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末端风量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9-11 17:24: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通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末端风量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大部门空调系统均选用混风型空气调节装置,传统的混风型空气调节装置,新风多采用新风管路把室外新风引入空气装置,回风则采用走廊回风。在工程安装调试时,会根据新风管道和初阻力,调节新风机的运行频率使静压为0,这样回风才能被吸入空气混风箱中,再通过手动调节回风风阀的开度,以使新风和回风达到一个满足的混风比例,并固定不变。但随着空调系统长时间运行,新风管路的滤网会发生脏堵,导致新风管路阻力增加,从而影响空调装置的新风量,从而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不满足使用房间对空气新鲜度的要求。同时对于多末端供风系统,会存在各个出风口送风量不均,个别风口送风量较大,个别风口送风量较少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末端风量控制系统,能够对新风量与回风量进行调节,维持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在稳定范围内,同时保持各个出风就送风量保持一致,满足用户对新鲜空气的需求。
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末端风量控制系统,包括送风通道、新风控制模块、回风控制模块、末端风量控制模块和控制器;所述送风通道上设置有新风口、新风机、回风口、回风机和至少两个末端供风口,新风机设置在新风口处,回风机设置在回风口处,新风机和回风机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5.所述新风控制模块和回风控制模块分别设置在新风口和回风口处,并且新风控制模块和回风控制模块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风速传感器、第一阀门和第一电动执行机构,所述风速传感器和第一电动执行机构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电动执行机构与第一阀门连接,风速传感器设置在第一阀门前端;
6.每个末端供风口上设置有末端风量控制模块,所述末端风量控制模块包括固定调节板、活动调节板、第二阀门、第二电动执行机构、风量传感器和风压传感器,固定调节板和活动调节板均由呈棋盘形交错设置的通风口和封闭口组成,固定调节板设置在第二阀门后端,并与末端供风口固定连接,活动调节板设置在第二阀门和固定调节板之间,并与末端供风口活动连接,活动调节板的高度低于固定调节板的高度,活动调节板顶部设置有金属块,底部设置有弹簧,弹簧另一端与末端供风口底面连接,末端供风口顶面设置有与金属块相吸合的电磁铁;所述第二电动执行机构与第二阀门连接,风量传感器和风压传感器设置在第二阀门前端,电磁铁、第二电动执行机构、风量传感器和风压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通风口和封闭口的大小相同,活动调节板与固定调节板的高度差为一个通风口或封闭口的高度。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门的开合程度由风速传感器控制,第二阀门的开合程度由
风压传感器控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由风量传感器控制。
9.进一步地,所述末端供风口两侧内壁设置有滑槽,所述活动调节板两侧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10.进一步地,所述新风口连接两个新风通道,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末端均设置有空气过滤网和压差传感器,压差传感器两端分别设置在空气过滤网的内侧和外侧,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之间设置有切换板,所述切换板底部设置有与切换板相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和压差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切换板两端顶部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末端设置有清洁刷,所述清洁刷设置在空气过滤网外侧,清洁刷的高度与空气过滤网的高度一致。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通过风速传感器检测新风口和回风口的风速,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风速大小控制第一电动执行机构动作,控制第一阀门的开合程度,动态调节新风量和回风量,从而维持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在稳定的范围内,持续为室内注入充足的新鲜空气;
14.(2)末端供风口处通过风压传感器控制和风量传感器,对第二电动执行机构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进行控制,从而对第二阀门的开合程度以及固定调节板和活动调节板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维持各个末端供风口的风量和风压保持一致,均匀送风;距离新风口和回风口越近的供风口,风量和风压越大,第二阀门张开的角度越小,固定调节板和活动调节板上通风口的重叠程度也越小;距离新风口和回风口越远的供风口,风量和风压越小,第二阀门张开的角度越大,固定调节板和活动调节板上通风口的重叠程度也越大;
15.(3)由于新风口连接室外空气,而室外空气相较于室内空气,含有更多的灰尘等杂质,因此设置两个新风通道,以保证新风风量;压差传感器可对空气过滤网的过滤效果进行检测,当压差传感器检测到空气过滤网两侧的压差达到临界值,说明滤网需要清理,此时驱动电机驱动切换板切换新风通道,切换的同时通过清洁刷对空气过滤网进行清理,延长空气过滤网的使用寿命,也可实现新风的不间断供风。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风通道的剖面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调节板和活动调节板的位置变化过程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末端风量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解释:1-新风口,2-新风机,3-回风口,4-回风机,5-末端供风口,6-控制器,7-风速传感器,8-第一阀门,9-第一电动执行机构,10-固定调节板,11-活动调节板,12-第二阀门,13-第二电动执行机构,14-风量传感器,15-风压传感器,16-通风口,17-封闭口,
18-金属块,19-弹簧,20-电磁铁,21-滑槽,22-第一新风通道,23-第二新风通道,24-空气过滤网,25-压差传感器,26-切换板,27-驱动齿轮,28-驱动电机,29-连接杆,30-清洁刷,31-送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4.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述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25.如图1~图5所示,一种多末端风量控制系统,包括送风通道31、新风控制模块、回风控制模块、末端风量控制模块和控制器6;所述送风通道31上设置有新风口1、新风机2、回风口3、回风机4和至少两个末端供风口5,新风机2设置在新风口1处,回风机4设置在回风口3处,分别用于向送风通道31内吸入新风和回风,新风机2和回风机4均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
26.所述新风控制模块和回风控制模块分别设置在新风口1和回风口3处,并且新风控制模块和回风控制模块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风速传感器7、第一阀门8和第一电动执行机构9,所述风速传感器7和第一电动执行机构9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第一电动执行机构9与第一阀门8连接,第一电动执行机构9用于控制第一阀门8转动,从而控制第一阀门8的开合程度,调整进入送风通道31的风量。风速传感器7设置在第一阀门8前端,用于检测新风口1或回风口3处的风速,根据风速传感器7的检测信号,控制器6控制新风控制模块和回风控制模块的第一阀门8的开合程度,动态调节新风量和回风量,从而维持新风量和回风量的比例在稳定的范围内,持续为室内注入充足的新鲜空气。
27.末端供风口5的数量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设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末端供风口5的数量为3个。每个末端供风口5上设置有末端风量控制模块,所述末端风量控制模块包括固定调节板10、活动调节板11、第二阀门12、第二电动执行机构13、风量传感器14和风压传感器15,固定调节板10和活动调节板11均由呈棋盘形交错设置的通风口16和封闭口17组成,固定调节板10设置在第二阀门12后端,并与末端供风口5固定连接,活动调节板11设置在第二阀门12和固定调节板10之间,并与末端供风口5活动连接。活动调节板11可相对固定调节板10上下移动,使得活动调节板11上的封闭口17与固定调节板10上的通风口16处于完全遮挡(如图3a所示)、部分遮挡(如图3b所示)或完全错开(如图3c所示)状态,从而实现固定调节板10上通风口16的出风量调节。
28.活动调节板11的高度低于固定调节板10的高度,活动调节板11顶部设置有金属块18,底部设置有弹簧19,弹簧19另一端与末端供风口5底面连接,末端供风口5顶面设置有与
金属块18相吸合的电磁铁20。通过电磁铁20对金属块18进行吸合,带动活动调节板11进行移动。初始状态下,控制器6未对电磁铁20通电,电磁铁20无磁力,活动调节板11上的封闭口17与固定调节板10上的通风口16处于完全遮挡状态,固定调节板10上通风口16的出风量为最小值;当控制器6开始对电磁铁20通电时,电磁铁20产生磁力,吸引金属块18,随着通电电流增大,电磁铁20的磁力增强,活动调节板11向上移动,弹簧19拉长,活动调节板11上的封闭口17与固定调节板10上的通风口16处于部分遮挡状态,此时由于电磁铁20的吸引力和弹簧19的弹力为一对平衡力,活动调节板11可维持与固定调节板10的相对位置,固定调节板10上通风口16的出风量与遮挡程度负相关,遮挡程度越小,出风量越大;当电磁铁20的磁力大于弹簧19的弹力时,电磁铁20牢牢吸合金属块18,此时活动调节板11上的封闭口17与固定调节板10上的通风口16处于完全错开状态,固定调节板10上通风口16的出风量达到最大值。当控制器6停止对电磁铁20通电,电磁铁20恢复至无磁力状态,活动调节板11在弹簧19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回到至初始位置,活动调节板11上的封闭口17与固定调节板10上的通风口16也回到完全遮挡状态。
29.所述第二电动执行机构13与第二阀门12连接,第二电动执行机构13用于控制第二阀门12转动,从而控制第二阀门12的开合程度,调整末端供风口5的出风量。风量传感器14和风压传感器15设置在第二阀门12前端,用于检测末端供风口5的风量和风压。电磁铁20、第二电动执行机构13、风量传感器14和风压传感器15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风压传感器15的检测结果用于传递给控制器6控制第二阀门12的开合程度,风量传感器14的检测结果用于传递给控制器6控制通过电磁铁20的电流大小,从而控制电磁铁20的磁力大小。通过综合调节第二阀门12的开合程度和电磁铁20的磁力大小,对末端供风口5的风压和风量进行调节,实现各个末端供风口5均匀供风。
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口16和封闭口17的大小相同,活动调节板11与固定调节板10的高度差为一个通风口16或封闭口17的高度,从而实现活动调节板11移动范围的最小化,活动调节板11仅需移动一个通风口16或封闭口17的高度,就可实现活动调节板11上的封闭口17与固定调节板10上的通风口16之间完全遮挡、部分遮挡或完全错开状态的切换,有效节省安装空间。为了确保活动调节板11的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末端供风口5两侧内壁设置有滑槽21,所述活动调节板11两侧设置在所述滑槽21内,使得活动调节板11沿着滑槽21上下移动。
31.由于新风多采用室外空气,而室外空气相比与室内空气而言含有更多的灰尘等杂质,导致新风口1处的空气过滤网24容易堵塞,影响新风的进风量。为克服这一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新风口1处连接两个新风通道,第一新风通道22和第二新风通道23末端均设置有空气过滤网24和压差传感器25,压差传感器25两端分别设置在空气过滤网24的内侧和外侧。空气过滤网24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固体杂质,避免破坏新风机2等部件;压差传感器25则用于检测空气过滤网24的过滤效果,当压差传感器25检测到空气过滤网24两侧的压差达到临界值,说明空气过滤网24需要清理。
32.第一新风通道22和第二新风通道23之间设置有切换板26,所述切换板26底部设置有与切换板26相啮合的驱动齿轮27,所述驱动齿轮27与驱动电机28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8和压差传感器25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控制器6收到压差传感器25传递的信号后,控制驱动电机28正转或者反转,带动驱动齿轮27转动并通过齿轮的啮合作用驱动切换板26左右移
动,实现第一新风通道22和第二新风通道23的切换,第一新风通道22和第二新风通道23上的压差传感器25分别用于控制驱动电机28正转和反转。当第一新风通道22或第二新风通道23的空气过滤网24需要清理时,将切换板26另外一个新风通道接入新风口1,实现新风口1处的不间断供风。
33.由于新风是从空气过滤网24外侧进入新风通道,因此灰尘等杂质大多附着在空气过滤网24的外侧。为了便于对空气过滤网24进行清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切换板26两端顶部设置有连接杆29,连接杆29末端设置有清洁刷30,所述清洁刷30设置在空气过滤网24外侧,清洁刷30的高度与空气过滤网24的高度一致。在切换板26切换新风通道的过程中,清洁刷30会扫过需要清洁的空气过滤网24的整个外表面,将附着的灰尘清理下来,延长空气过滤网24的使用寿命。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