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6:35: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具有图像采集功能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具有图像采集功能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3.为了使得电子设备具有集成图像采集功能,需要在电子设备中集成摄像头组件。对于采用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的电子设备,相对于采用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的方案虽然能够降低成本以及设备厚度,但是无法实现摄像调焦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方案如下:
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6.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能够显示图像;
7.图像采集部件,包括: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位于背离所述显示组件显示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设置;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变焦透镜,能够调节入射光线传输路径,以调节所述图像采集部件的焦距。
8.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变焦透镜包括:在所述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入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电极以及第二透光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透光电极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之间的透光介质;
9.其中,所述第一透光电极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之间的控制电压能够控制光线在所述透光介质中的传输路径。
10.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显示组件为lcd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11.复用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液晶层作为所述透光介质;所述第一透光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所述第二透光电极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表面,所第一透光电极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且与所述第一区域无交叠。
12.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上具有用于图像显示控制的显示控制电极;
13.所述显示控制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且与所述第二区域无交叠。
14.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显示控制电极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区域中液晶分子偏转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
15.其中,所述像素电极与所述公共电极位于同一层。
16.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表面上具有
多个彩膜单元;
17.所述彩膜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且与所述第二区域无交叠。
18.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一偏光片;
19.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二偏光片;
20.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以及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第二区域均具有第一通孔。
21.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具有背光组件;
22.其中,所述背光组件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的位置具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且感光窗口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
23.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液晶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一配向膜,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均具有所述第一配向膜;
24.所述液晶层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具有第二配向膜,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均具有所述第二配向膜。
25.优选的,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显示组件在所述第二区域具有第三通孔,所述变焦透镜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a-a’方向的切面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焦透镜在一个透光状态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焦透镜在另一个透光状态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根据摄像头组件是否能够进行变焦,摄像头组件包括:固定对焦(ff)摄像头组件和自动对焦(af)摄像头组件。相对于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具有更好的拍照性能,在不同的拍照距离下都可以通过调焦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
40.如果直接在电子设备中集成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由于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需要通过音圈马达(vcm)来调节镜头在光轴方向的前后移动,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因此在镜头光轴方向上需要预留调节镜头移动空间距离,将会增大电子设备的厚度。而且音圈马达与镜头需要通过壳体一体封装以及配套的机械运动结构,导致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增大。
41.有鉴于此,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42.显示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能够显示图像;
43.图像采集部件,包括: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位于背离所述显示组件显示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设置;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变焦透镜,能够调节入射光线传输路径,以调节所述图像采集部件的焦距。
44.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通过在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的入光侧设置变焦透镜,通过焦距可调节的变焦透镜调节所述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的入射光线的传输路径,而实现图像采集部件的调焦功能。所述变焦透镜可以与显示组件一体集成,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厚度。
4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6.参考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a-a’方向的切面图,所示电子设备包括:
47.显示组件11,在平行于显示表面的方向上,所述显示组件11具有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所述第一区域111能够显示图像;
48.图像采集部件12,图像采集部件12包括: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位于背离所述显示组件11显示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区域112相对设置;位于所述第二区域112内的变焦透镜122,能够调节入射光线传输路径,以调节所述图像采集部件12的焦距。
49.所述电子设备通过在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入光侧设置变焦透镜122,通过焦距可调节的变焦透镜122调节所述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入射光线的传输路径,而实现图像采集部件12的调焦功能。所述变焦透镜122可以与显示组件11一体集成,所述电子设备无需厚度较大的自动变焦摄像头组件即可实现变焦功能,降低了电子设备的厚度。
50.可见,本技术技术方案不仅能够在采用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时实现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的拍照功能,而且相对于自动变焦摄像头组件,本技术技术方案无需音圈马达控制镜头移动的空间距离,进而能够降低设备厚度,便于电子设备轻薄化设计。同时由于无需配套音圈马达控制镜头移动的机械运动结构,可靠性高,避免了移动造成的磨损以及移动造成的碎屑污染等问题。
51.参考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焦透镜在一个透光状态的示意
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焦透镜在另一个透光状态的示意图,所示变焦透镜122包括:
52.在所述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入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电极21以及第二透光电极22;位于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之间的透光介质23;
53.其中,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之间的控制电压能够控制光线在所述透光介质中的传输路径。
54.可选的,第一透光电极21和第二透光电极22可以为ito或是izo等透光导电材料。透光介质23可以为液晶材料,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即可实现液晶材料对光线聚焦状态的调节。
55.所述透光介质23至少具有如图3所示的第一透光状态以及如图4所示的第二透光状态。
56.如图3所示,透光介质23在第一透光状态下,能够保持入射光线的传输方向不变,此时变焦透镜122等效为一个无焦距的平面镜,图像采集部件12的焦距与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焦距相同。
57.如图4所示,透光介质23在第二透光状态下,能够改变对入射光线的折射效果,对入射光线实现聚焦作用,改变光线的传输路径,产生聚焦的效果,此时变焦透镜122等效为一个具有焦距的凸透镜,此时图像采集部件12的焦距是变焦透镜122与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二者共同作用的等效焦距,该等效焦距与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焦距不同,从而实现图像采集部件12焦距的调节。
58.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变焦透镜122为平板结构,通过控制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之间的控制电压,即可调节透光介质23的透光状态,从而实现变焦透镜122的对光线传输路径的改变,实现对所述变焦透镜122焦距的调节,无需音圈马达调节镜头在光轴方向的位置。
59.参考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示显示组件11为lcd面板,所述lcd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31以及第二基板3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31与所述第二基板32之间的液晶层33。复用位于所述第二区域112的所述液晶层33作为所述透光介质23;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位于所述第一基板31表面,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位于所述第二基板32表面,所第一透光电极21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112内,且与所述第一区域111无交叠。
60.设置所第一透光电极21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均位于所述第二区域112内,且与所述第一区域111无交叠,能够避免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与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之间控制电压对第一区域111内液晶分子状态产生影响,从而避免对显示图像产生干扰。
61.图5所示方式中,复用位于所述第二区域112的所述液晶层33作为所述透光介质23。所述透光介质23采用液晶材料,如是可以采用lcd面板液晶层23位于第二区域112的部分作为透光介质23,无需对变焦透镜122中液晶材料单独进行成盒封装,可以和lcd面板的液晶成盒工艺兼容,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
62.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位于所述第一基板31表面,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位于所述第二基板32表面,可以复用lcd面板的所述第一基板31承载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复用lcd面板的所述第二基板32承载所述第二透光电极22,这样变焦透镜122无需单独设置承载两透
光电极的基板,两透光电极的制作过程可以与lcd面板的基板制作工艺兼容,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
63.可见,采用图5所示方式,可以直接在lcd面板中集成变焦透镜122,变焦透镜122的制作过程可以与lcd面板的基板制作工艺兼容,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且无需在lcd面板对应第二区域112的位置形成通孔。
64.如图5所示,所述显示组件11中,所述第一基板31朝向所述第二基板32的表面上具有用于图像显示控制的显示控制电极34;所述显示控制电极34位于所述第一区域111,且与所述第二区域112无交叠。所述显示控制电极34能够基于显示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显示区111内液晶分子的偏转,从而实现图像显示。
65.设置所述显示控制电极34位于所述第一区域111,且与所述第二区域112无交叠,能够避免所述显示控制电极34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对第二区域112中液晶分子状态产生影响,从而避免对所第二区域112中光线调节效果产生干扰。
66.如图5所示,所述显示控制电极34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区域111中液晶分子偏转的像素电极341和公共电极342;其中,所述像素电极341与所述公共电极342位于同一层。通过所述像素电极341与所述公共电极342之间输入显示控制信号,使得二者形成控制第一区域111中液晶分子偏转的电场,实现显示控制。
67.可以设置所述第一透光电极21与所述显示控制电极34同层设置,与降低面板厚度,使得透光电极的制备工艺与lcd面板的显示控制电极34兼容。其他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像素电极341和公共电极342不同层,此时可以设置第一透光21与像素电极341和公共电极342中的一者同层。
68.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基板32朝向所述第一基板31的一侧表面上具有多个彩膜单元35;所述彩膜单元35位于所述第一区域111,且与所述第二区域112无交叠。所述显示组件至少具有红色彩膜单元、绿色彩膜单元以及蓝色彩膜单元,用于使得显示控制电极34调制后光线中对应颜色波段的光选择透过,实现彩色显示。
69.所述彩膜单元35位于所述第一区域111,且与所述第二区域112无交叠,能够避免彩膜单元35对入射第二区域112的环境光的吸收,提高入射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环境光强度,保证成像质量。
70.参考图6所示,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所示方式基础上,图6所示方式中,所述第一基板31背离所述第二基板32的一侧具有第一偏光片41;所述第二基板32背离所述第一基板31的一侧具有第二偏光片42;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41以及所述第二偏光片42在所述第二区域均122具有第一通孔43。
71.对于lcd面板,需要在下表面设置第一偏光片41,在上表面设置第二偏光片42,两偏光片的偏振方向垂直,以配合液晶层33对光线的调节,实现图像显示。而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第二区域112无需进行图像显示,故第二区域112对光线的偏振态无要求,为了避免第一偏光片41和第二偏光片42对光线强度影响,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41以及所述第二偏光片42在所述第二区域112均具有第一通孔43,从而保证较多的环境光能够从lcd面板的显示表面入射到屏下的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以提高成成像质量。
72.如图6所示,所述液晶层33朝向所述第一基板31的一侧具有第一配向膜61,所述第一区域111以及所述第二区域112均具有所述第一配向膜61;所述液晶层33朝向所述第二基
板32的一侧具有第二配向膜62,所述第一区域111以及所述第二区域112均具有所述第一配向膜61和所述第二配向膜62。对于液晶材料,需要通过两层配向膜对其进行初始偏转方向配向控制,该方式中第二区域112与第一区域111中液晶材料可以采用相同的两层配向膜进行配向控制,使得变焦透镜122中液晶材料的配向和lcd面板中液晶材料的配向工艺兼容,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
73.其他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所述第一偏光片41以及所述第二偏光片42为整面结构,此时无需设置第一通孔43,虽然对入射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光强有影响,但是无需对偏光片进行打孔,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
74.lcd面板为被动显示装置,需要基于背光组件出射的背光光束进行图像显示,此时所述电子设备的结构如图7所示。
75.参考图7所示,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方式基础上,图7所示方式中,所述第一基板31背离所述第二基板32的一侧具有背光组件51;其中,所述背光组件51与所述第二区域112相对的位置具有第二通孔52,所述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52,且感光窗口与所述第二通孔52相对设置。
76.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所述背光组件51中设置第二通孔52,设置所述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52,能够降低电子设备的厚度,便于电子设备轻薄化设计。而且,通过所述第二通孔52,还能够降低背光组件52中结构对入射所述固定对入射焦摄像头组件121光线的吸收和/或反射,从而提高入射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光线强度,提高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的成像质量。
77.参考图8所示,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示背光组件包括:
78.导光板512;
79.位于导光板512侧面的光源器件511;
80.位于导光板512背离显示组件11一侧的反射层513,以使得背光光束朝向显示组件11出射,提高背光光束亮度;
81.位于导光板512出光侧的扩散膜514以及棱镜片515。
82.其中,光源器件511入射光线入射导光板512后,经过导光板511以及反射层513形成面光源的背光光束,背光光束通过扩散膜514提高出射均匀性,再通过棱镜片515进行出射角度控制后,入射显示组件11,显示组件11基于入射背光进行图像显示。
83.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基于需求设定背光组件51的结构,不局限于图8所示的侧入式光源背光组件,还可以为直下式光源背光组件。
84.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变焦透镜122与显示组件11为一体结构,采用同一显示面板不同区域分别作为第一区域111进行图像显示以及作为变焦透镜122进行焦距调节。
85.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局限于上实施例中限定的所述变焦透镜122与显示组件11为一体结构,还可以设置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为两个尺寸不同的独立面板结构。此时电子设备的结构可以如图9所示。
86.参考图9所示,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方式中,所述显示组件11在所述第二区域112具有第三通孔71,所述变焦透镜122位于所述第三
通孔71内。
87.在图9所示方式中,显示组件11和变焦透镜122可以分别单独加工制作,将变焦透镜122粘接固定在第三通孔71内。为保证电子设备外表面的平坦性,设置变焦透镜122的表面和显示组件11的显示侧表面齐平。
88.对于图9所示方式,所述显示组件11可以为lcd面板或是oled面板。
89.参考图10所示,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包括:
90.电路板90;
91.设置在电路板90表面上的感光芯片91以及连接器95,感光芯片91可以为cmos芯片或是ccd芯片;
92.位于感光芯片91入光侧的镜头支架92;连接器95位于镜头支架92外部,感光芯片91位于镜头支架92内部;
93.设置在镜头支架92上的镜头93,其中,镜头93和感光芯片91之间具有红外滤光片94,用于滤除红外光,以提高感光芯片91可见光成像质量。
94.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固定对焦摄像头组件121可以实现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的调焦功能,且无需音圈马达及其与镜头的金属封装壳体,相对于采用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的方案,不仅能够降低设备厚度以及制作成本,而且还避免了自动对焦摄像头组件中金属封装壳体对电子设备中信号的干扰。
95.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中,第二区域112无用于图像显示的像素结构,故在第二区域112内无像素结构挡光的问题。变焦透镜122用于作为电控变焦透镜,调节光线的聚焦状态,无图像显示需求,故第二区域112可以整个区域均可透光,无像素结构的遮挡。且当采用lcd面板时,变焦透镜122可以和lcd面板一体集成,无需在lcd面板中进行开孔,提高lcd面板的机械强度。
96.特别的,当前采用lcd面板的电子设备中,显示屏在对应屏下摄像头的区域(即第二显示区122)仅是作为无光线传输方向调节功能的冗余区块,本技术技术方案利用该区域的液晶层制作变焦透镜122,不仅能够实现变焦功能,还能够提高集成度。
97.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9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幅图和实施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贯穿说明书实施例的同样的幅图标记标识同样的结构。另外,处于理解和易于描述,幅图可能夸大了一些层、膜、面板、区域等厚度。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另外,“在

上”是指将元件定位在另一元件上或者另一元件下方,但是本质上不是指根据重力方向定位在另一元件的上侧上。
99.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
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100.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0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