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发动机罩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2-08-28 08:49: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更加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能,尤其是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对行人方面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头部损伤是交通事故中行人最易发生的损伤形式之一。行人头部与车辆前端的碰撞点,通常会在发动机罩上面。
3.发动机罩总成包括外板、内板以及连接在外板与内板之间的加强支架;加强支架既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外板不凹陷,又要满足行人头部的碰撞要求,防止在头部碰撞过程中的伤害值超标。
4.现有技术中,加强支架与外板之间的安全溃缩空间不足,若头部碰撞发生在发动机罩总成上,由于外板的变形量小,对行人头部造成的伤害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强支架与外板之间的安全溃缩空间不足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罩总成,包括:
7.外板;
8.内板,位于所述外板的下方;所述内板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吸能区、起拱区和外环区;所述吸能区位于所述外环区的上方,所述起拱区由外至内向上拱起设置,所述起拱区和所述外环区与所述外板之间形成有溃缩空间;
9.加强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环区上,且位于所述起拱区的前方;
10.其中,所述起拱区上设置有多个加强支脚,多个所述加强支脚均位于所述加强支架的后方;所述加强支脚的一端与所述起拱区连接,所述加强支脚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与所述外板连接。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起拱区的前部设置有多个加强支脚;所述加强支脚的一端与所述起拱区连接,所述加强支脚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与所述外板连接。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支脚为板状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相接的支撑部和折弯部;
13.所述支撑部沿上下方向设置,所述折弯部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或者
14.所述支撑部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所述折弯部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且所述折弯部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支撑部的倾斜角度。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支脚还包括相接于所述折弯部上端的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与所述外板的内表面贴合;所述贴合部的中间部位还设有凹槽。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支脚的下端与所述起拱区一体连接。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拱区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其中,每个所述加强支脚的正下方
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减重孔。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拱区为台阶状结构,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第一过渡部、第一上扬部、第二过渡部和第二上扬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内周边沿与所述吸能区的外周边沿相接;所述第二上扬部的外周边沿与所述外环区的内周边沿相接;
19.所述第一上扬部、所述第二上扬部均由外至内向上倾斜设置;
20.所述加强支脚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部上。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支架包括加强框体、连接在所述加强框体的前端边沿的多个前支脚,以及连接在所述加强框体的后端边沿的多个后支脚;
22.所述加强框体位于所述外环区的上方;
23.所述前支脚由下至上向后倾斜设置,所述前支脚的上端与所述加强框体的前端边沿一体连接,所述前支脚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外环区的前边沿;
24.所述后支脚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所述后支脚的上端与所述加强框体的后端边沿一体连接,所述后支脚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外环区,且所述后支脚的下端位于所述起拱区的前方。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动机罩总成还包括罩锁固定板,所述罩锁固定板贴合设置在所述内板的外表面,且所述罩锁固定板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外环区的前边沿,所述罩锁固定板的后端连接在所述起拱区;
26.所述加强支架位于所述罩锁固定板的正上方。
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环区的前部设有向上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罩锁固定板贴合;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起拱区之间存在距离;
28.所述罩锁固定板上设有下凹部,所述下凹部嵌设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起拱区之间,并且与所述外环区贴合;
29.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加强支架的后端连接在所述下凹部的侧方。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罩总成,内板的吸能区向上靠近外板,吸能区与外环区之间通过起拱区相接,由于加强支架的后端设置在外环区上,且位于起拱区的前方,加强支架与吸能区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起拱区、外环区与外板之间形成有足够的溃缩空间;若头部碰撞发生在吸能区的前方,外板的变形空间大,从而避免对行人头部造成较大伤害;另外,在起拱区与外板之间增设多个加强支脚,由多个加强支脚支撑外板,以保证外板在非碰撞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变形,提升该发动机罩总成的整体强度。
3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可提升外板的变形量和吸能量,减小对行人头部造成的伤害,并且减轻了发动机罩总成的重量,达到整车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
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去除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图2中圆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图2中圆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的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的加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的罩锁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1、外板;2、内板;21、吸能区;22、起拱区;221、第一过渡部; 222、第一上扬部;223、第二过渡部;224、第二上扬部;225、减重孔;23、外环区;231、凸起部;3、加强支架;31、加强框体;32、前支脚;33、后支脚;4、加强支脚;41、支撑部;42、折弯部;43、贴合部;44、凹槽;5、罩锁固定板;51、下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3.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进行说明。所述发动机罩总成,包括外板1、内板2以及加强支架3。内板2位于外板1 的下方;内板2由内至外包括依次嵌套的吸能区21、起拱区22和外环区23;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吸能区21位于外环区23的上方,起拱区22由外至内向上拱起设置,起拱区22和外环区23与外板1之间形成有溃缩空间;加强支架3 固定在外环区23上,且位于起拱区22的前方。
44.其中,起拱区22上设置有多个加强支脚4;多个加强支脚4均位于加强支架3的后方,加强支脚4的一端与起拱区22连接,加强支脚4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与外板1连接。
4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术语“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术语“内”、“外”的位置关系为基于内板2的自身结构而言,其中,内板2的中心部位代表“内”,内板2的外周边沿部位代表“外”,由内至外指的是由内板2的中心向内板2的外周边沿。
46.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
47.具体地,如图5所示,内板2的中间部位向上凸出,并且为框架结构,以形成可以变形溃缩的吸能区21,吸能区21贴近外板1的内表面设置。若头部碰撞发生在吸能区21的上方,外板1和吸能区21均发生变形,向下溃缩,以避免对行人头部造成过大伤害。
48.吸能区21与外环区23之间通过起拱区22相接,起拱区22由外至内向上拱起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加内板2的强度,另一方面,起拱区22也具备上下及内外的变形能力。
49.外环区23的前部主要用于安装罩锁,因此,外环区23的前部在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要大于外环区23的后部在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大于外环区23 的左部、右部在车身左右方向的长度。
50.外环区23的外周边沿即内板2的外周边沿向上凸出,形成环形凸起,环形凸起与外板1内表面的外周边沿贴合,以实现外板1与内板2的密封连接。
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罩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加强支架3的后端设置在外环区23上,且位于起拱区22的前方,加强支架3与吸能区21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一方面,使得起拱区22、外环区23与外板1之间形成有足够的溃缩空间;若头部碰撞发生在吸能区21的前方,外板1的变形空间大,从而避免对行人头部造成较大伤害;另一方面,还缩短了加强支架3在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即减小了加强支架3体积,从而减轻了该发动机罩总成的重量;
52.另外,由于加强支架3固定在外环区23上,可以为外板1位于外环区23 上方的部位提供支撑,而加强支架3的后端位于起拱区22的前方,使得加强支架3对外板1位于起拱区22上方部位的支撑强度变小。为了提升外板1位于起拱区22上方部位的支撑强度,在起拱区22与外板1之间还增设多个加强支脚 4,由多个加强支脚4支撑外板1,以保证外板1在非碰撞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变形,以提升该发动机罩总成的整体强度。
53.优选地,多个加强支脚4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在起拱区22的前部。
5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支脚4还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加强支脚4为板状结构,优选地,加强支脚4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加强支脚4包括由下至上依次相接的支撑部41和折弯部42;其中,支撑部41沿上下方向设置,折弯部42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或者支撑部41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折弯部42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且折弯部42的倾斜角度大于支撑部41的倾斜角度。
55.由于折弯部42倾斜设置,且折弯部42与支撑部41之间存在折弯角度,使得折弯部42具备向下弯曲变形的能力;若头部碰撞发生在吸能区21的前方,外板1在向下凹陷变形时,也会挤压加强支脚4,使折弯部42弯曲变形,失去支撑能力,从而使外板1具备更大的变形空间,以减小对头部的碰撞力。
56.优选地,为了保证加强支脚4与外板1稳定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支脚4还包括相接于折弯部42上端的贴合部43,如图3所示,贴合部43与外板1的内表面贴合,以增大加强支脚4与外板1的相接面积,保证加强支脚4具备足够的强度和支撑能力。
57.需要说明的是,增加贴合部43并不会影响折弯部42在受到强烈挤压时的弯曲变形能力。
58.另外,贴合部43的中间部位还设有凹槽44,一方面可增大加强支脚4的面积,提升加强支脚4的强度,另一方面还使贴合部43也具备向下变形的能力。
5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支脚4与起拱区22还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加强支脚4的下端与起拱区22一体连接;起拱区22上设有多个减重孔225,其中,每个加强支脚4的正下方对应设有一个减重孔225。
60.加强支脚4与起拱区22一体连接,可以理解为,在内板2完成制作后,在起拱区22上开设u型槽,令u型槽内的板体向上弯折,以形成加强支脚4。加强支脚4弯折后,其原来所占用的部位空缺,从而形成减重孔225。
61.加强支脚4与起拱区22一体连接,可以简化加强支脚4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并且减轻内板2的重量,以符合整车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6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起拱区22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5,起拱区22为台阶状结构,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嵌套的第一过渡部221、第一上扬部 222、第二过渡部223和第
二上扬部224;第一过渡部221的内周边沿与吸能区 21的外周边沿相接;第二上扬部224的外周边沿与外环区23的内周边沿相接;其中,第一上扬部222、第二上扬部224均由外至内向上倾斜设置;加强支脚4 的下端设置在第一过渡部221上。
63.起拱区22设计为台阶状结构,缓解了吸能区21与外环区23的过渡连接方式,提升了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内板2的整体强度;另外,台阶状结构具备一定的变形空间,第一上扬部222、第二上扬部224均由外至内向上倾斜设置,使得第一上扬部222、第二上扬部224具备沿车身上下方向和车身前后方向变形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内板2的溃缩性能。
6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支架3可以采用如图4及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4及图6,加强支架3包括加强框体31、多个前支脚32和多个后支脚33。加强框体31位于外环区23的上方,且与外板1的内表面贴合,或靠近外板1 的内表面设置。前支脚32由下至上向后倾斜设置,前支脚32的上端与加强框体31的前端边沿一体连接,前支脚32的下端连接在外环区23的前端边沿;后支脚33由下至上向前倾斜设置,后支脚33的上端与加强框体31的后端边沿一体连接,后支脚33的下端连接在外环区23,且后支脚33的下端位于起拱区22 的前方。
65.加强框体31为矩形框架结构,既可以支撑外板1,提升该发动机罩总成的强度,又使加强支架3在受到碰撞等冲击力时具备溃缩变形的能力,以保证外板1凹陷变形。
66.前支脚32、后支脚33均倾斜设置(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并且前支脚 32、后支脚33上均具有折弯点,使得前支脚32、后支脚33也具备向下弯曲变形的能力,在受到冲击力时,容易先行折弯变形。
6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发动机罩总成还可以采用如图2、图4及图7所示结构,参见图2、图4及图7,发动机罩总成还包括罩锁固定板5,罩锁固定板 5贴合设置在内板2的外表面,且罩锁固定板5的前端连接在外环区23的前端边沿,罩锁固定板5的后端连接在起拱区22;加强支架3位于罩锁固定板5的正上方。罩锁固定板5用于装配及固定罩锁。罩锁固定板5贴合在内板2的外表面,以保证罩锁固定位置具备足够的强度。
68.优选地,外环区23的前部设有向上凸出的凸起部231,凸起部231与罩锁固定板5贴合;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凸起部231与起拱区22之间存在距离;另外,罩锁固定板5上设有下凹部51,下凹部51嵌设在凸起部231与起拱区22 之间,并且与外环区23贴合;在车身左右方向上,加强支架3的后端连接在下凹部51的侧方。
69.在外环区23上增设凸起部231,即能保证与罩锁固定板5贴合,以减小罩锁固定板5由前端向下弯折的整体高度,又增强了内板2的强度;同样地,在罩锁固定板5上增设下凹部51,即能保证与外环区23贴合,又增强了罩锁固定板5的强度。
70.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
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发动机罩总成,可提升外板1 的变形量和吸能量,减小对行人头部造成的伤害,并且减轻了发动机罩总成的重量,达到整车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7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