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组合阀、油处理组件和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17:27: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气压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阀、油处理组件和设备。


背景技术:

2.喷油螺杆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喷入适当温度的油,并且在停止工作时需要停止喷油,因此通常需要配置有温控阀和断油阀。温控阀用于控制喷入螺杆的油的温度,断油阀用于控制喷油和停止喷油。并且,喷油螺杆压缩机通常还设置有油过滤器,从而过滤油中的固体物质。
3.而喷油螺杆压缩机的温控阀,油过滤器和断油阀需要通过复杂的管路连接,导致装配比较费时,结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组合阀、油处理组件和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部分或者全部不足。
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组合阀,包括温控阀、油过滤器座以及断油阀。温控阀包括主进油通道、第一通道、温控腔体和设置于所述温控腔体中的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连通或者隔断所述第一通道和温控腔体。油过滤器座用于与油过滤器连接,所述油过滤器座包括第二通道、混油腔体、净油腔体。所述混油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油过滤器连通。所述净油腔体分别与所述油过滤器和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断油阀包括主出油通道、断油阀腔体。所述断油阀腔体与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主出油通道连通。所述温控阀、所述油过滤器座和所述断油阀固定连接。通过这样设置,组合阀能够大大的减少温控阀、油过滤器座和断油阀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占用,同时无需对三者进行装配连接,从而能够减少装配时间和节省成本。
6.进一步地,所述温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筒套以及温控阀芯。所述温控阀芯的伸缩端抵靠所述温控腔体的壁面。述筒套与所述温控阀芯固定连接。所述筒套至少与所述主进油通道连通。所述筒套包括设置于所述筒套的内壁的第一止挡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筒套的侧壁的流通部。所述第一弹性件沿所述筒套的轴线方向设置于所述筒套内,并且设置于所述筒套远离所述温控阀芯的一端。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一止挡部,另一端抵靠所述温控腔体的壁面,并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温控阀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温控阀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流通部连通所述主进油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当所述温控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筒套封闭所述第一通道。通过这样设置,在从主进油口进入组合阀中的流体温度过高时,温控组件能够自动阻断温控腔体流向第一通道的路径,从而控制进入油过滤器座和断油阀的流体温度,使得从断油阀的主出油口离开的流体温度适中,无需额外设置温度检测点和温度检测设备,简化组合阀的结构。
7.进一步地,所述温控阀还包括子出油通道。所述子出油通道与所述温控腔体连通。所述子出油孔用于与冷却器连通。所述油过滤器座还包括子进油通道,所述子进油通道分
别与所述混油腔体和与所述冷却器连通。当所述温控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筒套封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流通部连通所述主进油通道和所述子出油通道。所述温控阀还包括第三状态;当所述温控阀处于第三状态时,所述流通部连通所述主进油通道、所述子出油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通过这样设置,当从主进油通道进入温控腔体的流体温度过高时,能够离开温控腔体进入冷却器中,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再通过油过滤器座的子进油通道进入油过滤器中,保证组合阀在工作时能够提供足量的流体,同时提高流体提供的效率。
8.进一步地,在所述筒套的轴线方向上,所述流通部在同一水平位置围绕所述筒套设置;所述子出油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错开设置。通过这样设置,在装配筒套的过程中,无需对准第一通道和与其对应的流通部的位置,以及无需对准子出油通道和与其对应的流通部的位置,降低装配难度。
9.进一步地,所述组合阀还包括第一压力检测口,设置于所述子进油通道并与所述子进油通道连通,用于与油压检测器连接。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检测从子进油通道进入组合阀中的油压水平,从而判断是否进入组合阀中的流体量是否满足需求,以及进入组合阀中的流体量是否过多。并且第一压力检测口设置于子进油通道,能够直接读取子进油通道的油压水平,提高油压检测器的检测准确度。
10.进一步地,所述组合阀还包括第二压力检测口,设置于所述主出油通道并与所述主出油通道连通,用于与油压检测器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压力检测口,可以检测从主出油通道流出的流体压力,从而能够得知从组合阀离开的流体量是否足够。
11.进一步地,所述断油阀包括设置于断油阀腔体中的阻流组件。所述阻流组件包括阻流件、第二弹性件、围绕所述阻流件外表面设置的台阶部。所述断油阀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出油通道内壁的第二止挡部。所述阻流件抵靠所述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靠所述断油阀腔体的内壁,另一端抵靠所述台阶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所述断油阀包括供油状态和断油状态:当所述断油阀处于供油状态时,所述阻流件远离所述第二止挡部,所述断油阀腔体和所述主出油通道连通;当所述断油阀处于断油状态时,所述阻流件抵靠所述第二止挡部,封闭所述主出油通道。通过这样设置,能够通过控制阻流件的状态,从而控制流体是否能够从主出油通道离开组合阀。在不需要向下一机械结构提供流体时,或者组合阀停止工作时,通过将阻流件调节为抵靠第二止挡部,可以停止组合阀的流体提供,避免持续向设备内的机械结构持续提供流体,导致设备内的流体过多,进而无法启动。
12.进一步地,所述断油阀还包括压力控制口,用于与空气压缩机连接。所述压力控制口设置于所述台阶部远离所述阻流件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阻流件沿主出油通道轴线方向上的运动。通过这样设置,不仅相对于与电磁阀电连接能够减少装配难度以及连线的数量。而且相比于电磁阀容易受电磁干扰故障,通过气动控制断油阀还能够提高断油阀在断油状态和供油状态之间切换的可靠性。
13.进一步地,所述断油阀腔体包括第一断油阀腔体和第二断油阀腔体;所述第一断油阀腔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断油阀还包括孔口,所述孔口连通所述第一断油阀腔体和所述第二断油阀腔体;部分所述阻流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断油阀腔体中,且穿设并密封所述孔口,所述台阶部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断油阀腔体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靠所述台阶部,另一端抵靠所述第二断油阀腔体的内壁。通过这样设置,从第二通
道进入第一断油阀腔体的流体难以通过孔口进入第二断油阀腔体中,从而能够避免台阶部在沿阻流件轴线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导致流体从第二断油阀腔体中泄露,提高组合阀的密封性能。并且孔口能够对阻流件进行限位,有利于避免阻流件在其轴线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而保证对第一断油阀腔体和主出油通道的闭合。
14.进一步地,所述阻流件设置于所述主出油通道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台阶部朝向所述阻流件的一侧;当所述断油阀自所述断油状态切换至所述供油状态时,所述阻流件远离所述断油阀腔体移动。通过这样设置,在断油阀腔体中的流体压力增加时,流体压力也能够向台阶部施加自阻流件指向台阶部的力,使阻流件稳固地抵靠于第二止挡部。而即便断油阀腔体中的流体压力下降,第二弹性件也依旧能够提供足够的力,使得阻流件抵靠于第二止挡部。
15.进一步地,所述阻流件设置于所述断油阀腔体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台阶部远离所述阻流件的一侧;当所述断油阀自所述断油状态切换至所述供油状态时,所述阻流件远离所述主出油通道移动。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将阻流组件的所有部件从远离主出油通道的一侧进入断油阀腔体中,并完成组装,从而降低装配难度。同时阻流件和台阶部能够一体成型,进一步减少装配步骤。
16.进一步地,所述油过滤器座包括与所述油过滤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油过滤器连通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油过滤器和所述混油腔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部与所述油过滤器和所述净油腔体连通。通过这样设置,使得流体离开油过滤器座进入油过滤器后能够再次进入油过滤器座中,结构简单。
17.进一步地,所述油过滤器座包括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第二表面。通过这样设置,混油腔体中的流体能够通过多个油过滤器进入净油腔体中,有利于提高流体的过滤效率。
18.进一步地,所述温控阀、所述油过滤器座、所述断油阀一体成型。通过这样设置,能够在温控阀、油过滤器座和断油阀中形成一个完整且密封的流体通道,减少组合阀的泄漏点,使得流通于温控阀、油过滤器座和断油阀之间的流体难以从温控阀、油过滤器座和断油阀之间的间隙渗出。
19.进一步地,所述油过滤器座设置于所述温控阀和所述断油阀之间;并且所述油过滤器座的轴线分别与所述温控阀的轴线和所述断油阀的轴线垂直。通过这样设置,油过滤器座、温控阀和断油阀的位置与流体的流动顺序对应,能够简化组合阀的结构,并且减小组合阀的体积。此外,油过滤器座的轴线分别与温控阀的轴线和断油阀的轴线垂直,使得组合阀能够在多个方向进行管道和线路连接,方便组合阀与不同的管道和线路进行连接,避免不同管道和线路在一个平面上交叉,有利于简化组合阀在设备中的结构。
20.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油处理组件,包括油过滤器以及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阀;所述组合阀包括设置于所述油过滤器座的连接部,所述油过滤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21.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油处理组件。
22.应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示出为本技术的组合阀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25.图2示出为图1所示组合阀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温控阀处于第一状态,断油阀处于断油状态。
26.图3示出为图1所示组合阀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温控阀处于第三状态,断油阀处于断油状态。
27.图4示出为图1所示组合阀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温控阀处于第二状态,断油阀处于断油状态。
28.图5a-图5c示出为温控阀处于不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示出为温控阀处于第一状态,图5b示出为温控阀处于第三状态,图5c示出为温控阀处于第二状态。
29.图6示出为图1所示组合阀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温控阀处于第一状态,断油阀处于供油状态。
30.图7示出为图1所示组合阀的纵截面示意图。
31.图8示出为本技术的油处理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33.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4.参考图1至图2,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组合阀100。组合阀100包括彼此固定
连接的温控阀1、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因此,组合阀100能够大大的减少温控阀1、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对设备内部空间的占用,同时无需对三者进行装配连接,从而能够减少装配时间和节省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连接可以是温控阀1、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之间通过焊接、螺栓、粘接等方式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温控阀1、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一体成型,从而在温控阀1、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中形成一个完整且密封的流体通道,减少组合阀100的泄漏点,使得流通于温控阀1、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之间的流体难以从温控阀1、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之间的间隙渗出。
35.本技术的温控阀1包括主进油通道11、第一通道12、温控腔体13,温控腔体13分别和主进油通道11和第一通道12连通。油过滤器座2包括第二通道21、混油腔体22、净油腔体23。混油腔体22分别与第一通道12和与过滤器座连接的油过滤器连通;净油腔体23分别与油过滤器和第二通道21连通。断油阀3包括主出油通道31、断油阀腔体32,并且断油阀腔体32与第二通道21和主出油通道31连通。
36.如此,从主进油通道11进入组合阀100的流体能够通过温控腔体13到达第一通道12,进而进入油过滤器座2的混油腔体22中。流体在混油腔体22进入油过滤器,经过油过滤器过滤后,再进入净油腔体23中。流体从净油腔体23进一步通过第二通道21进入断油阀腔体32中,从而能够从主出油通道31离开组合阀100。
37.通过使流体从混油腔体22进入过滤器后再进入净油腔体23,能够过滤从主进油通道11进入组合阀100的流体中的固体杂质,从而保证从主出油通道31离开组合阀100的流体是干净的,避免流体在离开组合阀100到达下一机械结构时固体杂质对机械结构的运行造成影响,甚至损坏机械结构。
38.本技术的温控阀1还包括设置于温控腔体13中的温控组件14。温控组件14能够在进入主进油通道11的流体温度过高时,隔断第一通道12和温控腔体13,使得进入温控腔体13的高温流体难以进一步进入第一通道12并抵达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在进入主进油通道11的流体温度适中时,温控组件14连通第一通道12和温控腔体13,使得温度适宜的流体能够通过第一通道12抵达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因此,温控组件14的设置有利于保证从主出油通道31离开组合阀100的流体温度在合适的区间,使得组合阀100能够向其他机械结构提供合适温度的流体。
39.具体地,参考图2至图5c,温控组件14包括第一弹性件141、筒套142以及温控阀芯143。温控阀芯143的伸缩端146抵靠温控腔体13的壁面,筒套142与温控阀芯143固定连接。筒套142包括设置于其侧壁的流通部145。温控阀芯143可以根据温控腔体13内流体的温度变化进行膨胀或者收缩:当流体温度高时,温控阀芯143膨胀,使得伸缩端146伸长;当流体温度低时,温控阀芯143收缩,使得伸缩端146缩短。
40.温控阀1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具体参考图2和图5a,当温控阀1处于第一状态时,温控阀芯143处于收缩状态,此时筒套142靠近温控阀芯143的一端抵靠温控腔体13的壁面,流通部145连通第一通道12,使得温控腔体13中的流体能够进入第一通道12。具体参考图4和图5c,当温控阀1处于第二状态时,温控阀芯143处于膨胀状态,温控阀芯143的伸缩端146伸长,从而带动筒套142沿其轴线方向朝向远离伸缩端146的方向移动,使得流通部145随着筒套142一起沿着筒套142的轴线方向移动,此时流通部145离开第一通道12的位置,筒套142的侧壁封闭第一通道12,因而温控腔体13中的流体难以流入第一通道12中。
41.筒套142还包括设置于筒套142的内壁的第一止挡部144。第一弹性件141沿筒套142的轴线方向设置于筒套142远离温控阀芯143的一端。第一弹性件141的一端抵靠第一止挡部144,另一端抵靠温控腔体13的壁面,并且第一弹性件141处于压缩状态。当温控组件14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时,第一弹性件141向筒套142施加自第一弹性件141指向温控阀芯143的力,使得筒套142沿其轴线方向朝向伸缩端146的方向移动,使温控阀芯143的伸缩端146保持抵靠温控腔体13的壁面,从而保证温控阀芯143能够自第一状态再次切换为第二状态。
42.通过这样设置,在从主进油通道11进入组合阀100中的流体温度过高时,温控组件14能够自动阻断温控腔体13流向第一通道12的路径,从而控制进入油过滤器座2和断油阀3的流体温度,使得从断油阀3的主出油口离开的流体温度适中,无需额外设置温度检测点和温度检测设备,简化组合阀100的结构。当温控腔体13中的流体温度逐渐下降时,温控阀芯143逐渐收缩,流通部145逐渐与第一通道12连通,使得温控腔体13中的流体能够流入第一通道12中。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组件14包括与筒套142连接的固定部147,温控阀芯143穿设固定部147,从而能够限制温控阀芯143的位置,避免流体冲击温控阀芯143时导致温控阀芯143位置的偏移,进而降低温控组件14对温度控制的准确度。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阀芯143的轴线和筒套142的轴线重合,使得进入筒套142的流体能够包围温控阀芯143,提高温控阀芯143对流体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4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加速流体的冷却,保证即便流体温度高时组合阀100也能够供给足够的流体量,温控阀1还包括用于与冷却器连通子出油通道16,子出油通道16与温控腔体13连通。油过滤器座2还包括子进油通道24,子进油通道24分别与混油腔体22和与冷却器连通。当温控阀1处于第二状态时,筒套142封闭第一通道12,流通部145连通主进油通道11和子出油通道16,此时流体只能通过自出油通道离开温控腔体13,而难以从第一通道12离开温控腔体13。如此,当从主进油通道11进入温控腔体13的流体温度过高时,能够离开温控腔体13进入冷却器中,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再通过油过滤器座2的子进油通道24进入油过滤器中,保证组合阀100在工作时能够提供足量的流体,同时提高流体提供的效率。
46.具体参考图3和图5b,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阀1还包括第三状态;当温控阀1处于第三状态时,流通部145连通主进油通道11、子出油通道16和第一通道12。此时,流体温度可能处于偏高状态,因而可以部分流体通过第一通道12进入混油腔体22中,另一部分流体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再进入混油腔体22中,从而在混油腔体22中进行混合,在混油腔体22中获得合适温度的流体。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子出油通道16的流通截面与第一通道12的流通截面至少部分重合,例如在筒套142的轴线方向上,子出油通道16的轴线和第一通道12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此时可以将流通部145沿筒套142的轴线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从而使得温控组件14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切换时,能够实现流通部145与第一通道12和子出油通道16之间的流通或封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筒套142的轴线方向上,流通部145在同一水平位置围绕筒套142设置。子出油通道16和第一通道12错开设置。如此,在装配筒套142的过程中,无需对准第一通道12和与其对应的流通部145的位置,以及无需对准子出油通道16和与其对应的流通部145的位置,降低装配难度。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进油通道11轴线方向上,温控阀1在远离主进油通道11的一侧通过装配开口与温控阀1的外部连通,装配开口的尺寸与筒套142的外径配合,不仅能够方便温控组件14装配于温控腔体13中,还能够保证筒套142沿其轴线方向运动,避免晃动。为了闭合装配开口,温控阀1还包括封闭装配开口的盖板17,盖板17朝向温控腔体13一侧的表面形成温控腔体13内壁的一部分,温控阀芯143的伸缩端146抵靠于盖板17。
49.应当说明的是,在组合阀100的其他孔口位置或者通道位置处,当该孔口或者通道不使用时,或者不期望进入组合阀100中的流体从该孔口或者通道流出时,可以在该位置处设置盖板、盲法兰等部件,从而实现孔口或者通道的闭合。为了说明的简洁,下文将对此不再赘述。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组件14还包括垫片15,垫片15设置于第一弹性件141和第一止挡部144之间,使得垫片15抵靠第一止挡部144,第一弹性件141的一端抵靠垫片15远离第一止挡部144的一侧。通过设置垫片15,避免在第一止挡部144加工存在误差时,第一弹性件141难以稳固地抵靠第一止挡部144。并且,通过设置垫片15,第一止挡部144的的尺寸可以减小,通过价格低廉的垫片15抵靠第一止挡部144来保证第一弹性件141的抵靠稳固性,从而降低筒套142的生产成本。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组合阀100还包括第一压力检测口4,设置于子进油通道24并与子进油通道24连通,用于与油压检测器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压力检测口4,能够检测从子进油通道24进入组合阀100中的油压水平,从而判断是否进入组合阀100中的流体量是否满足需求,以及进入组合阀100中的流体量是否过多。并且第一压力检测口4设置于子进油通道24,能够直接读取子进油通道24的油压水平,提高油压检测器的检测准确度。
52.参考图4和图6,断油阀3包括设置于断油阀腔体32中的阻流组件33。阻流组件33包括阻流件331、第二弹性件332、围绕阻流件331外表面设置的台阶部333。断油阀3还包括设置于主出油通道31内壁的第二止挡部34,阻流件331抵靠第二止挡部34。第二弹性件332的一端抵靠断油阀腔体32的内壁,另一端抵靠台阶部333,且第二弹性件332处于压缩状态。
53.断油阀3包括供油状态和断油状态。具体参考图6,当断油阀3处于供油状态时,阻流件331远离第二止挡部34,断油阀腔体32和主出油通道31连通,此时断油阀腔体32中的流体能够通过主出油通道31离开组合阀100。具体参考图4,当断油阀3处于断油状态时,阻流件331抵靠第二止挡部34,封闭主出油通道31,断油阀腔体32中的流体由于阻流件331的阻挡,难以进入主出油通道31中,并离开组合阀100。
54.如此,通过控制阻流件331的状态,可以控制流体是否能够从主出油通道31离开组合阀100。因此,在不需要向下一机械结构提供流体时,或者组合阀100停止工作时,通过将阻流件331调节为抵靠第二止挡部34,可以停止组合阀100的流体提供,避免持续向设备内的机械结构持续提供流体,导致设备内的流体过多,进而无法启动。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阻流组件33与电磁阀电连接,从而控制阻流件331的移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断油阀3还包括压力控制口35,用于与空气压缩机连接,压力控制口35设置于台阶部333远离阻流件331的一侧,从而能够在控制台阶部333远离阻流件331一侧的气压。例如增加气压来推动阻流件331、或者降低气压来拉回阻流件331,从而控制阻流件331沿主出油通道31轴线方向上的运动。通过设置压力控制口35,不仅相对于与电磁阀电连接能够减少装配难度以及连线的数量。而且相比于电磁阀容易受电磁干扰故障,通过气
动控制断油阀3还能够提高断油阀3在断油状态和供油状态之间切换的可靠性。
56.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流件331设置于断油阀腔体32中,第二弹性件332设置于台阶部333远离阻流件331的一侧。如此,第二弹性件332向台阶部333施加自断油阀腔体32指向主出油通道31的力,进而使得第二弹性件332受力紧紧地抵靠第二止挡部34,闭合断油阀腔体32和主出油通道31之间的连通。当断油阀3自断油状态切换至供油状态时,例如通过降低台阶部333远离阻流件331一侧的压力,使得台阶部333抵抗第二弹性件332的压力进一步压缩第二弹性件332,带动阻流件331远离主出油通道31移动,从而打开断油阀腔体32和主出油通道31之间的连通。当外界施加于台阶部333的力消失时,第二弹性件332的弹力使得第二弹性件332向台阶部333施加自台阶部333指向阻流件331的力,从而带动阻流件331朝向主出油通道31移动,进而抵靠第二止挡部34,使断油阀3自供油状态切换为断油状态。
57.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阻流组件33的所有部件从远离主出油通道31的一侧进入断油阀腔体32中,并完成组装,从而降低装配难度。同时阻流件331和台阶部333能够一体成型,进一步减少装配步骤。
5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332设置于台阶部333朝向阻流件331的一侧,此时第二弹性件332的一端抵靠台阶部333,另一端抵靠断油阀腔体32的壁面。例如断油阀腔体32的壁面设置有第三止挡部,第二弹性件332的一端抵靠于第三止挡部处。阻流件331设置于主出油通道31中。如此,第二弹性件332向台阶部333施加自阻流件331朝向台阶部333的力,进而使得阻流件331有自主出油通道31朝向断油阀腔体32的运动趋势,保证阻流件331能够稳固地抵靠与第二止挡部34,从而闭合主出油通道31和断油阀腔体32之间的流通通道。当断油阀3自断油状态切换至供油状态时,例如通过增加台阶部333远离阻流件331一侧的压力,台阶部333能够抵抗第二弹性件332的压力,并朝向阻流件331的方向移动,使得阻流件331远离断油阀腔体32移动,进而打开主出油通道31和断油阀腔体32之间的流通通道。当外界施加于台阶部333的力消失时,第二弹性件332的弹性使得其具有恢复趋势,因此第二弹性件332能够向台阶部333施加自阻流件331指向台阶部333的力,使得台阶部333带动阻流件331自主出油通道31朝向断油阀腔体32运动,并使阻流件331保持抵靠第二止挡部34,使得断油阀3自供油状态切换至断油状态。
59.容易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332设置于台阶部333朝向断油阀腔体32的一侧。当阻流件331抵靠第二止挡部34时,第二弹性件332向台阶部333施加自阻流件331指向台阶部333的力,而在断油阀腔体32中的流体压力增加时,流体压力也能够向台阶部333施加自阻流件331指向台阶部333的力,使阻流件331稳固地抵靠于第二止挡部34。而即便断油阀腔体32中的流体压力下降,第二弹性件332也依旧能够提供足够的力,使得阻流件331抵靠于第二止挡部34。因此,无论断油阀腔体32中是否存在流体压力,这种设置方式都能够使阻流部稳固地抵靠于第二止挡部34,有利于保证对主出油通道31和断油阀腔体32的隔断。
60.在一些实施例中,断油阀腔体32包括第一断油阀腔体321和第二断油阀腔体322第一断油阀腔体321与第二通道21连通。断油阀3还包括孔口。孔口连通第一断油阀腔体321和第二断油阀腔体322。部分阻流件331设置于第一断油阀腔体321中,并且穿过孔口延伸至第二断油阀腔体322中。第二弹性件332和台阶部333设置于第二断油阀腔体322中。
61.此时第二弹性件332可以设置于台阶部333远离阻流件331的一侧,第二弹性件332
的一端抵靠台阶部333,另一端抵靠第二断油阀腔体322远离孔口的壁面。或者,也可以是第二弹性件332设置于台阶部333靠近阻流件331的一侧,第二弹性件332的一端抵靠台阶部333,另一端抵靠第二断油阀腔体322靠近孔口的壁面。
62.在该实施例中,压力控制口35可以设置于第二断油阀腔体322中,从而实现对阻流组件33的启动控制。
63.阻流件331穿设孔口,并且通过阻流件331直径和孔口孔径之间的配合,使得阻流件331密封孔口,如此,第一断油阀腔体321与第二通道21连通,从第二通道21进入第一断油阀腔体321的流体难以通过孔口进入第二断油阀腔体322中,从而能够避免台阶部333在沿阻流件331轴线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导致流体从第二断油阀腔体322中泄露,提高组合阀100的密封性能。并且孔口能够对阻流件331进行限位,有利于避免阻流件331在其轴线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运动,进而保证对第一断油阀腔体321和主出油通道31的闭合。
64.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流组件33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弹性件332,并且多个第二弹性件332围绕阻流件331的外周设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如附图所示,阻流组件33包括一个第二弹性件332,并且阻流组件33穿设第二弹性件332,本技术并不限制。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组合阀100还包括第二压力检测口5。第二压力检测口5设置于主出油通道31并与主出油通道31连通,用于与油压检测器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压力检测口5,可以检测从主出油通道31流出的流体压力,从而能够得知从组合阀100离开的流体量是否足够。并且在组合阀100同时包括第二压力检测口5和第一压力检测口4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第一压力检测口4的流体压力值和第二压力检测口5的流体压力值了解组合阀100的压降,从而判断组合阀100是否存在某些位置的流体泄露。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断油阀3还包括与断油阀腔体32连通的旁路通道36,使得组合阀100能够在多个方向或者向多个不同的结构提供流体。在设置有旁路通道36的实施例中,不需要使用旁路通道36时,还可以通过在旁路通道36的出口处连接盲法兰,使得断油阀腔体32中的流体难以从旁路通道36离开,从而能够使同一规格的组合阀100能够应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扩大组合阀100的适用范围。
67.进一步结合参考图7,油过滤器座2包括与油过滤器连接的连接部25。可以是在连接部25的外周或者内周可以设置与油过滤器配合的螺纹,从而实现和油过滤器之间的紧密连接,避免流体在进入油过滤器时发生流体泄露,并且方便后续替换油过滤器。或者,也可以是通过粘接的方式将油过滤器粘接与连接部25,本技术并不限制。
68.油过滤器座2还包括与油过滤器连通的开口部26。开口部26包括第一开口部261和第二开口部262:第一开口部261与油过滤器和混油腔体22连通;第二开口部262与油过滤器和净油腔体23连通。如此,从温控阀1腔体进入混油腔体22中的流体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261离开混油腔体22并进入油过滤器中,随后经过油过滤器过滤后从第二开口部262再进入净油腔体23中,并通过第二通道21进入断油阀腔体32。通过设置第一开口部261和第二开口部262,使得流体离开油过滤器座2进入油过滤器后能够再次进入油过滤器座2中,结构简单,并且有利于保证进入断油阀腔体32中的流体只存在少量甚至不存在固体杂质。
69.油过滤器座2包括垂直于其轴线方向的第一表面271和第二表面272。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25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271和第二表面272的第一连接部251和第二连接部252,并且开口部26也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271和第二表面272。换言之,过滤器座可以连
接有多个油过滤器,使得混油腔体22中的流体能够通过多个油过滤器进入净油腔体23中,有利于提高流体的过滤效率。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油过滤器座2设置于温控阀1和断油阀3之间,从而使得通过主进油通道11进入温控阀1的流体能够依次通过油过滤器座2进行过滤,随后再进入断油阀3。将油过滤器座2、温控阀1和断油阀3的位置设置为与流体的流动顺序对应,能够简化组合阀100的结构,并且减小组合阀100的体积。此外,油过滤器座2的轴线分别与温控阀1的轴线和断油阀3的轴线垂直,使得组合阀100能够在多个方向进行管道和线路连接,方便组合阀100与不同的管道和线路进行连接,避免不同管道和线路在一个平面上交叉,有利于简化组合阀100在设备中的结构。
71.参考图8,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油处理组件200。油处理组件200包括油过滤器210以及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阀100,油过滤器210与组合阀100的连接部连接。附图中的虚线箭头示出为流体的流动方向。混油腔体22与油过滤器210的第一腔体212连通,净油腔体23与油过滤器210的第二腔体213连通,流体从混油腔体22流入油过滤器210的第一腔体212,经过油过滤器滤芯211后进入第二腔体213中,随后从第二腔体231流入净油腔体23中,实现流体的过滤。
72.在一些实施例中,油过滤器210与连接部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从而能够定期或者按需更换油过滤器210,保证油过滤器210的过滤效率和过滤干净程度。
73.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油处理组件。
7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多种修改、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法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75.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