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恒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14:38: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2.中冷器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降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温度、以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密度也相应变小,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高温空气经过中冷器的冷却,再进入发动机中,如果缺少中冷器而让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则会因空气温度过高导致发动机爆震甚至损伤熄火的现象。
3.传统的中冷器一般采用空气冷却的方式,和水箱散热器一起安装在发动机前方,靠吸风风扇和汽车行驶的通面风进行冷却,而涡轮吹出的压缩空气温度可高达数百度,风冷这种冷却方式在汽车低速行驶或者堵车时,汽车通面风不足,单纯的风扇吸风远不足以满足其冷却需求,且风冷受到外界气温影响较大,在炎热的夏季往往冷却箱较差,也有采用水冷的中冷器,但是水冷降温幅度要低于气冷,且冷却水的温度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恒温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恒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中冷器采用气冷或者水冷的方式容易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冷却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恒温装置,包括第一蓄压漏斗,所述第一蓄压漏斗上设置有与汽车涡轮增压机连接的进气口,所述第一蓄压漏斗一侧连接有分散通气管,所述分散通气管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蓄压漏斗,所述第二蓄压漏斗上设置有与汽车发动机连接的出气口。
6.优选的,所述分散通气管为扁平金属管,且平行设置有多组,所述分散通气管外设置有蛇形冷却流道,所述蛇形冷却流道上端设置有冷却道入口,所述冷却道入口处连接有第一冷却漏斗,所述蛇形冷却流道的下端设置有冷却道出口,所述冷却道出口处连接有第二冷却漏斗,所述第一冷却漏斗和第二冷却漏斗之间通过电子泵连通。
7.优选的,所述电子泵的驱动流向为从下往上,且所述第一蓄压漏斗和第二蓄压漏斗上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分别处于第一蓄压漏斗和第二蓄压漏斗的上部。
8.优选的,所述蛇形冷却流道内容纳有冷却液,所述蛇形冷却流道在相邻的两根分散通气管之间呈蛇形缠绕分布,所述蛇形冷却流道包裹住分散通气管的三面,并在与分散通气管接触的三个面处共用管壁,且所述蛇形冷却流道的转弯处呈弧形。
9.优选的,所述冷却道入口内设置有多组密集的第一热交换隔片,所述冷却道入口上方紧贴有多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紧贴有第一散热片。
10.优选的,所述冷却道出口内设置有多组密集的第二热交换隔片,所述冷却道出口
上方紧贴有多组第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二半导体制冷片外侧紧贴有第二散热片。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1.通过蛇形冷却流道的设置,蛇形冷却流道在相邻的两根分散通气管之间呈蛇形缠绕分布,包裹住分散通气管的三面,并在与分散通气管接触的三个面处共用管壁,使得蛇形冷却流道与分散通气管接触的面积较大,从而可以令蛇形冷却流道中的冷却液与分散通气管内流过的高温高压空气充分交换热量,使分散通气管内高温空气的散热效率较高;
13.2.通过热交换隔片、半导体制冷片和散热片的设置,在蛇形冷却流道的进出口处,半导体制冷片都会快速且恒定的降低热交换隔片的温度,当吸收分散通气管内高温空气热量的冷却液流经蛇形冷却流道进出口处的热交换隔片时,热量会被快速吸收,并从半导体制冷片另一面的散热片处散出,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降温受外接环境的影响较低,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可以恒定其温度,且冷却的温度可以低于外界环境温度,降温效果和降温幅度更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外观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面外观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散通气管管口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蛇形冷却流道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热交换隔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热交换隔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第一蓄压漏斗;2、进气口;3、分散通气管;4、第二蓄压漏斗;5、出气口;6、蛇形冷却流道;7、冷却道入口;8、第一冷却漏斗;9、冷却道出口;10、第二冷却漏斗;11、电子泵;12、第一热交换隔片;13、第一半导体制冷片;14、第一散热片;15、第二热交换隔片;16、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7、第二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方案:
25.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恒温装置,包括第一蓄压漏斗1,第一蓄压漏斗1上设置有与汽车涡轮增压机连接的进气口2,第一蓄压漏斗1一侧连接有分散通气管3,分散通气管3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蓄压漏斗4,第二蓄压漏斗4上设置有与汽车发动机连接的出气口5,分散通气管3为扁平金属管,且平行设置有多组,使得分散通气管3的表面积较圆管更大,从而散热效率更高,分散通气管3外设置有蛇形冷却流道6,蛇形冷却流道6内容纳有冷却液,蛇形冷却流道6在相邻的两根分散通气管3之间呈蛇形缠绕分布,蛇形冷却流道6包裹住分散通气管3的三面,并在与分散通气管3接触的三个面处共用管壁,且蛇形冷却流道6的转弯处呈弧形,使得蛇形冷却流道6和分散通气管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分散通气管3流过的高温气体内的热量可以快速传导至蛇形冷却流道6内的冷却液中;
26.蛇形冷却流道6上端设置有冷却道入口7,冷却道入口7处连接有第一冷却漏斗8,蛇形冷却流道6的下端设置有冷却道出口9,冷却道出口9处连接有第二冷却漏斗10,第一冷却漏斗8和第二冷却漏斗10之间通过电子泵11连通,且蛇形冷却流道6的转弯处呈弧形,使得冷却液在蛇形冷却流道6内流动更加顺畅,流速更快,从而降温效果更好;
27.冷却道入口7内设置有多组密集的第一热交换隔片12,冷却道入口7上方紧贴有多组第一半导体制冷片13,第一半导体制冷片13外侧紧贴有第一散热片14,当冷却液在蛇形冷却流道6内吸收了大量热量从下方的冷却道出口9流出时,会经过冷却道出口9处大量密集排布的第二热交换隔片15隔出的通道,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6在通电后会在贴紧第二热交换隔片15处的一面制冷降温,使流经第二热交换隔片15的冷却液初步降温,第二热交换隔片15另一面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第二散热片17散出;
28.冷却道出口9内设置有多组密集的第二热交换隔片15,冷却道出口9上方紧贴有多组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6,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6外侧紧贴有第二散热片17,初步降温后的冷却液经过第二冷却漏斗10集中通过电子泵11,随后被电子泵11通过第一冷却漏斗8泵入冷却道入口7内,在经过冷却道入口7内的第一热交换隔片12时,第一半导体制冷片13会将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降低;
29.电子泵11的驱动流向为从下往上,且第一蓄压漏斗1和第二蓄压漏斗4上的进气口2和出气口5分别处于第一蓄压漏斗1和第二蓄压漏斗4的上部,由于第一蓄压漏斗1和第二蓄压漏斗4上的进气口2和出气口5分别处于第一蓄压漏斗1和第二蓄压漏斗4的上部,因此靠近上方的分散通气管3内的空气流通途径最短,因此流速最快温度最高,而从冷却道出口9流出的冷却液先后经过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6和第一半导体制冷片13的降温,在到达蛇形冷却流道6上方时的温度最低,可以更好的为靠近上方的分散通气管3内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行快速降温。
30.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一种发动机中冷器恒温装置时,首先从涡轮增压机中的高压高温空气通过连接软管经由进气口2进入第一蓄压漏斗1中,并在第一蓄压漏斗1中分散进入不同的分散通气管3,同时电子泵11可以驱动冷却液在蛇形冷却流道6内的冷却液循环流动;
31.由于蛇形冷却流道6在相邻的两根分散通气管3之间呈蛇形缠绕分布,蛇形冷却流道6包裹住分散通气管3的三面,并在与分散通气管3接触的三个面处共用管壁,使得蛇形冷却流道6和分散通气管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分散通气管3流过的高温气体内的热量可以快速传导至蛇形冷却流道6内的冷却液中,且蛇形冷却流道6的转弯处呈弧形,使得冷
却液在蛇形冷却流道6内流动更加顺畅,流速更快,从而降温效果更好;
32.电子泵11可以驱动冷却液流从下往上流动,从而冷却液可以从蛇形冷却流道6上方的冷却道入口7进入,并从蛇形冷却流道6下方的冷却道出口9流出,当冷却液在蛇形冷却流道6内吸收了大量热量从下方的冷却道出口9流出时,会经过冷却道出口9处大量密集排布的第二热交换隔片15隔出的通道,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6在通电后会在贴紧第二热交换隔片15处的一面制冷降温,使流经第二热交换隔片15的冷却液初步降温,第二热交换隔片15另一面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第二散热片17散出,随后初步降温后的冷却液经过第二冷却漏斗10集中通过电子泵11,随后被电子泵11通过第一冷却漏斗8泵入冷却道入口7内,在经过冷却道入口7内的第一热交换隔片12时,第一半导体制冷片13会将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降低,然后进入蛇形冷却流道6对分散通气管3内的高温空气进行降温,降温后的空气从分散通气管3另一端流出,并通过第二蓄压漏斗4上的出气口5流入发动机内;
33.由于第一蓄压漏斗1和第二蓄压漏斗4上的进气口2和出气口5分别处于第一蓄压漏斗1和第二蓄压漏斗4的上部,因此靠近上方的分散通气管3内的空气流通途径最短,因此流速最快温度最高,而从冷却道出口9流出的冷却液先后经过第二半导体制冷片16和第一半导体制冷片13的降温,在到达蛇形冷却流道6上方时的温度最低,可以更好的为靠近上方的分散通气管3内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行快速降温,从而完成一系列工作。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4.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