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载电子产品用抗振动干扰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7-30 16:37: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载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载电子产品用抗振动干扰设备。


背景技术:

2.车载电子产品是在汽车内部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相关产品,使汽车内能够在电子产品的辅助下增加汽车功能性,其中电子产品包括有车载导航、车载dvd、车载冰箱等家电设备,提高了车辆整体内部的功能运用范围,使汽车内部功能更加完善;
3.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当前一种车载电子产品用抗振动干扰设备,是指手机在进行导航的情况下用于固定手机的抗振动干扰设备,由于车辆在山地上进行行驶,使得车辆整体受到颠簸幅度较大,从而导致过程中会车体会与抗震干扰设备形成联动,以至于抖动时机体将两侧夹持块顶松脱落,进而造成抗振干扰设备抗振动干扰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电子产品用抗振动干扰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当前一种车载电子产品用抗振动干扰设备,是指手机在进行导航的情况下用于固定手机的抗振动干扰设备,由于车辆在山地上进行行驶,使得车辆整体受到颠簸幅度较大,从而导致过程中会车体会与抗震干扰设备形成联动,以至于抖动时机体将两侧夹持块顶松脱落,进而造成抗振干扰设备抗振动干扰效果不佳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载电子产品用抗振动干扰设备,其结构包括支撑架、转动台、吸固座,所述支撑架末端与转动台表面铰接连接,所述支撑架下端与吸固座整体间隙配合,所述吸固座表面与转动台底部螺旋连接,所述支撑架包括载机座、支力杆、连摆块、调节栓,所述连摆块右端与转动台表面焊接连接,所述载机座外壁与支力杆顶部嵌套连接,所述支力杆表面与调节栓内部活动配合,所述调节栓整体与载机座整体间隙配合,所述支力杆末端与连摆块左端铰接连接。
6.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载机座包括嵌套块、座护壁、充电板、侧翼夹,所述座护壁底部与支力杆顶端嵌套连接,所述嵌套块整体与座护壁下端表面嵌固连接,所述座护壁内部与充电板整体嵌固连接,所述充电板两侧与侧翼夹表面活动配合,所述侧翼夹底部与座护壁外壁焊接连接,所述充电板整体分布在座护壁内部,与其座护壁内部嵌固连接,两侧与侧翼夹表面活动配合。
7.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嵌套块包括卡机环、内载腔、驱动座、嵌固壁,所述嵌固壁外壁与座护壁表面嵌固连接,所述内载腔两侧与卡机环整体活动配合,所述卡机环下端与驱动座整体活动配合,所述驱动座底部与嵌固壁内壁嵌固连接,所述驱动座设有一对,呈对称摆放,底部与嵌固壁内壁嵌固连接,上端和卡机环进行活动配合。
8.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卡机环包括顶合杆、换向栓、固壁杆、套杆条,所述换向栓整体与驱动座内部活动配合,所述顶合杆末端与套杆条内部嵌固连接,所述套杆条内
部与换向栓表面焊接连接,所述固壁杆顶端与换向栓中心焊接连接,所述固壁杆整体与顶合杆整体间隙配合,所述顶合杆末端分布在套杆条内部,末端与其套杆条内部嵌套连接,整体与换向栓形成间隙配合。
9.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吸固座包括稳固盘、缓冲块、连接台,所述连接台中心与转动台底部螺旋连接,所述稳固盘表面与缓冲块底部活动卡合,所述缓冲块上端与连接台底部嵌套连接,所述连接台底部与稳固盘表面嵌套连接,所述稳固盘分布在缓冲块、连接台底部,表面与缓冲块底部活动卡合,上端与连接台整体间隙配合。
10.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稳固盘包括吸附盘、连接柱、凹卡槽、排气盘,所述凹卡槽内部与连接台底部活动卡合,所述吸附盘整体与排气盘内部嵌套连接,所述排气盘表面与连接柱末端焊接连接,所述连接柱两侧与凹卡槽整体间隙配合,所述排气盘整体呈圆盘形状,分布在吸附盘上端,内部与吸附盘顶部嵌套连接。
11.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吸附盘包括风琴套、导气孔、盘本体、套连块,所述导气孔整体与排气盘内部活动配合,所述风琴套底部与盘本体表面嵌固连接,所述盘本体上端与套连块整体间隙配合,所述套连块表面与导气孔整体嵌固连接,所述风琴套分布在盘本体上端,底部与盘本体表面嵌固连接,两侧与导气孔形成间隙配合。
12.对本发明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风琴套包括受压座、硅缓块、弹力压球,所述受压座表面与套连块内壁嵌固连接,所述受压座中心与弹力压球表面焊接连接,所述弹力压球两侧与硅缓块整体活动配合,所述硅缓块整体与受压座内部卡合连接,所述弹力压球整体呈椭圆形状,表面与受压座顶部焊接连接,两侧和硅缓块整体间隙配合。
13.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发明通过将导航用的手机放入嵌套块内部的内载腔中,随着重力对驱动座进行下压,使得间接带动卡机环触发旋转,旋转后的换向栓将套杆条与顶合杆位移,顶合杆顶部将机体表面牢固顶合,对机体整体进行夹紧,有效确保了在山路上颠簸手机不会脱离抗振动干扰设备内部,间接提升了设备的夹持能力。
16.2.本发明通过稳固盘内部的吸附盘将其缓冲块与连接台固定在车体内部的对应位置,然后在导气孔与排气盘的配合下将盘本体吸附固定时的内部空气进行导出,受到传导来的振动时,配合风琴套内部的弹力压球对振动做出对应抵消,两侧硅缓块在受压后将其撑起,有效的将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进行缓冲,提高设备整体抗振动干扰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一种车载电子产品用抗振动干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支撑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载机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嵌套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卡机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吸固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稳固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吸附盘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发明风琴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中:支撑架-1、转动台-2、吸固座-3、载机座-11、支力杆-12、连摆块-13、调节栓-14、嵌套块-111、座护壁-112、充电板-113、侧翼夹-114、卡机环-a1、内载腔-a2、驱动座-a3、嵌固壁-a4、顶合杆-a11、换向栓-a12、固壁杆-a13、套杆条-a14、稳固盘-31、缓冲块-32、连接台-33、吸附盘-b1、连接柱-b2、凹卡槽-b3、排气盘-b4、风琴套-b11、导气孔-b12、盘本体-b13、套连块-b14、受压座-c1、硅缓块-c2、弹力压球-c3。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29.实施例1
30.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31.其结构包括支撑架1、转动台2、吸固座3,所述支撑架1末端与转动台2表面铰接连接,所述支撑架1下端与吸固座3整体间隙配合,所述吸固座3表面与转动台2底部螺旋连接,所述支撑架1包括载机座11、支力杆12、连摆块13、调节栓14,所述连摆块13右端与转动台2表面焊接连接,所述载机座11外壁与支力杆12顶部嵌套连接,所述支力杆12表面与调节栓14内部活动配合,所述调节栓14整体与载机座11整体间隙配合,所述支力杆12末端与连摆块13左端铰接连接。
32.其中,所述载机座11包括嵌套块111、座护壁112、充电板113、侧翼夹114,所述座护壁112底部与支力杆12顶端嵌套连接,所述嵌套块111整体与座护壁112下端表面嵌固连接,所述座护壁112内部与充电板113整体嵌固连接,所述充电板113两侧与侧翼夹114表面活动配合,所述侧翼夹114底部与座护壁112外壁焊接连接,所述充电板113整体分布在座护壁112内部,与其座护壁112内部嵌固连接,两侧与侧翼夹114表面活动配合,其中充电板113有利于为导航用的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确保有充足的电量为设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使导航能够正常运作。
33.其中,所述嵌套块111包括卡机环a1、内载腔a2、驱动座a3、嵌固壁a4,所述嵌固壁a4外壁与座护壁112表面嵌固连接,所述内载腔a2两侧与卡机环a1整体活动配合,所述卡机环a1下端与驱动座a3整体活动配合,所述驱动座a3底部与嵌固壁a4内壁嵌固连接,所述驱动座a3设有一对,呈对称摆放,底部与嵌固壁a4内壁嵌固连接,上端和卡机环a1进行活动配合,其中驱动座a3有利于在受到手机的压动时带动上端卡机环a1进行转动,从而对卡机环a1内部结构进行触发,自身通过内部结构降低在颠簸时机体抖动性。
34.其中,所述卡机环a1包括顶合杆a11、换向栓a12、固壁杆a13、套杆条a14,所述换向栓a12整体与驱动座a3内部活动配合,所述顶合杆a11末端与套杆条a14内部嵌固连接,所述套杆条a14内部与换向栓a12表面焊接连接,所述固壁杆a13顶端与换向栓a12中心焊接连接,所述固壁杆a13整体与顶合杆a11整体间隙配合,所述顶合杆a11末端分布在套杆条a14内部,末端与其套杆条a14内部嵌套连接,整体与换向栓a12形成间隙配合,其中顶合杆a11有利于在换向栓a12的带动下进行方位调节,调节之后顶部与机体表面进行顶合,同时套杆
条a14内部为顶合杆a11末端左侧伸缩,将机体整体夹紧,提高在山路上颠簸手机不会脱离抗振动干扰设备内部,间接提升了设备的夹持能力。
35.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36.本发明通过将吸固座3固定在车体内部任意位置,配合连摆块13焊接的转动台2与铰接连接的支撑架1将载机座11支撑起来,需要调节时可以通过调节栓14对支力杆12进行配合调节载机座11角度,将导航用的手机放入座护壁112内部的嵌套块111内部,手机支撑无线充电的会在充电板113的配合下进行无线充电,放入后的机体两侧被其侧翼夹114给保护,重力压迫嵌套块111内嵌固壁a4表面的驱动座a3上,使得驱动座a3向下位移,对内载腔a2中的卡机环a1进行触发,以至于间接带动换向栓a12进行旋转,旋转的过程中固壁杆a13使其整体保持稳定,将套杆条a14与顶合杆a1进行换位,从而换位后的顶合杆a11表面将机体表面给顶合,进一步进行夹紧,本发明通过将导航用的手机放入嵌套块111内部的内载腔a2中,随着重力对驱动座a3进行下压,使得间接带动卡机环a1触发旋转,旋转后的换向栓a12将套杆条a14与顶合杆a11位移,顶合杆a11顶部将机体表面牢固顶合,对机体整体进行夹紧,有效确保了在山路上颠簸手机不会脱离抗振动干扰设备内部,间接提升了设备的夹持能力。
37.实施例2:
38.如附图6至附图9所示:
39.其中,所述吸固座3包括稳固盘31、缓冲块32、连接台33,所述连接台33中心与转动台2底部螺旋连接,所述稳固盘a1表面与缓冲块32底部活动卡合,所述缓冲块32上端与连接台33底部嵌套连接,所述连接台33底部与稳固盘31表面嵌套连接,所述稳固盘31分布在缓冲块32、连接台33底部,表面与缓冲块32底部活动卡合,上端与连接台33整体间隙配合,其中稳固盘31有利于固定在车体的任意位置,方便驾驶员观察手机内部的导航情况,能够及时对路段做出相应判断。
40.其中,所述稳固盘31包括吸附盘b1、连接柱b2、凹卡槽b3、排气盘b4,所述凹卡槽b3内部与连接台33底部活动卡合,所述吸附盘b1整体与排气盘b4内部嵌套连接,所述排气盘b4表面与连接柱b2末端焊接连接,所述连接柱b2两侧与凹卡槽b3整体间隙配合,所述排气盘b4整体呈圆盘形状,分布在吸附盘b1上端,内部与吸附盘b1顶部嵌套连接,其中吸附盘b1有利于将设备整体牢固的吸附在指定位置,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脱落的情况发生。
41.其中,所述吸附盘b1包括风琴套b11、导气孔b12、盘本体b13、套连块b14,所述导气孔b12整体与排气盘b4内部活动配合,所述风琴套b11底部与盘本体b13表面嵌固连接,所述盘本体b13上端与套连块b14整体间隙配合,所述套连块b14表面与导气孔b12整体嵌固连接,所述风琴套b11分布在盘本体b13上端,底部与盘本体b13表面嵌固连接,两侧与导气孔b12形成间隙配合,其中风琴套b11有利于提高盘本体b13的固定性,为其在行驶途中带来的振动进行抵消,使其设备整体保持平稳。
42.其中,所述风琴套b11包括受压座c1、硅缓块c2、弹力压球c3,所述受压座c1表面与套连块b14内壁嵌固连接,所述受压座c1中心与弹力压球c3表面焊接连接,所述弹力压球c3两侧与硅缓块c2整体活动配合,所述硅缓块c2整体与受压座c1内部卡合连接,所述弹力压球c3整体呈椭圆形状,表面与受压座c1顶部焊接连接,两侧和硅缓块c2整体间隙配合,其中弹力压球c3有利于在驾驶过中的振动进行对应抵消,抵消后配合两侧轨缓块c2将其顶合,
将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进行缓冲,提高设备整体抗振动干扰效果。
43.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44.本发明通过吸固座3内部的稳固盘31在对应地方进行固定,上端的缓冲块32的传感的振动进行抵消,顶部的连接块33与上端结构进行连接,防吸附盘b1压紧后底部盘本体b13对指定位置进行吸附,内部空气从排气盘b4与套连块b14上的导气孔b12配合导出,表面的凹卡槽b3供连接台33的撑杆嵌套,中心的连接柱b2对连接台33支撑,当振动传导至盘本体b13时,内部风琴套b11在弹力压球c3与受压座c1的支撑缓冲架进行相应抵消一部分振感,两端的硅缓块c2在配合弹力压球c3的压力之后将两侧卡合的受压座c1撑起,使上端设备整体保持平稳,本发明通过稳固盘31内部的吸附盘b1将其缓冲块32与连接台33固定在车体内部的对应位置,然后在导气孔b12与排气盘b4的配合下将盘本体b13吸附固定时的内部空气进行导出,受到传导来的振动时,配合风琴套b11内部的弹力压球c3对振动做出对应抵消,两侧硅缓块c2在受压后将其撑起,有效的将其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进行缓冲,提高设备整体抗振动干扰效果。
4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6.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