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沥脂功能的液冷压力煲的制作方法

2022-09-08 02:14: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沥脂功能的液冷压力煲。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类具有沥脂功能的压力煲,其沥脂工作过程为:在具有烹饪腔的内锅中放入食物和水,封闭内锅进行加热,随着内锅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内锅中水的沸点升高,水不发生沸腾;当进入沥脂程序后,电磁阀开启以推动设于锅盖上的限压阀释放内锅压力,使得内锅温度下降、水的沸点降低,内锅中的液体发生沸腾不断上涌至油脂分离器,上层油脂浮在油脂分离器上,当液体停止沸腾液体回落,油脂继续留在油脂分离器上,实现油脂过滤。
3.上述方案中,当内锅中存在较高压力时,需通过频繁地开启电磁阀控制限压阀从而实现排气泄压,该过程伴随较大的工作噪音,不利于愉悦用户体验。当内锅中存在较低压力时,若开启电磁阀来控制限压阀实现泄压,此时锅内沸腾不剧烈,沥脂效果难达预期,若进一步通过辅助加热达到持续沸腾的效果,将导致烹饪时长延长,不利于节约用户时间。此外,电磁阀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时,存在生锈失效、功能衰减的风险,易导致使用寿命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沥脂功能的液冷压力煲,以至少解决使用电磁阀控制限压阀实现泄压,以实现液体沸腾沥脂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具有沥脂功能的液冷压力煲,包括煲体、具有烹饪腔的内胆、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煲盖,所述煲盖包括盖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盖体且能够与所述煲体或所述内胆进行锁合或解锁的承压盖,所述压力煲还包括:沥脂釜,所述沥脂釜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内胆,所述沥脂釜具有储液腔及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烹饪腔的过液孔;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盖体以输入冷却介质的进液口、及设置于所述承压盖的冷却区域,冷却介质间歇或持续作用于所述冷却区域,所述烹饪腔内降压沸腾,以使所述烹饪腔内的汤汁间歇或持续进入所述储液腔。
7.本技术的具有沥脂功能的液冷压力煲,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承压盖能够相对于所述盖体旋转以与所述内胆锁合或解锁,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承压盖的冷却盖板,所述冷却区域为设置于所述承压盖的冷却盘,所述冷却盖板与所述冷却盘配合形成能够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冷却腔。
9.所述煲盖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盖,所述内盖位于所述冷却盘面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所述内盖与所述冷却盘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盖设有连通所述间隙和所述烹饪腔的通孔。
10.所述承压盖与所述盖体同步旋转以与所述内胆锁合或解锁,且所述承压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盖体,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承压盖背向所述烹饪腔一侧的冷却盖
板,所述冷却盖板与所述承压盖的冷却区域配合形成能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冷却腔。
11.所述冷却盖板与所述承压盖可拆卸地连接。
12.所述煲体包括外壳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保温罩,所述承压盖与所述保温罩锁合或解锁。
13.所述冷却区域朝向所述烹饪腔凸出以在所述冷却区域形成凹槽,所述盖体设有排液口,所述冷却介质作用于所述冷却区域后自所述排液口流出。
14.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具有能够与所述进液口连通的出液口;所述储液箱与所述煲体固连,或者,所述储液箱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煲体。
15.所述储液箱的至少部分区域裸露在所述盖体的外侧,所述储液箱设有开关阀,所述开关阀能够相对于所述储液箱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液口。
16.所述煲体设有位于所述进液口处的转接头,所述转接头用于外接储液容器,所述转接头包括过流通道和开关阀,所述开关阀可移动以连通所述过流通道和所述进液口、或者封闭所述过流通道和所述进液口的连通。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8.1.本技术的具有沥脂功能的液冷压力煲,设有沥脂釜,因此可实现相关沥脂功能;进一步还设有冷却单元,该冷却单元包括设置于盖体的进液口、及设置于承压盖的冷却区域,冷却介质间歇或持续作用于冷却区域,因此本技术可通过冷却介质作用于承压盖,以此与烹饪腔进行热量交换,以间歇或持续带走烹饪腔的热量,从而实现对烹饪腔的压力的降低,进而促使液体沸点降低、促使液体沸腾并由所述烹饪腔进入所述储液腔进行沥脂,实现油脂过滤。
19.相较于现有技术仅能够通过控制电磁阀来控制限压阀进行泄压,以使液体沸腾沥脂的方式,本技术使用冷却单元对烹饪腔的压力降低,以使液体沸腾沥脂,可实现快速降压,在确保沥脂效果的前提下,可提升工作效率、缩短烹饪时长;并且,在沥脂阶段本技术可减少对限压阀的控制,不必要求设置和使用电磁阀,有利于简化结构设计、降低成本、减少工作噪音。
20.2.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承压盖能够相对于盖体旋转以与内胆锁合或解锁,冷却单元还包括设于承压盖的冷却盖板,冷却区域为设置于承压盖的冷却盘,冷却盖板与冷却盘配合形成能够与进液口连通的冷却腔;在该实施方式中,承压盖可承担锁盖的角色,其与内胆配合锁合可实现内胆的封闭,确保食物烹饪的进行,解锁时方便打开内胆以取放食物;进一步地,通过冷却盖板与冷却盘配合形成冷却腔,该冷却腔为冷却介质存储提供了空间,便于单次通入一定量的冷却介质,实现对烹饪腔的降压,有利于提升热交换效率、延长冷却介质的循环周期,从而有利于加快烹饪腔中液体的沸腾,以及提升液体持续沸腾的效果。
2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煲盖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盖体的内盖,内盖位于冷却盘面向烹饪腔的一侧,内盖与冷却盘之间具有间隙,内盖设有连通间隙和烹饪腔的通孔;一方面,内盖朝向烹饪腔,可阻止烹饪腔中食物、液体喷溅至煲盖的其他部位,当其他部位不易清洗时容易影响煲盖的清洁度、降低其使用寿命,而内盖上存污时由于其方便拆卸,因此易于清洗,因此可确保其自身的洁净;另一方面,内盖与冷却盘之间的间隙为烹饪腔内压力的传递提供了空间,烹饪腔内压力经通孔、间隙传递至承压盖,确保了烹饪
腔内食物加工的正常进行。
22.3.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承压盖与盖体同步旋转以与内胆锁合或解锁,且承压盖可拆卸地安装于盖体,冷却单元还包括位于承压盖背向烹饪腔一侧的冷却盖板,冷却盖板与承压盖的冷却区域配合形成能与进液口连通的冷却腔;在该实施方式中,承压盖可承担内层盖体的角色,当烹饪腔中食物、液体喷溅至承压盖上时,可通过拆卸承压盖对其清洗,以确保承压盖的洁净;进一步地,使用冷却盖板与承压盖的冷却区域配合形成冷却腔,可省略在其他方式中设置的冷却盘结构,有助于简化结构设计、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基于结构件数量的减少,可减少热交换过程中所需要逐级传递的热传导结构,有助于提升热交换效率,从而实现快速降温。
2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冷却盖板与承压盖可拆卸地连接;由此,在上述承压盖可拆卸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拆卸冷却盖板,可方便对冷却盖板以及冷却盖板与承压盖围成的冷却腔进行清洗,保证了这些结构件的洁净,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24.4.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煲体包括外壳及设置于外壳内的保温罩,承压盖与保温罩锁合或解锁;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承压盖与保温罩锁合配合,可省略承压盖与内胆的锁合配合,有利于简化承压盖与内胆进行配合的结构设计;并且,承压盖与保温罩配合能够为内胆置放提供更宽敞的置放空间,便于内胆的取放操作。
2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冷却区域朝向烹饪腔凸出以在冷却区域形成凹槽,盖体设有排液口,冷却介质作用于冷却区域后自排液口流出;在该实施方式中,可利用冷却介质直接对承压盖冲刷进行降温,携带热量的冷却介质可从排液口排出实现循环;通过在冷却区域形成凹槽,可便于对冷却介质存蓄,有助于提升冷却介质的利用率,可避免其冲刷承压盖后直接自排液口流出而造成浪费。
26.5.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冷却单元还包括储液箱,储液箱具有能够与进液口连通的出液口;在该实施方式中,冷却单元可自带储液箱,方便用户直接使用而不必配置额外的储液装置,可节省用户自行配置并安装储液装置的精力和时间,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27.并且,储液箱与煲体固连,或者,储液箱可拆卸地安装于煲体;通过灵活设置储液箱与煲体的安装关系,可满足不同需求,如避免频繁安装储液箱与煲体,提升储液箱清洗便利性等。
28.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储液箱的至少部分区域裸露在盖体的外侧,由此可提供储液箱的显性化设计,方便用户观察储液箱内的蓄液量,以实现及时对蓄液量进行补充。
29.并且,储液箱设有开关阀,开关阀能够相对于储液箱移动以打开或关闭出液口;通过设置开关阀可实现对冷却介质供入的自动化控制,便于灵活控制冷却介质的流通或阻断、调控冷却介质的供入时机、时长等,以满足相应地降压需求,确保沥脂的效果。
30.6.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煲体设有位于进液口处的转接头,转接头用于外接储液容器,转接头包括过流通道和开关阀,开关阀可移动以连通过流通道和进液口、或者封闭过流通道和进液口的连通;在该实施方式中,压力煲可不必自带储液箱,用户可使用额外的储液容器与煲体连接,实现冷却介质的供入;通过设置转接头,其允许多样化的储液容器如市售水瓶、厂家配带的储液瓶等能够与煲体连接,可满足用户多样化选择、提高实
用性,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2.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压力煲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压力煲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压力煲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是图3的压力煲的外观示意图;
36.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压力煲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
38.10-煲体,11-内胆,111-烹饪腔,12-煲盖,13-沥脂釜,131-储液腔,132-过液孔,133-凸台,120-进液口,121-承压盖,122-冷却盖板,123-冷却盘,124-内盖,125-间隙,126-通孔,1211-凹槽,101-保温罩,127-储液箱,128-出液口,129-开关阀,102-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1.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4.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问题,避免使用电磁阀频繁地控制限压阀开启实现降压,以促使液体沸腾沥脂,申请人提供一种通过液冷对烹饪腔降温或降压的方式,以促使液体沸腾沥脂达到油脂过滤的目的。
45.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沥脂功能的液冷压力煲,包括煲体10、具有烹饪腔111的内胆11、及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111的煲盖12,所述煲盖12包括盖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盖体且能够与所述煲体10或所述内胆11进行锁合或解锁的承压盖121,所述压力煲还包括:沥脂釜13,所述沥脂釜13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内胆11,所述沥脂釜13具有储液腔131及连通所述储液腔131和所述烹饪腔111的过液孔132;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盖体以输入冷却介质的进液口120、及设置于所述承压盖121的冷却区域,冷却介质间歇或持续作用于所述冷却区域,所述烹饪腔111内降压沸腾,以使所述烹饪腔111内的汤汁间歇或持续进入所述储液腔131。
46.本技术的压力煲具有沥脂功能,其进行沥脂的工作过程为:当烹饪腔111进入沥脂程序后,冷却单元可对烹饪腔111进行间歇或持续地降温;烹饪腔111中液体的沸点降低、液体开始沸腾,沸腾的液体经上涌到达沥脂釜13,上层油脂可浮在沥脂釜13;沸腾结束之后液体回落至烹饪腔111中,油脂则继续留在沥脂釜13从而实现油脂过滤。
47.如图1和图2所示,沥脂釜13可设于烹饪腔111的上部空间,从而位于沥脂釜13下部空间的液体能够上涌至沥脂釜13并将油脂留在沥脂釜13上。本技术对沥脂釜13在烹饪腔111内的设置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沥脂釜13可通过搭接于或支撑于内胆11的相应位置。沥脂釜13设有储液腔131,储液腔131例如可由底壁和侧壁围合限定;沥脂釜13还设有过液孔132,当过液孔132下方的液体沸腾上涌时,液体可经由过液孔132进入储液腔131中,随后当液体停止沸腾回流至下方的烹饪腔111时,油脂可仍旧留在储液腔131中。优选地,沥脂釜13的底壁可设有朝向沥脂釜13的内腔凸出的凸台133,过液孔132可设于凸台133。通过设置凸台133,液体经由过液孔132进入沥脂釜13时,凸台133可对液体导向以促使液体沿凸台133滑落至储液腔131中,最终液体中的油脂能够留在储液腔131的内壁上,保证了沥脂效果。进一步优选地,还设有能够封闭或打开过液孔132的结构,以便当沥脂釜13中存蓄有液体且用户希望提起沥脂釜13移动时,可关闭过液孔132,从而方便用户对沥脂釜13进行操作。
48.进一步地,除了上述进液口120、冷却区域,冷却单元还可包括更多的结构,例如储液容器。当然,冷却单元可不必包括储液容器,储液容器可由用户自行提供。冷却介质例如可以是水(诸如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等)或其他液体。
49.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沥脂可发生在保压阶段和泄压阶段。对于保压阶段而言,无需操作限压阀,即通过冷却单元对烹饪腔111进行降压即可达到使液体沸腾的要求,由此可避免频繁地操作限压阀开启,从而可减少由此引起的工作噪音,且实现快速降温。对于泄压阶段,由于冷却单元已经实现了对烹饪腔111的降温,即使此阶段开启限压阀,也可大大降低排气噪音,从而可愉悦用户体验,且经由冷却单元降温可实现快速泄压。由于上述两个阶段均可实现液面上升将油脂带入沥脂釜内实现滤油,因此可明显提升沥脂效率。
50.进一步地,在进行沥脂的保压阶段,本技术可避免使用电磁阀频繁地对限压阀进行控制。
51.在进行沥脂的泄压阶段,或者在压力煲执行其他烹饪程序需要排气的场景下,对于限压阀的开启控制方式,本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例如可通过如下任一种方式
实现:
52.方式一:设置诸如电磁阀等的控制阀,通过此类控制阀推动限压阀移动,以实现保压或泄压。因本技术的沥脂阶段可以在限压阀封闭烹饪腔的状态下实现,因此不必频繁控制电磁阀,既降低了功耗,也延长了电磁阀的使用寿命。
53.方式二:通过手动按压或拨转相应的触发结构带动限压阀移动,以实现保压或泄压。在该方式中,可省略电磁阀的设置和使用,因此可避免使用电磁阀所带来的成本高、能耗高、工作噪音大、使用寿命短等弊端。
54.方式三:限压阀设置为重锤结构或与之近似的结构。因本技术具有液冷功能,通过液冷能够实现烹饪腔的快速降温,相较于常规的需要长时间泄压的压力煲而言,本技术的降温更加快速,因此可利用重锤结构的内外压差和自重实现位置的移动,从而实现保压或泄压。
55.无论限压阀使用上述哪一种方式开启,因本技术的冷却单元已经实现了对烹饪腔的降温,因此在排气泄压阶段,限压阀开启的状况下,排气噪音可大大降低,可愉悦用户体验。
56.进一步地,在上述冷却单元的作用下本技术的液体沸腾沥脂,既可以发生液体间歇沸腾沥脂,也可以发生液体持续沸腾沥脂,无论采用哪种沥脂控制方式,均可达到预期的沥脂效果。例如,冷却单元可间歇对烹饪腔111冷却,以实现液体间歇沸腾,在该过程,可协同加热装置或加热单元对烹饪腔111加热。或者,冷却单元可持续对烹饪腔111冷却,以使得液体在一段时间保持沸腾,从而实现持续沸腾沥脂。即本技术可通过冷却单元协同加热装置或加热单元控制烹饪腔111的温度变化,实现液体间歇沸腾沥脂或持续沸腾沥脂,使沥脂更加灵活。
57.压力煲在烹饪阶段,需要对内胆11封闭,本技术对内胆11封闭或打开可通过如下任一种结构/方式实现:
58.实施方式一:
59.所述承压盖121能够相对于所述盖体旋转以与所述内胆11锁合或解锁,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承压盖121的冷却盖板122,所述冷却区域为设置于所述承压盖121的冷却盘123,所述冷却盖板122与所述冷却盘123配合形成能够与所述进液口120连通的冷却腔。
60.在该实施方式中,操作承压盖121时,可经由设于承压盖121外侧的操作把手等结构来实现对承压盖121的拨动旋转。承压盖121与内胆11可通过卡扣配合实现锁合。如图1所示,冷却盖板122与冷却盘123围合形成冷却腔,在盖体设有排液口时,冷却介质由进液口120进入冷却腔,当与烹饪腔111进行热量交换之后,携带热量的冷却介质可从排液口排出,从而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流动。冷却盖板122与冷却盘123例如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
61.冷却盖板122与冷却盘123可均为金属结构件,例如铝合金结构件,在满足承压的同时,确保热量传递的效率。
6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煲盖12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盖体的内盖124,所述内盖124位于所述冷却盘123面向所述烹饪腔111的一侧,所述内盖124与所述冷却盘123之间具有间隙125,所述内盖124设有连通所述间隙125和所述烹饪腔111的
通孔126。
63.如图1所示,内盖124设于冷却盘123的下侧,距离烹饪腔111更近。内盖124的作用之一为,接收烹饪腔111中食物、液体喷溅留下的渣渍,以防止食物、液体喷溅至煲盖12的其他部位。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可通过对内盖124拆卸进行清洗。内盖124的作用之二为,与冷却盘123之间形成间隙125,提供烹饪腔111内压力传递的空间。其中,内盖124与冷却盘123之间的间隙125的空间大小根据压力煲的工作压力来确定,通孔126的数量和布设方式根据实际需求可调整,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64.内盖124例如可以是金属结构件或硅胶件。
65.实施方式二:
66.所述承压盖121与所述盖体同步旋转以与所述内胆11锁合或解锁,且所述承压盖121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盖体,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位于所述承压盖121背向所述烹饪腔111一侧的冷却盖板122,所述冷却盖板122与所述承压盖121的冷却区域配合形成能与所述进液口120连通的冷却腔。
67.相较于实施方式一,该实施方式可省略冷却盘123的设置,有助于简化结构设计、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基于结构件数量的减少,可减少热交换过程中所需要逐级传递的热传导结构,有助于提升热交换效率,从而实现快速降温。
68.在该实施方式中,煲盖12整体可自内胆11取放,操作时通过旋转煲盖12实现对内胆11锁合或解锁,优选地,煲盖12设有操作件,以方便用户握持并施力。如图2所示,与冷却盖板122对应的冷却区域可优选朝向烹饪腔111凸出以在冷却区域形成凹槽1211,以增大冷却腔的空间,提升储液能力,提升热交换效率。冷却盖板122与承压盖121例如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
69.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冷却盖板122与所述承压盖121可拆卸地连接。由此,本技术可通过对承压盖121、冷却盖板122进行拆卸,实现对各结构件的清洗,有利于延长各结构件的使用寿命。
70.实施方式三:
71.所述煲体10包括外壳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保温罩101,所述承压盖121与所述保温罩101锁合或解锁。
72.相较于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中通过承压盖121与内胆11锁合配合的方式,该实施方式由承压盖121与保温罩101锁合配合实现对内胆11的封闭。
73.如图3所示,承压盖121与保温罩101共同限定置放内胆11的容纳空间,内胆11可取放地置于保温罩101内。承压盖121与保温罩101可通过卡扣配合实现锁合。
74.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冷却区域朝向所述烹饪腔111凸出以在所述冷却区域形成凹槽,所述盖体设有排液口,所述冷却介质作用于所述冷却区域后自所述排液口流出。
75.在该实施例中,可利用冷却介质直接对承压盖121冲刷进行降温,携带热量的冷却介质可从排液口排出实现循环;通过在冷却区域形成凹槽,可便于对冷却介质存蓄,有助于提升冷却介质的利用率,可避免其冲刷承压盖后直接自排液口流出而造成浪费。
76.优选地,所述煲体10还设有与所述排液口连通的集液盒,所述冷却介质自所述排液口排出后进入所述集液盒内收集。进一步优选地,集液盒可拆卸地安装于煲体10,以方便
对废液进行清理以及对集液盒进行清洗。
7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技术可对冷却单元进一步优化,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压力煲提供冷却介质。
78.实施方式四:
79.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储液箱127,所述储液箱127具有能够与所述进液口120连通的出液口128。
80.具体地,当储液箱127存储有冷却介质时,冷却介质可经由出液口128流过进液口120进入煲盖12,从而实现对烹饪腔111降温。储液箱127可设于煲体10的内侧或外侧,例如设于煲体10内侧时,可形成隐藏设计,可减小压力煲整体体积,促进装置的小型化,且能够提升装置外观的简洁性。当储液箱127设于煲体10外侧时,可形成显性化设计,便于用户更直观地查看储液箱127内部的情况。
81.进一步地,储液箱127可设于煲体10的顶部或侧部。如图4示出了储液箱127设于煲体10顶部,在该示例中,储液箱127中的冷却液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入冷却区域,因此可省略使用水泵等动力部件。如图1示出了储液箱127设于煲体10侧部,在该示例中,储液箱127中的冷却液可借助水泵等动力部件输送至冷却区域。
82.本技术对储液箱127与所述煲体10的装配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储液箱127与所述煲体10固连,或者,所述储液箱127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煲体10。
8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储液箱127的至少部分区域裸露在所述盖体的外侧,所述储液箱127设有开关阀129,所述开关阀129能够相对于所述储液箱127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液口128。
84.如图3和图4所示,储液箱127的至少部分区域裸露在盖体的顶部,如此可方便用户在不弯腰的情况下即可查看储液箱127内部的情况。并且,储液箱127设于盖体顶部,可使储液箱127内冷却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入冷却区域,从而可省略使用水泵等动力部件,可降低制造成本以及促进整机布局的紧凑化。
85.开关阀129可采用现有技术所提供的任意结构,例如按压式结构、旋转式结构、触控式结构等,只要能够实现控制出液口128与进液口120构成的流路的导通或阻断即可。
86.实施方式五:
87.如图5所示,所述煲体10设有位于所述进液口120处的转接头102,所述转接头102用于外接储液容器,所述转接头102包括过流通道和开关阀,所述开关阀可移动以连通所述过流通道和所述进液口120、或者封闭所述过流通道和所述进液口120的连通。
88.相较于实施方式四,该方式下的压力煲不必自带储液箱,用户可利用其已有或通过购买的储液容器,通过转接头与煲体10进行装配。通过设置转接头,其允许多样化的储液容器如市售水瓶、厂家配带的储液瓶等能够与煲体连接,可满足用户多样化选择、提高实用性,有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89.优选地,转接头102可取放地容置于进液口120,以方便取下进行清洗。其开关阀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时,开关阀例如关闭过流通道,在第二位置时,开关阀打开过流通道,从而允许外接的储液容器通过过流通道、进液口120向冷却单元提供冷却液。
90.上述转接头102可作为中介以实现储水结构与盖体的连接,且转接头102可适配于
多种储水结构,如小型水箱、水瓶、甚至市售饮料瓶等,相较于传统的在所述锅盖或锅体设置大体积水箱以实现储水和供水的技术方案而言,本技术的方案有助于压力煲的小型化,其结构更加简单,造型更为简洁。此外,用户可以自行配备与转接头102适配的储水结构以代替厂商生产、制造和销售的水箱,从而降低了消费成本,愉悦了用户体验。
91.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92.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