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煤矸石页岩烧结砖转运、打包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8-13 05:46: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砖块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矸石页岩烧结砖转运、打包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制备煤矸石页岩烧结砖时,需要对砖块进行打包,以方便装运和运输。传统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搬运的方式将码垛砖块搬运至打包机处,并通过吊装设备将砖垛吊装到打包机进行打包,不仅消耗人力,而且耗费大量时间,大大降低了打包效率,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煤矸石页岩烧结砖转运、打包系统。
4.一种煤矸石页岩烧结砖转运、打包系统,包括打包装置、摆砖机械手、转运装置,
5.所述打包装置包括打包设备、第一输送设备、第二输送设备,所述第一输送设备用于将砖块输送至打包设备进行打包,所述第二输送设备用于将打包好的砖块输送走;
6.所述转运装置包括砖块盛放平台、转运车,所述砖块盛放平台上设置有行走轨道及转运轨道,在行走轨道上设置有砖垛盛放小车,所述砖垛盛放小车能够沿行走轨道移动,所述转运轨道与第一输送设备平行设置,并与行走轨道垂直设置,所述转运车能够在转运轨道上行走,将砖垛盛放小车转运至第一输送设备入口处;
7.所述摆砖机械手设置在第一输送设备入口处,用于将转运车转运过来的砖垛盛放小车上的砖块抓取后,放置在第一输送设备上,所述摆砖机械手包括旋转座、机械臂、旋转头、机械手部件、平整推送部件,
8.所述旋转座安装在地面上;
9.所述机械臂的下端固定在旋转座上,机械臂的上端与所述旋转头的上端相连接,所述机械臂能够弯折;
10.所述机械手部件的上端与旋转头的下端相连接,旋转头能够周向转动,带动机械手部件周向转动,所述机械手部件包括连接框、调距组件、夹持组件,所述连接框固定在旋转头的下端,所述连接框的两个长边上分别设置有导向槽,所述调距组件包括转轮、调距件,所述转轮对向设置在连接框的两个短边上,所述调距件位于连接框的下方,调距件与转轮相连接,使调距件形成“口”字形,在转轮的带动下,调距件能够移动,所述夹持组件至少有两个,每个夹持组件之间通过牵引带连接,相邻的两个夹持组件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调整牵引带的距离进行调整,所述夹持组件沿导向槽的设置方向依次安装在连接框的两个侧边,在两端的夹持组件的上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调距件固定连接,且位于转轮的两侧,在调距件移动时,能够同步带动夹持组件沿导向槽滑动,使夹持组件能够向中间聚拢和张开;
11.所述平整推送部件包括推送杆、缓冲组件、平整架,所述推送杆设置在连接框的四
个拐角处,推送杆的下端连接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的下端连接平整架,推送杆下压,带动平整架向下移动,可将夹持的砖块平稳、整齐的放下。
12.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滑行梁、夹持板、第一气缸、第二气缸,所述滑行梁沿连接框的短边方向设置在连接框的下方,滑行梁的上端与导向槽滑动连接,所述夹持板至少有两个,夹持板设置在滑行梁的下方,位于中间的夹持板与滑行梁固定,其余的夹持板均与滑行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均固定在位于中间位置的夹持板的上部,第一气缸的伸出端与第二气缸的伸出端的方向相反,第一气缸的伸出端依次穿过位于第一气缸一侧的夹持板,第一气缸的伸出端与最外侧的夹持板固定,第二气缸的伸出端依次穿过位于第二气缸一侧的夹持板,第二气缸的伸出端与最外侧的夹持板固定,在相邻的两个夹持板之间设置有定位管,所述定位管套装在第一气缸及第二气缸上。
13.优选的,所述夹持板的下部表面设置有防磨层,所述防磨层的表面上开设有防滑槽。
14.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下压联动杆、缓冲弹簧、支撑导向座,所述支撑导向座设置在平整架顶部的四个拐角处,所述缓冲弹簧安装在支撑导向座内,所述下压联动杆的上端与推送杆的下端铰接,下压联动杆的下端贯穿支撑导向座,并且下压联动杆的下端延伸至支撑导向座内,与缓冲弹簧的上部接触。
15.优选的,所述支撑导向座包括上部板、下部板、中间支撑杆,所述下部板可拆卸的固定在平整架的顶部,所述上部板设置在下部板的上方,所述中间支撑杆纵向固定在上部板与下部板之间,用于将缓冲弹簧夹持在上部板与下部板之间,使缓冲弹簧能够沿中间支撑杆上下移动。
16.优选的,所述下压联动杆的下端设置有下压座,所述下压座与缓冲弹簧的上部接触,用于顶压缓冲弹簧。
17.优选的,所述平整架的底部设置防磨垫。
18.优选的,所述转运车包括车体、连接轨道,所述连接轨道对向设置在车体的顶部,连接轨道与行走轨道平行,且连接轨道的宽度与行走轨道的宽度相一致。
1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煤矸石页岩烧结砖转运、打包系统,通过设置的转运车,可以将码放在砖垛盛放小车上的砖块转运至第一输送设备入口处,通过摆砖机械手将砖块放置在第一输送设备上,在抓取、放置砖块时,可通过推送杆下压,带动平整架向下移动,可将夹持的砖块平稳、整齐的放下,而缓冲组件又可以保证平整架与砖块接触时形成缓冲力,减少平整架对砖块的冲击,降低砖块收冲击力的作用而发生位移变化的概率,保证砖块在放置时的整齐度。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摆砖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械手部件、平整推送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平整推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7本实用新型旋转头、连接框、调距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打包装置m1、摆砖机械手m2、转运装置m3、旋转座01、机械臂02、旋转头03、机械手部件04、连接框41、导向槽411、调距组件42、转轮421、调距件422、夹持组件43、滑行梁431、夹持板432、第一气缸433、第二气缸434、连接头44、定位管45、防磨层46、防滑槽47、压紧块48、牵引带49、平整推送部件05、推送杆51、缓冲组件52、下压联动杆521、缓冲弹簧522、支撑导向座523、上部板5231、下部板5232、中间支撑杆5233、下压座524、平整架53、防磨垫54、打包设备06、第一输送设备07、第二输送设备08、砖块盛放平台09、行走轨道91、转运轨道92、砖垛盛放小车93、转运车10、车体101、连接轨道102。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下”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请参看图1至图8,一种煤矸石页岩烧结砖转运、打包系统,包括打包装置m1、摆砖机械手m2、转运装置m3,
33.打包装置m1包括打包设备06、第一输送设备07、第二输送设备08,第一输送设备07用于将砖块输送至打包设备06进行打包,第二输送设备08用于将打包好的砖块输送走;
34.转运装置m3包括砖块盛放平台09、转运车10,砖块盛放平台09上设置有行走轨道91及转运轨道92,在行走轨道91上设置有砖垛盛放小车93,砖垛盛放小车93能够沿行走轨道91移动,转运轨道92与第一输送设备07平行设置,并与行走轨道91垂直设置,转运车10能够在转运轨道92上行走,将砖垛盛放小车93转运至第一输送设备07入口处;
35.摆砖机械手m2设置在第一输送设备07入口处,用于将转运车10转运过来的砖垛盛放小车93上的砖块抓取后,放置在第一输送设备07上,摆砖机械手m2包括旋转座01、机械臂02、旋转头03、机械手部件04、平整推送部件05,旋转座01安装在地面上;机械臂02的下端固定在旋转座01上,机械臂02的上端与所述旋转头03的上端相连接,机械臂02能够弯折,可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对抓取范围及抓取位置的调整;机械手部件04的上端与旋转头03的下端相连接,旋转头03能够周向转动,带动机械手部件04周向转动,机械手部件04包括连接框41、调距组件42、夹持组件43,连接框41固定在旋转头03的下端,连接框41的两个长边上分别设置有导向槽411,调距组件42包括转轮421、调距件422,转轮421对向设置在连接框41的
两个短边上,调距件422位于连接框41的下方,调距件422与转轮421相连接,使调距件422形成“口”字形,在转轮421的带动下,调距件422能够移动,夹持组件43至少有两个,每个夹持组件43之间通过牵引带49连接,相邻的两个夹持组件43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调整牵引带49的距离进行调整,牵引带49上设置有刻度。可以通过调整牵引带49,来调整相邻的两个夹持组件43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大小及不同重量大小的砖块;夹持组件43沿导向槽411的设置方向依次安装在连接框41的两个侧边,在两端的夹持组件43的上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头44,连接头44与调距件422固定连接,且位于转轮421的两侧,在调距件422移动时,能够同步带动夹持组件43沿导向槽411滑动,使夹持组件43能够向中间聚拢和张开;
36.平整推送部件05包括推送杆51、缓冲组件52、平整架53,推送杆51设置在连接框的四个拐角处,推送杆51的下端连接缓冲组件52,缓冲组件52的下端连接平整架53,推送杆51下压,带动平整架53向下移动,可将夹持的砖块平稳、整齐的放下。在使用时,可通过推送杆51下压,带动平整架53向下移动,可将夹持的砖块平稳、整齐的放下,保证砖块在放置时的整齐度,而缓冲组件52又可以保证平整架53与砖块接触时形成缓冲力,减少平整架53对砖块的冲击,降低砖块收冲击力的作用而发生位移变化的概率。
37.夹持组件43包括滑行梁431、夹持板432、第一气缸433、第二气缸434,滑行梁431沿连接框41的短边方向设置在连接框41的下方,滑行梁431的上端与导向槽411滑动连接,夹持板432至少有两个,夹持板432设置在滑行梁431的下方,位于中间的夹持板432与滑行梁431固定,其余的夹持板432均与滑行梁431滑动连接,第一气缸433与第二气缸434均固定在位于中间位置的夹持板432的上部,第一气缸433的伸出端与第二气缸434的伸出端的方向相反,第一气缸433的伸出端依次穿过位于第一气缸433一侧的夹持板432,第一气缸433的伸出端与最外侧的夹持板432固定,第二气缸434的伸出端依次穿过位于第二气缸434一侧的夹持板432,第二气缸434的伸出端与最外侧的夹持板432固定,在相邻的两个夹持板432之间设置有定位管45,定位管45套装在第一气缸433及第二气缸434上,定位管45能够沿第一气缸433及第二气缸434滑动。通过第一气缸433及第二气缸434的收缩,可以控制两端的夹持板432向中间移动,而相邻的两个夹持板432之间的定位管45可以顶动前一个夹持板432向中间移动,从而使相邻的两个夹持板432将砖块夹住,而定位管45既可以顶动夹持板432,又可以形成对相邻的两个夹持板432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使其间距等于夹持砖块的厚度或者小于夹持砖块的厚度,从而保证能够将砖块稳固夹持。通过第一气缸433及第二气缸434的伸出,又可以利用定位管45依次顶动夹持板432,使夹持板432张开。
38.为减少在夹持砖块时,减少砖块对夹持板432的磨损,导致夹持板432表面不平整、厚度不一致,影响夹持稳固性,在夹持板432的下部表面设置有防磨层46。防磨层46可拆卸的安装在夹持板432与烧结砖接触的表面上,可以根据防磨层46的磨损情况,随时进行更换。防磨层46的表面上开设有防滑槽47。从而可以保证防磨层46技能起到减少对夹持板432磨损的作用,又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以提高夹持砖块时的稳固性。
39.相邻的两个夹持组件43之间的牵引带49通过压紧块48进行固定,压紧块48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将牵引带49固定在夹持组件43上。
40.第一气缸433的伸出端与远离第二气缸434的最外侧的夹持板432可拆卸连接,第二气缸434的伸出端与远离第一气缸433的最外侧夹持板432可拆卸连接。
41.缓冲组件52包括下压联动杆521、缓冲弹簧522、支撑导向座523,支撑导向座523设
置在平整架53顶部的四个拐角处,缓冲弹簧522安装在支撑导向座523内,下压联动杆521的上端与推送杆51的下端铰接,下压联动杆521的下端贯穿支撑导向座523,并且下压联动杆521的下端延伸至支撑导向座523内,与缓冲弹簧522的上部接触。
42.支撑导向座523包括上部板5231、下部板5232、中间支撑杆5233,下部板5232可拆卸的固定在平整架53的顶部,上部板5231设置在下部板5232的上方,中间支撑杆5233纵向固定在上部板5231与下部板5232之间,用于将缓冲弹簧522夹持在上部板5231与下部板5232之间,使缓冲弹簧522能够沿中间支撑杆5233上下移动。上部板5231的顶部开设有可供下压联动杆521穿过的圆孔。下压联动杆521的下端设置有下压座524,下压座524与缓冲弹簧522的上部接触,用于顶压缓冲弹簧522。
43.平整架53呈格栅状,使平整架53能够放入到相邻的两个夹持板之间。平整架53的底部设置防磨垫54。为方便对防磨垫54的更换,防磨垫54与平整架53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44.转运车10包括车体101、连接轨道102,连接轨道102对向设置在车体101的顶部,连接轨道102与行走轨道91平行,连接轨道102的宽度与行走轨道91的宽度相一致,可以方便砖垛盛放小车93能够顺利的转移至连接轨道102上。
45.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