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植物乳杆菌O2在辣椒采后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防腐保鲜方法

2022-07-31 06:19: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植物乳杆菌o2在辣椒采后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防腐保鲜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果蔬保鲜领域,涉及一株乳杆菌o2对辣椒采后的防腐保鲜作用及防腐保鲜方法。


背景技术:

2.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是引起辣椒采后病害的常见病原菌之一,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在侵染发病之前,辣椒疫霉菌具有2d左右的潜伏期,因此采收时看起来健康的果实在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腐烂。肖晶等研究发现,辣椒常温贮存5d后,果身可出现疫霉病害症状,15d后平均发病率为5%,在辣椒采后病害中排名第六。辣椒疫霉菌寄主广泛,除侵染辣椒之外,还能够侵染黄瓜、番茄和南瓜等其他茄果类蔬菜,因此使果蔬采后经济价值受到了较大的损失。目前,暂未见关于采后辣椒疫霉菌的生物防治研究,所以开发出一种安全、绿色且高效的辣椒采后疫霉病抑制剂变得十分迫切。
3.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一类常见于发酵食品、人类胃肠道中的益生菌,能通过发酵多种碳源产生具有抑菌能力的有机酸和细菌素,具有抗氧化、改善肠道环境、抗菌保鲜的功效。因具有公认的安全状态(gras),乳酸菌被认为是抑制食品真菌生长的天然防腐剂,现已用于多种果蔬的采后抑菌保鲜研究,但是用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辣椒采后疫霉菌、对辣椒采后保鲜的报道尚未出现,因此利用其潜在的优势来控制辣椒采后病害具有巨大的潜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株乳酸菌o2在辣椒采后防腐保鲜中的应用及防腐保鲜方法,该乳酸菌o2对辣椒采后的辣椒疫霉菌具有明显抑菌效果,对采后辣椒起到防腐保鲜作用。
5.上述提及的乳酸菌o2分类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o2,于2022年2月2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号为cgmcc no.24430,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6.本发明菌株o2在2%caco3(w/v)mrs固体培养基呈乳白色菌落,周边具有典型溶钙圈,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且湿润、中央隆起、不透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体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长约6-10μm,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经生理生化试验,菌株o2碳水化合物反应皆为阳性,触酶试验、葡萄糖产气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vp试验、h2s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吲哚试验皆为阴性,在ph 4.5、ph 6.5、4-8%nacl、37℃环境下生长良好,45℃生长停滞。本菌株o2的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o2与植物乳杆菌同源性为98%,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鉴定该菌株o2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o2。
7.以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喷洒损伤辣椒后,发现本发明的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能诱导辣椒产生抗病性,明显抑制辣椒疫霉菌的生长,为开发辣椒采后防腐保鲜剂建
立一定的基础。以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处理辣椒后,能显著降低辣椒贮藏期间的失重率、腐烂指数和呼吸强度,贮存20天时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发酵上清液组的相对电导率强度降低,叶绿素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损失减少,达到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防腐保鲜效果,能延长其货架期,为植物乳杆菌o2防腐保鲜采后辣椒提供理论依据,且本菌株o2来源于盐浸辣椒,无毒,能用于制作生物源防腐保鲜剂(如辣椒防腐保鲜剂)。
附图说明
8.图1是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在pda培养基中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效果图,
9.其中:a为发酵上清液试验组;b为无菌水对照组。
10.图2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发病率的影响图。
11.图3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图。
12.图4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pal活力的影响图。
13.图5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pod活力的影响图。
14.图6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ppo活力的影响图。
15.图7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t-sod活力的影响图。
16.图8是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mda含量的影响图。
17.图9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图。
18.图10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tp含量的影响图。
19.图11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类黄酮含量的影响图。
20.图12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贮藏期间质量损失率的影响图。
21.图13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贮藏期间腐烂指数的影响图。
22.图14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贮藏期间色差的影响图,
23.其中:a、b、c分别表示发酵上清液对l*值、a*值、b*值的影响。
24.图15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贮藏期间呼吸强度的影响图。
25.图16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贮藏期间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图。
26.图17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贮藏期间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图。
27.图18是本发明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贮藏期间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实施例中用到的试验菌株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由湖南农业大学提供,用到的培养基未作特殊说明则为常规培养基。未作特殊说明的方法皆为常规方法,如:比色法。
29.实施例1本发明菌株o2的分离筛选
30.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采集10g衡阳市盐浸辣椒样品至50ml无菌0.85%(w/v)nacl,旋涡混匀,依次进行10-1-10-4
浓度梯度的稀释。各梯度取100μl涂布在含2%caco3(w/v)的mrs固体培养基,37℃培养48h-72h。挑取具有明显溶钙圈的菌落,多次划线纯化直至菌落形态单一、镜检无杂菌,将革兰氏染色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的乳酸菌株,4℃斜面保藏备用。
31.挑取备用的保藏菌株单菌落mrs肉汤培养基活化两次,以3%添加量转接至mrs肉汤培养基,37℃静置培养72h得乳酸菌发酵液,4℃备用。取4℃保存的辣椒疫霉菌平皿,用直
径10mm打孔器制备疫霉菌菌饼,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8℃黑暗条件下培养5d后备用。采用平板对峙法,倒入25ml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于培养皿中,等待凝固后在培养皿中接入4mm的辣椒疫霉菌菌饼,在间隔菌饼25mm处用打孔器在培养皿中打出两个直径为6mm对称的孔,封底后在各孔中加入100μl乳酸菌发酵液,4℃静置4h后转移至28℃培养72h,同时以加入100μl无菌水作为对照。经筛选得到一株抑菌效果最佳的菌株乳酸菌o2,-80℃甘油冻存管保藏菌株备用。
32.实施例2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制备
33.取备用菌株o2,经mrs肉汤活化两次后,以3%添加量添加菌株至mrs肉汤,37℃静置培养72h,8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经0.22μm滤膜过滤除菌,4℃保存。
34.实施例3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抑制辣椒疫霉菌试验
35.采用固体稀释法,待pda培养基冷却至55℃左右,以前述制备的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为试验组、无菌水为对照,按照1:9(v:v)的比例(试液为1,pda培养基为9)将试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每平皿注入约20ml混合液。培养基凝固后,中央加入一块4mm辣椒疫霉菌菌饼,28℃正置培养7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生成直径,计算菌落生长抑制率,重复三次。菌落生长抑制率(%)=((对照组菌落直径-试验组菌落直径)/对照组菌落直径)
×
100%。
36.结果见图1,加入菌株o2发酵上清液的试验组培养基中辣椒疫霉菌菌落直径为10.13
±
0.52mm,无菌水对照组的辣椒疫霉菌落直径为79.01
±
0.13mm,发酵上清液的对疫霉菌的生长抑制率为87.18%,表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37.实施例4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采后的辣椒疫霉菌的抗性诱导作用
38.孢子悬浮液的制备:取4mm辣椒疫霉菌饼至ca培养基,28℃光照培养5d后用6mm打孔器打取10块菌饼,转接至20ml v8培养基(160ml澄清的v8蔬菜汁加入1.6g caco3后,在4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然后加水补充至1l),25℃光照培养2d,然后将菌丝块转移至20ml无菌水中,25℃光照培养3d。将含有无菌水和菌丝团的培养皿在4℃条件下放置30min,室温静置2h,纱布过滤掉菌丝,收集游动的辣椒疫霉孢子。将收集的孢子悬浮液在涡旋振荡器振荡5min,使用无菌水调整孢子浓度至107spores/ml。
39.1.方法
40.自来水清洗新鲜采摘辣椒,沥干后浸入1%naclo溶液中消毒30s,再用无菌水洗掉残余naclo,静置风干后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表面消毒,用无菌针头在辣椒果实的正中央打一个直径1mm,深1mm的孔。试验设置三组(ck1、ck2、试验组):
41.ck1:接种10μl无菌水,静置2h;
42.ck2:接种10μl辣椒疫霉菌孢子悬浮液(1
×
107spores/ml),静置2h;
43.发酵上清液组:接种10μl辣椒疫霉菌孢子悬浮液(1
×
107spores/ml),静置2h,再将本发明的菌株o2发酵上清液均匀喷洒至辣椒表面,2ml/果。
44.待辣椒表面水分风干后,置于底部铺有用无菌水浸湿滤纸的pe果蔬保鲜盒,在温度28℃、相对湿度90%、12h光照/12h黑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5d,每隔3d测定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取病斑周围1.5mm果肉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每组30个辣椒果实,每个处理重复三次。
45.2.指标测定
46.(1)病斑直径和发病率测定
47.病斑直径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三次重复取平均值,以病斑直径不小于2mm为发病。发病率=(发病果实数/总接种果实数)
×
100%。
48.(2)细胞膜通透性:采用曹健康等的电导率仪测定(参照曹健康,姜微波,赵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0049]
(3)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
[0050]
(4)过氧化物酶(pod):采用比色法测定。
[0051]
(5)多酚氧化酶(ppo):采用比色法测定。
[0052]
(6)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采用比色法测定。
[0053]
(7)丙二醛(mda):采用tba法测定。
[0054]
(8)游离脯氨酸(pal):采用比色法测定。
[0055]
(9)总酚(tp):采用比色法测定。
[0056]
(10)类黄酮:采用比色法测定。
[0057]
3.结果
[0058]
3.1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发病率的影响
[0059]
结果如图2所示,整个培养期内ck1组未见发病;接种3d后,ck2组出现发病症状,发病率为6.67%,此时发酵上清液组果实未出现发病,与ck2组差异显著(p《0.05);第6d时,ck2组疫霉发病率上升至16.67%,发酵上清液组果实开始出现发病,发病率为8.33%,两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第9d时,ck2组疫霉发病率为21.67%,发酵上清液组发病率为16.67%,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接种12d时,ck2组发病率上升至30.00%,发酵上清液组的发病率为18.33%,与ck2组相比,辣椒疫霉发病率降低了38.90%,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能显著降低接种疫霉孢子损伤辣椒的发病率。
[0060]
3.2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0061]
如图3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辣椒果实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衰老、组织受伤害程度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大,去离子水中的电解质含量不段增加,各组的相对电导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接种3d后,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6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19.01%、21.93%、20.73%,ck1分别与ck2、发酵上清液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相比,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辣椒疫霉菌侵染下,ck2和发酵上清液组的果肉组织受伤害程度均高于ck1组;第9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21.42%、24.42%、22.27%,ck1与发酵上清液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第12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21.97%、26.18%、24.69%,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辣椒疫霉菌对辣椒果实细胞的损伤。
[0062]
3.3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pal活性的影响
[0063]
结果如图4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ck1组的pal活性呈下降趋势,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pal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接种3d时,发酵上清液组与ck2组出现pal活性高峰,分别为16.67u/g
·
min和15.49u/g
·
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ck1组下降至9.50u/g
·
min;第6d至第12d时三个处理组的pal活性呈下降趋势,发酵上清液组pal活性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2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pal活性分别为2.05u/g
·
min、3.99u/g
·
min、4.55u/g
·
min,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3.4发酵上清液对对损伤接种辣椒pod活性的影响
[0064]
结果如图5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pod活力分别在第3天和第9天出现了两个高峰,整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接种3d后,发酵上清液组与ck2组出现pod活性高峰,分别为352.96u/g
·
min和351.48u/g
·
min,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9d时,pod活性达到最高峰,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pod活性分别为401.85u/g
·
min、431.85u/g
·
min、542.96u/g
·
min,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12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pod活性分别为299.26u/g
·
min、371.48u/g
·
min、405.55u/g
·
min,发酵上清液组pod活性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与ck1、ck2组分别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
[0065]
3.5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ppo活性的影响
[0066]
结果如图6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pal活性呈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的趋势。第3d时,发酵上清液组与ck2组ppo活力出现缓慢上升,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ppo活性分别为18.00u/g
·
min、23.78u/g
·
min、26.44u/g
·
min,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6d时,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ppo活性分别为28.89u/g
·
min、45.33u/g
·
min、54.22u/g
·
min;第9d至第12d时,三个处理组的ppo活性呈下降趋势,发酵上清液组ppo活性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2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ppo活性分别为30.67u/g
·
min、42.67u/g
·
min、55.33u/g
·
min,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
[0067]
3.6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t-sod活性的影响
[0068]
结果如图7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t-sod活性呈缓慢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第0-6d是t-sod活性的上升期,第6d时,各组间的t-sod活性达到峰值,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t-sod活性分别为2005.26u/g、2084.09u/g、2156.62u/g,ck1组分别与ck2组、发酵上清液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ck2组与发酵上清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6-12d,各组的t-sod活性逐渐下降;第12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t-sod活性分别为1590.55u/g、1677.43u/g、1680.75u/g,发酵上清液组的t-sod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
[0069]
3.7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mda含量的影响
[0070]
结果如图8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各组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在0-6d时,mda含量先缓慢升高再降低;第3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mda含量分别为10.04nmol/g、15.50nmol/g、12.01nmol/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发酵上清液组mda含量低于ck2组维持在较低水平;6-12d时,mda含量缓慢升高;直至贮藏期结束时,ck1组mda含量为11.81nmol/g,ck2组mda含量为17.59nmol/g,发酵上清液组mda含量为15.28nmol/g,ck2与发酵上清液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
[0071]
3.8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0072]
结果如图9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各组丙二醛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第3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31.40μg/g、32.14μg/g、32.53μg/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12d时,脯氨酸含量缓慢升高,直至贮藏期结束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32.13μg/g、35.83μg/g、38.60μg/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
[0073]
3.9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tp含量的影响
[0074]
结果如图10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各组tp含量呈上升趋势。第3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tp含量分别为0.64μmol/g、1.14μmol/g、1.26μmol/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第6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tp含量分别为0.93μmol/g、1.34μmol/g和1.27μmol/g,发酵上清液组与ck1组间差异显著(p《0.05),发酵上清液组与ck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6-12d时,tp含量缓慢升高,直至贮藏期结束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tp含量分别为1.14μmol/g、1.82μmol/g、1.96μmol/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3.10发酵上清液对损伤接种辣椒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0075]
结果如图11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各组类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第3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类黄酮含量分别为0.32mg/g、0.33mg/g、0.37mg/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第6d时,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第12d时,ck1、ck2与发酵上清液组的类黄酮含量分别为0.35mg/g、0.44mg/g、0.48mg/g,发酵上清液组的类黄酮相较于第9d稍有下降,但明显高于ck1和ck2组,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ck1、ck2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
[0076]
4.分析
[0077]
本试验采用人为损伤辣椒接种致病菌后喷洒发酵上清液的方式,测定接种疫霉菌后辣椒果实的各项指标,发现:发酵上清液组pal活性、ppo活性、t-sod活性、ppo活性、脯氨酸含量、tp含量和类黄酮含量与ck2组相比,pal活性升高了14.03%、pod活性升高了9.17%、ppo活性升高了29.67%、脯氨酸含量升高了7.73%、tp含量升高了7.69%、类黄酮含量升高了9.09%,mda含量降低了13.1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t-sod活性升高了0.197%,差异不显著(p》0.05);与ck1组相比,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说明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能通过提高防御性酶的生理活性,增强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耐受能力,减缓辣椒疫霉菌造成的侵害。表明本发明的植物乳杆菌o2发酵上清液能诱导辣椒产生抗病性,为开发辣椒采后防腐保鲜剂建立一定的基础。实施例5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采后的保鲜效果
[0078]
1.方法
[0079]
用清水冲洗采摘后的新鲜辣椒,自然风干后备用。试验设四组(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做以下处理:
[0080]
发酵上清液组: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均匀喷洒至果实表面,2ml/果;
[0081]
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1%(m/v)二氧化氯均匀喷洒至果实表面,2ml/果;
[0082]
无菌水对照组:无菌水均匀喷洒至果实表面,2ml/果;
[0083]
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0084]
待辣椒表面水分自然风干后,放入pe透气包装袋中,每袋50个辣椒,设三组平行,在9℃、相对湿度80%下贮藏,每隔5d取样进行指标测定。
[0085]
2.测定指标及方法
[0086]
(1)失重率
[0087]
失重率(%)=(贮藏前质量(g)-贮藏后质量)/贮藏前质量(g)
×
100%。
[0088]
(2)腐烂指数
[0089][0090]
本试验腐烂级别评定如下:
[0091]
0级:无腐烂;1级:腐烂面积占果实总面积0~10%;2级:腐烂面积占果实总面积10%~30%;3级:腐烂面积占果实总面积30%~50%;4级:腐烂面积占果实总面积50%~100%。
[0092]
(3)色差测定:采用l*a*b*表色系统测定辣椒果皮的l*值、a*值和b*值,其中l*为明度指数,值越大,辣椒颜色越亮;a*值、b*值分别代表辣椒红绿度和黄蓝度,a*值越大,辣椒越红;b*值越大,辣椒越黄。
[0093]
(4)呼吸强度:采用曹健康等的静置法测定(参照曹健康,姜微波,赵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0094]
(5)细胞膜通透性:采用曹健康等的电导率仪测定(参照曹健康,姜微波,赵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0095]
(6)叶绿素:采用曹健康等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参照曹健康,姜微波,赵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0096]
(7)维生素c:采用曹健康等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参照曹健康,姜微波,赵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0097]
3.结果与分析
[0098]
3.1发酵上清液对辣椒失重率的影响
[0099]
结果如图12所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组间的辣椒失重率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第0-5d时,各组间失重率缓慢升高,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第5-20d时,发酵上清液组和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逐渐拉开距离,维持在较低水平;贮藏20d时,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失重率分别为10.59%、8.83%、13.31%、12.93%,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能显著降低辣椒贮藏期间的失重率,达到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处理水平。
[0100]
3.2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腐烂指数的影响
[0101]
结果如图13所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组间的辣椒腐烂指数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第5-10d时,辣椒开始出现腐烂,各组间腐烂缓慢升高;贮藏20d时,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腐烂指数分别为4.17%、4.17%、10.00%、11.67%,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能显著降低辣椒贮藏期间的腐烂指数,达到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处理水平。
[0102]
3.3发酵上清液对辣椒色差的影响
[0103]
结果见图14,l*为明度指数,值越大,辣椒颜色越亮,在第10-20d时,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l*值逐渐上升,显著高于发酵上清液组和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p《
0.05),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与发酵上清液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a*值代表辣椒红绿度,a*值越大,辣椒越红,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四组间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代表辣椒黄蓝度,b*值越大,辣椒越黄,在第0-20d内,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与发酵上清液组的b*值缓慢降低,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b*值逐渐上升,第20d时,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b*值分别27.80、30.13、35.13、33.78,发酵上清液组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
[0104]
3.4发酵上清液对辣椒呼吸强度的影响
[0105]
结果如图15所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组间的辣椒呼吸强度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贮藏20d时,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呼吸强度分别为5.10mg/(kg
·
h)、3.70mg/(kg
·
h)、7.65mg/(kg
·
h)、8.93mg/(kg
·
h),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能显著降低辣椒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达到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处理水平。
[0106]
3.5发酵上清液对辣椒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0107]
结果如图16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各组的相对电导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贮藏10-20d时,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贮藏20d时,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相对电导率分别为19.51%、16.61%、23.08%、26.42%,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0108]
3.6发酵上清液对辣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0109]
结果如图17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各组的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0-5d是叶绿素含量下降最快的阶段,此时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第5-20d时,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发酵上清液组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变小;贮藏20d时,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109mg/g、0.106mg/g、0.086mg/g、0.073mg/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
[0110]
3.7发酵上清液对辣椒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0111]
结果如图18所示,在整个贮藏期间,各组的维生素c含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0-5d时,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维生素c含量迅速下降,发酵上清液组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很好的延缓了维生素c的损失,此时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5-20d时,各组间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发酵上清液组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变小;贮藏20d时,发酵上清液组、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16.46mg/100g、16.46mg/100g、14.46mg/100g、13.09mg/100g,发酵上清液组分别与无菌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
[0112]
4.结论
[0113]
以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处理辣椒后,能显著降低辣椒贮藏期间的失重率、腐烂指数和呼吸强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贮藏20d时,发酵上清液组l*值、a*值及b*值与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发酵上清液组的相对电导率强度降低了26.15%,减少了33.03%的叶绿素含量损失,减少了20.47%的维生素c含量损失,表明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能有效地控制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速率,保持了果实的营养价值。表明本发明菌株o2发酵上清液处理采后辣椒,达到1%(m/v)二氧化氯阳性对照组的防腐保鲜效果,延长其货架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