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缆绳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22 13:35: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码头缆绳拖带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缆绳导引装置。


背景技术:

2.海港码头数千吨级轮船如货轮需靠泊时,为避免货船对码头岸壁的冲击,货船距离岸边预设范围2-30m时,由货船上的船员向岸边抛出较细的引导绳,引导绳与缆绳绳头连接在一起,由岸上的水手组织3-10人,通过引导绳把缆绳从水面拉到码头岸上,再将缆绳的绳套套入系缆桩上,完成靠泊前的带缆工作。然后货船通过前后缆绳的收放,平稳的将船舶靠泊到位;根据货船船型的大小,船首和船尾通常有顺缆和倒缆共计4组,每组1-2根缆绳,直径约60-120mm。
3.由于缆绳经海水浸泡,非常湿重,从岸边垂吊至水面,再到货船上的是一整根形成一个大“u”形结构,将缆绳提升出水面并牵拉至岸上,需克服缆绳的重量,且多人协调作业,由于水面距离码头地面高度受潮汐作用,其范围在2-15m不等,水手将缆绳提拉至码头岸壁上面,缆绳与码头岸壁护轮槛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拖拉缆绳非常吃力,几个水手之间若用力不均或人员偏少,很容易受缆绳的反力将带缆人员带倒或拖拉到海里,引发安全事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轮船靠岸时导引缆绳的过程中存在阻力大、操作人员易受伤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缆绳导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轮船靠岸时导引缆绳的过程中阻力大、操作人员易受伤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缆绳导引装置,包括:
6.底座,用于固定于码头上,所述底座设有相对的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
7.托轮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之间,所述托轮轴上转动设置有托轮;
8.压轮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之间,所述压轮轴上转动设置有压轮,所述压轮能够与所述托轮对接,使所述压轮外周的压槽与所述托轮外周的托槽形成有供缆绳通过的第一空间;
9.平台,与所述底座在所述缆绳的进缆方向相邻布置,所述平台上相对设有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所述第一夹紧轮和所述第二夹紧轮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缆绳通过的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能够在所述缆绳沿退缆方向移动时变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11.首先,导引缆绳时,缆绳在压轮和托轮之间沿进缆方向x移动,而压轮和托轮均转动设置,使得缆绳进缆时发生转动摩擦,降低了缆绳在进缆过程中产生的阻力;
12.其次,第一夹紧轮和所述第二夹紧轮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缆绳通过的第二空间,第二空间能够在缆绳沿退缆方向y移动时变窄,进而夹紧缆绳,使得缆绳只能沿进缆方向x移
动而不能退缆,方便岸上水手在牵拉出合适长度的缆绳后套设于系绳桩上,同时也避免了多个岸上水手用力不均而造成缆绳退缆,缆绳的反力将带缆人员拖倒或者拖拉到海里,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安全隐患;
13.最后,压轮能够相对托轮打开,使得缆绳的不同尺寸的引导绳部分和缆绳部分在进缆的不同时间段能够进入压轮和托轮之间的第一空间内,提高了缆绳导引装置的适用性。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台上设有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所述第一滑板上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滑板上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缆绳的退缆方向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夹紧轮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二夹紧轮能够沿所述第二导向槽的长度方向滑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缆绳带动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沿进缆方向x或者退缆方向y移动,以调整第二空间的大小,进而使得缆绳无法退缆只能单向沿进缆方向x移动,节省了岸上水手的牵拉需要的力度,同时利于岸上水手进行系缆操作,提高了进缆的安全性。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槽设置有驱使所述第一夹紧轮朝退缆方向移动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导向槽设置有驱使所述第二夹紧轮朝退缆方向移动的第二弹性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使得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始终维持夹持缆绳的状态,防止缆绳从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中脱落,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板与所述第一夹紧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板和所述第一夹紧轮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一夹紧轮单向转动的第一单向结构;所述第二滑板与所述第二夹紧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板和所述第二夹紧轮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二夹紧轮单向转动的第二单向结构。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单向结构和第二单向结构分别控制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单向转动,使得缆绳在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之间移动时,只能沿着进缆方向x移动,而在沿退缆方向y移动时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停止转动,使得缆绳带动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移动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变窄,进而固定缆绳,防止缆绳的退缆。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台上还设有滑块导轨,所述第一滑板上设有与所述滑块导轨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板上设有与所述滑块导轨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能够沿所述滑块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以调整所述第二空间的宽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夹紧轮和第二夹紧轮之间的第二空间的大小可调,能够适于待导引的缆绳的直径调整,其调整的灵活性高。
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轮轴位于所述托轮轴的上方,所述压轮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座转动连接,所述压轮轴的另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支座锁定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岸上水手开合压轮轴,方便缆绳进入压轮和托轮之间。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轮轴的另一端设有钩板以及连接所述钩板和所述压轮轴的钩板弹性件,所述第一支座上设有与所述钩板对应的钩台,所述钩板弹性件驱使所述钩
板转动以维持与所述钩台锁定连接的状态。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压轮与托轮相接时的稳固性。
2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托轮和所述压轮沿第一方向上下布置,所述第一夹紧轮和所述第二夹紧轮沿第二方向左右布置,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于所述缆绳的进缆方向。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控制缆绳的移动,限制缆绳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使得缆绳只能沿着进缆方向x移动,进一步提高了缆绳移动的稳定性。
2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底部朝下延伸有多个卡合爪,多个所述卡合爪围合形成有用于卡设于码头的护轮槛的卡合开口。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底座能够卡合于护轮槛上,提高了缆绳导引装置安装的便利性。
3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与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卡合爪连接的横板,所述横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护轮槛抵顶的锁紧件。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缆绳导引装置与护轮槛的连接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座、压轮轴和托轮轴的立体结构图;
3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缆绳导引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中的压轮轴为打开状态;
3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缆绳导引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中的压轮为锁定状态;
3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缆绳导引装置的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的立体结构图。
3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缆绳导引装置的剖视图;
3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缆绳导引装置的立体局部剖视图。
39.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40.100-缆绳导引装置;10-缆绳;20-码头;30-护轮槛;40-压槽;50-托槽;
41.1-底座;2-托轮轴;3-压轮轴;4-平台;5-横板;
42.11-第一支座;12-第二支座;13-钩台;14-卡合爪;21-托轮;31-压轮;32-钩板;33-钩板弹性件;41-第一夹紧轮;42-第二夹紧轮;43-第一滑板;44-第二滑板;45-第一单向结构;46-第二单向结构;47-滑块导轨;51-锁紧件;
43.x-进缆方向;y-退缆方向;
44.101-引导绳部分;102-缆绳部分;
45.411-第一夹紧轮导轨;421-第二夹紧轮导轨;31-第一导向槽;432-第一弹性件;433-第一滑块;4441-第二导向槽;442-第二弹性件;443-第二滑块;471-丝杆;472-丝杆座;473-摇杆。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4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50.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缆绳导引装置100,用于导引轮船的缆绳10。
51.本实施例的缆绳导引装置100包括:底座1、托轮轴2、压轮轴3和平台4;底座1用于固定于码头20上,底座1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合或者紧固连接,底座1位于码头20靠近海面的边缘,底座1设有相对的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托轮轴2设置于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之间,托轮轴2上转动设置有托轮21;压轮轴3设置于第一支座11和第二支座12之间,压轮轴3上转动设置有压轮31,压轮31能够与托轮21对接,使压轮31外周的压槽40与托轮21外周的托槽50形成供缆绳10穿过的第一空间,压槽40和托槽50均为“u”形槽,压槽40的槽口和托槽50的槽口相对设置,两者相对或者围合形成第一空间,缆绳10穿过该第一空间,压槽40和托槽50将缆绳10限制在第一空间内,同时由于压轮31和托轮21均能够转动,因此缆绳10能够相对第一空间沿进缆方向或者退缆方向移动;平台4与底座1在缆绳10的进缆方向x相邻布置,平台4上相对设有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形成有供缆绳10通过的第二空间,第二空间能够在缆绳10沿退缆方向y移动时变窄。
52.请一并参阅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缆绳导引装置100的动作原理如下:
53.平台4能够布置于底座1在进缆方向x之后或者之前,在本实施例中,以平台4布置于底座1在进缆方向x之后进行说明:
54.缆绳10包括引导绳部分101和与引导绳部分101连接的缆绳部分102,引导绳部分101的直径较小,重力较轻,先将引导绳部分101拉至缆绳导引装置100,再逐步把缆绳部分102拉至缆绳导引装置100,降低岸上水手前期引导缆绳10时由于缆绳10下垂产生的阻力;
55.岸上水手将轮船上船员抛来的引导绳放在托轮21的托槽50内,再将压轮31与托轮21相接,压轮31的压槽40压于引导绳部分101上,此时引导绳部分101穿过托槽50和压槽40形成的第一空间,同时被托槽50的槽壁和压槽40的槽壁限制上下移动,同时由于托轮21转动设置于托轮轴2上,压轮31也转动设置于压轮轴3上,使得引导绳部分101只能够相对第一空间沿进缆方向x或退缆方向y移动;
56.引导绳部分101在穿过第一空间后,再将引导绳部分101放置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即引导绳部分101被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限制,只能相对第二空间沿进缆方向x移动;
57.岸上水手开始朝岸上方向拉引导绳部分101,即引导绳部分101沿进缆方向x移动,直至引导绳部分101和缆绳部分102之间的缆绳10头移动至第一空间前,由于缆绳10头和缆绳部分102的直径较大,此时打开压轮31,使得压轮31不再与托轮21相接,使得缆绳10头和缆绳部分102能够依次穿过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将压轮31再次与托轮21相接,压于缆绳部分102上;
58.岸上水手再次牵拉缆绳部分102,牵拉的长度则按可以套入岸上的系缆桩的位置为止,由于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的作用是将缆绳部分102夹紧固定,使得缆绳部分102沿退缆方向y移动时,带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移动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变窄进而夹紧缆绳部分102,使得缆绳部分102只能沿进缆方向x移动而不能沿退缆方向y移动,此时岸上水手即使放开缆绳部分102也不会朝轮船退缆,即缆绳部分102不受力,能够非常方便、轻松套入系缆桩;
59.完成系缆后的缆绳部分102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退出,完成带缆工作;具体地,缆绳部分102从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退出,同时打开压轮31,使得缆绳部分102从托轮21和压轮31之间退出,缆绳部分102移出该缆绳导引装置100外。
6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61.首先,导引缆绳10时,缆绳10在压轮31和托轮21之间沿进缆方向x移动,而压轮31和托轮21均转动设置,使得缆绳10进缆时发生转动摩擦,降低了缆绳10在进缆过程中产生的阻力;
62.其次,第一夹紧轮41和所述第二夹紧轮42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缆绳10通过的第二空间,第二空间能够在缆绳10沿退缆方向y移动时变窄,进而夹紧缆绳10,使得缆绳10只能沿进缆方向x移动而不能退缆,方便岸上水手在牵拉出合适长度的缆绳10后套设于系绳桩上,同时也避免了多个岸上水手用力不均而造成缆绳10退缆,缆绳10的反力将带缆人员拖倒或者拖拉到海里,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安全隐患;
63.最后,压轮31能够相对托轮21打开,使得缆绳10的不同尺寸的引导绳部分101和缆绳部分102在进缆的不同时间段能够进入压轮31和托轮21之间的第一空间内,提高了缆绳导引装置100的适用性。
64.在一个实施例中,托轮21的托槽50和压轮31的压槽40均为“u”形槽,压槽40的宽度小于托槽50的宽度。
65.具体地,托槽50与压槽40相接形成包围缆绳10的空间。
6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托槽50和压槽40的形状适应于缆绳10的形状,使得两者包围形成的空间能够使得缆绳10位置相对固定。
67.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平台4上设有第一滑板43和第二滑板44,第一滑板43上设有第一导向槽431,第二滑板44上设有第二导向槽441,第一导向槽431和第二导向槽441之间的距离沿着缆绳10的退缆方向y逐渐变小,第一夹紧轮41能够沿第一导向槽431的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夹紧轮42能够沿第二导向槽441的长度方向滑动。
68.具体地,第一滑板43和第二滑板44相对设置于平台4上,第一滑板43上开设有第一
导向槽431,第二滑板44上开设有第二导向槽441,第一导向槽431和第二导向槽441均为直槽,第一导向槽431逐渐向一侧偏移,第二导向槽441逐渐向另一侧偏移,第一导向槽431和第二导向槽441形成燕尾形状的导向槽;第一夹紧轮41的底部设有与第一导向槽431匹配的第一夹紧轮导轨411,第二夹紧轮42的底部设有与第二导向槽441匹配的第二夹紧轮导轨421,两边导轨形成“八字形”。
69.当岸上水手牵拉缆绳10沿进缆方向x移动时,缆绳10穿过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第二空间,能够带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沿进缆方向x移动,即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朝第一导向槽431和第二导向槽441之间距离变大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第二空间变大,利于岸上水手牵拉缆绳10;
70.当岸上水手放开缆绳10,缆绳1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退缆方向y移动,缆绳10带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沿退缆方向y移动,即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朝第一导向槽431和第二导向槽441之间距离变小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第二空间变小,使得缆绳10被夹紧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防止了缆绳10的退缆。
7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缆绳10带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沿进缆方向x或者退缆方向y移动,以调整第二空间的大小,进而使得缆绳10无法退缆只能单向沿进缆方向x移动,节省了岸上水手的牵拉需要的力度,同时利于岸上水手进行系缆操作,提高了进缆的安全性。
72.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431设置有驱使第一夹紧轮41朝退缆方向y移动的第一弹性件432,第二导向槽441设置有驱使第二夹紧轮42朝退缆方向y移动的第二弹性件442。
73.具体地,第一弹性件432和第二弹性件442包括但不限于压簧;
74.当岸上水手牵拉缆绳10沿进缆方向x移动时,缆绳10穿过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第二空间,能够带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分别克服第一弹性件432和第二弹性件442的弹力沿进缆方向x移动,使得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第二空间变大,同时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在弹力作用下始终保持夹持缆绳10的状态,进而限制缆绳10的移动方向;
75.当岸上水手放开缆绳10,缆绳1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退缆方向y移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分别在第一弹性件432和第二弹性件442沿退缆方向y移动,即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朝第一导向槽431和第二导向槽441之间距离变小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第二空间变小,使得缆绳10被夹紧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防止了缆绳10的退缆。
7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性件432和第二弹性件442使得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始终维持夹持缆绳10的状态,防止缆绳10从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中脱落,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
77.另外,第一弹性件432和第二弹性件442也能够始终推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沿退缆方向y移动,使得第二空间始终保持宽度变小的趋势,保证了防止缆绳10退缆的可靠性。
7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滑板43与第一夹紧轮41转动连接,第一滑板43和第一夹紧
轮41之间设有使第一夹紧轮41单向转动的第一单向结构45;第二滑板44与第二夹紧轮42转动连接,第二滑板44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设有使第二夹紧轮42单向转动的第二单向结构46。
79.可选地,第一夹紧轮41通过轴承与第一滑板43转动连接,第一单向结构45包括棘爪槽和棘爪,棘爪槽和棘爪之一设置在第一夹紧轮41上,棘爪槽和棘爪之另一设置在第一滑板43上,棘爪用于卡在棘爪槽中以停止第一夹紧轮41的转动,棘爪能够控制第一夹紧轮41单向转动,在第一夹紧轮41反向转动时卡入棘爪槽中,使第一夹紧轮41停止转动;同样地,第二夹紧轮42通过轴承与第二滑板44转动连接,第二单向结构46包括棘爪槽和棘爪,棘爪槽和棘爪之一设置在第二夹紧轮42上,棘爪槽和棘爪之另一设置在第二滑板44上,棘爪能够控制第二夹紧轮42单向转动,在第二夹紧轮42反向转动时卡入棘爪槽中,使第二夹紧轮42停止转动。
8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单向结构45和第二单向结构46分别控制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单向转动,使得缆绳10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移动时,只能沿着进缆方向x移动,而在沿退缆方向y移动时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停止转动,使得缆绳10带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移动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变窄,进而固定缆绳10,防止缆绳10的退缆。
81.在一个实施例中,平台4上还设有滑块导轨47,第一滑板43上设有与滑块导轨47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433,第二滑板44上设有与滑块导轨47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443,第一滑块433和第二滑块443能够沿滑块导轨47的长度方向移动以调整第二空间的大小。
82.请一并参阅图5,具体地,滑块导轨47包括但不限于双旋向丝杆,双旋向丝杆包括丝杆471、丝杆座472和摇杆473,丝杆座472固定设置于平台4上,丝杆471转动设置于丝杆座472上,摇杆473与丝杆471的一端连接,第一滑块433和第二滑块443设置于丝杆471上,且与丝杆471螺纹配合,岸上水手摇动摇杆473使得丝杆471转动,丝杆471转动带动第一滑块433和第二滑块443沿丝杆471的长度方向移动,丝杆471为双旋向,其中丝杆471转动时,第一滑块433和第二滑块443之一为左旋螺纹,第一滑块433和第二滑块443之另一为右旋螺纹,第一滑块433和第二滑块443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该设计可以用于调整第一滑块433和第二滑块443之间的宽度,进而调整第一滑板43和第二滑板44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距离。
8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之间的第二空间的大小可调,能够适于待导引的缆绳10的直径调整,其调整的灵活性高。
84.在一个实施例中,压轮轴3位于托轮轴2的上方,压轮轴3的一端与第二支座12转动连接,压轮轴3的另一端能够与第一支座11锁定连接。
85.具体地,压轮轴3和托轮轴2呈上下布置,压轮轴3位于托轮轴2的上方,即压轮31在与托轮21相接时,压轮31位于托轮21的上方;
86.当缆绳10进缆时,岸上水手解开压轮轴3与第一支座11的锁定连接,再将压轮轴3带动压轮31打开,然后将缆绳10放置在托轮21上,最后将压轮轴3合上,再次与第一支座11锁定连接,使压轮31和托轮21共同夹持缆绳10。
8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于岸上水手开合压轮轴3,方便缆绳10进入压轮31和托轮21之间。
88.请再次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压轮轴3的另一端设有钩板32以及连接钩板32和压轮轴3的钩板弹性件33,第一支座11上设有与钩板32对应的钩台13,钩板弹性件33驱使钩板32转动以维持与钩台13锁定连接的状态。
89.具体地,钩板32通过销轴与压轮轴3转动连接,钩板弹性件33连接钩板32的上部与压轮轴3的端部,钩板弹性件33包括但不限于拉簧,其拉力保证钩板32与压轮轴3处于垂直位置(在钩板32与压轮轴3中间设有使钩板32维持垂直位置的定位块),即钩板弹性件33拉动钩板32使得钩板32钩住钩台13。
90.细化地,第一支座11与钩台13为一体成型件,钩台13的上部为倾斜面,其下部为平面,当钩板32的倾斜面滑过钩台13的倾斜面,钩板32在拉簧的作用力下勾住钩台13下部的平面,确保压轮31与托轮21相接的稳固性。
9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压轮31与托轮21相接时的稳固性。
92.在一个实施例中,托轮21和压轮31沿第一方向上下布置,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沿第二方向左右布置,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垂直于缆绳10的进缆方向x。
93.具体地,托轮21和压轮31用于控制缆绳10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固定,即缆绳10不在第一方向上上下移动;第一夹紧轮41和第二夹紧轮42用于控制缆绳10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固定,即缆绳10不在第二方向上左右移动。
9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控制缆绳10的移动,限制缆绳1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使得缆绳10只能沿着进缆方向x移动,进一步提高了缆绳10移动的稳定性。
95.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的底部朝下延伸有多个卡合爪14,多个卡合爪14围合形成有用于卡设于码头20的护轮槛30的卡合开口。
96.具体地,多个卡合爪14形成下“u”形的结构件,其结构件的卡合开口内宽度大于护轮槛30的厚度,优选大于50mm,结构件的高度略低于护轮槛30的高度。
9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底座1能够卡合于护轮槛30上,提高了缆绳导引装置100安装的便利性。
98.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的底部设有与其中两个相邻的卡合爪14连接的横板5,横板5上设有用于与护轮槛30抵顶的锁紧件51。
99.具体地,横板5位于护轮槛30的背离海面的一侧,使得岸上水手能够在岸上操作锁紧件51,在本实施例中,锁紧件51包括但不限于锁紧丝杆。
100.细化地,底座1的正面两个卡合爪14之间设有一块横板5,横板5中间设有一个固定的螺母,与螺母相配的锁紧丝杆可以施力后将底座1与码头20岸壁护轮槛30固定。
10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缆绳导引装置100与护轮槛30的连接更加稳固。
10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