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茶油快速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31 03:34: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油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油快速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2.茶油的毛油中含有少量的颗粒物杂质,需要通过过滤方式除去这些杂质。目前,大多采用筛网式过滤器进行静止过滤,进而导致其过滤效率不高,并且茶油经过长时间放置后,依然会沉淀少量颗粒物,影响茶油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茶油快速过滤装置。
4.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5.一种茶油快速过滤装置,包括底部设置有出料管的桶体,其中桶体顶部盖板上设置有进料管,且桶体内还设置有过滤板:
6.所述过滤板下方的桶体内设置有内筒,其中过滤板上向下凹陷有一圈凹陷部,且盖板底部设置有延伸至凹陷部开口内的孔板,所述过滤板边沿向上弯折倾斜部,其中倾斜部向外翻折有水平部,所述桶体内侧壁上设置有位于水平部下方的支撑环,其中支撑环顶部设置有凹槽,且凹槽内设置有支撑水平部的滚珠;
7.所述过滤板顶部及凹陷部内铺设有滤膜,其中滤膜顶部设置有锁紧机构;
8.所述过滤板顶部中间处设置有内部开口横截面为矩形的固定管,其中固定管内设置有与其大小相适配的驱动杆,且驱动杆底端与过滤板顶端面接触,所述盖板顶部设置有通过转轴与驱动杆连接的电机。
9.优选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位于过滤板顶部中间处且外套在固定管上的套管,其中套管外侧壁上径向设置有多组压杆,且压杆将滤膜压紧固定在过滤板顶端面及凹陷部内侧壁上,所述套管上方的固定管上还螺接有螺母,所述水平部顶端设置有一圈围边,其中围边上设置有对应压杆的u型缺口,且压杆末端设置有一端卡入u型缺口内的v型杆。
10.优选地,所述凹陷部外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加强部,其中内筒内侧壁上设置有对应加强部的安装架,且安装架上设置有与加强部外侧壁接触的滚轮组。
11.优选地,所述出料管内设置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出液管,其中出液管直径小于出料管内径,且出液管出口端弯折并贯穿出料管侧壁,所述出液管进口端延伸至桶体内。
12.优选地,所述桶体内底部垂直交叉设置有多组格板,其中格板底端与桶体内底壁最底端处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cm,且出液管顶端延伸至格板上方处。
13.优选地,所述内筒内侧壁上径向设置有位于凹陷部下方的托杆,其中凹陷部底部设置有环形座,且环形座底部设置有一圈滑槽,所述托杆末端顶部设置有位于滑槽内的弧形滑块。
14.优选地,所述孔板与进料管之间错开设置,其中进料管的出口端位于凹陷部开口内的正上方处,且进料管呈z型结构。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过滤板及滤膜对茶油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同时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转动过滤板及滤膜的方式以加速茶油的过滤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发明锁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19.图4是本发明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桶体,2、出料管,3、盖板,4、进料管,5、过滤板,6、凹陷部,7、孔板,8、倾斜部,9、水平部,10、支撑环,11、滚珠,12、滤膜,13、锁紧机构,131、套管,132、压杆,14、固定管,15、驱动杆,16、电机,17、螺母,18、围边,19、u型缺口,20、v型杆,21、加强部,22、内筒,23、安装架,24、滚轮组,25、出液管,26、托杆,27、环形座,28、滑槽,29、滑块,30、格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22.一种茶油快速过滤装置,包括底部设置有出料管2的桶体1,其中桶体1顶部盖板3上设置有进料管4,且桶体1内还设置有过滤板5:
23.所述过滤板5下方的桶体1内设置有内筒22,其中过滤板5上向下凹陷有一圈凹陷部6,且盖板3底部设置有延伸至凹陷部6开口内的孔板7,所述过滤板5边沿向上弯折倾斜部8,其中倾斜部8向外翻折有水平部9,所述桶体1内侧壁上设置有位于水平部9下方的支撑环10,其中支撑环10顶部设置有凹槽,且凹槽内设置有支撑水平部9的滚珠11;
24.所述过滤板5顶部中间处设置有内部开口横截面为矩形的固定管14,其中固定管14内设置有与其大小相适配的驱动杆15,且驱动杆15底端与过滤板5顶端面接触,所述盖板3顶部设置有通过转轴与驱动杆15连接的电机16。
25.那么通过支撑环10及滚珠11对水平部9进行支撑的方式,以此间接将过滤板5及凹陷部6悬空固定在桶体1内顶部,同时电机16的转轴通过驱动杆15抵住过滤板5中间处的方式、以及支撑环10支撑的方式,进而将过滤板5固定在桶体1内以防止其受外力影响下在桶体1内进行上下窜动,进而有效提升其稳固性。
26.而在进行工作时,将茶油的毛油经进料管4导入凹陷部6开口内,此时电机16通过转轴带动驱动杆15转动,而由于固定管14内径截面为矩形,使得驱动杆15可有效带动固定管14进行转动,防止固定管14不与驱动杆15一同旋转,其中固定管14会带动过滤板5、凹陷部6、倾斜部8及水平部9同时进行转动,而水平部9此时则会在滚珠11上进行转,滚珠11在凹槽内进行转动,以此便于过滤板5及凹陷部6转动的同时,可最大化的减小对过滤板5转动时所受到的阻力。
27.其中过滤板5及凹陷部6转动时会甩动其内部的茶油,使得茶油受离心力影响下经凹陷部6侧壁孔径均匀甩落下以对其起到过滤作用,而与此同时孔板7可防止凹陷部6内茶油与其一同进行高速转动,进而导致其不能顺利经凹陷部6侧壁孔径筛落的问题,使得孔板7可对茶油起到阻流减速作用,最终使得茶油可经凹陷部6侧壁孔径筛落下,而凹陷部6内的部分茶油可经孔板7孔径进行流通,同时通过凹陷部6侧壁孔径加大对茶叶的过滤面积以提
升过滤效率。
28.本实施例中由于驱动杆15仅插入固定管14内对其进行驱动,那么在使用时可通过拆卸盖板3并带动驱动杆15从固定管14抽出、孔板7从凹陷部6内抽出的方式,以此将其与过滤板5分离,那么此时人们即可很方便的将位于桶体1内的过滤板5及凹陷部6抽出以对其进行更换或清理等工作。
29.所述孔板7与进料管4之间错开设置,其中进料管4的出口端位于凹陷部6开口内的正上方处,且进料管6呈z型结构,以此防止桶体1内的茶油受甩动力影响而从进料管6溅射出的问题。
30.所述过滤板5顶部及凹陷部6内铺设有滤膜12,其中滤膜12顶部设置有锁紧机构13,所述锁紧机构13包括位于过滤板5顶部中间处且外套在固定管14上的套管131,其中套管131外侧壁上径向设置有多组压杆132,且压杆132将滤膜12压紧固定在过滤板5顶端面及凹陷部6内侧壁上,所述套管131上方的固定管14上还螺接有螺母17,所述水平部9顶端设置有一圈围边18,其中围边18上设置有对应压杆132的u型缺口19,且压杆132末端设置有一端卡入u型缺口19内的v型杆20。
31.在安装时将滤膜12平铺在过滤板5顶端面及凹陷部6内侧壁上,接着将套管131外套在固定管14上,并带动压杆132将滤膜12压紧固定在过滤板5及凹陷部6上,此时压杆132带动v型杆20卡入u型缺口19内,同时在固定管14上螺接螺母17用于锁紧套管131,以此防止压杆132进行上下移动,同时通过u型缺口19卡住v型杆20的方式防止压杆132进行转动,最终实现通过锁紧机构13将滤膜12锁紧固定在过滤板5及凹陷部6内。
32.那么在对茶油进行甩动过滤时可通过滤膜12对其进行过滤,使得茶油中的颗粒物停留在滤膜12的上表面,进而通过滤膜12实现茶油中颗粒物的虑除,能够有效提高茶油的品质,而为了加强茶油穿透滤膜12以提升过滤效果时,可在其上方的桶体1内注入压缩空气用于增压,以此使得茶油受压后快速穿过滤膜12。
33.所述凹陷部6外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加强部21,其中内筒22内侧壁上设置有对应加强部21的安装架23,且安装架23上设置有与加强部21外侧壁接触的滚轮组24。
34.所述内筒22内侧壁上径向设置有位于凹陷部6下方的托杆26,其中凹陷部6底部设置有环形座27,且环形座27底部设置有一圈滑槽28,所述托杆26末端顶部设置有位于滑槽28内的弧形滑块29。
35.本发明中通过内筒22对桶体1内侧壁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被甩落下的液体与桶体1内壁剧烈接触而将其损伤,其中通过安装架23与滚轮组24对凹陷部6侧壁起到夹持限位作用,防止其在转动时发生摆动的问题,同时转动的凹陷部6可带动滚轮组24进行滚动,进而降低其对转动的凹陷部6所造成的阻力。
36.与此同时托杆26通过滑块29及环形座27还可对凹陷部6底部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其受压后塌陷,而当凹陷部6转动时会带动滑槽28在滑块29上转动,以此降低其对凹陷部6转动时所造成的阻力,并且通过滑块29固定滑槽28的方式可进一步防止凹陷部6在转动时发生水平窜动的几率。
37.所述出料管2内设置有与其同轴设置的出液管25,其中出液管25直径小于出料管2内径,且出液管25出口端弯折并贯穿出料管2侧壁,所述出液管25进口端延伸至桶体1内。
38.所述桶体1内底部垂直交叉设置有多组格板30,其中格板30底端与桶体1内底壁最
底端处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cm,且出液管25顶端延伸至格板30上方处。
39.通过交叉设置的格板30防止桶体1内底部液体发生波动以便于杂质沉淀,而在排出茶油时开启出液管25可将格板30上方澄清后的茶油排出,其中还可通过出料管2将桶1体底部沉淀物及残余茶油排干。
40.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