2.5h,然后降温至77℃,维持搅拌,滴加去离子水,滴加时间为0.5h,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h,出料,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2)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喷雾沉积于螺旋碳纤维表面,干燥,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3)将三氯化铁加入三氯甲烷中,喷涂于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表面,在60℃下反应18h,然后用丙酮洗涤,干燥,得到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
35.(4)将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到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
36.步骤(1)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乙二醇丁醚、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6:30:1.1:14:0.2:100:100;
步骤(2)中,聚丙烯酸酯分散液、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1.5:1;步骤(3)中,三氯化铁、三氯甲烷、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08:0.8:1;步骤(4)中,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30:70:4。
37.实施例4(1)将乙二醇丁醚加热至145℃,在氮气保护和300rpm机械搅拌条件下,缓慢滴加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的混合液,滴加时间为3.5h,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2.5h,然后降温至77℃,维持搅拌,滴加去离子水,滴加时间为1h,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0.5h,出料,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2)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喷雾沉积于螺旋碳纤维表面,干燥,得到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3)将三氯化铁加入三氯甲烷中,喷涂于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表面,在60℃下反应20h,然后用丙酮洗涤,干燥,得到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
38.(4)将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然后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得到抗静电、高韧性pc/abs合金材料。
39.步骤(1)中,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β-噻吩丙烯酸甲酯、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乙二醇丁醚、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5:30:1.2:15:0.2:100:100;步骤(2)中,聚丙烯酸酯分散液、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1.5:1;步骤(3)中,三氯化铁、三氯甲烷、聚丙烯酸酯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0.08:0.8:1;步骤(4)中,pc、abs、噻吩-丙烯酸酯共聚物包覆螺旋碳纤维的质量比为30:70:5。
40.对比例1直接采用pc、abs、螺旋碳纤维进行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备pc/abs合金材料,其他条件与实施例4一致。
41.将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得的pc/abs合金材料分别注塑为80mm
×
10mm
×
4mm的样条,样条正中间有深度为2mm、底部半径为0.25mm的缺口。注塑条件为:模具温度80℃,注塑压力60mpa,速度50mm/s,料筒温度一区220℃、二区230℃、三区240℃、四区245℃、喷嘴250℃。先按照gb/t 1410-2006的方法测试样品的表面电阻率,然后在常温下测试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摆锤速度为3.5m/s,每组测试10个样品并计算平均值。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42.表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