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7-31 06:14: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使用者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外观、性能、价格等等,以屏下摄像技术为代表的全面屏设计,由于其具有高的屏占比,外观简洁美观的特点,越来越受各大厂商和用户的追捧。
3.对于屏下摄像产品,摄像模块对应显示装置设置,显示装置通常还设置有偏光片,偏光片会降低显示装置的表面反射,提高对比度的效果,但偏光片的透过率较低,对摄像模块会有一定的影响,存在摄像画面不清晰的问题,若在偏光片上对应摄像模块的位置直接挖孔或设置透明区域,会影响显示装置的外观和显示效果。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外观和显示效果的情况下,提高显示装置的局部透光率,适用于具有摄像功能的产品,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通过改变偏光结构的所处状态,调节开口处的透光率,保证外观和显示效果的同时,还适用于屏下摄像设备。
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所述下偏光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入光面的一侧,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壳体、控制结构和偏光结构,所述控制结构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下偏光片设置有用于与摄像模块对应的开孔,所述偏光结构对应所述开孔设置,所述控制结构控制所述偏光结构在所述开孔处相对于所述下偏光片移动或旋转;当所述控制结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偏光结构在所述开孔处的取向方向与所述上偏光片的取向方向垂直;当所述控制结构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偏光结构在所述开孔处的取向方向与所述上偏光片的取向方向平行,或所述偏光结构移出所述开孔。
6.可选的,所述偏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开孔内;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控制所述偏光结构在所述开孔内旋转;当所述偏光结构的取向方向旋转至与所述上偏光片的取向方向垂直时,所述控制结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当所述偏光结构的取向方向旋转至与所述上偏光片的取向方向平行时,所述控制结构处于所述工作状态。
7.可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支撑体、旋转齿轮和驱动电机,所述旋转齿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支撑体内部中空,所述支撑体一端的边缘与所述偏光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旋转齿轮连接,并驱动所述旋转齿轮旋转。
8.可选的,所述支撑体的截面宽度沿靠近所述偏光结构一端向靠近所述摄像模块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支撑体的内壁设置有反光层,或所述支撑体由反光材料制成。
9.可选的,所述控制结构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控制所述偏光结构遮挡或移出所述开孔;当所述偏光结构遮挡所述开孔,且所述偏光结构的取向方向与所述上偏光片的取向方向垂直时,所述控制结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当所述偏光结构移出所述开孔,且所述开孔处无取向方向时,所述控制结构处于所述工作状态。
10.可选的,所述偏光结构设置在所述开孔内;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连接台、移动带和移动电机组,所述移动带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连接台的一端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带连接;所述移动电机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与所述移动带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移动带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移动带沿水平方向移动。
11.可选的,所述偏光结构设置在所述下偏光片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连接台、移动带和第三电机,所述移动带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连接台的一端与所述偏光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带连接;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移动带传动连接,并驱动所述移动带沿水平方向移动。
12.可选的,所述偏光结构在所述下偏光片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开孔的截面面积。
13.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摄像模块和本技术公开的任意一种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摄像模块与所述开孔位置对应。
14.可选的,所述开孔的截面面积大于等于所述摄像模块在所述下偏光片上的正投影面积。
15.相对于在偏光片上对应摄像模块的位置直接挖孔或设置透明区域,影响外观和显示效果的方案来说,本技术在下偏光片上设置有用于与摄像模块对应的开孔,还设置有壳体、控制结构和偏光结构,且偏光结构对应开孔的位置设置,控制结构控制偏光结构在开孔处相对于下偏光片活动,通过改变控制结构的工作或非工作状态,改变偏光结构的所处状态,调节对应开孔位置处的透光率,使得开孔位置可以为遮光或透光状态,当控制结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开孔位置为遮光状态,显示装置正常显示;当控制结构处于工作状态时,开孔位置为透光状态,可以适用于具有屏下摄像功能的设备,仅通过调节控制结构的工作状态就可以实现开孔处为遮光或透光状态,操作方便,适应性更强;并且,偏光结构位于显示装置的内部,不影响显示装置的外观,还确保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进一步增强显示装置的综合性能,提高显示装置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技术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上偏光片的俯视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下偏光片摄像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显示装置移动状态一下的示意图;
2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显示装置移动状态二下的示意图;
2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下偏光片状态二下的俯视示意图;
25.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26.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显示装置移动状态的示意图。
27.其中,10、电子设备;20、摄像模块;30、显示装置;310、显示面板;320、上偏光片;330、下偏光片;331、开孔;340、壳体;350、偏光结构;40、控制结构;50、旋转机构;510、支撑体;511、反光层;520、旋转齿轮;530、驱动电机;60、移动机构;610、连接台;620、移动带;630、移动电机组;631、第一电机;632、第二电机;633、第三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30.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33.图1是本技术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参考图1可知,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10,包括摄像模块20和显示装置30,其中,显示装置30设置有与摄像模块20对应的开孔331,摄像模块20与显示装置30连接,且摄像模块20与开孔331位置对应,以形成具有屏下摄像功能的设备,本技术的摄像模块20可以是摄像头等具有图像采集功能的结构,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电脑、电视等产品,并且该电子设备10在不需要摄像时,摄像模块20处为遮光状态,保证更优的显示效果;当该电子设备10用于摄像时,摄像模块20处可以调整为透光状态,外界的光可以透过显示装置30传递至摄像模块20,提高摄像画面的清晰率,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并且显示装置30对应摄像模块20位置透光率的调节方式简单,易实现,使得电子设备10的市场竞争力更强。
34.本技术主要对电子设备10中的显示装置30做了针对性的改进,具体改进如下:
35.实施例一:
3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上偏光片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下偏光片摄像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参考图2-图4可知,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30,包括显示面板310、上偏光片320和下偏光片330,上偏光片320设置在显示面板310出光面的一侧,下偏光片330设置在显示面板310入光面的一侧;显示装置30还包括壳体340、控制结构40和偏光结构350,控制结构40连接于壳体340,下偏光片330设置有用于与摄像模块20对应的开孔331,偏光结构350对应开孔331设置,控制结构40控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处相对于下偏光片330移动或旋转;当控制结构4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处的取向方向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垂直;当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时,偏光结构在开孔331处的取向方向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平行,或偏光结构350移出开孔331。
37.相对于在偏光片上对应摄像模块的位置直接挖孔或设置透明区域,影响外观和显示效果的方案来说,本技术在下偏光片330上设置有用于与摄像模块20对应的开孔331,还设置有壳体340、控制结构40和偏光结构350,且偏光结构350对应开孔331的位置设置,控制结构40控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处相对于下偏光片330活动,通过改变控制结构40的工作或非工作状态,改变偏光结构350的所处状态,调节对应开孔331位置处的透光率,使得开孔331位置可以为遮光或透光状态,当控制结构4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开孔331位置为遮光状态,显示装置30正常显示;当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时,开孔331位置为透光状态,可以适用于具有屏下摄像功能的设备,仅通过调节控制结构40的工作状态就可以实现开孔331处为遮光或透光状态,操作方便,适应性更强;并且,偏光结构350位于显示装置30的内部,不影响显示装置30的外观,还确保显示装置30的显示效果,进一步增强显示装置30的综合性能,提高显示装置30的市场竞争力。
38.为了保证开孔331的大小足以完全使摄像模块20的摄像视角穿过,开孔331的截面面积设置为大于等于摄像模块20在下偏光片330上的正投影面积。当开孔331的截面面积等于摄像模块20在下偏光片330上的正投影面积时,开孔331的大小刚好使摄像模块20的摄像视角透过,利于产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当开孔331的截面面积设置为大于摄像模块20在下偏光片330上的正投影面积时,不仅可以利于摄像模块20的摄像视角完全透过,还可以避免开孔331的孔壁对摄像模块20的边缘遮挡,使得摄像模块20摄像时,画面的边缘出现黑影,影响画面效果。
39.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孔331的截面面积与摄像模块20在下偏光片330上的正投影面积比设置为1:1~1.2:1之间(包括1:1和1.2:1),在保证摄像视角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开孔331的尺寸过大影响显示装置30的显示效果。
40.需要说明的是,开孔331的截面面积指的是开孔331的水平截面面积,并且,在安装摄像模块20时,可以将开孔331的中心设置为与摄像模块20的中心重合,以使得开孔331透过的光可以全部进入摄像模块20的摄像区内,避免边缘出现重影,影响摄像质量。而且,开孔331的形状可以依据电子设备10中摄像模块20的形状设计,可以做针对性的改进,开孔331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与摄像模块20的形状相似,比如摄像模块20为圆柱体时,开孔331可以设置为柱状通孔;当摄像模块20为长方体时,开孔331也可以设置为长方体,并且,对应的
偏光结构350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与开孔331的形状相同或者相似。
41.其中,壳体340主要是用于固定控制结构40,可以是外壳,也可以是背板或其他用于支撑其他组件的固定结构等,本技术以壳体340为背板为例进行介绍,背板设置在下偏光片330远离显示面板310的一侧,并且摄像模块20可以固定在背板上,也可以固定在其他壳体340上,以起到固定的效果。
42.而且,控制结构4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处的取向方向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垂直,开孔331处为遮光,显示装置30可正常显示,此时可以指的是摄像模块20不进行摄像时的状态;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处的取向方向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平行,或偏光结构350移出开口处,仅只有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开孔331处为透光,此时可以指的是摄像模块20进行摄像的状态。
43.当控制结构40以旋转的方式来控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处相对于下偏光片330可旋转,实现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时,偏光结构350可以设置在开孔331内,可在开孔331内相对下偏光片330水平旋转;控制结构40包括旋转机构50,旋转机构50连接于壳体340,且旋转机构50与偏光结构350连接,控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内旋转;当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旋转至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垂直时,控制结构40处于非工作状态;当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旋转至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平行时,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
44.摄像模块20在不摄像的情况下,通常上偏光片320与下偏光片330的取向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因此,上偏光片320和下偏光片330配合可以达到全遮光的效果,显示面板310不再接收来自外界的光,进而保证显示装置30正常的显示效果,本实施方式中,下偏光片330对应开孔331的位置设置有偏光结构350,偏光结构350设置在开孔331内,并且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内可水平旋转,控制结构40包括有旋转机构50,旋转机构50可以是设置在背板上,旋转机构50与偏光结构350连接,并通过旋转机构50控制偏光结构350在开孔331内旋转,当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旋转至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垂直时,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摄像模块20对应开孔331处为遮光状态,以使得摄像模块20处遮光,保证显示效果。
45.而且,当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旋转至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平行时,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摄像模块20对应开孔331处为透光状态,以使得摄像模块20处透光,可以接收外界的光,进而实现摄像功能。本技术中,以摄像模块20的截面为圆形,开孔331设置为圆柱形通孔,且偏光结构350为圆台柱体为例进行介绍,并且,偏光结构350的直径设置为等于开孔331的直径,使得偏光结构350刚好嵌合在开孔331内,避免偏光结构350与开孔331处出现缝隙,影响显示效果。
46.具体地,旋转机构50包括支撑体510、旋转齿轮520和驱动电机530,旋转齿轮520设置在壳体340上;支撑体510内部中空,支撑体510一端的边缘与偏光结构35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旋转齿轮520传动连接;驱动电机530与旋转齿轮520连接,并驱动旋转齿轮520旋转。
47.旋转机构50可以固定在背板上,支撑体510的内部中空,可以设置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并且,支撑体510的一端的边缘与偏光结构35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旋转齿轮520传动连接,这样,旋转齿轮520可以设置在下偏光片330与背板之间,并且,摄像模块20可安装在旋转齿轮520与背板之间,此时,旋转齿轮520的中心也可以设置中空区域,便于偏光结构
350透过的光从中空区域内穿过,使得摄像模块20正常摄像;当然,摄像模块20也可以安装在旋转齿轮520与下偏光片330之间,即摄像模块20位于旋转齿轮520的上方,还方便旋转齿轮520的固定。而且,驱动电机530与旋转齿轮520连接,当驱动电机530通电时,驱动旋转齿轮520沿水平方向旋转,以通过支撑体510带动偏光结构350水平旋转,进而改变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实现摄像模块20对应开孔331处为遮光或透光状态,保证摄像模块20正常摄像功能,并确保显示装置30的显示效果。
48.本技术中,以摄像模块20设置在支撑体510内,且安装在旋转齿轮520与下偏光片330之间,即旋转齿轮520位于摄像模块20的下方为例进行介绍,支撑体510为内部中空的柱体,摄像模块20设置在支撑体510内部,当摄像模块20开启摄像功能时,开孔331处为透光状态,支撑体510接收通过偏光结构350透过的光,并使得摄像模块20接收,支撑体510还起到了聚光的效果,增加摄像模块20摄像时光线的亮度,进一步增强摄像的画面质量。并且,旋转齿轮520设置在摄像模块20的下方,还便于安装和拆卸,有利于显示装置30的组装,同时,当偏光结构350的旋转状态异常时,还便于拆卸维修,提高安装效率,延长显示装置30的使用寿命。
49.进一步地,支撑体510的截面宽度沿靠近偏光结构350一端向靠近摄像模块20的一端逐渐增大;支撑体510的内壁设置有反光层511,或支撑体510由反光材料制成。为了增强支撑体510的聚光效果,将支撑体510的侧面设置为斜面,并且,支撑体510的截面宽度设置为沿靠近偏光结构350一端向靠近摄像模块20的一端逐渐增大,即形成上小下大的圆台状结构,其中,支撑体510上端(支撑体510与偏光结构350连接的一端)的截面宽度可以设置为大于摄像模块20靠近偏光结构350一侧的宽度,具体,支撑体510上端的宽度可以设置为摄像模块20靠近偏光结构350一侧的宽度的1.1~1.2倍,使得偏光结构350透过的光在进入到支撑体510后,可以从支撑体510侧壁与摄像模块20的间隙透过,并聚集在支撑体510的底部,并且,支撑体510的内壁设置有反光层511,不仅是侧壁,在旋转齿轮520靠近摄像模块20的表面也设置反光层511,这样,支撑体510内的光经过内壁的多次反射利用,可以提高光的亮度和利用率,进而,对摄像模块20区域光的透过率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利于提高摄像质量。
50.此外,支撑体510也可以采用反光材料制成,也可以达到在支撑体510内部聚光且多次反射,提高光的透过率的效果。并且,支撑体510也可以不设置为圆台状,支撑体510可以由至少两根圆柱体支柱组成,至少两根支柱的一端与偏光结构350的边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旋转齿轮520啮合连接,并且,至少两根支柱均匀排布在偏光结构350的边缘处,以保证偏光结构350的稳定性,避免在旋转齿轮520带动支柱旋转时,偏光结构350出现倾斜现象。当然,支撑体51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只要保证在旋转齿轮520旋转时,能够带动偏光结构350旋转,确保摄像模块20在需要摄像时,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平行即可。
51.实施例二:
5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显示装置移动状态一下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显示装置移动状态二下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下偏光片状态二下的俯视示意图,参考图5-图8可知,作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偏光结构350对应开孔331设置,并可从开孔331处移出,暴露开孔331;控
制结构40包括移动机构60,移动机构60连接于壳体340,且移动机构60与偏光结构350连接,并控制偏光结构350遮挡或移出开孔331;当偏光结构350遮挡开孔331,且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垂直时,控制结构40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开孔331处为遮光状态;当偏光结构350移出开孔331,并暴露开孔331,且开孔331处无取向方向时,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开孔331处可以通过经上偏光片320取向方向透过的光,开孔331处为透光状态。
53.本实施方式中,偏光结构350对应开孔331设置,控制结构40包括移动机构60,移动机构60可以固定在背板上,移动机构60与偏光结构350连接,移动机构60可以控制偏光结构350以移动的方式从开孔331处移入或移出,遮挡或移出开孔331,并且,控制结构40处于非工作或工作情况下,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均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垂直,当偏光结构350遮挡开孔331时,控制结构40处于非工作状态,开孔331处为遮光状态,此时,摄像模块20处于非摄像状态;当偏光结构350从开孔331处移出,暴露开孔331时,开孔331处无取向方向限制,控制结构40处于工作状态,开孔331处为透光状态,此时,摄像模块20处于摄像状态。此时,偏光结构350可以设置在开孔331内,也可以设置在下偏光片330与摄像模块20之间,均可以以移动的方式改变摄像模块20开孔331处的遮光或透光状态。
54.具体地,以偏光结构350的截面面积小于等于开孔331的截面面积为例,偏光结构350设置在开孔331内;移动机构60包括连接台610、移动带620和移动电机组630;移动带620连接于壳体340,连接台610的一端与偏光结构350连接,另一端与移动带620连接;移动电机组630包括第一电机631和第二电机632,第一电机631和第二电机632分别与移动带620传动连接,且第一电机631驱动移动带620沿竖直方向移动,以通过连接台610带动偏光结构350沿竖直方向从开孔331处移入或移出;第二电机632驱动移动带620沿水平方向移动,以通过连接台610带动偏光结构350沿水平方向移动。
55.移动机构60包括连接台610、移动带620和移动电机组630,偏光结构350通过连接台610与移动带620连接,并通过平移电机控制移动带620的传动,以通过连接台610带动偏光结构350进行移动。连接台610可以是内部中空的柱状体,也可以是至少两个支柱均匀设置在偏光结构350的边缘,以保证摄像模块20可以正常接收光线。当偏光结构350设置在开孔331内时,偏光结构350的取向方向与上偏光片320的取向方向垂直,上偏光片320与下偏光片330、上偏光片320与偏光结构350处均为遮光状态,此时,显示装置30处于正常显示状态。
56.当摄像模块20需要启动摄像功能时,由于,偏光结构350位于开孔331内,需要先将偏光结构350从开孔331内移出,才能将偏光结构350从开孔331处移开,因此,移动电机组630包括第一电机631和第二电机632,第一电机631和第二电机632分别与移动带620传动连接,其中,第一电机631驱动移动带620沿竖直方向移动,以通过连接台610带动偏光结构350沿竖直方向从开孔331处移入或移出,使得偏光结构350位于开孔331内或者位于开孔331的外部(外部指的是下偏光片330远离显示面板310一侧的表面外),如图5示出,偏光结构350移动至开孔331的外部时,显示装置30处于状态一;第二电机632驱动移动带620沿水平方向移动,以通过连接台610带动偏光结构350沿水平方向移动,如图6示出,偏光结构350移动至开孔331的外部时,第二电机632驱动移动带620沿水平方向移动,通过连接台610带动偏光结构350沿水平方向移动,从开孔331处移开,且露出开孔331时,显示装置30处于状态二。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均可适用上述方案。
65.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