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往复运动管道内检测器的制作方法

2022-10-22 23:3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检测技术领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往复运动管道内检测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公知的管道内检测器在结构上只具备在管道内朝着单一方向运动的能力,当遇到因特殊地形造成内检测器在管道内卡死不容易开挖救援或者因管道结构较为复杂的情况时,要频繁的调整检测器姿态,这时就需要管道内检测器具有一定的反向运动的能力,但是,目前的管道内检测器不具备这种反向运动的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往复运动的管道内检测器。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往复运动管道内检测器,包括用于驱动检测器沿管道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正向驱动部件、用于检测管道内参数的检测部件、用于将检测器向正向驱动部件相反的管道方向移动的反向驱动部件;其中,所述正向驱动部件与所述检测部件之间、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反向驱动部件之间均铰接连接。
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6.当内检测器正向运动时,正向驱动部件提供一个驱动拉力,胀紧皮碗自身变形,介质沿胀紧皮碗变形方向顺利通过,胀紧皮碗不提供任何驱动力,当内检测器逆向运动时,正向驱动部件不提供驱动力,由于正向驱动部件和检测部件中的皮碗与管道壁存在间隙,使得介质向整个反向驱动部件的腔体内堆积,导致胀紧皮碗相对于管道壁形成一个完全密封的皮碗,由此内检测器可以受到介质带来的很大的推力,从而实现反向运动。
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正向驱动部件包括皮碗组件、第一支撑轮和防撞导向收球锥头,所述皮碗组件由皮碗一和隔板一组成,两个所述皮碗一之间设置有隔板一,所述皮碗组件的一端与防撞导向收球锥头固定连接,所述皮碗组件为两组,所述第一支撑轮位于两组所述皮碗组件之间并固定连接。
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轮包括导轨一、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一和限位板一,
9.所述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主要由弹性件一、滑座一、滑座二、直线导套一、支臂一、支臂二和支撑轮组件一组成,所述支臂一和所述支臂二的上端铰接连接,所述支臂一的下端与所述滑座一铰接连接,所述支臂二的下端与所述滑座二铰接连接,所述滑座一的两端和所述滑座二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弹性件一,所述滑座一和所述滑座二上开设有直线导套一,所述导轨一通过直线导套一分别与所述滑座一和所述滑座二连接,
10.所述支撑轮组件一主要由轮毂一、弹性体一、耐磨密封环一、密封挡板一、滚动轴承一、转轴一、弹性体二和密封圈一组成,所述轮毂一通过所述滚动轴承一连接在所述转轴一上,所述滚动轴承一设置在所述轮毂一的中心,所述轮毂一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耐磨密封
环一,所述耐磨密封环一两侧设置有密封挡板一,两个所述耐磨密封环一之间设置有顶紧所述耐磨密封环一和所述密封挡板一的弹性体一,所述弹性体二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挡板一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密封圈一置于所述转轴一上,其一端与所述滚动轴承一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支撑轮组件一通过滚动轴承一和转轴一连接在所述支臂一和所述支臂二的铰接位置。
11.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撞导向收球锥头包括弹性碰撞锥头、薄板吸能防护罩、防撞导向滚轮、锥头固定组件和防冲击垫,所述锥头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盘和固定环,所述固定环设置在所述固定盘中心处,所述固定环上设置有环绕所述固定环的防撞导向滚轮,所述固定环前端设置有薄板吸能防护罩,所述薄板吸能防护罩和所述固定环之间设置有防冲击垫,所述薄板吸能防护罩、所述固定环和所述防冲击垫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弹性碰撞锥头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薄板吸能防护罩前端。
1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检测部件由检测节骨架、检测探头、皮碗二、磁钢钢刷组件组成,所述检测探头套设在所述检测节骨架上,所述检测探头的两侧套设有皮碗二,所述皮碗二与所述检测探头之间套设有磁钢钢刷组件。
13.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向驱动部件包括第二支撑轮、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皮碗三、隔板二和胀紧皮碗,所述第二支撑轮的一端与皮碗三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胀紧皮碗固定连接,所述胀紧皮碗的另一端与皮碗三固定连接,所述皮碗的另一端与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固定连接,所述胀紧皮碗与所述皮碗三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隔板二。
14.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支撑轮包括导轨二、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二和限位板二,
15.所述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二由弹性件二、滑座三、滑座四、直线导套二、支臂三、支臂四和支撑轮组件二组成,所述支臂三和所述支臂四的上端铰接连接,所述支臂三的下端与所述滑座三铰接连接,所述支臂四的下端与所述滑座四铰接连接,所述滑座三的两端和所述滑座四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弹性件二,所述滑座三和所述滑座四上开设有直线导套二,所述导轨二通过直线导套二分别与所述滑座三和所述滑座四连接,
16.所述支撑轮组件二由轮毂二、弹性体三、耐磨密封环二、密封挡板二、滚动轴承二、转轴二、弹性体四和密封圈二组成,所述轮毂二通过所述滚动轴承二连接在所述转轴二上,所述滚动轴承二设置在所述轮毂二的中心,所述轮毂二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耐磨密封环二,所述耐磨密封环二两侧设置有密封挡板二,两个所述耐磨密封环二之间设置有顶紧所述耐磨密封环二和所述密封挡板二的弹性体三,所述弹性体四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挡板二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密封圈二置于所述转轴二上,其一端与所述滚动轴承二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支撑轮组件二通过滚动轴承二和转轴二连接在所述支臂三和所述支臂四的铰接位置。
1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包括安装座、拉簧固定销、拉簧、里程轮、支臂五、支臂五旋转销、支臂五限位销一、支臂五限位销二、支臂六、支臂六限位销、支臂六旋转销和拉簧限位销,所述安装座包括底座和相对设置在底座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端设置有贯穿所述安装板的拉簧固定销,所述安装板下端设置有贯穿所述安装板的支臂六旋转销和支臂六限位销,所述支臂六限位销位于所述支臂六旋转销上方,所述支臂六一端与所述支臂六旋转销连接,所述支臂六的另一端设置有贯穿支臂六的支臂五旋转
销、支臂五限位销一和支臂五限位销二,所述支臂五限位销二位于支臂五旋转销上方,所述支臂五限位销一位于支臂五旋转销下方,所述支臂五一端与支臂五旋转销连接,所述支臂五上两侧设置有拉簧限位销,所述支臂五另一端设置有里程轮,所述拉簧连接拉簧固定销和拉簧限位销。
1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正向驱动部件的皮碗组件端与所述检测部件之间、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反向驱动部件的皮碗端之间均使用万向节连接。
1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轮至少有三个,所述第二支撑轮至少有三个,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至少有三个。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通过用于驱动检测器沿管道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正向驱动部件、用于检测管道内参数的检测部件、用于将检测器向正向驱动部件相反的管道方向移动的反向驱动部件的配合,实现了内检测器在管道内运行时的往复运动。
22.2、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在内检测器运动时起支撑作用,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可上下往复运动且密封防尘,正常情况下,弹性件提供从两侧向中心的推力,保证了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在导轨和限位板的作用下保持一个向上的顶紧力,铰接在一起的两支臂张开一定角度,将支撑轮组件抬高,通过给支撑轮组件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使得弹性件收缩,铰接在一起的两支臂张开的角度变大,支撑轮组件被压低,通过各组件的配合,进而实现了支撑轮组件的往复运动,弹性体二和弹性体四提供顶紧力将密封挡板与耐磨密封圈压紧形成密封环境,防止外界的杂质进入轮毂中,实现了有效防尘。通过限位板的作用,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只能张开一定角度,且由于限位板由非金属软质材料制成,有效防止轮毂外的包裹材料被压裂或者过度磨损。通过铰接在一起的两支臂的分体式固定,可以实现支撑轮组件的轻松拆换。通过弹性体二和弹性体四提供的顶紧力将密封挡板和耐磨密封环压紧,有效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轮毂。若处于管道运输的介质中,在介质运输压力的作用下,密封挡板更加紧贴于耐磨密封环形成端面旋转密封,更有效的防止介质中的杂质进入轮毂内。在耐磨密封环受到非均匀磨损的情况时,通过若干弹性体一和弹性体三提供的顶紧力使得耐磨密封环变形,保证密封挡板始终贴合耐磨密封环,从而形成有效的防尘密封。
23.3、通过在薄板吸能防护罩前端设置弹性碰撞锥头,可以在直接碰撞的时候起到缓冲和消震的作用,通过在固定环前端设置薄板吸能防护罩,薄板吸能防护罩是由薄板焊接而成的,强度较检测管道内壁更弱的薄板吸能防护罩,可以在受到撞击的时候主动调整设备的姿态,并且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撞击时可以以自身变形损坏的方式来保护管道内壁不受损坏,通过在固定环上设置有环绕固定环的防撞导向滚轮,使得检测器在过弯的时候可以保护皮碗不会受到冲击和损坏,有益于延长锥头的使用寿命。
24.4、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设备正常运转是向前运动,里程轮向后受到摩擦力和向下受到压力,但是在特殊情况,需要救援的时候,设备需要向后运动,如果遇到三通等情况,里程轮支臂在反向具有较大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破断支臂二限位销二和支臂一限位销,实现支臂反向折叠,最终实现检测器的逆向运动。
25.5、通过正向驱动部件的皮碗组件端与所述检测部件之间、所述检测部件与所述反向驱动部件的皮碗端之间均使用的万向节连接,使得内检测器灵活转动方向,避免在内检测器运行时出现卡阻的情况。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一种可往复运动管道内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防撞导向收球锥头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防撞导向收球锥头的左视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防撞导向收球锥头的剖面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一支撑轮的立体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一支撑轮的正视图;
3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一支撑轮的剖视图;
3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往复运动的里程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结构的正示意图;
3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二支撑轮的立体图;
3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二支撑轮的正视图;
37.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第二支撑轮的剖视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正向驱动部件;101—防撞导向收球锥头;1011—弹性碰撞锥头;1012 —薄板吸能防护罩;1013—防撞导向滚轮;1014—锥头固定组件;10141—固定盘;10142—固定环;1016—防冲击垫;102—皮碗组件;1021-皮碗一;1022
‑ꢀ
隔板一;103—第一支撑轮;1031—导轨一;1032—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一;10321 —弹性件一;10322—滑座一;10323—滑座二;10324—支臂一;10325—支臂二;10326直线导套一;10327—支撑轮组件一;103271—轮毂一;103272—滚动轴承一;103273—转轴一;103274—弹性体一;103275—弹性体二;103276 —耐磨密封环一;103277—密封挡板一;103278—密封圈一;1033—限位板一;
40.20—检测部件;201检测探头;202皮碗二;203磁钢钢刷组件;204检测节骨架;
41.30—反向驱动部件;301—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301;3011—底座;3012—安装板;3013—拉簧固定销;3014—拉簧;3015—里程轮3015;3016—支臂五; 3017—支臂五旋转销;3018—支臂五限位销一;3019—支臂五限位销二;3020 —支臂六;3021—支臂六限位销;3022—支臂六旋转销;3023—拉簧限位销; 302—皮碗三;303—隔板二;304—胀紧皮碗;305-第二支撑轮;3051—导轨二; 3052—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二;30521—弹性件二;30522—滑座三;30523—滑座四;30524—支臂三;30525—支臂四;30526直线导套二;30527—支撑轮组件二;305271—轮毂二;305272—滚动轴承二;305273—转轴二;305274—弹性体三;305275—弹性体四;305276—耐磨密封环二;305277—密封挡板二; 305278—密封圈二;3053—限位板二。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43.实施例1:
44.如图1所示,一种可往复运动管道内检测器,包括用于驱动检测器沿管道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正向驱动部件10、用于检测管道内参数的检测部件20、用于将检测器向正向驱动部件10相反的管道方向移动的反向驱动部件30;其中,所述正向驱动部件10与所述检测部件20之间、所述检测部件20与所述反向驱动部件30之间均铰接连接。
4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46.当内检测器正向运动时,正向驱动部件10提供一个驱动拉力,胀紧皮碗304 自身变形,介质沿胀紧皮碗304变形方向顺利通过,胀紧皮碗304不提供任何驱动力,当内检测器逆向运动时,正向驱动部件10不提供驱动力,由于正向驱动部件10和检测部件20中的皮碗与管道壁存在间隙,使得介质向整个反向驱动部件30的腔体内堆积,导致胀紧皮碗304相对于管道壁形成一个完全密封的皮碗,由此内检测器可以受到介质带来的很大的推力,从而实现反向运动。
47.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7所示,所述正向驱动部件10包括皮碗组件102、第一支撑轮103和防撞导向收球锥头101,所述皮碗组件102由皮碗一 1021和隔板一1022组成,两个所述皮碗一1021之间设置有所述隔板一1022,所述皮碗组件102的一端与防撞导向收球锥头101固定连接,所述皮碗组件102 为两组,所述第一支撑轮103位于两组所述皮碗组件102之间并固定连接。
48.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所述第一支撑轮103包括导轨一 1031、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一1032和限位板一1033,
49.所述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主要由弹性件一10321、滑座一10322、滑座二 10323、直线导套一10326、支臂一10324、支臂二10325和支撑轮组件一10327 组成,所述支臂一10324和所述支臂二10325的上端铰接连接,所述支臂一10324 的下端与所述滑座一10322铰接连接,所述支臂二10325的下端与所述滑座二 10323铰接连接,所述滑座一10322的两端和所述滑座二10323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弹性件一10321,所述滑座一10322和所述滑座二10323上开设有直线导套一10326,所述导轨一1031通过直线导套一10326分别与所述滑座一10322和所述滑座二10323连接,
50.所述支撑轮组件一10327主要由轮毂一103271、弹性体一103274、耐磨密封环一103276、密封挡板一103277、滚动轴承一103272、转轴一103273、弹性体二103275和密封圈一103278组成,所述轮毂一103271通过所述滚动轴承一103272连接在所述转轴一103273上,所述滚动轴承一103272设置在所述轮毂一103271的中心,所述轮毂一103271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耐磨密封环一 103276,所述耐磨密封环一103276两侧设置有密封挡板一103277,两个所述耐磨密封环一103276之间设置有顶紧所述耐磨密封环一103276和所述密封挡板一103277的弹性体一103274,所述弹性体二103275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挡板一 103277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密封圈一103278置于所述转轴一103273上,其一端与所述滚动轴承一103272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支撑轮组件一10327通过滚动轴承一103272和转轴一 103273连接在所述支臂一10324和所述支臂二10325的铰接位置。
51.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防撞导向收球锥头101包括弹性碰撞锥头1011、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防撞导向滚轮1013、锥头固定组件 1014和防冲击垫1016,所述锥头固定组件1014包括固定盘10141和固定环 10142,所述固定环10142设置在所述固定盘10141中心处,所述固定环10142 上设置有环绕所述固定环10142的防撞导向滚轮1013,所述固定环10142前端设置有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所述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和所述固定环10142之间设置有防冲击垫1016,所述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所述固定环10142和所述防冲击垫1016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弹性碰撞锥头1011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薄板吸能防护
罩1012前端。
52.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检测部件20由检测节骨架204、检测探头201、皮碗二202、磁钢钢刷组件203组成,所述检测探头201套设在检测节骨架204上,所述检测探头的两侧套设有皮碗二202,所述皮碗二202与所述检测探头之间套设有磁钢钢刷组件203。
53.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12所示,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向驱动部件30包括第二支撑轮305、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301、皮碗三302、隔板二303和胀紧皮碗304,所述第二支撑轮305的一端与皮碗三30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胀紧皮碗304固定连接,所述胀紧皮碗304的另一端与皮碗三302固定连接,所述皮碗三302的另一端与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301固定连接,所述胀紧皮碗304与所述皮碗三302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隔板二303。
54.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图12所示,所述第二支撑轮305包括导轨二3051、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二3052和限位板二3053,
55.所述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二3052由弹性件二30521、滑座三30522、滑座四30523、直线导套二30526、支臂三30524、支臂四30525和支撑轮组件二30527 组成,所述支臂三30524和所述支臂四30525的上端铰接连接,所述支臂三30524 的下端与所述滑座三30522铰接连接,所述支臂四30525的下端与所述滑座四 30523铰接连接,所述滑座三30522的两端和所述滑座四30523的两端均连接有所述弹性件二30521,所述滑座三30522和所述滑座四30523上开设有直线导套二30526,所述导轨二3051通过直线导套二30526分别与所述滑座三30522和所述滑座四30523连接,
56.所述支撑轮组件二30527由轮毂二305271、弹性体三305274、耐磨密封环二305276、密封挡板二305277、滚动轴承二305272、转轴二305273、弹性体四305275和密封圈二305278组成,所述轮毂二305271通过所述滚动轴承二 305272连接在所述转轴二305273上,所述滚动轴承二305272设置在所述轮毂二305271的中心,所述轮毂二305271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耐磨密封环二305276,所述耐磨密封环二305276两侧设置有密封挡板二305277,两个所述耐磨密封环二305276之间设置有顶紧所述耐磨密封环二305276和所述密封挡板二305277 的弹性体三305274,所述弹性体四305275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挡板二305277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密封圈二305278置于所述转轴二 305273上,其一端与所述滚动轴承二305272贴紧,另一端分别与其对应的支臂贴紧,所述支撑轮组件二30527通过滚动轴承二305272和转轴二305273连接在所述支臂三30524和所述支臂四30525的铰接位置。
57.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301包括底座3011、拉簧固定销3013、拉簧3014、里程轮3015、支臂五3016、支臂五旋转销3017、支臂五限位销一3018、支臂五限位销二3019、支臂六3020、支臂六限位销3021、支臂六旋转销3022和拉簧限位销3023,所述安装座包括底座3011和相对设置在底座3011上的安装板3012,所述安装板3012上端设置有贯穿所述安装板3012的拉簧固定销3013,所述安装板3012下端设置有贯穿所述安装板3012的支臂六旋转销3022和支臂六限位销3021,所述支臂六限位销3021位于所述支臂六旋转销3022上方,所述支臂六3020一端与所述支臂六旋转销3022连接,所述支臂六3020的另一端设置有贯穿支臂六3020的支臂五旋转销3017、支臂五限位销一3018和支臂五限位销二3019,所述支臂五限位销二3019位于支臂五旋转销3017上方,所述支臂
五限位销一3018位于支臂五旋转销3017下方,所述支臂五3016一端与支臂五旋转销3017连接,所述支臂五3016上两侧设置有拉簧限位销3023,所述支臂五3016另一端设置有里程轮 3015,所述拉簧3014连接拉簧固定销3013和拉簧限位销3023。
58.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正向驱动部件10的皮碗组件102 端与所述检测部件20之间、所述检测部件20与所述反向驱动部件30的皮碗端之间均使用万向节连接。
59.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轮103至少有三个,所述第二支撑轮305至少有三个,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301至少有三个。
6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61.1、通过用于驱动检测器沿管道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正向驱动部件10、用于检测管道内参数的检测部件20、用于将检测器向正向驱动部件10相反的管道方向移动的反向驱动部件30的配合,实现了内检测器在管道内运行时的往复运动。
62.2、第一支撑轮103和第二支撑轮305在内检测器运动时起支撑作用,第一支撑轮103和第二支撑轮305可上下往复运动且密封防尘,正常情况下,弹性件提供从两侧向中心的推力,保证了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在导轨和限位板的作用下保持一个向上的顶紧力,铰接在一起的两支臂张开一定角度,将支撑轮组件抬高,通过给支撑轮组件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使得弹性件收缩,铰接在一起的两支臂张开的角度变大,支撑轮组件被压低,通过各组件的配合,进而实现了支撑轮组件的往复运动,弹性体二103275和弹性体四305275提供顶紧力将密封挡板与耐磨密封圈压紧形成密封环境,防止外界的杂质进入轮毂中,实现了有效防尘。通过限位板的作用,支撑轮主体装配结构只能张开一定角度,且由于限位板由非金属软质材料制成,有效防止轮毂外的包裹材料被压裂或者过度磨损。通过铰接在一起的两支臂的分体式固定,可以实现支撑轮组件的轻松拆换。通过弹性体二103275和弹性体四305275提供的顶紧力将密封挡板和耐磨密封环压紧,有效防止空气中的杂质进入轮毂。若处于管道运输的介质中,在介质运输压力的作用下,密封挡板更加紧贴于耐磨密封环形成端面旋转密封,更有效的防止介质中的杂质进入轮毂内。在耐磨密封环受到非均匀磨损的情况时,通过若干弹性体一103274和弹性体三305274提供的顶紧力使得耐磨密封环变形,保证密封挡板始终贴合耐磨密封环,从而形成有效的防尘密封。
63.3、通过在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前端设置弹性碰撞锥头1011,可以在直接碰撞的时候起到缓冲和消震的作用,通过在固定环10142前端设置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是由薄板焊接而成的,强度较检测管道内壁更弱的薄板吸能防护罩1012,可以在受到撞击的时候主动调整设备的姿态,并且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撞击时可以以自身变形损坏的方式来保护管道内壁不受损坏,通过在固定环10142上设置有环绕固定环10142的防撞导向滚轮1013,使得检测器在过弯的时候可以保护皮碗不会受到冲击和损坏,有益于延长锥头的使用寿命。
64.4、所述可往复运动的里程轮301,设备正常运转是向前运动,里程轮3015 向后受到摩擦力和向下受到压力,但是在特殊情况,需要救援的时候,设备需要向后运动,如果遇到三通等情况,里程轮3015支臂在反向具有较大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破断支臂二10325限位销二和支臂一10324限位销,实现支臂反向折叠,最终实现检测器的逆向运动。
65.5、通过正向驱动部件10的皮碗组件102端与所述检测部件20之间、所述检测部件
20与所述反向驱动部件30的皮碗端之间均使用的万向节连接,使得内检测器灵活转动方向,避免在内检测器运行时出现卡阻的情况。
6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