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横梁组件、车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0-25 22:02: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横梁组件、车架和车辆。


背景技术:

2.碳纤维具有密度低、强度高等优点,通常用于制作汽车制造。但是碳纤维的塑性差,碰撞时容易破碎,尤其是采用拉挤工艺成形的碳纤维横梁,受到剧烈碰撞时,碳纤维丝束容易在轴向上相互剥离,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横梁组件,该横梁组件具有稳定性好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该横梁组件的横梁车架。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包括:碳纤维横梁,所述碳纤维横梁包括在其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所述第一吸能件设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吸能件设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所述第二端。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在碳纤维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横梁组件受到到碰撞时,第一吸能件和第二吸能件可以吸收大部分的能量而溃缩变形,从而减小了碳纤维横梁承受的能量,不会造成碳纤维丝束在轴向上相互剥离。
8.此外,碳纤维横梁的强度高,在较少的能量冲击下,仅产生少量的弹性变形。
9.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具有稳定性好的优点。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横梁包括第一围壁和由所述第一围壁围成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横截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第一腔体的横截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2,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横截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横梁还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至少一个第一筋板,所述第一安装板设在所述碳纤维横梁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板设在所述碳纤维横梁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筋板设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筋板将所述第一空腔分隔为多个所述第一腔体,多个所述第一腔体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壁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围壁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设在所述第一侧面上,且所述第一安装板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安装板设在所述第二侧面上,且所述第二安装板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厚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平齐。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中每一者的横截面形状与所
述碳纤维横梁的横截面形状基本相同,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碳纤维横梁的横截面以及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第二吸能件中每一者的横截面。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吸能件和所述碳纤维横梁的所述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吸能件和所述碳纤维横梁的所述第二端相连。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吸能件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配合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碳纤维横梁的所述第一端配合在所述第二卡槽内;
16.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卡槽,所述第二吸能件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配合在所述第三卡槽内,所述碳纤维横梁的所述第二端配合在所述第四卡槽内。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之间。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件包括第二围壁,所述第二围壁包括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以及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多个第一引导凸筋,多个所述第一引导凸筋包括多个第一凸筋组,多个所述第一凸筋组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筋组中一者的所述第一引导凸筋的凸出方向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筋组中另一者的所述第一引导凸筋的凸出方向相反,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中的每一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筋组之间;
19.所述第二吸能件包括第三围壁,所述第三围壁包括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以及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五侧面和所述第六侧面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五表面和所述第六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多个第二引导凸筋,多个所述第二引导凸筋包括多个第二凸筋组,多个所述第二凸筋组在所述碳纤维横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筋组中一者的所述第二引导凸筋的凸出方向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筋组中另一者的所述第二引导凸筋的凸出方向相反,所述第五侧面和所述第六侧面中的每一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筋组之间。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横梁组件。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架。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横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横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吸能件或者第二吸能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碳纤维横梁与第一吸能件或者第二吸能件连接处的剖视示意图。
29.图8是图7中的局部放大视图。
30.附图标记:
31.碳纤维横梁10;第一围壁11;第一表面111;第二表面112;第一侧面113;第二侧面114;第一筋板12;第一空腔100;第一腔体101;第一安装板13;第二安装板14;
32.第一吸能件20;第二围壁21;第一引导凸筋201;第一通孔202;第三表面211;第四表面212;第三侧面213;第四侧面214;第二筋板22;第二空腔200;第二腔体201;第三安装板23;第四安装板24;
33.第二吸能件30;第三围壁31;第二引导凸筋301;第二通孔302;第五表面311;第六表面312;第五侧面313;第六侧面314;第三筋板32;第三空腔300;第三腔体301;第五安装板33;第六安装板34;
34.第一连接件40;第四围壁401;第五围壁402;第一卡槽41;第一底壁面411;第一周壁面412;第二周壁面413;第二卡槽42;第二底壁面421;第三周壁面422;第四周壁面423;
35.第二连接件50;第六围壁501;第七围壁502;第三卡槽51;第三底壁面511;第五周壁面512;第六周壁面513;第四卡槽52;第四底壁面521;第七周壁面522;第八周壁面523。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
3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包括:碳纤维横梁10、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碳纤维横梁10包括在其长度方向(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如图1中碳纤维横梁10的左端)和第二端(如图1中碳纤维横梁10的右端),第一吸能件20设在碳纤维横梁10的第一端,第二吸能件30设在碳纤维横梁10的第二端。
39.也就是说,第一吸能件20连接在碳纤维横梁10的左端,第二吸能件30连接在碳纤维横梁10的右端。
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在碳纤维横梁10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置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横梁组件受到到碰撞时,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可以吸收大部分的能量而溃缩变形,从而减小了碳纤维横梁10承受的能量冲击,为碳纤维横梁10提供防护,不会造成碳纤维丝束在轴向上相互剥离。
41.此外,碳纤维横梁10的强度高,在较少的能量冲击下仅产生少量的弹性变形,因此具有稳定性好的优点。
42.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具有稳定性好的优点。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碳纤维横梁10包括第一围壁11和由第一围壁11围成
的第一空腔100。第一空腔1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腔体101,第一腔体101的横截面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腔体101的横截面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如图2中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2,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腔体101的横截面。
44.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第一空腔10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独立的第一腔体101,第一腔体10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腔体10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2,从而提高抵抗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力或者力矩的能力,因此可以提升碳纤维横梁10的抗弯刚性和转动惯量,从而提高碳纤维横梁10整体的结构力学性能。
45.优选地,第一腔体10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等于1。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大于厚度的2倍,也就是说,第一空腔100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厚度方向上尺寸的2倍。
47.如图2所示,碳纤维横梁1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筋板12,第一筋板12设在第一空腔100内,第一筋板12将第一空腔100分隔为独立的多个第一腔体101,多个第一腔体101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保证第一腔体10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2,从而提高抵抗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力或者力矩的能力,因此可以提升碳纤维横梁10的抗弯刚性和转动惯量,从而提高碳纤维横梁10整体的结构力学性能。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碳纤维横梁10还包括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第一安装板13设在碳纤维横梁10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二安装板14设在碳纤维横梁10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49.也就是说,第一安装板13设在碳纤维横梁10的前侧,第二安装板14设在碳纤维横梁10的后侧。
50.可以理解的是,碳纤维横梁10在应用时通过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与其它结构相连,从而便于安装。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围壁11包括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围壁11包括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52.第一安装板13设在第一侧面113上,且第一安装板13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第二表面112的表面与第一表面111平齐,第二安装板14设在第二侧面114上,且第二安装板14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第二表面112的表面与第一表面111平齐。
53.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侧面113为第一围壁11的前侧面,第二侧面114为第一围壁11的后侧面,第一表面111为第一围壁11的上表面,第二表面112为第二围壁21的下表面。第一安装板13设在第一围壁11的前侧面上,且第一安装板13的上表面与第一围壁11的上表面平齐,第二安装板14设在第一围壁11的后侧面上,且第二安装板14的上表面与第一围壁11的上表面平齐。
54.因此,第一安装板13和第二安装板14与其它结构相连时,可以将第一围壁11的上表面作为基准面,从而有利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安装。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侧面113为斜面,且第一侧面113与第一表面111
所成的角度大于等于80度且小于等于87度,第二侧面114为斜面,且第二侧面114与第一表面111所成的角度大于等于80度且小于等于87度。
56.也就是说,第一侧面113的下部向后侧倾斜3度-10度,第二侧面114的下部向前侧倾斜3度-10度。优选地,第一侧面113的下部向后侧倾斜5度,第二侧面114的下部向前侧倾斜5度。
57.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安装时,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可以满足周边配合的金属零件的拔模角,还可以满足焊装中工件合焊过程的z向进入角。
58.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安装时,第一侧面113和第二侧面114更容易与其它结构件配合,从而便于安装。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中每一者的横截面形状与碳纤维横梁10的横截面形状基本相同,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碳纤维横梁10的横截面以及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中每一者的横截面。
6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吸能件20、第二吸能件30与碳纤维横梁10连接时,可以通过胶粘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第一吸能件20、第二吸能件30的横截面形状与碳纤维横梁10的横截面形状基本相同,方便定位且便于中间连接件的制造,因此有利于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与碳纤维横梁10的连接。
61.此外,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通过铝加工而成,但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具有与碳纤维横梁10相同的形状,因此,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也具有与碳纤维横梁10类似的结构力学性能。
62.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吸能件20包括第二围壁21和由第一围壁11围成的第二空腔200。第二空腔20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腔体201,第二腔体201的横截面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腔体201的横截面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2,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腔体201的横截面。
63.第二吸能件3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筋板22,第二筋板22设在第二空腔200内,第二筋板22将第二空腔200分隔为独立的多个第二腔体201,多个第二腔体201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64.第二吸能件30还包括第三安装板23和第四安装板24,第三安装板23设在碳纤维横梁10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二安装板14设在碳纤维横梁10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65.第二围壁21包括第三侧面213和第四侧面214,第三侧面213和第四侧面214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围壁21包括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66.第三安装板23设在第三侧面213上,且第三安装板23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第四表面212的表面与第三表面211平齐,第四安装板24设在第四侧面214上,且第四安装板24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第四表面212的表面与第三表面211平齐。
67.第三侧面213为斜面,且第三侧面213与第三表面211所成的角度大于等于80度且小于等于87度,第四侧面214为斜面,且第四侧面214与第三表面211所成的角度大于等于80度且小于等于87度。
68.如图4所示,第二吸能件30包括第三围壁31和由第三围壁31围成的第三空腔300。
第三空腔3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腔体301,第三腔体301的横截面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三腔体301的横截面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之比大于等于0.8且小于等于1.2,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三腔体301的横截面。
69.第三吸能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筋板32,第三筋板32设在第三空腔300内,第三筋板32将第三空腔300分隔为独立的多个第三腔体301,多个第三腔体301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70.第三吸能件还包括第五安装板33和第六安装板34,第五安装板33设在碳纤维横梁10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第六安装板34设在碳纤维横梁10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71.第三围壁31包括第五侧面313和第六侧面314,第五侧面313和第六侧面314在碳纤维横梁1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三围壁31包括第五表面311和第六表面312,第五表面311和第六表面312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72.第五安装板33设在第五侧面313上,且第五安装板33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第六表面312的表面与第五表面311平齐,第六安装板34设在第六侧面314上,且第六安装板34在碳纤维横梁10的厚度方向上远离第六表面312的表面与第五表面311平齐。
73.第五侧面313为斜面,且第五侧面313与第五表面311所成的角度大于等于80度且小于等于87度,第六侧面314为斜面,且第六侧面314与第五表面311所成的角度大于等于80度且小于等于87度。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2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多个第一引导凸筋201,多个第一引导凸筋201包括多个第一凸筋组,多个第一凸筋组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7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引导凸筋201处弱化了第一吸能件20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受到碰撞时,第一吸能件20优先在第一引导凸筋201处变形,从而有利于第一吸能件20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减少碳纤维横梁10承受的能量。
76.此外,相邻两个第一凸筋组中一者的第一引导凸筋201的凸出方向与相邻两个第一凸筋组中另一者的第一引导凸筋201的凸出方向相反。因此,第一吸能件20在相邻两个第一凸筋组处的变形方向相反,从而有利于第一吸能件20的溃缩变形。
77.如图4所示,第五表面311和第六表面312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多个第二引导凸筋301,多个第二引导凸筋301包括多个第二凸筋组,多个第二凸筋组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78.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引导凸筋301处弱化了第二吸能件30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受到碰撞时,第二吸能件30优先在第二引导凸筋301处变形,从而有利于第二吸能件30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减少碳纤维横梁10承受的能量。
79.此外,相邻两个第二凸筋组中一者的第二引导凸筋301的凸出方向与相邻两个第二凸筋组中另一者的第二引导凸筋301的凸出方向相反。因此,第二吸能件30在相邻两个第二凸筋组处的变形方向相反,从而有利于第二吸能件30的溃缩变形。
8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侧面213和第四侧面214中的每一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202,第一通孔202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凸筋组之间,第一通孔202弱化了第一吸能件20的强度,因此有利于第一吸能件20的溃缩变形。第五侧面313和第六侧面314中的每一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302,第二通孔302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凸筋组之间,第二通孔302弱
化了第二吸能件30的强度,因此有利于第二吸能件30的溃缩变形。
8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图8所示,横梁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40和第二连接件50,第一连接件40分别与第一吸能件20和碳纤维横梁1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件50分别与第二吸能件30和碳纤维横梁10的第二端相连。
8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40和第二连接件50均通过金属材料制成。
83.也就是说,第一连接件40和第二连接件50分别与碳纤维横梁10的左端和右端连接,第一吸能件20和第二吸能件30分布与第一连接件40和第二连接件50连接,具体为胶粘连接、插接、或者其它的连接方式,当然也可以同时采用多种连接方式。
84.因此,第一连接件40和第二连接件50可以将不同材质的第一吸能件20、第二吸能件30和碳纤维横梁10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稳定性。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4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1中第一连接件40的左端)设有第一卡槽41,第一连接件4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中第一连接件40的右端)设有第二卡槽42,第一吸能件2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配合在第一卡槽41内,碳纤维横梁10的第一端配合在第二卡槽42内。
86.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件5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如图1中第二连接件50的右端)设有第三卡槽51,第二连接件5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如图1中第二连接件50的左端)设有第四卡槽52,第二吸能件3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配合在第三卡槽51内,碳纤维横梁10的第二端配合在第四卡槽52内。
87.因此,第一连接件40可以将第一吸能件20和碳纤维横梁10稳定地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件50可以将第二吸能件30和碳纤维横梁10稳定地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稳定性。
88.此外,第二卡槽42和第四卡槽52可以对碳纤维横梁10起到束缚作用,从而避免碳纤维丝束容易在轴向上相互剥离,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稳定性。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8所示,第一卡槽41包括第一底壁面411、第一周壁面412和至少一个第二周壁面413,至少一个第二周壁面413位于第一周壁面412形成的空腔内。第一底壁面411、第一周壁面412和至少一个第二周壁面413限定出容纳第一吸能件2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第一容纳腔,即,第一卡槽41的槽腔形成第一容纳腔。
90.第二卡槽42包括第二底壁面421、第三周壁面422和至少一个第四周壁面423,至少一个第四周壁面423位于第三周壁面422形成的空腔内。第二底壁面421、第三周壁面422和至少一个第四周壁面423限定出容纳碳纤维横梁10的第一端的第二容纳腔,即,第二卡槽42的槽腔形成第二容纳腔。
91.第三卡槽51包括第三底壁面511、第五周壁面512和至少一个第六周壁面513,至少一个第六周壁面513位于第五周壁面512形成的空腔内。第三底壁面511、第五周壁面512和至少一个第六周壁面513限定出容纳第二吸能件30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第三容纳腔,即,第三卡槽51的槽腔形成第三容纳腔。
92.第四卡槽52包括第四底壁面521、第七周壁面522和至少一个第八周壁面523,至少一个第八周壁面523位于第七周壁面522形成的空腔内。第四底壁面521、第七周壁面522和至少一个第八周壁面523限定出容纳碳纤维横梁10的第二端的第四容纳腔,即,第四卡槽52
的槽腔形成第四容纳腔。
9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卡槽41的槽腔与第一连接件40的形状对应,第二卡槽42的槽腔和第三卡槽51的槽腔与碳纤维横梁10的形状对应,第四卡槽52的槽腔与第二连接件50的形状对应。
94.也就是说,第一卡槽41通过第一周壁面412和第二周壁面413对碳纤维横梁10起到双向束缚作用,第二卡槽42通过第三周壁面422和第四周壁面423对碳纤维横梁10起到双向束缚作用,第三卡槽51通过第五周壁面512和第六周壁面513对碳纤维横梁10起到双向束缚作用,第四卡槽52通过第七周壁面522和第八周壁面523对碳纤维横梁10起到双向束缚作用,进一步避免碳纤维丝束容易在轴向上相互剥离,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稳定性。
95.此外,碳纤维横梁10、第一连接件40和第一吸能件20之间以及碳纤维横梁10、第二连接件50和第二吸能件30之间可以采用胶粘方式连接,第一卡槽41的第一底壁面411、第二卡槽42的第二底壁面421、第三卡槽51的第三底壁面511以及第四卡槽52的第四底壁面521可以起到承胶作用。
96.也就是说,碳纤维横梁10、第一连接件40和第一吸能件20之间以及碳纤维横梁10、第二连接件50和第二吸能件30之间粘接时,第一卡槽41、第二卡槽42、第三卡槽51和第四卡槽52的底部注入一定剂量的结构胶,结构胶主要附着在第一底壁面411、第二底壁面421、第三底壁面511以及第四底壁面521上。
9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40插入第一插槽后,结构胶沿着第一周壁面412和第二周壁面413溢流到第一连接件40和第一插槽之间。碳纤维横梁10的左端插入第二插槽后,结构胶沿着第三周壁面422和第四周壁面423溢流到碳纤维横梁10的左端和第二插槽之间。第二连接件50插入第三插槽后,结构胶沿着第五周壁面512和第六周壁面513溢流到第二连接件50和第三插槽之间。碳纤维横梁10的右端插入第四插槽后,结构胶沿着第七周壁面522和第八周壁面523溢流到碳纤维横梁10的右端和第四插槽之间。
98.因此,第一连接件40可以将第一吸能件20和碳纤维横梁10稳定地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件50可以将第二吸能件30和碳纤维横梁10稳定地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稳定性。
9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包括第四围壁401和第五围壁402,第一卡槽41和第二卡槽42形成在第四围壁401和第五围壁402之间形成,第二连接件50包括第六围壁501和第七围壁502,第三卡槽51和第四卡槽52形成在第六围壁501和第七围壁502之间。
100.第一周壁面412和第三周壁面422设在第四围壁401的内壁面上,第二周壁面413和第四周壁面423为第五围壁402的外壁面;第五周壁面512和第七周壁面522设在第六围壁501的内壁面上,第六周壁面513和第八周壁面523为第八围壁的外壁面。
10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50与碳纤维横梁的形状相似,也具有与碳纤维横梁相似的结构力学性能,因此,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组件的结构力学性能。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8所示,第一周壁面412为锥面,且第一周壁面412远离第一底壁面411的边缘沿远离第二周壁面413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第二周壁面413为锥面,
且第二周壁面413远离第一底壁面411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周壁面412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
103.优选地,第一周壁面412远离第一底壁面411的边缘沿远离第二周壁面413的方向倾斜1.5度,第二周壁面413远离第一底壁面411的边缘沿远离第一周壁面412的方向倾斜1.5度,从而第一卡槽41的进口为喇叭口,因此,方便第一连接件40插入第一卡槽41。
104.第三周壁面422为锥面,且第三周壁面422远离第二底壁面421的边缘沿远离第四周壁面423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第四周壁面423为锥面,且第四周壁面423远离第二底壁面421的边缘沿远离第三周壁面422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
105.优选地,第三周壁面422远离第二底壁面421的边缘沿远离第四周壁面423的方向倾斜1.5度,第四周壁面423远离第二底壁面421的边缘沿远离第三周壁面422的方向倾斜1.5度,从而第二卡槽42的进口为喇叭口,因此,方便碳纤维横梁10的左端插入第一卡槽41。
106.第五周壁面512为锥面,且第五周壁面512远离第三底壁面511的边缘沿远离第六周壁面513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第六周壁面513为锥面,且第六周壁面513远离第三底壁面511的边缘沿远离第五周壁面512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
107.优选地,第五周壁面512远离第三底壁面511的边缘沿远离第六周壁面513的方向倾斜1.5度,第六周壁面513远离第三底壁面511的边缘沿远离第五周壁面512的方向倾斜1.5度,从而第三卡槽51的进口为喇叭口,因此,方便第二连接件50插入第一卡槽41。
108.第七周壁面522为锥面,且第七周壁面522远离第四底壁面521的边缘沿远离第八周壁面523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第八周壁面523为锥面,且第八周壁面523远离第四底壁面521的边缘沿远离第七周壁面522的方向倾斜1度至2度。
109.优选地,第七周壁面522远离第四底壁面521的边缘沿远离第八周壁面523的方向倾斜1.5度,第八周壁面523远离第四底壁面521的边缘沿远离第七周壁面522的方向倾斜1.5度,从而第四卡槽52的进口为喇叭口,因此,方便碳纤维横梁10的右端插入第一卡槽41。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40包括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位于第一卡槽41和第二卡槽42之间,第一底壁面411设在第一隔板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二底壁面421设在第一隔板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111.第二连接件50包括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位于第三卡槽51和第四卡槽52之间,第三底壁面511设在第二隔板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第四底壁面521设在第二隔板在碳纤维横梁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
112.也就是说,第一底壁面411设在第一隔板的左侧,第二底壁面421设在第一隔板的右侧;第三底壁面511设在第二隔板的右侧,第四底壁面521设在第二隔板的左侧。
11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隔板可以将第一吸能件20受到的力传递给碳纤维横梁10,第二隔板可以将第二吸能件30受到的力传递给碳纤维横梁10,从而实现碰撞过程中力的有效传递。
1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横梁组件。
1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架。
11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1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1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1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20.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