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0-06 23:51: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调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


背景技术:

2.稳压调控装置由调压电路、控制电路等组成,通过内部电子设备调控来稳定电源电压,适应于电源电压过低或过高、波动幅度大的低压配电网末端的用户及负载变动大的用电设备,其作用是将波动较大和达不到电器设备要求的电源电压稳定在它的设定值范围内,使各种电路或电器设备能在额定工作电压下正常工作。
3.然而现有的稳压调控装置普遍没有抗震功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剧烈震动,会直接波及其内部的电子设备,使得电子设备工作不稳定,输出电压大幅波动,甚至造成电子设备损坏。例如我国专利申请号cn202122683299.3,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力调控的电力稳压调控装置,其包括调控装置主体,所述调控装置主体前端面设置有柜门,所述柜门一侧中部焊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一侧顶部开设有第一内腔,所述第一内腔内壁一侧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壁顶端和内壁底端均安装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顶端中部贯通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滑槽内壁底端转动安装有转动螺杆,所述滑动板一侧中部安装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一侧中部开设有内槽。该专利方便观察和操作,但缺少抗震保护,在不稳定的工作环境或突发震动条件下,极易造成电子设备工作不稳定,输出电压大幅波动,甚至造成电子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稳压调控装置在不稳定的工作环境或突发震动条件下,极易造成电子设备工作不稳定,输出电压大幅波动,甚至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包括保护箱、电子室和抗震系统,智能稳压调控装置的电子设备均安装于电子室中,保护箱套设于电子室外侧,抗震系统设置于保护箱和电子室之间;抗震系统包括:第一减震区,第二减震区,第一减震区和第二减震区互相对称,分别固定于电子室左右两侧的外壁;底部减震区,固定于电子室下侧的外壁;流道,连通第一减震区、第二减震区和底部减震区;第一减震区包括:第一减震器,第一减震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减震器包括:第一活塞,第一支撑结构,固定于第一活塞的运动端;第一支撑结构与保护箱内侧壁可滑动
相抵接触;底部减震区包括:第二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减震器包括:第二活塞,第二支撑结构,固定于第二活塞的运动端;第二支撑结构与保护箱底部固定接触;所有第一活塞和所有第二活塞的内腔通过流道互相连通;流道内充装有液体,流道的左右两侧还存有等量的气体,流道内的液位低于最下方的第一活塞的位置。
6.进一步,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还包括:两个第一关断阀,分别设置于流道左右两侧的顶部;第二关断阀,设置于流道的底部。
7.进一步,保护箱为长方体结构,正面设置有第一检修门;电子室为长方体结构,正面设置有第二检修门、检修口、观察窗,其余面为平坦的平面。
8.进一步,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还包括:第三减震器,第三减震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分别设置于底部减震区的前后两侧;第四减震器,第四减震器的数量为多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减震区和第二减震区;第一减震区和第二减震区的第四减震器对称分布;第四减震器分别朝向前和后两个方向;第三减震器包括:第三活塞,与流道连通;第三支撑结构,固定于第三活塞的活动端;第三支撑结构与保护箱内侧壁可滑动相抵接触;第一弹簧,套设于第三支撑结构和流道之间的第三活塞上;第四减震器包括:第四活塞,与流道连通;第四支撑结构,固定于第三活塞的活动端;第四支撑结构的活动端于保护箱上固定有限位板,第四支撑结构与限位板可滑动相抵接触;第二弹簧,套设于第四支撑结构和流道之间的第四活塞上;进一步,部分第四减震器位于流道内液位高度以下。
9.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充装时,打开两个第一关断阀,流道内两侧液位同步上升;当液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停止充装液体,先关闭两个第一关断阀,然后继续充装液体,使得流道内封存的气体带有预定的压力后,关闭第二关断阀,停止充装。
10.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抗震系统解决了现有稳压调控装置在不稳定的工作环境或突发震动条件下,极易造成电子设备工作不稳定,输出电压大幅波动,甚至造成电子设备损坏的问题。
11.2、本发明利用液体和气体的配合作用,在发生震动的短时间内,抗震系统左右两侧和上下两侧的力会重新达到平衡,不会因为一侧的抗震系统压力增大,另一侧的抗震系统压力减小而导致电子室快速回弹,造成二次震动伤害。在震动结束后,各部件还能够回归原始位置和原始状态。
12.3、本发明的电子室周围围绕的液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电子室内温度的变化,降低温差对电子设备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设备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的内部结构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的截面图a-a;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三减震器的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的截面图b-b;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第四减震器的结构图。
14.图中:100-保护箱、110-第一检修门、200-电子室、210-第二检修门、220-检修口、230-观察窗、300-抗震系统、310-第一减震区、311-第一减震器、3111-第一活塞、3112-第一支撑结构、320-第二减震区、330-底部减震区、331-第二减震器、3311-第二活塞、3312-第二支撑结构、340-流道、400-第一关断阀、500-第二关断阀、600-第三减震器、610-第三活塞、620-第三支撑结构、630-第一弹簧、700-第四减震器、710-第四活塞、720-第四支撑结构、730-限位板、740-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6.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17.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8.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0.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1.参照图1至图2,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抗震型智能稳压调控装置,包括保护箱100、电子室200和抗震系统300。稳压调控装置的电子设备均安装于电子室200中,保护箱100套设于电子室200外侧,保护电子室200免受浮沉、雨水、碰撞等损害。抗震系统300设置于保护箱100和电子室200之间,为电子室200吸收大部分震动,保证电子设备稳定运行。
22.保护箱100为长方体结构,正面设置有第一检修门110。电子室200为长方体结构,正面设置有第二检修门210、检修口220、观察窗230等,其余面为平坦的平面,也可以设置散热口。
23.抗震系统300包括第一减震区310、第二减震区320和底部减震区330,第一减震区310与第二减震区320互相对称,分别固定于电子室200左右两侧的外壁。以第一减震区310为例,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减震器311,第一减震器311包括第一活塞3111,第一活塞3111的运动端固定有第一支撑结构3112,第一支撑结构3112与保护箱100内侧壁可滑动相抵接触。底部减震区330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减震器331,第二减震器331包括第二活塞3311,第二活塞3311的运动端固定有第二支撑结构3312,第二支撑结构3312与保护箱100底部内壁固定。所有第一活塞3111和所有第二活塞3311的内腔通过流道340互相连通,在流道340左右两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关断阀400,在流道34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关断阀500。流道340内充装有液体,流道340的左右两侧还存有等量的气体,流道340内的液位低于最下方的第一活塞3111。
24.参照图3至图6,底部减震区330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减震器600,第三减震器600包括与流道340连通的第三活塞610,第三活塞610的活动端固定有第三支撑结构620,第三支撑结构620与保护箱100内侧壁可滑动相抵接触。第三支撑结构620和流道340之间于第三活塞610上套设有第一弹簧630。第一减震区310和第二减震区320分别设置有多个第四减震器700,第四减震器700包括与流道340连通的第四活塞710,第四活塞710的活动端固定有第四支撑结构720,第四支撑结构720的活动端于保护箱100上固定有限位板730,第四支撑结构720与限位板730可滑动相抵接触。第四支撑结构720和流道340之间于第四活塞710上套设有第二弹簧740。第一减震区310和第二减震区320的第四减震器700对称分布,以第一减震区310为例,多个第四减震器700分别朝向前和后两个方向。进一步,部分第四减震器700位于流道340内液位高度以下。
25.本实施例充装液体的方法如下:在使用前,需要向抗震系统300的流道340内充装液体。在充装时,打开两个第一关断阀400,流道340内两侧液位同步上升。当液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停止充装液体,先关闭两个第一关断阀400,然后继续充装液体,使得流道340内封存的气体带有一定的压力后,关闭第二关断阀500,停止充装。
26.本实施例的原理如下:在平稳状态下,各第一减震器311受气体压力作用,第一活塞3111伸出,第一支撑
结构3112抵住保护箱100内侧壁,各第二减震器331在液体压力作用下,第二活塞3311伸出,第二支撑结构3312抵住保护箱100底部内壁。
27.当突发左右横向震动时,受到强压的一侧的第一减震器311活塞收缩,压缩其后方的气体,气体压力增大,对活塞的推力增大,从而对电子室200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在一侧的气体被压缩时,气体压力增大,该侧流道340内的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液位下移,另一侧的液位上移,从而使得另一侧流道340内的气体压力增大,补充该侧因第一活塞3111伸出引起的气压下降。经过上述反应,在发生震动的短时间内,各第一活塞3111后方的气体压力重新达到平衡,不会因为一侧的抗震系统300压力增大,另一侧的抗震系统300压力减小而导致电子室200快速回弹,造成二次震动伤害。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流道340中一侧液位高,另一侧液位低,在重力作用下,两侧液位缓慢趋于平等,同时引起两侧的气体压力变化,气体压力升高一侧的第一活塞3111缓慢伸出,另一侧的第一活塞3111缓慢收缩,使得电子室200回归到平衡时的原始位置。
28.当突发纵向震动时,第二活塞3311跟随伸缩。若第二活塞3311伸长,则流道340内整体压力下降,在重力作用下,电子室200会缓慢下降,活塞收缩,逐渐还原至原始位置。反之若第二活塞3311收缩,则流道340内整体压力上升,活塞在内部压力推动下克服重力缓慢伸长,电子室200逐渐还原至原始位置。
29.当突发前后横向震动时,第三减震器600和第四减震器700相应压缩或伸长,对应的第一弹簧630和第二弹簧740也被压缩或伸长。随后,在被压缩的第一弹簧630和第二弹簧740的作用下,电子室200会回归原始位置,此时由于第三减震器600和部分第四减震器700的第三活塞610和第四活塞710内充满液体,在回缩时受到液体阻力作用,速度相对缓慢,电子室200的回弹速度较左右横向和纵向快,但也不至过快而对内部电子设备造成二次震动损害。
30.以上仅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叙述,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