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9-11 01:39: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气泵技术领域,涉及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2.电动气泵,一种通过电力驱动从一个封闭空间排除空气或从封闭空间添加空气的电动装置,生活中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收纳袋抽真空处理,以及气球等充气工作,部分电动气泵工作时出风口处会产生局部的漏风/回风现象,影响工作效率。
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533340u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可提高出风效率的气泵,其中叶轮与机壳间无配合结构,叶轮转动带动气流流动时,气流从进风口流入气腔并从出风口流出,因气流会在气腔中流动,一部风气流会从出风口排出,另一部分气流会从进风口溢出,产生漏风/ 回风的现象,影响气流排出效率,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电动气泵出风口漏风/回风、降低工作效率、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漏气/回风现象、提高抽气/充气的效率、提高用户体验的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包括进出风壳体和扇轮;
6.所述进出风壳体设有风腔,以及连通风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7.进风口侧壁设有内阻拦环;
8.所述扇轮包括层隔、转动连接部和若干风叶,若干风叶连接层隔和转动连接部;
9.层隔中心设有入风口,转动连接部位于入风口内,入风口周边设有围壁;
10.所述扇轮设于风腔中转动安装,所述层隔位于进风口与若干风叶之间,所述围壁围合在内阻拦环外圈;
11.围壁内径大于内阻拦环外径;
12.扇轮转动时,风叶带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入入风口,并从层隔下方的若干扇叶间径向流出,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因风腔腔壁作用经层隔上表面流至围壁与内阻拦环之间,通过入风口重新流入层隔下方。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若干所述风叶环形分布并连接在转动连接部的径向壁面上。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相邻风叶间具有间距,且间距从与转动连接部的连接处径向扩大。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扇轮内气体流向垂直于所述转动连接部的转动轴心。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转动连接部外尺寸小于入风口内壁尺寸。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进出风壳体包括上盖和下壳,所述进风口
设于上盖上,且所述上盖与下壳各设有局部的风腔和出风口。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先方案为:所述下壳连接有主机壳,所述主机壳内设有电控组件;
19.电控组件包括连接的驱动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开关;
20.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插入下壳内,并与扇轮的转动连接部连接,驱动电机能驱动扇轮转动;
21.所述控制电路连接电源并能控制驱动电机工作;
22.所述控制开关能切换控制电路及驱动电机的通断电。
23.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包括进出风壳体和扇轮;
24.所述进出风壳体设有风腔,以及连通风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25.进风口侧壁设有内阻拦环,以及设于内阻拦环外圈的外阻拦环,所述内阻拦环与外阻拦环间间隔并形成沟槽;
26.所述扇轮包括层隔、转动连接部和若干风叶,若干风叶连接层隔和转动连接部;
27.层隔中心设有入风口,转动连接部位于入风口内,入风口周边设有围壁;
28.所述扇轮设于风腔中转动安装,所述层隔位于进风口与若干风叶之间,所述围壁插入所述沟槽内;
29.沟槽宽度尺寸大于围壁厚度尺寸;
30.扇轮转动时,风叶带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入入风口,并从层隔下方的若干扇叶间径向流出,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因风腔腔壁作用经层隔上表面流至沟槽内,通过入风口重新流入层隔下方。
31.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包括进出风壳体和扇轮;
32.所述进出风壳体设有风腔,以及连通风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33.进风口侧壁设有内阻拦环;
34.所述扇轮包括层隔、转动连接部、层板和若干风叶,若干风叶连接层隔、层板和转动连接部,若干所述风叶位于层隔与层板之间;
35.层隔中心设有入风口,转动连接部位于入风口内,入风口周边设有围壁;
36.所述扇轮设于风腔中转动安装,所述层隔位于进风口与若干风叶之间,所述围壁围合在内阻拦环外圈;
37.围壁内径大于内阻拦环外径;
38.扇轮转动时,风叶带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入入风口,并从层隔与层板间径向流出,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因风腔腔壁作用经层隔上表面流至围壁与内阻拦环之间,通过入风口重新流入层隔与层板间。
39.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包括进出风壳体和扇轮;
40.所述进出风壳体设有风腔,以及连通风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41.进风口侧壁设有内阻拦环,以及设于内阻拦环外圈的外阻拦环,所述内阻拦环与外阻拦环间间隔并形成沟槽;
42.所述扇轮包括层隔、转动连接部、层板和若干风叶,若干风叶连接层隔、层板和转动连接部,若干所述风叶位于层隔与层板之间;
43.层隔中心设有入风口,转动连接部位于入风口内,入风口周边设有围壁;
44.所述扇轮设于风腔中转动安装,所述层隔位于进风口与若干风叶之间,所述围壁插入所述沟槽内;
45.沟槽宽度尺寸大于围壁厚度尺寸;
46.扇轮转动时,风叶带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入入风口,并从层隔与层板间径向流出,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因风腔腔壁作用经层隔上表面流至沟槽内,通过入风口重新流入层隔与层板间。
4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扇轮转动带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入入风口并进入风腔,风腔中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气流因风腔腔壁作用经层隔上表面流至围壁与内阻拦环之间,通过入风口重新流入风腔内,能有效降低风腔中的气流从进风口处流出,有效防止漏气/回风现象,提高出风口排出气流的效率,即提高抽气/充气的效率,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48.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49.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电动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电动气泵的爆炸图;
51.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电动气泵的剖视图;
52.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一电动气泵内气体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53.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二电动气泵内气体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54.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三电动气泵的爆炸图;
55.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三电动气泵内气体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56.图8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四电动气泵内气体流动的状态示意图。
57.图中:1、扇轮,11、层隔,12、风叶,13、转动连接部,14、层板,15、入风口,16、围壁;2、进出风壳体,2a、上盖,2b、下壳,21、进风口,22、出风口,23、风腔,24、内阻拦环,25、外阻拦环,26、沟槽;3、主机壳;01、电控组件:4、驱动电机;5、控制电路; 6、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58.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5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60.本实施例主要对能有效防止漏气/回风现象、提高抽气/充气的效率、提高用户体验的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61.实施例一
62.如图1~3所示,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包括进出风壳体2和扇轮1,进出风壳体2上
设有进风口21、出风口22和风腔23,扇轮1设于风腔23内转动安装,且进风口21与出风口 22连通风腔23,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1设于进出风壳体2的上方,且进出风壳体2下方连接有主机壳3,主机壳3内设有电控组件01,电控组件01连接电源并控制扇轮1的转动。
63.电控组件01包括驱动电机4、控制电路5和控制开关6,驱动电机4、控制电路5与控制开关6通过导线或通过接脚焊接连接,控制电路5连接电源并能控制驱动电机4工作,控制开关6能切换控制电路5及驱动电机4的通断电,优选的,电源可采用充电式电池或家用电等,而控制电路5连接家用电时,控制电路5设有外接家用电的插头。
64.本实施例中,控制开关6固定在主机壳3上,且控制开关6局部裸露安装。
65.驱动电机4的驱动端插入进出风壳体2的风腔23中并与扇轮1连接,驱动电机4能带动扇轮1转动。
66.本实施例中,进出风壳体2的进风口21侧壁设有内阻拦环24,内阻拦环24延伸至风腔 23内,且扇轮1设有层隔11,层隔11中心设有入风口15,入风口15周边设有围壁16,扇轮1设于风腔23中时,围壁16围合在内阻拦环24外圈,且围壁16内径大于内阻拦环24外径,围壁16上端与进出风壳体2风腔23的上壁间留有距离。
67.扇轮1还设有转动连接部13和若干风叶12,扇轮1通过转动连接部13与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转动连接部13和若干风叶12设于层隔11下方,且若干风叶12连接层隔11和转动连接部13,若干风叶12环形分布并连接在转动连接部13的径向壁面上,相邻风叶12 间具有间距,且间距从与转动连接部13的连接处径向扩大,转动连接部13位于入风口15内,转动连接部13外尺寸小于入风口15内壁尺寸,优选的,入风口15连通若干相邻风叶12间的间距,且扇轮1内气体流向垂直于转动连接部13的转动轴心。
68.如图4所示,驱动电机4带动扇轮1转动时,风叶12带动气流从进风口21流入入风口 15,并从层隔11下方若干风叶12间的间距处径向流出,因风腔23腔壁限制,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22处流出,另一部分气流经层隔11上表面流至围壁16与内阻拦环24之间,因内阻拦环24的限位作用通过入风口15重新流入层隔11下方。
69.为确保扇轮1的安装方便,进出风壳体2包括上盖2a和下壳2b,进风口21与内阻拦环 24设于上盖2a上,且上盖2a与下壳2b各设有局部的风腔23和出风口22,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从下壳2b的下方插入至上盖2a与下壳2b间的风腔23内,并与扇轮1的转动连接部13 连接。
70.实施例二
71.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上盖2a进风口21内阻拦环24的外圈设置有外阻拦环25,内阻拦环24与外阻拦环25间间隔形成沟槽26,层隔11上的围壁16局部插入沟槽26内,沟槽26宽度尺寸大于围壁16厚度尺寸,且围壁16与沟槽26槽壁间均不贴合。
72.动电机带动扇轮1转动时,风叶12带动气流从进风口21流入入风口15,并从层隔11 下方若干风叶12间的间距处径向流出,因风腔23腔壁限制,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22处流出,另一部分气流经层隔11上表面流至沟槽26内,因内阻拦环24的限位作用通过入风口15重新流入层隔11下方。
73.实施例三
74.如图6~7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扇轮1设有层板14,若干风叶12设于层板14与层隔11之间,驱动电机4带动扇轮1转动时,风叶12带动气流从进风口21流入入风
口15,并从层隔11与层板14间的若干风叶12间径向流出,因风腔23腔壁限制,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22处流出,另一部分气流经层隔11上表面流至围壁16与内阻拦环24之间,因内阻拦环24的限位作用通过入风口15重新流入层隔11与层板14间。
75.实施例四
76.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扇轮1设有层板14,若干风叶12设于层板 14与层隔11之间,驱动电机4带动扇轮1转动时,风叶12带动气流从进风口21流入入风口15,并从层隔11与层板14间的若干风叶12间径向流出,因风腔23腔壁限制,一部分气流从出风口22处流出,另一部分气流经层隔11上表面流至沟槽26内,因内阻拦环24的限位作用通过入风口15重新流入层隔11与层板14间。
7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气泵的风道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