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11-09 21:43: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的贯流风道,其风道靠近出风口的导流结构前蜗舌,常规前蜗舌结构为渐缩的弧线段或者渐缩的直线段。
3.为了减小出风气流对前蜗舌的冲击,在常规的前蜗舌设计时,其靠近出风口回流段的前蜗舌间隙为d1,靠近前蜗舌回流段末端(即靠近换热器的一端),风扇与前蜗舌的最小间隙为d2,其中d1>d2,从而可以减小出风回流气流在经过狭长的蜗舌与风扇之间的流道时速度。虽然达到降低气流经过蜗舌的冲击强度,但是改善因为气流冲击引起的啸叫音。而且,由于d1的间隙过大,造成了出风气流经过蜗舌时较大的泄露,造成出风风量减小,风道效率降低;并且,由于d1>d2,蜗舌与风扇之间的流道是处于渐缩加速流道,造成回流气流通过前蜗舌末端时加速冲击风扇叶片,也会造成风扇的旋转噪音,引起啸叫音,给用户带来较差的音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将前蜗舌与风扇之间的流道设为d1<d2,使出风气流经过前蜗舌时减小泄露,提高出风风量,回流气流经过前蜗舌靠近换热器的一端时减小了对风扇的冲击力。
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贯流风机包括:蜗壳和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蜗壳包括:风道上壁和风道下壁,所述风道上壁和所述风道下壁之间形成连通出风风道,所述风道上壁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折弯形成有前蜗舌,所述前蜗舌朝向所述进风口延伸,且朝向远离风扇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风扇与所述前蜗舌在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有最小间隙d1,所述前蜗舌朝向所述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风扇之间的距离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
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前蜗舌在从出风口的一端至换热器的一端的方向上,将前蜗舌与风扇之间的间隙设计为渐扩形,可以使出风气流在经过前蜗舌时减小泄露,尽可能地使出风气流在贯流风机的作用下全部从出风口吹出,从而有效提高贯流风机的出风效率。与此同时,在保证出风风量的前提下,当回流气流经过前蜗舌与风扇之间的流道时,气流速度得到降低,并且回流气流经过前蜗舌靠近换热器的一端时,可以减小对风扇的冲击力,能够改善气流对风扇的冲击噪音,降低噪音值。相比常规前蜗舌与风扇之间的距离d1>d2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泄露,提高出风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降低风扇旋转所引起的啸叫音,从而有效提高空调器的出风性能和静音性能。
7.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d1满足关系式:3mm<d1<7mm。
8.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蜗舌包括:回流段、分流段和导流段,所述回流段的一端靠近所述换热器且另一端靠近所述出风口,所述分流段连接在所述回流段和所述导流段之间。
9.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流段和所述回流段为直线、弧线及样条曲线中的一种。
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流段曲率半径为r,r和d1满足关系式:1.5<r/d1<3。
11.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r和d1满足关系式:1.8<r/d1<2.5。
12.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扇的中心和所述回流段靠近换热器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为h1,所述风扇中心与所述分流段之间的切线为h2,所述h1和所述h2形成的夹角为λ,λ满足关系式:15
°
<λ<40
°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λ满足关系式:20
°
<λ<35
°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d1和d2满足关系式:1.2<d2/d1<1.8。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d1和d2满足关系式:1.4<d2/d1<1.6。
16.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a;
20.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b。
22.附图标记:
23.100、空调器;
24.10、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换热器;14、贯流风机;15、蜗壳;151、风道上壁;152、风道下壁;16、连通出风风道;17、风扇;18、前蜗舌;19、回流段;20、分流段;21、导流段。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26.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27.如图1-图3所示,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0、换热器13和贯流风机14。
28.其中,壳体10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换热器13和贯流风机14位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如此设置,在壳体10的上方设有进风口11,壳体10的前下方设有出风口12,贯流风机14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力,将室内的风从进风口11吸入到换热器13处,然后通过换热器13换热后,在贯流风机14的导流下,将换热风从出风口12释放到室内。
29.并且,贯流风机14包括:蜗壳15和风扇17,风扇17设置于蜗壳15内,蜗壳15包括:风道上壁151和风道下壁152,风道上壁151和风道下壁152之间形成连通出风风道16,风道上壁151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折弯形成有前蜗舌18,前蜗舌18朝向进风口11延伸,并且朝向远离风扇17的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将风扇17设置在蜗壳15内,利用蜗壳15的独特结构,并在风扇17的转动作用下,可以使换热风依次经过风道上壁151、风道下壁152,最终从出风口12吹出。以及,风道上壁151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折弯形成前蜗舌18,前蜗舌18朝向进风口11的方向延伸,同时朝向远离风扇17的方向延伸,如此,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流道,当贯流风机14带动气流转动时,绝大部分气流会从出风口12吹出,有一小部分气流会从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经过并回到蜗壳15内侧,可以使风扇17气流稳定转动。
30.而且,风扇17与前蜗舌18在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有最小间隙d1,前蜗舌18朝向换热器13的一端与风扇17之间的距离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也就是说,前蜗舌18在从出风口12的一端至换热器13的一端的方向上,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是渐扩形的,如此,减小了前蜗舌18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与风扇17之间的间隙,使得出风气流在经过前蜗舌18时可以减小泄露,保证绝大部分气流尽可能地从出风口12吹出,提高了贯流风机14同转速的出风风量,从而有效提高贯流风机14的工作效率。而且,由于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经过前蜗舌18时,气流速度得到降低,在保证出风风量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回流气流通过前蜗舌18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时,可以减小对风扇17的冲击力,能够有效改善气流对风扇17的冲击噪音,降低噪音值。
31.由此,前蜗舌18在从出风口12的一端至换热器13的一端的方向上,将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设计为渐扩形,可以使出风气流在经过前蜗舌18时减小泄露,尽可能地使出风气流在贯流风机14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2吹出,从而有效提高贯流风机14的出风效率。与此同时,在保证出风风量的前提下,当回流气流经过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时,气流速度得到降低,并且回流气流经过前蜗舌18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时,可以减小对风扇17的冲击力,有效改善气流对风扇17的冲击噪音,降低噪音值。相比常规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距离d1>d2的设计,在保证回流气流能够稳定地回到蜗壳15内部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减少出风气流的泄露,提高出风量,同时也能够很好地降低冲击风扇17所引起的啸叫音,从而有效提高空调器100的使用性能。
32.进一步地,d1满足关系式:3mm<d1<7mm。如此,将d1设置在3mm~7mm内,既可以保证出风风流泄露减少,还可以使风扇带动气流稳定地运转,不会引起气流波动,有效提高了出风风速,增大出风风量。倘若d1≤3mm,间隙过小,不利于风扇带动气流稳定地经过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导致气流产生的涡流噪声会明显增加,此外,当风扇17发生松动时,风扇17与前蜗舌18之间的间隙过小,会导致风扇17与前蜗舌18之间发生剐蹭损伤;倘若d1≥7mm,会使得出风风流的泄露现象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同时当回流风流经过前蜗舌18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时,气流速度没有有效降低,从而不能很好地改善气流对风扇17的冲击噪音,给用户带来不好的音质影响。优选地,d1可以设计在3.5mm≤d1≤5.5mm内,既能够很好地减小出风风流的泄露,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出风量,以及有效降低风扇17所产生的啸叫音。
33.如图2和图4所示,前蜗舌18包括:回流段19、分流段20和导流段21,回流段19的一
端靠近换热器13,并且另一端靠近出风口12,分流段20连接在回流段19和导流段21之间。也就是说,前蜗舌18的回流段19位于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形成的流道位置,分流段20位于前蜗舌18的折弯位置,导流段21位于前蜗舌18与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相平行的位置。其中,设分流段20和导流段21之间的交点为a,回流段19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端点为c,前蜗舌18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与风扇17之间具有最小间隙,在此位置朝向前蜗舌18作垂点b,即ab之间的部分为导流段21,bc之间的部分为回流段19。如此,能够使前蜗舌18的回流段19与风扇17之间的渐变流道变得更加圆滑,气流过渡更加自然、顺畅,达到进一步提高风扇气流稳定性的目的。
34.其中,分流段20和回流段19为直线、弧线及样条曲线中的一种。如此,参考图2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回流段19为弧线,该回流段19在从出风口12的一端至换热器13的一端呈渐扩形,或者,参考图4所示的第二种实施例,回流段19为直线,该回流段19同样在从出风口12的一端至换热器13的一端呈渐扩形,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出风泄露减少的同时,提高出风风速,增大出风风量,并且能够在回风气流经过c点时降低风扇17所产生的啸叫音。当然,分流段20还可以为样条曲线,回流段19、分流段20和导流段21只需满足前蜗舌18在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至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呈渐扩形即可,从而可以有效改善出风风流泄露和风扇17所产生的啸叫音问题。
35.而且,常规的d1》d2设计造成了回流段19的回流气流处于加速流道,在同样蜗舌长度下,回流气流会因为加速产生射流作用,造成回流尾迹较长阻碍进风气流,减少进风。本前蜗舌18设计为d1《d2,回流段19处于扩压流道状态,回流气流扩压减速,产生的气流尾迹短,阻碍进风区域的气流较少,从而可以有效增大进风量。
36.以及,分流段20曲率半径为r,r和d1满足关系式:1.5<r/d1<3。如此,在满足d1的尺寸范围下,将分流段20的曲率半径限定在1.5d1<r<3d1之间,可以使回流段19与分流段20之间进行很好地衔接配合,并且在d1《d2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减小出风风流泄露的问题,使得出风风流尽可能地全部从出风口12释放至室内,避免从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吹向换热器13,进而阻碍进风口11的进风量。
37.进一步地,r和d1满足关系式:1.8<r/d1<2.5。其中,在r一定的条件下,d1不能过小,不然会因为分流段20与风扇17之间的间隙过小而产生噪音;同理,在d1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地调节r的大小,有效避免因分流段20尺寸过大而引起出风量的损失,如此,对分流段20的曲率半径作了进一步地限定,可以更好地保证出风量,提高贯流风机14的出风效率,同时避免贯流风机14在经过前蜗舌18时产生异常噪音。
38.此外,风扇17的中心和回流段19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为h1,风扇17中心与分流段20之间的切线为h2,h1和h2形成的夹角为λ,λ满足关系式:15
°
<λ<40
°
。如此设置,表示了前蜗舌18占据圆周尺寸的比例,前蜗舌18的圆周尺寸不能过大或过小,若过大,容易使回风气流的尾迹更长而阻碍进风气流,影响进风量,从而降低出风量;若过小,容易使出风风流直接从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流过,进而在贯流风机14的转动下,反复在蜗壳15内转动,进而降低出风量,因此,将前蜗舌18占据圆周尺寸的比例限定在15
°
~40
°
内,能够有效地保证出风量,提高贯流风机14同转速的出风效率。
39.其中,λ满足关系式:20
°
<λ<35
°
。如此设置,对前蜗舌18占据圆周尺寸的比例进一步限定在20
°
~35
°
内,设计合理,可以更进一步地保证出风泄露减少的同时,有效提高出
风风速,增大出风风量。
40.另外,d1和d2满足关系式:1.2<d2/d1<1.8。也就是说,d2为d1的1.2倍至1.8倍范围内,如此,前蜗舌18呈渐扩形的趋势不会太明显,这样蜗舌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处于相对稳定的气流状态,不会减速过低也不会加速过快,可以避免回流气流通过前蜗舌18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时加速冲击风扇17叶片,造成风扇17的旋转噪音,引起啸叫音,同时不会使回流气流的尾迹过长影响进风量,以及有效保证了贯流风机14同转速的出风量。
41.进一步地,d1和d2满足关系式:1.4<d2/d1<1.6。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缩小前蜗舌18呈渐扩形的趋势,并且d2大约为d1的1.5倍,在保证出风风流减小泄露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保证空调器100的最大出风量,从而更好地提高空调器100的运行效率。
42.因此,前蜗舌18在从出风口12的一端至换热器13的一端的方向上,将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间隙设计为渐扩形,可以使出风气流在经过前蜗舌18时减小泄露,尽可能地使出风气流在贯流风机14的作用下全部从出风口12吹出,从而有效提高贯流风机14的出风效率。与此同时,在保证出风风量的前提下,当回流气流经过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流道时,气流速度得到降低,并且回流气流经过前蜗舌18靠近换热器13的一端时,可以减小对风扇17的冲击力,能够改善气流对风扇17的冲击噪音,降低噪音值。相比常规前蜗舌18与风扇17之间的距离d1>d2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泄露,提高出风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降低风扇17旋转所引起的啸叫音,从而有效提高空调器100的出风性能和静音性能。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4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