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轨道车辆双吊点抬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06:35: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双吊点抬车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轨道车辆组装、转运、运输和检修时,轨道车辆需要满足架车和抬车的功能。车辆在组装时由于缺少转向架,只能通过底部的集成座进行支撑。车辆在车运时需要将抬车杆穿进集成座中,将车辆抬起进行转运。车辆在运输和检修时,同样需要车集成座进行支撑。
3.由于车体结构的特殊性、车下设备布置空间大小以及车辆段空间等诸多结构、空间操作等问题,车体制造时集成座通常是通过焊接的方式焊接在车体底架边梁下部,在抬车时,将抬车杆穿进集成座进行抬车过程,抬车杆会额外对车体产生力矩,会对车体底架边梁产生一个外撇的力,导致车体底架边梁变形、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双吊点抬车装置,通过对现有的抬车集成座的结构进行改进并合理布置抬车集成座的位置和数量,用于满足架车和抬车的功能,可将抬车时产生的应力分散,避免抬车时的外力使车体底架边梁产生变形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轨道车辆双吊点抬车装置,包括分别固定在车体底架两侧边梁下部的一组抬车集成座,两组抬车集成座相对设置,每组抬车集成座包括相对设置的外集成座和内集成座,所述外集成座和内集成座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壳体结构及中部设置的承力嵌件,所述承力嵌件的中心设置有使抬车杆穿过的穿接孔。
6.所述承力嵌件包括u形嵌件及其上端端口处连接的垫板,所述u形嵌件与所述垫板之间围成所述穿接孔。
7.所述u形嵌件的折弯处的内壁圆滑过渡,所述u形嵌件的壁厚设置为15~25mm。
8.所述垫板的厚度设置为20~30mm。
9.所述穿接孔设置为截面为矩形的通孔,所述穿接孔与抬车杆间隙配合。
10.所述壳体结构包括底板、顶板及之间连接的多个封板,所述底板的底端设置有防滑纹路。
11.多个所述封板包括两个侧封板、前封板和后封板,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侧封板,所述底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封板和后封板,所述前封板和后封板与所述穿接孔相对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过孔ⅰ和过孔ⅱ。
12.所述壳体结构内设置有连接在底板和顶板之间的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与所述u形嵌件的侧面相连。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体底架两侧的边梁上分别设置一组抬车集成座,且每组抬车集成座包括相对的外集成座和内集成座,使车体底架两侧分别为双吊点设计,其中的外集成座可承担抬车时主要的应力,内集成座可分担外集成座的应力,可避免应力集中。
15.2、本实用新型中的外集成座和内集成座的中部均设置包括u形嵌件和垫板的承力嵌件,通过承力嵌件可避免抬车杆的力直接作用在车体上,而且外集成座和内集成座的壳体结构内设置加强筋板,提高了外集成座和内集成座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了车体底架边梁变形和失效的风险。
附图说明
16.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图;
18.图2为图1中放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外集成座或内集成座的爆炸图;
20.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车体底架,2.边梁,3.外集成座,31.壳体结构,311.底板,312.顶板,313.侧封板,314.前封板,315.后封板,32.u形嵌件,33.垫板,34.穿接孔,35.加强筋板,4.内集成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如图1~图3所示,一种轨道车辆双吊点抬车装置,包括分别焊接固定在车体底架1两侧边梁2下部的一组抬车集成座,两组抬车集成座相对设置,每组抬车集成座包括相对设置的外集成座3和内集成座4,使车体底架1两侧分别为双吊点设计,其中的外集成座3可承担抬车时主要的应力,内集成座4可分担外集成座3的应力,可避免应力集中问题;其中的外集成座3和内集成座4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壳体结构31及中部设置的承力嵌件,承力嵌件的中心设置有使抬车杆穿过的穿接孔34,通过承力嵌件可避免抬车杆的力直接作用在车体上,降低了车体底架1边梁2变形和失效的风险。
25.具体地,其中的承力嵌件包括u形嵌件32及其上端端口处焊接连接的垫板33,其中的u形嵌件32的折弯处的内壁圆滑过渡,避免了应力集中问题,u形嵌件32的壁厚设置为15
~25mm,由于垫板33为抬车杆抬车的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将垫板33的厚度设置为20~30mm,提高了外集成座3和内集成座4的强度,u形嵌件32与垫板33之间围成穿接孔34,该穿接孔34设置为截面为矩形的通孔,穿接孔34与抬车杆间隙配合,为抬车杆的安装提供了更大的安全余量。
26.具体地,其中的壳体结构31包括底板311、顶板312及之间焊接连接的多个封板,底板311和顶板312相对且相互平行,底板311的底端设置有防滑纹路,增加了车体与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效果。
27.其中的封板包括两个侧封板313、前封板314和后封板315,底板311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侧封板313,底板311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前封板314和后封板315,前封板314和后封板315与穿接孔34相对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过孔ⅰ和过孔ⅱ,用于使抬车杆穿过。
28.另外,壳体结构31内设置有连接在底板311和顶板312之间的加强筋板35,加强筋板35与u形嵌件32的侧面相连,提高了外集成座3和内集成座4的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了车体底架1的边梁2变形和失效的风险。
29.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的抬车集成座的结构进行改进并合理布置抬车集成座的位置和数量,用于满足架车和抬车的功能,可将抬车时产生的应力分散,避免抬车时的外力使车体底架边梁产生变形问题。
30.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