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绳索张力测定装置以及绳索张力测定方法与流程

2022-10-26 20:50: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绳索张力测定装置以及绳索张力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如下的绳索张力测定方法:将弹簧秤按压于支承有轿厢和对重的绳索中的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部分即绳索部,来测定绳索的张力。作业者将弹簧秤按压于绳索部,作业者借助弹簧秤按压绳索部,由此弹簧秤测定绳索的张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13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与作业者按压绳索的距离对应地,弹簧秤测定的绳索的张力发生变化。然而,难以准确地测定绳索移动的距离。因此,存在难以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的问题。
8.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以及绳索张力测定方法。
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0.本发明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对具有相互平行地设置的第一绳索部和第二绳索部中的第一绳索部的第一绳索的张力进行测定,绳索张力测定装置具备:第一接触部,其与第一绳索部接触;第二接触部,通过由第一接触部按压第一绳索部而使第一绳索部中的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的部分移动,该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绳索部接触;以及力测定部,其测定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绳索部接触的情况下的第一接触部按压第一绳索部的力。
11.本发明的绳索张力测定方法使用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绳索张力测定方法包括:第一接触工序,使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绳索部接触;以及第二接触工序,在第一接触工序之后,借助第一接触部按压第一绳索部,使第一绳索部中的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的部分移动,由此使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绳索部接触。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以及绳索张力测定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俯视图。
15.图2是表示使用图1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测定绳索的张力的步骤的图。
16.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17.图4是表示图2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绳索部接触的状态的图。
18.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图。
19.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图。
20.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实施方式1
22.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俯视图。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具备支承部件101、设置于支承部件101的第一接触部102、设置于支承部件101的第二接触部103、以及设置于支承部件101的力测定部104。
23.支承部件101形成为平板形状,具备支承第一接触部102的第一支承部105和支承第二接触部103的第二支承部106。
24.第一接触部102设置于第一支承部105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第一接触部102以及第一支承部105由l字角钢构成。第一接触部102以及第一支承部105通过将一张铁板弯折而构成。此外,第一支承部105也可以由l字角钢构成。即,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第一支承部105具有基部和凸缘部,第一接触部102固定于凸缘部。
25.第二支承部106具有:基部107,其形成为平板形状,一部分与第一支承部105重叠;以及凸缘部108,其形成为平板形状,设置于基部107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基部107以及凸缘部108通过将一张铁板弯折而构成。第二支承部106由l字角钢构成。第二接触部103固定于凸缘部108。
26.第二接触部103具有相互分离地配置的一对触点。一对触点在与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与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是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在绳索与第二接触部103接触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103中的一对触点经由绳索而相互导通。第二接触部103中的一对触点构成检测第二接触部103是否与绳索接触的接触检测部。
27.第一支承部105以及基部107使用未图示的紧固件而相互固定。作为紧固件,例如可举出螺栓及螺母。此外,第一支承部105以及基部107不限于通过紧固件而相互固定,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而相互固定。
28.第一支承部105的长度方向以及基部107的长度方向相互一致。第一支承部105的长度方向以及基部107的长度方向与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一致。
29.第一接触部102从第一支承部105延伸的方向相对于凸缘部108从基部107延伸的方向为相反方向。因此,在沿第一支承部105的长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支承部105以及基部107配置在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二接触部103之间。第一接触部102从第一支承部105延伸的方向以及凸缘部108从基部107延伸的方向沿着支承部件101的宽度方向。
30.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还具备设置于支承部件101的通知部109。通知部109通知第二接触部103与绳索相接触。通知部109由蜂鸣器构成。此外,通知部109不限于蜂鸣器,例如也可以由显示装置构成。在该例子中,通知部109设置于第一支承部105。此外,通知部109不限于设置于支承部件101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由作业者持有的结构。
31.通知部109在第二接触部103中的一对触点相互导通的情况下,产生蜂鸣音。因此,通知部109在绳索与第二接触部103接触的情况下,产生蜂鸣音。
32.在第一支承部105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10。力测定部104具有:键部111,其插入贯通孔110中;测定主体部112,其设置于键部111;以及把持部113,其设置于测定主体部112,供作业者把持。测定主体部112测定作用于力测定部104的力。另外,测定主体部112具有显示测定主体部112的测定结果的未图示的显示部。力测定部104由弹簧秤构成。另外,力测定部104不限于弹簧秤,也可以由其他的秤构成。
33.作用于测定主体部112的力的方向与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一致。
34.接着,对使用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的绳索张力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使用图1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测定绳索的张力的步骤的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方法的流程图。多个绳索部相互平行地配置。多个绳索部分别构成支承轿厢和对重的多个绳索。
35.在图2中,4根绳索部相互平行地配置。将4根绳索部分别设为第一绳索部201、第二绳索部202、第三绳索部203以及第四绳索部204。第一绳索部201、第二绳索部202、第三绳索部203以及第四绳索部204分别在绳索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36.首先,对测定构成第一绳索部201的绳索的张力的步骤进行说明。在步骤s101中,进行第一接触工序。在第一接触工序中,首先,将支承部件101插入第一绳索部201与第二绳索部202之间的区域。在第一接触工序中,在沿着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绳索部201与第一接触部102相互重叠,第二绳索部202与第二接触部103相互重叠。另外,在第一接触工序中,使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一绳索部201接触。
37.将第二接触部103从基部107突出的方向上的第二接触部103的尺寸设为l1。将第二接触部103突出的方向上的第一支承部105的尺寸和基部107的尺寸之和设为l2。将绳索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l3。将彼此相邻的绳索部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l4。尺寸l2小于尺寸l4。尺寸l1与尺寸l2之和大于尺寸l3的1/2的值与尺寸l4之和。在该例子中,尺寸l1和尺寸l2之和与尺寸l3和尺寸l4之和一致。
38.之后,在步骤s102中,进行第二接触工序。图4是表示图2的第二接触部103与第二绳索部202接触的状态的图。在第二接触工序中,借助力测定部104使支承部件101移动。由此,借助第一接触部102按压第一绳索部201,第一绳索部201中的与第一接触部102接触的部分移动,由此第二接触部103与第二绳索部202接触。
39.通过第二绳索部202与第二接触部103接触,第二接触部103中的一对触点相互导通。由此,通知部109产生蜂鸣音。作业者在产生蜂鸣音时读取力测定部104的测定结果。由此,测定构成第一绳索部201的绳索的张力。
40.在测定构成第二绳索部202的绳索的张力的情况下,将支承部件101插入到第一绳索部201与第二绳索部202之间的区域、或者第二绳索部202与第三绳索部203之间的区域。在测定构成第三绳索部203的绳索的张力的情况下,将支承部件101插入到第二绳索部202与第三绳索部203之间的区域、或者第三绳索部203与第四绳索部204之间的区域。在测定构成第四绳索部204的绳索的张力的情况下,将支承部件101插入到第三绳索部203与第四绳索部204之间的区域。由此,使用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对绳索的张力进行测定的步骤结束。
4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中,具备第一接触部102、第二接触部103以及力测定部104。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一绳索部201接触。通过第一绳索部201中的与第一接触部102接触的部分移动,第二接触部103与第二绳索部202接触。力
测定部104测定第二接触部103与第二绳索部202接触的情况下的第一接触部102按压第一绳索部201的力。根据该结构,在测定绳索的张力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绳索部201移动的距离恒定。因此,能够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
42.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中,具备接触检测部和通知部109。接触检测部检测第二接触部103是否与第二绳索部202接触。通知部109基于接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通知第二接触部103与第二绳索部202相接触。根据该结构,作业者能够更准确地知晓第二接触部103是否与第二绳索部202接触。由此,能够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
43.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中,具备对第一接触部102以及第二接触部103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101。在支承部件101沿着第一绳索部201的径向配置的状态下,使支承部件101沿着第一绳索部201的径向移动。由此,第一接触部102沿着第一绳索部201的径向按压第一绳索部201,第一绳索部201中的与第一接触部102接触的部分沿着第一绳索部201的径向移动。由此,能够更准确地测定第一绳索的张力。
44.另外,实施方式1的绳索张力测定方法是使用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的绳索张力测定方法,具备第一接触工序和第二接触工序。在第一接触工序中,使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一绳索部201接触。第二接触工序在第一接触工序之后进行。在第二接触工序中,借助第一接触部102按压第一绳索部201,使第一绳索部201中的与第一接触部102接触的部分移动,由此使第二接触部103与第二绳索部202接触。根据该方法,在测定绳索的张力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绳索部201移动的距离恒定。因此,能够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
45.实施方式2
46.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图。在图5中,示出了对排列成2列的多个绳索部的张力进行测定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将2列绳索部中的一方作为第一列300,将另一方作为第二列400。第二列400配置于比第一列300靠作业者侧的位置。第一列300和第二列400分别由3根绳索部构成。
47.将第一列300的3根绳索部分别设为第一绳索部301、第二绳索部302以及第三绳索部303。第一绳索部301、第二绳索部302以及第三绳索部303分别在绳索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48.将第二列400的3根绳索部分别设为第一绳索部401、第二绳索部402以及第三绳索部403。第一绳索部401、第二绳索部402以及第三绳索部403分别在绳索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49.在绳索的进深方向上观察第一列300和第二列400的情况下,在第一列300中的第一绳索部301与第二绳索部302之间配置有第二列400的第一绳索部401。同样地,在绳索的进深方向上观察第一列300和第二列400的情况下,在第一列300中的第二绳索部302与第三绳索部303之间配置有第二列400的第二绳索部402。绳索的进深方向是指与绳索的长度方向垂直、且与第一列300和第二列400中的绳索部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
50.在绳索的进深方向上观察第一列300和第二列400的情况下,将第一列300的绳索部与第二列400的绳索部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l5。尺寸l2小于尺寸l5。尺寸l1与尺寸l2之和大于尺寸l3的2分之3的值与尺寸l5的2倍的值之和。在该例子中,尺寸l1和尺寸l2之和与尺寸l3的2倍的值和尺寸l5的2倍的值之和一致。换言之,在第一列300中,彼此相邻的绳索部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与尺寸l3的2分之1的值之和小于尺寸l1与尺寸l2之和。在该例子中,
在第一列300中,在第一列300中彼此相邻的绳索部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和尺寸l3的值之和与尺寸l1和尺寸l2之和一致。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5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2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中,在第一列300中,彼此相邻的绳索部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与尺寸l3的2分之1的值之和小于尺寸l1与尺寸l2之和。根据该结构,在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一绳索部301接触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接触部103更可靠地与第二绳索部302接触。其结果是,能够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
52.实施方式3
53.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图。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具备一对第一接触部102和一对第二接触部103。
54.一对第一接触部102分别在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将一对第一接触部102中的一方作为第一接触部102a,将另一方作为第一接触部102b。第一接触部102b配置于比第一接触部102a靠作业者侧的位置。
55.一对第二接触部103分别在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将一对第二接触部103中的一方作为第二接触部103a,将另一方作为第二接触部103b。第二接触部103b配置于比第二接触部103a靠作业者侧的位置。
56.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接触部102a和第二接触部103a之间的尺寸与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接触部102b和第二接触部103b之间的尺寸一致。
57.在作业者把持着力测定部104而将支承部件101向接近作业者侧的方向拉拽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接触部102a以及第二接触部103a。另一方面,在作业者把持着力测定部104而将支承部件101向远离作业者的方向按压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接触部102b以及第二接触部103b。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
58.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3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中,具备一对第一接触部102和一对第二接触部103。在作业者把持着力测定部104而将支承部件101向接近作业者侧的方向拉拽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接触部102a以及第二接触部103a。另一方面,在作业者把持着力测定部104而将支承部件101向远离作业者的方向按压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接触部102b以及第二接触部103b。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加测定绳索的张力的方法。
59.实施方式4
60.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的图。在第一接触部102形成有供绳索部插入的槽114。槽114在与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通过将绳索部插入槽114中,从而确定绳索部在支承部件10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02的位置。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相同。
6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4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中,在第一接触部102形成有供绳索部插入的槽114。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绳索部插入到槽114中,从而确定绳索部在支承部件10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接触部102的位置。由此,能够准确地测定绳索的张力。
62.另外,在实施方式1~4中,对测定绳索的张力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绳索,例如也可以是测定带的张力的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0的结构。
63.另外,在实施方式1~4中,对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二接触部103之间的尺寸恒定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是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上
的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二接触部103之间的尺寸能够调节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与绳索的张力对应地调节支承部件10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接触部102与第二接触部103之间的尺寸。
64.标号说明
65.100:绳索张力测定装置、101:支承部件、102、102a、102b:第一接触部、103、103a、103b:第二接触部、104:力测定部、105:第一支承部、106:第二支承部、107:基部、108:凸缘部、109:通知部、110:贯通孔、111:键部、112:测定主体部、113:把持部、114:槽、201:第一绳索部、202:第二绳索部、203:第三绳索部、204:第四绳索部、300:第一列、301:第一绳索部、302:第二绳索部、303:第三绳索部、400:第二列、401:第一绳索部、402:第二绳索部、403:第三绳索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