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竖流式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6:12: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竖流式沉淀池。


背景技术:

2.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通常把生物处理后的沉淀池称为二沉池,在二沉池中,泥水混合液在重力作用下分离,水密度较小,从上部出水堰流出;污泥由于密度较大,自然落入下部泥斗浓缩,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回流到生物处理段,实现微生物的循环,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系统。
3.竖流式沉淀池具有无机械刮泥设备、排泥方便、管理简单、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在村镇小型污水处理厂(站)已有广泛的应用。村镇污水处理站规模小,投资有限,施工周期短,因开挖深度或运输高度的限制,往往沉淀池高度被限定,在沉淀池高度限定的情况下,为保障排泥的充分,一种方法是底部设置多个泥斗,这种做法,成本高,污泥回流和污泥排放的操作比较复杂,或者设置有污泥泵、空压机、水反洗、气反洗系统等众多机电设备,设备维护工作量大,能耗大;若仅设一个泥斗,则泥斗面积大,存在死区,排泥不充分,剩余污泥在沉淀池内不仅占用池容,而且会因缺氧发生反硝化反应产生n2,n2逸出过程会携带污泥上浮,造成出水中浮泥较多,出水感官及水质差。另外,由于现场施工技术水平差异,基础或底板的水平精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容易出现堰口出水不均匀的问题。
4.因此,急需一种能同时解决充分排泥、去除出水中的浮泥和堰口出水不均匀等问题的沉淀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采用多点吸泥口结合气提实现充分排泥,并有效减少浮泥,保证出水感官及水质,且所需机电设备少,能耗低。
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竖流式沉淀池,包含池体、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挡泥板、泥斗、排泥装置和排空管。
8.所述进水装置包含进水管、中心筒、喇叭口和反射板;所述出水装置包含固定出水堰、活动出水堰和出水孔;所述排泥装置包含吸泥口、吸泥管、竖直排泥管、污泥回流管、剩余污泥排放管及进气管。
9.所述进水管位于池体中上部,所述中心筒、喇叭口、反射板自上而下同轴设于池体中心,进水管连通中心筒;所述泥斗位于池体底部,所述吸泥管设于泥斗底部四周方向,与竖直排泥管连接,竖直排泥管在池体上部分为两路,一路为污泥回流管,一路为剩余污泥排放管,污泥回流管、剩余污泥排放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进气管一端伸入池体下部与竖直排泥管连接,另一端与总气管连接,所述吸泥管沿管两侧交错开设有若干吸泥口;所述出水堰设于池体上部沿池内四周方向布置,所述出水孔开设于池体壁面,孔底不低于出水堰底,所
述排空管一端位于泥斗内部,一端伸出池体外部并设有阀门。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堰包括固定出水堰和活动出水堰,固定出水堰、活动出水堰设于池体上部沿池内四周方向布置,所述固定出水堰为平板堰,开设圆孔,与池体连接,所述活动出水堰为齿形堰,开设长腰孔,所述圆孔孔径与所述长腰孔孔宽相等并通过螺栓连接从而使得活动出水堰与固定出水堰紧密连接,构成沉淀池的出水堰,通过螺栓在长腰孔中的位置可以调控活动出水堰相对于固定出水堰高度,通过固定出水堰和活动出水堰的设置,可有效解决出水堰口出水不均匀的问题;
11.更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孔孔底与出水堰底齐平,孔顶低于出水堰顶部。
12.进一步的,所述挡泥板沿池体四周方向设于出水堰内侧,顶部高于出水堰顶部,底部高于出水堰底部,可有效挡住浮泥,保障出水水质;
13.进一步的,所述吸泥口斜向池底设置,与竖直面所成斜角为45~60
°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竖流式沉淀池,通过在池体底部设置沿泥斗四周布置的吸泥管及其上交错设置的多点吸泥口,减少了泥斗底部的死区,并且采用气提组件,既可进行排泥,也可对吸泥口进行气冲反洗,防止吸泥口堵塞;此外,采用在池体上部设置活动出水堰及挡泥板,可即时进行出水堰的水平度调节,保障堰口出水均匀,也可有效挡住浮泥随水流流出沉淀池,保障出水感官和水质。
附图说明
16.图1: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具体实例结构俯视图
17.图2:图1的a-a剖面图
18.图3:图1的b-b剖面图
19.图4:活动出水堰及固定出水堰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5:出水堰、挡泥板安装示意图
21.图6:吸泥口安装示意图
22.说明:1-沉淀池池体,2-固定出水堰,3-活动出水堰,4-挡泥板,5-螺栓,6-泥斗,7-进水管,8-出水孔,9-进气管,10-排空管,11-吸泥管,111-污泥回流管,112-剩余污泥排放管,12-吸泥口,13-中心筒,14-喇叭口,15-反射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4.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竖流式沉淀池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图中包含池体1、进水装置、出水装置、挡泥板4、泥斗6、排泥装置和排空管10。所述进水装置包含进水管7、中心筒13、喇叭口14和反射板15;所述出水装置包含固定出水堰2、活动出水堰3和出水孔8;所述排泥装置包含吸泥口12、吸泥管11、竖直排泥管、污泥回流管111、剩余污泥排放管112及进气管9。
25.所述进水管7位于池体1中上部,一端连通中心筒13上部,另一端连通前端处理池;
所述中心筒13、喇叭口14、反射板15同轴位于池体1中心,中心筒13连接喇叭口14,位于喇叭口14上方,反射板15位于喇叭口14下方。所述泥斗6位于池体1底部,泥斗6壁面与水平方向夹角为55
°
~60
°
。所述出水装置位于池体1上部,固定出水堰2与活动出水堰3构成出水堰,所述出水堰设于池体1上部沿池内四周方向布置,所述出水孔8开设于池体1壁面,孔底不低于出水堰底;
26.泥水混合液从进水管7进入到中心筒13,中心筒13具有稳流左右,然后通过喇叭口14降低水流速度,通过下方反射板15后均匀分散于四周并缓慢向上流动,澄清的污水通过出水堰溢流至堰槽,进而由出水孔8流出池体1。悬浮物由于重力作用沉入泥斗6,从而实现泥水分离。
27.如图1、图4所示,所述固定出水堰2、活动出水堰3设于池内四周方向,所述固定出水堰2为平板堰,开设圆孔,与池体1连接,所述活动出水堰3为齿形堰,开设长腰孔,与固定出水堰2紧密连接,所述固定出水堰2上的圆孔孔径与活动出水堰3上的长腰孔孔宽相等并通过螺栓连接。各出水堰口出现出水不均匀时,调整活动出水堰的高度,进行水平精度调整,使出水均匀。所述出水孔8孔底与出水堰底齐平,孔顶低于出水堰顶部,可防止堰槽积水积泥,防止沉淀池出水未经过出水堰溢流直接流出池体1,出水感官好。
28.如图5所示,所述挡泥板4位于池体1上部,设于出水堰内侧的四周方向,顶部高于出水堰顶部,底部高于出水堰底部。由于泥斗6设于池体1底部中心位置,污泥经反硝化产生的n2逸出过程带出的上浮污泥集中在池体1上部的中间位置,即挡泥板4内侧,而水从挡泥板4外出流向出水堰,故挡泥板4可有效防止浮泥随水流流出池体1而影响出水水质。
29.如图1、2、3、6所示,所述排泥装置包含若干吸泥口12、吸泥管11、污泥回流管111、剩余污泥排放管112及进气管9,所述吸泥口12沿吸泥管11两侧交错设置,且吸泥口12斜向池底,斜角为45~60
°
(与竖直面的夹角);所述吸泥管11设于泥斗6底部绕泥斗6四周方向设置,吸泥管11与竖直排泥管连接,竖直排泥管在池体1上部分为两路,一路为污泥回流管111,一路为剩余污泥排放管112,所述污泥回流管111、剩余污泥排放管112上均设有阀门;所述进气管9一端连接伸入池体1下部与排泥竖直管连接,另一端与总气管连接。由于吸泥管11内有气体通入,密度小,吸泥口12吸入的污泥进入吸泥管11后流向密度小的方向,从而实现气提排泥至池体1上部,在上部进行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放,污泥回流管111的一端连通前端处理池,将污泥回流至前端处理池中,实现微生物的循环利用;剩余污泥排放管112的一端连通储泥池,将剩余污泥排出污水处理系统中,去除污水中的tp污染物;
30.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通过环泥斗底部四周方向设置的吸泥管、以及竖直排泥管、进气管的设置,结合沿吸泥管交错开设的多个吸泥口,减少了泥斗底部的死区,实现了充分排泥,吸泥口斜向下设置,有利于污泥吸入,且如出现堵塞,可形成气冲刷以利于杂物排出吸泥管;正常运行时,污泥回流管上的阀门常开,剩余污泥排放管上的阀门在需要排泥时开启,也可以常开;若吸泥口出现堵塞,排泥效率下降,则关闭污泥回流管及剩余排放污泥管上的阀门,通入吸泥管中的气体则对吸泥口进行冲刷,将杂物排出吸泥管,使其恢复吸泥功能。充分排泥能有效减少浮泥上浮,进一步保障出水感官及水质。整个沉淀池所需机电设备少,能耗低,气提排泥的气需求量低,不需要专门的风机,可与前端好氧池的曝气共用风机;操作简单、易维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