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背心气胀式工作救生衣的制作方法

2022-10-29 05:33: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救生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心气胀式工作救生衣。


背景技术:

2.救生衣又称救生背心,是一种救护生命的服装,设计类似背心,采用尼龙面料或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一般使用年限为5-7年,是船上、飞机上的救生设备之一。一般为背心式,用泡沫塑料或软木等制成。穿在身上具有足够浮力,使落水者头部能露出水面。
3.但是,现有的救生衣存在以下缺陷:市面上常见的救生衣会在衣物外侧设置较多的绑带,用于辅助救生衣固定至人体或和物体进行连接固定,但这些绑带暴露在衣物外侧可能会与物体发生搭挂,从而影响人员的活动以及逃生,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身能力强,不容易与外界物体发生干涉的背心气胀式工作救生衣。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背心气胀式工作救生衣,包括前片面布和后片面布,所述前片面布和所述后片面布连接形成救生衣主体,所述前片面布和所述后片面布之间设置有调节腰带组件,所述调节腰带组件适于使所述前片面布和所述后片面布收紧贴至人体,所述调节腰带组件上设置有起吊带,所述起吊带一端延伸至所述救生衣主体的外部,所述起吊带适于连接起吊装置。
6.具体的,所述调节腰带组件包括第一腰带、第二腰带和腰带扣,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分别连接于所述后片面布的两侧,所述腰带扣适于连接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
7.作为改进,所述前片面布的两侧设置有腰带绊,所述腰带绊适于将所述第一腰带和所述第二腰带固定至所述前片面布上。
8.作为改进,所述起吊带一端设置有起吊部,所述起吊部为环形结构,所述起吊部适于从所述救生衣主体的下方伸至外部。
9.作为改进,所述救生衣主体上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内设置有自动充气装置,所述救生衣主体内设置有气室,所述自动充气装置连接所述气室,所述自动充气装置适于使所述气室充气膨胀。
10.作为改进,所述自动充气装置包括气瓶和气阀,所述气阀连接所述气室和所述气瓶,所述气阀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气阀放气的拉扣,所述拉扣位于所述救生衣主体内侧,所述拉扣适于从所述救生衣主体下方伸至外部;所述收纳腔的开口处设置有装卸拉链,所述装卸拉链适于封闭所述收纳腔。
11.作为改进,所述救生衣主体上设置有手动充气装置,所述手动充气装置包括吹气管和定位带,所述定位带适于固定所述吹气管,所述吹气管包括吹气端和进气端,所述救生
衣主体上设置有领口,所述吹气端位于所述领口一侧,所述进气端连通所述气室。
12.作为改进,所述手动充气装置上设置有呼救装置,所述呼救装置包括哨笛,所述吹气管上设置有固定器,所述固定器适于容置所述哨笛,所述哨笛上设置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适于连接所述固定器;所述气室设置于所述前片面布内,所述前片面布的顶部向后延伸覆盖至所述后片面布上,所述前片面布的顶部和所述后片面布上配合设置有用于连接的按扣。
13.作为改进,所述后片面布的两侧设置有松紧布,所述前片面布包括第一片面布和第二片面布,所述第一片面布和所述第二片面布分别与所述松紧布连接,所述第一片面布和所述第二片面布之间设置有门襟拉链,所述门襟拉链适于连接所述第一片面布和所述第二片面布。
14.作为改进,所述后片面布的下边沿设置有松紧带,所述前片面布和所述后片面布的上部设置有反光带。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对救生衣的绑紧结构进行优化,将调节腰带组件隐藏至衣物内侧,调节腰带组件能够使救生衣贴合人体,减少对人体活动产生的影响,同时调节较为方便,可以盲操,提升穿戴效率,调节腰带组件不会与外界物体发生搭挂干涉而影响逃生抢险效率,起吊带能够在需要时辅助救生衣与外界物体进行搭挂连接,同时可作为起吊辅助用具,方便在救援时被救援人员吊起,降低救援难度。
附图说明
16.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内里面的结构视图;
17.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18.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图2中a处的放大视图;
19.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后视图。
20.图中:1、救生衣主体;11、前片面布;111、按扣;112、第一片面布;113、第二片面布;12、后片面布;13、收纳腔;131、装卸拉链;14、气室;15、领口;16、松紧布;17、门襟拉链;18、松紧带;19、反光带;2、调节腰带组件;21、第一腰带;22、第二腰带;23、腰带扣;24、起吊带;241、起吊部;25、腰带绊;3、自动充气装置;31、气瓶;32、气阀;33、拉扣;4、手动充气装置;41、吹气管;411、吹气端;412、进气端;413、固定器;42、定位带;5、呼救装置;51、哨笛;52、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
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26.如图1至4所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前片面布11和后片面布12,前片面布11和后片面布12连接形成救生衣主体1,救生衣主体1为背心式设计,穿戴方便,适用于更多场合。
27.前片面布11和后片面布12之间设置有调节腰带组件2,调节腰带组件2适于使前片面布11和后片面布12收紧贴至人体,调节腰带组件2包括第一腰带21、第二腰带22和腰带扣23,第一腰带21和第二腰带22分别连接于后片面布12的两侧,腰带扣23适于连接第一腰带21和第二腰带22,腰带扣23为卡扣式结构,连接和拆卸都较为方便。
28.调节腰带组件2为隐藏快拉式松紧调节,可提升穿着美感,调节松紧也较为方便,能够进行盲操,调节腰带组件2位于衣物内部,能够避免误触碰导致调节腰带组件2松开,提升系紧稳定性,同时能够避免调节腰带组件2搭挂接触外界物体发生干涉而影响逃生抢险效率。
29.调节腰带组件2上设置有起吊带24,起吊带24一端延伸至救生衣主体1的外部,起吊带24适于连接起吊装置,起吊带24能够在需要时辅助救生衣与外界物体进行搭挂连接,对人体起到固定效果,同时可作为起吊辅助用具,方便在救援时被救援人员吊起,降低救援难度。
30.前片面布11的两侧设置有腰带绊25,腰带绊25适于将第一腰带21和第二腰带22固定至前片面布11上,腰带绊25能够将第一腰带21和第二腰带22限制固定在前片面布11上,避免第一腰带21和第二腰带22未连接时随意活动,同时该结构设计能够让第一腰带21和第二腰带22对前片面布11进行限位,方便收紧固定,减少救生衣主体1的活动。
31.起吊带24一端设置有起吊部241,起吊部241为环形结构,起吊部241适于从救生衣主体1的下方伸至外部,起吊部241可以为起吊带24弯曲缠绕形成的环形结构,也可以直接还是用金属环和起吊带24连接,起吊部241暴露于救生衣主体1外部,起吊带24隐藏域救生衣主体1内部,更加美观,不容易发生意外的搭挂连接,且方便进行使用。
32.救生衣主体1上开设有收纳腔13,收纳腔13优选设置在前片面布11上,收纳腔13内设置有自动充气装置3,救生衣主体1内设置有气室14,自动充气装置3连接气室14,自动充气装置3适于使气室14充气膨胀,通过自动充气装置3能够产生气体,使救生衣主体1获得较大的浮力,阻止人员溺水。
33.自动充气装置3包括气瓶31和气阀32,气阀32连接气室14和气瓶31,气阀3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气阀32打开放气的拉扣33,拉扣33位于救生衣主体1内侧,拉扣33适于从救生衣主体1下方伸至外部,自动充气装置3的触发机构隐藏与救生衣主体1内部,不容易误操作,同时拉扣33位于救生衣主体1外部,直接下拉即可打开气阀32,省力且操作更加方便。
34.收纳腔13的开口处设置有装卸拉链131,装卸拉链131适于封闭收纳腔13,拉链设计能够方便对自动充气装置3进行拆装维护,收纳腔13被拉链封闭后能够保护自动充气装
置3,避免自动充气装置3被误操作,降低自动充气装置3损坏的概率。
35.救生衣主体1上设置有手动充气装置4,手动充气装置4包括吹气管41和定位带42,定位带42适于固定吹气管41,吹气管41包括吹气端411和进气端412,救生衣主体1上设置有领口15,吹气端411位于领口15一侧,方便人员能够直接移动头部接触吹气端411,降低手动充气的难度,进气端412连通气室14,手动充气装置4用作应急使用,能够在自动充气装置3故障时对气室14进行吹气,从而使救生衣主体1产生浮力,避免溺水。
36.手动充气装置4上设置有呼救装置5,呼救装置5包括哨笛51,哨笛51能够发出救援声音信号,增加被搜救的概率,吹气管41上设置有固定器413,固定器413适于容置哨笛51,哨笛51上设置有连接绳52,连接绳52适于连接固定器413,哨笛51不容易掉落丢失,和手动充气装置4放置于一起能够方便随时取用操作。
37.气室14设置于前片面布11内,前片面布11的顶部向后延伸覆盖至后片面布12上,前片面布11的顶部和后片面布12上配合设置有用于连接的按扣111,可通过按压进行连接,前片面布11的下摆长度可以略长于后片面布12,这些结构改进既不影响穿戴舒适度,也能够尽可能的增加气室14的容积,从而提升救生衣主体1能够产生的浮力,按扣111可以使用魔术贴或者卡扣,优选使用魔术贴,能够使前片面布11的顶部贴合至后片面布12上,更加美观实用。
38.后片面布12的两侧设置有松紧布16,前片面布11包括第一片面布112和第二片面布113,第一片面布112和第二片面布113分别与松紧布16连接,松紧带18连接能够让穿着不需要做额外调节,可以不分衣物大中小号,自适应不同胖瘦体型的人群。
39.第一片面布112和第二片面布113之间设置有门襟拉链17,门襟拉链17适于连接第一片面布112和第二片面布113,拉链式设计能够减少穿戴难度,穿戴过程更加省力快捷。
40.后片面布12的下边沿设置有松紧带18,前片面布11和后片面布12的上部设置有反光带19,当人员落入水中时,反光带19能够暴露在水面上,使救生衣能够具有稳定的反光能力,从而更容易被发现,救生衣主体1为橙色,色彩鲜艳,能够使目标更突出,对救援搜救更加有利。
41.救生衣主体1使用防水面料,雨天防雨,冬季可防风保暖,气室14材料优选使用tpu,气瓶31内灌装的二氧化碳气体重量为33g,要求救生衣的浮力能够大于150n,浮力损失不大于5%。
42.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