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源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08:22: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电源适配器通常用来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现有的电源适配器通常包括用于插接插座的插脚。然而由于电源适配器尺寸的限制,导致插脚在插入插座时容易漏电,对用户造成伤害。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具有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包括:4.插脚组件,包括插脚及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相背设置的连接端与固定端,所述插脚连接所述连接端;5.套筒,套设且滑动连接所述支架,所述套筒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端的方向滑动;当所述电源适配为所述打开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套筒;以及6.移动件,包括设于所述套筒背离所述固定端一侧的第一端,当所述电源适配器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套筒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的方向滑动,并使所述第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插脚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一端凸出于所述套筒。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电源适配器,增设套筒和移动件,使套筒套设在支架上并与支架滑动连接,使所述套筒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端的方向滑动。具体地:当套筒沿远离固定端的方向滑动并与固定端的距离最大时,可以理解为闭合状态。当套筒沿靠近固定端的方向滑动并与固定端的距离最小时,可以理解为打开状态。当所述电源适配为所述打开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插脚凸出于所述套筒,这样插脚便可插入插座中进行使用。8.另外,本技术还可使移动件的第一端设于套筒背离固定端的一侧。并且当所述电源适配器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套筒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的方向滑动,并使所述第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插脚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一端凸出于所述套筒。即套筒在滑动的同时可使移动件的第一端向外张开,从而增加第一端背离插脚一侧的表面与插脚之间的距离。这样当用户触摸到第一端背离插脚一侧的表面时便可增加爬电距离,提高电源适配器的安全性能,防止插脚在插入插座中时漏电,对用户造成伤害。附图说明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1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1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闭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2.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1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4.图5为图4中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15.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图2沿b-b方向的截面图。16.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闭合状态至打开状态之间的截面图。17.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的截面图。18.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支架与移动件的截面分解图。19.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分解示意图。20.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21.图1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架与移动件的截面分解示意图。22.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时沿图4中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23.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至闭合状态之间的截面图。24.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闭合状态的截面图。25.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26.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与套筒的截面配合示意图。27.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28.图19为图18的爆炸图。29.标号说明:30.电源适配器-1,电子设备-2,插座-3,插脚组件-10,插脚-11,支架-12,连接端-121,固定端-122,滑动槽-13,第一斜面-131,第二滑动部-14,第二止位部-15,套筒-20,容纳槽-21,第一滑动部-22,第一止位部-23,移动件-30,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二斜面-322,第一子移动件-33,第二子移动件-34,第一收容槽-35,第二收容槽-36,盖板-40,通孔-41,容置空间-42,第一磁性件-51,第二磁性件-52,适配器本体-60,收容空间-61。具体实施方式31.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32.在介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33.由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电源适配器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电子设备内通常设有可充电电池,电源适配器通常包括适配器本体与插脚,当将插脚插入插座,并通过充电线将电源适配器与电子设备电连接起来,从而为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34.目前电源适配器正朝着小型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但不断缩小的电源适配器会导致插脚靠近适配器本体的边缘与适配器本体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当小于一定距离(例如6.5mm)时,此时电源适配器在充电的过程中,当用户手指触摸到外表面时,就会导致爬电距离过短,使插脚上的电能通过适配器本体传递到用户手指上,导致漏电,从而对用户造成伤害。因此目前急需寻求一种电源适配器尺寸小且能防止漏电的电源适配器。35.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请一并参考图1-图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闭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1,所述电源适配器1具有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具体地,电源适配器1包括插脚组件10、套筒20、以及移动件30。其中,插脚组件10包括插脚11及支架12,所述支架12包括相背设置的连接端121与固定端122,所述插脚11连接所述连接端121。套筒20套设且滑动连接所述支架12,所述套筒20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当所述电源适配为所述打开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插脚11凸出于所述套筒20。移动件30,包括设于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固定端122一侧的第一端31,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套筒20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并使所述第一端31朝向远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一端31凸出于所述套筒20。36.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是为电子设备2提供供电电能的转换设备。通常,所述电源适配器1可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比如,如图1所示,电源适配器1插接插座3上,接收插座3输出的交流电压,并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用于给手机、电脑等用电的电子设备2充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直接供电子设备2中的电子元器件使用。可以理解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的应用环境示意图仅仅帮助理解电源适配器1的应用,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的限定。37.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指的电子设备2通常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media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以电子设备2为手机进行示意。38.另外,电源适配器1具有打开状态,并且还具有与打开状态相对应的闭合状态,意味着电源适配器1是可以动的,即闭合与打开,且闭合与打开导致插脚11可被隐藏与露出。至于具体的状态,本技术将在下文进行阐述。39.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包括插脚组件10,插脚组件10包括相连接的插脚11及支架12。插脚组件10是由支架12与插脚11共同组成的。插脚11的材质为导电金属,所述插脚11插接到插座3中,用于接收所述插座3提供的交流电压。所述插脚11的个数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11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插脚1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插脚11的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条形。所述插脚11背离所述支架12的端部为弧形,以便于所述插脚11插入所述插座3中。当所述插脚11插入所述插座3中,以接收第一电压,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插脚11电连接,以接收所述插脚11传输过来的第一电压,所述电路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所述第二电压用于给所述电池充电。40.至于支架12是用于设置插脚11的结构,支架12具有相背设置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121与固定端122。本实施方式的插脚11连接于连接端121。即连接端121是用于连接插脚11的,而固定端122则不连接插脚11,至于固定端122的用途,本技术在此并不进行限定。可选地,支架12内还可设有其他结构件,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4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在现有技术的电源适配器1中省略了用于盖合和打开插脚11的上盖,而是增设了套筒20。其中,套筒20是一个呈环状的结构件,其相对的两端均是中空的,因此该套筒20可套设在支架12上,即套筒20可套设于支架12的外周缘。并且该套筒20与支架12滑动连接,即套筒20可相对支架12进行滑动,如果以支架12的固定端122为参照物,套筒20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滑动方向如图2中d1所示的方向。42.另外,上述提及的电源适配器1的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也可以以套筒20的运动状态与位置进行理解。当套筒20沿远离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并与固定端122的距离最大时,可以理解为闭合状态。当套筒20沿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并与固定端122的距离最小时,可以理解为打开状态。当所述电源适配为所述打开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插脚11凸出于所述套筒20,这样插脚11便可插入插座3中进行使用。43.至于套筒20如何套设且滑动连接支架12,本技术将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44.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除了增设了套筒20之外,还增设了移动件30。移动件30顾明思议是一个可以移动的部件。其中,移动件30包括第一端31,第一端31设于套筒20背离固定端122的一侧,即第一端31设于套筒20背离固定端122一侧的至少部分表面上。至于移动件30的其他部分与插脚组件10、套筒20之间的位置关系,本技术在此并不进行限定,将在后文进行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只需要使第一端31设于套筒20背离固定端122的一侧即可。45.可选地,第一端31可抵接与套筒20背离固定端122的一侧,从而使第一端31与套筒20背离固定端122的一侧没有间隙,提高电源适配器1的外观性能。当然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端31与套筒20背离固定端122的一侧也可以具有间隙。46.从上述内容可知,在相关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包括适配器本体60、盖体、以及插脚组件10。其中盖体可相对支架12进行旋转,从而使电源适配器1具有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但当盖体处于半打开状态时,及盖体已开始旋转,但还未旋转到位时,此时盖体还未抵接适配器本体60,此时为了便于转动,盖体通常与适配器本体60之间具有间隙。此时当用户触摸到已经插到插座3中的适配器本体60表面时,尤其是靠近插脚11处的适配器本体60表面时,此时电源适配器1的爬电距离就很短。其中,爬电距离指的是为电流从插脚11靠近适配器本体60一侧开始到适配器本体60外表面的用户的触摸位置所走过的路径的长度。该距离过小,通常只有1-2mm,远远小于预设的安全距离,这样就会对用户造成伤害。47.因此,本实施方式增设套筒20和移动件30,套筒20是可以相对支架12进行滑动的,并且套筒20的滑动也可带动移动件30进行移动。具体地,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套筒20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如图4中d2方向所示),并使所述第一端31朝向远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所述第一端31凸出于所述套筒20。即套筒20在滑动的同时可使移动件30的第一端31向外张开,从而增加第一端31背离插脚11一侧的表面与插脚1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增加了电流从插脚11靠近第一端31的边缘到第一端31背离插脚11一侧的表面的距离(如图5中l1的黑粗线所示)。48.这样当用户触摸到第一端31背离插脚11一侧的表面时便可增加爬电距离(例如爬电距离为6.7mm),大于预设的安全距离(例如为6.5mm),提高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性能,防止插脚11在插入插座3中时漏电,对用户造成伤害。而当用户触摸到套筒20背离插脚组件10一侧的表面时,此时电流也需从插脚11的边缘先到支架12上,再从支架12上到套筒20上,最终再到套筒20背离插脚组件10一侧的表面(如图5中l2的黑粗线所示),相当于使电流不走直线而是走多个弯折线,从而增加爬电距离(例如爬电距离为6.52mm),同样大于预设的安全距离(例如为6.5mm),提高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性能,防止插脚11在插入插座3中时漏电.49.综上,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在闭合状态时呈扁平化,尺寸小巧,便于携带。而在打开状态下进行使用时,可满足安全规定的要求,防止漏电的问题。50.另外,至于套筒20的滑动是如何带动移动件30进行移动,并使第一端31朝向远离插脚11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本技术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51.另外,本实施方式介绍了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使所述第一端31凸出于所述套筒20。即电源适配器1为打开状态时,此时第一端31凸出于套筒20(如图4-图5所示)。但当电源适配器1为闭合状态时,第一端31与套筒20的位置关系并不进行限定。例如所述第一端31背离所述插脚11一侧的表面可低于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插脚11一侧的表面,或者与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插脚11一侧的表面齐平,或者凸出于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插脚11一侧的表面。本实施方式以所述第一端31背离所述插脚11一侧的表面与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插脚11一侧的表面齐平进行示意(如图2所示),从而提高电源适配器1表面的平整度。52.请一并参考图6-图8,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图2沿b-b方向的截面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闭合状态至打开状态之间的截面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端121设有滑动槽13,所述移动件3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31相背设置的第二端32,所述第二端32设于所述滑动槽13内;53.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套筒20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带动所述第二端32在滑动槽13内也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并且所述第二端32与所述滑动槽13的侧壁相互配合以使所述第一端31朝向远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54.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件30除了包括第一端31外,还包括与第一端31相背设置的第二端32。支架12的连接端121上可开设滑动槽13,并使第二端32设于滑动槽13内。即滑动槽13的作用便是用于装设部分移动件30的,并且滑动件还用于与滑动件的第二端32相互作用。55.具体地,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套筒20会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此时套筒20的滑动可使移动件30也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这样便可使第二端32在滑动槽13内也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而第二端32在滑动时可与滑动槽13的侧壁相互配合从而使第一端31朝向远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56.上述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套筒20的滑动带动第二端32的滑动,而第二端32在滑动时可与滑动槽13的侧壁相互配合是第一端31向外移动,从而实现增加爬电距离的目的。57.至于套筒20的滑动如何带动移动件30的第二端32滑动,以及第二端32如何与滑动槽13的侧壁相互配合以使第一端31向外移动,本技术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58.请一并参考图8-图9,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支架与移动件的截面分解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槽13的侧壁远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具有第一斜面131,所述第二端32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具有第二斜面322,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斜面322抵接所述第一斜面131,并且所述第二斜面322在所述第一斜面131上的分力使所述第二端32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所述分力还可使所述第一端31朝向远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59.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详细介绍第二端32如何与滑动槽13的侧壁相互配合以使第一端31向外移动。本实施方式可在所述滑动槽13的侧壁远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设置第一斜面131,并在第二端32靠近固定端122的一侧设置第二斜面322。60.可选地,第一斜面131的设置使得部分滑动槽13从远离所述固定端122一侧的开口尺寸至靠近所述固定端122一侧的开口尺寸逐渐减小,即滑动槽13的设置第一斜面131的那部分是一个“上大下小”的结构。并且第一斜面131朝向第一端31设置,即远离固定端122的第一斜面131到第一端31的垂直距离大于靠近固定端122的第一斜面131到第一端31的垂直距离。61.至于第二斜面322可以第一斜面131平行设置,从而使第二斜面322与第一斜面131更好地接触。62.通过上述第一斜面131与第二斜面322的设置,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闭合状态至所述打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套筒20会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此时套筒20的滑动可使移动件30也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这样便可使第二端32在滑动槽13内也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第二端32的滑动可使第二斜面322抵接所述第一斜面131。63.当第二斜面322抵接第一斜面131时,此时移动件30会通过第二斜面322施加给第一斜面131一个朝向靠近固定端122方向且平行于套筒20滑动方向的移动力f。该移动力f在第一斜面131上可被分解成垂直于第一斜面131且朝向固定端122的正压力n、以及平行于第一斜面131且朝向固定端122的滑动力f1。64.并且由于第一斜面131如上述方式设置,因此第二端32会在第一斜面131一边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一边朝向远离插脚11的方向滑动。所以,第二端32的运动可带动第一端31共同运动,使得第一端31也一边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一边朝向远离插脚11的方向滑动,从而便可得到第一端31与套筒20在滑动方向上相对静止,但第一端31朝向远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最终使第一端31凸出于套筒20,增加爬电距离。65.另外,当电源适配器1为闭合状态时,第一斜面131可抵接第二斜面322,或者第一斜面131与第二斜面322具有间距。本实施方式以第一斜面131抵接第二斜面322进行示意。66.请一并参考图10,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盖板40,所述盖板40设于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所述盖板40上设有通孔41,所述插脚11贯穿所述通孔41,且所述盖板40盖设于所述套筒20与所述移动件30上。67.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详细介绍套筒20的滑动如何带动移动件30的第二端32滑动。本实施方式可增设盖板40,并在盖板40上开设通孔41。使盖板40设于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并使所述插脚11贯穿所述通孔41,且所述盖板40盖设于所述套筒20与所述移动件30上。这样盖板40盖设于套筒20上,首先可遮挡套筒20内的结构,使用户无法看到套筒20内的结构,并提高密封性能。其次,套筒20和盖板40可围设形成容置空间42,该容置空间42便可隐藏至少部分插脚11。68.当电源适配器1为闭合状态时,插脚11可去全部收容于容置空间42内,或者只有部分插脚11如处于容置空间42外,从而有效保护插脚11不受损坏。当电源适配器1从闭合状态至打开状态的过程中,由于套筒20是不断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使得插脚11不断凸出于容置空间42,当电源适配器1为打开状态时,插脚11凸出容置空间42的尺寸达到最大,便可插接插座3中。69.另外,由于盖板40还盖设移动件30,因此,当电源适配器1从闭合状态至打开状态的过程中,套筒20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使得盖板40也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因此盖板40便可抵接移动件30。盖板40的移动便可带动移动件30也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使得第二端32在滑动槽13内也朝向靠近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并且所述第二端32与所述滑动槽13的侧壁相互配合使所述第一端31朝向远离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最终实现第一端31凸出于套筒20,增加爬电距离。70.综上,电源适配器1的闭合状态与打开状态,可根据多方面进行阐述。例如可根据套筒20的滑动来进行描述,也可根据插脚11与套筒20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还可根据移动件30与套筒20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71.另外,当电源适配器1为闭合状态时,盖板40可抵接移动件30,盖板40也可与移动件30具有间隙。72.另外,当电源适配器1为闭合状态时,盖板40可作为电源适配器1的插接面。此时可大大降低电源适配器1的厚度,使电源适配器1便于携带。当电源适配器1为打开状态时,由于移动件30的第一端31会凸出于套筒20,从而增加爬电距离,提高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性能。此时盖板40与凸出于套筒20的第一端31且背离固定端122一侧的表面共同构成插接面。73.请一并参考图11,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30包括第一子移动件33与第二子移动件34,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与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的所述第一端31分别设于所述套筒20的相对两侧;74.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所述第一磁性件51设于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内,所述第二磁性件52设于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内;所述第一磁性件5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52相互吸引以使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可磁力连接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75.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件30可包括两个子移动件30,即第一子移动件33与第二子移动件34。并且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与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的所述第一端31分别设于所述套筒20的相对两侧。这样相对两侧的第一端31可均凸出于套筒20设置,进一步提高电源适配器1的安全性能。76.另外,电源适配器1还可增设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并使所述第一磁性件51设于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内,所述第二磁性件52设于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内。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异性相吸以使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可磁力连接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77.从上述内容可知,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具有多种用途,首先,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可使第一子移动件33可磁力连接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例如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为所述闭合状态时,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相吸,从而使得第一子移动件33连接第二子移动件34。78.其次,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之间的磁性力可防止移动件30下落。例如,请一并参考图11-图15,图1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架与移动件的截面分解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时沿图4中c-c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打开状态至闭合状态之间的截面图。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为闭合状态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为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5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52的磁吸力使得所述第一斜面131抵接所述第二斜面322,以使所述移动件30相对所述支架12静止;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打开状态至所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5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52相互配合使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与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的所述第一端31朝向靠近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79.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为所述闭合状态时,套筒20、移动件30、甚至盖板40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自发地向下移动,因此第一斜面131抵接所述第二斜面322。此时由于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相吸,使得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之间的磁性力f’会通过移动件30的第二斜面322施加给第一斜面131,此时磁性力f’在第二斜面322上的分力可使得移动件30相对所述支架12静止。80.例如,磁性力f’在第二斜面322上可分解成垂直于第一斜面131且朝向固定端122的正压力n、以及平行于第一斜面131且远离固定端122的滑动力f2。因此磁性力的存在可增加移动件30在第二斜面322上的摩擦力,使得移动件30相对所述支架12静止,从而防止电源适配器1在闭合状态时移动件30与套筒20掉落的问题。81.再次,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的配合还可使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从所述打开状态至所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51与所述第二磁性件52通过磁吸力相互靠近,从而使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与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的所述第一端31朝向靠近所述插脚11的方向移动。82.综上,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的设置,即可使在闭合状态时两个子移动件30的紧密连接;还可保证移动件30的稳定性,防止移动件30的掉落;还可使两个子移动件30复原。83.请一并参考图16,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设有第一收容槽35,所述第一磁性件51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35内;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设有第二收容槽36,所述第二磁性件52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36内。84.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所述第一子移动件33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设有第一收容槽35,随后使所述第一磁性件51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35内。还可在所述第二子移动件34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设有第二收容槽36,随后使所述第二磁性件52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36内。从而降低第一磁性件51与第二磁性件52的装配难度。85.请再次参考图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设有容纳槽21,所述第一端31设于所述容纳槽21内。86.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所述套筒20背离所述固定端122的一侧设置容纳槽21,所述第一端31设于所述容纳槽21内。这样可降低移动件30装设在套筒20上的装配难度。另外,还可利用容纳槽21来对移动件30的第一端31进行限位。87.请一并参考图17,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插脚组件与套筒的截面配合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20的内周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动部22,所述支架12的外周侧壁上设有第二滑动部14,所述第一滑动部22与所述第二滑动部14相互配合以使所述套筒20可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88.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在所述套筒20的内周侧壁上设有第一滑动部22,所述支架12的外周侧壁上设有第二滑动部14,并利用所述第一滑动部22与所述第二滑动部14相互配合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提及的套筒20的滑动。89.可选地,第一滑动部22可以为滑块或滑槽,第二滑动部14可以为滑槽或滑块。当第一滑动部22为滑块时,第二滑动部14可以为滑槽。第一滑动部22为滑槽时,第二滑动部14可以为滑块。本实施方式以第一滑动部22为滑块,第二滑动部14可以为滑槽进行示意。90.请再次参考图17,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20的内周侧壁上设有第一止位部23,所述支架12远离所述固定端122的外周侧壁上设有第二止位部15,所述第一止位部23与所述第二止位部15相互配合以限位所述套筒20。91.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在所述套筒20的内周侧壁上设有第一止位部23,所述支架12远离所述固定端122的外周侧壁上设有第二止位部15。并利用所述第一止位部23与所述第二止位部15相互配合以限位所述套筒20。从而防止套筒20在朝向远离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时滑动过渡从而使套筒20与支架12分离。92.请一并参考图18-图19,图18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9为图18的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还包括适配器本体60,所述适配器本体60具有收容空间61,所述固定端122设于所述收容空间61内,且所述套筒20可抵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60开设所述收容空间61的表面以限位所述套筒20。93.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还可包括适配器本体60。其中适配器本体60可以理解为电源适配器1的下盖,用于保护和装设电源适配器1的结构件,例如各种结构件(例如电路板)可设于适配器本体60的收容空间61内。并且该收容空间61是由适配器本体60的侧壁围设形成的,例如适配器本体60的侧壁围设一周从而围设出收容空间61。但至于适配器本体60是否具有底壁,本技术并不进行限定。94.本实施方式还可使固定端122设于收容空间61内,即使部分支架12设于收容空间61内,并与适配器本体60的侧壁相连接从而将支架12固定在适配器本体60上。并且由于固定端122设于所述收容空间61内,即适配器本体60的侧壁便凸出于支架12,因此便可利用所述适配器本体60开设所述收容空间61的表面来限位套筒20。即当套筒20朝向靠近固定端122的方向滑动,且套筒20抵接到所述适配器本体60开设所述收容空间61的表面时,套筒20便无法继续滑动,从而起到装配与限位的双重效果。95.综上,本技术可利用止位部与适配器本体60来限制套筒20在两个滑动方向上的位置,从而达到限位的目的。96.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