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8-27 02:15: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针织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2.针织横机是目前针织行业中技术含量很高的一种自动化机械,它融合了计算机数字控制、电子驱动和机械设计等技术。针织横机在编织织片前需要进行起底操作,起底完成后通过对起底织物牵拉以继续后续的编织。为了减少起底织物的浪费,目前一般通过起底梳与封锁丝配合对起底线圈进行封锁,然后通过编织机构在起底线圈的基础上进行起底。
3.相关技术中的起底梳通常包括基板和起底板,起底板可拆卸安装于基板,起底板安装有起底针。起底板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也可以设置为沿基板长度方向分布且相贴合设置的分体结构。为便于起底板与基板的安装,起底梳一般还包括有用于安装导线管的导向板,导向板安装于基板并位于起底板长度方向的一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起底梳在不断往复运动进行起底工作时,起底板与导向板或分体式起底板的各板体之间容易出现错位现象,使得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增强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包括起底板、导向板以及基板,所述起底板可拆卸连接于基板,所述导向板可拆卸连接于基板并位于起底板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起底板和导向板之间可拆卸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两正对设置的限位部,两所述限位部正对的一侧分别抵触于起底板和导向板。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的两限位部起到对起底板和导向板之间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起底梳不断往复运动进行工作时,起底板与限位板之间不易出现错位现象,有利于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限位件可拆卸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限位件进行维护与更换,进而保证限位件对起底板和导向板的限位效果。
8.可选的,所述限位件还包括安装部,两所述限位部分别固定连接于安装部的两端,所述导向板朝向起底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半孔,所述起底板朝向导向板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半孔对应设置的第二半孔,所述安装部位于第一半孔和第二半孔围设的区域内。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半孔和第二半孔的设置使得限位件与导向板和起底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可靠,同时限位件位于第一半孔和第二半孔围设的区域时,安装部还可起到对导向板和起底板进一步的限位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限位部的截面呈圆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设置的限位部有利于在较小接触面积下,实现对导向板与起底板之间更为稳固的固定,同时圆形设置的限位部便于实现对限位件的加工成
型,降低限位件的生产加工成本。
12.可选的,所述安装部呈内部中空的圆筒状,所述安装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呈圆弧过渡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设置的安装部有利于在保证限位件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减少限位件的用料,降低材料成本,同时便于工作人员施力移动,圆弧过渡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施力对限位件进行移动时不易划伤,安全性强。
14.可选的,两所述限位部正对的一侧且远离安装部轴线的自由端设置有倒角。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倒角的设置使得导向板与起底板插入至两限位部之间时与两限位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过渡,从而便于将导向板和起底板插入至两限位部之间,即实现对限位件的安装。
16.可选的,其中一所述限位部朝向另一限位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绕自身轴线周向分布的弹性卡块,另一所述限位部设置有与若干弹性卡块位置一一对应且与各弹性卡块卡接配合的卡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卡块与卡孔的配合使得两限位部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稳固,同时起底板和导向板在安装于基板后仍能够通过限位件实现对起底板和导向板的限位,适用性强。
18.可选的,其中一所述限位部朝向另一限位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绕自身轴线周向分布的弹性卡块,另一所述限位部开设有贯穿设置的连接孔,各所述弹性卡块均穿设于连接孔并与连接孔卡接配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卡孔与连接孔的配合使得起底板与导向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稳固,同时,各穿设于连接孔的弹性卡块便于工作人员施力将弹性卡块从连接孔内取出,即实现对限位件的拆卸。
20.可选的,所述起底板包括多个板体,多个所述板体均安装于基板并沿基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相邻两所述板体之间同样可拆卸设置有限位件,两所述板体之间限位件的两限位部正对的一侧分别抵触于两板体。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两板体之间的限位件的两限位部还可起到对相邻两板体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起底梳不断往复运动进行工作时,起底板的相邻两板体之间不易出现错位,有利于进一步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包括起底板和基板,所述起底板包括多个板体,多个所述板体均安装于基板并沿基板的长度方向分布,相邻两所述板体之间可拆卸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两正对设置的限位部,两所述限位部正对的一侧分别抵触于两板体。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两板体之间的限位件的两限位部起到对相邻两板体的限位作用,使得起底梳不断往复运动进行工作时,起底板的相邻两板体之间不易出现错位,有利于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24.可选的,所述限位件还包括安装部,两所述限位部分别固定连接于安装部的两端,其中一所述板体朝向另一所述板体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半孔,相邻两所述板体之间的安装半孔对应设置,各所述安装部分别位于相邻两板体的安装半孔围设的区域内。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安装半孔的设置使得限位件与相邻两板体之间的连接
结构简单可靠,同时限位件位于相邻两板体的安装半孔围设的区域时,安装部还可起到对相邻两板体进一步的限位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26.可选的,所述限位部的截面呈圆形。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设置的限位部有利于在较小接触面积下,实现对各板体之间更为稳固的固定,同时圆形设置的限位部便于实现对限位件的加工成型,降低限位件的生产加工成本。
28.可选的,所述安装部呈内部中空的圆筒状,所述安装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呈圆弧过渡设置。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设置的安装部有利于在保证限位件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减少限位件的用料,降低材料成本,同时便于工作人员施力移动,圆弧过渡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施力对限位件进行移动时不易划伤,安全性强。
30.可选的,两所述限位部正对的一侧且远离安装部轴线的自由端设置有倒角。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倒角的设置使得板体插入至两限位部之间时与两限位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过渡,从而便于将板体插入至两限位部之间,即实现对限位件的安装。
32.可选的,其中一所述限位部朝向另一限位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绕自身轴线周向分布的弹性卡块,另一所述限位部设置有与若干弹性卡块位置一一对应且与各弹性卡块卡接配合的卡孔。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卡块与卡孔的配合使得两限位部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稳固,同时两板体在安装于基板后仍能够通过限位件实现对两板体间的限位,适用性强。
34.可选的,其中一所述限位部朝向另一限位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绕自身轴线周向分布的弹性卡块,另一所述限位部开设有贯穿设置的连接孔,各所述弹性卡块均穿设于连接孔并与连接孔卡接配合。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卡孔与连接孔的配合使得两板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稳固,同时,各穿设于连接孔的弹性卡块便于工作人员施力将弹性卡块从连接孔内取出,即实现对限位件的拆卸。
3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限位件的两限位部起到对起底板和导向板之间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起底梳不断往复运动进行工作时,起底板与限位板之间不易出现错位现象,有利于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37.2、限位件位于第一半孔和第二半孔围设的区域时,安装部可起到对导向板和起底板进一步的限位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38.3、倒角的设置使得导向板与起底板插入至两限位部之间时与两限位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过渡,从而便于将导向板和起底板插入至两限位部之间,即实现对限位件的安装。
附图说明
3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起底板与导向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5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5中相邻两板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6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8.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6中相邻两板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9.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6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7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8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9中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53.附图标记说明:1、起底板;101、板体;2、导向板;3、基板;4、第一半孔;5、第二半孔;6、限位件;601、安装部;602、限位部;6021、第一限位部;6022、第二限位部;7、倒角;8、通槽;9、起底定位柱;10、起底定位孔;11、导向定位柱;12、导向定位孔;13、连通孔;14、固定部;15、弹性卡块;151、连接部;152、卡位部;16、卡孔;17、连接孔;18、通孔;19、安装半孔。
具体实施方式
54.以下结合附图1-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起底梳限位结构。
56.实施例1。
57.参照图1,起底梳限位结构包括起底板1、导向板2以及基板3,其中,起底板1为一体式结构,起底板1呈矩形板状,起底板1通过螺栓与基板3稳固固定。
58.参照图1和图2,导向板2通过螺栓与基板3稳固固定,导向板2位于起底板1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与起底板1相抵触。起底板1朝向导向板2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半孔4,起底板1朝向导向板2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半孔4对应设置的第二半孔5,第一半孔4和第二半孔5围设的区域内设置有限位件6。
59.参照图2和图3,限位件6包括安装部601和两限位部602,安装部601呈内部中空的圆筒状,两限位部602分别一体固定连接于安装部601长度方向的两端,两限位部602正对且与安装部601同轴设置,两限位部602均大致呈圆形板状。限位件6的安装部601安装于第一半孔4和第二半孔5围设的区域内时,两限位部602正对的一侧分别抵触于起底板1和导向板2,以使得安装部601和两限位部602分别起到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纵向和横向位置的限位,从而使得起底板1与限位板之间不易出现错位现象,有利于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60.继续参照图2和图3,为便于将导向板2和起底板1置于两限位部602之间,两限位部602正对的一侧且远离安装部601轴线的自由端均设置有倒角7,以使得导向板2和起底板1置于两限位部602之间时与两限位部6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过渡。
61.参照图3,两限位部602均开设有沿自身轴线贯穿且与安装部601内部相连通的通槽8,以便于工作人员施力对限位件6进行移动。安装部601长度方向的两端内壁即通槽8靠近自身槽口的槽壁均呈圆弧过渡设置,以使得工作人员施力对限位件6进行移动时不易划
伤,安全性强。
62.参照图1和图2,为便于将起底板1快速安装至与基板3相固定时的所在位置,基板3的一侧固定嵌设有两起底定位柱9,两起底定位柱9沿基板3的长度方向分布。起底板1开设有与两起底定位柱9位置对应且与两起底定位柱9插接配合的起底定位孔10,起底板1与基板3固定时,两起底定位柱9分别位于两起底定位孔10内,以对起底板1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63.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为便于将导向板2快速安装至与基板3固定时的所在位置,基板3设置有导向定位柱11的一侧还固定嵌设有两导向定位柱11,两导向定位柱11沿基板3的长度方向分布。导向板2开设有与两导向定位柱11位置对应且与两导向定位柱11插接配合的导向定位孔12,导向板2与基板3固定时,两导向定位柱11分别位于两导向定位孔12内,以对导向板2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64.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限位件6安装于第一半孔4和第二半孔5围设的区域时,两限位部602起到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之间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起底梳不断往复运动进行工作时,起底板1与限位板之间不易出现横向错位,有利于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限位件6能够从第一半孔4和第二半孔5内拆卸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限位件6进行维护与更换,进而有利于保证限位件6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的限位效果。
65.实施例2。
66.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部602的形状不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限位部602选为矩形板状,以使得限位件6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进行限位时与起底板1和导向板2的接触面积较大,便于保证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进行限位时的稳定性。
67.实施例3。
68.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件6的结构不同,本技术实施例的限位件6包括两正对设置的限位部602,两限位部602均呈圆形板状,两限位部602中部均开设有贯穿设置的连通孔13。
69.继续参照图5,两限位部602分别设为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第一限位部6021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一体固定连接有同轴且呈空心圆筒状的固定部14,第二限位部6022朝向第一限位部60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个绕自身轴线周向均匀分布的弹性卡块15。固定部14的内壁开设有与三个弹性卡块15位置一一对应且分别与三个弹性卡块15卡接配合的卡孔16。固定部14位于第一半孔4和第二半孔5围设的区域内,且各弹性卡块15分别卡入各卡孔16时,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正对的一侧抵触于起底板1和导向板2,以起到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的限位作用。弹性卡块15与卡孔16的配合使得起底板1和导向板2在先行安装于基板3后仍能够对限位件6进行安装,并通过限位件6实现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的限位,适用性强。
70.实施例4。
71.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件6的结构不同,本技术实施例的限位件6包括两正对设置的限位部602,两限位部602均呈圆形板状。
72.两限位部602分别设为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第一限位部6021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一体固定连接有同轴且呈空心圆筒状的固定部14,第一限位部6021中部均开设有同轴贯穿且与固定部14连通的连接孔17。第二限位部6022朝向第一限位部
60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个绕自身轴线周向均匀分布的弹性卡块15,各弹性卡块15均穿设于连接孔17并与连接孔17卡接配合。第二限位部6022中部开设有同轴贯穿且与固定部14连通的通孔18。
73.继续参照图6,弹性卡块15包括连接部151和卡位部152,连接部151连接于第二限位部6022,卡位部152一体成型于连接部151远离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端,卡位部152远离连接部151的一端呈楔形设置,以便于卡位部152穿设于连接孔17。第二限位部6022与固定部14远离第一限位部6021的一端抵触时,各卡位部152均穿设于连接孔17且卡位部152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抵触于第一限位部6021远离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以实现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的稳固连接。弹性卡块15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施力将弹性卡块15移入至连接孔17内实现对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的拆卸。
74.固定部14位于第一半孔4和第二半孔5围设的区域内,且各弹性卡块15均穿设于连接孔17且各卡位部152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抵触于第一限位部6021远离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时,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正对的一侧抵触于起底板1和导向板2,以起到对起底板1和导向板2的限位作用。
75.实施例5。
76.参照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起底板1由多个板体101组成,多个板体101均通过螺栓安装于基板3并沿基板3的长度方向分布,相邻两板体101之间均设置有限位件6。
77.参照图7和图8,其中一板体101朝向另一板体101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半孔19,相邻两板体101之间的安装半孔19对应设置,相邻两板体101间各限位件6的安装部601分别位于相邻两板体101的安装半孔19围设的区域内时,两限位部602正对的一侧分别抵触于相邻两板体101,以使得各限位件6的安装部601和两限位部602分别起到对相邻两板体101纵向和横向位置的限位,从而使得相邻两板体101之间不易出现错位现象,有利于进一步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78.实施例6。
79.参照图9,起底梳限位结构包括起底板1、导向板2以及基板3,其中,导向板2通过螺栓与基板3稳固固定,导向板2位于起底板1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与起底板1相抵触。
80.参照图9和图10,起底板1由多个板体101组成,各板体101均通过螺栓安装于基板3并沿基板3的长度方向分布, 起底板1的各其中一板体101朝向另一板体101的一侧均开设有安装半孔19,相邻两板体101之间的安装半孔19对应设置,相邻两板体101之间的安装半孔19所围设的区域内均设置有限位件6。
81.参照图10和图11,限位件6包括安装部601和两限位部602,安装部601呈内部中空的圆筒状,两限位部602分别一体固定连接于安装部601长度方向的两端,两限位部602正对且与安装部601同轴设置,两限位部602均大致呈圆形板状。限位件6的安装部601安装于相邻两板体101的安装半孔19所围设的区域内时,两限位部602正对的一侧分别抵触于相邻两板体101,以使得安装部601和两限位部602分别起到对相邻两板体101纵向和横向位置的限位,从而使得相邻两板体101之间不易出现错位现象,有利于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
82.参照图11,为便于将相邻两板体101置于两限位部602之间,两限位部602正对的一侧且远离安装部601轴线的自由端均设置有倒角7,以使得相邻两板体101置于两限位部602
之间时与两限位部60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过渡。两限位部602均开设有沿自身轴线贯穿且与安装部601内部相连通的通槽8,以便于工作人员施力对限位件6进行移动。安装部601长度方向的两端内壁即通槽8靠近自身槽口的槽壁均呈圆弧过渡设置,以使得工作人员施力对限位件6进行移动时不易划伤,安全性强。
83.参照图9和图10,为便于将起底板1的各板体101快速安装至与基板3相固定时的所在位置,基板3的一侧固定嵌设有与各板体101位置对应设置的起底定位柱9,各起底定位柱9沿基板3的长度方向分布。起底板1的各板体101均开设有与起底定位柱9位置对应且与起底定位柱9插接配合的起底定位孔10,起底板1与基板3固定时,各起底定位柱9分别位于各起底定位孔10内,以对起底板1各板体101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84.继续参照图9和图10,为便于将导向板2快速安装至与基板3固定时的所在位置,基板3设置有导向定位柱11的一侧还固定嵌设有两导向定位柱11,两导向定位柱11沿基板3的长度方向分布。导向板2开设有与两导向定位柱11位置对应且与两导向定位柱11插接配合的导向定位孔12,导向板2与基板3固定时,两导向定位柱11分别位于两导向定位孔12内,以对导向板2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85.实施例6的实施原理为:限位件6安装于相邻两板体101的安装半孔19围设的区域时,两限位部602起到对相邻两板体101间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得起底梳不断往复运动进行工作时,相邻两板体101之间不易出现横向错位,有利于保证起底梳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限位件6能够从相邻两板体101的安装半孔19内拆卸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对限位件6进行维护与更换,进而有利于保证限位件6对相邻两板体101的限位效果。
86.实施例7。
87.参照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部602的形状不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限位部602选为矩形板状,以使得限位件6对相邻两板体101进行限位时与相邻两板体101的接触面积较大,便于保证对相邻两板体101进行限位时的稳定性。
88.实施例8。
89.参照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件6的结构不同,本技术实施例的限位件6包括两正对设置的限位部602,两限位部602均呈圆形板状,两限位部602中部均开设有贯穿设置的连通孔13。
90.继续参照图13,两限位部602分别设为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第一限位部6021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一体固定连接有同轴且呈空心圆筒状的固定部14,第二限位部6022朝向第一限位部60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个绕自身轴线周向均匀分布的弹性卡块15。固定部14的内壁开设有与三个弹性卡块15位置一一对应且分别与三个弹性卡块15卡接配合的卡孔16。固定部14位于第一半孔4和第二半孔5围设的区域内,且各弹性卡块15分别卡入各卡孔16时,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正对的一侧抵触于相邻两板体101,以起到对相邻两板体101的限位作用。弹性卡块15与卡孔16的配合使得相邻两板体101在先行安装于基板3后仍能够对限位件6进行安装,并通过限位件6实现对相邻两板体101的限位,适用性强。
91.实施例9。
92.参照图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限位件6的结构不同,本技术实施例的限位件6包括两正对设置的限位部602,两限位部602均呈圆形板状。
93.两限位部602分别设为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第一限位部6021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一体固定连接有同轴且呈空心圆筒状的固定部14,第一限位部6021中部均开设有同轴贯穿且与固定部14连通的连接孔17。第二限位部6022朝向第一限位部60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三个绕自身轴线周向均匀分布的弹性卡块15,各弹性卡块15均穿设于连接孔17并与连接孔17卡接配合。第二限位部6022中部开设有同轴贯穿且与固定部14连通的通孔18。
94.继续参照图14,弹性卡块15包括连接部151和卡位部152,连接部151连接于第二限位部6022,卡位部152一体成型于连接部151远离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端,卡位部152远离连接部151的一端呈楔形设置,以便于卡位部152穿设于连接孔17。第二限位部6022与固定部14远离第一限位部6021的一端抵触时,各卡位部152均穿设于连接孔17且卡位部152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抵触于第一限位部6021远离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以实现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的稳固连接。弹性卡块15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施力将弹性卡块15移入至连接孔17内实现对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的拆卸。
95.固定部14位于相邻两板体101的安装半孔19所围设的区域内,且各弹性卡块15均穿设于连接孔17且各卡位部152朝向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抵触于第一限位部6021远离第二限位部6022的一侧时,第一限位部6021和第二限位部6022正对的一侧抵触于相邻两板体101,以起到对相邻两板体101的限位作用。
9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