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船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2:42: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船。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重视,各地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治理环境问题,对于河道,沟渠、湖泊水域内的水面下淤泥、需要定期的对其进行清理,将混有土方、块料的的混合物从河道清理出去,不仅可以保证河水能在河道顺利的流动,还可以防止水草和沉积物在污泥里面腐烂,散发出有害气体污染环境,由于水流的流动还可能会造成其他的河水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在治理水体污染时通常将污水集中储存,或直接抽上岸边,而污泥中夹杂着污水会造成存储面积过大,因此需对污泥进行过滤,脱水处理以实现泥水分离,而现有技术中的污泥过滤通常采用自然沉降过滤,其过滤速度较慢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船,包括船体,料斗,用于接收污泥的污泥管,上岸输送舱和污泥过滤装置;其中,
6.所述船体采用双体船结构;
7.所述船体的中间设置有料斗;
8.所述料斗的一端连接有上岸输送舱;
9.所述料斗的两侧设置有污泥过滤装置;
10.所述污泥过滤装置的顶端设置有污泥管。
11.优选的,所述污泥过滤装置包括机架、传输带、驱动电机和至少两个转动辊和张紧轮,每个所述转动辊均转动设置在机架上,所述传输带套设在转动辊之间,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转动辊同心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机架的顶端,所述驱动电机的的另一端与传动齿轮连接,所述传动齿轮带动驱动轴转动,所述驱动轴与转动辊同心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机架的侧边设置有气缸,气缸控制张紧轮的移动位置。
14.优选的,所述污泥过滤装置的输送机选用网带输送机,其中,所述传输带选用金属网带作为输送载体。
15.优选的,所述传输带的下端设置有污水收集器,所述污水收集器设置为下部漏斗状,在污水收集器的侧边还设置有排出管道。
16.优选的,所述船体具有双艟体,所述双艟体主体包括左右两个船体结构和贯穿过道,其中,两个船体之间设置有多个贯穿过道,所述贯穿过道将两个船体结构连通,在所述船体的两侧还设置有格栅。
17.优选的,所述上岸输送舱包括传送带,传送带的两侧设置有防护板。
18.优选的,所述传送带的的两侧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分为内杆和外杆,所述内杆可绕外杆内外伸缩,所述内杆与所述传送带连接,所述外杆与船体舷侧绕支点转动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沟渠、湖泊水域内的水面下淤泥、土方、块料的固化处理设备,通过在船身的两侧设置污泥过滤装置,能将污泥中的泥水过滤掉,实现污泥的固化;同时,采用双船体设计可以减轻船身重量,同时便于在船身两侧安装污泥过滤装置,节约空间;与此同时,在船身设置上岸输送舱,可将固化后的污泥传送上岸。
21.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泥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污泥过滤装置中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船体底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7.1、船体;101、船体结构;102、贯穿过道;2、料斗;3、污泥管;4、上岸输送舱;401、传送带;402、防护板;403、调节杆;5、污泥过滤装置;501、机架;502、传输带;503、驱动电机;504、转动辊;505、张紧轮;506、传动齿轮;507、气缸;6、污水收集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泥脱水处理船,如图1所示,其包括船体1,用于承载脱水后污泥的料斗2,用于接收污泥的污泥管3,上岸输送舱4和污泥水脱水装置,
30.所述船体1采用双体船结构;
31.所述船体1的中间设置有料斗2;
32.所述料斗2的一端连接有上岸输送舱4;
33.所述料斗2的两侧设置有污泥过滤装置5;
34.所述污泥过滤装置5的顶端设置有污泥管3。
35.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污泥脱水处理船需与吸泥船配合使用,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船体结构可以便于污水从船体1底部排出;在船身的两侧设置污泥过滤装置5,能将污泥中的泥水过滤掉,实现污泥的固化;同时,在船身设置上岸输送舱4,可将固化后的污泥传送上岸。
36.具体地,所述料斗4的两侧设置有污泥过滤装置5,为了增大脱水过滤效率,所述污
泥过滤装置5均匀的分布在料仓的左右两边。所述污泥过滤装置5的顶端设置有污泥管3。
37.具体如图2所示,所述污泥过滤装置5包括机架501、传输带502、驱动电机503和至少两个转动辊504和张紧轮505,每个所述转动辊504均转动设置在机架501上,所述传输带502套设在转动辊504之间,所述驱动电机503的驱动轴与转动辊504同心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503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污泥过滤装置5上,所述驱动电机503设置于机架501的顶端,所述驱动电机503的的另一端与传动齿轮506连接,所述传动齿轮506带动驱动轴转动,所述驱动轴与转动辊504同心固定连接。
38.所述机架501采用框架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其中,所述传动辊,传输带502和位于机架501的上层,所述张紧轮505位于机架501的下层,在皮带输送机的输送机架501的中间位置装有两只改向滚筒、通过张紧支架装有张紧滚筒,张紧滚筒位于两只改向滚筒的中部上端,输送带从两只改向滚筒上部、张紧滚筒下部穿过,张紧滚筒的两端设有张紧螺杆,通过调节张紧螺杆可调节张紧滚筒上下不同位置,改变输送带与张紧滚筒、改向滚筒之间的包角,从而实现输送带的张紧和调节。
39.具体地,所述机架501的侧边设置有气缸507,气缸507控制张紧轮505的移动位置。所述污泥过滤装置5的输送机选用网带输送机,其中,所述传输带502选用金属网带作为输送载体。
40.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同时结合附图2,所述在机架501的侧边还设置有气缸507用于控制张紧轮505的移动位置,从而有效的控制皮带的打滑。所述气缸507设置为多个,分别安装在机架501的上下两层,且位于机架501的左右两端。所述气缸507分别控制所述传动辊和张紧轮505的横向位置。具体地,在机架501的顶端还设置有驱动电机503,所述驱动电机503的的另一端与传动齿轮506连接,所述传动齿轮506带动驱动轴转动,所述驱动轴与转动辊504同心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辊504设置为至少两个,均匀分布在机架501的上下两层,张紧轮505也设置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泥水渗出,所述传输带502用金属网带作为输送载体,在本实施例中,输送机选用网带输送机。
41.具体地,所述传输带502的下端设置有污水收集器6,所述污水收集器6设置为下部漏斗状,在污水收集器6的侧边还设置有排出管道。
42.需要说明的是,污水收集器6设置在皮带的下端,用于收集分离出的污水,防止污染河道。具体地,在张紧轮505的下表面也设置有污水收集器6,污水从金属网带中流出落入污水收集器6中,为了便于收集,所述污水收集器6为下部漏斗状。所述污泥过滤装置5的顶端设置有污泥管3,所述污泥管3为长条的金属管,金属管的一端设置有防污盒,金属管另一端与吸泥船连接。
43.具体地,如图4所示,所述船体1具有双艟体,所述的双体船主体包括左右两个船体结构101和贯穿过道102。所述双体船主体前端采用流线型,位于水下部分;两个船体1之间设置有多个贯穿过道102,贯穿过道102将两个船体结构101连通;贯穿过道102上为船体1的主体结构。在所述船体1的两侧还设置有格栅。
44.在所述贯穿过道的上部中间位置设置有料斗2,料斗2用于装载脱水后的固化污泥,所述料斗2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为了方便将固化后的污泥送上岸,所述料斗2的一端连接有上岸输送舱4,所述上岸输送舱4包括传送带401,传送带401的两侧设置有防护板402。具体地,为了方便调节传送带401的输送高度以及角度调节,在传送带401的的两侧设
置有调节杆403,调节杆403分为内杆和外杆,所述内杆与所述传送带401连接,所述外杆与船体1舷侧绕支点转动连接,所述内杆可绕外杆内外伸缩。
45.传输带502工作时,驱动电机503带动转动辊504转动,转动辊504带动传输带502运动,此过程中,污泥从污水泥管掉落到传送带401上,传输带502携带污泥向前运动。传输带502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打滑现象,在所述传输带502的下端还设置有张紧轮505,之后用户控制改向滚筒和张紧滚筒转动,污泥中的颗粒物质无法穿过金属网带筛除孔,之后污泥中的污水穿过金属网带筛除孔经过污泥收集口的收集进入下端的用于收集污水的污水收集器6中,同时,用户控制压合推动气缸507伸长,控制皮带的张紧程度,脱水后的污泥随着皮带传动,掉落在料斗2中,最后固化后的污泥通过上岸输送舱4方便将固化后的污泥送上岸。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